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长城,进入首都快车道

提速长城,进入首都快车道

一、长城提速 驰入资本快车道(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均[1](2021)在《土耳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1923-1967)》文中认为

高思[2](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世界历史发展表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富强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在融入全球市场之后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逆全球化的挑战与日俱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爆发,等一系列的情况出现使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挫折。籍此,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仍然是当前时代的重点问题。追根溯源经济全球化理论,19世纪,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所以,为了更好的回答时代拷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鉴于此,本文使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分析方法,以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紧密围绕着经济全球化,循序渐进,扎根经典文本,力图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成果。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本文将理论研究时空定位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19世纪的欧洲。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实践来源即时代背景。同时,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的维度上溯源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来源。充分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合理性、必要性,以此观其革命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第二部分(第3,4,5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特殊性规律。第3章从动因、一般表现、影响、趋势几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一般性,虽然社会制度不断更替,但是其本质的、内涵式的规定始终具有问题解释力。第4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研究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第5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制度变迁关系的思想。人类社会制度变迁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思想逻辑,经济全球化对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瓦解封建社会,实现向未来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第6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其他理论家,始终站在不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思考经济发展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的多学科综合的分析工具,形成了极具深刻性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经济全球化问题分析的“开启者”,他们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为当代全球化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第四部分(第7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形成了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从无产阶级立场、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当前,中国正处在“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交汇期,必须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实现市场化、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为融入经济全球化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必须要发挥国家作用,在波云诡谲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维护好本国的发展利益。同时,中国还要发挥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导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散见于着作中,但其思想内容具有全面性、深刻性、预见性,不仅关注了社会经济发展,更是关注了社会制度变迁,人类解放的问题。伴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真理光芒愈加闪耀。

贾俊辉[3](2014)在《“新三板”挂牌实务问题研究 ——基于斯乐普公司新三板挂牌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新三板正式扩容至全国。新三板的全面扩容,预示着场外市场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在2014年1月24日为来自全国的266家中小企业举行集体挂牌仪式。这使得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达到679家,也标志着新三板的挂牌在以后将会常态化。本文首先明确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框架是:沪深两市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四板市场(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接着对新三板的发展历程,挂牌新三板对中小企业的好处和新三板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行论述,使读者对新三板有个深刻的认识。然后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小企业在挂牌中各种实务问题,对新三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对挂牌的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包括企业改制、出资瑕疵、公司治理不健全、公司估值等问题进行列示和解决,以期能为主办券商辅导中小企业挂牌提供参考,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挂牌,做大做强新三板市场。最后本文对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构想。

夏泽宏[4](2013)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有非常深刻、丰富的文明思想。他们的文明思想通常以三种不同的叙述形式散藏于文献:直接的叙述形式、半直接的叙述形式、间接的叙述形式。鉴于存在形式上的特殊性,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将直接的、显现的文明思想挖掘出来,将间接的、暗含的文明思想明示出来,将个别的、零散的文明观点系统整合起来,而后构建体系,生成新的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叙述整体。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是“划时代的理论体系”。应该说,整个西欧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其理论来源,其中卢梭的文明批判理论、傅立叶的文明批判理论、科瓦列夫斯基的文明起源理论、摩尔根的文明起源理论是其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摒弃了卢梭、傅立叶等文明观中的空想成分、欠缺之处。在人类文明思想史中,它是第一个完全建立在唯物史观之上的文明理论,第一个多维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文明理论,第一个指导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文明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经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根据理论逻辑的发展梯度,可将其细分为三个阶段:1833至1852年——初步形成阶段、1853至1880年——多维发展阶段、1881至1895年——整体完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由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范畴体系与文明理论体系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文明范畴体系是建构文明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在他们看来,文明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进步、开化的价值及其社会实现成果的总和。他们先后从九种不同的语义使用了“文明”-范畴。基于范畴进一步形成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主要由文明起源思想、文明发展思想、文明结构思想和文明形态思想四大块组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明的起源表现为一个相当长的渐进过程,其可从追溯人的起源开始。人类在起源和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创造了各种文明要素,出现了文明要素的起源。当文明要素累积到一定程度,人类由野蛮跳入文明阶段,文明正式起源。文明的起源受劳动、分工、交流等多种动力因素的驱动。文明的起源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而表现出一系列的标志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这些标志之于东西方文明起源的历史差异,并最终确立了以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使用等为核心的科学的文明标志体系。