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制合成油市场分析与技术开发

天然气制合成油市场分析与技术开发

一、天然气制合成油的市场分析与技术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琦,宋艺凡[1](2021)在《我国乙二醇市场供求预测与发展建议》文中提出介绍了乙二醇的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分析了我国乙二醇的市场现状并对其进行了预测,预计2023年我国乙二醇产能将达到30 000 kt/a左右,表观消费量将达到22 680 kt,产能将会绝对过剩。通过对不同乙二醇工艺路线成本进行分析,得到了以石油路线、煤制路线、天然气路线、焦炉煤气制乙二醇的制造成本,为比较乙二醇成本竞争力提供了依据;从宏观政策和微观层面两方面,提出了降低乙二醇成本、提升竞争力的措施。建议相关企业面对市场的变化,要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一套装置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生产多个品种的产品,以提高乙二醇生产企业抵御价格波动的能力。

陈阳,陶志达,杨芊[2](2021)在《湖北荆州江陵经济开发区煤化工产业提升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碳"目标的提出,要求煤炭行业必须坚持贯彻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对发展煤化工产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根据湖北荆州江陵县能源化工产业园规划,综合分析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等优势,提出江陵经济开发区煤化工产业提升方案。方案科学谋划煤化工产业布局,精准分析煤化工产品市场,突破行业壁垒,推进产业融合,并从经济、环保两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引领江陵县煤化工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新庄[3](2021)在《Mo/HZSM-5微球的流化磨损及其甲烷无氧芳构化流化床工艺优化》文中提出作为天然气、煤层气、油田伴生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一次能源的主要成分,甲烷的高效、清洁化利用备受关注。在无氧条件下,甲烷经催化可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液态/固态芳烃以及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稀缺的氢气,其工艺流程短且原子经济性好。经过近三十年的持续探索,甲烷无氧芳构化(methane dehydro-aromatization,MDA)技术已在催化剂、反应工艺及设备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并对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和催化机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且在小型试验系统上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转,但目前仍未有中试及工业化实践。受热力学限制,MDA需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以获取有生产意义的产物收率,同时为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减小反应器尺寸,需要采取动力学上不利于MDA的系统加压措施,或在常压下增大进料空速。以上工艺措施会导致显着的催化剂磨损问题,如同炼油工业的FCC工艺一样,其可能会给未来的放大试验、中试甚至工业生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堵塞管线、污染产品和降低催化性能。而在我们较早相关试验的气相出口管道中也收集到了一定量的催化剂磨损细粉。现有活性较佳的催化剂是以Mo为主要负载金属的氢化ZSM-5沸石分子筛,实际使用中需要将其成型为百微米级的规则颗粒,并采用传热效果较佳的流化床或附带催化剂连续再生的循环流化床工艺。而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因竞争性的积碳反应以及空间位阻造成的深度脱氢反应而快速失活,且反应器类型及尺寸变化可能会对催化性能和适宜工艺参数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推动MDA技术向中试和工业化方向迈进,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围绕催化剂跑损和芳构化性能不稳定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一)Mo/HZSM-5催化剂的流化磨损催化剂跑损源于其在工艺条件下的磨损。为了解催化剂在高温、长时间快速移动和MDA反应下的真实磨损情况,本文第二章2.3节中以循环流化床为模拟对象,在已有50 mm流化床基础上自制流化磨损评价装置,并在第三章中研究了系统温度、运行时间和工艺因素(活化、芳构化和再生)对无粘结剂喷雾成型Mo/HZSM-5微球流化磨损的影响,结果发现:热应力、机械应力和化学应力共同造成催化剂表面磨蚀和/或体相破碎;系统温度越高、运行时间越长,则催化剂磨损越严重;200℃以下主要为表面磨蚀,200~600℃时磨损近似稳定,600℃以上为多级破碎主导;工艺因素产生的积炭增大了催化剂粒径和耐磨性,且处理深度增加(活化→芳构化→再生)会产生相对负向作用;H2再生能减小积炭催化剂粒径,但无法使其恢复至初始状态;推测工艺处理Mo/HZSM-5上存在3种类型积炭:Mo2C和/或MoOxCy、石墨前驱态和/或碳颗粒和低聚稠环芳烃。(二)Mo/HZSM-5催化剂的粒径-芳构化性能关系若不考虑活性组分和载体结构的变化,则催化剂磨损的最直观表现是粒径(分布)改变。为了解Mo/HZSM-5粒径对其芳构化性能的影响,本文第四章中系统研究了不同粒径规整Mo/HZSM-5微球和无定形破碎Mo/HZSM-5颗粒的MDA性能,结果发现:固定床中不存在规律性的粒径效应,且处于粒径范围两极的催化剂均表现出较差的MDA效果;流化床中,较大粒径的甲烷转化率较好且较稳定,苯选择性的稳定值不受粒径变化影响,200-280μm催化剂的MDA性能最佳;流化磨损产生的细小催化剂颗粒增大了其与甲烷的接触面,减小了扩散阻力,因而提升了初期MDA性能,但也促进了积炭生成,加之催化剂质量损失,最终导致失活加快。(三)Mo/HZSM-5催化MDA的流化床(系统)工艺优化单一尺寸流化床的优选工艺参数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反应器尺寸放大和型式变化,进而造成MDA性能不稳定的现象。为了解流化床尺寸和型式对Mo/HZSM-5催化MDA工艺优选的影响,本文第五章中采用8/15/50 mm流化床优选和35/50 mm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系统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部分适宜的MDA工艺参数,结果发现:适宜的再生H2温度和流量分别为850℃和0.5 L·min-1,反应空速(reaction space velocity,RSV)为4000 m L·g-1·h-1,Mo/HZSM-5粒径中值为177.7-194.0μm,活化前升温介质为N2或H2,活化后至芳构化反应前升温介质为H2;流化床系统的适宜催化剂循环速度与反应器/再生器尺寸密切相关,且系统具备有限的自我调节特性;高空速会放大系统的不均匀流化,使部分“死体积”催化剂在无H2再生下连续失活;适当增加催化剂滞留量、延长再生时间并减少再生次数均有益芳烃稳定生成。