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利出台清债措施

三峡水利出台清债措施

一、三峡水利拟定清欠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更夫[1](2021)在《山东GC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翟磊[2](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高伯川[3](2019)在《全面预算管理在H公司实施的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国外已经推行了很多年,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尽管进程很快,但是部分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还不够科学。很多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理论认识不足导致在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基础性建设,水利工程是基础性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用重大。国家在每个五年规划中都不断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年均投资是“十一五”年均投资的2.9倍,毫无疑问“十三五”期间会更高。国家对水利工程行业的重视促进了水利工程整个行业以及企业的扩大和发展。然而水利工程企业规模扩大带来逐渐增多的管理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要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基于此,本文对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体系展开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河北省水利工程的标杆企业H公司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探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在水利工程企业的落实。首先,本文对本次研究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国内外预算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梳理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随后,本文对整理了H公司的预算管理发展历程,并考察了H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现状。之后,本文总结了H公司预算管理实施中产生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本文希望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该理论在H公司的实施现状分析和改进探讨,给同行业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项露林[4](2019)在《清代公共工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 ——以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为中心》文中指出清代长江上游航道在铜铅转运、稳控边疆和民生商贸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然受自然条件影响,其通航能力十分受限,因此乾隆朝以后航道整治工程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这些工程规模或大或小,或由官方主导或由民间力量兴办,成为考察清代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典型场域。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清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史,就是一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史。本文即以清代长江上游航道为特定的时空研究范围,通过考察官方与民间力量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合作与博弈,多维度地凸显传统时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及关系内涵。论文以乾隆年间的金沙江航道工程和嘉道年间的川江航道工程为研究案例。其中,金沙江航道工程以雍乾年间“滇铜京运”为特殊历史背景,是具有鲜明政治象征意义的国家工程。帝国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亲自主导,滇省督抚官员负责具体实施,集中体现出国家意志强力推动和社会层面被动适应的过程。然而实际上,该工程虽然长期深入夷寨聚居区,但并未酿成部分朝野人士所担忧的族群冲突,反而因水道运输条件的改善受到沿岸百姓商贾的欢迎。虽然受国家话语权的影响,朝廷对工程效用另有评价,然从实际成效和引起的社会效应来看,该工程依然取得了不俗功绩,凸显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而嘉道年间由商人李本忠家族推动的川江航道整治工程则是清代民间力量主导大型公共工程的突出案例。李氏家族独立承担了工程出资、工程实施及后期维护诸项事宜,而川江沿岸地方官府积极配合整肃施工环境、监督施工过程以及工程完竣后的验勘和议叙等环节。作为民间商人身份的李本忠家族选择与地方官府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并擅长利用国家权威震慑弹压地方反对势力,这种国家与社会之间复杂互动关系在捐买阴阳山入官封禁一案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来说,本文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为论文开篇,讨论了清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金沙江、川江自然水文条件,历史通航及清以前水道整治情况,并重点从清代国家和社会层面探讨了整治金沙江和川江航道的历史逻辑;第二、三章集中探讨了“滇铜京运”话语下金沙江航道工程的决策、筹备和实施过程。雍、乾之际,滇省力陈所面临的以铜运为主的紧迫形势,向朝廷奏请开浚金沙江航道并在乾隆初年获得批准,该工程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象征意味,成为乾隆皇帝亲自监督实施的国家工程,显现出“滇铜京运”为推动金沙江航道工程付诸实施的核心话语和理由;第四章则阐述了嘉、道年间湖北商人李本忠家族主导川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基本过程。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作为民间力量参与地方公共工程的突出案例,李氏家族与地方官府的互动方式和过程尤为值得关注,而民间力量主导、地方官府配合成为川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最大特色;第五章以李本忠捐买阴阳山入官封禁一案作为典型个案,试图藉此探讨清代地方社会中的“官”、“商”、“民”关系。归州官府、李本忠和世居山民三方经过数年的拉锯战,终于成功封禁阴阳山确保了治滩的彻底性,此案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凸显到极致;第六章研究了金沙江和川江航道工程的经费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项工程在经费来源、列支事项和使用上都有较大差别,呈现出官方和民间力量主导工程各自的鲜明特点;第七章从“国家”与“社会”话语角度集中讨论了两项工程的评价问题。对于金沙江工程,朝廷从肯定、质疑到验勘处置,经历了戏剧般的转变,而社会层面则给予了积极评价。对于川江工程,朝廷进行了两次议叙嘉奖,以示国家层面认可,而社会层面则争先向地方官府请示勒石,以彰善行。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乾、嘉时期清朝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全面加强到日渐趋弱的嬗变过程。乾隆初年清朝政府积极介入公共领域,政府职能全面加强,而后随着王朝国家形势变化,政府开始从社会公共事务中撤退,所留真空被逐渐成长的民间力量填补;而以李本忠家族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则凸显出清代民间力量在“公共领域”的崛起。作为地方精英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阶层倾向于与国家权力达成合作,藉此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同时达到提升商人形象和地位的目的。以历史的眼光看,这一变化既表明了商人精英在传统上的突破,也暗喻了该群体的时代局限性。

