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学中壮傣族的亲属称谓

汉文学中壮傣族的亲属称谓

一、汉文献中的壮傣民族亲属称谓(论文文献综述)

韦星娥[1](2020)在《水语亲属称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对水语本体的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水语同汉语的比较研究及水语与同语族语言的比较研究。而对于水语亲属称谓的研究较少,因此对水语亲属称谓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水语三个土语区的亲属称谓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法、系统描写法,探讨水语亲属称谓的特点、构词方式、地域差异、命名理据、及文化内涵。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语料的来源等。第二部分是正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具体描写了三洞土语水婆语言点的世俗亲属称谓系统。该章节首先介绍了相关的术语,并以血亲、姻亲、配偶等称谓对三洞土语(水婆语言点)世俗亲属称谓进行划分,以辈分为依据,描述三洞土语的世俗亲属称谓系统。第二章具体描写水语的鬼神亲属称谓系统。该章节主要对父系祖神、母系祖神及六铎公家族亲属的称谓进行探讨。第三章详细分析三洞土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第四章通过对比水语三个土语的世俗亲属称谓,探讨同一语言中不同土语区的语言在构词法、词汇来源上的共性与差异。该章分为三节,分别比较三个土语的词汇来源、构词方式,并试图寻找水语世俗亲属称谓个别亲属称谓词语的原始语音形式。第五章,重点分析水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第三部分是余论。经研究发现,水语亲属称谓词汇与水族社会崇祖观念浓厚有很大关系。水族语言不仅有世俗亲属称谓词汇,还有鬼神亲属称谓词汇。前者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亲属的称谓,后者是人对过世祖先亡灵的称谓。原始水语世俗亲属称谓词对于同辈的亲属只分长幼而不分性别,现代水语完整的保留在阳安土语中。在姻亲亲属称谓中对母之兄和母之姐有性别区分,而对母之弟和母之妹即小舅舅和小姨不分性别同称?ju31,现代水语中只保留在潘洞土语中。水语世俗亲属称谓存在地域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借汉程度不一,潘洞土语借汉程度最高,其次是阳安土语,借汉程度最低的是三洞土语。

邹念琴[2](2019)在《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泰—傣族群是滇藏缅印交角区的重要族群之一,它历经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逐渐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河中与周围的族群进行交流和融合,渐次分化和演化,最终形成了跨居中缅印三国,且在该区分布最为广泛的民族群体。历史上泰—傣族群曾一度在该区域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或独立的王国,对该地区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由于中缅印王朝国家的角逐与经营,原本一体的族群逐渐向“汉化”、“缅化”和“印度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当今意义上同源异流的跨境民族群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在印度东北部、缅甸和中国的殖民入侵与统治,泰—傣族群住居区从经济结构到政治体制,从族群关系到社会文化均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族际关系表现出分化、涵化与聚合的特征。本文力图将该地区泰—傣族群纳入长时段和小尺度的地域空间进行考察,对泰—傣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区的迁徙流动和分化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和探讨。全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中心内容进行研究:第一,以傣—掸族群的本土文献、民间传说和史志资料为基础,对公元6世纪至18世纪间傣—掸族群在滇缅交角区的迁徙流动和族际关系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古代历史上中缅王朝国家和地方势力在傣—掸族群聚居区的治乱兴衰,傣—掸族群由同属中国地方势力或中央王朝控制的同源族群,逐渐分化演变为分属于中缅两国中央王朝管控下的跨境民族群体。第二,从长时段和小尺度地域空间的多方位角度入手,对阿洪姆人于13世纪从中国云南德宏地区辗转西迁至印度东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流域,并建立阿洪姆王国的历史进程进行具体阐述。通过对相关史实和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阿洪姆人在与周围族群历经长时段的交流互动中,与滇缅交角区傣—掸族群渐而疏远、分异的历史大变局。第三,阐述在近代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驱动下,泰—傣族群民族意识觉醒对其族群聚合的影响;探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边界形成和外来族群强势涌入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族群渐而分化与涵化,最终形成跨居中缅印三国的跨境民族衍生演化形态。在此基础上,又在滇藏缅印交角区联动视域下,对交角地区泰—傣族群互动关系的整体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其历经长时段的交流互动中所积淀下的共同文化基因对当今中缅印“亲诚互惠”关系建构的推动力量和阻碍因素。