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形成了与此相关的“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制度理论、氏族演化理论、私有制起源理论、国家起源理论等理论——为揭示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点。在文明发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许多的一般性认识。他们认为,文明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即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动力协同驱动的结果,包括实践动力、生产力动力、需要动力、交流动力、改革动力等。文明的历史发展呈现出某些特定的规律,如有序渐进规律、异步共进规律、世界趋向规律、阶级对抗规律等。此外,文明的发展还显现出一定的维度:在时间维度上,它总是由奴隶制文明、封建文明向资本主义文明、共产主义文明递进上升发展;在空间维度上,它总是由地域文明发展为世界文明;在价值维度上,它以共享、民主、自由、和谐为未来发展走向。依据产业、社会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展开了间接解构。于社会构成上,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构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支配着其他文明的性质乃至变革。马克思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提出“政治文明”-术语之人,他和恩格斯介绍了政治文明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人类的解放为内在精神核心的政治文明主张。将哲学、科学、艺术等上层类要素视为精神文明的主要构成,并揭示了它对物质文明发展的反作用问题,提出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问题、利用自然生产力、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张,蕴含了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他们将生态问题置于“世界历史”的框架内,将生态矛盾的解决归结为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之道。就社会文明问题,他们亦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认识。在社会主体文明上,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在社会关系文明上,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真正和谐为内在规定;在社会生活文明上,以实现每个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为基本格调。马克思恩格斯按照民族、国家、地域、产业、时间、社会形态等多种标准细分出了多种文明形态。基于此,他们揭示了部分文明地域形态、民族国家形态的主要特质与成就;考察了文明历史形态的演化进程、社会性质与主要内容;间接阐明了文明历史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传承性与革新性相统一的特征。一言以蔽之,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文明形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性、现实性很强的理论,显现出了强大的时代价值。在与时代的结合中,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建设指明了有针对性的建设路径:从借鉴引进到自主创新——优选之路、从异步改革到同步改革——必经之路、从发展、分享失衡到整体平衡——康庄之路、从政府推进到社会自主——理想之路。应该说,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时代现实并给出具体的建设思路,是整项研究的落脚之处。

付文军[5](2013)在《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创新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启动成本高、前期费用垫付高、周期长、回收慢、风险高及其公共物品属性,建成后的维修保养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维修费用易受到政府因素的影响,极大地降低其投资效率。但基础设施投资完全依靠政府现期收入肯定会供不应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创新,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与模式都在发生变化。第1章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投融资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与研究路线,结合这一主题和路线,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交叉学科方法等进行研究。第2章分析了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分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对生产成本、经济周期、社会就业、外贸发展、资源配置、供需结构的影响;探讨了上海模式、青岛模式、武汉模式、香港模式等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的方式;分析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国民经济的程度、分析了基础设施对各国国民收入拉动作用;文章还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问题、创新的目标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的理性。第3章分析了我国改革开发30多年来基础设施投资的长足发展,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时序差异特征,发现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投资结构却表现出一系列的不平衡。由于政府财政预算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情况不尽相同,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在相同的年份不同区域的差异,且空间差异呈现阶段性。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整理,反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来源的比例变化,直观描述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的构成与地区差异,以说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需要优化投资结构。第4章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只有国家单一投资主体,建设单位与国家发生行政隶属关系,企业之间无权自行发生横向经济联系;改革开放后,从投资有偿使用、银行信贷进入投资领域、引导横向资金流通、招标投标和承包责任制、自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管理等五个方面改革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本文总结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国外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经验借鉴作用,探讨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文章最后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准入为突破口、以政府职能优化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创新措施。第5章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平台的内涵、模式及发展状况,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从投资、财务、国民经济、资金筹措、方案决策、收入与成本及税费、不确定性等风险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平台运行的影响因素,从BOT、TOT、PPP、PFI、ABS模式分析了平台的运行模式以及地区性差异;文章最后分析了地方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它的风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结果,通过借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平台的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平台的风险控制策略。第6章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与和谐社会构建、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资金、物资、设计施工等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体制,从促进生产力、企业承担投资、国家控制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管理,从贷款制、包干制、项目制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经营责任制的演变;文章最后从基础设施投资的前期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微观管理机制。第7章结合重庆市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机制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了重庆直辖以来的基础设施投资成就、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以及投资一般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基础设施投资的平台创新、融资管理创新、投资管理创新,分析了重庆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的阻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章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吴斌[6](2010)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制度变迁是分析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转型过程的一个重要视角。