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辽宁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一、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屹[1](2021)在《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风险感知与预防路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风险是指在参与某项体育运动时,由于某种运动风险因素导致运动事故的发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具有特殊性,其经常参与课上、课下大负荷、高频率的运动训练,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成为运动事故的高发人群,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运动的安全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事故不仅会损害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本文以辽宁省内设置体育专业的8所高校(辽宁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渤海大学、大连大学、辽宁财贸学院)的100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和12名高校体育专业课老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对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的运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对运动风险提出预防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辽宁省普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其损伤部位主要为:脚、踝关节、腕、指关节、大臂、小胳膊、肩膀、大腿、膝盖、小腿、髋关节、臀部等;其运动损伤类型主要为:拉、擦、扭、挫伤等。(2)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因素类型包括七个方面:个人行为因素、个人健康状况因素、个人心理因素、技术动作因素、教师教学因素、第三者因素和环境因素。(3)体育专业大学生易发生且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运动风险因素主要有:饭后剧烈运动;运动前酗酒;睡眠不足;对所使用运动器材不熟悉;缺乏自我保护常识;带病运动;带伤运动;身体疲倦运动;做超出自身能力的动作;运动项目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险;运动前的热身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超出了本人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教师未及时制止学生的危险动作;场地器材破损老化。(4)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出现运动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没有充分认识体育活动中可能造成的风险的严重性;不懂得自我保护;在醉酒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没有充分了解器材的作用;在运动时,没有穿合适的衣服;在身体没有完全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时进行训练;带病运动;带伤运动;自我保护意识差;对运动风险不够重视;运动时,情绪比较亢奋;注意力分散;运动负荷或者运动量过大;运动前的热身不充分;运动时用力不当;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纪律松散;教师疏于监管;教师缺少安全教育;无意犯规;有意犯规;场地器材破损老化、缺乏专业指导人员、运动场人数饱和度较高、缺乏体育活动风险讲座的宣传、天气不适宜等因素。(5)运动风险防控路径应包括体育运动前的运动风险规避、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风险控制、体育运动后的运动风险转移3个方面。建议各高校重视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风险,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风险防范和体育运动风险自救常识的宣传力度,降低学生运动风险发生的概率。

李梓豪[2](2021)在《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文中认为社会适应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研究的重点内容。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人生发展重要转折点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关系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及人格的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份子,他们既有专业的特殊性又具有大学生的普遍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体育教育专业也随之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但是,在日益增长的体育人才需求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为了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整体的社会适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据团体辅导理论、《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内部5个维度及该群体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期待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水平的提升及人格的完善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方案。本文运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以辽宁省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该群体的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现状,并通过对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的情况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辽宁省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一30名新生,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实验前对这3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发放《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进行前测,再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个半月,共计6次的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同样的量表后测,进而得出本次团体辅导方案是否对于提升该群体的社会适应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均呈现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群体社会适应的最小值均数低于中间值,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有待提升。不同性别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呈现出显着差异;不同年级在总体社会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以及人际适应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未来适应、心理适应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学生干部在心理适应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在人际适应维度以及总体社会适应上呈现出显着差异。经过团体辅导活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的均值分数都得到了显着提升,证明本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对于提升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效果显着。

