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麝香酮及其异构体的制备

dl-麝香酮及其异构体的制备

一、dl-麝香酮及其异构体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赵鹿[1](2021)在《蒙药扎冲十三味丸的质量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嘎日迪-13味丸又名扎冲十三味丸,由诃子、制草乌、石菖蒲、木香、丁香、人工麝香、磁石(煅)、珊瑚(制)、甘草、肉豆蔻、珍珠(制)、沉香、禹粮土组成,主要功能祛风通窍、舒筋活血、安神消“协日乌素”。适用于各种脑血管病、偏瘫、筋骨疼痛、风湿关节疼痛等,然而其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创新理论,以蒙药经典方剂扎冲十三味丸为研究对象,从化学物质组、体内成分、性味归属、网络药理学多方位研究,发现和追踪扎冲十三味丸的质量标志物,阐明扎冲十三味丸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提升蒙药质量标准控制提供研究基础。本课题将以扎冲十三味丸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扎冲十三味丸化学成分进行系统表征,接着对入血成分、组织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然后应用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对扎冲十三味丸中各单味药气-味表征归属研究,最后通过主要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寻找扎冲十三味丸的质量标志物。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扎冲十三味丸化学成分鉴定本实验采用UPLC-Q-TOF-MS/MS技术结合Peakview/Masterview数据处理软件对扎冲十三味丸化学物质组进行分析,分别于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信息,对扎冲十三味丸的化合物进行快速表征和识别,共鉴定出98个化合物,其中17个来源于诃子,主要为鞣质类和酚酸类;20个来源于甘草,主要为黄酮类;15个来源于肉豆蔻,主要为黄酮类和挥发油类;10个来源于珊瑚,主要为黄酮类;12个来源于丁香,主要为挥发油类;7个来源于沉香,主要为2-(2-苯乙基)色酮类;7个来源于木香,主要为倍半萜类;5个来源于珍珠,主要为氨基酸类;8个来源于石菖蒲,主要为挥发油类;3个来源于制草乌,主要是生物碱类;3个来源于麝香,主要为挥发油类。对扎冲十三味丸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经过计算机质谱数据系统检索,优化实验条件得到扎冲十三味丸正己烷提取液的总离子流图,利用NIST11数据库检索、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筛选其中匹配值大于70的化合物,共鉴定出41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57.11%,主要成分有丁香酚、麝香酮、β-细辛脑、乙酰丁香酚等。2扎冲十三味丸入血成分研究在明确扎冲十三味丸化学物质组的基础上,对其入血成分进行研究,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收集大鼠给药后的血浆样品。采用色谱柱Shim-pack GIST C18(4.6×150 mm,5 um),以甲醇(A相)、0.05%乙酸水(B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再利用Peakview/Masterview软件对扎冲十三味丸提取液、空白血浆、给药后血浆的图谱数据进行比对处理。结果从大鼠给药后血浆中检测到30个原型化合物,包括沉香四醇、木香烃内酯、麝香酮、去氢木香内酯、吉马酮、α-细辛醚、绿原酸等。3扎冲十三味丸组织成分研究在明确扎冲十三味丸化学物质组、入血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扎冲十三味丸组织中的化学成分,收集脑、心、肺、脾、肾、肝6种组织样品,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利用Peakview/Masterview软件对比分析扎冲十三味丸提取液、各空白组织、给药后组织的图谱数据进行对比处理,结果从脑组织中检测到11个成分,心组织中10个成分,肺组织中12个成分,脾组织中10个成分,肾组织中13个成分,肝组织中11个成分,其中沉香四醇、木香烃内酯、甘草素、吉马酮、α-细辛醚、绿原酸、乌头碱、谷氨酸等分布较多。4扎冲十三味丸药性研究-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对扎冲十三味丸主要成分的气-味表征归属采用HeraclesⅡ电子鼻和Astree电子舌技术对扎冲十三味丸中单味药气-味进行表征,并采用Alpha sof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选用37种样品,包括10种饮片类提取液,23种单体成分溶液和4种对照样品溶液,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样品的气、味进行区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单味药(肉豆蔻、制草乌、木香、麝香、石菖蒲、沉香、珊瑚、甘草、诃子、丁香提取液)之间相互无干扰。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对单味药判别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扎冲十三味丸的单味药可以被区分,基本明确了各单体成分的气味归属,其中电子鼻电子舌共同识别到的辛味成分是去氢二异丁香酚、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烃内酯、α-细辛醚、丁香酚、吉马酮。5利用网络药理学阐述扎冲十三味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利用STRING和GENECARD数据库搜索扎冲十三味丸主要成分的靶点以及脑血管疾病相关靶标,将化合物-疾病二者共同靶点作为关键靶点,建立药物靶蛋白-疾病靶蛋白(PPI)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制作“入血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图,并将关键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扎冲十三味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靶点有ALB、CASP3、MMP-2、MMP-3、MMP-9、PLG、JAK2、MAPK等,主要与炎症与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激素相关通路、补体和凝血级联途径、VEGF信号等25条相关信号通路有关。综合上述“化学物质组-体内成分-性味归属-网络药理学”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吉马酮、甘草素、甘草苷、鞣花酸、槲皮素、绿原酸、α-细辛醚、去氢二异丁香酚、肉豆蔻木脂素、麝香酮、金丝桃苷、丹皮酚、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沉香四醇、精氨酸19个成分可能是扎冲十三味丸的质量标志物,为扎冲十三味丸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一步扩大奠定基础。