从学理上说,改革过程实质上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是改变原来制度体系中某些制度安排的过程。在当代社会学和经济学中,制度至关重要。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创新为人们分析研究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高了经济理论的现实性和解释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也不再是单一的同构性社会,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结构的变迁和转型,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的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在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转型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农村金融的制度变迁,科学探求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对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理论为基础,从制度主义视角,综合应用半结构访谈法、立意抽样方法、文献法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和金融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共分八章,各章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选题目的,并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二章,研究设计。提出了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的方法。第三章,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分析了制度、制度影响、制度主义、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等,具体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包括中国传统社会的消解,中国社会转型的路径依赖及其问题,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思与实践,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等。第四章,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变。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变和中国农村金融转型特征。在农村金融制度演变这一部分中,研究者详细的阐述了金融发展概念、农村金融的内涵和农村金融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明晰了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内涵。从社会转型对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提出的要求、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等角度,分析了农村社会结构转型与金融制度改革的互动关系。此外,对我国目前金融制度演变的动因及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五章,中国农村金融转型特征及现状。本文按照切合实际、典型性、代表性、可测性和数据易获取性等原则,对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村金融需求日益旺盛(主要表现为需求主体内部日益差异化、需求范围和程度不断变大、需求特征分散化),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多元化趋势下错位,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主体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基础差异、空间结构失衡和供需结构失衡等)。这些特征的出现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职能缺位,农村经济承贷主体存在融资缺陷,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等。第六章,农村金融创新路径选择。这一部分明确了农村金融创新路径,具体包括农村金融的组织创新、农村金融的产品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具体金融创新产品等。第七章,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深入分析了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包括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责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建设进程、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制度等,明确了促进农村金融创新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扶持和货币政策调控;详细阐明要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包括农村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运作体制和功能定位的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完善和农村小额信贷工程的实施等。第八章,总结与讨论。对本文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凌秀丽[7](2005)在《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4 年新年伊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入具有实质性进展的新阶段——国务院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特别强调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核心是要将其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在笔者看来,“真正的商业银行”的深刻内涵在于建立和完善银行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就已进行了银行产权改革,其核心是银行国有资本社会化。在银行国有资本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为:产权主体由一元逐步发展为多元;资本运作逐渐社会化;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由国家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演变;逐步形成资本社会化的极致形式——资本国际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东欧国家已基本建立起以多元化产权结构为基础、竞争的、开放的、稳定的银行体系。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都是经济转型国家,在银行改革的某些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因此,对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实践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的银行股份制改造是大有裨益的。产权改革是中东欧银行改革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产权结构变革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建立健康的银行体系,进而促进金融、经济发展。那么,从中东欧银行改革的实践来看,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采取了什么措施?产权改革是否有效地改变了银行原有的单一产权结构?银行的经济绩效是否因为产权改革而得以提高?产权与效率存在什么关系?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能为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造带来什么启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东欧银行的产权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的来说,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从理论的角度对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作出经济学解释;第二部分为第三、四、五、六章,在分析中东欧国家银行产权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各国银行产权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并对3其解决措施作一评价,同时通过实证方法考察银行产权改革所取得的经济绩效。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在借鉴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现阶段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造提出作者的看法,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具体而言,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本文的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主要观点,并客观评价本文的创新与突破;指出研究难点、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界定本文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相关范畴。第二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该章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产权、交易费用、委托代理、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等角度对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理论基础——现代产权理论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并结合产权理论对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内在动因作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第三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背景。