云南省某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工作调查

云南省某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工作调查

一、云南省某地区疾控中心职业卫生工作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曦[1](2021)在《我国健康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莫晓彤[2](2021)在《消除阶段中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在消除疟疾阶段开展风险评估,构建县域水平疟疾风险评估模型,在浙琼滇三省六市开展实证研究,从而进行疟疾风险分层,为消除疟疾阶段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调研界定疟疾风险的概念、探索与疟疾风险有关联或因果关系的因素并构建消除阶段疟疾风险评估理论框架,根据疟疾风险评估理论框架对疟疾风险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汇总,建立初步的疟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收集专家对疟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专业意见,对疟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优化以形成最终的疟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指标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克朗巴哈系数等方法检验专家咨询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调研、文献调研、公开统计数据查询等方式,收集2015-2019年期间浙江省、海南省和云南省各2个城市的县域水平的疟疾风险评估指标的资料,将指标区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再以一定的赋值规则对指标进行赋值,在完成数据清洗整理工作后形成疟疾风险评估指标数据库。为适应本研究多方案多准则、无因变量、属于评价类研究的特性,将主观和客观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如德尔菲法、熵权法、层次分析法、TOPSIS法以多种策略进行组合,来对指标进行赋权和赋值,并以加权相法计算得出得分即疟疾风险值总值,同时计算疟疾风险值在细分风险上的分值。对所得的多种策略下疟疾风险评估结果,以秩和比法对各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组合评价。结果:基于“可接受性-易感性”理论与疟疾再传播过程,疟疾风险是指区域内疟疾发生、再传播甚至重新流行的可能性,疟疾风险可细分为“高危人群感染疟疾风险”、“输入风险”、“未及时发现疟疾病例风险”、“未有效处置疟疾疫情风险”、“未维持与保障消除能力风险”。最终形成的消除疟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组成。指标覆盖人员流动、媒介、人群疟防知晓水平、卫生工作指标、卫生资源配置等方面。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果符合一致性要求。以多个综合评价方法以及多种组合策略所得各研究地区的疟疾风险值结果显示,层次分析法(AHP)、AHP与TOPSIS组合法(A-T法)所得疟疾风险值排序结果一致,德尔菲法与TOPSIS组合法(D-T法)与前两者所得排序结果较为接近,在前三者所得排序结果中,义乌、孟连、腾冲三个地方的疟疾风险值排前三,青田、儋州、万宁则排列于后三;德尔菲法与熵权法组合(D-E法)与前两者所得排序结果不如D-T法接近,在D-E法结果显示义乌、万宁、孟连依次为疟疾风险值排前三的地区。从研究地区的角度看,义乌的R2、R4、R6相对较高,儋州、万宁的R5相对较高,孟连的R4相对较高,腾冲的R2相对较高。从细分风险种类的角度看,高危人群感染疟疾风险在各地区之间差异不明显,输入风险较大的地区是义乌、腾冲两地,媒介可接受性风险较大的地区是儋州、万宁、孟连,未及时发现病例风险较大的地区是孟连,未有效处置疟疾疫情风险较大的地区是儋州、万宁,消除能力维持与保障风险较大的地区是青田。组合评价结果显示,义乌、孟连、腾冲为“疟疾风险中等偏大”,儋州、万宁为“疟疾风险中等偏小”,青田为“疟疾风险较小”。结论:疟疾风险评估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不同地区在的疟疾风险特征互不相同,陆路边境地区与非陆路边境型跨境交往地区的疟疾风险相对其他地方更高,本研究中消除阶段疟疾风险评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地区间疟疾风险的相对大小关系。

王黎[3](2021)在《基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情况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全面进步趋势,这对于基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卫生技术服务人员水平等相关内容予以重视,提高基层疾控中心的申请获取资质,从而打造更加合理、科学的基层疾控中心管理环境。本文分析了基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现状,并针对设备问题、人才队伍建设质量、技术服务职能确定等方面提出对应的处理对策。