(四)Mo/HZSM-5催化性能的反应器放大效应反应器尺寸增大往往会导致催化反应效果变化。为了解流化床(系统)放大对Mo/HZSM-5催化MDA的影响,本文第六章中基于现有实验规模,研究在3种尺寸流化床和2种尺寸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系统中Mo/HZSM-5催化MDA的放大效应,结果发现:放大效应受RSV影响,在较低RSV(≤4000 m L·g-1·h-1)下,流化床(系统)内径增大(8 mm→50 mm和35 mm→50 mm)后,甲烷转化率、苯选择性和生成速率下降,而萘选择性和生成速率升高;在较高RSV(8400~11000 m L·g-1·h-1)下,流化床内径依次增大(8 mm→15 mm→50 mm)后,甲烷转化率小幅降低,但苯/萘的选择性和生成速率均升高。推测,较高RSV使Mo/HZSM-5与CH4接触更加充分,芳烃产品的扩散阻力减小,加之传热改善,积炭失活过程也更为平缓。本文以推动MDA技术进一步放大为导向,着力探究流化床(系统)工艺中Mo/HZSM-5微球催化剂磨损的原因、可能机理及催化影响,并针对小试中芳构化效果不稳定问题进行工艺参数优化、验证和放大效应研究,为该技术未来的反应器设计和规模化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李明鑫[4](2021)在《热耦合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同步综合》文中指出近年来,煤制天然气项目因为存在过程能耗高、天然气价格下跌严重且供需波动大等问题,其盈利能力被大幅度削弱,单一的产品结构已经成为制约煤化工健康发展的瓶颈。可见,优化工艺流程、升级生产结构、提升综合能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煤化工产业链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煤基多联产过程可通过煤化工下游工艺路径的耦合,实现终端产品多样化、高值化、节能化生产,是解决上述难题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以煤制天然气与煤制甲醇联产工艺为背景,围绕反应热力学模型通用性差、余热回收不足、过程综合与能量网络关联性弱等问题,开展基于机理-代理模型的耦合热集成的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同步优化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严格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并联/串联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优化设计方法。该工艺引入了三级蒸汽动力循环系统充分回收变换单元、甲烷化单元和甲醇合成单元余热,采用提高待脱酸合成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低温甲醇洗单元能耗,并分析了关键参数对工艺性能影响。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产过程相比,并联联产工艺的产品成本降低9.06%,?效率提升2.36%,因此该工艺是提高经济效益和能源效率的较好方案。(2)基于并联路线提出了一种耦合热集成的多联产工艺混合模拟优化方法。建立了能够处理等温相变和非等温相变的拓展Duran-Grossmann模型用于换热网络综合,采用遗传算法对并联路线关键反应单元和三级蒸汽动力循环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了集成优化。与分步法相比,该方法的总?效率提高了2.22%,产功量提高了44.05%。此外探讨了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工艺过程对热集成有较强的影响。(3)为解决上述方法未实现过程和换热网络同步综合且求解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代理模型的过程与换热网络同步综合方法。建立神经网络代理模型代替复杂机理模型,在保持模型准确性的同时简化模型求解难度。引入基于拓展转运模型的混合整数非线性模型优化不确定换热网络,以年度总费用最大为目标实现了过程和换热网络同步综合。最后,以气化单元和甲醇合成单元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原一丁[5](2021)在《2.7亿Nm3/a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方案论证》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的需求,以及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如何高效利用焦化过程产生的焦炉煤气生产清洁能源成为研究的趋势,焦炉煤气合成产物天然气、副产氢气的经济价值比较高,满足企业在实现环保要求的同时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可以实现社会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分析了当今能源发展的现状及天然气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介绍了国内外甲烷化技术的工艺及我国目前拥有的焦炉煤气制天然气工艺技术;从原料来源、产品竞争力、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剖析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的发展。焦炉煤气是煤焦化过程中副产的可燃性气体,含有大量污染物质,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引进并自主研发了焦炉煤气制天然气工艺。根据选定的厂址产量、原料来源、投资成本等要求出发,最终选用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技术,工艺流程为将焦炉煤气以化学合成法转化为SNG,再将SNG加压后提纯、脱水送至管网,通过进行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确定各个工段的主要设备选型、辅助设备选型以及车间布置设计等,完成了2.7亿Nm3/a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方案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方案进行了经济、安全与环保评价,本方案已在工业上得以应用,实际结果表明该项目运行稳定,工艺技术及催化剂完全能够满足合成天然气的技术要求,对我国继续开展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的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韩忠昊[6](2021)在《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稀土金属改性铁基催化剂研究》文中认为费托合成(FTS)是将以煤、天然气、生物质等为原料制备的合成气(CO+H2)经催化反应生成低碳烯烃及清洁液体燃料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含有不同稀土金属助剂(La、Ce、Nd、Sm、Eu等)的Fe基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低温物理吸附(N2-adsorption)、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H2/CO2程序升温脱附(CO/H2/CO2-TP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穆斯堡尔谱(MES)、热重分析(TGA)等表征方法着重探讨了不同稀土金属助剂、Sm助剂添加量、催化剂颗粒尺寸对Fe基催化剂的组织结构、碳化行为、体相组成以及FTS反应性能的影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无助剂Fe基催化剂和摩尔比为100Fe:10X(X=Mn、Cu、Si)的Fe基催化剂,并初步考察了 