徐昌华[5](2015)在《湖南尚上建设公司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项目目标控制,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管理者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以期实现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确定风险始终伴随着项目建设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们关心如何有效地发现并识别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规避风险,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对于项目风险管理不断的探索研究客观上促进了财务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财务风险管理也成了企业管理决策方面的重要内容。长沙松雅湖环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湖南尚上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总承包项目,该项目采用投资—建设—回购的BT模式,前期由尚上路桥投入资金建设,回购采用预算包干总造价的模式进行。该项目工期紧、任务重、要求高、资金投入密集,且项目在施工期间必须由施工单位自行筹集资金完成建设任务,工程完成验收合格,业主方长沙县松雅湖投资公司方能按合同要求兑现承诺按3:3:4分期支付工程回购款及利息费用。该项目承接之时正是国家对基础设施行业进行政策调控的时期,银根紧缩、银行贷款利率提高、融资门槛抬高,项目融资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与此同时,该项目工程由于设计方案调整,发生了重大的工程量变更,合同谈判、图纸对审尚未完成、有熟练施工技术的施工劳务队尚未招标迟迟不能落实、项目管理机构和人员尚未安排到位、主要材料(钢材、水泥、沥青、地材)供应商尚未确定且主要材料存在涨价趋势等等,湖南尚上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尚未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粗放的项目管理模式中彻底转型,没有形成成熟的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式,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进而实施有效地风险预测和防范,该项目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给项目管理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项目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管控,项目预期经济目标的实现将存在相当的障碍甚至落空。松雅湖BT总承包项目风险包括以上诸多方面,这些影响因素最终将直接或间接地形成项目的财务风险影响因素。所以,对于本项目进行财务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出于长沙松雅湖环湖基础设施BT项目能够按质交工验收按期进入回购的目的,从BT总承包项目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界定出发,系统阐述了项目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立了本项目风险的主要来源,融资风险、工程资金风险与资金回购期限是造成项目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所以,财务风险是项目风险的主要内容,对财务风险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也成为项目风险控制的重心。杠杆理论作为一种有效实用的财务风险评价手段,为项目财务风险的防控做了扎实的理论准备,微观经济杠杆合理值域是控制项目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本文借助杠杆合理值域的计算公式和因子模型法这两个风险分析方法,对长沙松雅湖项目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估,对微观经济杠杆合理值域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考证,度量了本项目公司的财务风险有无偏离经济杠杆的合理值域,确立本公司财务风险的风险等级,并作出相应的全面财务风险控制。

李继业[6](2013)在《传承与更新:1912-1937年吴县县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县政是县域政治的简称,是政治主体围绕县域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组织结构、权力关系和治理政策、治理活动的总称。县政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政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民国时期是中国县政发生重大变迁和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当代中国地方政治的诸多制度安排均能在这一时期找到影子。然而,地处民国政治腹地的江苏县政尚属学界未曾系统探索过的领域。吴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使之具有考察民国县政的典型意义。以民国时期的吴县县政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1912年民国元年开始,至1937年日军入侵吴县,吴县县政府撤离前结束;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苏州市。研究目的是,透过对民国时期吴县县政结构、关系、机制的静态图解和对制度、组织、治道变迁的动态建构,探究其发生时的广阔历史背景和历史源流,诠释其变革与变迁的深层原因和深远影响,揭示其陈陈相因、传承与更新互相交织的演进逻辑;进而由一县透视一省,乃至管窥整个国家,尝试达成对近现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由君主制度向宪政制度转变的方式、轨迹和脉络的整体认知,回答民国县政中新旧事物的交替机理和路径,也即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研究途径采取政治学理论中的历史制度主义,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将县政的历史、结构与政策(行为)充分结合在一起,对历时性(当下及过往)的县域政治现象和变迁过程进行动态研究。具体的研究视角包括如下四个层面:一是县政制度研究,也即文本意义或时间维度上的县制研究;二是县政结构研究,也即实证意义或空间维度上的县制研究;三是县政政策研究,也即功能意义上的县政研究;四是县政活动研究,也即行动意义上的县政研究,或县政过程研究、“活”的县制研究。通过对清季县制变革以来吴县县政制度变迁、权力结构演变和县政提取、分配、管制等不同方面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在吴县县政的创建、运转和变革过程中存在极强的路径依赖。清季县制改革本身虽未获得成功,但这场改革却成功规划和指引了未来数十年县制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实践路径。在清季变革的基础上,民国县政既有传承,也有许多新的发展。余论部分总结了吴县县政活动新发展中所包含的如下基本特点:权力结构、政治角色和社会阶层的持续分化;旧的制度原则、组织设计、思想理念、政治角色和旧的行为方式仍旧杂糅在民国以后新的县政生活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和特定范围内与政府分享治权的唯有乡绅,绅权与官权之间的互动合作存在此消彼长的特殊现象;未能彻底清除“人治”传统的影响是民国县政法治建设最大的缺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随着行政管理职能扩大、行政体系膨胀和民间社会蜕化,吴县县政活动中的全能主义倾向已经十分明显。