徐晓慧[4](2020)在《中国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归因死亡及其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定量测算中国人群高LDL-C归因死亡情况,并探索其分布特征。掌握典型地区血脂异常防控现状,为制定血脂异常干预策略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本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采用反事实分析法对高LDL-C归因死亡进行定量分析,采用深入访谈法对典型地区血脂异常防控措施进行定性访谈调查。基于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获取25岁以上人群LDL-C的暴露水平,基于2017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DSPs)数据,经过垃圾编码分类和漏报调整,获取分省份、城乡各年龄组高LDL-C相关疾病(即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及全死因死亡水平。结合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给出的人群LDL-C理论最小风险暴露水平(TMREL)定义高LDL-C为血清LDL-C高于TMREL(在0.7~1.3mmol/L服从均匀分布),并获取高LDL-C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RR)。采用“反事实理论”计算不同年龄组、性别和地区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基于各地区PAF及死亡数据、2017年死因监测地区平均人口数测算高LDL-C归因死亡率,并使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计算标化归因死亡率,分析高LDL-C归因死亡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差异。依据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归因分值大小对31个省份排序,选择其值最大的省份采用深入访谈法进行调查,分别对该省级、市级、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病科(所)工作人员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各2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关键词提取并用主题框架法进行分析。结果1.LDL-C暴露水平本研究共纳入170 296名25岁以上调查对象,2013年我国25岁以上人群LDL-C 的加权均值为 2.93 ± 0.87mmol/L,男性(2.94±0.87mmol/L)高于女性(2.93±0.87mmol/L),城市地区(2.99±0.88mmol/L)高于农村地区(2.87 ±0.85mmol/L),东部地区最高为3.06±0.89mmol/L,其次是西部地区(2.86 ±0.87mmol/L)和中部地区(2.83±0.84 mmol/L)(P<0.01)。广东省 LDL-C 均值最高(3.37mmol/L)、海南省次之(3.20mmol/L),辽宁省(3.17mmol/L)位居第3位,青海省最低(2.49mmol/L),甘肃、西藏等西部省份LDL-C均值较低。2.高LDL-C归因死亡分析结果(1)2017年我国人群总死亡中,有10.09%(95%CI:9.83%~10.35%)可归因于LDL-C升高,女性PAF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人群,中部人群死亡归因于高LDL-C的比例最高,为10.93%(95%CI:10.52%~11.35%),其次是东部(10.73%,95%CI:10.23%~11.23%)和西部(8.08%,95%CI:7.80%~8.35%)。前三位省份分别为吉林省(15.93%,95%CI:15.44%~16.40%)、黑龙江省(15.68%,95%CI:15.12%~16.20%)、辽宁省(15.34%,95%CI:14.84%~15.84%),最低的三个省份分别为西藏自治区(4.05%,95%CI:3.83%~4.26%)、浙江省(5.59%,95%CI:5.33%~5.85%)、青海省(5.63%,95%CI:5.38%~5.89%)。(2)可归因于高LDL-C的主要死因是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PAF分别为 40.62%(95%CI:39.63%~41.62%)和 19.32%(95%CI:18.74%~19.88%)。从不同人群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PAF的比较来看,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以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PAF来看,海南省PAF最高为48.49%(95%CI:47.11%~49.79%),其次是广东省(47.70%,95%CI:45.34%~50.41%)、辽宁省(45.75%,95%CI:44.32%~47.19%),青海省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PAF最低(33.55%,95%CI:32.11%~35.06%)。(3)2017年中国高LDL-C的归因死亡率为69.70/10万,男性、女性归因死亡率分别为72.14/10万和67.17/10万,男性标化归因死亡率(64.44/10万)高于女性(47.22/10万)。城市、农村地区高LDL-C归因死亡率分别为64.04/10万、72.86/10万。东、中、西部地区归因死亡率分别为67.57/10万、81.27/10万、59.40/10万。从标化率来看,农村高于城市,中部最高(65.88/10万),西部(54.36/10万)次之,东部最低(50.35/10万)。宁夏、黑龙江、新疆3个省的标化归因死亡率最高,分别为113.61/10万、103.48/10万、96.91/10万,上海、浙江、西藏标化归因死亡率最低,分别为21.09/10万、21.39/10万、25.04/10万。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归因死亡率分别为53.82/10万、15.98/10万,各组人群缺血性心脏病的归因死亡率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的归因死亡率。3.对典型地区——海南省(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PAF最高)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防控措施实施有限:(1)访谈对象对血脂异常危害有一定认知,但对其防控重视程度不够;(2)目前当地制定了多份以健康促进为主的政策文件,但开展的血脂异常防控措施较少,主要融入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中;(3)CDC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防控血脂异常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监测、健康教育等,由于血脂异常管理并未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规工作中未体现对血脂管理的要求;(4)目前的困难主要有:1)健康宣教效果不理想;2)血脂检测能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较为薄弱,检测费用较高;3)医疗部门相互配合较差,经费支持不足,缺乏上下转诊机制;4)基层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足,业务能力有限,能够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的基层医护人员较少;5)群众自我健康意识差,配合度低,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信任;6)政策、经费支持有待加强;7)“候鸟老人”在冬季迁徙到海南暂居时管理困难;8)医保对调脂药物报销覆盖范围较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定点医保资格,调脂药物少,患者无法在社区经医保渠道报销血脂药物费用,服药依从性较差等。结论中国人群可归因于高LDL-C的死亡分别占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全死因死亡的40.62%、19.32%、10.09%,高LDL-C作为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严重威胁。高LDL-C造成的死亡负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有差异,应在不同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海南省实施的血脂异常防控措施有限,基层防控工作面临经费不足、医保报销范围有限、群众配合度低等一系列困难。应引起重视并制定预防策略,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赵继民,包名家,王鹏[5](2020)在《健康中国视角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调查与思考—以佳木斯市县区级疾控机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佳木斯市所辖10所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能力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对关键人物访谈等方式获取信息,对所收集数据应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双录入,并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佳木斯10所县区级疾控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60人,其中卫生应急队员84人,占比52.50%。应急队员中,41~50岁组占比38.10%,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9,P<0.01)。专科学历占比53.57%,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P<0.01),初级职称人数占比最高为50.00%(42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1,P<0.01);各专业中预防医学专业占比为7.14%,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P<0.01)。县区级疾控机构应急物资齐全率偏低,分别为31.63%和16.48%。应急预案实用性有待加强。设独立应急办公室的仅有1所(同江市)。结论佳木斯县区级疾控机构卫生应急能力整体偏弱。建议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落实人才引进、培养和培训计划,提高应急物资储备水平等措施是改变现状的关键所在。

史进梅[6](2020)在《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河北省尘肺病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2009-2018年河北省尘肺病检出病例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聚集特征;探讨空间回归模型在筛选尘肺病检出情况影响因素中的应用价值,为尘肺病防控提供依据,为其他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疾病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地区分级地图展示尘肺病的地区分布;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尘肺病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局部聚集特征;前期经三轮德尔菲法构建了包含18个指标的尘肺病估算指标体系,选择其中在2011年职业健康调查中获得数据的11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因尘肺病的滞后性,选择2011-2015年尘肺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为因变量,借助拉格朗日乘数选择适宜的空间回归模型,筛选尘肺病检出情况的影响因素,并评价比较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2009-2018年河北省共检出尘肺病6099例,整体呈上升趋势,检出例数前三位的病种为矽肺、煤工尘肺及陶工尘肺;尘肺病检出例数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性,高检出区集中在张家口市、承德市等部分县区;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2009-2018年河北省尘肺病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聚集类型主要为高-高聚集和低-高聚集,高-低聚集及低-低聚集分布范围较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辖区接尘人数、接尘人员尘肺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辖区企业粉尘监测点合格率及辖区企业接尘体检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空间依赖性诊断结果显示,空间滞后模型为适宜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辖区接尘人数、接尘人员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辖区企业接尘体检率与尘肺病检出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辖区企业粉尘监测点合格率与尘肺病检出情况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2009-2018年河北省尘肺病检出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尘肺病检出病例的分布具有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的聚集类型,以高-高聚集和低-高聚集两种聚集类型为主;从整体上看,空间滞后模型在分析尘肺病检出情况的影响因素时要优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因此尘肺病检出情况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空间模型更为合适。尘肺病检出情况受接尘人数、企业接尘体检率等因素影响,在制定尘肺病防治措施时,需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因素对尘肺病的影响作用。

