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继续教育学校走进家庭

娄底继续教育学校走进家庭

一、娄底进修学校办进家庭(论文文献综述)

周晋[1](2018)在《美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美育育人功能的必要途径。本文以我国美育改革发展为背景,以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家美育政策、国内外美育思想、音乐学科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统计调查等方法,从音乐教育认识、音乐教育资源配置、音乐课程教学、音乐教育管理,对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改进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路。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进行了文献综述,提出了研究思路方法,阐述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概述。本章对美育改革发展、湖南农村学校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调查工作的规划与开展、调查的内容与问题结构、调查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抽样方法与地区学校、样本信息等进行了描述。第二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认识。从美育性质、价值、地位三个方面,以及思想渊源、政策导向、现状三个维度,对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认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资源配置。本章重点从教师队伍,场地、器材与教材两个方面,分析评价了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专业、专职与兼职情况,薪酬、进修与培训,以及常规教学场地与器材、创新性教学场地与器材、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材等问题。第四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本章主要针对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实践活动两个问题,依照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对湖南农村学校音乐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实践活动等进行了全面审视,客观呈现了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管理。本章以农村学校为核心,从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两个方面,根据有关政策,对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岗位职责、工作开展等涉及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价。第六章,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改进思路。本章针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通过提高政治站位和美育认识,推动音乐教育认识深化;通过统筹教师资源管理、均衡硬件配置,推动音乐教育资源优化;通过岗位专职化、人员专业化、制度规范化、手段信息化,推动音乐教育管理精细化;通过打一场“音乐课程攻坚战”、开展“音乐课程达标验收”、规范课堂教学内容、实行实践活动课程化,推动音乐课程管理标准化。结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该部分全面系统地对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思路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赖鹏丽[2](2018)在《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教育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背景下,“文化力”“软实力”“文化管理”等成为高频词。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成为教育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课题,亦被提升至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赋予新内涵,成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这一情势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将目光投放这一领域,注重打造学校文化场域,重视塑造师生生命场域,力促学校文化真正在教育教学环节落地生根。这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在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约束缺紧的情况下破解教育发展窘境,推动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平江县教育行政部门着手在整个县域范围内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平江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提升软实力以弥补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制约。以平江县域作为当前县域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调查发现平江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近年来做了许多有效的实践探索,取得明显成效。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实践检视和理论反思,全面总结与分析其成功经验,剖析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以进一步推动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也为其他地区县域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实践依据和可资借鉴的模式。本研究主要在对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定义内涵、原则与意义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以湖南省平江县域为例,基于实证调查,对县域内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状况、战略构思、发展规划、建设思路、实践内容与推进措施等进行剖析,并分析了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围绕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我们的主张与建议,在为丰富我国县域中小学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来自平江县个案的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教育管理学思考。

杨文静[3](2013)在《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玉溪市新平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义务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教师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拥有一只结构稳定、思想进步、高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是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义务教育教师作为人才的一部分,也融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如何留住优秀教师、吸引优秀教师,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需要审慎的问题。目前教师流动问题成为了国内外热议的焦点,合理的教师流动能够优化教师结构,增强学校的活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流动可以随心所欲,更不能说教师流动得越快越好。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省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情况实证调查发现: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现状不容乐观,流动的主体以中青年教师和高学历高职称者居多;流动的渠道上,流入教师主要是毕业生就业分配;流动趋势上,主要表现出从本县域内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的单向流动。并通过访谈调查挖掘出新平县教师这种不合理流动的原因:教师物质待遇低;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教师流动政策法规的缺失;教师个人家庭原因;教师思想观念的变化。根据教师流动的原因,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遵循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缩小县域内城乡间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促进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对策与建议: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师物质待遇;学校多措并举,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道德素养。

申飞鹏[4](2013)在《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小城镇不但是农村人口的集聚点,也是农村和城市沟通联系的关键节点。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的今天,小城镇发展状况的好坏,尤其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与否,是当下国家实施城乡统筹战略、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成败的关键,是小城镇规划建设必须要率先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了湖南省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发展类型与模式、发展要素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城镇生活圈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等级规模、空间布局出发,研究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问题;针对湖南省县域单元内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单一极化”与“空间缺失”并存的现状,提出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优化策略。优化策略的研究主要以中心地、生活圈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湖南省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发展可能,提出了以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互通互融为目标,以降低小城镇人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时间、经济成本和提高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效率、使用公平性、便捷可达性为目的;保障小城镇居民的公共利益和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权利,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网级空间体系与建设方法。优化策略的研究主要通过转变从小城镇个体出发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单一思路,从县域单元的整体出发,突出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体系的作用,全面统筹、整体规划,避免重城轻乡等问题的出现。依据湖南省小城镇的特点,将县域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归纳为“偏心型”、“中心型”、“带型”等三种类型,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双心共进”、“重点突出”、“线性均衡”优化策略。还根据三种类型县域单元在空间组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跨县域单元边界的公共服务设施统筹优化策略。最后运用提出的优化策略,分别以岳阳县、茶陵县、安仁县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为例,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网级空间体系的合理建构与和谐运行进行了实际应用。