和智利[3](2016)在《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语言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地理语言学(Geographical Linguistics)的理论和方法,选取28个点对居住在四川、西藏、云南等三省交界地区的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一、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全文分六章和附录:第一章绪论。首先,界定了本文的两个重要概念“纳系族群”及“亲属称谓”。其次,介绍本文的研究设计,其中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研究所围绕的理论原则及研究方法、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第三,指出本文的研究过程及语料来源。第四,简述藏缅语族语言、纳系族群语言亲属称谓的研究概况。第二章纳系族群概述。简要介绍纳系族群生活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纳系族群的语言和文字。这两章为后文进入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分析,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知识。第三章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为了从宏观上把握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根据对28个调查点亲属称谓系统的分析,以大具纳西语亲属称谓为例,分析了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成分,及亲属称谓的构成原则。第四章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的三种类型。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差异。本文将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分成三种类型: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不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以及亚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通过详细描写和分析每个类型两个个案点的亲属称谓系统,提取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三种类型的特征。第五章——第七章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的地理语言学研究。纳系族群的亲属称谓分布具有地理特征。根据与各地所调查的158种亲属关系的相应称谓,经过对比、归类、筛选,对不同辈分的亲属称谓词作为进行重点研究的特征条目。并系统考察这些亲属称谓词的空间分布,推导每个亲属称谓词的发展途径。归纳纳系族群亲属称谓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发展的顺序,及在系统中的演变链。第八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附录以个案点为纲的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语料。搜集了每个个案点的所有亲属称谓词的义项。二、本文取得的认识。本文在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提取了以下的认识:1、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的差异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根据各支群亲属称谓系统中亲属称谓的数量多少,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不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及亚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从空间上看,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多集中分布在纳西语西部方言区,不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多分布在纳西语东部方言区,亚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则多位于东部方言区及西部方言区的交界地带。2、纳系族群亲属称谓词的义项发展不均衡,亲属称谓词的义项多则达六七十个,少则只有一个。根据每个称谓所指称的亲属关系的多少,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专称式称谓,即一个称谓只指称一种亲属关系,专称式称谓的义项较少。一是类称式称谓,即一个称谓能够指称同一个范畴的多种亲属关系,类称式称谓的义项较多。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中专称式称谓较多,不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则以类称式亲属为主,亚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中专称式称谓、类称式称谓的比例介于发达型和不发达型之间。纳系族群亲属称谓词义项发展不均衡,是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地理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是语言研究、民族地理研究的宝贵资源。3、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是纳系族群家庭、婚姻形式的直接反映,通过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的研究可以看到纳系族群家庭、婚姻制度的历时发展演变过程。如: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所分布的地区较早进入专偶制家庭,而不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所分布的地区实行专偶婚的时间较晚,通过其亲属称谓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地区曾经历过血缘婚、对偶婚等较古老的婚姻和家庭形态。这是语言研究中取之不尽的矿藏。4、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的分布特征与河流的分布位置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东西对立:一指金沙江线东西对立型,即纳系族群亲属称谓沿丽江境内的金沙江两岸形成东西部差异;二指无量河线东西对立型,纳系族群亲属称谓无量河以东和以西的差异。南北对立:又称为五郎河线对立,即纳系族群亲属称谓在五郎河南边和北边形成的差异。三、本文研究的价值本文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采用地理语言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对纳系族群亲属称谓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完全证实了地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证实了不同语言与地理关系各有自己的特征和规律。本文的研究还证明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不同于汉族地区,不同地区间的社会形态差异更大,所以更能够从地区的差异来认识语言的差异。少数民族语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大有可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亲属称谓的研究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资源,但至今成果较少。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亲属称谓研究有所借鉴,有所促进。我国民族语言丰富,特点复杂,目前的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还嫌窄,今后还有大量的研究资源需要去挖掘。比如:动植物词汇、人文地理词汇、宗教词汇、农业经济词、族称、姓名、方位词、颜色词、计量法等。笔者通过本文的研究,看到今后词汇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必将会出现一片新的光景。

屈宁丽[4](2016)在《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研究》文中提出亲属称谓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复杂亲属关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言使用者所在语言系统的面貌和状况,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亲属称谓还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社团的某些文化现象。仡佬语是世界濒危语言之一,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仡佬语语言本体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有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仡佬语与同语族语言的比较研究。而对于仡佬语亲属称谓的研究较少。论文以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整理制作田野调查表,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系统描写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旨在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充实仡佬语的本体研究。同时,对比汉语亲属称谓,探析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和汉语亲属称谓的异同,从二者的共性与差异中,我们不难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表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同时,语言作为独立的系统,又是相对稳定的,不容易受影响的。全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选题意义、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大狗场仡佬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第三部分,主要从亲属称谓的结构类型、亲属称谓制类型和范畴结构讨论了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的特征。第四部分,通过对比汉语的亲属称谓,参考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对亲属称谓制研究的六分法,探讨了同一系属中不同支系的语言在构词法、亲属称谓系统和谱系上的共性与差异。第五部分,结语。

