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药用临床

茯苓的药用临床

一、茯苓对药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柳雪[1](2021)在《李秀荣教授治疗胃癌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对所收集的李秀荣教授治疗胃癌的所有处方用药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与分析临床实践中李教授的用药规律,并进一步探讨李秀荣教授治疗胃癌的临床经验,从而提高胃癌治疗疗效,为临床治疗胃癌拓宽思路。方法:选取李秀荣教授2018年10月1日-2020年6月1日在门诊及病房诊治的胃癌患者的处方,并对处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归纳出李秀荣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胃癌的一般用药规律与用药思路,并对李教授治疗胃癌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祖国医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结果:对所收集的与本研究条件相符的167例确诊的胃癌患者共计432首治疗处方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经过平台统计得出使用频次排名前十位的中药处方药物分别是甘草、焦山楂、炒麦芽、麸神曲、砂仁、黄芪、陈皮、茯苓、清半夏、猕猴桃根。这些中药主要以温、平、寒的药物四气为主,在药物五味上则以甘、苦、辛居多,从药物归经上统计得出排名前五位的归经从多到少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心经。从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分析组方规律,经平台数据挖掘后得出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焦山楂、炒麦芽、麸神曲,并经过复杂的数据演化挖掘得到3-6味药的核心组合,共计30个,在核心组合的基础上又经过提取得到新处方共计15个。结论: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所收集的李秀荣教授治疗胃癌处方用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总结出李教授在临床中的用药思路,从而进一步探讨总结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的对胃癌治疗的经验,她强调要做到辨证与辨病上的相互综合,主张在治疗用药上要以顾护脾胃功能为主,扶正固本,同时不忘兼顾祛邪,并结合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病证,随证加减,李教授认为患者饮食合理,心情舒畅对于胃癌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同时提出“带瘤生存”的观点,长期治疗,定期复查。

郭婉琴,王语晴,牛雯颖,李凤金,肖洪彬[2](2021)在《基于中医古籍补脾阴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医学对脾阴理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但脾阴虚证临床症状却又特殊、复杂,特别容易与其他证候混淆,尤其是与胃阴虚之证。因此,该文从中医古籍方剂入手,通过对脾阴概念、生理功能、脾阴虚的证候分析和证候表现、补脾阴方用药规律及常用对药6个方面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对搜集到的86首方剂、157味药物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其中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白芍、山药以及生地黄等;医治方药以清热、补气和补血药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药性以温、平及微寒并用;药物归经以脾、肺和肝为侧重经络;常用对药以补益对药为主,以清热、理气和消食对药为辅,共同组成补脾阴方,以期对临床治疗脾阴虚证用药起到指导作用,提高临床用药疗效。

张子丰[3](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仲景经方对药规范化整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常用经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隐含的对药进行挖掘,并阐明各经方对药的临床配伍意义及适用证候,更好地传承张仲景学术思想。方法:总结张仲景经方中记载的处方,共选择248份处方,将数据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使用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处方中隐含的对药。结果:通过分析书中248个处方数据,结果显示:1.整理出常用中药有156味,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前5种药物依次为炙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白芍。2.常用药物组合共92对。3.经方中药物四气统计分析主要是温、寒、平。4.药物五味分析主要是甘、辛、苦。5.药物归经以脾、肺、胃多见。结论: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仲景书中处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92个常用对药。阐明药物之间配伍规律及对药配伍意义,传承张仲景学术思想,把经方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覃一玲[4](2019)在《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证(疳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健脾消疳汤对疳积患儿各个临床症状、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微量元素锌的作用;2)探讨健脾消疳汤在小儿疳积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病例均来自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2018年5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疳积证患儿。收集临床数据共124例,脱落3例,现共121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9例,治疗组62例。两组间治疗前基础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均衡性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保证相同的健康饮食结构,治疗组62例,服用健脾消疳汤;对照组59例,服用健胃消食口服液。