裴刚[7](2019)在《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国家之间合作交流加深,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致使各种突发传染病也不断滋生。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具有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强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传染病暴发的几率。呼吸道传染病作为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近几年其死亡率、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现出暴增的趋势。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呼吸道传染病也属于高发区域。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上海18个区县开展居民健康风险评估。在指标体系构建上,从风险的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性三要素出发,对灾害学领域和传染病领域风险评估指标进行综合,构建了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城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对上海18个区县开展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此外,本研究在梳理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风险辨识结果上,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整体处于较高风险水平。甲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15年到达峰值12414例,2004-2016年平均发病数9244例。其中肺结核最为严重,发病数在2005年达到峰值6784例,死亡数在2007年达到峰值118例,最小值为2015年57例。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同样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15年到达峰值8995例,2004-2015年平均发病数6133例。其中流感疫情最为严重,发病数在2015年达到峰值6031例,死亡数上,未出现较大数目的死亡情况。考虑原因多为上海医疗水平高,能及时有效处理丙类呼吸道传染病,但高发病数也会造成大量财产损失,仍需要持续关注。(2)在风险评估结果上,上海市各区县居民健康风险整体呈现较为分散的格局,城区和郊区无明显差异,主要由于各区县的在整个风险管理中呈现不同的优缺点。其中,松江区和闸北区风险指数最高,分别为0.721和0.426;金山区和闵行区风险指数较低,分别为0.089和0.116。松江区和闸北区风险值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普遍高于其他区域、呼吸道传染病预案方面准备不充分、人口流动性大等。崇明县和闵行区风险值较小,主要原因是人口密度小、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宣传到位、预案准备充分等。(3)在对策与建议上,结合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借鉴。第一,强化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组织体系上,重视基层社区的防控工作。人员建构上,根据各区不同需求进行配置,并根据工作人员不同专长进行分工。此外,注重组建专家信息库,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第二,优化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机制。预警监测机制上,建立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并对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预警监测。部门协作机制上,建立一个信息中心进行统筹,同步疫情信息。此外,加强江浙沪区域间的联动机制,形成多部门跨区域协作的格局。宣传教育机制上,政府要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并对重点易感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第三,完善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保障措施。在法规建设上,针对高发呼吸传染病建立专门的法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增强法规的权威性和操作性。预案和演练建设上,增加专项预案的数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通过演练不断完善预案。此外,增加公共卫生费用支出。增加政府出资比例,鼓励居民购买合适的商业健康险,不断丰富公共卫生费用来源渠道。