孙迪亮[7](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物质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首要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其测度指标具有多元性,其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指标是生活水平指标,一般用人均收入水平的增K率来苻代。具体到农民的物质利益,一般也用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来衡量。改芊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W改革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对农民物质利益问题一贯予以高度重视和努力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既蕴含着许多基于新的实践而生成的新理念、新观点,从而体现出其现实创新性,也承接了古今中外许多有价值的相关思想理论,从而体现出其历史继承性。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理论渊源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物质利益理论,主要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理论、实现;r农结合与城乡协调的理论、H家对农民予以经济资助的理论、促进农民合作化的理论等;二是国外解决农民物质利益问题的理论与经验,主要体现在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传统农民、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是R趋深化、与时俱进的:为了解除广大农民生活上的严重困苦,屮国共产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以保障农民温饱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随着农村脱贫目标的基本完成和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以实现农民小康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鉴于农民小康总体实现后农民贫富差距的空前凸现,中国共产党自本世纪以来形成了以ia求农民共富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在每一时段,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相应举措。中M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战略价值的思想,解答了"为什么"实现农民物质利益的问题;二是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路径的思想,解答了"怎么样"实现农民物顶利益的问题。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战略价iff,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视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维护全H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环节和应对国际人权斗争的必然举措。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铬径,屮国共产党的基本思路是"加减并用"。所谓"加",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总量,这主要依赖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三个途径:所谓"减",即减轻农^负担。对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评析应恪守求真务实的基本原则、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地进行,既不应为之涂脂抹粉,更不应对之无端指责,而是应当在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与局限,并就此进行善意而中肯的建言献策。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创新,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良好效应。但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农民大国里,彻底解决九亿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确非易事,因而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上,也总是闪露出一些不足与缺憾,主要是:从思想的生成上看,应急性有汆而前瞻性不足;从思想的内涵上着,针对性有余而系统性不足:从思想的践行上看,宣示性有余而实效性不足。鉴于此,在末来的发展完善中,理应重点强化三个环节,即:及时体察农民的利益关切,增强思想的前瞻性;全面应答农民的利益诉求,增强思想的系统性;强力构筑农民的利益保障,增强思想的实效性。

狄金华[8](2011)在《被困的治理 ——一个华中乡镇中的复合治理(1980-200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一个华中乡镇为田野研究单位,以该镇近三十年的公共物品供给、纠纷调解、信访治理等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治理规则为切入点,展现和理解当代中国乡村治理转型的特征。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国家一方面允许地方性规范存在,并借由地方性规范来实现乡村治理,但同时国家又逐步推动公共规则下乡(典型者如“法律下乡”),促使公共规则成为地方社会治理的主导规则,由此形塑了乡村治理的“复合治理”实践形态。近三十年的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本质上亦是国家不断压缩地方性规范正当性、推进公共规则在乡村社会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地方性规范实践的组织基础、权威基础亦随之被消解。结果是国家的法治塑造了一部分人借用法律的名义来破坏乡村秩序,进而造成乡村社会的失序。这种法律治理是扭曲的法治。换句话说,这样的乡村秩序不具备法治的基本道德素质,因此是“无公德的法治”。在分田到户之后,随着农户利益开始独立化以及村庄共同体边界的消解,他们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总是不断地寻求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转型期乡村社会正当话语的混乱为其工具性地利用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的话语来建构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提供了机会,这使得其能有效地摆脱各种规训,乡村治理陷入困境之中。税费改革之后,河镇乡村治理的困境因为治理资源的缺失以及治权的丧失而被进一步放大。河镇农村公共物品合作供给、纠纷调解以及信访治理的困境正是这-治权丧失的写照。本文最终得出三个基本的结论:第一,河镇的乡村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既不是简约治理下的传统共同体秩序,也不是法治所维系的现代法理秩序,而是复合治理实践之下的乡村秩序。第二,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农民通过有选择的情境建构与引入规则,使得乡村治理因为规则/话语的混乱而陷入种种困境。第三,当前复合治理实践所陷入的困境必须放置到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之中才能够获得很好的理解,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通过推进公共规则下乡,使乡村社会地方性规范的差序性被打破,进而使得既有的规范等级体系发生混乱,造成乡村治理陷入困境。

