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降水时空分布

中国降水时空分布

一、中国降水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姬莹雪,何萍,赵琳[1](2020)在《云南高原曲靖市与楚雄市近60年降水特征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曲靖市和楚雄市的降水资料,对1960~2019年两城市的降水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剖析两个城市降水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从年降水量上看,曲靖市的年均降水大于楚雄市,但从年总体降水量变化趋势来看,曲靖市呈减少趋势,而楚雄市呈增加趋势;曲靖市与楚雄市的降水主周期都为37年;在季节降水量上,曲靖市无论是雨季还是干季的年均降水量都要大于楚雄市,两城市雨季年均降水量呈不同的变化趋势,曲靖市雨季呈下降趋势,楚雄市呈上升趋势,而两城市干季降水量都呈上升趋势;在雨季两市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降水有所差异;而干季降水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曲靖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多阴雨天气,而楚雄干季受山脉阻挡和西风气流的影响,以干暖天气为主。

吴玉霜[2](2019)在《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暴雨灾害是我国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发生的同时通常伴有泥石流、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广西前汛期(4-6月)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兼受复杂的地理环境影响,具有局地性、突发性和历时短等特点,是华南区域频发暴雨降水的主要地区之一。基于广西1961-2017年共57a的前汛期暴雨强降水数据,文章综合运用EOF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讨论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并着重分析广西地形对前汛期暴雨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天气学诊断法,总结归纳出广西1961-2017年期间前汛期暴雨的发展规律、形成机理和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根据广西地形分布和降水气候特征,将广西分为3个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基于KPCA特征提取方法与随机森林算法的智能计算集合客观预报模型,对广西前汛期暴雨进行实际预报预测。得到以下结论:(1)在地形影响下,广西地区前汛期暴雨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东北多,西南少,有3个高值中心和1个低值中心,高值区分别是融水、永福等桂北地区,桂中北地区的金秀、蒙山等地以及东兴等沿海地区,低值区为宁明一带。(2)广西前汛期暴雨总量的年际变化显着,存在明显的1-2a、4-6a的短周期变化,以及24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在长期变化趋势上,广西前汛期暴雨降水量整体变化较为平缓,突变不明显。(3)采用EOF方法对广西前汛期暴雨总量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发现,第一模态为全区一致性且呈由东到西递减分布,高值区位于临桂、永福和来宾等地,低值区位于桂西北地区,方差贡献率为30.14%。第二模态为西北-东南反向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东兰、田东等地,桂东南大片地区为负值区,方差贡献率为12.21%。第三模态为南北反向且由北向南递减分布的空间格局,高值区位于永福、兴安等地,低值中心位于桂南地区,方差贡献率为9.4%。(4)采用EOF分解得到的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分析广西前汛期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在20至-40之间,存在着3-4a的振荡周期,处于整体偏涝的类型。第二模态的时间系数在6至-6之间,呈下降趋势,存在一个12a左右的振荡周期,处于整体偏旱的类型。第三模态的时间系数在15至-15之间,呈上升趋势,处于北部地区偏涝,南部地区偏旱的类型。(5)对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统计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共出现41次,年平均为0.73次。4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少,5月份次之,6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多。广西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较为明显。线性趋势分析发现,4月份略有减少的趋势,而5月和6月份则是逐渐增多的,其中5月份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6)不同月份发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影响机制都各异,分别表现为4月份的两槽两脊并在低纬度地区有分裂出的短波槽影响广西;5月份为两脊一槽形势;6月份为一槽一脊配合中低纬度的东亚槽。这些环流形势均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并南下影响,并且广西在5月和6月份同时受到副高边缘西南气流的影响,低层辐合气流明显,有利于低层水汽的不断抬升。(7)水汽、动力条件分析表明,月份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水汽来源,其中,4月份水汽来源主要为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5月份,则是南海、印度洋以及孟加拉湾;6月份的水汽来源以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为主。4-6月广西上空上升运动较强,对应的不稳定能量较大,为广西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8)采用KPCA特征提取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相结合对预报因子进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建立一种新的非线性人工智能计算预报模型,对广西前汛期暴雨进行建模研究,预报结果表明,新模型全区前汛期暴雨预报的TS评分为0.14,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ECMWF)全区TS评分仅为0.07;按地形和气候特征要素分区预报的结果发现,一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6,欧洲细网格为0.12;二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0,欧洲细网格仅为0.01;三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4,欧洲细网格只有0.02,新模型结果均优于ECMWF的集合预报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结果稳定,精度较高,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效果好,对广西前汛期暴雨的实际预报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李丽平,袁爱军[3](2015)在《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的年代际异常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GODAS逐月海平面高度资料、NCEP/NCAR 850 h Pa逐月风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年代际异常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夏季热带太平洋SSH、850 h Pa风场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从秋到冬,热带太平洋SSH年代际异常主要空间形态向类"ENSO"型异常发展,从春到夏,类"ENSO"型异常逐渐减弱直到消失。1996前后热带太平洋SSH发生一次显着年代际转折,转折之后热带太平洋SSH呈东低西高特征,不同季节有所差异。2)1990年前后夏季热带太平洋SSH发生的一次弱波动,持续影响夏季大气环流,使得1992年前后东亚夏季风出现减弱趋势,造成中国东部黄河以南地区,特别是华南夏季降水显着异常偏多,四川盆地和东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少;1996年SSH的实质性转折加剧了中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异常趋势。