赵新平[8](2008)在《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现状及其配置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近几年应急处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中,暴露了我国疾病控制体系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不少问题,还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疾病控制服务及应急的需求,因而,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急需研究与解决的一个重点工作,中西部地区的县级疾病控制中心(CDC)也是我国疾控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根据现阶段的国情,在合理界定中西部县CDC职能基础上、配置有限的卫生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是卫生部“世行贷款/国外赠款中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其它传染病应对项目”中的一个实施性研究课题。选择了中西部的江西、青海、云南三省作为研究现场。研究目的1.调查中西部三省县尤其是贫困县CDC机构运行和提供疾病控制服务的现状2.调查并评估中西部三省县级CDC,尤其是贫困县CDC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3.调查并评价调查并评价中西部三省县级CDC,尤其是贫困县CDC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需求和能力4.界定贫困县CDC的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工作项目及评估履行现状5.评估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的影响因素6.研制贫困县CDC人力资源最低配置标准7.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文件与常规统计资料采集、县CDC问卷抽样调查、知情人深入访谈、专题小组和选题小组讨论、改良的Delphi法、差距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研究综合集成的方法。定量资料根据数据类型及分布情况,采用相应方法进行统计描述与推断,以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制定人力配置标准;定性资料采用类属分析法与归纳综合法加以分析,并以引语、图表方式做具体描述。主要结果1.从社会经济水平和居民的健康状况比较,本研究所选的中西部三省和调查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三个省调查县之间比较,社会经济指标以青海省相对处于劣势;而在国贫县、省贫县和非贫困县之间未见有明显差别。2.政府投入不足,基本上仅能解决员工工资,目前三个省的调查县CDC开展的疾病控制服务有限,并且都在不同程度地搞创收、开展有偿服务,但仍有至少半数的县CDC处于不同程度的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状况,尤其在贫困县。3.中西部三省的县级CDC人员数量、卫技人员数量及其职称构成未见明显差别,而不同经济类型县在每万人口县CDC的卫技人员数量、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背景结构、人员减少途径等方面有差别。4.县CDC人员数量不足和人浮于事现象并存,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年龄断层,非专业人员太多,中专学历、临床与药学专业的人员较多,真正能够胜任疾控工作和应急任务的人员太少,素质不高,没有人才储备。防疫站分家后的CDC人员结构更加不合理,CDC又常常成为塞进非专业人员的机构。5.中西部国贫县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捉襟见肘”的财政,政府财政对县CDC的经济补偿不足,从而也限制了人员编制。县CDC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相应的人员引进、录用标准、以及对在职人员的绩效评估。6.由于经费匮乏,目前三省6个国贫县CDC和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的方式主要是“以会代训”、“以一传十”的短期培训,这虽对完成下达的工作任务有一定的作用,但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提高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7.三省调查县虽已基本建立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但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难以满足应急需求,资金和物质的储备机制尚未完善,乡镇、村级的信息基础建设薄弱,整体处突能力脆弱,很难保证一旦遇到诸如“非典”突发事件时能够真正地“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赢”。8.将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县CDC的7项基本职能,24个工作类别,207个工作项目,通过选题小组讨论后再经过专家咨询,界定中西部县CDC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项目,调整为8项基本职能,21项工作类别和89项工作项目。9.咨询专家和县CDC工作人员对目前国贫县CDC履行8项基本职能及其工作类别和项目情况的总体评价普遍较低。若按新界定的CDC基本职能、工作类型和任务的要求,现有的县CDC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疾病控制服务以及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需求。10.三个省的县CDC都期望在未来5年内能减少非专业人员和无职称人员的比例,提高人员的专业学历和职称,改变目前以中专学历为主的人员结构。综合本次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县CDC人力配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受到当地人口的影响,还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辖区面积、地理地貌特征、交通便利程度、现有卫技人员结构、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网络、以及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以往单纯以服务人口多少配置卫生人力的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11.县CDC人力资源配置参考标准方程为:Y=1.67+2.5×10-6×辖区面积-0.11×每个乡的乡镇卫生院数+4.38×10-3×人口+0.0169×县CDC机动车辆数+ 0.0156×县CDC联网电脑数-0.14×县CDC大专学历人员百分比-0.12×县CDC公卫专业人员百分比-0.081×是高原地貌。12.在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疾控机构调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县CDC基本职能的界定与人员配置标准的研制都应有一定的时效性,且不宜预期太长。应用本研究提出的县CDC人员配置参考标准需有一定的前提、范围及支撑条件。政策建议1.强化政府职能,增加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建立合理规范的责任分担和筹资机制。政府应按界定的疾控机构基本职能和公共卫生应急需求,合理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源,购买相应的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包。2.改革县CDC人事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循序渐进地深化疾控机构人事管理与制度改革,加大CDC用人自主权,建立并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制度,公开、规范用人程序和标准,建立竞争、监督和激励三个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卫生人才交流中心,对新聘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对分流人员集中管理,提供安置信息和指导。多种培训形式结合,提高县CDC人员能力。3.合理提供有偿服务,加强监督管理目前暂时不能规避CDC开展有偿服务,要在切实落实CDC应有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其提供有偿的、适宜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但要加以监督管理。4.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机构的职能和范围,加强各机构的合作明确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医疗服务、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相关部门的职能、管理范围等,加强相关机构和部门的协调合作。县、乡、村的疾病控制机构的协调,尤其要加强业务指导与监督的管理体制,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5.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制的建设,重点进行能力建设必须强化政府在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职能和管理工作,改变财神跟着瘟神转的局面,对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在人财物配置方面要继续给予倾斜支持,还要加强监管。在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CDC建设的同时,CDC及有关机构要立足提高日常疾控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平战结合,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防患于未然。6.切实履行基本职能CDC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内容的界定具有时效性和区域性特征,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各级CDC的基本职能进行界定。目前国家实施的国债项目对改善中西部县CDC的硬件和工作条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实验室的检测和工作能力建设与提高方面,需考虑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在加强县CDC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扶持乡村两级预防保健工作网底的建设与发展,保证疾控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7.对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标准的应用本研究制定的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标准的应用有一定的前提,包括县CDC人事制度改革,拥有人事自主权,建立严格准入制度,分流原来的占岗不工作的人员,并且工作能切实履行制定的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项目。目前,宜将本研究提出的人力配置预测值作为县CDC人员需要量的最低限度配置标准;如果通过有力、有效的措施使县CDC的基本职能落实到位的话,可逐步按上限值配置。

