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联合电疗药透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牵引联合电疗药透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一、牵引结合电疗药物透入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梅忠[1](2021)在《颈椎运动导引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慢性疼痛的中枢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颈椎运动导引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并结合脑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技术揭示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共纳入颈型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法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手法治疗+颈椎运动导引训练。手法治疗每次约为30分钟,隔天一次,总共进行10次治疗。实验组的颈椎运动导引训练在每次手法治疗后进行,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左右,约3-5分钟。分别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进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的评定,以及脑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Re-f MRI)数据的采集。结果:(1)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NDI和SAS得分分别为4.67±2.37,39.00±7.77和3.83±1.84,36.73±7.70,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DI和SAS的情况均能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并不明显(P>0.05)。(2)在颈椎的ROM测量方面,我们的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颈椎各个方向的ROM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而实验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颈椎左、右侧屈的ROM范围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对比结果显示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估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颈肩部的六个部位(左、右侧枕下,左、右侧颈部,左、右侧肩部)的疼痛情况均有所改善(P<0.05),且实验组的患者在接受颈椎运动导引训练后其左、右侧枕下的疼痛改善情况更为显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部的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数据采用低频振荡幅度(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手法治疗后ALFF升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左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上回、颞中回、颞横回、脑岛、中央旁小叶、补充运动区、中央沟盖、豆状壳核、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的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脑岛、海马旁回、枕下回、中央沟盖、舌回(P<0.005)。ALFF降低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左侧的角回、顶下缘角回、枕中回、顶上回、楔前叶、后扣带回、缘上回;右侧的角回、顶下缘角回、小脑上部、小脑下部、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P<0.005)。实验组的患者接受治疗后ALFF升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左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上回、颞中回、颞横回、脑岛、中央沟盖、中央旁小叶、补充运动区;右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上回、颞中回、颞横回、枕中回、脑岛、中央沟盖(P<0.005)。ALFF降低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左侧的楔前叶、小脑上部、小脑下部、尾状核;右侧的角回、顶下缘角回、小脑上部、小脑下部、楔前叶、顶上回、内侧和旁扣带脑回(P<0.005);双侧的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后扣带回、楔前叶(P<0.005)。组间比较ALFF升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左侧的中央后回、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右侧的颞上回,颞中回(P<0.005)。ALFF降低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左侧的楔前叶;右侧的小脑上部、小脑下部、内侧和旁扣带脑回、楔前叶、顶下缘角回(P<0.005)。结论:颈椎运动导引训练结合手法治疗能够降低颈型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及患者因颈痛所带来的自身焦虑情况,同时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颈椎运动导引训练更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以及患者左、右侧枕下疼痛的情况。颈椎运动导引训练能够通过改变大脑中央后回、中央前回、颞上回、颞中回、楔前叶等与疼痛、情绪处理有关的脑区的活动情况,来影响患者对颈椎病慢性疼痛的感知反应,从进一步增强手法治疗对疼痛的改善效果。

姜姗[2](2021)在《芒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芒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入选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 0例。对照组采用毫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芒针针刺大杼并向天柱方向透刺治疗。两组每日均进行1次治疗,每次治疗3 0分钟,6天为1个疗程,针刺1个疗程后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为简式McGill疼痛询问简表(SF-MPQ)、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部症状及体征量化评分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分,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病程、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可进行比较。2.SF-MPQ量表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可进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P<0.01),证实两组患者治疗后颈痛症状均有缓解;治疗后组间比较(P<0.01),两组疗效存在极显着的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更佳。3.NDI量表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可进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P<0.01),证实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有提高;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两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更佳。4.颈部症状及体征量化评分表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可进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P<0.01),证实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1),两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更佳。5.综合疗效分析:治疗后两组的颈部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经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后症状缓解差异显着(P<0.05),证实芒针透刺结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相比能够更加有效的治疗颈型颈椎病。结论:1.