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简析

21世纪初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简析

一、浅析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杜昉仿[1](2021)在《基于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特点探析 ——以昆明市近3年试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是教育评价中的重要环节,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果的检测。云南省的整体教育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昆明市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云南教育的较高水平,探析昆明市的学考特点,对云南地区的教育也起到引领作用。昆明市近几年的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经历了从80分到10分再到40分的分值变化,说明教育改革一直在推进。近三年的学业水平考试正处在改革的“交汇期”,到底该如何实现新课改理念,对昆明市近三年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进行研究,通过探析其特点,在学术和教学上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研究通过论述昆明市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命制的改革背景和试题命制的依据,分别从测试形式、政策变化、题型、题量、分值等方面对昆明市学业水平测试的试卷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昆明市学业水平测试的特点并提出了命题和教学建议,发现近三年的昆明市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具有突出核心素养、贴近本土历史、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等值得肯定的特点,这对初中历史教学和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命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但近三年昆明市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也存在缺乏创新、厚今薄古、不避热点等问题。今后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命制拟在丰富题型、加强课标一致性、优化考查比例、精化史料选择和问题设置等方面作出调整和改进,以更好的体现课标要求,达到学业考查和选拔功能的目的。

赵娓娜[2](2021)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历史互助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以白城三中为例》文中提出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愈发地重视软实力的提升,而教育教学属于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所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出台了大量的与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历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正确的教学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围绕初中历史互助课堂实践展开研究与思考,并遵循以下研究思路。第一,简要概述互助课堂及其应用情况,进而指出本次研究的意义,同时阐述当前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第二,界定相关的概念(历史教学、互助课堂)及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第三,以白城市三中为例,具体调查研究历史互助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具体的实践应用,并做出相应的评价。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同时,肯定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使其可以更好地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互助课堂的重要性及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期望可以为相关方面的研究应用提供意见与参考。

任慈[3](2020)在《“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政策是对华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民党败退台湾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传统的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冲击和挑战。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一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等精英上层人物入境权和迁移权,使之免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将中国留学生打造成美国移民政策和对华外交政策失衡的“调节剂”——既可安抚中国不断攀升的民族主义情感,又能为中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减免部分庚子赔款并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试图教育中国学生使之“西方化”“基督教化”,继而让中国实现“美国化”。中国留学生遂成为美国收获对华贸易利益、扩大对华影响的一项重要工具。以上内容,也构成了美国长久以来具有理想色彩的国际主义对中国留学生政策基调。1949年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经历巨变,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震荡、迎来重要转型,从国际主义逐步蜕变成冷战主义和实用主义。美国政府解决中国“滞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恰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参照。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让美国无法迈出承认新中国的关键一步。不仅如此,对共产主义思想在留美中国学生间蔓延的担忧,也促成了美国对“滞留”的中国学生进行大规模援助、实施文化外交,进而渗透美国价值观和优越论。旅美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归留问题也成为冷战初期中美斗争的焦点之一。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调整移民政策,赋予旅美中国留学生居住权、工作权、免驱逐等一系列实质性特权,方便亲美及中间派中国留学生完成从留学生到难民再到永久居民的身份转换,让人才为美国政府和社会所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强化离境管控,严防理工科领域的中国学生回国,继而从科学技术方面遏制新中国。中断与中国大陆的留学教育交流后,美国在50年代转向吸收港台地区中国学生赴美。至此,遏制共产主义和吸引人才,成为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了战后美国总体留学生政策的双重轨道。在中美交往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留学生曾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粘合剂”的重要角色,连接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理念、语言迥异的两国。然而在冷战初期,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角色和影响更加复杂、多面。