曹众[5](2011)在《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和根本问题,是所有人的需要和追求,没有对幸福的渴求,就没有人类的过去与今天,更没有人类的未来。时代发展到今天,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职业幸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进入了教育研究者的视域。从教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职业人生理应是幸福的。从教师职业的特点来看,教师职业幸福关涉到学生的幸福、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音乐学科是学校里的“小三门”,调查显示,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不高,因此,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尤其值得关注。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真实现状,本研究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对湖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重点运用质的研究的方法,包括访谈法和叙事研究法挖掘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与不幸福的原因,得出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现状感受的真实数据,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之路的探寻提供现实依据。并通过分析,得出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的特点,探寻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提出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合理化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唤起更多人来关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生存与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命,关注他们的职业幸福体验。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导论分析了本研究的缘起、意义,并在述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对幸福、幸福感、教师职业幸福感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总结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具有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难以测量性等特点。第二章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四个视角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从中提炼和总结出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有重要意义的启示,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第三章通过对湖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明确了他们对职业幸福感的认知和理解、音乐学科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工作状态等,进而总结出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实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并从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对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分别探讨了物质条件、社会地位、学校制度和文化环境等外在条件对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身心健康状况、职业价值观、身份认同和角色更新、职业道德等内在条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影响。第五章从音乐学科的特性和优势、自我效能感、教学水平和艺术、教育科研等方面探讨了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策略。结语总结了本文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其实现的一些基本观点,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李伶[6](2010)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娄底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我国目前民办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通过对娄底市民办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办学理念、内部管理结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分析,采用社会调查与理论探索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民办职业教育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善办学环境,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实现民办职业教育与公办职业教育一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拓宽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层面,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夯实其专业技能基础,增强其就业能力,使之适应我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笔者将改革与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置于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力图增强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科学性、时代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吴茂龙[7](2009)在《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当前福州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为背景,深入分析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客观总结了新世纪以来福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从提高办学质量和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角度,对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发展需求和战略对策展开研究,提出了今后10年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效益、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投入状况和教学状况等方面对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从中等职业教育现实需求、需求的具体形态等方面对福州市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福州市经济发展的形势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分析经济持续增长对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第三章首先,根据福州市未来社会需求、国家相关政策、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现有发展水平,分阶段确立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和结构目标三个方面。其次,在明确未来10年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后,探讨了怎样确立发展的重点。基于福州市教育发展的状况,笔者认为未来10年,福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以下三个子方面的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一、在职业教育层次上,政府要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二、在区域上,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三、在类型上,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最后,笔者提出了关于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对策

潘小刚[8](2009)在《湖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义务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2002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但是从总体上看,湖南义务教育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标准化和均衡化问题理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社会需要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支撑体系,然后运用大量统计和调查数据考察并分析湖南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性,探讨了造成湖南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借鉴世界一些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湖南省情,从更新教育理念、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师资建设、缩小办学条件差距、加大困难学生群体扶持力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教育督导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湖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任晓锋,欧阳勋,胡宏文,李伦娥,陈文静,刘良初,赖斯捷,陈敏华,熊忠,黄耀红,李茂林,李统兴,刘秋泉,李晓峰[9](2008)在《教育强省的接力工程——湖南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跨越与启示》文中指出2006年11月12日,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这一天,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胜利闭幕。这一天,一个在湖南教育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喜讯横空出世,湖南省委省政府庄严宣布:建设教育强省!