柴煜卿[9](2008)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意义实验室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它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并与诸多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密切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也是卫生执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律依据,它以准确、科学、公正的检测数据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维护国家、社会和群众的利益。疾病控制机构的各项业务工作都离不开检验,检验分析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检验分析结果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检验分析水平是疾病控制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实验室检验评估能够有效地促进实验室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促进优胜劣汰,促进实验室检验能力的全面提高。从目前实验室评估研究进展中可以看出两点:一、评价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是《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能力标准》,部分专家甚至没有采用任何标准;二是对疾控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评估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即使有涉及面也不大,以调查市县级机构为主,很少有对省级甚至全国层面的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因此,本研究以卫生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4年7月发布的《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为标准,对全国样本地区省市县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检验能力进行一次系统的评估。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评判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年建设中实验室检验能力的建设情况,指出三年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进步,同时认清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的障碍和不足,明确与实验室检验能力建设标准之间的差距,为今后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验室建设指出方向。以上的目的具体可以演化为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构建实验室检验能力建设的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二)评价2005年样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的现状及与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及衡量地区之间的均衡性。(三)评价三年建设前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的改善情况。(四)评价具体检验项目三年建设前后机构开展率及其变化情况。(五)分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未能很好开展检验项目的障碍及原因。(六)分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能力开展的影响因素及效果。三、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结构-过程-结果模型”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构架本次研究的实验室检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态势分析法”分析三年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验室检验能力的变化情况;通过政府文件查阅和专家咨询法明确各项指标的标准值,选用“规范差距分析法”进行“现实”与“标准”间的差距比较;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和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实验室检验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工作效果。抽样方法为:省级地区普查,市级地区和县级地区系统抽样。其中,市级地区随机抽取其中的40%,共计133个市级样本地区,县级地区随机抽取其中的16.5%,共计458个县级样本地区。调查对象为省、地、县级样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四、研究结果(一)评价维度和指标的确立通过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专家咨询法,确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的评价维度,主要包括检验能力建设的结构(检验人力情况、检验场所情况)、过程(检验项目的开展情况)、结果(检验工作开展效果:突发应急能力、公共职能项目完成度)三方面进行构建,并进一步通过专家论证在各维度中遴选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实验室检验能力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详见附表1)(二)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开展情况分析1.检验人力综合素质相对较高2005年平均每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拥有检验人员68名,市级23名,县级8名,分别占到各级在岗人员总数的12.3%,14.5%,11.5%。检验人员与其他在岗人员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省级机构,高出15个百分点;检验人员在职称上的优势更为明显,无论是各级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明显高出其他在岗人员一筹;由于在职称和学历上的上佳表现,检验人员综合素质得分也相应较高。2.实验室用房面积构成离标准尚有一定距离2005年省市县三级机构实验室建筑面积差距比较明显,省级地区最高,达到9000m2以上,县级最低,不足1000m2。人均实验室面积各级各地疾控机构差距不大。实验室用房面积占机构总面积的比例省级最高,达到30.7%,市级其次,为28.8%,县级为24.5%,但均离2003年卫生部的建议标准还有一定距离。3.基本检验项目相对开展较好2005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部检验项目开展比例最高,平均开展检验项目327项,开展比例达到75.5%,市级地区其次,平均开展检验项目168项,开展比例为46.7%,县级地区开展项目数和开展比例分别为81项和45.3%。A类检验项目开展比例相对较高,省市县各级分别达到78.0%,58.3%和52.6%,由此也反映了国家对加强基础检验能力建设的重视。另外,服务收入占机构总收入比重较高地区,检验项目开展相对较好,以A类检验项目为例,服务收入比重高的省级机构项目开展比例高达94.1%,比重低的省级机构仅为76.3%,服务收入比重高的市级机构项目开展比例高达67.7%,比重低的市级机构仅为50.2%,县级地区这一开展比例差距更是达到29.9%。这一趋势在全部检验项目开展比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各级机构开展检验项目的地区公平性发现: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项目数量,其地区均衡性指数最低,即其公平性或地区间的均衡性最好,2005年地区均衡性指数为0.09,而市级和县级分别为0.22和0.33。相对从均衡性上看省级优于市级,市级优于县级。提示受地方财政的影响,地方政府对市、县两级机构的投入明显低于省级的投入水平,应该在今后予以充分的关注。以上针对的都是机构有能力开展的检验项目,进一步分析机构实际开展的检验项目,发现不管是省级还是市级还是县级机构,实际开展的检验项目数都不到有能力开展的检验项目数的八成,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当地某些疾病不存在或者已被很好的控制因此没有开展某些检验项目的需要,抑或该检验项目的开展需要很高的维持成本而未开展,这也提示政策制定者应考虑当地实际需要和能力制定更为适合的检验项目开展标准。(三)三年建设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开展情况的影响1.检验人力数量质量均有所改善检验人力从数量上来看,三年来全国样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净增检验人员319人,其中,按级别看,省级地区净增93人,市级165人,县级61人,按地区看,东部净增176人,中部128人,西部15人。各地人员数的普涨可反映出检验人员的受重视程度。从人力素质上看,分为学历、职称和人力综合素质三方面。新进检验人员的高学历比例要高于现有以及流出的检验人员。从职称上看,新进检验人员的中高职称比例明显较低,这主要与新进人员中很多是应届毕业生没有职称有关。最后看人力综合素质得分情况,各级别机构的流入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分要略高于现有人员,明显高出流出人员的人力综合素质。因此从人力素质上也可以看到检验人员素质的提升。2.检验场所日趋合理完善三年来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工作用房建筑面积均有所增长,从全国平均情况看,2005年与2002年相比,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面积分别增加了29.9%、43.1%和57.7%。各级各地疾控机构人均实验室工作用房建筑面积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县级地区上升最快,达到72.4%,市级地区其次为59.0%,省级地区相对最为缓慢,为36.6%,这种增长趋势同样缩小了省市县地区之间的差距。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相对较为缓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用房建筑面积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筑总面积比例从2002年到2005年整体略有上升。其中平均而言县级地区上升最快,三年来提高了15.8%,市级地区相对最慢,三年来提高10%。按不同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提高较快,东部地区相对缓慢,这可能也跟中西部地区基数较低有关,这种发展态势也缩小了地域之间的差异。3.检验能力提升较为明显,然而公平性未见明显改善各级各地的检验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部检验项目,就全国总体而言,无论是哪个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能力开展的检验项目数量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增加幅度最大,平均增加了13项,增长率为8.4%;县级次之,增长率为6.3%;省级增幅最小,增长了4.9%。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能力明显加强。再次是A类检验项目,分析不同级别和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A类检验项目的3年变化,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A类检验项目数量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低于B类检验项目。说明各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更关注非基本检验能力的建设。(2)就全国总体而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A类检验项目增长率为4.3%,市级为6.6%,县级为4.9%。其中,中部地区A类检验项目增长幅度高于东、西部地区。经过三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同级别机构检验项目开展的地区公平性或均衡性没有明显变化。相对从均衡性上看,省级优于市级,市级优于县级。受地方财政的影响,地方政府对市、县两级机构的投入明显低于省级的投入水平,应该在今后予以充分的关注。虽然县级检验能力提高带有普遍性,但从项目开展的比例上看仍然较低。(四)实验室检验项目的机构开展情况和三年来变化趋势分析分析各级疾控机构2002年和2005年具体检验项目的机构开展比例变化情况。与2002年相比,2005年省级应当开展的实验室检验项目中,机构开展比例上升的有194项,不变的有162项,下降的有31项;其中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方面,重点传染病和鉴别诊断检测能力明显提升;常规疫情控制中麻疹、风疹、乙脑等的检测能力明显提升;狂犬病检测类明显提升;动物源性疾病如口蹄疫、恙虫病、钩体病以及寄生虫病等检测能力有明显提高;消毒检测方面在消毒器械灭菌、模拟现场消毒效果、医疗机构、保健机构排放污水检测、消毒、灭菌指示物性能鉴定等方面明显提高;理化检测和职业卫生方面提高更为明显。市级机构开展比例有所提高的项目有198项。其中,经配对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有73项。理化和化学检测、职业卫生相关检测等项目的机构开展比例明显提升,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如乙脑、麻疹、狂犬、肝炎、血吸虫、军团菌等也有明显进展。县级机构115项检验项目有所上升,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的为87项。下降的项目中,部分项目是属于目前职能交叉模糊的,如放射检测项目;也有部分项目属于需求下降,如疾病的发病或患病率越来越低,代表性项目是麻风分枝杆菌分离鉴定、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等;还有的是因为工作安排时间周期影响而下降,例如麻疹抗体测定;再就是国家没有明确要求的,例如,主要由医疗部门承担的非传染病检测(甲状腺激素测定)。所有降低项目都不是全国普遍开展的项目,而且在2002年也是开展比例较低的项目,其中以公共服务项目为主,病原微生物项目则主要受需求影响。目前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职能未有明确界定,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项目设置也产生一定影响。(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实验室检验项目障碍及原因分析从意向分析和低开展率具体检验项目分析两方面进行。意向调查各级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关于2005年检验项目未开展的原因,发现其原因依次为政府无计划要求、缺经费、缺设备、缺人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不同地区的选择都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选择政府无计划要求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原因。这里所指的“政府无计划要求”,一是当地无该检验项目需求,故而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无工作任务要求;二是当地有需求,但政府将检验任务分配给了其他机构。分析低开展率的检验项目可以看出,部分项目是属于目前职能交叉模糊的,如放射检测项目;也有部分项目属于需求下降,如疾病的发病或患病率越来越低,代表性项目是麻风分枝杆菌分离鉴定、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等;再就是国家没有明确要求的,例如,主要由医疗部门承担的非传染病检测(甲状腺激素测定)。开展比例较低的检验项目以公共服务项目为主,病原微生物项目则主要受需求影响。目前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职能未有明确界定,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项目设置也产生一定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意向分析得出的最大障碍“政府无计划要求”和通过分析低开展率具体检验项目找出的原因,“需求下降”,“职能交叉模糊”,都有一定的共通性,这就是检验项目的未能很好开展不光是资源供给上出的问题,还有一些更深层次涉及到检验项目的地区适宜性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检验项目作更明确的细分,分清哪些检验项目是哪一级机构抑或哪类地区应当承担的,哪些检验项目又是各级各类机构必须开展的,那些检验项目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的等等,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分析1.检验能力的提高受检验人力、经费投入、检验场所以及政府重视的直接影响检验能力与机构人财物紧密相关。检验人员数量、人员综合素质、财政拨款,设备配置比例以及实验室面积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检验项目开展情况,其中,相关系数最高的达到0.729。另外从具体检验项目上看,检验能力的加强主要表现在重点传染病如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检测能力和鉴别诊断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可见国债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对中西部的投入对中西部检验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根本性作用,主要表现在重点传染病检验能力的加强。另外政府的需求和重视程度能够有效地减少未开展项目的比例,很多检验项目由于“政府无计划要求”而未开展。2.检验能力的加强直接促进疾控机构工作效果的提升省市县各级机构检验项目开展情况与公共职能的完成程度和突发应急各项要求满足率均呈正向显着性相关,检验项目开展率与疾控机构工作效果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498,提示检验能力建设对于推动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步的重要性。五、研究创新和应用1、第一次对全国样本地区省市县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检验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估,并采用卫生部2003年颁布的《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为标准,具有权威性。本次调查共涉及28个省、133个市460个县,共621个样本地区,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系统调查在我国疾病预防领域是史无前例的,这不仅保证了数据和结果的代表性和可信性,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充分的数据参考以及研究基础。研究结果被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认可,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06年)》一书的重要部分之一。同时,浙江、江苏、江西等省份也采用本次研究的方法,对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2、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结构-过程-结果模型”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构架本次研究的实验室检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实验室人力、实验室场所以及实验室检验能力三方面对实验室检验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3、借鉴“基尼系数”的基本原理,创建出用于评价地区间实验室检验能力公平性的“地区均衡性指数”,对我国疾控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的地区公平性作出评价。4、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结构-过程-结果模型”为指导,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和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实验室检验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工作效果,构建影响实验室检验能力开展的回归方程。5、评价各地实验室检验能力时,均以疾控机构所在地区为基本单元,即先对该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然后统一分析。选择以地区为单元进行统计的理由在于假设该地区同时存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专业防治站所,为防止资源浪费,有些项目仅在专业防治站所开展,这时如果仅仅统计疾控中心的检验项目开展数,则将不能完全反映当地实验室检验能力的建设情况,只有把当地所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起来分析,将更为客观合理。