一个月为一疗程,两组连续用药一个月、两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1)两组经两个月治疗后总有效率表现为治疗组>对照组(P<0.05);2)治疗两个月后,两组的各个症状积分(除体重外)及总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其中腹胀症状表现为治疗组>对照组(P<0.05),其余症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治疗两个月后,两组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血清锌浓度均有明显升高,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食量、精神、腹胀等症状以及RBC、HGB、微量元素锌等实验室检查数值,尤其对改善腹胀有较明显的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口感好、无副作用等特点,能被广大患儿所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周蕾[5](2018)在《升补宗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下肢静脉性溃疡(Vernous leg ulcer,VLU)是大多数下肢静脉疾病的最晚期、最难治和严重的并发症,是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发病部位多在小腿中下段胫骨区域及踝部[1]。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4%1.3%[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我国医学界广受关注的疑难问题之一。关于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治疗创伤较大,花费高,患者一般难以接受。中医药在VLU的治疗上发挥了独有的优势,应用中药汤剂口服、中医外治法、中药外洗等方法综合治疗。张建强教授认为下肢静脉性溃疡多由于久站久立耗伤气血,宗气虚陷,气血无力运行,气血瘀滞,阻滞脉络所致,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以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为底方进行加减,归纳为升补宗气汤,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其科学性、有效性,因此进行本临床研究。本课题以升补宗气汤为主方治疗本病,旨在通过本研究观察升补宗气汤的临床疗效,并为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为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科病房及门诊的符合下肢静脉性溃疡(气虚血瘀型)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静点丹红注射液20ml q.d.,口服马栗种子提取物0.8g Bid;两组患者均给予基本清创治疗及银翘三黄膏纱条外敷于溃疡面,外敷医用无菌纱布,并用医用弹力绷带缠缚包扎,每日换药一次;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升补宗气汤口服治疗,每次150ml Bid;对照组不予以中药汤剂口服,余治疗同治疗组。观察时间为4周,分别于第1、7、14、21、28天记录创面的分泌物情况、创面面积及中医证候疗效积分等并记录其数据。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输入SPSS21.0数据库,比较两组的差异。对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创面面积,创面分泌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治疗,受试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指标未出现异常。对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分析:其中临床治愈21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52.5%,总有效率为97.5%,对两组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Z=-3.166,P=0.002<0.05,有统计学意义。创面分泌物情况分析:通过两组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前Z=-1.217,P=0.224>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天后Z=-3.362,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后Z=-2.172,P=0.030<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1天后Z=-2.526,P=0.012<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后Z=-3.850,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两组有显着性差异。从用药1周后开始,P<0.05,有统计学差异,充分说明本药能很快减少创面上的分泌物。创面面积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均缩小,经过组间非参数检验,将治疗后两组样本的创面面积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创面面积的愈合率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愈合率为47.5%,其中临床痊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1例。进行秩和检验,Z=-2.648,P=0.008<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创面愈合疗效更为突出。综上所述,可得出结论:升补宗气汤是促进下肢静脉性溃疡(气虚血瘀型)愈合的有效方剂;升补宗气汤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气虚血瘀型)疗效安全,适于临床应用及广泛推广。

杨利利[6](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当代中医妇科名家辨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中当代中医妇科名家的医案、经验总结、临床着作等,运用现代统计学分析及计算机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追本溯源和探索总结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辨证分型特点及当代中医妇科名家的治疗用药规律,以挖掘病、证、方、药之间的联系,使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学术经验得以传承和发展。方法:计算机电子检索及手工检索(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年2月),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清华同方)中收录的有关《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中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所有关于盆腔炎性疾病中医辨证方药治疗的文献报道;同时在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检索补充前者没有收录的期刊,并手工检索医家相关临床着作,对符合标准者进行录入。