宋媛,李辉,刘逵,刘毅鹏,杨若文[4](2015)在《欧亚积雪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利用EOF分析、连续小波分析分别对欧亚大陆1979—2009年共30年秋冬季和春夏季积雪深度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欧亚积雪深度进行EOF分析发现,1990年代前(后),秋冬季、春夏季欧亚大部分区域积雪深度呈现一致异常偏浅(深)的分布,且从高纬度到低纬度强度逐渐减弱;2积雪深度在1979―2009年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具有显着的上升趋势;3小波分析发现欧亚秋冬、春夏季积雪深度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准2 a的振荡周期,而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为准5 a的振荡周期.不同的是整个90年代,春夏季积雪深度还存在准8 a的振荡周期.相比于秋冬季,春夏季欧亚积雪深度的时空分布更加复杂.

朱小凡[5](2015)在《2008-2013年新疆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文中认为对于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研究,有助于认识不同区域的降水变化规律,提供相关的科学理论依据用于评估数值模拟的可靠性,而且还能加深对影响区域气候变化的动力、热力过程的认识。本文选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自动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从逐时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和峰值时间等角度分析了2008-2013年新疆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旨在认识新疆地区的夏季降水是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是否有显着的区域差异,以此来填补该区域降水日变化特征研究的空白。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降水数据和自动气象站数据评估该套网格数据集在新疆地区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尽管格点数据较自动气象站和地面气象站数据存在些许的高估或低估,但格点数据与站点数据仍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MBE和RMSE均呈较小的值,平均小时降水量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并且格点数据能够较为准确地刻画典型降水事件的变化过程,将其用于新疆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研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2)逐时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北疆的逐时降水量和降水频率较南疆大,山区较盆地大;逐时降水强度的日变化特征与逐时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存在显着的差异,其高值区并非与逐时降水量和降水频率一样分布在降水丰富的山区,而是更多地分布在降水稀少的盆地区域,如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和准噶尔盆地的中部及北部区域;大部分区域的逐时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均是6月份最大,7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3)逐时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峰值时间集中在某一时刻的格点数目占所在分区总格点数目的百分率在不同分区的差异显着。其中,山区的大部分区域逐时降水量在18:00以后、23:00以前最大;而盆地的部分区域逐时降水量在0:00-5:00最大。逐时降水频率峰值时间与降水量峰值时间的空间特征基本一致,但逐时降水强度峰值时间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峰值时间的空间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无明显的区域特征。(4)新疆夏季白天和夜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但白天的增幅更大,并且山区的增幅明显大于盆地的,北疆地区的白天或夜间降水量均大于南疆地区的;山区及其周围区域的白天降水量明显大于夜间降水量,特别是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尔泰山西北部的部分区域最为显着(差值超过0.5mm);而在干旱的盆地区域,夜间降水量则大于白天降水量,如准噶尔盆地;此外,大部分年份的白天或夜间降水量均是6月份较7、8月份大。(5)新疆夏季不同时刻的降水平均相对变率介于17.6%-75.6%,区域差异较大,除北疆的准噶尔西部山地和中部的天山山区之外,其他分区在8:00左右的降水相对变率均较小,降水较为稳定,并且准噶尔西部山地和昆仑山地区的整体降水相对变率较其他分区大;逐时降水量与逐时降水频率的相关性最好,与逐时降水强度的相关性次之,而逐时降水频率与逐时降水强度的相关性最差,尤其是在干旱的盆地区域。

