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健康长寿

心理健康、健康长寿

一、心理养生健康长寿(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鸿[1](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常学辉,李元正[2](2020)在《李鲤养生保健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主要从心理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起居养生等方面介绍李鲤教授的养生经验。

金蒙蒙[3](2018)在《老庄养生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养生保健是人类美好生活和永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养生思想是中国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上古以来的养生智慧和老庄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老庄养生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即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由此建构了老庄养生思想学说的哲学根基。在此基础上,老庄提出了一系列生命护养的法门,如贵身重生、抱一尚柔、虚静达观、清心寡欲、形神兼养和谦下不争等,这些组成了老庄养生思想的主体内容。老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都遵循修“道”以养生的理旨。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相对于老子追求生命的超脱、不死,庄子则渴望生命的自由、乐达。老庄养生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养生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养生实践活动,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瑰宝。

夏梦婷[4](2018)在《《黄帝内经》的心理养生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医药、饮食和运动已成为今天最常见的三大养生方式,但心理方面的养生几乎被大家忽略。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心理问题和困扰越来越普遍,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从西方引进的医学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在中国的运用又有诸多局限,因此,有必要寻求自身文化当中的心理养生智慧。《黄帝内经》是古代养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心理养生内容。心理养生思想是其养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了古人对生命的探索和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仍具启发意义。而且,研究传统的心理养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丰富世界心理学的宝库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试图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心理养生思想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当代意义的探索。首先对心理养生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其文化渊源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心理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一定阐发。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中的心理养生思想吸收融合了传统道家、儒家和杂家的部分思想内容,尤其是道家影响最大,在此影响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养生体系,神形兼顾是基础,“治未病”是重要原则,方法有顺时调神、节欲守神、以情制情等,“天人合一”则是最高的心理养生境界。放在今天来看,《黄帝内经》的心理养生思想不可避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其中整体观、预防观的文化特征更具前瞻性和人文关怀,对当代的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现代人改良生活方式、促进自我觉醒具有启发意义。

肖美霞,彭玉长,高则安,罗岚[5](2016)在《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概述》文中研究表明睡眠障碍影响人的健康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高发病率的疾病,也是一个为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生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的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年龄因素等都会引起睡眠障碍。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大量相关文件做了一个总结得出。近年来,中医心理养生运用提高品德修养、顺时调神、悦纳自我、节制欲求、调节情志、清静养神、和意志、节阴阳、调刚柔、饮食养生、运动养生以及音乐养生等方法对睡眠障碍进行了预防和治疗,产生了一定影响,取得了喜人的疗效。

左军,刘凌宇,冷德生,车志远,李军,杨玉赫,于钦明[6](2016)在《中医心理养生思想的文化特征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作为祖国的瑰宝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医不仅对患者进行身体疾病的救治而且还蕴藏着独特的养生之道。中医心理养生思想更是中医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医心理养生思想能够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天人合一、形神一体、未老养生、调整阴阳等中医心理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传承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

吴中云[7](2013)在《孙思邈的心理养生思想与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孙思邈等古代医家健康长寿的奥秘之一,在于心理养生。本文探讨孙思邈的心理养生思想与方法,包括道德修养、淡泊欲求、调节情绪、注重饮食养生与心理养生的关系、注重"支持系统"的建立等内容。

覃丹[8](2013)在《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自身的心理健康,加入到心理养生的队伍。目前关于心理养生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针对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研究较少,缺乏本土化的测量工具。此外,较少研究者对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过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编制适用于老年人的心理养生问卷,并探讨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在文献综述、开放式调查与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63个项目的初始问卷。分别从重庆市各地区抽取200名、250名老人作为预测样本和正式施测样本,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71份、214份。抽取50名老人进行间隔2周的重测考察重测信度,收回有效问卷37份。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了积极认知、积极行为和积极情绪三个维度,共11个项目,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0.61%;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结构的有效性,各拟合指数分别是χ2/df=2.700,RMSEA=0.089,CFI=0.942;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2,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32-0.857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03,各维度重测信度在0.809-0.926之间。另分析了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特点及现状,并探讨了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自编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包括三个因素:积极认知、积极行为和积极情绪。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作为研究的测量工具。(2)老年人总体心理养生水平较高。(3)不同性别、地区、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的老人在心理养生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着差异。(4)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婚姻状况的老人在心理养生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5)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且能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