唐云霞[3](2021)在《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学校是开展校园网球的主要阵地,为网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在校园网球特色学校遴选工作的开展以及关于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通过校园网球相关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一步打造良好的网球运动氛围,形成“教会”“勤练”“常赛”的模式教学。昆明市作为首批发展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地方之一,而昆明市的主城区起着引领作用,对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开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目的是为今后昆明市以及整个云南省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本文以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昆明市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昆明市11所完全中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教师、学生等人作为调查对象,主要从师资配置、硬件配置、校园网球活动的开展(教学、训练、比赛、网球文化主题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中找出影响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及建议:第一,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师资配置方面趋向年轻化,师资力量不足,主要以外聘网球教师为主,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多;在硬件配置方面,部分学校出现场地不规范,场地器材资源短缺;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主要动机在于:兴趣爱好、锻炼身体以及学习运动技能;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参与网球活动表示支持;在网球课程开设形式方面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后兴趣班为主,其普及率相对较低,网球教材欠缺,网球主题文化活动开展较少,而在校园网球的宣传方面比较单一化;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对于网球教师的待遇以及奖励机制不完善。第二,将问卷进行处理与分析,运用SPSS25.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公因子为:氛围与态度因素、组织与管理因素、家长配合因素、学生认知因素、硬件保障因素,运用Amos24.0进行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建立模型。分析出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协调5个方面影响要素,走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推进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提升策略为:建立资源共享模式,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加强网球师资队伍的建设,健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体系;增加校园网球社、网球兴趣班的设置;加强校园网球理论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宣传推广途径;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合理的联赛制度;努力开发网球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借助社会力量,多种渠道获得经费的投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教师以及学生保障体制。第四,促进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建议为:(1)针对师资的短缺问题,学校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外聘、借调以及提供大学生网球专项实习岗位等;(2)在硬件设施方面问题的短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的网球教学;(3)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并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并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教材,不断完善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教学组织形;(4)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学校应积极的建立相关的宣传平台;(5)应加强校园网球文化的建设,凭借文化的力量,才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6)应努力创建领导联合的管理机制;(7)加强校园网球赛事的开展,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网球的赛事经验,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比赛、认知比赛、加入比赛。

秦明昆[4](2021)在《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揭示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特征,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现状与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表现较好,但实际参与人数少;参与项目单一、锻炼场地紧张以及缺乏专业性指导;以合作性参与方式为主,且女生选择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动机无明显差别;每周参与次数不固定、参与时长短以及参与强度不足,绝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男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表现具有明显差异。提出建议:效仿"清华现象"和"浙大现象";合理安排体育场地的使用并开发其他可用体育设施;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文化节,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实行学分制;实施因"性别"管理、引导。

周鑫[5](2020)在《兰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现阶段人才资源中的宝贵资源。同时,大学这一时期也是培养人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期。在我国,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家喻户晓的运动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近年来,羽毛球运动已成为高校日常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与我国发达城市的高校相比,无论是大学生羽毛球运动的参与行为还是运动氛围,兰州市都不容乐观。承上所述,为了掌握兰州市大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体育态度,提高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促进兰州市高校羽毛球运动的蓬勃发展。本文以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从行为学的角度对爱好者行为的时间、空间、动机、组织形式、运动方式、体育消费及运动效果等七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运用特尔菲法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方面来看,爱好者闲暇时间较为充足,但参与羽毛球运动的频次和坚持性方面还不够合理,尤其体现在女生这一人群中;在空间方面,他们以校内活动为主,高峰期时会出现场地紧缺的现象,男生更倾向于在馆内打球。2.在组织形式方面,体现出集群性特征,以同学结伴为主,网络报名为辅,女生的组织形式更为保守;在运动方式方面则体现出竞技性特征,以打比赛为主。比赛内容较为单一,双打是他们最主要的方式。女生与男生的运动方式相比更为随意。3.消费水平整体呈现出合理性特征,不同生源学生在羽毛球项目上的消费水平差异不显着,月支出总金额与羽毛球项目支出金额呈正相关。消费结构以基础性消费为主,这与当前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4.动机与行为效果均呈现出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特征,爱好者的内部动机较为匮乏,不同性别爱好者的动机呈现出显着性差异;运动心率范围基本符合最佳运动心率控制范围,行为效果显着,但还是有少部分人出现不良的行为效果。5.影响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体因素是首要因素,而学校因素是关键因素。