了解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背景有利于我们对产权改革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本章主要对银行改革的环境变迁进行全面分析,并考察中东欧银行体系重建的三个阶段——二级银行体系的建立、资本重定、产权改革。该章为后续的产权改革研究提供了背景资料。第四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本章在对中东欧银行改革主要采用的三种模式——初次公开发行(IPO)、通过招标向国外战略投资者出售(SIFF)、发放股权凭证(VD)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三个极具典型性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的银行产权改革历程,并对各国改革所引致的产权结构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本章内容为后续的理论研究作一铺垫。第五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评析。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经验。一是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为化解不良贷款,扫清改革障碍,中东各国采取了多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政府在推行银行产权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中东4欧政府努力寻求市场与国家之间合理的政策组合,在帮助银行解决不良债权、建立健全法律框架、强化银行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外资战略。积极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是中东欧各国普遍采用的产权改革模式。这一关键性的战略措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应,促进了中东欧银行业的稳定。第六章:中东欧银行效率分析。产权改革是否有效地提高了银行绩效?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为此,本章采用两种方法研究中东欧银行效率:一是常规指标分析,二是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分析(DEA)。通过实证考察,得出结论:从横向比较来看,改革后的银行效率显着地高于国有银行;从纵向比较来看,产权变革后的银行效率高于变革前的效率。为探究银行效率提高的内在原因,本章从“产权结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银行效率”这一逻辑思路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产权是影响中东欧银行效率最重要的因素。第七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借鉴。本章结合中国银行业渐进转轨的逻辑,深入分析了当前银行业发展所处的困境,指出产权改革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总结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对我国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我国银行产权改革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银?

二、长城提速 驰入资本快车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城提速 驰入资本快车道(论文提纲范文)

(2)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3.3 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来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2.1.1 大机器生产开启工业时代
        2.1.2 通讯和运输设施发展打破全球空间限制
        2.1.3 自由市场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
        2.1.4 世界市场扩大推动国际贸易增长
        2.1.5 国际投资扩大化
    2.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2.1 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秩序的主体
        2.2.2 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2.2.3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塑造了社会发展进程
        2.2.4 欧洲列强的殖民掠夺成为普遍现象
    2.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思想来源
        2.3.1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2.3.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思想
        2.3.3 德国历史学派关于国家经济学的思想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
    3.1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3.1.1 商品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
        3.1.2 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3.1.3 机器大工业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3.2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表现
        3.2.1 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3.2.2 世界市场持续扩大
        3.2.3 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
        3.2.4 资本的国际流动
    3.3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3.1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整体的影响
        3.3.2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及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3.3.3 经济全球化对个人的影响
    3.4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3.4.1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历史潮流
        3.4.2 社会化大生产使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网
        3.4.3 资本作为经济全球化本质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3.4.4 股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载体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分析
    4.1 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4.1.1 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4.1.2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4.1.3 资本原始积累是阶级对立的根源
    4.2 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冲破地理限制
        4.2.1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寻找销路
        4.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国际化
        4.2.3 资产阶级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
    4.3 资产阶级按其面貌创造了新世界
        4.3.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4.3.2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
        4.3.3 不发达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分析
    5.1 经济全球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
        5.1.1 小农经济隔绝分割的状态被打破
        5.1.2 封建阶级专制统治被资产阶级统治取代
        5.1.3 消除了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
    5.2 经济全球化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2.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全球传播
        5.2.2 全球资本流动的无序性
        5.2.3 资产阶级应对世界市场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5.2.4 资本精神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
    5.3 经济全球化推动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迈进
        5.3.1 生产力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5.3.2 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日益凸显
        5.3.3 社会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
        5.3.4 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特征
    6.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立场具有坚定性