冯斐[9](2013)在《崆峒山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追求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诉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以休闲养生为主的旅游新形势成为近年来旅游发展的新潮流。休闲度假性的旅游也逐步取代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成为新时代旅游消费的新趋势。养生文化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遵循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并结合现代旅游业运作手段,从而对旅游者的生理和心理进行一次系统的调养与升华。并通过养生旅游的形式,让游客感受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内涵魅力。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并融合了道、儒、释三家的养生理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其中的道教养生从思想源流上吸收了古代神仙学说、老庄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中医学等思想,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道教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崆峒山文化历史悠久,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点”之一,也是甘肃旅游“东线崆峒,西线敦煌”两大核心景区之一,被誉为“神州西来第一山”。崆峒山集全真教龙门派、正一派为一身,集道、儒、释三家于一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近年来的旅游发展中呈现出“观光型旅游偏重、养生度假旅游偏低”的现象,使得游客数量的上升没有完全高效的转变为崆峒山旅游效益的提升。基于此,崆峒山旅游必须妥善处理观光型旅游与养生旅游的关系,并努力实现“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养生文化旅游为主、观光旅游为辅”的转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在优化利用养生资源的基础上,打造高端的养生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系统科学的养生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文化气息浓厚的养生旅游。本文基于对养生文化旅游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首次从文化与旅游的视角提出了“心理养生”的概念,进而将养生文化旅游扩充为“心理养生”与“生理养生”的双层养生理论,同时又区别于传统医学研究领域的心理学养生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修”思想与传统生理养生的“外养”理念相区分,指出两者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同时也是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都应兼顾到的重要开发思路。在对“心理养生”的养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重点论述魏晋时期宗炳“澄怀味像”思想中所蕴含的传统养生理念,并在对理论方法的深入研究与探讨的基础上,选取崆峒山景区为例,对崆峒山养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价。从自然养生资源与人文养生资源两方面分析了崆峒山养生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从崆峒养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景区养生文化理念打造、养生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养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四大方面重点研究崆峒山养生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构筑以理念(Mind)为指导、以文化(culture)为内核,以设施(Facilities)为基础、以产品(Products)为导向的养生文化旅游发展的MCFP框架体系。此外,本文研究提出养生文化旅游行为方式要由“生理康体养生与心理审美养生”共同构建起的养生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体系,引导崆峒山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真正体现养生文化旅游理念。

何德馨[10](2013)在《老年人心理养生核心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对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养生的核心问题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要树立积极的老年观,要确立老有所为的价值观。

二、心理养生健康长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养生健康长寿(论文提纲范文)

(1)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李鲤养生保健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养生保健指导思想
2 养生保健经验
    2.1 心理养生
    2.2 饮食养生
        (1)常人饮食养生
        (2)病人饮食养生
    2.3 运动养生
    2.4 起居养生
3 小结