利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表,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疾病类型、中医证型、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分类,最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有的证型、方剂、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应用关联规则挖掘病、证、方、药两两之间的潜在联系,探求可能引起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原因和治疗规律,总结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对本病的诊治及用药规律特点。结果:(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主要证型可归纳为5种,出现次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寒湿凝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主要证型分布与之相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输卵管阻塞或积水主要证型以气滞血瘀证频数最高,其次依次为湿热瘀结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湿凝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炎性包块主要湿热瘀结证与气滞血瘀证频数相同,居于首位,其次依次为气虚血瘀证、寒湿凝滞证、肾虚血瘀证。(2)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用的经方有:四逆散、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失笑散、逍遥散、金铃子散、四妙丸等;常用的经验方有:柴枳败酱汤、除湿化瘀方、白莲散结汤、通任种子汤、盆炎汤、银甲丸、环宁安冲汤等。(3)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药物共计235种中药,使用总频次为5477次,平均使用频次为23次,使用频次前10味药物分别是赤芍、当归、白芍、甘草、柴胡、茯苓、延胡索、香附、川芎、枳实。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常用止痛药物是赤芍、当归、甘草、白芍、延胡索、香附、枳实、川芎、丹参、败酱草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输卵管阻塞或积水常用通络药物依次为路路通、地龙、石楠叶、蜈蚣、络石藤等,利水消肿药物常使用路路通、穿山甲、茯苓、牛膝、皂角刺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炎性包块常用活血化瘀药物为赤芍、莪术、三棱、当归、桃仁等;消症散结药物为蒲公英、昆布、海藻、牡蛎、鸡内金等。(4)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用的中药药性以寒性为主,温性、平性次之;药味以苦味为主,辛、甘次之;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5)与湿热瘀结证具有强关联的药物有:大血藤、柴胡、败酱草、白芍、延胡索、枳实、蒲公英;与气滞血瘀证具有强关联的药物为甘草、柴胡、赤芍、丹参、当归、香附、桃仁、枳实、川芎;与气虚血瘀证具有强关联的药物为: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柴胡具有强关联;肾虚血瘀证具有关联药物为:白芍、熟地黄、当归、山药、茯苓、败酱草;寒湿凝滞证具有关联药物为:赤芍、茯苓、桂枝、牡丹皮、桃仁、川芎、小茴香。(6)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用的二联药物川芎-当归、枳实-柴胡、泽泻-茯苓、红花-当归、枳实-甘草;三联药物有白术-川芎-当归、牛膝-甘草-枳实、三棱-丹参-莪术、桂枝-牡丹皮-赤芍、泽泻-白芍-当归;常用的四联药物有川芎-甘草-赤芍-当归、白术-川芎-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赤芍-当归、川芎-茯苓-白芍、当归、白术-川芎-白芍-当归。结论:(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主要证候虚实兼见,实证为主。(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方中活血化瘀功效方剂最多,其次是疏肝行气、清热利湿功效方剂等。经验方功效与之基本相同,涉及剂型更加多样化,但使用频数重复性较经方低。(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止痛功效药物频次大约为此类疾病药物总频次一半以上。尤以化瘀止痛、行气止痛药物为多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输卵管阻塞或积水特色用药以兼具利水消肿及通络功效的路路通使用较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炎性包块用药具有活血化瘀、消症散结功效药物出现总频次超过此类疾病处方中所要药物频次1/2,为治疗常用药物。(4)湿热瘀结证为该病最为常见的主要证型,故药性以寒性为多见,药味苦味频数最高、其次为辛味;苦可燥湿、辛可行气、寒可清热。(5)药物之间的关联及证药之间的关联所涉及的药物均为高频药物。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强关联药物功效多涉及清热、活血化瘀、健脾益气利湿、疏肝行气等。

彭慧[7](2018)在《茯苓配伍黑顺片减毒增效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中药复方相互配伍减毒增效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附子为常用传统中药之一,由于其疗效卓着而又具有毒副作用被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对其进行减毒增效是非常重要的;茯苓亦是常用传统药食两用大宗中药材,应用广泛,具有淡渗利湿,健脾宁心等药理作用。本课题选取药典品种黑顺片与茯苓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探讨茯苓对黑顺片的减毒增效作用和这两者的配伍规律,以期为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在此研究中,首先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实验指导原则进行黑顺片不同组分对正常小鼠的急性毒性宏观比较,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不同比例茯苓配伍黑顺片对正常小鼠的急性毒性宏观比较和微观相关生化指标LDH、AST、ALT、BUN、CRE检测,即研究茯苓配伍黑顺片的减毒作用。