邵建[6](2013)在《宁夏暴雨特征及客观预报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近53a宁夏暴雨资料和近8a自动站观测资料对宁夏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宁夏降水呈“南多北少”的整体分布特征,降水易发区为中卫市以南和贺兰山东麓,大雨以上量级降水呈多极化分布。近53a宁夏暴雨有三个集中出现期,进入21世纪后宁夏暴雨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宁南山区和银川平原暴雨频数增率明显。宁夏暴雨主要发生在7月上旬到9月上旬,其发生概率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月分布特征。就日变化特征而言,宁夏短时暴雨易发时段主要集中在午后到夜间(即下午16时~次日02时),这一特征与气温(热量)及对流发展的日变化比较一致。利用Mexihat小波分析,可知宁夏暴雨发生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和低频振荡特征。选取2006、2010、2012、2013年四次典型暴雨天气过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其环流形势场、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并对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宁夏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西风槽、低涡、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其中副高为暴雨提供充沛的水汽与能量,青藏高压提供、维持高空辐散机制,加强次级垂直环流,低空西南急流或显着气流为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2)利用SOMs场分析方法对宁夏34次暴雨个例进行分型,得到三大类型:长波槽型、平直气流型和两高夹击型。(3)暴雨发生前,中低层建立高湿区,降水加强后出现饱和区;700hPa相对湿度≥80%为宁夏暴雨出现的必要条件,而相对湿度≥90%是大暴雨出现的必要条件。宁夏暴雨过程发生时具备明显的水汽输送通道及水汽源地。当暴雨发生时,暴雨区上空存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垂直结构和次级环流,强水汽辐合中心和强上升气流区对应着暴雨中心。SI指数、抬升指数LI均对强降水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环流形势场和风场预判,剔除不易发生暴雨的环流型,然后依据筛选出的16个宁夏暴雨预报主要因子,计算得出预报指标,建立暴雨客观预报模型,给出了物理量指标体系和流程图。利用建立的预报方法对2006、2010、2012、2013年四次暴雨过程进行试报,对预报结果进行准确率、空报率、漏报率的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此预报方法对宁夏暴雨具备较好的预报能力,平均预报准确率为71.1%,能够实现大部分暴雨站点的预报,但仍存在一定的空报和漏报,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改进。

董航宇,赵琳娜,刘莹,巩远发[7](2012)在《中国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黄淮地区的455个观测站6-8月每日20时至20时的日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和功率谱分析法,研究了我国黄淮地区(30-40°N,110-125°E)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特点,得到该地区夏季降水的4个主要空间分布型:第一分布型是南-北相反型,占总分布型态的18.98%,当降水南少北多时对应第Ⅰ类雨型,当降水南多北少时对应第Ⅲ类雨型;第二分布型是中部异常型,占总分布型态的15.15%,当中部淮河流域降水偏多时对应第Ⅱ类雨型;第三分布型是中-南相反型,占总分布型态的10.28;第四分布型是东部异常型,占总分布型态的6.37%。其中以南-北相反型和中部异常型为主要分布型,与以往有关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类型研究分析结果比较吻合。南-北相反型没有显着的振荡周期,而中部异常型有2-3年的震荡周期。取EOF展开中前9个主要成分进行旋转,以旋转因子载荷绝对值>0.5作为载荷高值区,分析得到前9个向量场中高值区基本覆盖研究区域,因此可以将黄淮降水划分为9个降水敏感区,分别是:华北中北部、河套地区、河北中部、黄河西北岸、山东半岛、淮河上游流域、淮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