施颖超[6](2020)在《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沈阳市四所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放学时间的提前,小学生放学后的接送安全问题成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此,政府通过购买学校的服务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课后服务的方式来有效促进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孩子放学后的安全。沈阳市于2017年春季开始在全市开展小学课后服务,辽宁省教育厅于2019年2月发布《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文件中对于做好课后服务提出了总体的要求,并坚持公开、自愿、公益普惠的原则来实行。并且对于服务的时间、对象、方式和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研究者对沈阳市的四所小学开展了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发现沈阳市课后服务开展以来,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是课后服务取得的成效,课后服务的有效开展总体上缓解了部分家长接送难的问题、为更多的小学生营造了安全健康和幸福的成长学习环境、课后服务的开展总体上也是获得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同,课后服务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学生期待的活动与实际参与的活动不一致,学生期望多参加课外活动,而实际上以写作业、阅读为主;第二,部分家长对课后服务存在理解和认知偏差,很多家长把后服务当作是课堂的一个延伸;第三,教师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第四,课后服务资金投入不足;第五,家校担忧校园安全问题。本研究对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利益群体分别提出五点建议: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家长课后服务认识;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减负;政府学校家长共担,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学生顺利参与课后服务。

许萍[7](2020)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显示,初中生体质逐年下降,肥胖人数逐年增多,当前的体质状态不容乐观。中学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人生中的第一个分岔路口。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要求初中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因此,面对当前初中生体质不佳的现状,有必要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初中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初中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学校和家长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了解当前抚顺市第十九中学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的问题,继而应用跨理论模型变化阶段的理论对初中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实验干预,以期提高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水平,促进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研究结论如下:(1)现阶段整体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水平偏低,大部分同学处于准备阶段。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主要表现为:参与锻炼动机方面,因为“考试压力”而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人数比例最大;运动项目选择方面,参与健美操活动的人数最多;运动场地选择方面,半数以上的同学会选专业的运动场地和学校的体育馆进行体育运动;运动负荷方面,学生每次参与运动的时间为1小时到1.5小时的人数最多,每周参与运动的频率在1至3次的人数最多,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中、小强度的锻炼;运动形式方面,结伴锻炼的人数最多。(2)通过跨理论模型对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干预后表明,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在体育知识、自我效能、决策平衡和体育锻炼实践方面都有所提高,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的尤为明显。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在参与锻炼的行为阶段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实验组通过实验干预后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比较明显,尤其是参与实验干预的准备阶段,大多数学生都向高级阶段晋升,能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多。对照组的大多数学生处于意向阶段和准备阶段,有一些学生退回到低级阶段。表明跨理论模型应用对于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初中生体育锻炼参与水平并有助于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刘荣嘉[8](2020)在《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其作用对象年龄小,基础教育性最强,受众最为广泛,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体育锻炼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优秀的体能体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具备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可以独立解决问题。这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就业中是十分关键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本研究力图寻找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并提供相应对策。为职业教育改革及全民健身开展提供支持。本研究选取了沈阳市五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教师问卷,对各专家进行访谈,校园实地考察,整理文献资料与政策文件,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参与度较高,课余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良好,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符合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2、学校环境是影响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的主要因素。体育教师在学生课余体育中参与度不足;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单一;体育课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缺少衔接;场地器材不能有效满足学生需要是主要问题。3、外界支持与家庭环境同样影响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需要学校老师、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以及外界环境共同支持,家庭成员与学生共同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尤为重要。4、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能水平中等偏上,能满足未来工作要求。但仍需通过体育活动提升身体素质,改善生活习惯,以更好地身体状态迎接未来的工作。5、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人口数量较低。虽然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多,但难以到达体育人口标准。