其次,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及节食法建立SD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用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形态变化,并对有关心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LDH、CK、Ang-Ⅱ、AT1R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比例配伍黑顺片的强心作用;右足趾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建立大鼠足爪肿胀模型,以足肿胀度为指标分析不同比例配伍黑顺片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建立物理疼痛模型,醋酸扭体法建立化学疼痛模型,以小鼠基础痛觉的反应时间、扭体反应的次数及扭体抑制率为指标,分析不同比例配伍黑顺片的镇痛作用,即研究不同比例茯苓配伍黑顺片的增效作用。结果:黑顺片醇提组分对正常小鼠的LD50值及95%可信限为278.0g·kg-1·d-1与265.5291.0g·kg-1·d-1,黑顺片全组分、水提组分对正常小鼠的MLD为24.0g·kg-1·d-1和160.0g·kg-1·d-1,在不同比例茯苓配伍黑顺片前后正常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黑顺片醇提组死亡小鼠2只,其他组未有死亡,经过给药后观察,小鼠的急性毒性症状主要有:给药后初始时有躁动随后怠动、呕心、流涎、抽搐、拉稀便、惊厥、休克与俯卧不动,多发生在8.0h内。不同比例茯苓配伍黑顺片醇提组的自身体重增长率差异较大。在LDH指标中显示黑顺片醇提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而指标AST、ALT、BUN、CRE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显着性差异,然而,不同比例茯苓配伍黑顺片随着配伍比例的增加LDH、AST、ALT、BUN、CRE都具有下降趋势,以黑顺片配伍茯苓比为1:1与1:2的减毒效果较好。在强心、抗炎镇痛实验中,不同比例茯苓配伍黑顺片醇提组的效果要优于水提组,且茯苓能提高黑顺片对CHF SD大鼠的治疗作用,以黑顺片配伍茯苓比为1:1与1:2增效效果较佳;茯苓能增强抗炎作用,随着茯苓配伍比例增高,大鼠足爪肿胀的抑制作用均有增大趋势,且黑顺片:茯苓1:2醇提组抑制作用最明显;黑顺片:茯苓1:1醇提组在中药提取物组中的扭体次数最少,扭体抑制率达38.52%,与阳性对照组抑制率相近,且黑顺片:茯苓1:1醇提组基础痛阈值在中药提取物组中也提高最多。结论:本研究使用简易且系统的实验证据来说明茯苓配伍黑顺片的确具有减毒增效作用,且配伍比为1:1与2:1时效果较好,这与古人使用茯苓与附子的配伍比非常接近,从而也验证了古人使用茯苓与附子配伍时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同时也说明方剂配伍也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这些发现有助于临床上更好的理解茯苓配伍黑顺片的配伍规律,同时也为更合理的使用茯苓与黑顺片提供实验基础。

陈玉宝,俸珊,曾杰,徐晓玉[8](2017)在《中国药典成方制剂中有关五味子配伍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2015版《中国药典》中含有五味子的成方制剂,发现五味子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5版《中国药典》中有关五味子的成方制剂,提取各味药物的出现频次、功能主治、中药类别、剂量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获得药物配伍规律,对于频次大于20的药对进行现代研究分析。结果共计纳入成方制剂100种,涉及中药128味,使用总频数906次。共计使用了17类中药,最常用为补气药(频数150,占16.56%),清热药(频数115,占12.69%),补阴药(频数91,占10.04%),补阳药(频数78,占8.61%),补血药(频数78,占8.61%)等。使用频数前20位的单味药物分别为地黄(48),麦冬(39),茯苓(38),黄芪(36),甘草(35),人参(32),当归(23),丹参(23),枸杞子(21);聚类分析显示,频次大于10的中药可以聚为5类,而地黄单独归为一类。结论 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有关于五味子的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为主要治则,兼以安神、清热、收涩、平肝、熄风、解表、利水、渗湿、理气、化痰止咳、温里、活血化瘀、止血、化湿而进行组方配伍,为五味子配伍的合理用药,深入研究与现代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庞丽娥[9](2017)在《疏肝补肾方对心理应激所致胚胎着床障碍和CD4+Foxp3+Treg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疏肝补肾方对心理应激所致胚胎着床障碍的作用以及疏肝补肾方对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异基因交配(BALB/c×C57BL/6)孕鼠进行。SPF级BALB/c雌性小鼠,2月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3月龄,用于与雌BALB/c小鼠同笼交配。SPF级SD雄性大鼠,300g,用于给小鼠造成心理应激。分为正常对照组、心理应激组、心理应激+疏肝组、心理应激+补肾组、心理应激+疏肝补肾组,每组24只,其中心理应激组、心理应激+疏肝组、心理应激+补肾组、心理应激+疏肝补肾组于妊娠第2日至第5日予以连续心理应激;心理应激+疏肝组、心理应激+补肾组、心理应激+疏肝补肾组自应激之日起予以中药灌胃。后短颈法处死孕鼠或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孕鼠,注射剂量为0.06g/kg。取其中12只小鼠髂窝淋巴结、切取脾脏,研磨后,分别用于流式细胞检测Treg细胞比例。结果:(1)疏肝补肾方对各组妊娠小鼠着床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妊娠第5.5天和妊娠第8.5天心理应激组小鼠着床位点数和着床胚胎数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组相比,妊娠第5.5天和妊娠第8.5天心理应激+疏肝组、心理应激+补肾组小鼠着床位点数和着床胚胎数显着升高(P<0.05);与心理应激+疏肝组、心理应激+补肾组相比,妊娠第5.5天和妊娠第8.5天心理应激+疏肝补肾组小鼠着床位点数和着床胚胎数亦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理应激+疏肝补肾组妊娠第5.5天和妊娠第8.5天小鼠着床位点数和着床胚胎数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疏肝组相比,妊娠第5.5天和妊娠第8.5天心理应激+补肾组小鼠着床位点数和着床胚胎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疏肝补肾方对各组妊娠第5.5天小鼠不同部位CD4+Foxp3+Treg细胞所占比例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妊娠第5.5天心理应激组小鼠脾脏、髂窝淋巴结CD4+Foxp3+Treg细胞所占比例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组相比,妊娠第5.5天心理应激+疏肝组、心理应激+补肾组小鼠脾脏、髂窝淋巴结CD4+Foxp3+Treg细胞所占比例显着升高(P<0.05);与心理应激+疏肝组、心理应激+补肾组相比,妊娠第5.5天小鼠脾脏、髂窝淋巴结的CD4+Foxp3+Treg细胞所占比例亦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理应激+疏肝补肾组妊娠第5.5天小鼠脾脏、髂窝淋巴结的CD4+Foxp3+Treg细胞所占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理应激+疏肝组相比,妊娠第5.5天心理应激+补肾组小鼠脾脏、髂窝淋巴结的CD4+Foxp3+Treg细胞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应激可导致妊娠第5.5天和妊娠第8.5天的小鼠着床位点数和着床胚胎数下降,亦可使妊娠第5.5天的小鼠脾脏、髂窝淋巴结的CD4+Foxp3+Treg细胞比例减少,而使用疏肝补肾方可增加妊娠第5.5天和妊娠第8.5天心理应激小鼠的着床位点数和着床胚胎数,亦可提高妊娠第5.5天和妊娠第8.5天心理应激小鼠的脾脏、髂窝淋巴结的CD4+Foxp3+Treg细胞所占比例。疏肝补肾方可能通过增加妊娠小鼠体内CD4+Foxp3+Treg细胞所占的比例促进胚胎着床。