刘国凤[9](2011)在《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高度概括了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依托,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有限的国情决定,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得不面临土地资源稀缺的巨大挑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耕地问题,在高层的重视和领导下,中国已形成堪称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耕地加速流失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中国现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在现实中执行障碍颇多,效果并不理想,耕地不仅数量仍然在不断减少,而且质量也在不断下降。依据国际经验,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保耕地与保发展的矛盾正在加大。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既保护好“生命线”,又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粮食安全、农民利益、生态环境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农村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耕地制度的研究。本文以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为研究对象,重点就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创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管理学的激励理论为指导,对中国耕地保护问题进行多维度研析,同时借鉴国内外有关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成果,旨在提出创新与完善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对策建议,构建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手段互动的耕地保护新机制,以期实现中国耕地保护、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等多重目标。全文共分六章:第1章是文章的导论部分,也是问题的提出。首先,介绍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目的和意义。其次,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结构。最后,阐述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2章是基本理论阐释部分,也是本文选题的理论依据。首先,对耕地、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几个基本范畴进行厘定与释义。其次,梳理与耕地保护制度有关的理论基础,包括:土地资源稀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地租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激励理论,为以下分析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准备。最后,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以及实施机制三方面对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现行体系进行详尽分析,并以图简明展示其主要制度构成及逻辑结构。第3章是在理论基础上回归现实,探析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的演变历程与特点。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演进历程进行历史回顾,并以时间为序,根据国务院及国土管理系统颁布的有关土地管理,特别是有关耕地保护和珍惜利用土地的各项法规、条例,结合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变化趋势,将这一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1978~1985年为耕地保护制度的孕育期;1986~1997年为耕地保护制度的产生期;1998~2003年为耕地保护制度的发展期;2004年至今为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期,从纵向透析中国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其次,探析了中国现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特点,并将其归纳总结为:实施全面严格的计划管制;地方政府的作用不断强化;审批成为重要调节手段;财政支出为资金主要来源;耕地占用税落后实际。第4章是中国现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绩效的考察。首先,以中国国土资源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依托,定量分析了中国现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绩效,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施以来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可否认,其运行效果与预期目标也存在相当差距,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指出目前中国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耕地数量持续减少;二是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且呈下降趋势;三是耕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四是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继而论证当代中国耕地保护的时代要求与新形势下存在的三大压力。第5章是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成因并加以详实论证。首先,根据前面对耕地保护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挖掘存在问题的成因所在,本文认为时代背景的变化、耕地保护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农业比较经济效益低是导致耕地保护绩效不佳的三大主要因素。其次,介绍国外耕地保护措施与国内试点的好做法,以供参考。第6章是提出创新与完善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对策建议。首先,针对现存问题与问题的成因,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规定了创新与完善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与原则。其次,提出了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对策选择:加强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充分发挥其作用;转变政府思想观念,建立耕地保护的社会约束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调节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形成完备的耕地保护经济激励机制;重视技术保障与创新,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科技制度;多部门、全社会协调联动,建立严格耕地保护实施机制。最后,初论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外部运行环境的优化。

吕兴邦[10](2011)在《江汉平原的堤垸水利与基层社会(1942—1949)——以湖北省松滋县三合垸为中心》文中认为借助大量三合垸民堤修防处的档案及其他材料,文章试图对民国末年江汉平原的"民垸"做一细致解剖。水利运作有赖于垸内基层精英的自我组织———修防处,"土方"、"土费"的征收、挪垫是岁修与防汛的制度与物质保障。士绅在水利事务甚至乡保行政中拥有决定性影响。垸内的行政和水利组织架构在表面上虽各成体系,但往往前者必须借重于后者才能在很多事务的解决中发挥实际效应。县级政府充当垸内水利类反抗者的惩罚人。垸在总体上的自治程度较高。地理环境、频繁的修防及其仪式化倾向、寺庙的存在为共同体的稳定提供了基础。