他们因所持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中美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因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而开展的外交对话,由于不会引发国际争议、低政治风险和低投入,而被美国政府接受,因此也直接促成了中美官方对话,为两国关于其他问题的沟通提供了契机。更为重要且少为学者探索的是,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战后整体留学生战略构建亦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上对华留学生教育的成功性,是支持和激励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中国留学生作为当时旅美第二大留学生群体,也因持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第一批敲开美国移民大门的“有色族裔”留学生。其三,中国滞留学生和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学生,或以“战争流亡者”“难民”身份合法留美,或凭借其技术专长成为首选类移民优先入籍,对保守的、歧视性的美国移民政策传统造成了实质性冲击,让移民接收问题更看重移民的政治、经济价值。中国留学生帮助弥合了美国种族化移民限额制度和冷战外交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让美国的留学生政策兼具实用主义的人才吸引目标,以及建构美国形象的冷战宣传目标。其四,中国留学生入籍美国,从地缘范围上讲,让美国留学生人才吸引的范围从欧洲拓展到亚洲。美国解决中国留学生身份困境的种种法律政策实践,也惠及了其他在美留学生群体,诸如韩国、印度学生纷纷效仿,带动了战后亚洲国家留学生和技术交流人员曲线移民美国的浪潮,成为60年代国际社会“人才流失”争议爆发的曲序和前奏。

唐姝颜[4](2020)在《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文中认为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美国传教士来华,历史十分之悠久,发展轨迹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受其思想传统、外交经验的影响,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呈现出别具特色的美式价值观。研究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外交,也有助于中国制定出更适合的文化外交政策。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此时两极格局坍塌,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愈发凸显,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不光要继续承担服务于两种政治制度的工作需要,还要应对新形势下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阶段,美国历经了老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和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两任总统的领导,国内、国际局势纷杂多变,对中国的态度也受国际环境、意识形态、经济形势等方面的影响,两任总统的总体战略思维不同,对华文化外交的实践也并不相同,而教育交流作为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不同的时期受不同原因的影响,其表现趋势都大不相同,在某种意义上,冷战结束后的中美教育交流可看作是某一时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晴雨表,方便我们看出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转变。本文从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交流入手,尝试归纳出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特点,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文章首先将对美国对华文化外交进行简要概述,包括其思想来源、实施路径以及历史轨迹,接着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美教育交流分析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最后分析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影响因素、作用以及对我国的启示。20世纪90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历史事件的影响到现在仍可体会到,研究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战略意图,为我国对美文化战略调整实施提供依据。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Arslanbaatar Onontuya[6](2020)在《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及其贸易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20多年来,中蒙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往日趋稳定,两国外交关系日益增强,中国在蒙古国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力逐年增加。自1999年开始,中国连续20年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与文化交往的国家。截至2018年,两国贸易总额已高达85亿美元,中国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5.8%(出口总额的92.8%、进口总额的33.5%)。总而言之,当前的这种情况下蒙古国的发展离不开中蒙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本文使用1949年中蒙两国建交至2017年两国政治关系和经贸关系相关数据,在梳理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VAR模型主要研究了中蒙两国双方关系的官方认知和民间认知对贸易的影响。首先,通过整理中国的352份《人民日报》,蒙古国的325份《真理报》、《政府信息报》等报纸对双方关系的相关报道,使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及马丁的语言评价范畴探讨中蒙两国官方对双方关系的认知及两国官方报道的语言特征和语言规律。根据中蒙两国官方报道的语言态度,将两国关系划分为四个时期:社会主义初期(1949年至1962年)、对立时期(1963年至1985年)、恢复时期(1986年至1989年)、重新发展时期(1990年至2017年)。不同时期两国官方报道语言态度的变化显示了两国外交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结果发现,社会主义初期和对立时期中蒙两国官方对双方关系的认知具有差距。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来探讨中蒙两国民间认知,主要了解两国民间的交流程度,确定两国民间对对方国家以及双方关系的基本认知。调查结果显示,蒙古国民间同中国的交流程度较为普遍,而中国民间对蒙古国的交流较少。从两国民间对双方关系的认知来看,1950年至1960年间双方关系的总体评价上升,但1960年至1970年间下降到最低水平,1970年至1980年间开始恢复上升达到目前的水平。同时,中蒙两国民间认知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民间对双方关系的总体印象和期待比蒙古国民间更加积极。再次,本文整理了1950年以来中蒙双边贸易关系历程,探讨了两国贸易来往现状及双边贸易对蒙古国经济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在蒙古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从1995年以来中国成为蒙古国第一大出口伙伴国,2011年以来第一进口伙伴,2017年出口额的85.6%、进口额的32.6%),两国进出口失衡问题以及蒙古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对外贸易市场缺乏多元化等。最后,借助引力模型和VAR模型分析中蒙两国官方和民间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如何影响双边进出口贸易额。研究结果发现,中蒙两国官方认知和民间认知对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具有促进作用,两国官方和民间认为双方关系的态度越友好,双边贸易往来越繁荣。两国官方认知差距和民间认知差距对双边进出口贸易额有反向作用,认知差距越大双边贸易越少。同时,结果发现中蒙两国部长级以上高层访问频次对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表示,中蒙两国高层领导人、社会各个领域的代表团相互访问频繁,增进政治互信,促进了双边贸易扩大。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及其贸易影响的研究,有利于发展双方友好关系,深化两国政治、经济、社会合作关系相关政策,提高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为民间组织的友好关系方面予以支持等有很深远的意义。