张孟洁[9](2020)在《辽宁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满意度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田径运动会是学生群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展现大学生精神面貌,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本文立足现有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选取辽宁省具有代表性十所高校的部分学生、教师以及该领域专家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影响辽宁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满意度的主要原因。(1)政策扶持力度较低是目前影响辽宁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满意度的主要问题,限制了举办时间、地点、参赛项目人数以及运动会宣传力度和运动会的资金投入。极大地影响学校对校内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田径运动会能否持续发展及圆满的举办。(2)多数高校开幕式缺少学生参与策划和师生表演机会,闭幕式缺少表演层次的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田径运动会所呈现的规模水平。(3)多数高校未开展田径特色项目,缺少师生合作竞赛项目,很大程度上影响广大师生同台竞技交流合作和积极参与性。(4)长跑项目竞技性较强,枯燥乏味,相较短跑项目而言,节奏慢,变换少,观赏性较低,大多高校虽保留长跑项目但参数人数并不可观,对其关注度不高,一直处于边缘地带。(5)对于学生裁判员培训力度不够全面,使参赛运动员的成绩受到严重影响。(6)多数高校未开设田径选修课,向学生普及田径运动理论知识较少,导致体育教学与竞赛内容设置脱节,教学内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与此之外,本研究还为解决影响辽宁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满意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优化策略。(1)高校应加强政策扶持及前期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活动氛围。(2)由学生作为主导将校园特色组织策划到运动会开闭幕式中,体现多样性及创新性,达到高水平的观赏价值。(3)加强师生、院系间的竞赛合作,提高比赛的娱乐性和激励性。(4)建立学生裁判培训制度并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培训以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性。(5)开展趣味长跑比赛,培养大学生意志力的同时提高竞赛项目观赏程度。(6)定期开展专家讲座,提高田径教师教学水平,因材施教,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张凌阁[10](2020)在《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是未来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状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分析、诊断竞技能力水平及其发展态势,一是需要对其进行纵向比较,评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规律和趋势;二是对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揭示其真实性和差异性,对竞技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析,这都需要通过比赛成绩来进行,而运动训练则是提升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保障机制。本文以成绩分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通过对甘肃省第二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的分析,探寻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在不同时期,以及与全国和其它省份高校竞技水平的差异情况,进一步深入调查其课余运动训练运行体制与保障机制,分析影响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与建议如下:1.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发展不均衡,项目特征明显;运动员人数分布不均衡,差异性较大,男、女运动员比例严重失调。2.从纵向比较来看短跨类项目群中男女100米、200米和400米;中长(竞走项目群)男子组10000米竞走和20000米竞走、女子5000米、10000米和10000米竞走;男子跳跃类项目群中跳远和三级跳远;投掷类项目群男子组中,铅球、铁饼、标枪和女子组铁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余均有所下降。3.与全国同期水平横向比较,男子100米最佳和平均成绩均超过全国同期水平;女子5000米最佳成绩为同期最高;男子标枪最佳成绩可位于全国第三名;除110米栏和1500米外,男子短跨类、中长类项目群最佳成绩,女子短跨类、投掷类项目群最佳成绩可位列全国同期第四至第八名水平;男子110米栏、1500米、三级跳远、铅球和女子1500米、跳跃类项目群最佳成绩未能进入到全国前八名,且差距较大。4.甘肃省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比赛间隔周期长、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训练经费不足是影响课余训练的主要因素。5.甘肃省大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呈现出“应急式”和“突击性”的训练方式。影响竞技能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员选材困难、训练时间短、学训矛盾突出。6.“体教结合”训练模式在个别高校、个别项目取得显着成效,有效提升了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但涉及高校面小、项目单一。7.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的横向对比,是基于同期比赛成绩之间的一种评析,不是同一赛次的竞技水平比较,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确立“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未来学校体育发展机制理念,尤其是将“竞赛是关键”作为学校体育实施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课余运动训练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9.进一步探索构建“体教结合”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新机制,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操作程序,使其成为一种制度性和长效性的操作机制。10.参照篮排足球比赛运作模式,适当缩短田径比赛间隔周期,增加比赛频次。针对目前比赛条件下,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是解决甘肃省田径比赛少、周期长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风险感知与预防路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运动风险特征
        2.1.3 风险感知概念
        2.1.4 运动风险防控路径
        2.1.5 体育专业大学生特征
        2.1.6 运动风险的评估方法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运动风险
        2.2.2 风险感知
        2.2.3 运动风险预防
        2.2.4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
        2.2.5 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特尔菲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因素及类别
        4.1.1 运动风险因素选取
        4.1.2 运动风险因素筛选
        4.1.3 专家调查数据分析
        4.1.4 运动风险因素终定
    4.2 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感知情况分析
        4.2.1 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事件分析
        4.2.2 象限分析
        4.2.3 帕累托分析
    4.3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防控路径研究
        4.3.1 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事前风险规避
        4.3.2 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中风险控制
        4.3.3 高校专业体育生运动风险事后转移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 特尔菲法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B 特尔菲法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C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感知评估表
附件D 专家访谈提纲
在学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适应概念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适应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社会适应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关于社会适应概念的研究
    2.2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维度的划分
    2.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4 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
        2.4.1 团体辅导的定义
        2.4.2 团体辅导的理论
        2.4.3 团体辅导的发展