Mn、Cu、Si对Fe基催化剂FT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的添加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但抑制了催化剂的CO化学吸附性能;Cu与Mn能较好地促进CO的化学吸附,但与Cu相比,Mn更能提高Fe原子表面的电子密度和促进Fe5C2的形成。FTS结果表明,FeMn表现出最高的CO转化率和C2~4=选择性。在温度280~340℃、压力1.0~2.5MPa、空速4000~20000 ml·g-1·h-1、H2/CO=2的条件下考察了 FeMn的FTS性能,结果表明适宜的条件为温度300℃、压力1.0 MPa、空速12000 ml·g-1·h-1,此时FeMn的CO转化率为61.7%,烃分布中C2~4=含量为25.3%。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含有不同稀土金属助剂R(R=La、Ce、Nd、Sm、Eu)的FeMnR催化剂,探讨了五种稀土金属助剂对FeMn催化剂的改性作用。结果表明,稀土金属与Fe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助剂的电负性有关,在FeMnEu、FeMnSm、FeMnNd中,稀土金属助剂电负性逐渐降低,给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有助于Fe对CO的化学吸附,促进Fe5C2的形成并提高了 FTS性能;而Ce、La电负性过低,在FeMnCe及FeMnLa中形成了复合氧化物Fe2-xRxO3,这种物质对FTS不利。此外,FeMnNd具有最强的表面碱性和最弱的H化学吸附能力。催化剂评价结果表明,FeMnNd具有最佳的FTS性能,在温度300℃、压力 1.0MPa、空速 12000 ml·g-1·h-1、H2/CO=2 的条件下,CO 转化率为 74.9%,烃分布中C2~4=含量为36.0%。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 Sm含量不同的FeMnSm催化剂,探讨了 Sm助剂含量对FeMn催化剂的改性作用。结果表明,在FeMn催化剂中引入适量Sm助剂可以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提高催化剂的CO化学吸附性能,促进Fe5C2的形成并提高FTS性能。且少量Sm助剂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碱性,抑制H物种吸附,削弱加氢反应的进行,提高了低碳烯烃在烃分布中的占比;然而当Sm含量较高时,催化剂的孔道被堵塞,对原料气吸附能力下降,不利于Fe5C2的形成,导致催化剂性能下降。FTS结果表明,当Sm/Fe=1%(摩尔比)时,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FTS性能,在温度300℃、压力1.0MPa、空速12000 ml·g-1·h-1、H2/CO=2的条件下,CO转化率为70.4%,烃分布中C2~4=含量为32.6%。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级FeMnSm催化剂,考察了粒径对FeMnSm催化剂在FTS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颗粒尺寸随原料溶液浓度降低而降低。与粒径为83.2nm的催化剂相比,60.6 nm的催化剂无明显团聚效应,具备较强的CO化学吸附能力和Fe5C2的形成,抑制H物种的吸附;但当催化剂尺寸继续降低至38.3 nm时,可能形成MnFe2O4,这种物质难以被还原和碳化,降低了 FTS活性。催化剂评价结果表明FeMnSm-600具有最好的FTS性能,在温度300℃、压力1.OMPa、空速12000 ml·g-1·h-1、H2/CO=2的条件下,CO转化率为78.7%,烃分布中C2-4=含量为33.0%。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微球型Fe2O3与核壳型Fe2O3@SiO2催化剂,初步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的催化剂在FTS中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共沉淀和浸渍法相比,在溶剂热法制备的催化剂中,Fe结晶度高,CO化学吸附能力强,有助于Fe5C2的形成。核壳型催化剂的SiO2外核能够保护活性组分,减少了积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司传煜[7](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认为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吴鹏斌[8](2019)在《煤/天然气互补联产油-电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石油作为最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我国的石油消耗量大,对外依存度高,发展以煤炭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油转化技术是缓解石油短缺的途径之一,同时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整体调整。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传统的煤基费托合成油技术和火力发电存在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不足。因此,寻求煤炭的高效清洁转化一直以来是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基于此,煤炭分级转化利用、多能互补和多联产等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其在解决煤炭单一热转化过程中的壁垒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经济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煤炭和天然气在转化过程中各自的特性,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煤/天然气互补联产油-电工艺(CN-T-OP)进行流程模拟,从热力学和经济技术性层面分析其可行性。