二、三峡水利拟定清欠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水利拟定清欠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2)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3)全面预算管理在H公司实施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理论
    2.1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2.1.1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2.1.2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成部分
        2.1.3 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特点
    2.2 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2.3 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权变理论
        2.3.2 激励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控制理论
    2.4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2.4.1 预算编制
        2.4.2 预算执行与控制
        2.4.3 预算分析
        2.4.4 预算调整
        2.4.5 预算考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3.1 H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3.1.1 H公司简介
        3.1.2 选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3.1.3 H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项目背景
        3.1.4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编制
        3.1.5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控制
        3.1.6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
        3.1.7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调整
        3.1.8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
    3.2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
        3.2.1 人员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3.2.2 全面预算编制和落实方面不科学
        3.2.3 制度保障方面不到位
    3.3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人员管理方面
        3.3.2 全面预算编制和落实方面
        3.3.3 制度保障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解决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4.1 人员管理方面
        4.1.1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4.1.2 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
        4.1.3 将全员参与和激励考核制度相结合
    4.2 全面预算编制和落实方面
        4.2.1 选择合适的预算管理模式
        4.2.2 规范预算编制和审批流程
        4.2.3 强化预算管理资金控制
    4.3 制度保障方面
        4.3.1 建立预算信息化制度
        4.3.2 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4.3.3 完善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制
        4.3.4 建立预算管理监督体系
        4.3.5 建立项目预算指标体系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4)清代公共工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 ——以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研究的理论逻辑:“国家-社会”研究范式的反思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基本史料
第一章 清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长江上游自然水文和历史通航情况
        一、自然条件与水文特征
        二、历史通航:商贸、军事和人员往来
    第二节 清以前长江上游航道整治情况
        一、金沙江水道开浚动议
        二、川江航道整治概况
    第三节 铜铅京运:清中期国家币材需求与滇铜黔铅开发转运
        一、滇铜转运亟待开辟新运道
        二、川江航道成为铜铅京运的瓶颈
    第四节 民间商贸:康、乾时期长江上游市场和川江水道的利用
        一、长江上游商贸的兴盛——以常关为中心
        二、川江险滩阻碍作用日益凸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官方力量:“滇铜京运”话语下金沙江航道整治工程(一)
    第一节 金沙江航道工程的决策过程
        一、铜运、边控与民生:滇省力陈金沙江工程的紧迫性
        二、工程获准:金沙江工程与车洪江——牛栏江工程预期效用比较
    第二节 金沙江航道工程的实施筹备
        一、工程经验:滇省通粤水路、通川陆路工程的试修
        二、工程查勘规划及各项筹备工作
        三、绘制和上呈《金沙江全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官方力量:“滇铜京运”话语下金沙江航道整治工程(二)
    第一节 金沙江航道主体工程的建设过程
        一、庆复试修和张允随接办工程
        二、工程遭遇质疑乾隆皇帝下旨重勘
        三、宋寿图、陈克复总理上游工程并告竣
        四、董廷扬、来谦鸣总协理下游工程试修与兴工
        五、迎难而上:续开上游最险十五滩
    第二节 分运京铜:金沙江航道辅助工程的兴修
        一、盐井渡通川河道工程
        二、罗星渡通川河道工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间力量:商人李本忠家族与川江航道整治工程
    第一节 李本忠家族治滩概说
        一、李本忠家族治滩初心和工程概况
        二、《平滩纪略》的撰写和刊行
    第二节 官民互动:李本忠家族整治川江航道
        一、提交申请治滩文书,获得沿江官府批准
        二、全力推进工程实施,定期汇报工程进度
        三、工程完竣呈报清册,各级官府议叙奖励
        四、个案呈现:初赴归州试凿牛口、泄滩工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李本忠捐买阴阳山入官封禁案中的“官”“商”“民”关系——以《平滩纪略》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李本忠捐买阴阳山的初衷及官府的态度
    第二节 命令与抗争:官府、山民之间的来回拉锯战
        一、初步接触:官府验明田契和山民隐瞒辩解
        二、“弱者的武器”:山民邀价反抗和官府被迫让步
        三、国家暴力:官府动用刑罚和山民最终妥协
    第三节 入官封禁:实施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及最后功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经费:“国家-社会”视角下金沙江和川江工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工程经费的来源
        一、金沙江工程:铜息官银和运脚银
        二、川江工程:李本忠独立捐资和“祥兴”商号经营
    第二节 工程经费列支事项