        2.4.4 团体辅导的功能
        2.4.5 团体辅导的优点
        2.4.6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查阅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
        4.1.1 社会适应各维度及总体概况
        4.1.2 不同性别社会适应现状
        4.1.3 不同年级社会适应现状
        4.1.4 是否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现状
        4.1.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社会适应现状
    4.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1 不同性别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2 不同年级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3 是否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4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3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4.3.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4.3.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的方案大纲
    4.4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结果
        4.4.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比较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差异比较
        4.4.3 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4.4.4 对照组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4.5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结果分析
        4.5.1 团体辅导研究结果分析
        4.5.2 团体辅导成员反馈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 B 团体辅导成员反馈表
附录 C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
        1.1.2 “校园网球特色学校”是为校园网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的需要
        1.1.3 昆明市校园网球持续前行的需要
        1.1.4 为我国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需要
        1.1.5 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校园网球
        2.1.2 特色学校
        2.1.3 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
    2.2 关于国内外对青少年校园网球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关于青少年网球的研究
        2.2.2 国内青少年校园网球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4.1.1 调查区域及调查对象的选取原因
        4.1.2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基本情况
        4.1.3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师资情况分析
        4.1.4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场地器材情况
        4.1.5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学生及家长对参与网球运动的情况调查分析
        4.1.6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教学情况分析
        4.1.7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情况分析
        4.1.8 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经费及制度保障情况分析
    4.2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出色个案分析
        4.2.1 昆明市第十中学的教学理念
        4.2.2 昆明市第十中学网球师资力量情况
        4.2.3 昆明市第十中学的校园网球氛围情况
        4.2.4 昆明市第十中学校队的建立及训练与竞赛情况
        4.2.5 昆明市第十中学网球人才近3 年输出情况
    4.3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4.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4.4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提升策略
        4.4.1 加强网球师资队伍的建设,健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体系
        4.4.2 增加校园网球社、网球选修课程的设置
        4.4.3 建立资源共享模式,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
        4.4.4 加强校园网球理论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宣传推广途径
        4.4.5 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合理的联赛制度
        4.4.6 努力开发网球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4.4.7 借助社会力量,多种渠道获得经费的投入
        4.4.8 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教师以及学生保障体制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C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家长问卷)
附录 D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2.1. 1 问卷的效度检验
        1.2.1. 2 问卷的信度检验
        1.2.2 文献资料法
        1.2.3 观察法
        1.2.4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分析
    2.2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分析
    2.3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方式选择分析
    2.4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分析
    2.5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程度分析
    2.6 男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表现差异性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5)兰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特尔菲法
        2.2.4 实地观察法
        2.2.5 访谈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样本的基本情况
        3.1.1 爱好者的性别、生源和年级
        3.1.2 爱好者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
    3.2 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的行为特征
        3.2.1 爱好者行为的时间特征
        3.2.2 爱好者行为的空间特征
        3.2.3 爱好者行为的动机特征
        3.2.4 爱好者的组织形式特征
        3.2.5 爱好者的运动方式特征
        3.2.6 爱好者的消费行为特征
        3.2.7 爱好者行为的效果特征
    3.3 影响兰州市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的因素分析
        3.3.1 指标初选
        3.3.2 指标筛选
        3.3.3 指标权重确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沈阳市四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三点半”现象困扰学生与家长
        (二)学校成为课后服务主渠道
        (三)课后服务过程各校学生的参与度不一致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区域性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的研究