采用低温深冷法空分、煤炭部分气化、双燃料甲烷蒸汽重整、低温甲醇洗、低温浆态床费托合成、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等流程单元基于ASPEN PLUS软件构建煤/天然气互补联产油-电工艺,实现煤炭和天然气在同一系统内的互补利用,化工和动力两大类不同特性系统的集成。针对榆林烟煤部分气化特性和油-电联产能流优化分配,分别研究气化单元氧碳比(O/C、水碳比(S/C)、煤进料量和费托(F-T)合成单元F-T气相循环比(R)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C=0.2、S/C=0.1、煤进料量为5kg/s时,气化温度和气化碳转化率分别为959℃和53.8%,通过残煤燃烧的供热,重整温度和甲烷转化率分别为950 ℃和92.6%,气化单元和重整单元所得合成气的总氢碳比为2.2,即通过煤炭部分气化耦合天然气重整,所生产的合成气可直接用于F-T合成,而无需对其氢碳比进一步地调整;F-T气相物的循环加大了合成油产量,但R高于0.9后,F-T合成单元(?)损急剧增大,导致系统总能量效率降低,因此将10%的F-T气相物匹配燃气轮机发电;在最优的工艺操作条件下,系统的合成油生产效率和总能量效率分别为34.4%和52.4%,合成油产量为1.87 kg/s,净电产量为38.35 MW。以煤炭制合成油系统(CTL)作为参比系统,该系统的总能量效率为33.3%,表明了煤/天然气互补联产油-电工艺提出的煤炭分级转化与天然气互补联产技术的能量利用更为高效。在现有市场情况下,经济性能分析表明:CN-T-OP项目的总投资为232.13 M$,较CTL项目高出14.11 M$,CN-T-OP项目的总运营成本为16.74 M$/a,较CTL项目降低了 59.64%,从经济技术的角度看,CN-T-OP项目具有市场应用前景。

李冰阳[9](2018)在《天然气间接转化的技术经济分析》文中认为2005-2016年我国天然气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天然气主要用作工业燃料、城市燃气、发电和化工。我国天然气化工发展晚于国外,主要靠引进技术,目前天然气能够生产合成氨、甲醇、液体燃料等多种产品。间接转化是天然气化工的主要途径,间接转化是天然气先转化为合成气,合成气再转化为其他化工产品的过程。间接转化的主要产品可以分为三类:氢气及合成氨、甲醇及其衍生物、费托合成产品。本文选取制氢气、烯烃(天然气经甲醇制烯烃)、合成油三种产品的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技术经济分析明确了各技术的工艺特点,选取了最佳工艺路线;成本分析表明,天然气间接转化生产氢气、烯烃、合成油过程,天然气费用占成本的主要部分,气价每升高0.1元/m3,单位成本分别增加439元/t、248.2元/t、224元/t,制氢和烯烃项目获得至少10%的投资回报所能承受的最高气价分别是1.66元/m3、1.87元/m3;敏感性分析表明,天然气价格和产品价格是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制氢项目和烯烃项目,产品价格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大于天然气价格的影响;盈亏平衡分析表明,相同天然气价下,天然气制氢项目对开工率的要求高于烯烃项目。天然气与替代原料竞争力对比结果显示,天然气转化合成气、制氢、制烯烃、制合成油技术在多个方面优于以煤为原料的过程;天然气价格为1.34元/m3,原煤205元/t时,天然气制合成气,天然气制烯烃,天然气制合成油成本竞争力低于以煤为原料的过程,天然气制氢成本竞争力强于煤制氢;原油价格在51美元/桶时,天然气制合成油项目成本竞争力远低于传统炼油项目。

李涛[10](2014)在《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逐渐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对该工艺安全性研究的需求逐渐增加,特别是对可能导致较大伤亡事故后果的物理爆炸和火灾事故的研究。针对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物理爆炸和火灾事故的研究主要包括查找引起事故发生的原因事件和确定事故影响范围。本文在介绍了国内自主开发的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的基础上,对该工艺中涉及的物质和工艺危险性进了简要分析,为后续故障树分析做准备。为查找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物理爆炸事故和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采用故障树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到能够引起该工艺中天然气转化炉和费托反应器发生物理爆炸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反应器安全阀失效、反应器放空管线堵塞和反应器未按规定检测等几种,能够引起该工艺中主要反应器发生火灾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反应器未按规定检测、反应器泄压放空装置失效和没有对点火源进行有效控制等几种。盛装高温压缩可燃气体的压力容器发生物理爆炸后有靠自身热量引发火灾的可能性。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天然气制合成气转化炉内可燃混合气体的温度高于混合气体中H2的引燃温度,为研究该工艺中天然气制合成气转化炉物理爆炸后的后续事故后果,本文根据天然气制合成气转化炉形状建立圆筒形传质传热模型,应用传质传热基本公式计算物理爆炸后高温可燃气体的传质传热情况,为研究确定盛装高温可燃气体的压力容器物理爆炸引发的后续事故后果类型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可燃气体泄漏后,有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可能性。本文在对经验气体泄漏率计算公式改进的基础上,计算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天然气制合成气转化炉和费托反应器发生泄漏时的气体泄漏率;在计算得到气体泄漏率后,将质量传递和受力分析相结合,建立模型计算气体泄漏后的非稳态运动轨迹,有效填补了目前针对气体泄漏后非稳态运动轨迹研究的空白;并选择喷射火、火球火焰热辐射伤害计算模型和蒸气云爆炸冲击波伤害计算模型计算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天然气制合成气转化炉和费托反应器发生泄漏后的后续事故影响范围,同时计算该工艺中天然气制合成气转化炉物理爆炸后的火球火灾的影响范围。

二、天然气制合成油的市场分析与技术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制合成油的市场分析与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乙二醇市场供求预测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乙二醇生产工艺
2 我国乙二醇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2.1 我国乙二醇市场供求
    2.2 我国乙二醇供求预测
    2.3 我国乙二醇价格变化
    2.4 不同原料路线的乙二醇成本竞争力
        2.4.1 石油路线生产成本分析
        2.4.2 煤制路线生产成本分析