张远[8](2012)在《河南省大暴雨预报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河南1961—2010年的暴雨情况,得出河南暴雨有增加的趋势。通过对暴雨、大暴雨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研究,预测了未来暴雨变化倾向及空间分布情况,对未来暴雨研究有指导意义。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系统数据、ECWMF和T213数值预报和FY-2系列卫星云图数据,运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07年7月28—30日和2010年7月22—24日两次罕见的大暴雨典型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两次暴雨过程都是在巴尔喀什湖高空大槽、低涡与切变线相互作用的有利天气背景形势下发生的,“东高西低”是产生河南暴雨的基本形势之一。主要影响系统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高低空急流、低涡与切变线。(2)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空西风急流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强烈的动力抬升条件。高空急流轴右侧的高空强辐散区往往对应暴雨中心,此高空辐散区对暴雨落区预报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3)两次过程中造成暴雨的主要地面系统均是静止锋和冷锋。(4)700hPa相对湿度≥80%为河南暴雨出现的必要条件。(5)两次暴雨水汽来源不同:2007年7月28—30日的暴雨水汽源地为印度洋,2010年7月22—-24日的暴雨水汽源地为南海。(6)河南出现暴雨时,700hPa必须存在负的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且中心数值不小于-4×10-6g·cm-2·hPa-1·s-1。(7)大-暴雨落区与500hPa垂直速度负值区对应较好,可以作为大-暴雨落区的预报指标。(8)准确分析垂直风切变是能否准确预报暴雨的关键。(9)造成暴雨的主要云团是中尺度对流单体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受“列车效应”作用,对流云团不断在同一地方反复出现并维持,才造成大暴雨。这些指标和技术对河南暴雨预报有指导作用。(10)采用T213物理量指标和技术建立了暴雨预报方法并进行检验,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对河南省的暴雨预报水平较高,且24小时-72小时预报准确率变化不大,表明利用物理量分析方法得到的预报指标行之有效,对河南盛夏期间的暴雨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余蓉,张小玲[9](2011)在《我国东部降水和对流天气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应用1971-2000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个站点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以南)、江淮和黄淮(31°N-37°N)及黄河以北(37°N以北)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及降水时长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1971-2000年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和降水时长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雷暴和雷暴大风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波动较少,逐年显着减少;冰雹发生次数在1988年以前波动明显,在1989年以后锐减;降水时长年际变化波动明显,1985年以后减少幅度加快。(2)降水时长年代际变化不太明显;雷暴和雷暴大风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减少特征;冰雹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但在1990年代明显减少。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年代际变化与年际变化具有相似的减少特征。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在江南、江淮和黄淮、黄河以北三个区域的年代际递减均明显。(3)降水时长由南向北递减明显,长江以南区域的降水时长约为江淮和黄淮区域的2倍,黄河以北区域的3倍。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高原和山地多于平原。多雷暴带位于福建省丘陵地带和江西四周山脉,南方多于北方。而冰雹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和内蒙古高原,北方明显多于南方。雷暴大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阴山山脉和内蒙古中部高原地区,次高值区为华北西部、华北东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和福建;江西、浙江和沿海地区也是雷暴大风高发区。雷暴大风与冰雹常伴随发生,但冰雹较少发生的江西、福建和浙江地区,常产生雷暴大风天气。(4)利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水汽、不稳定和动力抬升相关条件分析显示:对流天气的减少可能与热力不稳定,动力抬升和水汽的减少均有关系;热力不稳定因子(如强天气威胁指数)对对流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明显,动力因子(如相对风暴螺旋度)对对流天气的年际变化作用更大。

杨文峰,郭大梅[10](2011)在《陕西省强降水日数变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取陕西省分布比较均匀的78个站点,1961-2004年日降水资料,通过对强降水数量进行界定,得到强降水日数,采用4次多项式、最大商谱分析、Mann-Kendall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强降水日数变率大,易发生旱涝;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陕西省强降水日数有增加趋势;在信度α=0.1的水平下,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强降水日数发生了由偏多向偏少的突变;强降水日数自北向南依次增加,有2个大值中心,一个在宜君附近,另一个在镇巴附近;关中年一日最大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每10年增加1.5 mm,强降水的强度在增大。

二、中国降水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降水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高原曲靖市与楚雄市近60年降水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线性倾向估计
        2.2.2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2.2.3 小波分析
3 年降水量对比
    3.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对比
    3.2 年降水量的突变检验
    3.3 年降水量的周期对比
4 季节和月降水量变化对比
    4.1 季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对比
    4.2 月降水量对比
    4.3 成因分析
5 结论