邹本硕[7](2020)在《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苏攻美守的冷战态势下,苏联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武装入侵。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刺激了正在经历历史转折的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精心统筹采取了兼具宏观战略谋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在内的综合应对策略。在战略谋划上,基于美苏在阿富汗的长期争夺态势,中国领导层强化了“联美反苏”路线的推进和落实,中国借苏联侵阿战争进一步提升了对苏强硬姿态,加大了对美合作力度。在具体措施上,中国采取了包括构建反苏舆论阵地、为阿抵抗力量及难民提供援助以及推动反苏统一战线等一系列举措以应对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通过总结中国在阿富汗事件中所采取的立场措施并同其建国以来参与的其他周边安全事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对该事件的应对策略呈现出参与态度强烈、但参与力度有限的两面性特点。通过借鉴对外政策成因的层次分析框架不难发现,中国的应对策略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国际层面而言,围绕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战略处境这一主要目标,中国基于对苏联安全威胁的权衡、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转变、反苏同盟战略的继承以及国际战略影响的考量而在参与意愿和参与力度之间拿捏分寸。就国内层面而言,围绕增强国家实力,开展经济建设这一主要目标,中国基于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国家军事层面的盘算、外交政策路线的争论以及邓小平个人决策特点的影响而对该事件采取了审慎参与的应对方式。中国的应对策略最终也赢得了“抗苏援阿”战争的胜利,并收获了良好的政策效果。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对苏联侵阿战争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呈现出“虚实结合”的特点,而这种游走于“虚实之间”的策略是中国领导人在历史转折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国家安全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目标进行综合权衡和细致考量而做出的战略抉择。

王胜男[8](2020)在《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认为“全球治理”一词在近现代国际政治语境中未曾见到。最早发明这一概念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距今也不到30年。目前有关“全球治理”的内涵解释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是共同的解释都聚焦于“全球化”与“全球困境”两个语境。换言之,“全球治理”是伴随新时期的“全球化”到来,引发了以往未曾见到或者是未曾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全球困境”产生而产生的。很显然,“全球治理”属于国际政治现象,涉及“体系、行为体、价值与目标”,应当说,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应有尽有,那么,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是不是能够完全独立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构成新的国际政治理论诠释?回顾国际关系领域的几大流派可以发现:国家间关系取决于国际体系、国家行为体与人性之间的互动,权力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的追逐目标,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成为密不可分话语叙述。从发展历史来看,现实主义相对历史悠久,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主义理论在研究国家之间的预防战争与追求和平方面,延伸并扩大了有关国际体系与其他行为体的“角色”作用,个人、公民团体、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行为体角色”纳入讨论范围。自冷战结束以来,建构主义的出现,扩大了国际关系本体论研究视角,对权力、身份、观念与秩序进行了更广度的讨论,进一步将身份角色、观念角色等国际社会领域的概念纳入到国际关系中来,其中“安全共同体”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话语权的垄断,但国家行为体作为传统国际政治的主导角色,国家安全作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的叙事基本没有颠覆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全球化的到来,“全球主义”路径日渐浮现出来,但这一新视角并不意味着国家主导角色的丧失,其方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的图景,在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理论从全球视角出发,作为研究国家关系新的理论现象与内容,既继承了上述传统理论的精髓,又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国家关系的方法与视觉,拓宽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困境”的出现,以往被视为“低级政治”的非传统领域的东西变成了被优先考虑的“高级政治”的内容,如此次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导致全球各国紧密联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简而言之,现有的全球化的全面深化,打破了国家封闭的“海洋孤岛”,全球体系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这种相互依赖性全球性结构导致合作越成功共同收益就越多,反之,对抗越激烈损失就越大。任何国家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事务,而回避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与互动,完全不参与现有的国际事务纷争之中,试图维持本身的“角色孤立”已经不尽可能。近30年来,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严峻现实,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引起学人的关注,并常常被放在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中心的位置。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需求,面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出现,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全球治理动态发展来看,国家的“角色定位”具有多维度。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确定不同角色。而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定位”的作用尤其突出。大国“角色定位”一旦形成,对全球治理的实践、体系结构的稳定影响巨大。可以说,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如果减少“角色冲突”,全球治理体系就存在了一个持久性的基础,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模式。