        6.1.1 站在无产阶级和不发达国家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6.1.2 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
        6.1.3 为无产阶级行动提供理论指导
    6.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内容具有深刻性
        6.2.1 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6.2.2 预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6.2.3 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相关问题具有解释力
    6.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分析方法具有独特性
        6.3.1 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
        6.3.2 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6.3.3 使用了动态的、制度的、比较的分析方法
第7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7.1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7.1.1 经济全球化始终向前发展
        7.1.2 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曲折性
    7.2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2.1 提升工业化水平,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7.2.2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7.2.3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7.2.4 完善制度建设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保障
    7.3 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7.3.1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7.3.2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7.3.3 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7.3.4 发挥大国担当,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新三板”挂牌实务问题研究 ——基于斯乐普公司新三板挂牌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多层次资本市场文献综述
        1.2.2 场外交易市场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内容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新三板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新三板发展历程概述
        2.1.1 萌芽阶段---两网系统成立(1992.7.1-2001.6.12)
        2.1.2 初步形成阶段---试点代办股转系统(2001.6.12-2006.1.6)
        2.1.3 缓慢发展阶段---中关村试点(2006.1.6-2012.8.23)
        2.1.4 快速发展阶段---首次扩容(2012.8.23-2013.12.13)
        2.1.5 高速发展阶段---全面扩容(2013.12.13-至今)
    2.2 新三板市场的现状
第3章 新三板的功能及发展前景
    3.1 挂牌新三板对中小企业的益处
        3.1.1 挂牌新三板对企业自身的好处
        3.1.2 挂牌新三板对股东的好处
        3.1.3 新三板挂牌业务本身的好处
    3.2 我国新三板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4章 案例介绍
    4.1 公司简介
    4.2 公司的历史沿革
    4.3 公司选择挂牌新三板的原因
    4.4 公司新三板挂牌流程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适合挂牌新三板公司的特点
    5.2 挂牌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2.1 企业改制问题
        5.2.2 出资瑕疵问题
        5.2.3 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问题
        5.2.4 如何对企业进行估值问题
    5.3 企业新三板挂牌后的问题及建议
        5.3.1 股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及建议
        5.3.2 转板路径不顺畅的问题及建议
        5.3.3 新三板市场场内层次建设的问题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石
    一、文明及相关概念
        (一) 文明
        (二) 文明与文化
        (三) 文明与野蛮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卢梭的文明批判理论
        (二) 傅立叶的文明批判思想
        (三) 科瓦列夫斯基的文明起源理论
        (四) 摩尔根的文明起源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初步形成
        (二) 多维发展
        (三) 整体完善
    四、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与思想体系
        (一) 理论基石
        (二) 思想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起源思想
    一、文明起源的过程
        (一) 人的起源
        (二) 文明要素的起源
        (三) 文明整体的起源
        (四) 文明起源的东方差异性
    二、文明起源的动力
        (一) 劳动动力
        (二) 分工动力
        (三) 交流动力
    三、文明起源的标志
        (一) 经济层面的标志
        (二) 政治层面的标志
        (三) 文化层面的标志
        (四) 社会层面的标志
    四、文明时代的开始及其特征
        (一) 文明时代的内涵
        (二) 文明时代的开始
        (三) 文明时代的特征
    五、文明起源的相关理论
        (一) 两种生产理论
        (二) 家庭制度理论
        (三) 氏族演化理论
        (四) 私有制起源理论
        (五) 国家起源理论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发展思想
    一、文明发展的条件
        (一) 自然条件
        (二) 社会条件
    二、文明发展的动力
        (一) 实践动力
        (二) 生产力动力
        (三) 分工与交流动力
        (四) 社会基本矛盾动力
        (五) 改革与革命动力
        (六) 需要动力
        (七) 精神动力
    三 文明发展的规律
        (一) 一般规律
        (二) 特殊规律
    四 文明发展的维度
        (一) 时间维度
        (二) 空间维度
    五 文明发展的价值趋向
        (一) 共享
        (二) 民主
        (三) 自由
        (四) 和谐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结构思想
    一、文明结构的间接划分
        (一) 文明结构间接划分的依据
        (二) 文明结构间接划分的类型
        (三) “三分”或“五分”文明结构的辨析
    二、对文明五维结构的具体化阐述
        (一) 关于物质文明的主要观点
        (二) 关于政治文明的主要认识
        (三) 关于精神文明的主要主张
        (四) 关于生态文明的主要见解
        (五) 关于社会文明的主要理论
    三、对文明内在构成要素的基本关系的认识
        (一) 物质基础与决定关系
        (二) 上层建筑与反作用关系
        (三) 必要条件与保障关系
        (四) 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关系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形态思想
    一、文明形态的划分
        (一) 文明形态的划分依据
        (二) 文明形态划分的类型
    二、文明的民族、国家形态与地域形态
        (一) 民族、国家文明
        (二)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
    三、文明的历史形态
        (一) 奴隶制文明
        (二) 封建文明
        (三) 资本主义文明
        (四) 共产主义文明
    四、文明历史形态的发展特征
        (一)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 传承性与革新性的统一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 理论地位评析
        (二) 理论价值分析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时代启示
        (一) 坚定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方向
        (二) 以人民群众共享为建设本位
        (三) 坚持创新、改革、交流多维推进
        (四) 促进协调、平衡、统一发展
        (五) 实现自主、自觉、与时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时代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 引进依赖与技术滞后问题
        (二) 改革异步与权力腐败问题
        (三) 文明发展的区域、结构失衡问题
        (四) 文明成果的分享失衡问题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时代建设的路径指导
        (一) 从借鉴引进到自主创新——优选之路
        (二) 从异步改革到同步改革——必经之路
        (三) 从发展、分享失衡到整体平衡——康庄之路
        (四) 从政府推进到社会自主——理想之路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时代建设的目标展望
        (一)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时代建设目标的依据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时代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后记

