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班级管理的一个小方法——静默

谈谈班级管理的一个小方法——静默

一、谈班级管理的一点方法——沉默(论文文献综述)

马司睿[1](2021)在《基于班级管理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落实到农村小学生身上的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要发挥二者教育的一致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合作。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家校合作的纽带,班级的管理者,担负起了与家长沟通的职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网络社交APP也被赋予了教育职能,家校沟通的方式也逐渐丰富。由于大量农村学生的家长选择进城务工,所以传统的家长会、入户家访等家校沟通方式在农村小学使用率不高,依托线上平台进行沟通就成了农村小学家校沟通的常态。因此,农村小学班主任在与家长进行线上沟通时就要思考如何正确利用平台优势,实现与家长的良性沟通从而促进家校合作,帮助广大农村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笔者以班主任为主体,基于班级管理的视角,通过对黄冈市罗田县H乡镇四所小学家校线上沟通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该镇四所小学班主任家校沟通存在问题,并探寻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优化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意义与内容、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则是对所要研究问题的基本概述,包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第三部分则是以H镇四所小学班主任为研究对象,从沟通的认识,沟通的目的,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渠道和沟通的效果这几个方面展开调查,阐述调查结果,分析其沟通现状。第四部分则是对调查结果中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问题主要是沟通意识薄弱,沟通目的性不强,沟通内容片面,沟通渠道狭窄和沟通效果不佳;并重点从班主任的沟通观念和专业素养以及家长与学校的层面去分析原因。第五部分则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优化对策,从更新沟通观念,丰富沟通内容,拓宽沟通渠道,讲求沟通艺术与争取多方支持这几个角度来助力农村小学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优化班级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李玉[2](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新修订,对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们重新审视集体主义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为基础、参考《普通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及新修订的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结合教育实习的经历,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剖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化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策略。除引言外,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教育相关概述。本部分主要论述集体主义的定义、地位、作用及集体主义教育内涵。以党和国家的精神、有关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文件、课标(2011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及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求为切入点,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意义和任务。第二部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本部分通过教育实习经验和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初中生具有一定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行为,同时教师也基本具备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能力。但在实际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学生中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仍然存在、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家庭集体主义教育缺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归因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网络过分宣传个人主义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第三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策略。本部分包括五个要点。第一:提升教师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认知。提高思政教师对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视度、参与度,认真对待教学过程、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在集体主义教育中提高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能力。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学目标中突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精准选择集体主义教育素材;坚持过程引领,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合作学习,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第三:在课外活动中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根据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研发集体主义教育的校本化和社会化实践活动,利用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话语丰富教材的趣味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通俗性,切实提高初中生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知与实践。第四:完善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评价体系。通过考察等形式,对学生日常集体生活进行观察,以教师、同学和自评为依据,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评价体系。第五:发挥学校、家庭合力作用。突出学校在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家庭集体主义教育的补充作用;履行家庭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监督、强化义务。通过家校合力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构建初中生集体主义教育新型家校共同体。

华阳[3](2018)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规则意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环境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但是教育也就是人的城镇化不能完全跟上土地城镇化的步伐,带来教育发展速度与城镇化不相匹配的问题。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规则意识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新城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对中小学阶段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目前主要存在学生认知进程缓慢,家庭教育意识淡化,学校规则意识教育形式化和社会规则问题的错误导向等问题,并运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等多种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广西地区实际情况,从阶段式教育、实践性教育、引导式教育等方面对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环节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以达到对城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完善,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义的目的。

江莹[4](2018)在《一位小学班干部角色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事业一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而义务教育也成为了教育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备受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表现也开始予以关注,班干部成为了人们的重点关注部分。在小学期间学生凭借自己的独特技能或者是优异表现成为班级中的一名班干部,这不仅仅提升了小学生的荣誉感,同时也提升了小学生的管理能力。此次研究过程中以叙事的形式对小学班级中班长的角色成长过程进行了论述,在叙述过程中以小学的实际状况为主,通过叙述和分析来还原具体的角色成长故事。通过此次分析试图找出小学班级管理中所呈现出的不足之处,并且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班干部培养和班级管理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此次研究共有四个主要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对此次研究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研究设计包括了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进入现场和资料的收集等等。在第二部分之中主要对此次主人公的角色成长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她在幼儿园时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一直到她在担任班干部期间的各项经历,在叙述过程中选取了主人公角色成长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标志性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在第三部分之中为了向大家呈现出更加客观立体的班干部角色,因此收集了多重视角的重要他人对研究对象的讲述和分析,同时结合研究对象本人的自我认知进行综合考量和叙述。在最后一个部分希望通过角色理论的角度,反思和分析在现行制度下班干部角色的成长步骤,同时从角色定位,角色学习能力以及角色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班干部角色应该如何正确成长。

