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不良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一、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论文文献综述)

秦章鑫[1](2021)在《恩施州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以近十年典型案例为例》文中提出

赵颖[2](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效纠正大学生亚文化的价值偏离倾向,引领大学生亚文化成为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文化补充,是高校履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亚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自发产生,并被特定大学生群体接受、践行,在一定场域中衍生发展的与主导价值具有一定偏离性的文化形态,是一定时间内特定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状况的文化表现形式。大学生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既有发展方向上的同向性也存在差异,在文化实践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当下最大的隐患是大学生亚文化通过其文化场域的封闭性和独立运转能力,屏蔽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社会适应性乃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忽视大学生亚文化的存在及其影响力,而且亟需与大学生亚文化建立起新的引领关系,通过一定的引领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能够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发展形态的优质文化资本,促进大学生亚文化朝着积极方向健康发展。论文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辩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及大学生亚文化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内涵。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恢复发展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揭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面临的新机遇。论文突破了传统的“整合”“收编”思维定式,根据引领需要与规律设计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提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着眼于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效应的深层的系统性引领策略: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引领目标、引领原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等方面不断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巩固和加强引领关系;从大学生亚文化的文化结构入手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为大学生亚文化注入优质文化资本,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向积极效应转化;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升高质长效引领效果;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引领实践不断优化发展,加强引领保障。这些策略有机协调,形成合力,综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健康发展。

程浩[3](2019)在《青少年暴力犯罪现状分析及其预防 ——以暴力亚文化为视角》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越加明显,改革力度愈大,改革进程愈推进,社会转型给人带来的冲击愈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意味着部分旧社会规范失灵、颠覆,但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建立,由此带来各种社会问题,青少年暴力犯罪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在14周岁到25周岁的青少年群体或者个人,触犯了或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活动、并且造成恶劣的后果,产生严重影响。从2007-2016年我国人民法院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情况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人数虽未明显增加,但青少年暴力犯罪率却始终居高不下,而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骨干,其生活发展情况是否健康关乎民族未来、国家大计,因此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研究尤为重要。而正如我国着名犯罪学家严景耀曾说“如果不懂发生犯罪的文化,我们也不会懂犯罪。换言之,犯罪问题只能以文化来充分解释。”所以以文化角度解读青少年暴力犯罪也是应有之举。本文围绕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这个命题,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暴力及暴力亚文化的理论部分。该章节通过以暴力理论和暴力亚文化理论为开始,并进一步引导人们从暴力亚文化角度分析和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第二部分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现状的解读。通过搜寻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各类数据从中找寻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特征,趋势以及特点,以其紧迫性、现实性来进一步说明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研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介绍暴力亚文化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相互作用。该部分通过找出暴力亚文化的来源与表现形式来为进一步探究暴力亚文化打下理论基础,同时在理论指导下对暴力亚文化在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作用做出定位,最终达成深入分析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机制的目的,并为下文提及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提供指导。第四部分是从文化角度谈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预防。该章节先介绍关于暴力亚文化的共同作用机理,找出预防青少年犯罪一般性做法,最后从社会各界不同角度给出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具体建议。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作出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查找各类资料以保证对研究方向的正确把握;采用信息研究方法,采集各类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数据,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现状做出全方位的评估,为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定性分析法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判断取舍,以及对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作用机制进行认识;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在作一个综合全面的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法与经验总结法,把握个案与整体的度。