孙艳春[10](2007)在《云南省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不到位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云南省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肺结核病人及可疑肺结核病人不到位的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肺结核病人的总体到位率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云南省2006年上半年肺结核病人及疑似肺结核病人总体到位率情况,采取分层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县,并在样本县中抽取肺结核及疑似肺结核病人、结核病项目管理人员、结核病定点医院医务人员、疾控中心结防人员、乡村医生等相关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把收集到的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2名人员接受了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是:726例肺结核病人及疑似肺结核病人、38例结核病项目管理人员、219例结核病定点综合医院医务人员、38例结防人员、251例乡村医生。其中,调查的肺结核病人及疑似肺结核病人中男性494例,女性232例;到位患者550例,未到位患者176例。本次研究发现造成肺结核及可疑肺结核病人不到位的主要因素有:流动人口、无转诊单、医生未建议到疾控中心、有钱到其他地方诊治、认为肺结核病对健康危害不大、不知道国家的免费政策、不信任疾控中心的医疗水平、认为免费药不好、住院治疗、不知道疾控中心地址等。结论:影响肺结核病人及疑似肺结核病人到位率的主要因素有:流动人口、无转诊单、医生未建议到疾控中心、有钱到其他地方诊治、认为肺结核病对健康危害不大、不知免费政策、不信任疾控中心医疗水平、认为免费药不好、住院治疗、不知道疾控中心地址等。要提高到位率,需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加强结核病健康促进教育,提高结核病相关政策知晓率,改变患者的健康观念。加强规范肺结核病人及疑似肺结核病人的转诊程序,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提高主动到位率。加强对疾控中心的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对疾控中心的信任。