对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芒针结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均有一定疗效。2.芒针结合常规针刺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较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单东[3](2021)在《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依据。方法:从2020年6月-2020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骨伤科就诊患者中,依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共选取80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予自拟颈痛方口服,对照组40例予颈痛颗粒口服。两组治疗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的患者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评分以及NDI评分,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观察。治疗结束后,依据疗效评定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50%,两组对比,P<0.05。2.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值均<0.05。3.治疗后,对照组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值均<0.05。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NDI评分对比,P值均<0.05。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自拟颈痛方与颈痛颗粒均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恢复患者的颈椎功能。2.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颈痛颗粒,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何宏志[4](2020)在《循督脉烫熨疗法在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循督脉烫熨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颈椎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有一例患者因自身原因中途脱落,其余患者均按要求完成资料收集,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护理常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烫熨疗法干预,干预组患者采取循督脉烫熨疗法干预,干预使用的烫疗包均来自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门诊。烫疗频率均一天一次,一次20分钟,6天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收集各项观察指标数据,评价两组患者Mc 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1)疼痛分级指数的评定(pain rating index,PRI)(2)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3)现有疼痛强度评定(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调查问卷(NDI)、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的改善情况。结果:(1)干预前,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颈椎功能障碍量表得分、Mc 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和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循督脉烫熨疗法干预2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量表得分和Mc 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降低,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循督脉烫熨疗法干预2个疗程后,干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颈椎功能障碍量表得分、Mc 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和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颈椎功能障碍量表得分、Mc 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和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循督脉烫熨疗法能降低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MC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和提升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版)得分,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排除时间影响因素后,循督脉烫熨疗法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烫熨疗法。(2)循督脉烫熨疗法能降低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NDI量表得分,有效改善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循督脉烫熨疗法的干预对改善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作用更明显。

金玉立[5](2020)在《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AGG)、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影响,探讨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基质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针刀治疗颈椎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月龄新西兰兔分为空白组、针刀组、电针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2.将需要造模的实验动物置于自制的木质造模盒中,造模时使实验动物保持头部屈曲45°,每次5小时,每天造模1次,共持续12周。造模前后每组各随机抽取2只进行X线侧位片拍摄,拍摄前用胶带将兔子绑在适合的长方形木板上,两次拍摄每只兔子均保持相同的体位,验证造模是否成功。3.造模成功后电针组1周后行电针干预,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用碘伏进行消毒,取“大杼”、“百劳”、“天柱”穴进行针刺,在同侧天柱穴和大杼穴上加电针,每次治疗20分钟,每周治疗3次,每两次治疗间隔1天,一共治疗3周。针刀组1周后行针刀治疗,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然后根据四步进针法进行操作(1)定点:针刀施术者对兔颈椎棘突两旁进行触诊,根据颈部肌肉僵硬度以及条索状物所处的位置,于相应棘突点及C2-C7棘突旁开1~1.5 cm寻找进针点,每次选取相应棘突点及棘突两侧分别取2点行针刀治疗,进针点的选取交替进行,记号笔标记后用碘伏进行消毒;(2)定向:戴上无菌手套,将刀刃平行于兔子脊柱方向且垂直颈后皮肤;(3)加压:以左手拇指对进针部位进行加压分离;(4)刺入:针刀沿着押手指甲旁进针至骨面,在0.3cm范围内先纵割3次,然后横剥2次出针,最后加压止血。每周治疗1次,共3次。模型组不予以治疗。4.各组动物于干预结束1周后进行取材观测,所有实验动物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后迅速取C4-5椎间盘,于外科显微镜下分离出软骨终板,放置准备好的塑料试管内,封盖,冷冻于-80℃的环境中。5.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RT-PCR: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AGG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Col-Ⅱ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MMP-13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电针组相比于空白组Col-Ⅱ基因表达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Col-Ⅱ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2.Western blot:模型组相比于空白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Col-Ⅱ蛋白含量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上升(p<0.05)、MMP-13蛋白含量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Col-Ⅱ蛋白含量上升(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椎病可以增加AGG、Col-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MMP-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病变的软骨终板得以修复,这可能是针刀疗法对颈椎病兔的作用机制之一。