田意[5](2017)在《小学语文教师倾听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及实现教育民主化,学界越来越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呼吁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个性化体验,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在平等交流中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学界积极提倡教师倾听,要求教师静待花开的声音。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是学生必需养成的一种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倾听能力,提高倾听学生能力,养成倾听习惯。部分小学教师在倾听学生方面虽然做了有益的尝试,积累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教师倾听内涵模糊,教师倾听对象不全面,教师倾听互动缺失等。论文选取X老师为研究个案,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师生访谈,了解X教师倾听行为,分析影响教师倾听的因素,提出优化教师倾听的策略。第一章绪论。一是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教育理论层面追溯教师倾听理念;教育经验层面分析各国“静悄悄的革命”;教育实践层面观察教师倾听的缺失与偏差。二是文献综述:主要从倾听与教师倾听内涵、教师倾听问题、教师倾听影响因素以及教师倾听策略等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明晰教师倾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挖掘可能的研究空间,确定研究方向与内容。三是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研究教师倾听的现实状况,分析影响教师倾听的因素,提出优化教师倾听的策略。第二章教师倾听概念及理论基础。一是教师倾听概念界定:辨析“倾听”、“教师倾听”、“教学倾听”、“倾听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表明本研究中“倾听”和“教师倾听”的内涵。二是教师倾听理论基础:交往教学理论、对话教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师倾听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教师倾听实践。第三章X教师倾听现状分析。一是从个性特征、教育背景、教育实践三方面交代个案的选择。二是对比不同学科教师、新老教师在教师倾听内容、姿态上的差异概述资深小学语文教师——X教师倾听的特点。三是从教师倾听的对象、内容、态度、反馈等方面总结X教师倾听优劣。第四章X教师倾听反思。反思X教师倾听行为,笔者发现教师倾听素养、教学环境、教师身体状况影响教师倾听行为,并从提高教师倾听素养,营造适合倾听的教学环境、加强体育锻炼三方面构建优化教师倾听的策略。第五章结论。教师倾听是师生在平等交往过程中,耐心地接受学生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移情地理解学生,并回应学生的一种教学行为。它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策略、教学理念、教学艺术。从学科来看,作为语文教师的X教师在倾听方面侧重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情感性;从教龄来看,作为老教师的X教师在倾听方面兼顾言语内容和言外之意。