        2.4.3 天然气路线生产成本分析
        2.4.4 焦炉煤气路线生产成本分析
3 结语

(2)湖北荆州江陵经济开发区煤化工产业提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园区产业提升背景概况
    1.1 资源条件概况
    1.2 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2 园区产业与产品链提升方案
    2.1 产业链提升方案
        2.1.1 升级完善现代煤化工项目
        2.1.2 延伸煤制烯烃下游新材料
    2.2 副产品及配套产品提升方案
    2.3 多联产与循环经济产业提升方案
        2.3.1 煤基多联产示范
        2.3.2 低阶煤油气化电多联产示范
        2.3.3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3 煤化工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
    3.1 聚烯烃
    3.2 天然气
    3.3 乙二醇
    3.4 化工新材料
4 园区产业提升方案的实施
    4.1 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4.2 创新融资与招商模式
    4.3 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4.4 加大园区建设宣传力度
    4.5 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
5系统评价
    5.1 经济性评价
    5.2 环保效益
6 结语

(3)Mo/HZSM-5微球的流化磨损及其甲烷无氧芳构化流化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甲烷与天然气
        1.1.2 天然气化工转化
        1.1.3 我国天然气利用政策分析
    1.2 甲烷无氧芳构化(MDA)过程
        1.2.1 反应机理
        1.2.2 热力学研究
        1.2.3 动力学研究
        1.2.4 催化剂积炭
        1.2.5 生产工艺及设备
    1.3 固体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1.3.1 固体催化剂质量损失及其原因
        1.3.2 固体催化剂颗粒的磨损机制
        1.3.3 固体催化剂机械强度的测定
        1.3.4 固体催化剂机械强度的改善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催化剂准备
        2.1.1 主要原料及设备
        2.1.2 制备过程
    2.2 催化剂的工艺反应处理
        2.2.1 活化反应处理
        2.2.2 芳构化反应处理
        2.2.3 再生反应处理
    2.3 催化剂流化磨损测试
        2.3.1 磨损测试装置
        2.3.2 测试过程及评价指标
    2.4 催化剂甲烷无氧芳构化(MDA)评价
        2.4.1 评价装置设计及搭建
        2.4.2 主要消耗品及系统组件
        2.4.3 评价过程主要步骤
        2.4.4 在线分析及评价指标
    2.5 催化剂的物化表征
        2.5.1 比表面积和孔体积(N_2物理吸附/脱附)
        2.5.2 粒径分布(PSD)
        2.5.3 Mo含量(ICP-OES)
        2.5.4 碳物质含量(TG/DTG)
        2.5.5 积碳类型(TPO)
        2.5.6 微观形貌(SEM)
第三章 Mo/HZSM-5 催化剂的流化磨损
    3.1 系统温度的影响
    3.2 运行时间的影响
    3.3 工艺因素的影响
        3.3.1 催化剂样品的PSMD变化
        3.3.2 催化剂样品的PSD变化
        3.3.3 流化磨损测试
        3.3.4 催化剂样品积碳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Mo/HZSM-5 催化剂的粒径-芳构化性能关系
    4.1 固定床反应中Mo/HZSM-5 的粒径效应
        4.1.1 催化剂样品及反应工艺参数
        4.1.2 催化剂粒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4.1.3 失活催化剂的积碳分析
    4.2 流化床反应中Mo/HZSM-5 的粒径效应
        4.2.1 催化剂颗粒流化状态确认
        4.2.2 流化床反应空速(RSV)优化
        4.2.3 催化剂样品及反应工艺参数
        4.2.4 催化剂粒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4.2.5 催化剂的粒径效应分析
    4.3 固定床和流化床粒径效应差异
    4.4 磨损Mo/HZSM-5 的粒径效应
        4.4.1 磨损催化剂颗粒的微观形貌
        4.4.2 磨损Mo/HZSM-5 的催化反应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Mo/HZSM-5 催化MDA流化床(系统)工艺优化
    5.1 8 mm流化床工艺优化
    5.2 15 mm流化床工艺优化
        5.2.1 质量流量计校正
        5.2.2 升温气氛优化
    5.3 50 mm流化床工艺优化
        5.3.1 反应空速(RSV)优化
        5.3.2 催化剂粒径优化
        5.3.3 升温气氛优化
        5.3.4 再生强度优化
    5.4 35 mm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工艺优化
        5.4.1 实验装置改进
        5.4.2 再生H_2温度优化
        5.4.3 催化剂循环速度优化
        5.4.4 再生H_2强度优化
        5.4.5 反应空速(RSV)优化
    5.5 50 mm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工艺优化
        5.5.1 反应空速(RSV)优化
        5.5.2 催化剂循环速度优化
        5.5.3 催化剂粒径优化
    5.6 小结
第六章 Mo/HZSM-5 催化性能的反应器放大效应
    6.1 较低反应空速(RSV)下流化床的放大效应
    6.2 较高反应空速(RSV)下流化床的放大效应
    6.3 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效果分析
    6.4 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系统的放大效应
    6.5 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热耦合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同步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能源现状/研究背景
    1.2 煤基多联产工艺研究
        1.2.1 煤制天然气工艺介绍