(5)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投融资体制的研究与评述
        1.2.2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与评述
        1.2.3 关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研究与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理论
    2.1 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
        2.1.1 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地位
        2.1.2 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
        2.1.3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模式
    2.2 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效应
        2.2.1 基础设施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
        2.2.2 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拉动
        2.2.3 基础设施投资对国民收入的拉动
    2.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创新状况
        2.3.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现状
        2.3.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创新目标
        2.3.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创新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现实差异
    3.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时序差异
        3.1.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因素
        3.1.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时序差异特征
        3.1.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时序差异表现
    3.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差异
        3.2.1 基于变异系数的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差异分析
        3.2.2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差异分析
        3.2.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差异的阶段性
    3.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构成差异
        3.3.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央地项目地位变化
        3.3.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
        3.3.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结构的地区差异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体制创新
    4.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变迁
        4.1.1 我国改革开放前基础设施投资体制
        4.1.2 我国改革开放后基础设施投资体制
        4.1.3 我国新时期基础设施投资体制
    4.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沉淀与突破
        4.2.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经验总结
        4.2.2 国外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经验借鉴
        4.2.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
    4.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创新模式
        4.3.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4.3.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创新以市场准入为突破
        4.3.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创新以政府职能优化为核心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平台创新
    5.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概述
        5.1.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内涵与模式
        5.1.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发展状况
        5.1.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合理性分析
    5.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运行状况
        5.2.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运行的影响因素
        5.2.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运行模式
        5.2.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地区性差异
    5.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风险控制
        5.3.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运行风险
        5.3.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国际经验借鉴
        5.3.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的风险控制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创新
    6.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创新概述
        6.1.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目标
        6.1.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政府主导作用
        6.1.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政府能力建设
    6.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宏观管理
        6.2.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体制
        6.2.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管理
        6.2.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经营责任制
    6.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微观管理
        6.3.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前期控制
        6.3.2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控制
        6.3.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事后控制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创新的实证分析
    7.1 重庆市基础设施投资概况
        7.1.1 重庆直辖以来的基础设施投资成就
        7.1.2 重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7.1.3 重庆基础设施投资的一般模式
    7.2 重庆市基础设施投资模式的机制创新
        7.2.1 重庆基础设施投资的平台创新
        7.2.2 重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创新
        7.2.3 重庆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创新
    7.3 重庆市基础设施投资模式运行的阻力与对策
        7.3.1 重庆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的阻力
        7.3.2 重庆基础设施投资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理论综述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半结构访谈法
        二、立意抽样方法
        三、文献法
        四、系统分析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章 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制度、制度影响与制度主义
        一、制度的内涵
        二、制度影响与制度主义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一、制度变迁的经典学说与内在机制
        二、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消解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路径依赖及其问题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思与实践
        四、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变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内涵