反之,如果“角色冲突”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也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彼此联系、依赖与博弈关系的全球治理的系统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角色冲突”,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性竞争”逐渐向“对抗性竞争”偏移。“对抗性竞争”危害在于将会全面延伸到其他领域,因此,中美之间如何相互认知适应、追求共同利益、规避对抗竞争、追求相对收益与共同收益就成为“合作优势”的基本动机。当然,相互依赖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领导权的现实主义本质属性,但合作共赢的目标极大修正了对抗性竞争“零和博弈”的走向,因此,构建中美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本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了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认知、角色预期、角色定位、角色冲突、受众效应、角色嬗变与新时代“角色再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按照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与全球主义三个路径方向,融汇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借用全球治理宏观理论,将角色中层理论与竞合关系的微观理论有机结合,集中在全球治理、区域治理与大国双边角色互动三个层面,同时,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发展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公域治理和全球区域治理等六个主要领域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在新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国际政治不仅步入“百年未曾有的大变局”时代,人类也面临迄今未曾见到的全球治理困境。因此,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合作性角色”,如何推动中美两国的良性的“竞合关系”,对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对全球治理困境的解决、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一聪[9](2020)在《基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家国情怀定义与内涵,通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中外历史纲要》两版教科书中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的相关内容,在“我者”与“他者”的叙述中,考查其对学生国家认同方面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最后定量分析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认知之间的关联,总结高中历史课程家国情怀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概括而言,本研究发现:在近现代中外关系史中,教科书“我者”形象有着从“屈辱外交”过渡到“完美无暇外交”的转变,而“他者”形象则多以负面出现,显现出现代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下国际环境的险象环生,中国的对外政策秉持道义,表达了“勿忘国耻、拥抱明天”的大国风范。第二,本研究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广西某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得出,高中生的民族因素对其家国情怀认知没有显着差异,在性别、年级上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家国情怀情感较高、祖国文化身份归属感高,尤其是对中国人身份与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上,并且以理性爱国为主;民族自豪感较强,但不提倡霸权主义;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认为中国应该担负起一定的国际责任,为全球共赢做出自己的贡献。充分掌握教科书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三,高中生家国情怀教育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去呈现去“世界眼光”,重视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意识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吕慧[10](2020)在《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以晋中市某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后喻文化时代是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和教师角色转换的变革期,也是引起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方式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一变化尤其体现在师生间的互动上。师生间良性的互动,有利于加速融合师生间的代际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教学相长。中学历史教育的第一属性是人文教育,课堂上教师、学生、材料、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培养中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历史学习生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主要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探求新知、共同发展,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但是当历史教学面临着教育理念个性化、教学内容整合化、学生特点多元化等方面的挑战时,仍有教师对师生互动的实质认识不清,使师生互动呈现单向性和不均衡性,并处于形式化状态。因此,提升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互动质量势在必行。在梳理高中历史课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四位历史教师的课堂视频实录为研究对象,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编码及数据统计方法,对上述教师的课堂视频进行矩阵-比率分析和微观情境分析。研究发现:高中历史课堂的师生情感交流较为融洽,但是师生话语传递方向是由教师到学生,教师仍然掌握了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处于话语的弱势地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单一提问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法满足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的需求。结合高中历史课堂互动现状,提出了提高教师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策略,包括教师应正视在知识文化权威的消解、积极应对“文化反哺”现象提升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设有效的互动情境来促进师生关系发展、改进教师课堂互动技巧等措施以保证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实现课堂有效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希望为师生互动的研究提供相应支持,提高历史课堂师生互动质量,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二、浅析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特点探析 ——以昆明市近3年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一) 学术意义
