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醉了,中国一个人醒了

亚洲醉了,中国一个人醒了

一、亚洲皆醉中国独醒(论文文献综述)

许佳[1](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唐春淋[2](2021)在《习近平对中国古典名句的创新性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着作广受国内外民众和媒体的关注,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大量古典名句创新性运用到自己表述中,形成别具一格的言说风格。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演讲干净利落,,语言气势十足又平易近人,通俗中富含哲理性。他的论着内涵丰富、逻辑严密、通俗易懂、富有文采。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创新性运用古典名句讲述治国理政主张,为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思路。因此,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运用中国古典名句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有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运用中国古典名句涉及的相关概念,分析古典名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回答什么是创新性运用,分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概念,阐述创新性运用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典名句的创新之处做好理论准备。第三部分主要对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运用古典名句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古典名句的来源进行梳理,将引用内容分为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名句、经典古诗词、俗语网络新词等三类,引用内容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八个方面。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运用古典名句的特点,统计习近平总书记从地方到中央工作过时期得讲话、着作,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典名句数量大,运用范围广,内涵丰富。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创新性运用古典名句时,坚持以我为主,注重文化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古为今用,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善用修辞,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特点。最后一部分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运用古典名句的的时代价值与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运用古典名句不仅创新了古典名句的应用形式,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树立榜样,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进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重要启示。

乔中慧[3](2020)在《论《朝花夕拾》与鲁迅的生命体验方式》文中认为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通过对往事故人的回望与追忆,来诉说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生发自己对现实及生命的追问与思考。本文从鲁迅对于童年与家乡、故人与往事的回忆入手,一方面展示鲁迅对民族发展道路的深入思索,一方面揭开鲁迅对自我人生状态的深层审视,集中体现鲁迅内心世界与主体精神的深沉、复杂,体现一个具有多面性的真实鲁迅。

陈莉[4](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王美东[5](2016)在《李端棻年谱》文中提出李端棻,字苾园,贵州贵筑人。至今,学术界无人为李端棻序年谱,今考之典籍,试为其序谱。本年谱收集李端棻生平相关资料,并对以下方面进行考察:(1)基本勾勒出谱主生平行踪;(2)对谱主交游作了相关考证;(3)力图展现谱主生活之历史背景。本年谱分两个部分。李端棻简论:略述谱主生平行踪,及其在戊戌变法中的突出作用,简论其遗稿《苾园诗存》。李端棻年谱:编排谱主生平,纲下依条目说明考证。

赵航[6](2019)在《抒情与叙事的交互 ——鲁迅《野草》自我审视的方式》文中研究表明《野草》是鲁迅彰显自己内心幽深诡谲的散文诗集,而鲁迅也曾坦言自己的哲学全部包含在这里。它的正文共23篇,外加“题辞”共计24篇。《野草》中偏重抒情的文本计10篇,其余的14篇则属于偏重叙事的文本。抒情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是私人空间状态,叙事文本表现的空间状态则是公共的,两种状态的交互切换,更是意味深长。本文立足于“空间”视角,谈论《野草》中抒情和叙事的文本特征,把握鲁迅精神世界矛盾纠结的一面。从“空间化”的叙事呈现方式,以及不同意象的相互渗透,来感知作者希望和绝望的交织呈现状态。