刘祖强[10](2007)在《弱势群体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 ——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社会转型中的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近两三年来,开始受到政府、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相比较而言,至今城市流动儿童的研究居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仍甚少。本文试图在这一重要但至今仍未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上作一探讨,而主要分析的则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体社会化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本文又着重从个体社会化的四个要素(社会化历程、社会化承受者、社会化承担者和社会化后果)作了分项研究。文献研究表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体社会化历程中存在危机阶段,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四大主要承担者——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贡献率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存在显着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三个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是劳动力移民与社会二元体制双重作用的结果。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社会化影响方面得出了以下结果:父母缺位、亲情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尤为脆弱,隔代监护的缺陷非常明显;在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同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着差异,留守儿童的认同程度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对同辈群体的认同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是十分显着,但仍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明显,但仍高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很大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下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郁积而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他们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此外,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习惯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难题。

二、娄底进修学校办进家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娄底进修学校办进家庭(论文提纲范文)

(1)美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我国美育改革发展导向
        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美育的学术视野
        二、学校艺术教育研究叙事
        三、农村音乐教育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美育改革发展
        二、湖南农村学校
    第二节 调查工作的规划与开展
        一、内容与问题结构
        二、工具信度与效度
        三、抽样方法与地区学校
        四、样本基本信息
第二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认识
    第一节 美育性质
        一、思想基础
        二、政策导向
        三、现状评价
    第二节 成人价值
        一、思想基础
        二、政策导向
        三、现状评价
    第三节 同等地位
        一、思想基础
        二、政策导向
        三、现状评价
第三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资源配置
    第一节 师资队伍
        一、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
        二、专业、专职与兼职情况
        三、薪酬、培训与教研情况
    第二节 场地、器材与教材
        一、常规教学场地与器材
        二、创新性教学场地与器材
        三、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材
第四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教学
    第一节 课堂教学
        一、课程开设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课程评价
    第二节 实践活动
        一、实践活动开展
        二、实践活动管理
第五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管理
    第一节 学校外部管理
        一、机构人员
        二、工作职责
    第二节 学校内部管理
        一、机构人员
        二、工作开展
第六章 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改进思路
    第一节 推动认识深化
        一、提高政治站位
        二、深化美育认识
    第二节 推动资源配置优化
        一、统筹教师资源管理
        二、均衡硬件配置管理
    第三节 推动课程教学标准化
        一、课程开设标准化
        二、课堂教学标准化
        三、实践活动标准化
    第四节 推动管理精细化
        一、管理岗位专职化
        二、管理人员专业化
        三、管理制度规范化
        四、管理手段信息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后记

(2)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3.1.1 学校文化的内涵
        1.3.1.2 学校文化的内容
        1.3.1.3 学校文化的作用
        1.3.1.4 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3.1.5 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1.3.2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概述
    2.1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定义及内涵
        2.1.1 学校文化建设的定义
        2.1.2 县域的界定
        2.1.3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2.2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2.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2.2.2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2.2.3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原则
        2.2.4 合理规划、整体布局原则
        2.2.5 建设系统性原则
        2.2.6 发展持续性原则
    2.3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2.3.1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3.2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
        2.3.3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2.3.4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3章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
    3.1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与缘起
        3.1.1 平江县域社会和教育概况
        3.1.2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缘起
    3.2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思
        3.2.1 设定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
        3.2.2 设定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3.2.3 制定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3.3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内容
        3.3.1 以特色文化为引领,建设优秀的理念文化
        3.3.2 以核心理念为指导,构建高标准的德育文化
        3.3.3 以生命教育为先导,建立积极向上的行为文化
        3.3.4 以人为本位,建立科学温情的制度文化
        3.3.5 以创新为动力,建立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
        3.3.6 以内涵为主导,建设高品位的活动文化
        3.3.7 以育人为宗旨,建立典雅的环境文化
    3.4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3.4.1 组织校长培训和考察
        3.4.2 加强领导,强化督导
        3.4.3 鼓励文化共享协同发展
        3.4.4 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3.4.5 以评促建,以评促管
        3.4.6 打造名校,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第4章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4.1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
        4.1.1 营造了发展氛围,打造了文化校园
        4.1.2 增强了学生素质,优化了师德师风
        4.1.3 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教育地位
        4.1.4 促进了城乡均衡,推动了公平发展
    4.2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4.2.1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
        4.2.2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争取党政重视与社会支持
        4.2.3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师生全员参与、主动作为
        4.2.4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措施推进
        4.2.5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打造优秀的校长队伍
    4.3 平江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现有问题分析
        4.3.1 对学校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到位
        4.3.2 建设学校文化的行动力和成效还有待提高
        4.3.3 建设学校文化受应试教育的制约
        4.3.4 学校文化建设大多局限在校园内
        4.3.5 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够
        4.3.6 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能满足文化建设需要
第5章 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5.1 立足校园内部,打造生态教室文化
    5.2 突破校园高墙,拓展文化建设边界
        5.2.1 加强家校合作
        5.2.2 加强校地合作
        5.2.3 加强校域合作
    5.3 挖掘地方知识,强化本土文化认同
    5.4 共享优质资源,推进教育发展公平
        5.4.1 深挖当地优质乡村文化资源
        5.4.2 共享县域优质学校文化资源
        5.4.3 合理开发利用优质校友资源
    5.5 唤醒文化自觉,倾心共筑教育信仰
    5.6 长期坚守一线,政校合力推进建设
    5.7 打造专业队伍,增强文化建设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学校文化建设问题访谈提纲
    附录 2 《平江县学校文化建设评估方案》(修订稿)
    附录 3 平江县学校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玉溪市新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个人动机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对现有研究的分析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目的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 教育公平理论
        二、 教育均衡理论
        三、 人才流动理论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 民族自治县
        二、 义务教育
        三、 教师流动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现状
    第一节 新平县教育发展概况
        一、 新平县基本县情
        二、 新平县教育发展基本状况
        三、 新平县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第二节 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主体
        二、 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渠道
        三、 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趋势
        四、 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调查结论
    第三节 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产生的影响
        一、 导致城乡教师结构的失衡
        二、 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度的加大
        三、 导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难以提升
        四、 导致学生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第四章 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原因
    一、 教师物质待遇差强人意
    二、 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 教师流动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
    四、 教师个人原因
第五章 促进新平县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和建议
    一、 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师物质待遇
    二、 学校多措并举,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
    三、 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教师合理有序流动
    四、 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
    五、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道德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概念和范围界定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
    2.2 国外关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关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研究
    2.5 小结
3 湖南省小城镇发展背景研究
    3.1 湖南省小城镇发展历程
    3.2 湖南省小城镇发展类型与模式
    3.3. 湖南省小城镇发展要素分析
4.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4.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湖南省小城镇生活圈
    4.2 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基本类型
    4.3 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等级规模
    4.4 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4.5 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究
5.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体系配置优化策略
    5.1 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趋势
    5.2 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目标
    5.3 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5.4 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与创新点说明
    6.2 研究不足及有待深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 1 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调研说明
附录 2 城镇调查问卷