洪思思[4](2018)在《群体亚文化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具有主体特殊、原因复杂、后果严重、影响深远等特点,预防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事关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大局,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防治,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亚文化理论与差异交往理论为出发点,应用深度访谈法与文献分析法,以HN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对程度严重的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产生了关注,以期通过实证研究来探寻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部分内在机理。从群体亚文化视角出发,探讨青少年对不良群体亚文化的接触和对不良群体亚文化认同两个方面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最后基于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结论表明,青少年对不良群体亚文化接触范围越大,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青少年频繁地与不良群体亚文化接触容易滋生反社会意识并且获得实施反社会行为的行为参照,青少年对于反社会行为会从被动的模仿者变成主动的传播者。青少年增加对不良群体亚文化的接触会影响其对不良亚文化的认同,长期浸淫在亚文化的环境中让其对亚文化习以为常,这种“习以为常”会改变青少年对群体亚文化的认知,加大其对群体亚文化的接纳度,使青少年实施反社会行为从不自觉变得自觉。青少年对群体亚文化的接纳度越大,会增加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青少年对群体亚文化的接触,从而深化青少年对群体亚文化的认同。总之而言,群体亚文化正是通过青少年对群体亚文化的接触与对群体亚文化的认同相互影响,循环往复作用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预防要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各方合量,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减少青少年对群体亚文化的接触,打破青少年对群体亚文化的认同,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刘丽,刘丙元[5](2018)在《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文中认为萨瑟兰认为与人交往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此观点也与当今青少年犯罪的团伙性密切相关。笔者以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讨论不同交往理论与犯罪青少年预防的契合度以及对当代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启示,最后从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往、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强化法制观念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不同交往理论对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

王琦[6](2017)在《当前中国城市犯罪治理研究 ——以芝加哥学派犯罪治理理论为视角》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我国的城市犯罪问题也日益凸显,不仅犯罪率持续增长,犯罪类型结构也不断变化,一方面流动人口犯罪、青少年犯罪、有组织犯罪、财产犯罪等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一直是犯罪高发区。这种工业化、城市化所伴随的犯罪代价几乎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城市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代表。芝加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社会问题尤其是犯罪问题引起芝加哥学派的关注。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城市犯罪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治理对策,不仅对当时城市犯罪治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成为研究城市犯罪问题的经典模式,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运用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我国城市犯罪的治理问题。首先,本文对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犯罪问题研究的社会背景、历史发展、方式方法进行梳理;其次,重点介绍和分析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研究的各类理论;第三,探究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研究的理论对我国城市犯罪治理的适用性,并分析总结当前我国城市犯罪问题;最后,以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研究理论的视角提出我国治理城市犯罪的对策,建议通过注重城市社会发展、重建社区结构、发挥主流文化作用、合理规划城市、运用犯罪地图等途径解决城市犯罪问题。

申超越[7](2015)在《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构建途径——以文化预防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3年1月1日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并将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特别程序单独进行专篇规定。大量青少年因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及早加以干预、调整,可能会大量的出现违法犯罪或自杀倾向。文章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建立一套以文化预防为主的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曲晶,高玲飞,徐辰,万杨[8](2010)在《论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文中提出青少年犯罪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社区教育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桥梁,社区自身具有的四种功能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社区教育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本文提出四种加强社区教育的具体方法,旨在增强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切实作用。