徐蕊[7](2018)在《新海诚动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底,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打破日本电影在中国票房纪录,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动画作品,其导演新海诚也变得广为人知。实际上,新海诚的动画作品早在十多年前就进入中国,探析其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及原因对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具有启示意义。从新海诚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来看,新海诚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前后两个阶段性的特点:前期作为小众文化的代表,其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依靠网络媒介与粉丝的主动性,在这一时期新海诚在中国实现了人气的原始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受众基础;后期,随着商业力量对小众文化的收编,新海诚转变成大众文化消费品,其在中国的传播也介入了资本的力量,官方宣传加上粉丝在社交媒体上的积极分享,终于引爆了票房,实现了在中国的有效传播。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新海诚在中国的有效传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土壤的契合、中国观众个人使用与满足心理的推动,也包括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传播环境的宽松化。新海诚已经成为了拥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动漫大IP,当下国际动漫产品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各种超级IP之间竞争,而其中粉丝在跨国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是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应注重国际化动漫IP的建设;二是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新媒体营销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心理,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引导市场舆论,以不断提高动漫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冯立华[8](2018)在《接受与差异——觉醒、救赎与超人主题在鲁迅和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变奏》文中认为日本文学界吸收鲁迅的文学理念,并将其用于文学实践,大江健三郎应是其中之一。鲁迅对大江文学的影响究其根底应为思想层面的,不过也有文学形式上的,但不是简单的模仿。大江健三郎70年代的小说《需要献祭之男吗》也是描绘了一个人吃人的世界,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小说所表现的觉醒、救赎与超人的主题,在接受了鲁迅影响的同时,表现了别样的色彩。同时,大江的"重复中存在差异"的文学理念开始出现在小说中。

王爱萍[9](2017)在《夏济安论》文中认为夏济安作为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在海外学界享有盛誉,其作品陆续整理出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过相较于胞弟夏志清,夏济安的学术生涯和文化价值尚待进一步厘清和深入研究,本文力图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还原夏济安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生涯,着重分析其短暂一生中的四个面向。作为动荡时代中的个体,他身处乱世,通过建构心目中的“文化中国”来消解身处异乡的不安与焦虑。在爱情上,他极度敏感的“自我”和极强的自尊心造成了他近乎宗教般的爱情观,使他在恋爱中屡屡受挫,蹭蹬蹉跎,以致终身未娶;作为导师与编辑,他终其一生教书育人,特别是在台湾大学任教9年,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成为台湾文坛的代表。其创办的《文学杂志》,鼓励严肃文学创作,在官方文学之外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学场域,为当时台湾的“文化沙漠”打造了一片绿洲,为中国文化在台湾留下火种;作为小说家,他心系中国小说前途,借助西方新批评理论对中国新旧小说进行重新批评,同时也在小说创作和翻译中作出努力;作为学者,他凭借其纵观东西的学识和宽广深邃的视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展开对新中国的研究,用全新的方式对共产中国的术语进行解读,以同情的态度和文化批评的方式对左翼文学运动提出了精彩之见。