        一、金沙江工程:夫匠工价与官员养廉银
        二、川江工程:匠夫工价、煤炭与封山禁垦银
    第三节 工程经费的使用
        一、金沙江工程:滇省统筹支出定期奏报朝廷
        二、川江工程:编制工程清册以备官府查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程评价:“国家-社会”话语下金沙江和川江工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家话语:金沙江与川江工程的殊异评价
        一、金沙江工程:成效遭质疑和最终验勘处置
        二、川江工程:官府逐级上报和朝廷嘉奖议叙
    第二节 社会视角:民间对金沙江与川江工程的积极评价
        一、金沙江工程:民族关系融洽与沿江民生改善
        二、川江工程:商贾行旅往来传诵和川楚士绅请示勒石
    第三节 金沙江航道工程实际效用探究
        一、凿滩实效:对金沙江航道工程本身效果的检视
        二、铜斤试运:朝廷检验工程成效的应有标准
    本章小结
结语 国家与社会:公共工程、政府职能与商人精英
    一、从“国家”到“社会”:乾嘉时期清朝政府职能由强趋弱
    二、突破传统:清代商人主导大型公共工程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土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湖南尚上建设公司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
        1.2.1 风险管理概述及发展
        1.2.2 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2.3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
        1.2.4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特点与量化分析方法
        1.2.5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长沙松雅湖项目及其管理现状
    2.1 长沙松雅湖环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
        2.1.1 项目简介
        2.1.2 松雅湖项目组织结构
        2.1.3 长沙松雅湖工程项目实施过程
        2.1.4 长沙松雅湖工程建设项目社会评价
    2.2 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来源
        2.2.1 影响财务管理的项目风险识别
        2.2.2 长沙松雅湖工程项目风险度量
    2.3 长沙松雅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3章 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
    3.1 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识别
        3.1.1 项目面临的筹资风险
        3.1.2 项目面临的投资风险
        3.1.3 项目面临的资金回收风险
        3.1.4 利润分配风险
    3.2 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3.2.1 筹资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3.2.2 投资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3.2.3 资金使用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3.2.4 资金回收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3.2.5 涉税事项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3.2.6 资金成本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3.3 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度量
        3.3.1 变量定义
        3.3.2 实证结果
        3.3.3 杠杆系数值域实证结果
    3.4 长沙松雅湖项目工程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第4章 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4.1 长沙松雅湖建设项目财务风险应对
        4.1.1 筹资风险控制
        4.1.2 投资风险控制
        4.1.3 资金使用风险控制
        4.1.4 资金回收风险控制
        4.1.5 涉税风险控制
    4.2 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4.2.1 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及过程审计的实施
        4.2.2 长沙松雅湖项目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传承与更新:1912-1937年吴县县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方法与架构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制度演变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县制沿革
        一、 中国古代的县制概说
        二、 清季立宪与县制变革
    第二节 民国吴县的县制变迁
        一、 渐进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 吴县县制的发展趋向
    小结
第二章 结构分析
    第一节 政治角色及权力关系
        一、 纵向关系:县与各区、乡镇
        二、 并立关系:县政府与县党部
        三、 交叉关系:党政与公团法团
        四、 横向关系:县府与民意机关
    第二节 运行机制及基本规则
        一、 人事管理机制
        二、 议事决策机制
        三、 协商调解机制
        四、 监督考核机制
    小结
第三章 财政收支
    第一节 县政收支的结构
        一、 财政收入结构
        二、 财政支出结构
    第二节 收支面临的困境
        一、 赋制弊窦丛生
        二、 农村濒于破产
        三、 政府开支激增
    第三节 节流:财务行政的改革
        一、 制定政费标准
        二、 推动财政独立
        三、 改善地方预算
    第四节 开源:政府的增收努力
        一、 整顿田赋杂税
        二、 整理登记土地
    小结
第四章 公共服务
    第一节 公共安全:城乡警政的规整
        一、 组织系统的完善
        二、 经费和人才保障
        三、 日常勤务的改革
    第二节 公共教育:地方学政的变革
        一、 管理体制的革新
        二、 普及教育的努力
    第三节 公共卫生:城厢卫生的治理
        一、 卫生行政的酝酿
        二、 自治团体的助力
        三、 环卫设施的改良
    第四节 公共工程:道路交通的建设
        一、 路政机关的创立
        二、 路政规划与建设
    小结
第五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习俗方面:公序良俗的引导
        一、 民间信仰的改造
        二、 生活习俗的改良
    第二节 思想方面:社会教育的开展
        一、 社会教育的兴起
        二、 社会教育的阵地
        三、 社会教育的成效
    第三节 士绅方面:公产管理的转型
        一、 公产改革的背景
        二、 管理变革的尝试
        三、 公产管理的改革
    第四节 庶民方面:保甲制度的恢复
        一、 恢复保甲的原因
        二、 编组计划的实施
        三、 保甲编组的成果
    小结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相关概念解析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理论溯源
    一、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物质利益理论