冯彬彬,张建海[10](2016)在《党参不同配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药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研究方剂的关键。党参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党参配伍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出协同作用或者拮抗作用,最终影响临床效果。因此,党参的配伍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近年来,广大药学工作者对党参配伍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党参配伍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使用,将会更有力的揭示、阐述党参及其组方的配伍特点及内在规律,这将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为党参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党参的应用研究和研究党参的科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茯苓对药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茯苓对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李秀荣教授治疗胃癌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回顾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处方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药物整理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方剂的录入与核对
        2.3 数据挖掘分析过程
        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纳入患者的性别组成
    2 纳入患者的年龄组成
    3 用药频次统计
    4 用药四气统计
    5 用药五味统计
    6 用药归经统计
    7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7.1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之药对分析
        7.2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之规则分析
    8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8.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对两中药间关联度的分析
        8.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8.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核心组合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基本信息分析
    2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李秀荣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特点分析
        2.1 用药频次分析
        2.2 药物四气分析
        2.3 药物五味分析
        2.4 药物归经分析
    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李秀荣教授治疗胃癌的组方规律分析
        3.1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3.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第四部分 临床经验总结
    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合参
    2 顾护脾胃,重视后天之本
    3 正虚为本,治疗以扶正固本为主
    4 邪实为标,治疗以抗癌祛邪为辅
    5 病证结合,随证加减
    6 合理饮食,心情舒畅
    7 强调“带瘤生存”,长期治疗,定期复查
第五部分 病案讨论
    1 病案一
    2 病案二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基于中医古籍补脾阴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脾阴研究进展
    1.1 脾阴的概念及生理特征
    1.2 脾阴虚证候分析和证候表现
        1.2.1 七情内伤
        1.2.2 饮食失调
        1.2.3 劳逸损伤
        1.2.4 六淫之邪
        1.2.5 久病虚损
        1.2.6 其他
        1.2.7 脾阴与胃阴
2 资料研究与统计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常用药物频率统计
    3.2 药物功效分类情况
    3.3 常用药物药性特点
    3.4 常用药物药味特点
    3.5 药物归经情况
    3.6 常用对药的使用情况
        3.6.1 补益对药
        3.6.2 清热对药
        3.6.3 理气对药
        3.6.4 消食对药
4 讨论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仲景经方对药规范化整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对药的中医理论基础
    2 临床应用对药经验
    3 对药的现代研究
    4 结语
第二部分 对药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
讨论
    1 四气规律讨论
    2 五味规律讨论
    3 归经规律讨论
    4 用药频次讨论
    5 对药配伍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证(疳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的一般情况