赵国权[10](2017)在《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宋处于轴心后时代的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期,不仅深刻影响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态,也辐射到宋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依据社会角色理论,运用大史料观及多学科视角,从自然、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对两宋女子各类角色的教育生活进行微观分析和深度描述,从中可以看到:在一个趋向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业态下,女子的教育生活亦呈现出多元、向上、自觉、自主之态势,在中国社会生活及教育生活史上可谓独领风骚。如此,其研究既可提升及丰富两宋女子教育理论,又能还原逼近真实的两宋女子教育场景,从中发现教育生活传承的历史轨迹,打通教育史与生活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拓展女子教育史研究新领域。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及选题缘由,即女子在教育史学中的边缘化、从生活史角度对两宋女子教育再解读、史学研究的生活转向等。对两宋女子教育史料分为文本、非文本两类进行系统梳理,对前辈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回顾分析,大致划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从酝酿走向局部或断续关注、从局部或断续关注通向整体研究、从整体研究迈向纵深研究。第二部分“社会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的催化剂”,以社会大变局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的吐故纳新为前提,从文化变迁与下移、制度建构与人文关怀、社会生活开放与交融、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等几个方面,来阐释生成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背景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第三部分“作为自然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作为自然独立的个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必然要学会借助各种资源来满足衣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社会也会对其生存空间及行为予以规范,即通过性别规训、身体塑造以及成年礼等,使之合乎社会公众的角色期待。她们也会通过自身及生活体验,来感悟生死及生命之重。第四部分“作为家庭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一生要经过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等多次重要的家庭角色建构。为人女,要接受入则孝父母、出则友爱兄弟姐妹之教,使为“孝女”;为人妻,要接受柔顺、不妒、相夫、守节之教,使为“贤妻”;为人母,要接受如何胎教及教子女识字、读书、交友、择业、为官等,使为“良母”;为人媳,要接受孝公婆、和娣姒、睦邻里及经营家庭产业之教,使为“顺妇”。她们忍辱负重,以其大爱及智慧,极力维系着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第五部分“作为社会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既复杂又不固定,从社会对各种角色期待的共性上,分为五个方面加以解读,即在濡化中施与道德规训、在阅读中涵养知识、在做学中养成生存技艺、在与各层人士交往中丰富社会阅历、在信奉佛道中找寻寄托并超越自我。尤其她们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扮演着施教者的角色,以己所学及所能来回报家人和社会。第六部分“回馈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大变局中的文明理性开国与治国气象,使得女子教育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开放之态势,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在生活中漫步,以角色引领生活,旨在学会如何生活;伴随教育生活的时空增温,女子身体从禁锢趋向重塑,读书从内闱步入学堂,交往从家内移到家外,治家从“主内”到“主外”;“母教”在生活中被拓展、被深化,她们敢于担当、以教为乐、捐资助教、爱及家国之壮举,使教育生活得以精彩而完美建构;教育生活的终极呈现便是才女辈出,在诗词、书画、制造、军事、商贸、竞技、说唱乃至科举等领域均有不让须眉者。“结语”部分是对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予以定位,主要论点为:一是以两宋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可以看出:两宋理性文明的开国气象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新业态,直接催生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开放、自主之态势,成为两宋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一大场域,也构成两宋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相比较而言,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同一性远大于差异性;二是以中国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可以看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上承汉唐多有超越,下启近世,又多为元明清三代所不及,实乃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生活的黄金时代;三是以世界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同样会发现:轴心前时代的文明古国,唯独中国的教育文化没有出现中断而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也唯独中国两宋时期的女子教育生活在同时代的世界舞台上成为领跑者,因此它不独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二、亚洲皆醉中国独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皆醉中国独醒(论文提纲范文)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习近平对中国古典名句的创新性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缘由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基础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七、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习近平创新性运用古典名句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古典名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古典名句的界定
        二、古典名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创新性运用与“双用”原则的关系
        一、关于创新性运用的涵义
        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
        三、创新性运用与“双用”原则的关系
    第三节 创新性运用与“双创”原则的关系
        一、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涵义
        二、创新性运用与“双创”原则的关系
第二章 习近平创新性运用中国古典名句的的类型和所涉及的领域
    第一节 习近平创新性运用的古典名句类型
        一、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名句
        二、经典古诗词
        三、名言警句和民间俗语
    第二节 习近平创新性运用中国古典名句所涉及的领域
        一、经济建设方面的古典名句
        二、政治建设方面的古典名句
        三、文化建设方面的古典名句
        四、社会方面的古典名句
        五、生态建设方面的古典名句
        六、党的建设方面的古典名句
        七、国防建设方面的古典名句
        八、外交方面的古典名句
第三章 习近平创新性运用中国古典名句的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节 习近平创新性运用古典名句的主要特点
        一、习近平运用的古典名句数量多
        二、习近平运用的古典名句的范围广
        三、习近平运用的古典名句内涵丰富
    第二节 习近平运用古典名句的创新之处
        一、以我为主,坚持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相统一
        二、以人为本,坚持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相统一
        三、古为今用,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四、善用修辞,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第四章 习近平创新性运用中国古典名句的时代价值与重要启示
    第一节 习近平创新性运用中国古典名句的时代价值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进程
        二、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三、开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第二节 习近平创新性运用中国古典名句的的重要启示
        一、根植文化自信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坚定文化自信之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开创文化自信之径:发挥人民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3)论《朝花夕拾》与鲁迅的生命体验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精神困境下的选择
    1.1 纷扰与反抗
    1.2 寂寞与怀旧
2 “思乡的蛊惑”
    2.1 童年经验的发掘
    2.2 乡风民俗的书写
3 他人与自我
    3.1 “能憎才能爱”
    3.2 从他人中看见自己
4 内在精神的言说
    4.1 两次精神自觉
    4.2 “韧”性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李端棻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端棻简论
    (一)生平述略
    (二)戊戌之魂———李端棻与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与李之关系
        2.《请推广学校折》在变法中的地位
        3.李所荐人才在变法中的作用
        4.《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折》贯穿于变法始终
    (三)简论《苾园诗存》
        1.版本
        2.内容
        3.诗作撰成时段
        4.成就
二李端棻年谱
    (一)凡例
    (二)年谱
附录一
    《清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
    《祭故礼部尚书苾园李公文》
    《李苾园先生遗诗序》
附录二