        一、金融发展概念
        二、农村金融的内涵
        三、农村金融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第二节 农村社会结构转型与金融制度改革
        一、社会转型对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提出的要求
        二、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增长
        三、农村金融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
    第三节 金融制度演变的动因及模式
        一、金融制度演变原因及模式
        二、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村金融转型特征及现状
    第一节 特征分析的原则
        一、切合实际的原则
        二、数据易获取性原则
        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测性原则
        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第二节 农村金融需求日益旺盛
        一、需求主体内部日益差异化
        二、需求范围和程度不断变大
        三、需求特征分散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多元化趋势下的错位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错位
    第四节 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主体结构失衡
        一、城乡经济基础差异
        二、空间结构失衡
        三、供需结构失衡
    第五节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滞后的原因思考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二、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思考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农村金融创新路径选择
    第一节 农村金融创新的原则
        一、实现大金融和小金融的有效结合
        二、实现防范金融风险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结合
        三、实现建立诚信体系与合理评估农民信用状况的结合
    第二节 农村金融的制度创新
        一、加快农地金融的发展
        二、加快建立资金回流农村和还款的激励机制
        三、加快发展金融机构的综合作用
    第三节 农村金融的组织创新
    第四节 农村金融的产品创新
        一、金融产品创新途径
        二、具体金融创新产品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责任
        二、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制度
    第二节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二、完善金融机构运作体制和功能定位
        三、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四、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建设进程
        五、加快发展和实施农村小额信贷工程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几点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访谈提纲与访谈对象
后记

(7)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二、论文的创新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难点及不足
        一、研究难点
        二、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五节 关于几个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二章 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现代产权理论
        一、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产权
        三、交易费用
        四、委托代理
        五、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
        六、公司治理结构
        七、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银行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一、政府对银行所有权的控制
        二、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经济学解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背景
    第一节 中东欧银行改革的环境变迁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二、企业产权改革
        三、政府预算赤字严重
        四、过渡性的金融环境
    第二节 中东欧各国银行重建的三个阶段
        一、二级银行体系的建立
        二、银行资本重定
        三、银行产权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
    第一节 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模式
        一、初次公开发行
        二、通过招标向国外战略投资者出售
        三、发放股权凭证
    第二节 波兰银行产权改革
        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二、波兰银行产权改革的进程
    第三节 匈牙利银行产权改革
        一、匈牙利银行业概况
        二、匈牙利银行产权改革历程
        三、国外投资者与匈牙利银行产权改革
    第四节 捷克银行产权改革
        一、捷克银行业概况
        二、捷克银行产权改革历程
    第五节 改革后的产权结构和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一、银行产权结构变化
        二、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评析
    第一节 中东欧国家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
        一、中东欧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及其成因
        二、中东欧各国处理不良资产的比较和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中东欧政府在推行银行产权改革中的作用
        一、帮助银行解决不良债权问题
        二、建立健全法律与法规框架
        三、强化对银行的金融监管
    第三节 外资战略及效果评价
        一、外资银行在中东欧国家银行业中所占比重激增
        二、外资银行进入中东欧国家的经济效应分析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银行业稳定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东欧银行效率分析
    第一节 中东欧银行效率指标比较分析
        一、经营效率指标比较分析
        二、成本效率比较分析
        三、资产配置效率比较分析
        四、银行风险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中东欧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银行效率实证研究方法综述
        二、DEA 理论
        三、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四、中东欧银行效率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对效率的影响
        一、银行产权结构与效率关系理论综述
        二、产权结构、公司治理机制与银行效率——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对中国银行改革的借鉴
    第一节 渐进转轨和中国银行业发展
        一、“没有失败者的改革”:渐进转轨的哲学
        二、转轨时期我国银行业渐进发展的路径及其绩效
        三、渐进银行业发展的困境
        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的选择产权求解的必然性
        五、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对中国银行改革的借鉴
        一、银行改革要把化解不良资产作为首要任务
        二、银行改革中的政府行为
        三、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
        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的价值取向与公司化治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四、长城提速 驰入资本快车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土耳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1923-1967)[D]. 李鑫均. 上海大学, 2021
  • [2]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D]. 高思. 辽宁大学, 2020(01)
  • [3]“新三板”挂牌实务问题研究 ——基于斯乐普公司新三板挂牌的案例分析[D]. 贾俊辉. 暨南大学, 2014(04)
  • [4]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研究[D]. 夏泽宏. 武汉大学, 2013(07)
  • [5]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创新体系研究[D]. 付文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1)
  • [6]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 吴斌. 武汉大学, 2010(08)
  • [7]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研究[D]. 凌秀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提速长城,进入首都快车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