        1.1 分组
        1.2 年龄、性别、病程
    2.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操作方法
        2.7 疗程与随访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观察内容
        3.1 疗效评定标准
        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3.3 实验室检查
    4.研究结果
        4.1 小儿疳证的影响因素
        4.2 病例的一般情况
        4.3 临床症状结果
        4.3.1 治疗前比较
        4.3.2 治疗一个月后比较
        4.3.3 治疗两个月后比较
        4.3.4 治疗三个时间点症状积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4.4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4.4.1 血红蛋白含量
        4.4.2 红细胞计数
        4.4.3 血清锌浓度
        4.4.4 治疗三个时间点实验室数据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4.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4.6 脱落病例的原因
第二部分 讨论
    1.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积的立题依据
    2.健脾消疳汤组方的探讨及药理学研究
    3.关于疳积病因的讨论
    4.关于疳积的预防及病后调护
    5.问题与展望
    6.结果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5)升补宗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资料
综述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当代中医妇科名家辨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医家的选择
        1.2 资料的来源
        1.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
        1.3.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辨证标准
        1.3.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西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信息采集方法
        2.2 数据预处理
        2.2.1 证候的预处理
        2.2.2 中药名的预处理
        2.2.3 方剂名的预处理
        2.3 质量控制
        2.4 建立数据表
        2.5 分析方法
        2.5.1 频数分析(FrequencyAnalysis,FA)
        2.5.2 频繁集(FrequentItemsets,FI)
        2.5.3 关联原则(AssociationRule,AR)
        2.5.4 支持度(Support)和置信度(Confidence)
        2.5.5 期望置信度(Expectedconfidence)和作用度(Lift)
        2.6 关于数据分类的说明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文献检索情况
    2 频数分析
        2.1 SPID分类处方频数分析
        2.2 SPID主要证型频数分析
        2.3 SPID方剂频数统计
        2.4 SPID中药相关频数分析
        2.5 SPID中药性味、归经频数
    3 关联原则
        3.1 SPID主要证型与药物关联
        3.1.1 湿热瘀结证
        3.1.2 气滞血瘀证
        3.1.3 气虚血瘀证
        3.1.4 肾虚血瘀证
        3.1.5 寒湿凝滞证
        3.2 药物关联分析
        3.2.1 SPID两联药物关联分析
        3.2.2 SPID三联药物关联分析
        3.2.3 SPID四联药物关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辨证规律探讨
        1.1 病因病机讨论
        1.2 证型讨论
    2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常用方剂探讨
        2.1 经方探讨
        2.1.1 四逆散
        2.1.2 桂枝茯苓丸
        2.1.3 当归芍药散
        2.1.4 逍遥散
        2.1.5 失笑散
        2.1.6 金铃子散
        2.1.7 四妙丸
        2.2 经验方讨论
        2.2.1 柴枳败酱汤
        2.2.2 除湿化瘀方
        2.2.3 白莲散结汤
        2.2.4 通任种子汤
        2.2.5 盆炎汤
        2.2.6 银甲丸
    3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常用药物探讨
        3.1 高频药物功效讨论
        3.1.1 赤芍
        3.1.2 当归
        3.1.3 白芍
        3.1.4 甘草
        3.1.5 柴胡
        3.1.6 茯苓
        3.1.7 延胡索
        3.1.8 香附
        3.1.9 川芎
        3.1.10 枳实
        3.1.11 路路通
        3.2 不同疾病特色用药药物讨论
        3.3 常用药组讨论
    4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选方用药规律讨论
        4.1 重视活血化瘀
        4.2 常用清热利湿
        4.3 不忘疏利气机
    5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证药关联讨论
        5.1 湿热瘀结证与常用药物
        5.2 气滞血瘀证与常用药物
        5.3 气虚血瘀证与常用药物
        5.4 肾虚血瘀证与常用药物
        5.5 寒湿凝滞证与常用药物
    6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SPID药物性味、归经讨论
        6.1 药味讨论
        6.1.1 苦味
        6.1.2 辛味
        6.1.3 甘味
        6.2 药性讨论
        6.3 药物归经讨论
        6.3.1 肝经
        6.3.2 脾经
结论
工作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三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