秦建敏[6](2016)在《初中沉闷型班级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在需要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展示的今天,学生的不参与,不作为很难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班级气氛的沉闷,不利于学生情感体验,有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而积极活跃的班级能够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快速期,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个气氛沉闷的班级将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转变沉闷型的班级,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的心理、生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前言是对本研究内容的准备工作的成果呈现。本研究源自于实践教学中沉闷型班级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结合相关案例及文献资料的分析后,确定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首先确立建立积极活跃班集体的意义;再研究沉闷型班级的表现,从学生课堂的表现,课后活动的参与,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情感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表现找出产生这一表现的内在原因;然后分别从学生自身到教师,再到家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学生的一些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提出转变沉闷型班级的策略建议:沉闷型学生的自我认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干部的选拔合理化;团体辅导的激励措施;情感教育的深入;小组活动的开展。以此希望沉闷型的班级能活跃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王若雪[7](2016)在《被改革的教师 ——班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教师主体身份建构》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以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表现为话语权的缺失与主体身份的迷失。在基础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当下,对改革实效性的研究多表现为,当改革的顶层设计者发现教育实践并未按照设计理念前进时,便将改革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对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抗拒,忽视了从教师自身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合理性和本土化实践问题。w校开展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主动发起的对学校最基层单位——班级的改革。它以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取代传统的班主任一人负责制,主张将班主任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发挥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事务上的积极性。此项改革涉及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改变了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考量着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而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围绕w校推行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将研究视角从外显的改革平台、学校所处的大环境转向教师个体的角色和境遇,呈现教育改革中学校内部各种力量之间基于自身立场之上的矛盾与冲突,进而体现了改革进程中教师主体身份建构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本文的结构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核心概念界定。第二章为“w校的背景呈现——所股份制民办学校”,主要阐述了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诞生过程,从学校背景层面描写了改革为何发生在这样一所民办学校,并展现了各方利益主体在改革中的利益诉求。第三章为“制度的诉求——被建构的教师主体身份”,一线教师被看作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因而被赋予了多重身份和角色,这一章从理念建构、制度约束和评价机制的赋予三个方面,叙述了改革设计者如何控制教师行为,使其不得不为改革服务。第四章为“身体力行——被改革的教师”,回归学校实践场域,试图通过对学校真实场景和一线教师生活状态的深描,探讨教师对待改革的真实态度。第五章是结语,从反思改革本身和教师主体身份建构两个方面出发,总结全文。本文详细描述了班级管理体制改革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每个层面的描述都包含了一线教师面对的真实压力和阻力,在外界的重重界定下,教师成为了被动的改革者,在改革中的弱势地位建构了他们的主体身份。

林洪[8](2012)在《一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的研究》文中提出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对一个班级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进行研究分析,记录班级管理中的典型事件,分析、总结对这些典型事件处理方法上的优缺点,从中提出建议,以此来促进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级。我们都知道,每一位班主任在入职后都要经历一个适应期之后进而稳步发展。随着工作经验和实践智慧的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管理班级的模式。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怎样能更好的管理班集体需要慢慢来摸索。班主任的个人素质是关键,其中正确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智慧、良好的人格魅力等个人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拥有人格魅力的小学教师更容易成长为优秀的小学班主任。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方法,选取济南xx小学的一名班主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记录发生的典型事件,在重组片段成故事的过程中,对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让事件中包涵的本质的东西,能够通过研究者的移情解释而逐步呈现出来。本研究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小学班级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对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实地探究。本部分采用叙事的方式,主要从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和班级日常管理三个方面,叙述了这位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一些事件,分析了事件中存在的优缺点,并对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分析。第四部分,对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第五部分,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策略。

刘军宁[9](2012)在《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 ——以文登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关注学生特点,强化班级管理,一直是教育的热点话题。以往的教育研究更多地关注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把高中三年整合为一个阶段,探究学生的特点对班级管理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种划分过于笼统,高一阶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混为一谈。确切地说,高一学生离不开高中学生的普遍性,但是要准确对其定位,更要深入探究高一学生的特点,概括出现这些特点的影响因素,继而寻找促进班级管理的相关策略。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活上的断奶期,思想上的危险期,生理上的发育期,学习上的转型期”。这些与众不同使他们呈现出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点。班级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特点才能有效管理班级。本研究以自己编制的高一学生调查问卷和访谈问卷为研究工具,以文登市高中为例,对高一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一学生在适应性、责任感、目标意识、冲突性、价值观等方面问题突出,概括出现这些特点的因素除了学生身心所处的发展阶段,还与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素质教育、高考改革等相关。结合这些影响因素,辩证看待高一学生的特点。同时,综合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案例,辅之相关的教育访谈,从做好学生的适应工作,强化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制定量化目标,给学生适当减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等方面提出促进班级管理的相关策略。