(6)抒情与叙事的交互 ——鲁迅《野草》自我审视的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可感知的空间
    1.1 困于室
    1.2 困于世
2 荒诞的梦境
    2.1 执于己
    2.2 梦中景
3 故事里的“人”
    3.1 “自画像”
    3.2 “母”与“子”
4 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4.1 沉默与充实
    4.2 开口与空虚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海诚动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新海诚动画——小众青春治愈型到大众化转型
    第一节 新海诚:独立动画人到商业动画导演
        一、新海诚的创作特色
        二、独立创作到商业创作
        三、新海诚动画作品的转变
    第二节 变与不变:新海诚动画的文本分析
        一、不变的风格:青春、孤独与治愈
        二、变化的制作:商业元素的添加
第二章 新海诚动画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第一节 传播主体:从粉丝到官方
        一、粉丝宣传:港台向大陆的二次传播
        二、官方发力:国内成为主要宣传对象
    第二节 传播渠道:从线上到线下
        一、新媒体:新海诚动画在中国传播的主阵地
        二、院线体系:新海诚动画在中国传播的转折
    第三节 受众特点:年轻的精英群体
        一、受众的社会结构特征
        二、受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分析
    第四节 传播效果:在中国的有效传播
        一、市场效益分析
        二、受众评价反馈
第三章 新海诚动画在中国有效传播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心理文化土壤契合
        一、东亚文化圈下的高效传播
        二、中国动漫亚文化爱好群体广
        三、现代化进程下社会孤独感加深
        四、粉丝文化下“新海诚粉”的支持
    第二节 个人使用与满足心理推动
        一、消费小众文化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
        二、得到情绪释放以实现娱乐消遣的目的
        三、获得共同话题以实现人际交往的需要
    第三节 新媒介塑造更优的传播环境
        一、网络空间动漫资源共享更自由
        二、网络传播渠道丰富降低推广难度
        三、动漫爱好者具有更强的参与意识
        四、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形成“流量”
第四章 对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第一节 创作优质的跨文化动画文本
        一、国际化价值体系建构
        二、本土传统文化开发
        三、文本的接近性表达
    第二节 打造国际化动漫IP产业链
        一、核心产品产业链的打造
        二、附属产品产业链的开发
        三、跨界产品产业链的延伸
    第三节 注重新媒体的创新营销方式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观众心理
        二、通过社交媒体引导市场舆论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创新营销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接受与差异——觉醒、救赎与超人主题在鲁迅和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变奏(论文提纲范文)

一、罪恶的根源
二、觉醒与救赎
三、“超人”行动的失败

(9)夏济安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游子与情种
    第一节 离散的游子: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第二节 痴情的种子:拣尽寒枝不肯栖
第二章 导师与编辑
    第一节 文学导师:一人之力,百代之功
    第二节 杂志主编:众人皆醉我独醒
第三章 作家与译者
    第一节 创作与翻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第二节 小说思想:虚怀若谷,中西合璧
第四章 政治与学术
    第一节 共产中国研究:独辟蹊径
    第二节 左翼文学研究:肩住黑暗的闸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夏济安着作
致谢