束钰[9](2010)在《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大难题,如何避免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何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成为国家、社会乃至每个学习法律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犯罪这一特殊现象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亦是如此。因此,当我们致力于研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时,结合青少年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相信会对更好地找出对策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诞生于美国20世纪中期的标签理论就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跟其所处环境中他人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标签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曾有过违反社会公德或者法律的“越轨”行为,当某个人的“越轨”行为被发现并被周围社会中有一定“意义”的他人贴上了一种类似耻辱性质的“标签”,那么一个人就很可能在这样“标签”的作用下逐渐沉沦,从一个初级越轨者走上“越轨的生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会被贴上“标签”,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本人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的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结合标签理论,具体到我国的情形,为何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犯罪的手段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状况,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社会公众或司法部门对于某些青少年的不公正对待,给其贴上了“犯罪者”的标签,使其在有意或无意中,成为了正常社会大家庭中的局外人。对于此类相当于耻辱印记的标签,往往带来的是更大的隐患。如何去合理的、正当的去引导那些曾经有过违反犯罪经历的青少年走出被歧视、被人误解的误区,才是生活和司法部门应该去思考的问题。而那些本身并没有违法、犯罪经历的青少年,却只是由于其父母或家族中曾有过违法犯罪者,因而也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的群体,更值得我们去关注,而且这一部分群体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占相当的一部分。如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公正眼光看待,被贴上“犯罪者家属”这样的标签,本身就是对其青少年的一种不公平,若引导不善,青少年自暴自弃,最终走上和其家人或亲属同样的犯罪道路,不仅仅是其个体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因此,我们在关注曾有违法犯罪经历的青少年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更广大无辜被贴上犯罪标签的青少年,积极引导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健康成长,远离犯罪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在以标签理论为视角的研究过程中认为,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了目标与手段的之间的冲突;家庭、学校中的不公正对待;自身角色定位的模糊;亚文化群体的侵扰;法制观念的淡薄等。在笔者看来,这几个原因较全面的涵盖了贴标签行为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并且在逻辑和发展趋势上呈现一定的发展和顺承关系。由于青少年被贴上了标签,难以避免地会遭到来自社会和其他群体的不公正待遇,那么对于畅想着美好人生的青少年来说,原先美好的人生规划很可能难以继续发展下去,而由于当前学校和家庭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这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身边群体的边缘化,加之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完善,很容易造成自我的迷失,不知道自身的角色该如何去定位,此时亚文化群体便有机可乘,而这些青少年在难以被主流文化接受的前提下,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结合这些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症下药。从总体上说,应该坚持贯彻两个原则,即:尽量避免给青少年贴标签,并给予标签青少年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在坚持总体原则的前提下,建议对我国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建议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公开审判制度,构建未成年人的前科消灭制度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并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响应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构建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的宣传和建设,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加大对标签青少年回归社会的关注力度,增强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健全和完善学校、家庭的教育,预防犯罪亚文化感染,增强媒体自律意识,全方位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张文杰[10](2009)在《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文中认为美国人类学家A.W.林德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非主导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而作为亚文化中存在的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不良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良亚文化的"极端"面更容易折射在青少年的头脑之中,并直接影响他们的主流文化观的形成。这是由于青少年生理特点、社会实践等特殊性决定的。

二、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论文提纲范文)