        1.2.2 煤制甲醇工艺介绍
        1.2.3 煤化工多联产工艺研究
    1.3 余热回收与热集成研究
        1.3.1 余热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1.3.2 不确定热集成研究进展
        1.3.3 代理模型概述与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2 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设计
    2.1 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设计
    2.2 反应过程建模与分析
        2.2.1 煤气化单元建模与分析
        2.2.2 变换单元建模与分析
        2.2.3 甲烷化单元建模与分析
        2.2.4 甲醇合成单元建模与分析
    2.3 分离过程建模
    2.4 余热回收系统与热集成模型
    2.5 技术经济分析
        2.5.1 ?分析
        2.5.2 经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耦合热集成的联产工艺优化设计方案
    3.1 耦合热集成的联产工艺优化设计方案
    3.2 不确定热集成模型
        3.2.1 等温相变处理
        3.2.2 非等温相变处理
        3.2.3 拓展的D-G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过程最优参数讨论
        3.3.2 三级蒸汽动力循环系统的参数优化
        3.3.3 系统?效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代理模型的过程与换热网络同步综合框架
    4.1 同步综合框架
    4.2 代理模型
    4.3 不确定换热网络综合模型
        4.3.1 热级联构建
        4.3.2 换热网络综合
    4.4 案例分析
        4.4.1 煤气化过程
        4.4.2 甲醇合成过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获奖情况
参与横向项目
致谢

(5)2.7亿Nm3/a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方案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项目背景
        1.1.1 石油能源现状
        1.1.2 天然气现状
        1.1.3 焦炉煤气制天然气应用现状
    1.2 国内外市场预测分析
        1.2.1 国外天然气供需现状及需求预测
        1.2.2 国内天然气供需状况
        1.2.3 市场预测分析
    1.3 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1.3.1 目标市场分析
        1.3.2 产品竞争力分析
    1.4 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4.1 地方政策优势
        1.4.2 产业政策优势
        1.4.3 资源优势
        1.4.4 市场优势
    1.5 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目前技术
        1.5.1 国外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技术
        1.5.2 国内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技术
    1.6 项目投资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打造循环经济,优化企业产业结构。
        (2)实现焦化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工艺技术方案确定
    2.1 生产规模
    2.2 产品指标
    2.3 工艺流程确定
        2.3.1 原料要求
        2.3.2 总体工艺流程
    2.4 工艺技术方案比较和确定
        2.4.1 压缩工段
        2.4.2 净化工段
        2.4.3 合成工段
        2.4.4 膜分离及脱水工段
    2.5 消耗定额
    2.6 工艺过程主要计算
        2.6.1 物料衡算
        2.6.2 能量衡算
3.设备选型
    3.1 概述
    3.2 脱硫工段主要设备工艺计算及选型
        3.2.1 粗脱硫塔的设计选型
        3.2.2 氧化锌脱硫槽计算
    3.3 各工段设备综合情况
        3.3.1 压缩工段
        3.3.2 净化工段
        3.3.3 合成工段
        3.3.4 膜分离及脱水工段
4.车间布置
    4.1 布置原则
    4.2 布置确定
5.安全与环保
    5.1 生产过程职业安全与有害因素分析
    5.2 采取安全与环保措施效果
    5.3 绿化方案
6.经济核算
    6.1 基础数据
        6.1.1 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
        6.1.2 固定资产投资
    6.2 成本估算
        6.2.1 外购原料
        6.2.2 外购动力
        6.2.3 成本估算
    6.3 经济效益
    6.4 经济评价
7.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稀土金属改性铁基催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费托合成
        2.1.1 费托合成反应
        2.1.2 费托合成热力学与动力学
    2.2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
        2.2.1 表面碳化物机理
        2.2.2 烯基机理
        2.2.3 烯醇机理
        2.2.4 羰基插入机理
        2.2.5 双活体中间体机理
    2.3 费托合成催化剂
        2.3.1 活性组分
        2.3.2 助剂
        2.3.3 载体
        2.3.4 制备方法
    2.4 费托合成反应器
        2.4.1 固定床反应器
        2.4.2 流化床反应器
        2.4.3 浆态床反应器
        2.4.4 微通道反应器
    2.5 费托合成工艺
        2.5.1 德国Ruhrchemie工艺
        2.5.2 美国Hydrocol工艺
        2.5.3 南非Sasol工艺
        2.5.4 荷兰SMDS工艺
        2.5.5 美国AGC-21工艺
        2.5.6 我国FTS工艺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催化剂制备
        3.1.1 试剂与设备
        3.1.2 催化剂制备方法
    3.2 催化剂表征
        3.2.1 X射线衍射(XRD)