黄榕[10](2011)在《初中班级工作中的激励方法》文中指出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谈班级管理的一点方法——沉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班级管理的一点方法——沉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班级管理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线上沟通是农村家校最实用的沟通方式
        二、家校沟通合作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班主任是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纽带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五、案例分析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第一章 基于班级管理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班级管理
        二、农村小学
        三、班主任
        四、线上沟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协同教育理论
        二、人际关系理论
    第三节 家校线上沟通的必要性
        一、家校沟通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线上沟通是对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的有效弥补
    第四节 家校线上沟通的可行性
        一、网络平台的普及为线上沟通提供了条件
        二、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总设计师
第二章 基于班级管理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的认识
        二、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目的与计划
        三、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的内容
        四、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的渠道
        五、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的效果
第三章 基于班级管理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意识薄弱,忽略班级管理
        二、沟通目的性不强,缺乏深度
        三、沟通内容片面,重智轻德
        四、沟通渠道狭窄,平台使用不当
        五、沟通效果不佳,家校关系紧张
    第二节 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班主任沟通观念陈旧
        二、班主任专业素养欠缺
        三、班主任日常工作繁忙
        四、家长素质层次不一
        五、学校对家校沟通重视不够
        六、线上平台教育功能有限
第四章 基于班级管理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问题优化对策
    第一节 更新合作观念,增强沟通意识
        一、深化家校沟通意义的认识
        二、构建新型家校合作观
    第二节 丰富沟通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二、注重学生特长发展
    第三节 讲求沟通艺术,提升沟通能力
        一、营造良好沟通氛围
        二、注意语言表达技巧
        三、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第四节 拓宽沟通渠道,运用多种方法
        一、线上线下方式交互应用
        二、妥善使用线上平台
    第五节 争取多方支持,全员合作育人
        一、建议学校完善沟通机制
        二、引导家长理解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四)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具有时代性
        2.研究策略具有针对性
        3.研究成果具有借鉴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概述
    (一)相关概念概述
        1.集体主义
        2.集体主义教育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教育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
        3.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4.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任务
        1.培育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和行为
        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
        3.提供化解矛盾的方法指导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现状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已有成果
        1.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行为
        2.初中思政课教师基本具有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仍然存在
        2.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
        3.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水平有待提高
        4.部分家庭集体主义教育缺位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2.网络过分宣传个人主义影响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
        3.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4.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认知
        1.提高思政教师对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视度
        2.提高思政教师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参与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1.教学目标确立中突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精准选择集体主义教育素材
        3.坚持过程引领,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4.注重合作学习,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
    (三)在课外活动中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培育
        1.组织校本化实践活动
        2.开展社会化实践活动
    (四)完善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评价体系
        1.完善评价主体多元化
        2.完善评价方式多样化
    (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
        1.构建初中生新型共同体
        2.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网络教育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起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型城镇化
    二、规则意识
    三、规则意识教育
        (一)规则意识教育
        (二)新型城镇化与规则意识教育的关系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广西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内容和方法
        (二)基本信息及类型特点
        (三)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基本现状特征
        (四)中小学阶段规则意识教育现状对比
    二、广西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认知形成进程缓慢
        (二)家庭教育意识淡化
        (三)学校规则意识教育形式化
        (四)社会规则问题的错误导向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对策建议
    一、培养正确的家庭规则意识教育主观环境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二)进行规则意识教育阶段性引导
        (三)注重规则行为生活化实践
    二、多元化学校规则意识教育机制
        (一)注重实践,推进校园隐性课程资源建设
        (二)推陈出新,升级教师队伍规则意识教育方法
        (三)交互合作,加强家校教育联系
        (四)自我管理,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五)因材施教,实行规则意识分段式教学
    三、强化政府与社会的引导与监管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规则意识环境
        (二)强化网络秩序监管
        (三)科学规划,均衡城乡中小学教育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2 访谈提纲
在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一位小学班干部角色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价值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选择与确定
    (三)进入现场
    (四)资料收集与整理
    (五)研究伦理
二、“小汤圆”的角色成长历程
    (一)角色确立——“我想当班长”
    (二)角色期望——“大家都说我能行”
    (三)角色学习——初任班干部时
    (四)角色冲突——喜忧参半的班长生活
三、大家眼中的班干部
    (一)“我”眼中的班干部
    (二)老师对班干部的看法
    (三)同学对班干部的看法
    (四)家长对班干部的看法
四、促进小学班干部角色成长的反思及建议
    (一)科学定位角色
    (二)提高角色学习能力