(2)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暴雨成因及特征
        1.2.2 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1.2.3 暴雨预报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区域概况、资料、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河流分布
        2.1.5 社会经济
    2.2 资料来源及处理
    2.3 方法
        2.3.1 EOF分析方法
        2.3.2 Mann-Kendall检验
        2.3.3 ArcGis反距离权重差值法
        2.3.4 小波分析
        2.3.5 滑动T检验
3.地形对广西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分析
    3.1 地形因子对降水的影响
    3.2 地形影响下广西前汛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3.2.1 空间分布特征
        3.2.1.1 暴雨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2 基于EOF分析的暴雨空间分布特征
        3.2.2 时间演变特征
        3.2.2.1 年暴雨量的时间演变特征
        3.3.2.2 基于EOF分析的暴雨时间变化特征
    3.3 小结
4.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4.1 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统计特征
    4.2 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环流诊断分析
        4.2.1 高层环流异常及急流分析
        4.2.2 中层环流异常
        4.2.3 低层异常辐合
    4.3 物理量场合成分析
        4.3.1 水汽来源
        4.3.2 水汽通量散度
        4.3.3 湿度条件
        4.3.4 动力条件分析
        4.3.5 不稳定能量场分析
    4.4 小结
5.基于KPCA与随机森林算法的广西前汛期暴雨释用预报
    5.1 方法原理
        5.1.1 随机森林算法
        5.1.2 KPCA主成分分析方法
    5.2 试验数据处理
        5.2.1 预报对象、因子及其处理
        5.2.2 基于KPCA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建模试验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和创新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致谢

(3)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的年代际异常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及方法
2 热带太平洋SSH年代际异常时空特征
3 夏季热带太平洋SSH、V850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异常相关关系
    3.1 夏季热带太平洋SSH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异常耦合模态
    3.2 夏季850 h Pa风场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异常相关耦合模态
    3.3 夏季热带太平洋SSH与V850年代际异常相关耦合模态
4 结论

(4)欧亚积雪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冬季欧亚积雪深度的EOF分析
    2.2 春夏季欧亚积雪深度的EOF分析
3 结论

(5)2008-2013年新疆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资料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其他
    2.2 研究资料及方法
        2.2.1 研究资料
        2.2.2 数据质量评估
        2.2.3 主要研究方法
3 逐时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时空特征
    3.1 不同分区逐时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2 不同分区逐时降水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3.3 不同分区逐时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3.4 小结
4 降水峰值时间的时空特征
    4.1 不同分区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峰值时间的时间变化特征
    4.2 不同分区逐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峰值时间的空间变化特征
    4.3 小结
5 白天和夜间降水的变化特征
    5.1 不同分区白天和夜间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
    5.2 不同分区白天和夜间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
    5.3 小结
6 降水变率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6.1 不同分区夏季降水平均相对变率的比较分析
    6.2 不同分区夏季逐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相关性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宁夏暴雨特征及客观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介绍
    2.2 研究方法
        2.2.1 统计学方法
        2.2.2 小波分析
        2.2.3 SOMs场分类方法
        2.2.4 暴雨判别预报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宁夏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3.1 宁夏各级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3.1.1 宁夏小雨空间分布特征
        3.1.2 宁夏中雨空间分布特征
        3.1.3 宁夏大雨空间分布特征
        3.1.4 1961~2013年暴雨总频数及贡献率空间分布
        3.1.5 年代际频数空间分布演变特征
        3.1.6 近30a暴雨变率空间分布
        3.1.7 21世纪后暴雨变率空间分布
        3.1.8 21世纪前后频数空间分布对比
        3.1.9 月总频数空间分布特征
        3.1.10 区域站暴雨空间分布特征
    3.2 暴雨时间演变特征
        3.2.1 暴雨年代际分布特征
        3.2.2 暴雨年际分布特征
        3.2.3 暴雨月分布特征
        3.2.4 暴雨旬分布特征
        3.2.5 暴雨候分布特征
        3.2.6 暴雨发生概率月、旬、候分布特征
        3.2.7 短时暴雨时间分布特征
    3.3 小波分析及周期特征
        3.3.1 年代际和年纪周期特征
        3.3.2 低频振荡特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典型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分析与分型
    4.1 四次暴雨过程实况分析
        4.1.1 2006年7月13~14同暴雨实况
        4.1.2 2010年7月22日暴雨实况
        4.1.3 2012年7月29~30日暴雨实况
        4.1.4 2013年7月8日暴雨实况
    4.2 环流形势场演变
    4.3 主要影响系统
        4.3.1 青藏高压
        4.3.2 高空西风急流
        4.3.3 500hPa低值系统
        4.3.4 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
    4.4 高低空系统配置
    4.5 典型暴雨过程环流分型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典型暴雨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
    5.1 水汽条件分析
        5.1.1 相对湿度
        5.1.2 温度露点差
        5.1.3 水汽通量
        5.1.4 水汽通量散度
    5.2 动力条件分析
        5.2.1 垂直速度
        5.2.2 散度
    5.3 不稳定条件分析
        5.3.1 SI指数
        5.3.2 抬升指数LI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暴雨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6.1 基于因子分析的暴雨预报方法
        6.1.1 预报指标确定
        6.1.2 预报模型建立
    6.2 客观预报效果检验
        6.2.1 检验方法
        6.2.2 检验站点选取
        6.2.3 预报效果检验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7.4 工作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近三年来发表的论文
    主持或参加项目
    近三年来获奖情况
致谢