        3.2.2 N_2物理吸附(BET)
        3.2.3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3.2.4 CO/H_2/CO_2程序升温脱附(CO/H_2/CO_2-TPD)
        3.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2.8 穆斯堡尔谱(MES)
        3.2.9 热重分析(TGA)
        3.2.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3.3 催化剂性能评价
        3.3.1 实验装置与设备
        3.3.2 催化剂考评流程
第4章 共沉淀铁基催化剂
    4.1 催化剂制备
    4.2 催化剂表征
        4.2.1 XRD
        4.2.2 低温N_2物理吸附
        4.2.3 CO-TPD
        4.2.4 H_2-TPR
        4.2.5 XPS
        4.2.6 MES
    4.3 催化剂性能评价
    4.4 反应条件对FeMn催化剂FTS性能的影响
        4.4.1 温度
        4.4.2 压力
        4.4.3 空速
    4.5 小结
第5章 稀土金属改性FeMn催化剂
    5.1 催化剂制备
    5.2 催化剂表征
        5.2.1 XRD
        5.2.2 低温N_2物理吸附
        5.2.3 HRTEM
        5.2.4 XPS
        5.2.5 CO-TPD
        5.2.6 CO_2-TPD
        5.2.7 H_2-TPD
        5.2.8 MES
    5.3 催化剂性能评价
        5.3.1 CO转化率
        5.3.2 烃分布
    5.4 误差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不同Sm含量的FeMn催化剂
    6.1 催化剂制备
    6.2 催化剂表征
        6.2.1 XRD
        6.2.2 低温N_2物理吸附
        6.2.3 TEM
        6.2.4 XPS
        6.2.5 CO-TPD
        6.2.6 CO_2-TPD
        6.2.7 H_2-TPD
        6.2.8 H_2-TPR
        6.2.9 MES
    6.3 催化剂性能评价
        6.3.1 CO转化率
        6.3.2 烃分布
    6.4 小结
第7章 共沉淀纳米FeMnSm催化剂
    7.1 催化剂制备
    7.2 催化剂表征
        7.2.1 XRD
        7.2.2 N_2物理吸附
        7.2.3 SEM
        7.2.4 MES
        7.2.5 XPS
        7.2.6 H_2-TPR
        7.2.7 CO-TPD
        7.2.8 H_2-TPD
        7.2.9 TG
    7.3 催化剂性能评价
        7.3.1 CO转化率
        7.3.2 烃分布
        7.3.3 FTS稳定性
    7.4 小结
第8章 核壳型铁基催化剂
    8.1 催化剂制备
    8.2 催化剂表征
        8.2.1 XRD
        8.2.2 低温N_2物理吸附
        8.2.3 TEM
        8.2.4 CO-TPD
        8.2.5 MES
        8.2.6 TG
    8.3 催化剂性能评价
        8.3.1 CO转化率与烃分布
        8.3.2 FTS稳定性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来源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一)南非
        (二)美国
        (三)日本
        (四)欧盟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8)煤/天然气互补联产油-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能互补系统现状
    1.3 合成油制备关键技术现状
        1.3.1 合成气制备
        1.3.2 费托合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工艺方案确定与流程模拟
    2.1 工艺方案确定
        2.1.1 空分单元
        2.1.2 煤炭气化单元
        2.1.3 天然气重整单元
        2.1.4 合成气净化单元
        2.1.5 费托合成单元
        2.1.6 电力生产单元
    2.2 工艺流程模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艺参数分析与优化
    3.1 系统评价指标
    3.2 参数分析与优化
        3.2.1 气化剂进料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2.2 煤进料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2.3 费托气相循环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技术分析
    4.1 经济技术指标
        4.1.1 总投资估算
        4.1.2 总运营成本估算
    4.2 煤炭制合成油系统
    4.3 估算结果
    4.4 灵敏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天然气间接转化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天然气市场
        1.1.1 世界天然气市场
        1.1.2 中国天然气市场
    1.2 天然气化工技术现状
        1.2.1 概述
        1.2.2 天然气制合成气
        1.2.3 天然气制氢
        1.2.4 天然气制甲醇
        1.2.5 天然气制低碳烯烃
        1.2.6 天然气制合成油
        1.2.7 天然气制乙二醇
    1.3 天然气化工(间接转化)的技术经济分析
        1.3.1 天然气制氢的技术经济分析
        1.3.2 天然气经甲醇制烯烃技术经济分析
        1.3.3 天然气制合成油的技术经济分析
    1.4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1.4.1 典型技术指标
        1.4.2 建设投资估算
        1.4.3 成本费用估算
        1.4.4 盈利能力分析
        1.4.5 不确定性分析
第2章 天然气转化制合成气的技术经济研究
    2.1 不同天然气制合成气工艺对比
        2.1.1 天然气制合成气技术对比
        2.1.2 天然气制合成气的经济对比
    2.2 天然气制合成气的成本分析
    2.3 天然气制合成气工艺竞争力分析
        2.3.1 天然气制合成气和煤制合成气的技术对比
        2.3.2 天然气制合成气的成本竞争力
    2.4 天然气制合成气技术进展
    2.5 小结
第3章 天然气制氢技术经济分析