(5)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蕴
    第一节 幸福是什么
        一、幸福概念的界定
        二、幸福概念的延伸
    第二节 幸福感的含义
        一、对幸福感的不同认识
        二、幸福感的内涵
    第三节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点
第二章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哲学基础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幸福观
        二、西方哲学的幸福观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第二节 经济学基础
    第三节 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二、审美心理学的幸福体验理论
    第四节 教育学基础
        一、生命教育对幸福的追求
        二、生命教育中幸福体验的获得
第三章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
    第二节 访谈提纲的设计和实施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访谈提纲的实施
    第三节 结论与分析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三、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条件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物质与社会基础
        一、经济待遇
        二、社会地位
    第二节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健康基础
        一、身体健康
        二、心理健康
    第三节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环境条件
        一、学校的制度环境
        二、学校的文化环境
    第四节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内在动力
        一、有理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生活是幸福的
        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源动力
    第五节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内在要求
        一、身份认同
        二、角色更新
    第六节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内在根源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前提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阶梯
第五章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策略
    第一节 学科优势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
        一、理性看待学科价值与优势
        二、快乐优势
        三、审美优势
        四、民主优势
        五、情感优势
    第二节 自我效能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
        一、在专业发展中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
        二、在音乐教学中体验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
        三、在教育科研中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
        四、在诗意的栖居中享受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整理稿
    附录三 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
后记