        (二)关于课后服务中教师态度的研究
        (三)关于家长对课后服务态度的研究
        (四)关于课后服务的相关政策制度研究
        (五)关于课后服务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六)国外课后托管教育研究
        (七)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后服务
        (二)实施
        (三)教师认同
        (四)学生参与
        (五)家长需求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访谈法
        (二)观察法
        (三)问卷法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
        (一)调查问卷中问题的生成
        (二)访谈提纲的设置
    三、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的发放
        (二)访谈的实施
        (三)观察法的实施
    四、数据的处理
        (一)问卷数据处理情况
        (二)访谈数据的处理情况
第三章 小学课后服务实施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课后服务参与度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回应
        (二)学生课后服务的参与情况
    二、家长对课后服务需求结果分析
        (一)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二)家长对孩子的课后安排
        (三)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期待
    三、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同结果分析
        (一)教师行为意向
        (二)教师对课后服务价值与目标的态度
        (三)教师对课后服务内容的态度
        (四)教师对课后服务实施的态度
第四章 小学课后服务实施进展成效以及现存问题探讨
    一、小学课后服务实施进展成效
        (一)营造了学生安全健康幸福的成长环境
        (二)缓解了家长接送孩子难的问题
        (三)教师对课后服务的实施总体上比较认同
    二、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存问题
        (一)学生期待的活动与实际参与的不一致
        (二)家长对课后服务存在认知偏差
        (三)教师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
        (四)课后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五)家校担忧校园安全问题
第五章 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一)明确课后服务的价值目标
        (二)开展丰富的课后服务活动
    二、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家长课后服务认识
    三、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减负
        (一)减轻教师行政负担
        (二)丰富课后师资
    四、政府学校家长共担,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一)政府明确自身定位
        (二)加强家长责任意识
        (三)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经济水平
        (四)保障教师补贴及时到位
    五、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学生顺利参与课后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1:沈阳市小学生课后服务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2:沈阳市小学生课后服务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沈阳市小学生课后服务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4:学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7)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
        1.1.2 学校体育干预对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1.1.3 跨理论模型对行为干预的有效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
        1.3.2 跨理论模型的相关研究
        1.3.3 跨理论模型在体育锻炼行为方面的研究
        1.3.4 跨理论模型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
        3.1.1 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征总体现状
        3.1.2 处于不同行为阶段的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
    3.2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结果的统计分析
        3.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各阶段人数统计分析
        3.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统计分析
        3.2.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我效能与决策平衡情况统计分析
        3.2.4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情况分析
    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统计分析
        3.3.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各阶段人数统计
        3.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统计分析
        3.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我效能与决策平衡统计分析
        3.3.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育锻炼实践统计分析
    3.4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统计与分析
        3.4.1 实验组实验前、后数据统计与分析
        3.4.2 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统计与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分析及行为改变的相关分析
    4.2 变化过程的干预对学生自我效能和行为改变影响的分析
    4.3 变化过程的干预对决策平衡影响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
附录 B 访问提纲
附录 C 教案
    实验组教案(一)
    实验组教案(二)
    实验组教案(三)
    实验组教案(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亟待改善
        (三)体育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实际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创新点
        (一)角度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学校
        (二)课余体育
    二、国内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研究成果综述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课余体育的态度与认识研究
        (二)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概况研究
        (三)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组织形式研究
        (四)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衔接研究
        (五)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地考察法
        (五)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认识现状分析
        (一)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认识分析
        (二)中等职业学生对未来职业所需身体素质认识分析
    二、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内课余体育开展现状分析
        (一)参与校内课余体育学生人数分析
        (二)学生参与校内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与频次分析