冯超群[6](2020)在《基于DEA模型的颈椎Key-hole术及ACDF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效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比Key-hole术和ACDF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使用DEA包络分析法分析两种术式效率值,以解决下列问题:1.对比Key-hole和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2.分析Key-hole术式的可能性优势;3.对比Key-hole和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率值;4.探讨DEA包络分析法在评价骨科手术中的适用性。研究方法:1.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按选择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Key-hole组)14例及对照组(ACDF组)16例;2.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及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SF-MPQ疼痛评分、NDI评分及JOA功能评分等指标;3.临床疗效对比,使用SPSS 25.0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使用?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各个时间点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手术效率对比,将每位患者视为一个独立决策单元,将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视为投入指标,将SF-MPQ疼痛评分、NDI评分、JOA评分出院时的改善值视为产出指标,使用DEAP2.1软件计算每个独立决策单元在C2R模型和BC2模型内的效率值,采用两组效率值的均值代表两组不同术式的总体效率值,同理,计算不同术式处于BC2模型下的松弛变量。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疼痛及功能评分等术前资料上经过统计学对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同一时间点的SF-MPQ疼痛评分、NDI评分、JOA评分方面,经检验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SF-MPQ疼痛评分、NDI评分、JOA评分方面,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在其术后及整个随访期间,共有3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Key-hole组包括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髓核残留。ACDF组包括1例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5.Key-hole术式在C2R模型和BC2模型下效率值分别为θ=0.853和θ=0.951,ACDF术式分别为θ=0.825和θ=0.872。研究结论:1.Key-hole和ACDF两种术式在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中,均疗效显着,但术式间疗效差异不明显;2.Key-hole组在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上明显优于ACDF组,ACDF组在手术时间上较Key-hole组存在优势;3.基于DEA的C2R模型和BC2模型分析,Key-hole术式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率值均优于ACDF术式;4.DEA作为多投入-多产出的综合评价方式,在骨科手术中具有适用性。

杨丹丹[7](2020)在《短刺结合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清IL-6改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用短刺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观察;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在CSR临床症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理,观察短刺治疗CSR的疗效,分析疗效的取得与血清IL-6的相关性,为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短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证据。方法:查阅中外资料,收集病例,最终将55例实验病例随机分配,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用短刺法,对照组用普通针刺法,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6浓度对比疗效,用田忠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视觉类比疼痛评分法、颈部残障指数量表评估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治疗后,VAS和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极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VAS和NDI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P<0.05);②两组治疗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优势(P<0.01);③入组病例的IL-6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员浓度(P<0.01);④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浓度都有所降低(P<0.01),且治疗组浓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⑤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2.14%,与对照组70.37%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L-6作为重要的炎症因子,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相关;2.IL-6的浓度和CSR的病情轻重相关;3.短刺和普通针刺方法相比,短刺治疗后的血清浓度IL-6明显降低,且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VAS和NDI评分相比显示疗效更优;4.短刺结合电针可以作为治疗CSR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杜蔚[8](2019)在《百会压灸结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百会压灸结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探讨百会压灸结合电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寻找一种高效、便捷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此病在临床治疗中的愈显率。方法:本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标准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百会压灸组(治疗组)和百会针刺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黄桂成主编《中医筋伤学》及2017年王和鸣主编的《中医骨伤科学》教材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内容拟定。两组穴位均选取百会、风池(双),颈部阿是穴。百会针刺组(对照组)采用电针风池和同侧颈部阿是穴以及针刺百会,留针30分钟;百会压灸组(治疗组),电针操作方法同对照组,百会穴在电针结束后使用压灸法。百会压灸的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在百会穴上涂抹适量的跌打万花油,再放置12层左右的棉纱或面巾纸,将完全点燃的清艾条(苏州市东方艾绒厂生产,规格:25克/支)直接在棉纱或面巾纸上压灭,力道需均匀,患者自觉有热力从头顶皮肤传入脑内或向四周方向传导,热量以患者耐受为度,如出现明显的灼热感,即将艾条连同棉纱或面巾纸移开,需患者高度配合,连续操作5次。每周治疗5天。10天一疗程。通过临床疗效评价、ESCV量表评分和视觉模拟VAS量表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对治疗前,首次治疗后(30分钟),疗程结束后(30分钟)的评估数据进行分析,用spss25.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无一脱落病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VAS和ESCV量表积分等数据资料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均具有可比性。