二、云南省某地区疾控中心职业卫生工作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某地区疾控中心职业卫生工作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消除阶段中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疟疾防治现状
        1.2 疟疾风险
        1.3 疟疾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4 在消除阶段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的挑战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评阅法
        4.2 德尔菲法
        4.3 其他综合评价方法
    5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消除阶段疟疾风险因素分析
    1 疟疾风险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 疟疾风险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2.1 高风险人群感染风险
        2.2 感染者输入风险
        2.3 媒介可接受性风险
        2.4 延迟发现疟疾病例风险
第二部分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工具
    2 结果
        2.1 构建疟疾风险评估理论框架
        2.2 初步拟定的消除阶段疟疾风险指标体系
        2.3 德尔菲法结果
        2.4 德尔菲法权重
        2.5 消除阶段的我国疟疾风险评估指标集的变化
    3 讨论
第三部分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的结合策略
        1.4 组合评价方法
        1.5 模型优劣的判断方法
        1.6 统计分析工具
    2 结果
        2.1 德尔菲法与熵权法结合的权重系数
        2.2 层次分析法权重
        2.3 TOPSIS法
    3 讨论
第四部分 消除阶段疟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来源
        1.3 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指标观测值的分析
        2.2 各县市风险值总值与分值
        2.3 多个综合评价模型所得结果的分析
        2.4 组合多个综合评价模型所得结果
        2.5 模型的优劣程度判断结果
        2.6 疟疾风险因素调研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科学性、特色和创新之处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指标值来源
    附表2 指标观测值原始值
    附表3 专家咨询表
    附表4 疟疾知晓情况调查问卷
    附表5 层次分析法专家的权重体系
    附表6 层次分析法思想下疟疾风险值总值及排序
    附表7 基于AHP-TOPSIS赋值结合的疟疾风险值总值及排序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3)基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情况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基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内容
基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现状
基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优化对策

(4)中国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归因死亡及其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研究背景
    1.1 中国居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变化趋势
    1.2 LDL-C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3 胆固醇归因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1.4 开展LDL-C归因死亡分析的必要性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
3 数据来源
    3.1 定量研究数据来源
        3.1.1 中国人群LDL-C水平数据
        3.1.2 死亡及人口数据
        3.1.3 高LDL-C与相关疾病关联RR值及理论最小风险暴露水平
    3.2 定性研究数据来源
4 研究方法
    4.1 定量研究
        4.1.1 人群LDL-C水平估计
        4.1.2 人群死亡水平估计
        4.1.3 高LDL-C的PAF估算
        4.1.4 归因死亡率的计算
        4.1.5 统计方法
        4.1.6 质量控制
    4.2 定性研究
        4.2.1 访谈对象的确定
        4.2.2 访谈提纲的设计
        4.2.3 现场实施深入访谈
        4.2.4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4.2.5 质量控制
    4.3 技术路线
5 结果
    5.1 中国25岁以上人群LDL-C水平
    5.2 中国人群高LDL-C相关疾病死亡水平
    5.3 中国人群高LDL-C的PAF估算
        5.3.1 高LDL-C对总死亡的PAF
        5.3.2 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死亡的PAF
    5.4 高LDL-C归因死亡率
    5.5 海南省血脂异常防控措施实施情况
        5.5.1 政策文件回顾
        5.5.2 访谈对象对血脂异常危害认知有限
        5.5.3 目前辖区已开展的血脂相关防控措施较为局限
        5.5.4 访谈对象对血脂异常防控工作的展望
        5.5.5 开展血脂异常防控工作的困难与障碍
6 讨论
    6.1 全国及各地区LDL-C水平分布情况
    6.2 PAF的意义及地区分布
        6.2.1 估算高LDL-C死亡归因分值的意义
        6.2.2 PAF地区分布
        6.2.3 与其他血脂成分PAF的比较
    6.3 我国农村、中部地区、男性人群高LDL-C的标化归因死亡率较高
    6.4 海南省血脂异常防控措施实施有限
        6.4.1 政策文件实施情况有待评估
        6.4.2 医护人员血脂健康指导能力有待加强
        6.4.3 调脂药物可及性有待提高
        6.4.4 健康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6.5 建议
    6.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6.1 创新性
        6.6.2 局限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健康中国视角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调查与思考—以佳木斯市县区级疾控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及内容:
    3.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县区级疾控机构卫生应急队员基本情况统计:
    2.县区级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情况统计:

(6)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河北省尘肺病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空间自相关方法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传染病风险评估
        二、灾害学领域风险评估
        三、国内外研究评析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思路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特色与难点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难点
第二章 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构建
    第一节 概念定义
        一、呼吸道传染病概念与内涵
        二、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城市居民健康风险定义
    第二节 基于指标体系的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一、定量化模型的选择
        二、指标的选取及确定
        三、指标解释
        四、指标体系权重的分配
        五、数据标准化处理
第三章 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居民健康风险识别
    第一节 上海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一、上海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和死亡数
        二、上海市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和死亡数
    第二节 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一、全国法定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二、上海甲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三、全国丙类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甲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特征
        二、丙类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特征
第四章 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居民健康风险评估
    第一节 危险性分析
    第二节 暴露性分析
    第三节 脆弱性分析
    第四节 风险评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风险评估主要结论
        二、上海各区县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应对初探
    第一节 发达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概述
        一、美国突发传染病防治体系
        二、日本突发传染病防治体系
    第二节 国外传染病防治对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的启示
        一、强化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
        二、优化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机制
        三、完善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保障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现状及其配置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和研究现场
    2 资料收集和内容
    3 质量控制
    4 分析方法
    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西部三省和县CDC的基本情况分析
    1 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居民健康情况
    2 中西部三省调查县的基本情况
    3 调查县CDC的收支情况
    4 调查县CDC的工作情况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中西部三省县CDC的人力资源分析
    1 中西部三省疾病控制体系的机构和人力资源
    2 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资源现状
    3 知情人对贫困县CDC人力资源现状的评价
    4 中西部三省县CDC人事制度与管理现状
    5 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员培训现状与需求
    6 讨论
    7 小结
第三章 中西部县CDC公共卫生应急建设和能力初步评估
    1 我国SARS后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构建
    2 中西部三省调查县及其CDC应急处置组织建设和运作
    3 中西部三省县CDC的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价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中西部贫困县CDC基本职能界定和履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影响因素和标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1 主要发现与结论
    2 政策和建议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综述
    1 中西部疾病控制体系外部环境的分析
    2 中西部的疾病预防体系内的各要素分析
    3 小结
附件二: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和科研活动
附件三: 调查工具
附件四: 专家情况一览表