吕娜[5](2016)在《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亲属称谓是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属关系的称谓方式,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亲属称谓就已作为基本词汇存在于语言之中了。一方面,作为基本词汇,亲属称谓表现出语言的稳定性,这对我们研究语音的发展演变、语言的分化时间、语言间的亲属关系、语言的接触融合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亲属称谓和民族文化关系密切,研究亲属称谓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个民族古老的家庭婚姻习俗、民族品格及社会发展情况。因此,研究亲属称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该章节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国内外关于亲属称谓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等。第二章系统描述了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的语义系统。该章节首先介绍了相关的术语和符号,又将亲属称谓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等三种关系,利用列表的形式分别加以说明。第三章详细的分析了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的语义特征。该章节首先对武鸣壮语亲属称谓进行义素分析,根据关系亲疏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加以研究。其次,参照Kroeber的八项分类原则,对其进行范畴强度分析。第四章重点介绍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的语用特点,该章分为三节,分别从引称和对称,排行称和习惯称,从幼称等几个方面介绍武鸣壮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特点。第五章重点分析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婚姻制度、家庭形式、社会文化、语言接触等四个方面。经研究,武鸣壮语亲属称谓在语义、语用等方面和汉语有较大差异,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语义方面,武鸣壮语亲属称谓不区分直系和旁系、血亲和姻亲等,晚辈亲属称谓不区分性别,长辈亲属称谓区分年龄长幼等等。语用方面,对称和引称表现出较大差别,一些习惯称和“从幼称”是武鸣壮语亲属称谓中较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而亲属称谓的这些特点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古老的婚姻形式,以及母系社会的遗韵,尊重女性、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以及与汉语的长期接触等。

肖彬彬[6](2015)在《论江应梁傣族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应梁(1909—1988),当代着名人类学和民族史专家、国内傣族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他长期关注傣族问题,在傣族史研究上,运用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成就卓着。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及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对江应梁一生的傣族史研究展开评析。其中引言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正文分三章,第一章简述江应梁的学术渊源及其研究傣族史经历;第二章以其所着《傣族史》为主,论其傣族史的研究成果,着重说明其在傣族的族属、古代社会史分期、土司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具体研究成就,尤其是独创性见解;第三章为对其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归纳探讨。本文力求通过对以上各部分的考察,较全面的反映江应梁在傣族史研究上的学术地位和特点。