①采用ESCV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经首次治疗后组内比较,百会压灸组(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百会针刺组(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组间差值比较(P<0.01);疗程结束后组内比较,百会压灸组(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百会针刺组(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组间差值比较(P<0.01);②采用VAS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经首次治疗后组内比较,百会压灸组(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百会针刺组(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组间差值比较(P>0.05);疗程结束后组内比较,百会压灸组(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百会针刺组(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组间差值比较(P<0.01);③两组经首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百会压灸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56.57%,百会针刺组(对照组)的有效率为23.3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P<0.01);④两组疗程结束后的临床疗效比较:百会压灸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86.67%,;百会针刺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愈显率5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两组愈显率比较(P<0.01)。结论:①两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有疗效,百会压灸组(治疗组)疗效更佳;②百会压灸结合电针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有即时疗效;③百会压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疼痛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王显[9](2019)在《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将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与单纯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评估归甲止痛胶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也为归甲止痛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山西省中医院脊柱外科符合标准的76例患者,收集时间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将入选试验的7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归甲牵引组)38例和单纯牵引(单纯牵引组)38例,经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归甲牵引组: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疗法。我们让患者饭后口服归甲止痛胶囊,4粒每次,一日三次,每日于我院门诊行牵引治疗,专人负责牵引,治疗时间3周。单纯牵引组:单纯牵引疗法,每日于我院门诊行牵引治疗,专人负责牵引,治疗时间3周。牵引方法:采用枕颌牵引带悬吊式牵引疗法,患者坐位,眼睛平视前方,颈椎前屈,牵引角度控制在10o左右,以患者感觉舒适的角度为准,牵引重量起始5kg,按0.5kg标准递增,最重不超过患者体重1/10,每天1次,每次30min,治疗时间3周。归甲牵引组、单纯牵引组共同辅以健康宣教育,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镇痛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3月后观察复发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归甲牵引组与单纯牵引组治疗后总体有效率,得出Z=-2.6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疗效好于单纯牵引。(2)治疗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甲牵引组与单纯牵引组的VAS、镇痛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归甲止痛胶囊能够改善颈部疼痛。(3)治疗后,通过比较归甲牵引组与单纯牵引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归甲止痛胶囊能够改善颈椎功能。(4)通过比较归甲牵引组与单纯牵引组复发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归甲止痛胶囊降低颈型颈椎病复发率。(5)通过用药期间安全性的观察,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将归甲止痛胶囊应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是安全的。结论通过本临床试验可知,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牵引;在改善疼痛方面,归甲牵引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单纯牵引组,说明归甲止痛胶囊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在改善患者颈椎功能方面,归甲牵引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牵引组,说明归甲止痛胶囊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活动;归甲牵引组复发率明显降低,说明归甲止痛胶囊对颈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通过用药期间安全性的观察,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可以将归甲止痛胶囊应用于治疗颈型颈椎。

葛恒[10](2019)在《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探讨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确切疗效,为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烈东推拿门诊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康科门诊已经确诊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平均分成2组,治疗组予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对照组予单纯针刺治疗,保证两组在实验前的性别、年龄、患病程度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间隔不得少于2天,共连续治疗4周。观察指标参考田中靖久确定的“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所制订的35分积分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总积分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总分治疗前后对比,根据配对样本t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均有明显疗效。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经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5),说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组明显优于单纯针刺。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颈肩疼痛、颈部压痛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颈肩疼痛、颈部压痛方面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明显优于单纯针刺。两组在其他单个症状和体征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其他症状和体征方面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与单纯针刺疗效相当。结论: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和单纯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在改善颈肩疼痛、颈部压痛方面效果更为显着,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综合疗法。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时间短,操作便捷,且治疗过程无明显疼痛感,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选疗法,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二、牵引结合电疗药物透入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牵引结合电疗药物透入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颈椎运动导引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慢性疼痛的中枢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颈椎病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