    (三)端正角色价值取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访谈提纲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5)小学语文教师倾听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倾听和教师倾听内涵的综述
        1.2.2 教师倾听问题的综述
        1.2.3 教师倾听影响因素的综述
        1.2.4 教师倾听策略的综述
        1.2.5 以往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教师倾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教师倾听概念界定
        2.1.1 倾听
        2.1.2 教师倾听
    2.2 教师倾听的理论基础
        2.2.1 交往教学理论
        2.2.2 对话教学理论
        2.2.3 社会学习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X教师倾听现状分析
    3.1 个案的选择
        3.1.1 个性特征
        3.1.2 教育背景
        3.1.3 教育实践
    3.2 X教师倾听的特点
        3.2.1 情感性
        3.2.2 丰富性
    3.3 X教师倾听的优点
        3.3.1 教师倾听态度积极
        3.3.2 教师倾听内容丰富
        3.3.3 教师倾听准备充分
        3.3.4 教师倾听主题集中
        3.3.5 教师倾听环境宽松
        3.3.6 教师倾听反馈及时细致
        3.3.7 教师倾听姿态亲切
    3.4 X教师倾听的问题
        3.4.1 教师倾听内涵模糊
        3.4.2 教师倾听时间有限
        3.4.3 教师倾听对象不全面
        3.4.4 教师倾听互动缺失
4 X教师倾听反思
    4.1 影响教师倾听的因素
        4.1.1 倾听素养影响教师倾听
        4.1.2 教学环境影响教师倾听
    4.2 优化教师倾听的策略
        4.2.1 提高教师倾听素养
        4.2.2 构建适合倾听的环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初中沉闷型班级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
        1.3.1 班级
        1.3.2 班级管理
        1.3.3 沉闷型
        1.3.4 沉闷型班级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观察法
        1.5.4 访谈法
        1.5.5 问卷调查法
    1.6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难点
        1.6.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初中良性班集体建设的意义
    2.1 建立良性班集体,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2.2 建立良性班集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2.3 建立良性班集体,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
    2.4 建立良性班集体,有利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第3章 初中沉闷型班级的表现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气氛沉闷、缺少互动
    3.2 活动被动参与、缺少激情
    3.3 学习不够积极,缺少主动
    3.4 情感不愿宣泄,缺少表达
第4章 初中沉闷型班级产生的原因
    4.1 性格内向的学生较多
    4.2 引领班级的班干较少
    4.3 班级教师的引导不当
        4.3.1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4.3.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4.3.3 教师的语言缺少启发性
        4.3.4 威严有余、亲和力不足
        4.3.5 提出的问题不当
        4.3.6 教师对学生认识的思维定式
    4.4 课堂教学的方法单一
    4.5 家庭教育的引导不足
第5章 初中沉闷型班级转变的策略
    5.1 沉闷型学生的自我认识
        5.1.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课
        5.1.2 开设主题班会
        5.1.3 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
    5.2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5.2.1 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
        5.2.2 对学生的评价要具体
        5.2.3 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2.4 关注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
        5.2.5 关注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5.3 学生干部的选拔合理化
        5.3.1 选拔班干不能急于一时
        5.3.2 选拔班干的方法要科学
        5.3.3 班干部选举后的培养要到位
    5.4 团体辅导的激励措施
        5.4.1 魅力激励,引领学生进步
        5.4.2 情感激励,挖掘学生潜能
        5.4.3 竞争激励,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5.4.4 目标激励,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5.5 情感教育的深入
    5.6 小组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被改革的教师 ——班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教师主体身份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社会现实背景
        二、研究者个人生活史
    第二节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教育改革与教师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班级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对已有文献的总结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伦理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主体身份
        二、班级管理体制
        三、班级教育小组
第二章 W校的背景呈现——一所股份制民办学校
    第一节 民办身份的利与弊——滋生改革的土壤
        一、学校性质——多种成分的股份制民办学校
        二、行政放权——“不管就是最大的支持”
        三、财政独立——“有效益才敢谈改革”
    第二节 利益的共谋——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因素
        —、校长——实现“办一所好学校”的教育理想
        二、中层干部——上传下达式的角色扮演
        三、家长——教育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第三节 沉默的大多数——班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局外人”
        一、一线教师——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执行者
        二、学生——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获益者
第三章 制度的诉求——被建构的教师主体身份
    第一节 班级管理体制改革——新型教师身份的赋予
        —、班级管理体制改革
        二、走向“解放”的班主任
        三、走向管理的任课教师
    第二节 制度规范的设计与实施——教师角色的硬性规定
        一、干部管理制度——“观念一定要一致”
        二、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基础上的多劳多得
        三、培训和进修制度——“狂轰乱炸”式的观念更新
        四、淘汰制度——谁都不想成为那10%
    第三节 管理层的评价和赋权——教师角色的软约束
        一、校长眼中的好教师——理论与实践并进的教育家形象
        二、中层干部眼中的好教师——积极完成任务的劳动模范形象
第四章 身体力行——被改革的教师
    第一节 班级教育小组的产生及其运作机制
        一、被动的选择——班级教育小组的产生
        二、连续的运转——班级教育小组的运作机制
    第二节 班级教育小组的日常生活呈现
        一、积极的身份转换
        二、无奈的顺应
        三、消极的抵抗
        四、回归表面的平静——记一次班级教育小组座谈会
第五章 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对改革本身的反思
        一、改革口号作为一种话语霸权
        二、改革从理想到实践——科层体制对学校生活的控制
    第二节 对改革中教师身份和行动的思考
        一、“夹心式”的主体身份
        二、改革营造的价值理念一直行走在进步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8)一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对象的选择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 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一、 小学班级管理的理论阐释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
    (二)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 现代班级管理的特点
二、 H 班主任班级管理事件的整理评价
    (一) 班级管理之教学方面
    (二) 班级管理之德育方面
    (三) 班级管理之日常生活方面
    (四) 班级管理与“弹性奖惩单”
三、 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滞后
    (二) 班主任班级管理随意性强
    (三) 对待学生重视说教,轻视身教
    (四) 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突出
四、 优化小学班级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班主任培育工作
    (二)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三) 采用新理念进行班级管理
    (四)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期刊类
    (三) 学位论文
致谢