        (三)学生参与校内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分析
        (四)学生参与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分析
        (五)学生参与校内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衔接分析
        (六)体育教师参与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七)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分析
        (八)校内课余体育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校外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一)参与校外课余体育学生人数分析
        (二)学生参与校外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与频次分析
        (三)学生参与校外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分析
        (四)学生校外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分析
        (五)校外体育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一)因子分析KMO和 Bartlett的检验
        (二)因子提取
        (三)因子分析结果
    五、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开展对策
        (一)增加宣传、提高认识
        (二)整合资源、创新形式
        (三)多方协调、共同监督
        (四)结合职业、科学锻炼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辽宁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满意度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学校运动会地位与作用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辽宁省十所高校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方面的调查
        4.1.1 关于竞赛时间的调查
        4.1.2 关于竞赛地点的调查
        4.1.3 田径运动会举办形式、竞赛项目设置的调查
        4.1.4 关于赛事编排和比赛规则的调查
        4.1.5 参赛办法和名次采取方式的调查
    4.2 辽宁省十所高校田径运动会承办主体的调查及分析
        4.2.1 关于田径运动会前期宣传工作的调查
        4.2.2 开、闭幕式情况的调查
        4.2.3 田径运动会设立奖项的调查
        4.2.4 田径运动会裁判员来源的调查
        4.2.5 竞赛场地设施、电子设备及经费投入情况的调查
    4.3 辽宁省十所高校田径运动会竞赛主体方面的调查及分析
        4.3.1 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会基本情况方面的调查
        4.3.2 个人单项比赛限报人数的调查
        4.3.3 田径教学开展方面的调查
    4.4 学校田径运动会满意度分析
    4.5 辽宁省十所高校田径运动会健康发展的优化策略
        4.5.1 加强高校政策扶持力度
        4.5.2 提高开闭幕式表演精彩程度
        4.5.3 增加师生互动竞赛项目
        4.5.4 竞赛项目设置注重竞技性,提高观赏程度
        4.5.5 建立学生裁判培训制度
        4.5.6 优化田径教学与竞赛项目相结合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问卷
附录 B 老师问卷
附录 C 访谈提纲
致谢

(10)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问卷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2.2.2.2 问卷的检验
        2.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比较法
        2.2.6 归纳演绎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主要现状
        3.1.1 运动队基本情况
        3.1.1.1 运动队个数及参赛人数
        3.1.1.2 运动员基本情况
        3.1.1.3 教练员基本情况
        3.1.2 课余训练基本情况
        3.1.2.1 训练计划与训练频次
        3.1.2.2 运动员选材与学训问题
        3.1.2.3 训练补助标准与受重视程度
    3.2 甘肃省第二~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与技术等级达标情况
        3.2.1 男子甲组
        3.2.1.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2.1.2 中长(竞走)类运动项目群
        3.2.1.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2.1.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3.2.1.5 第二~第四届大运会男子甲组运动技术等级达标人数与项目分布情况
        3.2.2 女子甲组
        3.2.2.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2.2.2 中长(竞走)类运动项目群
        3.2.2.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2.2.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3.2.2.5 第二~第四届大运会女子甲组运动技术等级达标人数与项目分布情况
    3.3 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及全国与其他省份田径比赛同期成绩比较分析
        3.3.1 男子甲组
        3.3.1.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3.1.2 中长类运动项目群
        3.3.1.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3.1.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3.3.2 女子甲组
        3.3.2.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3.2.2 中长类运动项目群
        3.3.2.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3.2.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附件
    附件1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2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二轮)
    附件3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田径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件4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运动员调查问卷

四、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风险感知与预防路径构建研究[D]. 陈鹏屹. 沈阳大学, 2021(10)
  • [2]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D]. 李梓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 唐云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安徽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特征研究[J]. 秦明昆.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5]兰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鑫.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沈阳市四所小学为例[D]. 施颖超.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及干预研究[D]. 许萍.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刘荣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辽宁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满意度与优化策略研究[D]. 张孟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10]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D]. 张凌阁.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辽宁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