(10)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的催化剂
    一、文化变迁与下移:从重文到重女教
        (一) “重文”之策促成劝学兴教态势
        (二) 书籍印刷促使文化普及与下移
        (三) 学术论争促动社会对女教的特别关注
    二、制度建构与人文关怀:从意识觉醒到独自维权
        (一) 对婚姻的自主与自决
        (二) 对财产的拥有和支配
        (三) 可独为一户之主
        (四) 用法律申诉维权
        (五) 社会对女子的救助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角色固化到重塑
        (一) 生活空间的开放与自我
        (二) 女子生活中的角色趋向多元
    四、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从忠君到生成爱国情怀
        (一) 交融中的文化包容与生活
        (二) 冲突中的女子爱国情怀
第二章 作为自然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一、性别之教:予以性别规训与认同
    二、饮食之教:形成习惯及自觉
    三、佩饰之教:传统与时尚交汇
    四、强身之教:从戏玩到竞技
    五、“成人”之教:“笄礼”与“乞巧”
    六、生死之悟:求生与释然
第三章 作为家庭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一、为人女之教:立身处世做“孝女”
        (一) 入则孝父母
        (二) 出则友兄弟姊妹
        (三) 及笄婚姻第一课
    二、为人妻之教:柔顺事夫做“贤妻”
        (一) 妻以“柔顺”为美
        (二) 妻以“不妒”为德
        (三) 妻以“相夫”为功
        (四) 夫亡守节或可再嫁
    三、为人母之教:养育子女做“良母”
        (一) 孕育中的祈愿
        (二) 对新生命的呵护
        (三) 生活中的倾心教导
    四、为人媳之教:孝公婆勤理家使为“顺媳”
        (一) 事公婆如事父母
        (二) 谦顺于叔妹及娣姒
        (三) 以和、义睦族邻
        (四) 以法度、智慧经家理业
第四章 作为社会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一、道德规训:在濡化中成人
        (一) 社会意志的表达
        (二) 家庭中的熏陶
        (三) 生活中的自觉践行
    二、知识涵养:在阅读中沉淀
        (一) 走进阅读
        (二) 时时乃至终身阅读
        (三) 经史百科无不涉足
        (四) 让阅读改变自我
    三、生存技艺:在做学中养成
        (一) 桑蚕织紝之教
        (二) 诗词书画歌舞之教
        (三) 雇工及经营技能之教
    四、社会阅历:在交游中丰富
        (一) 士庶女子之交游
        (二) 风尘女子之交游
    五、宗教信仰:在修行中超越自我
        (一) 奉佛事佛之教
        (二) 崇道修道之教
第五章 回应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一、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书写女子教育的“本真”
        (一) 教育在生活中漫步
        (二) 以角色引领教育生活
        (三) 旨在学会生活
    二、教育生活的时空增温:传承中的开放与时尚
        (一) 身体从禁锢趋向重塑
        (二) 读书从内闱步入学堂
        (三) 交往从家内移到家外
        (四) 治家从“主内”到“主外”
    三、“母教”在生活中拓展与深化:教育生活的完美建构
        (一) 敢于担当
        (二) 以教为乐
        (三) 捐资助教
        (四) 爱及家国
    四、巾帼不让须眉:女子教育生活的终极呈现
        (一) 善诗词多成一家
        (二) 工书画有章有法
        (三) 懂技术造福闾里
        (四) 知军事保家卫国
        (五) 应科举惊动朝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亚洲皆醉中国独醒(论文参考文献)

  •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对中国古典名句的创新性运用研究[D]. 唐春淋.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3]论《朝花夕拾》与鲁迅的生命体验方式[D]. 乔中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5]李端棻年谱[J]. 王美东.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 2016(00)
  • [6]抒情与叙事的交互 ——鲁迅《野草》自我审视的方式[D]. 赵航.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新海诚动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启示[D]. 徐蕊.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5)
  • [8]接受与差异——觉醒、救赎与超人主题在鲁迅和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变奏[J]. 冯立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9]夏济安论[D]. 王爱萍. 苏州大学, 2017(05)
  • [10]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D]. 赵国权.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亚洲醉了,中国一个人醒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