柏建春[2](2021)在《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相色谱技术在现代分离分析领域中必不可少,以其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高灵敏度、易于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其中色谱柱作为色谱分析的主要元件,色谱固定相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待测样品的分析效果。随着对复杂样品,特别是食品、医药以及环境污染物中沸点相近、结构相似的成分分析需求的增加,合成和研究各种性能优异的气相色谱固定相成为国内外色谱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聚硅氧烷由于具有耐高低温、耐候、耐老化、生理惰性、成膜性好等优点,在气相色谱固定相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将酯基基团和聚醚链段引入到聚硅氧烷主链上,使得固定相既具有聚硅氧烷的易成膜和耐温特性,又因接枝了极性选择性基团,增加了固定相与分析物之间的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碱性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固定相对醇类、酯类、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选择性。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含氢量的甲基含氢硅油的合成。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D4H)为原料,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封端剂,在三氟甲基磺酸(TfOH)催化下,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制得含氢量分别为13.8%和21.6%的高分子量甲基含氢硅油。(2)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EUP)的合成。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在氯铂酸-异丙醇溶液催化下,将十一烯酸乙酯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制得接枝率为20%的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20)。(3)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1000)为原料,以无水四氢呋喃为溶剂,在NaH碱性条件下,与1-氯丁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丁基封端的烯丙基聚醚;再通过硅氢加成,将聚醚链段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合成了接枝率分别为10%和18%的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10和AEPP-18)。(4)色谱柱评价。将合成的固定相通过静态法涂渍于石英毛细管内壁,评价了其柱效、耐温性、惰性以及极性等性能。结果表明,两种酯、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均有良好的成膜性和耐温性能,所制备的色谱柱柱效高、表面惰性好。测得EUP-20色谱柱麦氏常数497,为弱极性柱;AEPP-10色谱柱麦氏常数为972,AEPP-18色谱柱麦氏常数为1153,均为中等极性柱。通过溶剂化参数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的主要作用力均为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5)EUP-20和AEPP色谱柱分离性能评价。通过对实验室自配的脂肪酸酯类、脂肪醇类以及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分析,两类色谱柱均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效果。在实际样品分离中,不仅对白酒样品中微量成分取得了良好的分离,对于香精香料以及成分复杂的香烟烟气吸收液也取得了良好的分析效果,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适用于含复杂醇酯类实际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在食品、环境分析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李婷[3](2021)在《七厘散及贵细单味药化学成分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七厘散为伤科常用名方,常用于治疗各种跌打损伤和血瘀疼痛等症。七厘散主要组成药味血竭、乳香、没药为临床常用贵细药。目前,针对七厘散真伪优劣和安全等方面的质量控制手段存在着缺陷,而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分别收录了血竭、乳香、没药药材及饮片,但其鉴别、含量测定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不利于实现其有效的质量控制。本文以七厘散及其主要单味药血竭、乳香、没药为研究对象,基于从单味药到复方的研究思路,建立化学成分全面定性分析方法,并在现行药典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研究,以期完善、提高七厘散和血竭、乳香、没药的质量标准,实现其深入质量分析。