王春桥[7](2015)在《边地土司与近代滇西边界的形成》文中指出云南边疆的形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并有歧见的重大问题。当今滇西边界的形成与明清两代对边地土司的管理不无关系。清王朝为加强对边地土司管理,依据地理远近,将边地土司分为“内”、“外”之分。土司虽有“内”、“外”之分,但同属中央王朝则无二致。随着清王朝在缅甸建立藩属体系并趋于完善,内外土司的区分消失。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尤其是英帝国主义的侵入,逐步将“外”土司沦为其控制下的殖民地。十九世纪晚期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英两国就滇缅边界进行无数次谈判,终未能解决滇缅边界问题。深入探讨明清两代西南土司问题有利于正确认识近代滇西边界的形成;有利于正确认识中英滇缅边界谈判的复杂性,揭露英帝国主义侵略缅甸和中国边地的罪行,有利于正确理解百余年来滇西和缅北的形势,对国家治理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元明清时期云南边地土司的历史发展、云南西部疆域的变迁以及近代滇西边界的形成的考究,探讨云南西部边地土司辖区从“边地”到“国界”的历史过程,分析边地土司与中国疆域变迁的关系,阐释边地土司自身历史发展、藩属体系、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等因素对近代中国边界形成的影响。主要探讨如下问题,并提出本人的独立见解:首先,论述元朝统一云南及控制金齿地区以后云南西部边疆的局势,分析土司制度建立之前,元朝对云南西部边疆的控制,在缅甸建立行省,与缅甸蒲甘王朝的冲突以及麓川兴起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其次,阐述明中前期中央王朝在云南西部边地经营和拓展版图的详情,考证景泰以前云南西部疆域的范围,指出明朝以广置土司的方式使云南西部疆域到永乐时达最广。正统年间,明朝又通过“三征麓川”及善后措施,完全控制了潞江以西的云南西部边地,但因对缅甸、木邦等边地土司处置不当,为后来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的纷争埋下了隐患。通过对明代中后期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纷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考究,探讨缅甸东吁王朝兴起和明朝“内忧外患”下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由纷争而致离析的过程,论证明末云南西部疆域内缩的原因及影响。指出了中国王朝的边疆是流动的弹性地域,边地土司为王朝的藩属,有远近亲疏的关系,但同为王朝天下并无二致。在西方殖民势力侵入后,土司去留向背决定着王朝国家疆域的外扩或内缩的结论。第三,讨论清朝对滇西土司的统治,清缅藩属体系确立的过程及其对滇西传统边界形成的影响,探究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由离析而致内外分野的历程以及滇西传统边界线的形成,指出清朝将归属王朝、接受“王化”的土司称为“内土司”,将明末以降,附缅甸的土司称为“外土司”。这是清朝对“中华秩序”中“我者”与“他者”的区分,是元明以来云南西部边地自身历史发展及其与王朝国家互动的结果。当清缅藩属体系确立后,边地土司内外之分消失。第四,以全球史的视野阐述清朝和英国关于缅甸“存祀入贡”及滇缅划界等问题的交涉及结果,认为清缅藩属体系崩溃后,中英开始近代滇缅边界谈判,并最先划定了滇西土司段的边界,在中缅之间首次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国界,这标志着近代滇西边界的形成,意味着云南西部边地土司地从“边地”到“国界”转变的完成。云南西部边地土司地从“边地”到“国家”的转变是中国从“天下”(王朝国家)到“国家”(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转型在边疆问题上的体现,是云南西部边疆自身历史发展脉络和连续性、中央王朝和缅甸势力盛衰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郭立新[8](2014)在《壮族传统基层社会亲属与结群的若干基本特征》文中认为本文较为系统地回顾了以往壮族亲属制度与社会结群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壮族传统基层社会的亲属制度与社会结群具有异中求同的中心型社会取向、养育的人观和以地域社群为社会构成出发点三大基本特征。壮族传统基层社会亲属制度与社会结群的诸多地方性特征,大体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及其在文明化进程中所受儒道文化和父系亲属制度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中得到理解。

王聪潘[9](2013)在《阜阳汉简《周易》集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阜阳汉简《周易》从1977年出土至今,已然过去了30多年。在此期间,学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这些成果都是零散的,甚至有一些是处於“犄角旮旯”,如果不去仔细查找,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由於阜阳《周易》残缺严重,所以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但它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有鉴於此,在对阜阳《周易》进行整理集释的同时,我们还会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讨论。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绪论:着重介绍阜阳《周易》的发掘、整理、出版等情况,并对阜阳《周易》的研究概况进行简单的综述。同时对本文的研究动机和方法等作了说明。二、正文:第一章是阜阳《周易》的集释部份。在收集各家观点的同时,也对这些观点进行取舍,并在按语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章是对阜阳《周易》经文部份所属卜辞的研究。由於这些卜辞都与《周易》经文有着明确的附属关系,故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出卜辞与经文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是对阜阳《周易》卜辞按照其内容做了大致分类。三、附录附录部份是以阜阳《周易》为基准,将今本、马王堆帛书本、上博楚简本《周易》与阜阳本《周易》做了异文对照。

谢娜[10](2012)在《布依语亲属称谓语义与语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相应地,标记这种关系的亲属称谓词也就成为世界上每一种语言普遍具有的语言成分。亲属称谓词作为反映人类文化心理的特殊现象,一直是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课题。在不同的语言中,甚至在同一语言内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布依语三个土语之间在亲属称谓词方面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亲属称谓词不仅与语言,也与该语言群体的文化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亲属称谓词有着这样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对其进行不懈的研究。在很多语言的亲属称谓词得到充分研究的同时,布依语亲属称谓词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研究成果不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些尝试,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语义及语用等角度,对布依语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分五章对布依语的亲属称谓词进行系统的论述。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该部分包括研究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布依族及布依语简介、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四个内容。中间三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从语音和词汇构成两个方面分析了布依语亲属称谓词的结构形式,探究其特点并进行原因分析。其中着重介绍了汉语在语音和词汇两方面对布依语亲属称谓的影响。第二章从语义的角度对布依语亲属称谓词进行了分类研究,采用结构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系统分析、描写布依语亲属称谓的语义成分。第三章是布依语亲属称谓的语用研究,该部分从语用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布依语亲属称谓的“引称”和“对称”、“排行称”和“释称”、“从妻称”和“从夫称”、“从孩称”和“父母称”等8种语用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缺点及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研究结果表明:布依语亲属称谓在语音方面仍然保存本民族语言的主要特点:以单音节为主;词汇方面则以单音节词为主。语音和词汇方面均受到汉语方言的影响。语义方面,布依语亲属称谓在性别区分和年龄区分上均表现出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性别区分上,既存在需要区分性别的,多以长辈为主,也存在不需要区分性别的,以平辈和下辈为主。在年龄区分上,既存在年龄区分严格的情况,多以直系、旁系、血亲为主,也存在年龄区分不严格的情况,以姻亲亲属为主。这些特点的成因有多个方面,本文着重介绍两个方面:一是布依族婚姻制度的影响;二是汉语方言的影响。