(3)老庄养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关于老庄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
        2.关于老庄养生思想的具体内容研究
    (三)其他相关研究
一、老庄养生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上古以来的养生智慧
    (二)社会背景
    (三)思想背景
    (四)职业背景
二、老庄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尊道贵德
    (二)天人合一
    (三)顺应自然
三、老庄养生思想的主体内容
    (一)贵身重生
        1.大患如身,不尚战争
        2.轻利重生,卫生之道
    (二)抱一尚柔
        1.执一常无,柔弱处上
        2.通而为一,柔乎刚强
    (三)虚静达观
        1.致虚守静,明白通达
        2.恬知相养,安时处顺
    (四)清心寡欲
        1.素朴寡欲,知足知止
        2.淡泊无名,斋以养心
    (五)形神兼养
        1.精气纯和,动静结合
        2.形精俱全,无内无外
    (六)谦下不争
        1.不敢为先,处后居下
        2.含藏若愚,处卑不烁
四、老庄养生思想的比对阐析
    (一)内敛谨慎与达观随性
        1.老子内敛谨慎
        2.庄子达观随性
    (二)解脱自我与超越现实
        1.老子解脱自我
        2.庄子超越现实
    (三)“死而不亡者寿”与“不道引而寿”
        1.老子“死而不亡者寿”
        2.庄子“不道引而寿”
五、老庄养生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启示
    (一)对后世道教的影响
    (二)对传统中医的影响
    (三)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四)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五)对养生活动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黄帝内经》的心理养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黄帝内经》及心理养生概述
    2.1 《黄帝内经》简介
    2.2 《黄帝内经》与养生
    2.3 《黄帝内经》与心理养生
3 《黄帝内经》心理养生思想的文化渊源
    3.1 道家的影响
        3.1.1 《老子》之“道”
        3.1.2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
    3.2 儒家的影响
        3.2.1 儒家的修德养心
        3.2.2 儒家的“中庸”
    3.3 杂家的影响
        3.3.1 去害知本
        3.3.2 顺应自然
4 《黄帝内经》心理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神形兼顾——《内经》心理养生的基础
        4.1.1 形具神生
        4.1.2 神可御形
    4.2 “治未病”——《内经》心理养生的原则
    4.3 《内经》心理养生的方法
        4.3.1 顺时调神
        4.3.2 节欲守神
        4.3.3 以情制情
    4.4 “天人合一”——《内经》心理养生的最高境界
5 《黄帝内经》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5.1 《黄帝内经》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
        5.1.1 优势特征
        5.1.2 局限所在
    5.2 《内经》心理养生思想的启示
        5.2.1 改良生活方式
        5.2.2 实现自我觉醒
绪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睡眠障碍治疗现状
    (一)西药治疗
    (二)中药治疗
    (三)非药物疗法
二中医心理养生的要素与原则
    (一)中医心理养生有四要素
    (二)中医心理养生有五大主要原则
三不同中医心理养生方法对睡眠障碍的影响
    (一)提高品德修养
    (二)顺应自然,顺时调神
    (三)认知自我,悦纳自我
    (四)节制欲求:避免为物欲所扰
    (五)调节情志:保持情志的中节与和谐
    (六)清静养神:维护心境的稳定与安宁
    (七)和意志、节阴阳与调刚柔
    (八)饮食、运动及音乐养生方法
四结语

(6)中医心理养生思想的文化特征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心理养生思想的文化特征及内涵
2 中医心理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2.1 社会价值
    2.2 文化价值
3 结语