(9)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 ——以文登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青春期
        1.3.2 自主性
        1.3.3 班级管理
        1.3.4 素质教育
        1.3.5 实效性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的相关研究
        1.4.2 国外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高一学生特点的调查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结果
        2.3.1 学习适应性方面
        2.3.2 生活适应性方面
        2.3.3 责任感方面
        2.3.4 学生的目标意识
        2.3.5 冲突性方面
        2.3.6 自我评价方面
        2.3.7 价值观方面
3 高一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问题的主要表现
        3.1.1 适应性较差
        3.1.2 责任感缺失
        3.1.3 目标意识淡薄
        3.1.4 冲突性加剧
        3.1.5 自负与自卑同在
        3.1.6 价值观常发生错位
    3.2 原因分析
        3.2.1 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
        3.2.2 高一阶段的特殊性
        3.2.3 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3.2.4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3.2.5 推行素质教育的影响
        3.2.6 高考改革的影响
4 高一学生特点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4.1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成为班级管理的当务之急
    4.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
    4.3 是否树立恰当的目标决定学生的长远发展
    4.4 转换方式化解冲突是构建和谐班级的有效方
    4.5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班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5 促进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对策
    5.1 首要任务是做好适应工作
    5.2 强化责任感的培养
    5.3 制定明确的目标
    5.4 适当缓解心理压力
    5.5 着眼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
    5.6 立足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5.7 坚持表扬与惩戒并举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谈班级管理的一点方法——沉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班级管理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家校线上沟通调查研究[D]. 马司睿. 黄冈师范学院, 2021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研究[D]. 李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问题研究[D]. 华阳.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4]一位小学班干部角色成长的叙事研究[D]. 江莹.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5]小学语文教师倾听个案研究[D]. 田意. 杭州师范大学, 2017(05)
  • [6]初中沉闷型班级管理策略研究[D]. 秦建敏. 河北大学, 2016(02)
  • [7]被改革的教师 ——班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教师主体身份建构[D]. 王若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8]一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的研究[D]. 林洪.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9]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 ——以文登市为例[D]. 刘军宁. 鲁东大学, 2012(09)
  • [10]初中班级工作中的激励方法[J]. 黄榕. 知识窗(教师版), 2011(08)

标签:;  ;  ;  ;  ;  

谈谈班级管理的一个小方法——静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