(2)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情况及分析
        1.2.2 国内研究情况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1.4.2 大学生亚文化
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借鉴
    2.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2.1.2 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2.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借鉴
        2.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理借鉴
        2.2.2 布迪厄场域相关理论借鉴
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与反思
    3.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
        3.1.1 恢复发展校园文化
        3.1.2 提升大学生亚文化质量
        3.1.3 引领大学生亚文化贴近主旋律
        3.1.4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仍存在的问题
        3.2.1 传统的分类方式难以全面认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特征新特性
        3.2.2 传统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未能完全渗透文化主体心灵
        3.2.3 大学生亚文化自身发展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
        3.2.4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自觉尚不稳定
    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亚文化干扰造成引领实践失效
        3.3.2 思想政治教育对场域规律把握失真
        3.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着力点失准
        3.3.4 社会转型发展增加了引领的复杂度
    3.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机遇
        3.4.1 大学生亚文化主体可塑性强为接受引领提供成长内需
        3.4.2 大学生亚文化场域的动态发展性为接受引领提供发展内需
        3.4.3 大学生亚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发展为接受引领提供外部条件
        3.4.4 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为实现引领提供动力
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作用机制
    4.1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
        4.1.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要素
        4.1.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结构
    4.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1 提供引领动力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2 开展引领实践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3 评估反馈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4 系统优化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和效应
        4.3.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
        4.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基本效应
5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策略
    5.1 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动力
        5.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目标的牵引力
        5.1.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原则的保障力
        5.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理念的传导力
        5.1.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路径的达成力
    5.2 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
        5.2.1 搭建有效的物质引领平台
        5.2.2 搭建有效的行为引领平台
        5.2.3 搭建有效的制度引领平台
        5.2.4 搭建有效的精神引领平台
    5.3 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
        5.3.1 确立科学的评估反馈原则
        5.3.2 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5.3.3 全面研判评估指标反馈评估结果
        5.3.4 提高评估反馈能力加强评估反馈效果
    5.4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保障条件
        5.4.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5.4.2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空间
        5.4.3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4.4 增强引领环境的感染力
6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青少年暴力犯罪现状分析及其预防 ——以暴力亚文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暴力及暴力亚文化理论分析
    第一节 暴力的涵义和性质
        一、暴力基础定义
        二、暴力的性质详解
    第二节 暴力的理论解释与青少年暴力
        一、暴力产生的学理解释及其分类
        三、青少年暴力定义及其特点
    第三节 暴力亚文化
        一、暴力亚文化的定义
        二、暴力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现状解读
    第一节 青少年暴力犯罪现状
        一、青少年犯罪数据总体分析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数据及其分析
    第二节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趋势
        一、青少年暴力犯罪总数居高运行
        二、青少年犯罪低龄低教育趋势
        三、手段方式的成人化与科技化
        四、犯罪流动性扩大范围更广
    第三节 青少年暴力犯罪特征
        一、犯罪动因的偶然性
        二、犯罪手段方式的残忍性
        三、危害结果侵蚀性
        四、犯罪结构形式的聚众性
第三章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青少年接触暴力亚文化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一、暴力意识
        二、暴力事件
        三、暴力传媒
    第二节 暴力亚文化的诱因规则
        一、内部规则——认同
        二、外部规则——模仿
    第三节 暴力亚文化的作用机制
        一、提供可模仿学习的犯罪类型
        二、破坏抵制犯罪的心理机制
第四章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文化防控
    第一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国内外经验
        一、国外研究评述
        二、国内研究评述
    第二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总体路径
        一、双重效应论与经济发展
        二、现代性“断裂”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文化惰距理论与文化氛围的营造
        四、社会控制论与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文化措施
        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监管
        二、社会对法治文化的塑造
        三、学校对文化教育与宣传
        四、家庭和睦氛围的营造
        五、青少年文化素养的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群体亚文化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与理论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低龄化特征突出
    二、团伙化组织形式明显
    三、反社会行为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
    四、行为具有冲动性、盲目性
    五、暴力倾向明显、手段残忍
第二章 群体亚文化接触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一、群体亚文化接触范围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二、群体亚文化接触频率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第三章 群体亚文化认同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一、群体亚文化认知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二、群体亚文化接纳度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同交往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相契合
二、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对青少年犯罪的启示
    (一) 犯罪行为的习得是学习过程
    (二) 同辈群体和犯罪榜样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三) 法制教育缺失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
    (四) 早期家庭教育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举措
    (一) 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友和树立正确的榜样
    (二) 树立法制观念, 强化法律意识
    (三) 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 培养积极健康人格