        (一)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 实现工农结合与城乡协调
        (三) 国家对农民予以经济资助
        (四) 促进农民合作化
    二、 国际借鉴:国外解决农民物质利益问题的理论与经验
        (一) 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
        (二)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 改造传统农民
        (四) 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 以保障农民温饱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1978-1990)
        (一) 改革之初农民的贫弱与困苦
        (二) 中国共产党保障农民温饱的思想与举措
    二、 以实现农民小康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1991-2001)
        (一) 农村脱贫目标的完成与小康标准的制定
        (二) 中国共产党实现农民小康的思想与举措
    三、 以促进农民共富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2002-)
        (一) 农民小康的总体实现与农民贫富差距的空前凸现
        (二) 中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共富的思想与举措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战略价值的思想
    一、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 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 通过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而激发国民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
    二、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
        (一) 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之举
    三、 维护全国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一) 农村社会稳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
        (二)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四、 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环节
        (一)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全民共富
        (二) 全民共富的关键是增进农民的物质利益
    五、 应对国际人权斗争的必然举措
        (一) 国际人权斗争的实质与中国的回应
        (二)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应对国际人权斗争的必然举措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路径的思想
    一、 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
        (一)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考察
        (二) 农民物质利益受损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启
        (三)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物质利益之增进
    二、 首要依托:农业现代化
        (一) 农业现代化是增进农民物质利益的首要依托
        (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三、 必由之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关键靠“农”外
        (二) 中国共产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与实践
    四、 战略举措:减轻农民负担
        (一)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必须“加减”并用
        (二) 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历史演进
        (三) 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之评析
    一、 历史贡献
        (一) 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二) 实践上的良好效应
    二、 现实缺憾
        (一) 思想的生成:应急性有余而前瞻性不足
        (二) 思想的内涵:针对性有余而系统性不足
        (三) 思想的践行:宣示性有余而实效性不足
    三、 未来发展
        (一) 及时体察农民的利益关切,增强思想的前瞻性
        (二) 全面应答农民的利益诉求,增强思想的系统性
        (三) 强力构筑农民的利益保障,增强思想的实效性
余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被困的治理 ——一个华中乡镇中的复合治理(1980-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导言:乡镇干部的“理”与“钉子户”的“理”
    1.1 自治,抑或官治:治理主体视角下的乡村秩序
    1.2 复合治理: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新解释
    1.3 地域空间的"华中":区位与属性
    1.4 田野研究方法
    1.5 文本的结构:表述框架与研究主题
2 乡村治理的大舞台:乡域的生活世界
    2.1 河镇的空间与空间中的河镇
    2.2 河镇的社会与社会中的河镇
    2.3 河镇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河镇
    2.4 是国家的历史还是乡村的故事?
3 地方性规范与乡村社会秩序的生产
    3.1 默会的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地方性规范
    3.2 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村庄权威
    3.3 道义、地方性规范与公共规则的角逐
    3.4 地方性规范实践与乡村社会治理
4 普法实践与公共规则下乡
    4.1 河镇中的法律:法律下乡三十年
    4.2 法律下乡与治理嬗变
    4.3 法律规则的移植:从送法下乡到迎法下乡
    4.4 法治的兴起与通过法律的治理
5 治理转型、规则变迁与积极治理困境
    5.1 代理制与税费改革前的公共物品供给
    5.2 协议制与税费改革后的公共物品供给
    5.3 合作的困境:从"钉子户"困境到"有组织的无序"
    5.4 规则变迁、策略运用与合作困境
6 规则多元、策略行为与消极治理困境
    6.1 生活实践中的村庄纠纷
    6.2 情理与法律:家庭内部纠纷调解的规则博弈
    6.3 情理、暴力与法律:家户间纠纷的调解规则与情境博弈
    6.5 生存伦理与政治话语:农户与集体纠纷的规则博弈
    6.6 规范体系的混乱与纠纷调解的困境
7 情境建构、合法性表达与消极治理困境
    7.1 上访的事由及其分类
    7.2 组织庇护:农民上访的诉求表达
    7.3 情境构建与话语表达:农民上访的策略表达
    7.4 政治正确与现实选择:话语混乱背后的上访治理困境
8 结语:复合治理、社会主义国家与治理转型
    8.1 情景建构与规则选用:对农户行为的再认识
    8.2 复合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
    8.3 复合治理的困境:话语/规则混乱、治权丧失与合法性消解
    8.4 乡村治理中的国家基础权力
    8.5 社会主义国家与治理转型:一个刚刚开启的话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读博期间主要发表论文情况

(9)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展望