(8)河南省大暴雨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介绍
    2.2 研究方法
        2.2.1 线性倾向估计
        2.2.2 M-K检验
        2.2.3 暴雨预报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河南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3.1 暴雨、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3.1.1 暴雨、大暴雨空间分布特征
        3.1.2 暴雨、大暴雨时间演变特征
    3.2 暴雨、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和空间分布
        3.2.1 暴雨、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
        3.2.2 暴雨、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空间分布
    3.3 暴雨、大暴雨长期趋势变化特征
    3.4 暴雨、大暴雨变化趋势的显着性检验
    3.5 暴雨、大暴雨变化M-K检验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及影响系统分析
    4.1 2007年和2010年两次暴雨过程实况
        4.1.1 2007年7月28—30日暴雨实况
        4.1.2 2010年7月22—24日暴雨实况
        4.1.3 两次暴雨过程灾害简述
    4.2 环流形势场演变
    4.3 主要影响系统
        4.3.1 青藏高压
        4.3.2 高空西风急流
        4.3.3 500HPA低涡
        4.3.4 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
        4.3.5 700HPA低涡和切变线
        4.3.6 低空急流
        4.3.7 850HPA切变线及低空急流
        4.3.8 地面影响系统
        4.3.8.1 锋面
        4.3.8.2 中尺度系统
    4.4 高低空系统配置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分布特征分析
    5.1 水汽条件分析
        5.1.1 相对湿度
        5.1.2 水汽通量
        5.1.3 水汽通量散度
        5.1.4 温度露点差
    5.2 动力条件分析
        5.2.1 垂直速度
        5.2.2 散度
        5.2.3 垂直风切变
    5.3 不稳定条件分析
        5.3.1 K指数
        5.3.2 S工指数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6.1 2007年7月28-30日暴雨过程云图特征
    6.2 20107月22-24日暴雨过程云图特征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暴雨预报方法建立和应用
    7.1 暴雨预报方法简介
        7.1.1 预报指标确定
        7.1.2 预报模型建立
    7.2 预报效果检验
        7.2.1 个例概况
        7.2.2 站点预报效果检验
        7.2.3 72h内预报时效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8.3 本文的不足之处
    8.4 工作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陕西省强降水日数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强降水的界定
2 资料和方法
3 强降水日数时间变化
    3.1 强降水日数年及年代际变化
    3.2 强降水日数趋势分析
    3.3 强降水日数的相关性、突变性及周期性分析
4 强降水日数空间分布
5 年一日最大降水量均值变化
6 结 论

四、中国降水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高原曲靖市与楚雄市近60年降水特征对比分析[J]. 姬莹雪,何萍,赵琳.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2]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D]. 吴玉霜.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3]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的年代际异常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J]. 李丽平,袁爱军. 大气科学学报, 2015(03)
  • [4]欧亚积雪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宋媛,李辉,刘逵,刘毅鹏,杨若文.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5]2008-2013年新疆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D]. 朱小凡.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8)
  • [6]宁夏暴雨特征及客观预报方法研究[D]. 邵建. 兰州大学, 2013(04)
  • [7]中国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A]. 董航宇,赵琳娜,刘莹,巩远发. 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 2012
  • [8]河南省大暴雨预报方法研究[D]. 张远. 兰州大学, 2012(04)
  • [9]我国东部降水和对流天气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A]. 余蓉,张小玲.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 2011
  • [10]陕西省强降水日数变化特征[J]. 杨文峰,郭大梅. 干旱区研究, 2011(05)

标签:;  ;  ;  ;  ;  

中国降水时空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