二、汉文献中的壮傣民族亲属称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文献中的壮傣民族亲属称谓(论文提纲范文)

(1)水语亲属称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硏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对比分析法
        3.系统研究法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语料来源
第一章 水语世俗亲属称谓
    一、相关术语说明
    二、世俗亲属称谓的分类
        (一)血亲关系
        (二)姻亲关系
        (三)配偶关系
        (四)特殊关系
第二章 水语鬼神亲属称谓
    一、对父系祖神亲属的称谓
        (一)对父系祖神男性亲属的称谓
        (二)对父系祖神女性亲属的称谓
    二、对母系祖神亲属的称谓
        (一)对母系祖神男性亲属的称谓
        (二)对母系祖神女性亲属的称谓
    三、对六铎公家族的称谓
        (一)对六铎公家族男性亲属的称谓
        (二)对六铎公家族女性亲属的称谓
第三章 水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一)复合式
        (二)附加式
第四章 水语亲属称谓的地域差异
    一、三个土语区亲属称谓词的来源比较
        (一)本族亲属称谓词
        (二)借汉亲属称谓词
    二、构词方式比较
    三、水语早期亲属称谓词探析
第五章 水语亲属称谓构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
    一、水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理据
        (一)以人的毛发或胡须的颜色为构词理据
        (二)以辈分为构词理据
        (三)以长幼或亲疏为构词理据
    二、水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一)反映万物有灵观念
        (二)反映亲疏观念
        (三)反映男尊女卑观念
        (四)反映了长幼有序的观念
        (五)反映特殊的文化现象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以个案点为纲的水语亲属称谓系统语料