(6)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娄底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
        1.1.2 娄底市民办职业教育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学发展观
        1.4.2 民办教育
        1.4.3 民办职业教育
    1.5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娄底市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1 娄底市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
    2.2 娄底市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
    2.3 娄底市民办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教学方法
    2.4 娄底市民办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状况和学生就业状况
    2.5 娄底市民办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2.5.1 发展外部环境不够完善
        2.5.2 赢利思想较严重,诚信度不高
        2.5.3 办学资金短缺,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
        2.5.4 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2.5.5 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5.6 观念陈旧,管理不够规范
第三章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路
    3.1 落实科学发展观 明确角色 准确定位
        3.1.1 民办职业学校办学者准确定位
        3.1.2 民办职业学校教师准确定位
        3.1.3 民办职业学校学生准确定位
    3.2 协调关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3.2.1 协调民办职业学校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建设好外部发展环境
        3.2.2 协调好民办职业学校内部各种关系,创建和谐校园
        3.2.3 协调好民办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搞好校企合作
第四章 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民办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4.1 加强领导,完善提高质量、促进就业的保障机制
    4.2 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2.1 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
        4.2.2 改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规划学生职业生涯
        4.2.3 适应社会需要,增强竞争能力
    4.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民办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3.1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3.2 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搞好专业与课程建设
        4.3.3 围绕教学目标,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4.3.4 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与改善实训、实习工作
第五章 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实现民办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5.1 美国的私立职业教育
        5.1.1 美国对私立学校的管理和资助
        5.1.2 美国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与财政支持
    5.2 德国私立教育
        5.2.1 严谨是德国私立职业学校的一贯作风
        5.2.2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
    5.3 日本民办职业教育
    5.4 其他国家的民办职业教育
    5.5 借鉴国外民办职业教育经验
        5.5.1 加强民办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
        5.5.2 实施财政资助,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5.5.3 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民办职业学校模式
        5.5.4 强化管理,规范并提高审批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与效益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第四节 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状况
    第五节 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分析与预测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需求转化的有利条件
第三章 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重点
    第三节 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对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湖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阐释
    2.1 均衡的概念
    2.2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2.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第三章 湖南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分析
    3.1 湖南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3.2 湖南义务教育发展差异分析
    3.3 对湖南义务教育发展差异的总体评价
第四章 湖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公共教育投入明显不足
    4.2 省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4.3 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财政投资政策失衡
    4.4 教育制度和政策改革滞后
第五章 促进湖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际借鉴
    5.1 美国扶持弱势群体的“补偿教育”计划
    5.2 法国扶持落后地区的“优先教育区”计划
    5.3 南非扶持薄弱学校的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
第六章 促进湖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理念
    6.2 建立城乡均衡统一的投入体制
    6.3 建设城乡均衡优良的师资队伍
    6.4 缩小区域内校际办学条件差距
    6.5 保障困难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6.6 以现代远程教育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6.7 以督政和督学相结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七章 案例:长沙市芙蓉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
    7.1 芙蓉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做法
    7.2 芙蓉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八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课题研究情况

(10)弱势群体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 ——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证研究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关键词的界定
        1.5.1 弱势群体
        1.5.2 农民工子女
        1.5.3 留守儿童
        1.5.4 个体社会化
    1.6 我国学界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主题与成果的分析
        1.6.1 我国学界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上的主题分析
        1.6.2 1997-2005 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成果的要素分布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社会化之理论探讨
    2.1 作为特殊弱势群体子女的农村留守儿童
        2.1.1 弱势群体的概念、成因、特征
        2.1.2 农民工的概念、成因、社会属性
        2.1.3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成因、特征
    2.2 社会学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研究进展
        2.2.1 社会化历程的扩展
        2.2.2 社会化承受者的演变
        2.2.3 社会化承担者贡献率(重要性)的变动
        2.2.4 社会化内容的新内涵
        2.2.5 社会化后果的凸显
    2.3 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体社会化分析
        2.3.1 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社会化的概念界定
        2.3.2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2.3.3 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4 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社会化的承担者
        2.3.5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后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湘乡市为例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的选择
        3.2.2 问卷法
        3.2.3 个案访谈法
        3.2.4 参与观察法
        3.2.5 本研究的相关背景性数据
    3.3 研究结论与分析
        3.3.1 主要结论
        3.3.2 分析与解释
    3.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研究
        3.4.1 对学校的认同
        3.4.2 对教师的认同
        3.4.3 对同辈群体的认同
        3.4.4 生活习惯的养成
        3.4.5 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
    3.5 个案访谈
        3.5.1 留守儿童案例
        3.5.2 留守儿童监护人案例
        3.5.3 教师访谈个案
        3.5.4 学校领导访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束语
    4.1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及建议
        4.1.1 研究创新
        4.1.2 研究局限
        4.1.3 关于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译文
附录
致谢

四、娄底进修学校办进家庭(论文参考文献)

  • [1]美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调查研究[D]. 周晋.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2]县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D]. 赖鹏丽. 湖南理工学院, 2018(01)
  • [3]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玉溪市新平县为例[D]. 杨文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4)
  • [4]湖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研究[D]. 申飞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5]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 曹众.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6]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娄底市为例[D]. 李伶.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7]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吴茂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09(03)
  • [8]湖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 潘小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6)
  • [9]教育强省的接力工程——湖南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跨越与启示[J]. 任晓锋,欧阳勋,胡宏文,李伦娥,陈文静,刘良初,赖斯捷,陈敏华,熊忠,黄耀红,李茂林,李统兴,刘秋泉,李晓峰.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 2008(12)
  • [10]弱势群体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 ——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D]. 刘祖强. 广州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娄底继续教育学校走进家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