        (二) 实际意义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 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二) 关于试题命制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对比分析法
        (三) 调查访问法
        (四) 归纳总结法
第一章 昆明市学业水平测试的试题命制
    第一节 试题命制的改革背景
    第二节 命题依据
        一、课程标准
        二、考试说明
        三、教科书
第二章 昆明市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综合分析
    第一节 测试形式
    第二节 学考政策变化
    第三节 试题分析
        一、题型和分值分析
        二、试卷内容分析
        三、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三章 昆明市学业水平测试特点及建议
    第一节 试题特点
        一、题型题量稳定,厚今薄古
        二、突出核心素养,初高衔接
        三、贴近本土历史,不避热点
        四、问题更加开放,突出主干
        五、注重读图能力、图文对照
    第二节 学考改革建议及启发
        一、昆明市学业评价系统反思
        二、命题建议
        三、教学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课标、教材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
    四、学位论文
    五、其它
附录一 2018-2020 年昆明市学考试题分析表格
附录二 学校校本课程纲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历史互助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以白城三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互助课堂的理论研究
        (二)互助课堂和中学教学结合的研究
        (三)互助课堂和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概念的界定
        (二)相关理论概述
第二章 初中历史互助课堂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
    一、初中历史互助课堂的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一)初中历史互助课堂问卷设计与准备
        (二)调查实施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学生问卷分析
        (二)教师问卷分析
第三章 初中历史互助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一、互助教学实践原则
        (一)调查与分析结合原则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三)整体与个体结合原则
    二、教学实施方法
        (一)创造开放的课堂环境
        (二)设置拓展性的教学内容
        (三)使用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四)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兴趣
        (五)互助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实践对象的选择
    四、教学实践模式设计
        (一)问题讨论模式
        (二)情境体验模式
        (三)自主学习模式
        (四)小组合作模式
    五、互助教学实践的价值
第四章 初中历史互助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与思考
    一、互助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的应用分析
        (一)课堂实录《漫画中的历史——大国崛起》的应用分析
        (二)课堂实录《外交事业的发展》的应用分析
        (三)课堂实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应用分析
    二、初中历史互助课堂的应用成果及教学评价
        (一)互助课堂的应用成果
        (二)教师对于初中历史互助课堂教学的评价
        (三)学生对于初中历史互助课堂教学的评价
    三、初中历史互助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思考
        (二)互助教学实施的思考
        (三)教学评价应用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问卷调查
    附录二
致谢

(3)“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旨
    二、中美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意义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中美关系视域下的赴美留学潮
    第一节 “不匹配的齿轮”:中美友好的悖论
        一、“华人问题”
        二、中国学生与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学生:让中国更加美国化的实验
        一、“试验田”与前后相接的留学潮
        二、中国教育自主与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博弈(1927—1943)
        三、中美战时同盟与美国援助中国学生
    第三节 中美“蜜月期”与赴美留学的高峰(1943—1948)
        一、维护同盟与《排华法案》的废除
        二、赴美留学与培训的新浪潮
        三、中国与富布莱特项目
    小结
第二章 争取人心:美国对中国“滞留”学生的政治化援助
    第一节 中国学生“滞留”问题
        一、“中美关系神话”的破碎
        二、中国学生“滞留”与“中国人难题”
        三、“救中国留学生,救中美关系”
    第二节 美国政府政治化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政府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属特权”
        二、“中国留学生紧急援助项目”的出台
        三、“反共第一”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大规模援助
    第三节 “争取人心”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
        一、从“幕后”到“台前”:美国政府角色的转变
        二、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从外交到移民: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的争夺
    第一节 冷战与中国留学生特权
        一、朝鲜战争前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的策略
        二、争夺人才
        三、中国留学生身份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的离境控制与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权利斗争
        一、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离境控制政策
        二、“移民扣押”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权利的抗争
        三、美国离境限制政策的松动
    第三节 移民外交:中美两国关于“滞留学生”问题的谈判
        一、中美关于“滞留”人员回国的谈判
        二、远非圆满的中美《1955年平民归国协议》
    小结
第四章 带动留学生移民——中国学生对战后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留学生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一、从中国留学生到所有留学生
        二、选择留学生
        三、教育交流还是价值观输出?