    3.1 制氢产业现状
    3.2 天然气制氢工艺及成本分析
    3.3 不确定性分析
        3.3.1 敏感性分析
        3.3.2 盈亏平衡分析
    3.4 天然气制氢竞争力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天然气经甲醇制烯烃技术经济分析
    4.1 天然气经甲醇制烯烃产业现状
    4.2 天然气经甲醇制烯烃工艺及成本分析
    4.3 不确定性分析
        4.3.1 敏感性分析
        4.3.2 盈亏平衡分析
    4.4 天然气经甲醇制烯烃竞争力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天然气制合成油技术经济分析
    5.1 天然气制合成油产业现状
    5.2 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及成本分析
    5.3 天然气制合成油竞争力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外基于费托合成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发展概况
        1.2.2 国内基于费托技术制天气合成油项目建设情况
        1.2.3 国内外对天然气化工工艺安全性研究的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体内容概述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介绍及主要危险识别
    2.1 基于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技术介绍
        2.1.1 天然气制合成气技术概况
        2.1.2 费托合成技术概况
    2.2 国内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介绍
        2.2.1 工艺流程介绍
        2.2.2 主要设备参数
    2.3 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主要危险识别
        2.3.1 涉及物料危险性
        2.3.2 工艺过程危险性
第三章 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物理爆炸事故和火灾事故故障树分析
    3.1 故障树分析法
        3.1.1 故障树分析法简介
        3.1.2 故障树结构及符号意义
        3.1.3 故障树分析法操作步骤
        3.1.4 故障树分析法的优缺点
        3.1.5 故障树分析法对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主要反应器物理爆炸事故和火灾事故的适用性
    3.2 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主要反应器物理爆炸事故故障树分析
        3.2.1 物理爆炸故障树分析模型
        3.2.2 物理爆炸故障树分析定性计算
    3.3 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主要反应器火灾事故故障树分析
        3.3.1 火灾事故故障树分析模型
        3.3.2 火灾事故故障树分析定性计算
第四章 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主要反应器物理爆炸事故后果模拟
    4.1 物理爆炸模型的研究现状
    4.2 物理爆炸能量及冲击波计算
        4.2.1 物理爆炸能量计算
        4.2.2 冲击波超压计算
    4.3 物理爆炸后的气体扩散
        4.3.1 压缩气体扩散
        4.3.2 对流传热计算
    4.4 典型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主要反应器物理爆炸后果模拟计算
        4.4.1 主要反应器物理爆炸能量及冲击波超压计算
        4.4.2 主要反应器物理爆炸后气体扩散计算
        4.4.3 主要反应器物理爆炸后对流传热计算
第五章 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中主要反应器泄漏事故后果模拟
    5.1 主要反应器泄漏时泄漏率计算
        5.1.1 压力容器泄漏率计算研究现状
        5.1.2 气体泄漏率经验计算公式
        5.1.3 气体泄漏率改进计算公式
        5.1.4 实例计算
    5.2 气体泄漏后果分析研究
        5.2.1 气体泄漏后运动轨迹
        5.2.2 高温可燃气体泄漏后的传质传热
        5.2.3 主要反应器泄漏后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
    5.3 喷射火灾
        5.3.1 喷射火计算模型
        5.3.2 实例计算
    5.4 火球火灾计算
        5.4.1 火球火灾计算模型
        5.4.2 实例计算
    5.5 蒸气云爆炸计算
        5.5.1 蒸气云爆炸计算模型
        5.5.2 实例计算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天然气制合成油的市场分析与技术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乙二醇市场供求预测与发展建议[J]. 李瑞琦,宋艺凡. 合成纤维工业, 2021(05)
  • [2]湖北荆州江陵经济开发区煤化工产业提升方案研究[J]. 陈阳,陶志达,杨芊.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1(09)
  • [3]Mo/HZSM-5微球的流化磨损及其甲烷无氧芳构化流化床工艺优化[D]. 张新庄. 西北大学, 2021(10)
  • [4]热耦合煤制天然气-甲醇联产工艺同步综合[D]. 李明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2.7亿Nm3/a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方案论证[D]. 原一丁. 中北大学, 2021(09)
  • [6]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稀土金属改性铁基催化剂研究[D]. 韩忠昊.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7]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8]煤/天然气互补联产油-电工艺研究[D]. 吴鹏斌.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天然气间接转化的技术经济分析[D]. 李冰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基于低温费托技术天然气制合成油工艺安全性研究[D]. 李涛.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天然气制合成油市场分析与技术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