(8)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养生概念的界定
    2.2 心理养生概念的界定
    2.3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观
        2.3.1 形神观
        2.3.2 动静结合观
        2.3.3 顺应自然观
    2.4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原则
        2.4.1 养心调神
        2.4.2 修德养生
    2.5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方法
        2.5.1 养心节欲法
        2.5.2 运动养形怡神法
        2.5.3 情志调节法
    2.6 对传统心理养生思想的评述
        2.6.1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博大精深
        2.6.2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中遵循着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养生模式
        2.6.3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体现了科学心理学的某些内容
    2.7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2.7.1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念
        2.7.2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8 已有研究的不足
        2.8.1 心理养生研究杂乱,缺乏统一
        2.8.2 老年人心理养生测量工具还欠缺
        2.8.3 缺乏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4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编制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
        4.1.1 目的
        4.1.2 方法
        4.1.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4.2.1 目的
        4.2.2 方法
        4.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4.3.1 目的
        4.3.2 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5 小结
5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现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结果
        5.4.1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总体特征
        5.4.2 老年人心理养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5.5 小结
6 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工具
    6.4 研究结果
        6.4.1 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6.4.2 老年人心理养生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的预测效应分析
    6.5 小结
7 总讨论
    7.1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编制
    7.2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现状及特点
        7.2.1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总体情况
        7.2.2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性别差异
        7.2.3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城乡差异
        7.2.4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职业差异
        7.2.5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年龄差异
        7.2.6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教育程度差异
        7.2.7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婚姻状况差异
        7.2.8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经济状况差异
        7.2.9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健康状况差异
    7.3 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
    7.4 对策建议
    7.5 本研究的贡献
    7.6 本研究的不足
    7.7 未来研究的方向
8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老年人心理养生访谈提纲
附录 B: 老年人心理养生预测问卷
附录 C: 老年人心理养生正式问卷
附录 D: 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
附录 E: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9)崆峒山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一) 需求方式的转型催生养生文化旅游的兴起
        (二) 养生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三) 现代旅游业的深层发展推动养生旅游的发展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一) 个案研究
        (二) 文献分析
        (三) 田野调查
    五、 文章结构
第一章 养生文化旅游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养生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 西方文化中的“养生”概念
        二、 中国传统中的“养生”概念
    第二节 传统养生文化的内涵
        一、 道家养生思想
        二、 儒家养生思想
        三、 佛教养生思想
    第三节 养生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
        一、 传统养生文化旅游理论概念
        二、 传统审美理念中的“心理养生”概念
        三、 养生文化旅游范畴
第二章 崆峒山养生文化资源条件与评价
    第一节 自然养生资源
        一、 环境条件
        二、 气候条件
        三、 植被资源
        四、 动物资源
        五、 中药材资源
        六、 崆峒茶饮资源
    第二节 人文养生资源
        一、 宗教文化底蕴
        二、 崆峒建筑
        三、 崆峒武术
        四、 崆峒山养生膳食
        五、 导引术
    第三节 崆峒养生文化资源的条件评价
        一、 种类评价
        二、 文化内涵评价
        三、 资源保有性评价
        四、 市场开发性评价
        五、 资源体验性
        六、 资源体现形式
第三章 崆峒山养生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崆峒山养生文化旅游整体发展概况
        一、 旅游规模数据分析
        二、 政策指导
        三、 景区划分
        四、 养生文化旅游现状
    第二节 养生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研究需要深入
        二、 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三、 养生文化项目相对匮乏
        四、 “养生文化”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五、 市场分层不清晰
        六、 与其他高端养生行业的联动较少
第四章 崆峒养生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崆峒山养生旅游发展的理念
        一、 创新养生文化旅游方式理念
        二、 创造人均最大效益理念
        三、 高端开发与保护理念
    第二节 崆峒养生文化旅游的品牌开发研究
        一、 “味像崆峒、养生澄怀”崆峒养生品牌
        二、 崆峒养生品牌的普世内涵
    第三节 崆峒养生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一、 养生居住设施建设
        二、 养生理疗康体服务设施建设
        三、 养生旅游生活服务建设
        四、 养生旅游服务软件建设
        五、 打造一体化景区便捷服务平台
        六、 建设养生信息获取平台
        七、 养生旅游景区周边集群景观建设
    第四节 崆峒山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一、 养生体验产品开发
        二、 养生膳食产品开发
        三、 养生度假产品开发
        四、 养生旅游特色商品开发
    第五节 养生旅游政策制定研究
        一、 资源整合方面
        二、 产品研发方面
        三、 软件服务方面
        四、 市场划分方面
        五、 竞争机制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老年人心理养生核心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 要有一个崇高的理想
    2.3 要树立积极的老年观
    2.4 要确立老有所为的价值观
3 结论

四、心理养生健康长寿(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李鲤养生保健经验[J]. 常学辉,李元正. 中国民间疗法, 2020(05)
  • [3]老庄养生思想研究[D]. 金蒙蒙. 青岛大学, 2018(12)
  • [4]《黄帝内经》的心理养生思想研究[D]. 夏梦婷. 武汉大学, 2018(12)
  • [5]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概述[J]. 肖美霞,彭玉长,高则安,罗岚. 教育现代化, 2016(26)
  • [6]中医心理养生思想的文化特征及当代价值研究[J]. 左军,刘凌宇,冷德生,车志远,李军,杨玉赫,于钦明. 现代养生, 2016(14)
  • [7]孙思邈的心理养生思想与方法[A]. 吴中云.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医心理学论坛暨2013年中国中医心理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3
  • [8]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初步研究[D]. 覃丹. 重庆师范大学, 2013(S2)
  • [9]崆峒山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冯斐.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8)
  • [10]老年人心理养生核心问题的研究[J]. 何德馨. 体育科学研究, 2013(01)

标签:;  ;  ;  ;  ;  

心理健康、健康长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