(2)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述评
        (一)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起源研究
        (二)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迁徙流动研究
        (三)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几点认识
    三、论文涉及的时空范围及研究范畴
        (一)时间
        (二)空间
        (三)泰—傣族群及族际关系研究范畴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意义
        (一)创新点
        (二)意义
第一章 公元6世纪—18世纪傣—掸族群的交错互动
    第一节 公元6世纪—12世纪傣—掸族群的发展与交融
        一、南诏时期傣—掸族群的迁徙流动与族际关系
        二、部落联盟统治下傣—掸族群的族际关系
    第二节 公元13 世纪—18 世纪王朝国家统治下傣—掸族群的族际互动
        一、元朝的经营与傣—掸族群族际关系的整合
        二、王朝国家统治下傣—掸族群的分化与变迁
第二章 公元13世纪—18世纪阿洪姆人的西迁及其在阿萨姆地区的流变
    第一节 傣—掸族群西迁与邻近部族的关系
        一、阿洪姆人的西迁与阿洪姆王国的建立
        二、阿洪姆人与邻近部族的关系
    第二节 阿洪姆人与傣—掸族群的交流互动及其分化流变
        一、阿洪姆人与傣—掸族群的交流互动
        二、阿洪姆人的印度化特征
        三、阿洪姆人与傣—掸族群同源异流的结局走向
第三章 19世纪—20世纪中叶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分化、聚合与涵化
    第一节 从“边地”到“国界”: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跨境民族的形成
        一、中缅边界的形成
        二、中印东段边界
        三、印缅边界的形成
    第二节 泰—傣族群的族群分化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国民政府对傣族地区的经营
        二、英国殖民者对掸族的间接统治
        三、英国殖民者对阿洪姆人的直接统治
        四、泰—傣族群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外来移民与泰—傣族群的涵化及迁徙流动
        一、近代边疆危机驱动下的云南移民与傣族的涵化
        二、缅甸掸邦地区的移民与掸族的涵化
        三、英属阿萨姆地区的移民与阿洪姆人的涵化
        四、泰—傣族群与本土族群的涵化及迁徙流动
第四章 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的特点及对中缅印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的特征
        一、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民间经济往来是泰—傣族群交错互动的助推器
        三、对抗、联合和融合并存的族际政治关系
        四、同源异流是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的主流
    第二节 泰—傣族群的交流互动对现代中缅印关系的启示
        一、泰—傣族群的信仰互动是构建中缅印“和谐周边”的文化纽带
        二、以泰—傣族群的交流互动促进中缅印的国际合作
        三、泰—傣族群的交流互动对中缅印关系的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语言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第2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纳系族群的界定
        1.2.2 亲属称谓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3节 研究设计
        1.3.1 理论原则与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第4节 研究过程与语料来源
        1.4.1 研究过程
        1.4.2 语料来源
    第5节 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研究综述
        1.5.1 藏缅语族语言亲属称谓研究概况
        1.5.2 纳系族群语言亲属称谓系统研究概况
第2章 纳系族群的人文地理环境概述
    第1节 纳系族群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环境
        2.1.1 分布与人口
        2.1.2 社会经济形态
        2.1.3 文化习俗
    第2节 纳系族群的语言文字地理环境
        2.2.1 纳系族群语言的系属和方言划分
        2.2.2 纳系族群语言的使用情况
        2.2.3 纳系族群的文字
第3章 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
    第1节 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成分
        3.1.1 基础称谓
        3.1.2 合成称谓
        3.1.3 引称和面称称谓
        3.1.4 从他称称谓
        3.1.5 排行称称谓
    第2节 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原则
        3.2.1 血缘的亲疏
        3.2.2 亲属的辈分
        3.2.3 亲属的性别
        3.2.4 年龄的长幼
        3.2.5 称呼人的性别
第4章 纳系族群三种亲属称谓系统的地理分布
    第1节 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2节 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的语言地理分析
        4.2.1 大具乡金宏村纳西语亲属称谓语言地理分析
        4.2.2 九河白族乡灵芝园村纳西语亲属称谓语言地理分析
    第3节 不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的语言地理分析
        4.3.1 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宜底大村摩梭话亲属称谓语言地理分析
        4.3.2 三坝纳西族乡恩水湾村纳西语亲属称谓语言地理分析
    第4节 亚发达型亲属称谓系统的语言地理分析
        4.4.1 太安乡汝寒坪村纳西语亲属称谓语言地理分析
        4.4.2 顺州乡分水岭村纳西语亲属称谓语言地理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系族群祖辈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第1节 父系祖辈称谓的地理分布
        5.1.1 父系祖辈称谓的地理分布
        5.1.2 父系曾祖辈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第2节 母系祖辈称谓的地理分布
        5.2.1 母系祖辈称谓的地理分布
        5.2.2 母系曾祖辈称谓的地理分布
第6章 纳系族群父辈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第1节 父辈男性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6.1.1 父辈男性血亲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6.1.2 父辈男性姻亲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6.1.3 父辈男性亲属称谓的分合类型
    第2节 父辈女性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6.2.1 父辈女性血亲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6.2.2 父辈女性姻亲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6.2.3 父辈女性亲属称谓的分合类型
第7章 纳系族群平辈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第1节 平辈姻亲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7.1.1 丈夫称谓的地理分布
        7.1.2 妻子称谓的地理分布
    第2节 平辈血亲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
        7.2.1 哥哥称谓的地理分布
        7.2.2 姐姐称谓的地理分布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以个案点为纲的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语料

(4)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
        1.2.1 国内外亲属称谓研究概况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系统
    2.1 称谓、亲属称谓及相关概念
        2.1.1 称谓及亲属称谓
        2.1.2 亲属关系
    2.2 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的分类
        2.2.1 对长辈的称谓
        2.2.2 对同辈的称谓
        2.2.3 对晚辈的称谓
        2.2.4 特殊亲属称谓
第三章 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的特征
    3.1 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的结构类型
        3.1.1 单纯词亲属称谓
        3.1.2 合成词亲属称谓
    3.2 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的亲属制度类型
        3.2.1 亲属制度类型
        3.2.2 大狗场仡佬语的亲属称谓制类型
    3.3 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的范畴结构
        3.3.1 性别范畴
        3.3.2 辈分范畴
        3.3.3 长幼范畴
        3.3.4 称呼方式范畴
第四章 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与汉语亲属称谓的比较
    4.1 构词法的比较
    4.2 亲属称谓系统的比较
    4.3 文化背景的比较
    4.4 亲属称谓谱系的比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调查表