    第二节 “吸引人才”:美国留学生政策的移民效用
        一、冷战与大国的移民选择
        二、可利用的难民学生
        三、“两年规则”的嬗变
    第三节 中国留学生对战后留学生移民的影响
        一、中国“滞留”学生与美国吸引留学生移民的制度化
        二、战后东亚学生移民美国路径的异同比较
        三、“学成不归”与“人才流失”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一、美国文化外交概述
        (一)文化与文化外交
        (二)美国文化外交
    二、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思想来源
        (一)宗教使命观
        (二)孤立主义
        (三)理想主义
        (四)现实主义
    三、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实施机构和途径
        (一)政府机构
        (二)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个人
第二章 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战略
        (一)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战略
        (二)老布什政府的文化外交政策
        (三)克林顿政府的文化外交政策
        (四)老布什政府与克林顿政府文化外交政策的比较研究
    二、20世纪90年代的中美教育交流
        (一)老布什时期的中美教育交流
        (二)克林顿时期的中美教育交流
    三、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一)老布什的“超越冷战”文化外交
        (二)克林顿“为经济服务”的文化外交
第三章 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若干思考
    一、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美教育交流的因素
        (一)意识形态的差异
        (二)地缘政治的考量
        (三)日益凸显的国际文化要素
        (四)中美文化根源上的异质性
    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影响
        (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正面影响
        (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负面影响
    三、相关启示与建议
        (一)积极利用文化手段,加强对外塑造国家形象
        (二)培养文化自信,维护国家安全
        (三)淡化官方色彩,壮大文化外交的非官方的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6)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及其贸易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语言学理论研究
        2.1.1 认知语言学理论
        2.1.2 语言评价范畴理论
    2.2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2.2 新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2.3 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2.2.4 VAR模型理论基础
    2.3 国际政治与经济贸易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国际政治与经济贸易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
        2.3.2 国际政治与经济贸易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2.4 中蒙两国关系研究
        2.4.1 中蒙双方关系背景
        2.4.2 中蒙双方关系研究综述
    2.5 现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案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过程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分析
四、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
    4.1 中蒙两国关系的官方认知
        4.1.1 不同时期中蒙两国官方形象的隐喻分析
        4.1.2 中蒙双方不同关系阶段中的语言特征
        4.1.3 中蒙两国官方关系的语言评价
        4.1.4 中蒙两国关系的官方认知总结
    4.2 中蒙两国关系的民间认知
        4.2.1 中蒙两国民间调查结果
        4.2.2 中蒙两国民间认知情况总结
    4.3 中蒙两国关系官方和民间认知比较分析
五、中蒙双边贸易关系研究
    5.1 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现状
        5.1.1 中国产业发展简述
        5.1.2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简述
    5.2 蒙古国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现状
        5.2.1 蒙古国产业发展简述
        5.2.2 蒙古国对外贸易现状简述
    5.3 中蒙双边贸易发展历程回顾与统计分析
        5.3.1 中蒙双边贸易关系历程回顾
        5.3.2 中蒙双边贸易往来统计分析
        5.3.3 中蒙双边贸易变化趋势与蒙古国经济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
    5.4 结论
六、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6.1 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与双边贸易的比较分析
        6.1.1 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态度中的双边贸易变化
        6.1.2 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与双边贸易变化趋势
    6.2 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对双边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引力模型
        6.2.2 VAR模型
    6.3 结论
七、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与内容
第一章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中国的应对策略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中国的战略关系调整
        一、战略调整背景:美苏在阿富汗的博弈
        二、战略调整内容:联美反苏路线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的具体应对措施
        一、对苏加强舆论攻势,构建反苏舆论阵地
        二、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开启抗苏隐蔽行动
        三、积极运用外交手段,推动反苏统一战线
    第三节 中国应对策略的特点
        一、参与态度强烈
        二、参与力度有限
第二章 中国应对策略特点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际层面: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战略处境
        一、苏联安全威胁的权衡
        二、战略三角关系的转变
        三、反苏同盟战略的继承
        四、国际战略影响的考量
    第二节 国内层面:增强国家实力,开展经济建设
        一、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
        二、国家军事层面的盘算
        三、外交政策路线的争论
        四、个人决策特点的影响
第三章 战争结局与政策评估
    第一节 反苏联盟的胜利
        一、苏联陷入战争困境与和谈开启
        二、戈尔巴乔夫上台与苏军的撤出
    第二节 中国参与政策的评估
        一、政策成功的概念及目标的有效性
        二、施动国成本和目标国成本
        三、施动国风险与目标国风险
结论
附录A:文中涉及的重要事件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1章 全球治理体系与全球治理理论
    1.1 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1.1.1 全球化发展与新全球化的出现
        1.1.2 全球治理体系的三个历史阶段
        1.1.3 全球治理体系演变的基本原因
    1.2 全球治理的基本内容
        1.2.1 全球治理的概念界定
        1.2.2 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
        1.2.3 全球治理的实践范畴
    1.3 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
        1.3.1 全球治理理论的现实价值
        1.3.2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范式
        1.3.3 全球治理角色理论的框架
第2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2.1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认知”