    1.2 颈椎的解剖结构
    1.3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4 颈椎病慢性疼痛的治疗现状
    1.5 功能性磁共振
    1.6 运动导引训练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3.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3.3 关节活动度(ROM)
    3.4 颈肩部的疼痛情况
    3.5 磁共振数据分析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2)芒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1 祖国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1.3 祖国医学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解剖结构
        2.3 病因和发病机制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对照方法
        2.3 治疗方法
    3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4 疗效观察与评定
        4.1 观察指标
        4.2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和分析
        6.1 基线资料分析
        6.2 观察指标分析
        6.3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芒针疗法的浅析
        2.1 芒针疗法
        2.2 芒针疗法的作用特点
    3 选穴依据
        3.1 针灸处方选穴依据
        3.2 芒针透刺选穴依据
    4 观察指标选择
    5 疗效分析
        5.1 量表评分对比
        5.2 临床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学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论述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进展
    2 西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概述
        2.2 西医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疗效指标比较
        5.3 临床疗效比较
        5.4 不良反应报告
        5.5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确立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自拟颈痛方相关分析
        2.1 方药组成
        2.2 方药解析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循督脉烫熨疗法在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颈椎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研究现状
        1.1 国内颈椎病流行病学
        1.2 国外颈痛流行病学
    2 颈椎病对患者及社会的影响
    3 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3.1 颈椎病的常见中医护理技术
        3.2 颈痛常见的西医非手术治疗技术
    4 循督脉烫熨疗法研究现状
        4.1 督脉和颈椎病的关系
        4.2 烫熨疗法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结局指标及监测频率
        1.6 统计数据分析
        1.7 伦理原则
        1.8 质量控制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患者的一般情况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干预2周后的效果评价
        2.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量表评分比较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量表评分比较
        2.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循督脉烫熨疗法的理论基础
        3.2 研究对象的资料分析
        3.3 循督脉烫熨治疗改善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情况
        3.4 循督脉烫熨疗法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功能障碍
        3.5 颈椎病治疗发展展望
        3.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MCGILL量表
    附录三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调查问卷(NDI)
    附录四 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靖久)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颈椎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1 临床疗效
    2 针刀治疗点的选取
    3 针刀操作手法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作与验证
        2.2 实验动物处理
        2.3 取材与样本处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mRNA表达的影响
        2 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颈椎病概述
        2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
        3 实验结果分析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基于DEA模型的颈椎Key-hole术及ACDF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病例纳入标准
        1.1.4 病例排除标准
        1.1.5 病例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过程
        1.2.3 术后处理
        1.2.4 观察指标
        1.2.5 统计处理
    1.3 手术病例
        1.3.1 Key-hole手术病例
        1.3.2 ACDF手术病例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2.1.1 术前资料评价
        2.1.2 术中资料评价
        2.1.3 术后资料评价
        2.1.3.1 SF-MPQ疼痛评分
        2.1.3.2 NDI评分
        2.1.3.3 JOA评分
        2.1.3.4 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
        2.1.4 并发症
    2.2 DEA运算结果
    2.3 结果分析
        2.3.1 手术时间
        2.3.2 SF-MPQ疼痛评分
        2.3.3 NDI评分
        2.3.4 JOA评分
        2.3.5 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
        2.3.6 手术并发症
        2.3.7 DEA C2R模型分析
        2.3.8 DEA BC2模型分析
        2.3.9 松弛变量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祖国医学对CSR的认识
        3.1.1 中医病因
        3.1.2 中医病机
        3.1.3 耳穴贴压的围术期应用
    3.2 ACDF治疗CSR术式评价
    3.3 Key-hole治疗CSR术式评价
    3.4 Key-hole作为联合治疗分析
    3.5 DEA的特点及优势
    3.6 DEA在骨科手术中适用性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综述二 DEA在医学评价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2:SF-MPQ评分
附件3:NDI评分
附件4:JOA评分
附件5: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短刺结合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清IL-6改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论
        1.1 关于病名的认知
        1.2 病因病机
        1.3 与经脉的联系