(5)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亲属称谓研究动态
        一、国外亲属称谓研究动态
        二、国内亲属称谓研究动态
        三、壮语亲属称谓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比较研究法
    第四节 研究对象概况
        一、壮族与壮语
        二、壮族文化
第二章 壮语亲属称谓体系
    第一节 相关术语及符号说明
        一、血亲和姻亲
        二、内亲和外亲
        三、符号说明
    第二节 壮语亲属称谓系统
        一、配偶关系
        二、血亲关系
        三、姻亲关系
第三章 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的语义特征
    第一节 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系统义素
        一、一层关系亲属称谓义素
        二、二层关系亲属称谓义素
        三、三层关系亲属称谓义素
    第二节 亲属称谓范畴强度
第四章 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的语用特点
    第一节 引称和对称
        一、对称直呼其名式
        二、对称省略辈分式
        三、引称带类别性词式
        四、引称带敬辞式
    第二节 排行称和习惯称
        一、排行称
        二、习惯称
    第三节 从幼称
第五章 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亲属称谓与婚姻制度
    第二节 亲属称谓与家庭形态
    第三节 亲属称谓与社会文化
    第四节 亲属称谓与语言接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论江应梁傣族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江应梁的傣族史研究路径
    第一节 江应梁的学术渊源
    第二节 用双脚踩出的傣族史研究之路
第二章 《傣族史》的撰写及其成就
    第一节 一生心血所聚的《傣族史》
    第二节 《傣族史》的学术关怀与书写特点
    第三节 傣族社会文化生活的全景图
第三章 江应梁的民族史研究方法及其学术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边地土司与近代滇西边界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土司与边疆
    二、成就与问题
    三、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元朝对云南西部边疆的治理
    第一节 元朝对金齿地区的管控
        一、元朝将金齿地区纳入版图
        二、元朝稳固金齿地区的举措
    第二节 元朝征缅及对云南西部边疆的影响
        一、征缅前元朝与缅甸的交涉与冲突
        二、元朝四次征缅及影响
    第三节 麓川的崛起和元末金齿地区的形势
        一、麓川在元朝的兴起历程
        二、元末金齿地区的形势及影响
第二章 景泰以前明朝在云南西部边地的经营及版图的拓展
    第一节 洪武至宣德年间明朝对云南西部边地的经营
        一、“抚谕为主讨伐为辅”:朱元璋对麓川的最初策略
        二、定边之战后朱元璋对麓川策略的转变
        三、建文至永乐年间明朝在云南西部边地设置土司及管理
    第二节 正统年间的麓川之役及对云南西部边地的影响
        一、宣德年间对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的经营
        二、正统年间的麓川之役
        三、要在经久:设“三宣一长官司”和筑城置司
    第三节 缅甸、木邦向明朝求麓川地及其影响
        一、缅甸挟人索地
        二、木邦以功求地
    第四节 景泰以前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的地理范围
第三章 天顺以后明朝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的纷争、离析和疆域的内缩
    第一节 天顺至嘉靖初年云南西部边地土司之间的纷争
        一、木邦内部纷争、孟密安抚司的设立与明朝的立场
        二、孟密安抚司设置后云南西部边地土司之间的纷争及影响
    第二节 缅甸东吁王朝的北扩和明朝的应对及后果
        一、东吁王朝第一次大举内侵前的北扩、明朝的应对及影响
        二、东吁王朝内犯云南与明朝的反击及善后
    第三节 缅甸东吁王朝内侵的延续和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的离析
    第四节 明朝筑关屯田及云南西部边境的退缩
第四章 清缅藩属体系的确立及云南西部边地内外土司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清朝前期在云南西部边地土司地的统治
        一、清军追擒永历帝时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的不同表现
        二、“三藩之乱”前清朝对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的统治
        三、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朝在云南西部地区重建和完善土司制度
    第二节 清缅战争前清朝与缅甸之交涉及对缅态度
    第三节 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
    第四节 清缅战争中云南西部边地内外土司格局的形成
    第五节 清缅藩属体系的确立和清朝滇西传统边界的形成
        一、清缅老官屯和谈及藩属体系的确立
        二、清缅藩属体系确立前后清军出防滇西边地土司策略的调整
第五章 清缅藩属体系的瓦解及近代中缅边界滇西土司段的形成
    第一节 从防缅到防“野人”:滇西土司境野人山区域的形成
        一、野人入关内定居及肆掠滇西土司境
        二、清朝防御滇西土司境野人的策略
        三、滇西土司境野人山区域的形成历程
    第二节 失却藩篱:英国介入下清缅藩属体系的瓦解及影响
        一、英国占领上缅甸前清朝的态度和应对
        二、藩属体系与殖民体系的冲突:清英关于缅甸“存祀入贡”问题的交涉
        三、清缅藩属体系的瓦解:中英《缅甸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第三节 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和近代中缅边界滇西土司段的形成
        一、中英近代中缅边界滇西土司段的谈判——以野人山区域的交涉为中心
        二、中英“续议滇缅界务条款”和近代中缅边界滇西土司段的划定与改变
结语
    一、从“边地”到“国界”
    二、边地土司与疆域变迁
    三、两种世界体系冲突下近代滇西边界的形成
参考文献
致谢