(6)当前中国城市犯罪治理研究 ——以芝加哥学派犯罪治理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芝加哥学派及其关于犯罪问题的研究
    1.1 芝加哥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1.1.1 工业化、城市化:芝加哥学派形成的社会基础
        1.1.2 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学派产生的基础
        1.1.3 芝加哥学派的发展历程
    1.2 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的研究
        1.2.1 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研究的初探期
        1.2.2 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研究的黄金期
        1.2.3 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的后期研究
2 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的主要理论
    2.1 关于解组与犯罪的理论
        2.1.1 家庭解组
        2.1.2 个人解组
    2.2 关于亚文化与犯罪的理论
        2.2.1 青少年越轨行为
        2.2.2 关于过渡地带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理论
        2.2.3 少年犯罪区
        2.2.4 关于有组织犯罪的理论
        2.2.5 边缘性群体犯罪研究
        2.2.6 差异交往理论
        2.2.7 符号互动理论
    2.3 关于城市规划与犯罪的理论
        2.3.1“有形”的城市空间模型理论
        2.3.2“无形”的城市性理论
    2.4 关于社会控制与犯罪的理论
        2.4.1 社会控制理论
        2.4.2 集体行为理论
        2.4.3 集体效用理论
    2.5 关于城市社区发展与犯罪
        2.5.1 芝加哥区域计划
        2.5.2 社区的犯罪防控
    2.6 芝加哥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研究的主要贡献
        2.6.1 芝加哥学派对犯罪问题研究方法的贡献
        2.6.2 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理论研究的贡献
3 当前中国城市犯罪问题
    3.1 当前中国城市犯罪持续增长
        3.1.1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犯罪的增长
        3.1.2 城市犯罪持续增长的原因分析
    3.2 流动人口是城市犯罪的主体
        3.2.1 以侵财性犯罪为主
        3.2.2 团伙作案是其主要组织形式
    3.3 城市青少年犯罪特征明显
        3.3.1 团伙性、暴力性特征明显
        3.3.2 城市青少年犯罪空间特征明显
    3.4 城乡过渡地带违法犯罪问题突出
        3.4.1 城乡过渡地带是犯罪热点地区
        3.4.2 城乡过渡地带是犯罪人逃避打击的理想区域
4 芝加哥学派犯罪理论视角下中国城市犯罪治理的对策
    4.1 注重城市社会发展
        4.1.1 提高城市化质量
        4.1.2 转变经济増长模式
        4.1.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1.4 扩大中等收入人群
    4.2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4.2.1 改善社区环境
        4.2.2 重点监控犯罪高发区
        4.2.3 增强居民的集体意识
        4.2.4 加强基层组织的协调服务作用
    4.3 发挥主流文化功能
        4.3.1 改变犯罪亚文化的生存土壤
        4.3.2 抑制不良亚文化的传播
    4.4 综合治理犯罪高发区
        4.4.1 城市犯罪空间的社会综合治理
        4.4.2 建立犯罪空间治理专项规划
        4.4.3 犯罪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论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一)社区的凝聚功能——使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二)社区的规范功能——使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及时地得到矫治
    (三)社区的同化功能——及时清除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亚文化
    (四)社区的沟通功能——使青少年紧跟时代步伐健康成长并成为被社会接纳的公民
二、社区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其对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影响
    (一)社区管理职能匮乏
    (二)社区不良文化的传播
    (三)社区安全感、亲近感降低
三、加强社区教育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做法
    (一)从政府角度讲,加大对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
    (二)加强对青少年家长的教育,指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四)加强对青少年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建立青少年档案管理

(9)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标签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一) 标签理论的概述及研究意义
    (二) 标签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三) 标签引起青少年越轨或者犯罪
二、标签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 标签造成青少年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冲突
    (二) 标签造成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中受到不公正对待
    (三) 标签引起青少年自身角色定位模糊
    (四) 亚文化群体对被贴上标签青少年的侵扰
    (五) 被贴上标签青少年法制观念的淡薄
    (六) 造成标签青少年犯罪的其它原因
三、从标签理论角度探讨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 总体原则
    (二)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
    (三) 构建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短信与课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2.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对青少年的诱惑。
    3.“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
    4.“官僚作风、社会腐败”对青少年的冲击。
二、由不良亚文化所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不良亚文化在家庭中的体现。
    2.不良亚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3.不良亚文化在社会上的表现。
    4.不良亚文化在传媒中的显现。
三、抵制和祛除不良亚文化, 科学防治青少年犯罪
    1.祛除不良亚文化的家庭温床。
    2.祛除不良亚文化需改革教育模式。
    3.祛除不良亚文化的社会措施。
    4.建立祛除不良亚文化的系统体系。

四、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施州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以近十年典型案例为例[D]. 秦章鑫. 湖北民族大学, 2021
  • [2]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D]. 赵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3]青少年暴力犯罪现状分析及其预防 ——以暴力亚文化为视角[D]. 程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群体亚文化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 洪思思.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J]. 刘丽,刘丙元.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8(02)
  • [6]当前中国城市犯罪治理研究 ——以芝加哥学派犯罪治理理论为视角[D]. 王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4)
  • [7]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构建途径——以文化预防为视角[J]. 申超越. 法制与经济, 2015(09)
  • [8]论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J]. 曲晶,高玲飞,徐辰,万杨. 法制与社会, 2010(20)
  • [9]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D]. 束钰. 安徽大学, 2010(11)
  • [10]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J]. 张文杰.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9(04)

标签:;  ;  ;  ;  ;  

不良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