        1.4 治疗方法
        1.4.1 中药
        1.4.2 针灸
        1.4.3 推拿治疗
        1.4.4 综合疗法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探索
        2.1 定义
        2.2 发病机制
        2.3 诊断
        2.4 关于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路线图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
        4.1 随机方法
        4.2 治疗方法
        4.3 操作方法
        4.4 观察指标
        4.5 疗效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患者的一般情况
        6.2 录入患者和健康人群IL-6浓度对比
        6.3 两组在治疗后2周的临床疗效率的比较
        6.4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6.5 两组治疗前后ND1评分比较
        6.6 两组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比较
        6.7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IL-6变化
第三部分 讨论
    1 短刺针法与CSR
        1.1 治疗理论
        1.2 短刺法
    2 短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选穴
    3 IL-6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
    4 短刺作用的分析
        4.1 缓解疼痛的疗效分析
        4.2 对于颈椎功能及症状的改善分析
        4.3 关于炎性指标IL-6的分析
    5 课题存在的不足和前景展望
        5.1 不足
        5.2 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百会压灸结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病因病机
        1.1.2 辨证分型
        1.1.3 针灸治疗
    1.2 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概念、流行病学
        1.2.2 病因、发病机制
        1.2.3 西医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2.3 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应急处理
        2.2.4 观察项目
        2.2.5 疗效指标
        2.2.6 临床疗效观察
        2.2.7 统计分析方法
        2.2.8 可行性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研究结果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关于百会压灸法
    3.2 关于阿是穴
    3.3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经筋的关系
    3.4 结果分析
        3.4.1 一般基线分析
        3.4.2 疗效评价与分析
    3.5 存在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或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意外情况处理
    2.4 统计学处理
3.疗效观察指标
    3.1 临床疗效评价
    3.2 VAS、镇痛评分
    3.3 颈椎活动度
    3.4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统计分析
    4.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镇痛评分、NDI评分比较
    4.4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4.5 两组复发率的比较
5.安全性评价
6.讨论
    6.1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6.2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6.3 归甲止痛胶囊治疗颈型颈椎病
    6.4 牵引在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7.本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致谢
作者简介

(10)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1.3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认识
    1.2 治疗现状和发展方向
        1.2.1 中医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状
        1.2.2 现代医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状
    1.3 肌内效贴的研究进展
        1.3.1 肌内效贴的定义
        1.3.2 肌内效贴的物理特性
        1.3.3 肌内效贴贴敷技术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2.3 分组方法
    2.4 治疗方法
        2.4.1 治疗组(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组)
        2.4.2 对照组(单纯针刺组)
    2.5 观察指标及周期
        2.5.1 观察指标
        2.5.2 观察周期
    2.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2.6.1 晕针
        2.6.2 滞针
        2.6.3 弯针
        2.6.4 出血
        2.6.5 过敏
    2.7 结果与分析
        2.7.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2.7.2 两组症状及体征评分
第三章 讨论
    3.1 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的机理分析
        3.1.1 手法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机理
        3.1.2 选用手法复位的西医机理
        3.1.3 肌内效贴的作用机理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治疗组、对照组疗效分析
        3.2.2 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疗效总体疗效优于针刺
        3.2.3 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在改善颈肩疼痛、颈部压痛方面优于针刺
    3.3 不足与展望
        3.3.1 不足之处
        3.3.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四、牵引结合电疗药物透入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颈椎运动导引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慢性疼痛的中枢作用机制研究[D]. 黄梅忠.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芒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姜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单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循督脉烫熨疗法在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D]. 何宏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D]. 金玉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基于DEA模型的颈椎Key-hole术及ACDF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效率分析[D]. 冯超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短刺结合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清IL-6改变的临床观察[D]. 杨丹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百会压灸结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D]. 杜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 王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手法复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 葛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牵引联合电疗药透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