(8)壮族传统基层社会亲属与结群的若干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异中求同,合二为一的中心型社会
三、养育的人观
四、以地域社群为社会构成的出发点
五、小结

(9)阜阳汉简《周易》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阜阳汉简《周易》概述
        一、 出土地点及墓地简介
        二、 阜阳汉简《周易》的发现、整理与发布
        三、 阜阳汉简《周易》概况
        四、 阜阳卜辞的性质
        五、 阜阳卜辞《周易》的时代问题
    第二节 阜阳汉简《周易》的研究价值
        一、 文字方面
        二、 社会层面
        三、 对传世经文理解方面的价值
    第三节 研究方向及方法
第一章 阜阳汉简《周易》集释
第二章 阜阳汉简《周易》卜辞研究
    说明
    第一节 阜阳汉简《周易》经文所属卦辞研究
    第二节 以卜辞之辞义而推断其所属之经文
第三章 阜阳汉简《周易》卜辞分类
    题解
    卜“天气”
    卜“田猎捕鱼”
    卜“家”
    卜“官吏”
    卜“大人”(君子)、“小人”
    卜“生”、“老”、“病”、“死”
    卜“婚嫁、夫妻”
    卜“犯罪狱讼”
    卜“攻战军旅”
    卜“事”
    卜“求”
    卜“行”
    其它
附录:阜阳汉简《周易》异文对读
参考文献

(10)布依语亲属称谓语义与语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亲属称谓研究动态
    第二节 布依族及布依语简介
        一、族称及人口分布
        二、布依语与布依文
        三、布依族文化
    第三节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田野调查
        三、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依语亲属称谓词的结构形式分析
    第一节 布依语亲属称谓词语音形式
        一、各土语的亲属称谓词包含的声、韵、调
        二、布依语亲属称谓词音节特点
        三、汉语对布依族亲属称谓词的语音影响
    第二节 布依语亲属称谓构词特点
        一、词汇构成方式
        二、词汇来源
        三、汉语在构词方面对布依族亲属称谓词的影响
第二章 布依语亲属称谓语义特征分析
    第一节 相关术语及符号说明
        一、义位(semene)、所指义(denatata)、亲属关系和亲属类型
        二、义素(seme)、语义成分(compenent)
    第二节 布依语亲属称谓体系
        一、直系亲属
        二、旁系亲属
        三、外亲亲属
        四、姻亲亲属
    第三节 布依语亲属称谓义素分析
        一、近亲属称谓义素分析
        二、二层关系亲属称谓分析
        三、三层关系亲属称谓分析
第三章 布依语亲属称谓语用特点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布依语亲属称谓的语用特点
        一、引称和对称
        二、排行称和释称
        三、从妻称和从夫称
        四、从孩称和父母称
    第二节 布依语亲属称谓语音、语义及语用特点成因分析
        一、婚姻制度的影响
        二、汉语方言及汉族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以贵州望谟为代表点)声韵调
附录二 布依语第二土语区(以贵筑青岩为代表点)声韵调
附录三 布依语第三土语区(以镇宁下硐为代表点)声韵调
附录四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四、汉文献中的壮傣民族亲属称谓(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语亲属称谓研究[D]. 韦星娥.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2]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D]. 邹念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纳系族群亲属称谓系统的语言地理研究[D]. 和智利.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1)
  • [4]大狗场仡佬语亲属称谓研究[D]. 屈宁丽. 贵州民族大学, 2016(08)
  • [5]武鸣壮语亲属称谓研究[D]. 吕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6]论江应梁傣族史研究[D]. 肖彬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7]边地土司与近代滇西边界的形成[D]. 王春桥. 云南大学, 2015(09)
  • [8]壮族传统基层社会亲属与结群的若干基本特征[J]. 郭立新. 广西民族研究, 2014(01)
  • [9]阜阳汉简《周易》集释[D]. 王聪潘. 吉林大学, 2013(09)
  • [10]布依语亲属称谓语义与语用分析[D]. 谢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标签:;  ;  ;  

汉文学中壮傣族的亲属称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