(7)茯苓配伍黑顺片减毒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中药配伍研究概述
    2 茯苓研究概述
    3 附子研究概述
    4 茯苓配伍附子研究概述
    5 课题设计
第一章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黑顺片不同组分对正常小鼠急性毒性研究
        2.1.1 黑顺片不同组分的制备
        2.1.2 黑顺片不同组分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2.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2.1.4 实验结果
        2.2 不同比例茯苓配伍黑顺片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2.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2.2.2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对正常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2.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2.2.4 实验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2.2 分组给药与收集血清样品
        2.3 生化指标的检测
        2.3.1 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定
        2.3.2 谷草转氨酶(AST/GOT)含量测定
        2.3.3 谷丙转氨酶(ALT/GPT)含量测定
        2.3.4 肌酐(CRE)含量测定
        2.3.5 血尿素氮(BUN)含量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2.5 实验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强心、抗炎镇痛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1 黑顺片配伍茯苓前后对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作用
        2.1.1 SD大鼠冠状动脉结扎致慢性心衰模型造模方法
        2.1.2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2.1.3 动物分组给药与取材
        2.1.4 HE染色
        2.1.5 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
        2.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2.1.7 实验结果
        2.2 黑顺片配伍前后抗炎作用
        2.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2.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3 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爪肿胀模型实验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2.2.5 实验结果
        2.3 黑顺片配伍前后镇痛作用
        2.3.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2.3.2 动物分组与给药
        2.3.3 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
        2.3.4 小鼠电热板镇痛实验
        2.3.5 数据统计与处理
        2.3.6 实验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疏肝补肾方对心理应激所致胚胎着床障碍和CD4+Foxp3+Treg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手段和方法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党参不同配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党参配伍的协同作用
    1.1 党参与大枣配伍
    1.2 党参与当归配伍
    1.3 党参与白术配伍
    1.4 党参与香附配伍
    1.5 党参与玉竹配伍
    1.6 党参与熟地黄、党参与白芍配伍
    1.7 党参与茯苓配伍
    1.8 党参与黄芪配伍
    1.9 党参与麦冬、五味子配伍
    1.1 0 党参与地黄配伍
    1.11党参与白及、大黄配伍
    1.12党参与蒲公英、川芎配伍
2 党参配伍的拮抗作用
    2.1 党参与白术
    2.2 党参与大黄、白及
    2.3 党参与炙甘草
3 党参配伍禁忌
4 展望

四、茯苓对药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李秀荣教授治疗胃癌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总结[D]. 柳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中医古籍补脾阴方用药规律研究[J]. 郭婉琴,王语晴,牛雯颖,李凤金,肖洪彬.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0)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仲景经方对药规范化整理的研究[D]. 张子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证(疳积)的临床疗效观察[D]. 覃一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升补宗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研究[D]. 周蕾. 河北北方学院, 2018(01)
  • [6]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当代中医妇科名家辨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研究[D]. 杨利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茯苓配伍黑顺片减毒增效作用研究[D]. 彭慧.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中国药典成方制剂中有关五味子配伍规律[A]. 陈玉宝,俸珊,曾杰,徐晓玉. “中药有效性评价之关键要素——证候评价”研讨会暨《中药药理与临床》第七届编委会会议资料, 2017
  • [9]疏肝补肾方对心理应激所致胚胎着床障碍和CD4+Foxp3+Treg的作用研究[D]. 庞丽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党参不同配伍研究进展[J]. 冯彬彬,张建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19)

标签:;  ;  ;  ;  ;  

茯苓的药用临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