        2.1.1 中国的“角色认知”
        2.1.2 美国的“角色认知”
    2.2 中美两国彼此之间的“角色预期”
        2.2.1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角色预期”
        2.2.2 中国对美国霸权的“角色预期”
    2.3 冷战后中美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1 中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2 美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第3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角色冲突”
    3.1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1.1 “多元合作”与“单极霸权”的治理冲突
        3.1.2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模式之争
    3.2 中美在区域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2.1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虹吸效应
        3.2.2 美国“印太战略”的对华遏制围堵
    3.3 中美在大国关系互动层面的“角色冲突”
        3.3.1 中美贸易战的冲突持续升高
        3.3.2 中美科技战的零和性博弈凸显
        3.3.3 中美核心利益的碰撞全面升级
    3.4 中美两国“角色冲突”的受众效应
        3.4.1 “角色冲突”带来不同的“受众效应”
        3.4.2 “角色冲突”引发的中美“角色困境”
第4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 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1 “中国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4.1.2 “中国方案”影响着国际规范的导向
        4.1.3 “中国角色”促进了国际制度的发展
    4.2 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2.1 全球治理“举旗者”蜕变为“搅局者”
        4.2.2 霸权体系“保护者”蜕变为“讹诈者”
        4.2.3 自由秩序“灯塔国”蜕变为“破坏者”
    4.3 中美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1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2 美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第5章 新时代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
    5.1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重要基础
        5.1.1 中美构建良性的“竞合角色”重要性
        5.1.2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新机遇
    5.2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性角色”的实践积累
        5.2.1 全球经济治理合作
        5.2.2 全球安全治理合作
        5.2.3 全球公域治理合作
    5.3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9)基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二)有关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三)有关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家国情怀素养内涵研究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家国情怀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下的家国情怀
        (二)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家国情怀
        (三)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的分解
    二、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二)国家认同与国家民族
        (三)家国情怀维度下国家认同的内涵
第二章 中学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的实证分析
    一、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一)分析方法
        (二)内容探究
        (三)主要发现与总结
    二、学生的认知分析
        (一)研究量表制定
        (二)研究对象和工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在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中涵养家国情怀
    一、实证为基,辨析历史
    二、阐释有道,理解历史
    三、情怀展望,拥抱历史
结语
附录
    附录1 近年来有关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的文献
    附录2 高中教科书近代中外关系史分布统计
    附录3 高中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现状调查表
    附录4 “年级”因子的多重比较
    附录5 “中外近现代关系史”各因子的多重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10)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以晋中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4 课堂师生互动的概念界定
2 后喻文化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学
    2.1 后喻文化时代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2.2 后喻文化时代下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
3 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呈现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结果分析
    4.1 基于FIAS矩阵-比率的师生言语互动分析
    4.2 基于FIAS比率动态图的师生言语交互行为分析
    4.3 基于微观情境的师生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分析
    4.4 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5 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提升策略
    5.1 正视教师权威消解,促进代际关系弥合
    5.2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应对“文化反哺”,实现有效互动
    5.3 创设历史课堂有效互动情境,保证学生课堂话语权
    5.4 合理运用互动技巧,满足学生历史思维发展需求
    5.5 策略反馈: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互动呈现的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四节案例视频链接
附录2 四节案例视频原始数据和分析矩阵
附录3 C教师课堂实录文本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析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特点探析 ——以昆明市近3年试题为例[D]. 杜昉仿.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历史互助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以白城三中为例[D]. 赵娓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D]. 任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D]. 唐姝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及其贸易影响[D]. Arslanbaatar Onontuya.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D]. 邹本硕. 外交学院, 2020(08)
  • [8]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 王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9]基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D]. 黄一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后喻文化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以晋中市某中学为例[D]. 吕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21世纪初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简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