第2章 耕地保护制度的基本理论阐释
    2.1 耕地保护制度的范畴界定
        2.1.1 耕地
        2.1.2 耕地保护
        2.1.3 制度
        2.1.4 耕地保护制度
    2.2 耕地保护的理论依据
        2.2.1 耕地保护的基本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现行体系
        2.3.1 非正式制度
        2.3.2 正式制度
        2.3.3 实施机制
第3章 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演进历程与特点
    3.1 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演进历程
        3.1.1 1978~1985 年:耕地保护制度的孕育期
        3.1.2 1986~1997 年:耕地保护制度的产生期
        3.1.3 1998~2003 年:耕地保护制度的发展期
        3.1.4 2004 年至今: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期
    3.2 现行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特点探析
        3.2.1 实施全面严格的计划管制
        3.2.2 日益强化地方政府的作用
        3.2.3 审批成为重要调节手段
        3.2.4 耕地保护资金来源单一
        3.2.5 耕地占用税与实际脱节
第4章 中国耕地保护现状、时代要求与压力
    4.1 中国耕地保护现状
        4.1.1 耕地数量持续减少
        4.1.2 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且呈下降趋势
        4.1.3 耕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4.1.4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4.2 中国耕地保护的时代要求
        4.2.1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4.2.2 耕地保护与“三农”问题
        4.2.3 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
    4.3 中国耕地保护所面临的时代压力
        4.3.1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4.3.2 4 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4.3.3 产业向中西部内陆转移
第5章 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问题的成因
    5.1 时代发展背景及新形势
        5.1.1 中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型
        5.1.2 统筹城乡形成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5.1.3 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
    5.2 制度本身的原因
        5.2.1 非正式制度方面
        5.2.2 正式制度方面
        5.2.3 实施机制方面
    5.3 经济原因: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低
        5.3.1 耕地保护直接主体——农户——不作为
        5.3.2 耕地保护的间接主体——地方政府——行为逻辑
    5.4 国外耕地保护措施说明
    5.5 国内各地区耕地保护机制创新
第6章 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6.1 耕地保护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
    6.2 耕地保护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6.2.1 耕地以家庭经营为主
        6.2.2 农用土地集体所有
        6.2.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6.2.4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6.3 耕地保护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6.3.1 加强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充分发挥其作用
        6.3.2 转变政府思想观念,建立耕地保护的社会约束机制
        6.3.3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6.3.4 调节主体间利益配置,形成完备的耕地保护经济激励机制
        6.3.5 重视科技保障与创新,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科技制度
        6.3.6 多部门协调联动,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实施机制
    6.4 耕地保护制度外部运行环境的创新
        6.4.1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6.4.2 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促进耕地流转
        6.4.3 严控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江汉平原的堤垸水利与基层社会(1942—1949)——以湖北省松滋县三合垸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变迁与三合垸之由来
二、围绕“修防处”展开的水利运作
    (一)修防处的构成
    (二)土方与土费
    (三)征收、岁修与防汛
三、垸绅与政府:垸内的权力结构及网络
    (一)穿梭于修防处和乡公所的垸绅
    (二)修防处“扩大会议”
    (三)冲突的裁决:赵靖生抗缴事件
四、作为共同体的垸:垸内社会的水利化
    (一)地理环境制约下的共同体
    (二)垸内日常生活的节律
    (三)垸内的信仰与精神空间
五、结语

四、三峡水利拟定清欠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GC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更夫.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全面预算管理在H公司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 高伯川.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4]清代公共工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力量 ——以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为中心[D]. 项露林. 云南大学, 2019(09)
  • [5]湖南尚上建设公司长沙松雅湖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徐昌华. 湖南大学, 2015(04)
  • [6]传承与更新:1912-1937年吴县县政研究[D]. 李继业. 苏州大学, 2013(09)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研究[D]. 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 2012(12)
  • [8]被困的治理 ——一个华中乡镇中的复合治理(1980-2009)[D]. 狄金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9]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D]. 刘国凤. 吉林大学, 2011(08)
  • [10]江汉平原的堤垸水利与基层社会(1942—1949)——以湖北省松滋县三合垸为中心[J]. 吕兴邦. 古今农业, 2011(01)

标签:;  ;  ;  ;  ;  

三峡水利出台清债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