(9)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二) 实验室检验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 社会发展对加强实验室检验工作的迫切要求
        (四) 实验室检验评估的重要性
        (五) 实验室检验评估的研究进展
    三、研究目的与目标
    四、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一、指导性研究方法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目标差距分析法
        (三) 态势分析法
        (四) 结构-过程-结果模型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一) 文献查阅
        (二) 专家咨询
        (三) 机构调查
    三、部分评价指标的解释
        (一) 检验项目分类
        (二) 人力素质综合评分指标
        (三) 地区均衡性指数
        (四) 突发应急各项要求满足率
        (五) 公共职能项目的完成度
        (六) 地区单元
    四、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抽样方法
        (二) 调查对象
    五、调查质量控制方法
    六、统计分析方法
        (一) 纵向历史比较
        (二) 地区间横向比较
        (三) 与标准比较
    七、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一、评价维度和指标体系的确立
    二、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初态分析
        (一) 2005年检验人力状况
        (二) 2005年检验场所状况
        (三) 2005年检验项目开展状况
        (四) 小结
    三、三年建设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的影响趋势分析
        (一) 检验人力变化趋势
        (二) 检验场所变化趋势
        (三) 检验能力变化趋势
        (四) 小结
    四、具体实验室检验项目的机构开展情况和变化趋势分析
        (一) 省级机构检验项目开展情况和趋势分析
        (二) 市级机构检验项目开展情况和趋势分析
        (三) 县级机构检验项目开展情况和趋势分析
        (四) 小结
    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障碍分析
        (一) 机构意向分析
        (二) 低开展率具体实验室检验项目分析
        (三) 小结
    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的投入产出机制探讨
        (一) 检验能力投入产出机制指标体系确立
        (二) 机构投入对检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 检验能力建设对公共职能落实和突发应急能力的效果分析
        (四) 实验室检验工作投入产出综合指标分析
        (五) 小结
讨论与建议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
        (一) 检验人力三年来数量质量均有所提升
        (二) 实验室面积增长迅速,且日趋合理
        (三) 检验能力提高明显,然而公平性未见明显改善
    二、实验室检验能力建设的投入产出密切相关
        (一) 检验能力的提高受检验人力、经费投入、检验场所以及政府重视的直接影响
        (二) 检验能力的加强直接促进疾控机构工作效果的提升
    三、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研究创新和应用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综述

(10)云南省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不到位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1.1.1 全球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1.1.2 中国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1.1.3 云南省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1.2 结核病的归口管理
        1.2.1 结核病归口管理的科学依据
        1.2.2 结核病归口管理的法律依据
        1.2.3 结核病患者转诊现状
        1.2.4 肺结核病人的追踪
    1.3 我国目前与结核病控制相关的政策
        1.3.1 免费检查
        1.3.2 免费提供抗结核药品
        1.3.3 激励机制
    1.4 相关概念
        1.4.1 肺结核及可疑肺结核病人报告率
        1.4.2 网络直报应转诊病人总体到位率
        1.4.3 肺结核及可疑肺结核病人转诊率
        1.4.4 追踪率
        1.4.5 追踪到位率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资料与方法
    3.1 查阅文献
    3.2 定量研究
        3.2.1 研究对象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3 抽样及调查方法
        3.2.4 研究内容
        3.2.5 数据处理方法
        3.2.6 质量控制
    3.3 定性研究
        3.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3.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
        4.2.1 肺结核及疑似肺结核病患者
        4.2.2 结核病项目管理人员
        4.2.3 结核病定点医院医务人员
        4.2.4 疾控中心结防人员
        4.2.5 乡村医生
5 讨论与建议
    5.1 人口流动容易导致不到位,建议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健康促进教育
    5.2 综合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行为是不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5.2.1 医生为患者开转诊单可减少不到位的发生,建议严格规范转诊程序并加大监管力度
        5.2.2 医生建议患者到疾控中心诊治可减少不到位的发生,建议经常向医生强调结核病归口管理的必要性并严格执行转诊制度
        5.2.3 医生对患者进行结核病免费政策的宣传可减少不到位的发生,建议加强培养医生的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
    5.3 不认可免费抗结核药容易导致不到位,建议加大结核病治疗知识宣传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管理
    5.4 经济条件是不到位的影响因素,建议改善结防机构服务质量、对经济困难的肺结核患者给予适当的帮助
    5.5 结核病相关信息知晓情况是不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国家免费政策、结核病相关知识以及对结防机构的宣传力度
    5.6 宣传途径是不到位的影响因素,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有效宣传途径
    5.7 病情严重程度是不到位的影响因素,建议加强住院结核患者的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及时发现和治疗新发病例
    5.8 结防机构的资源配置是不到位的影响因素,建议加强结防机构的建设
参考文献
附件1
    定性研究的主要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不同人群的访谈结果
        2.1 肺结核患者及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调查结果
        2.2 结防人员的调查结果
        2.3 综合性医疗机构人员调查结果
        2.4 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调查结果
附件2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附表6
综述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云南省某地区疾控中心职业卫生工作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健康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张晨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消除阶段中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研究[D]. 莫晓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基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情况及对策[J]. 王黎. 中国社区医师, 2021(05)
  • [4]中国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归因死亡及其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研究[D]. 徐晓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5]健康中国视角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调查与思考—以佳木斯市县区级疾控机构为例[J]. 赵继民,包名家,王鹏.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07)
  • [6]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河北省尘肺病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史进梅.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D]. 裴刚.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8]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现状及其配置标准研究[D]. 赵新平. 复旦大学, 2008(03)
  • [9]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评价研究[D]. 柴煜卿. 复旦大学, 2008(03)
  • [10]云南省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不到位影响因素研究[D]. 孙艳春. 昆明医学院, 2007(06)

标签:;  ;  ;  ;  ;  

云南省某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工作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