针对血竭化学成分组成尚未被全面阐明,首先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傅里叶转换联用质谱联用仪(UHPLC-QE Orbitrap HRMS)对血竭进行全面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发现了 58个色谱信号,并初步鉴定了其中的47个化合物;对血竭现有标准中的薄层色谱鉴别法进行了改进,增加定性鉴别指标成分,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酸(40:1:1)为展开剂对血竭进行高效薄层色谱(HPTLC)分析,在254nm和365nm紫外灯下观察到的及香草醛硫酸乙醇溶液显色的各斑点分离良好、显色清晰,并利用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法从10批市售血竭中发现了 4批掺伪龙血竭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级阵列管检测器(UHPLC-DAD)建立血竭特征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发现了血竭素和(2S)-5-甲氧基-6-甲基-7-羟基黄烷(MMF)等23个共有峰,采用聚类分析(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找出了差异性共有峰,发现MMF与其质量状况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进一步对血竭素和MMF的含量进行了含量测定,各批次血竭素的含量均大于1%,根据结果确定血竭中MMF的含量不应低于2%,对血竭现有标准提出了提升草案。针对乳香现有研究和质量标准存在的不足,利用UHPLC-QE Orbitrap HRMS法对乳香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发现了 95个色谱峰,并初步鉴定了其中75个的化学结构;建立了乳香薄层色谱鉴别法,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酸(4:1:0.1)为展开剂对其进行HPTLC分析,在254 nm波长紫外灯下发现的及香草醛硫酸乙醇显色后的斑点分离度良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乳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别,从中鉴定了 38个化合物,并建立了乳香GC-MS特征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从特征图谱中标定了包含因香酚和乙酰因香酚在内的19个共有峰,确定乳香中因香酚的含量不得低于2%,乙酰因香酚的含量不得低于1%,对乳香现行标准提出了提升草案。针对没药现有研究和现行质量标准所存在的缺陷,首先利用UHPLC-QE Orbitrap HRMS对没药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发现了 62个色谱峰,并对其中46个进行了初步结构鉴定;对没药现有标准中的薄层鉴别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其定性鉴别指标成分,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酸(6:1:0.2)为展开剂对11批市售没药进行HPTLC分析,结果显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的薄层色谱法存在显着差异,并从中鉴别了3批胶质没药和7批天然没药,另一批没药由于各化学成分含量较低,斑点不明显,暂无法确定其种类;建立了没药GC-MS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特征图谱以及含量测定方法,初步鉴定了 52个色谱峰的化学结构,标定了天然没药的特征图谱中13个共有峰以及胶质没药特征图谱中15个共有峰,并对天然没药中的rel-2R-Methyl-5S-acetoxy-4R-furanogermacr-1(10)Z-en-6-one(MAFEO)进行了含量测定,确定天然没药中该化合物的含量不得低于0.1%,在此基础上,对没药现行标准提出了提升草案。为了全面分析七厘散的化学成分组成,进一步对其他单味药的化学成分组成进行了定性分析。利用UHPLC-QE Orbitrap HRMS定性分析儿茶和红花的化学成分组成,分别鉴定了 40个和34个化合物;采用GC-MS对天然、养殖和人工麝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其中天然麝香和养殖麝香中麝香酮含量最高,且养殖麝香中还含有较多的甾体类成分如胆甾-3-醇等,人工麝香中检测的成分较少,以麝香酮和5β-雄烷-3,17-二酮为主。在对七厘散各单味药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U HPLC-QE Orbitrap HRMS全面定性分析七厘散的化学成分组成,从中初步鉴定了 91个化合物;针对七厘散薄层鉴别方法存在的不足,建立了“一板多测”薄层色谱法,实现了血竭、儿茶、乳香和没药的快速鉴别;建立了七厘散HPLC特征图谱,标定了儿茶素、表儿茶素、血竭素和MMF等14个共有峰,并对其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血竭素、MMF和3-乙酰基-11-羰基-β-乳香酸(AKBA)的含量进行了同步测定,确定七厘散中儿茶素含量不得低于3%,表儿茶素不得低于0.015%,血竭素不得低于0.5%,MMF不得低于0.5%,AKBA不得低于0.1%;采用GC-MS对七厘散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初步鉴定了 58个化合物,并建立七厘散中麝香酮、因香酚、右旋龙脑和乙酰因香酚含量的同步测定方法,以此规定七厘散含右旋龙脑不得低于0.1%,麝香酮不得低于50 ppm,因香酚不得低于0.1%,乙酰因香酚不得低于0.1%;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七厘散中的汞(Hg)、镉(Cd)、砷(As)、铅(Pb)、铜(Cu)等重金属元素、有害元素及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其中2批七厘散存在铅超标现象,其中的铁和锰元素含量也相对较高。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七厘散及主要贵细药味血竭、乳香、没药的质量标准提升草案,为名贵中成药七厘散和常用贵细药血竭、乳香、没药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行的分析方法,为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了大量有效的实验数据。

张汉琪[4](2021)在《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腐植酸(Humic Acid,HA)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有机弱酸混合物。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与溶解性大小,腐植酸可分为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类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有机质,腐植酸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增产增效作用显着,尤其以腐植酸盐与黄腐酸应用最为广泛。柠檬是药食同源水果的代表之一,含有挥发油及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同时柠檬种植也是瑞丽地区的经济支柱性产业。本论文以瑞丽地区种植柠檬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腐植酸钠和黄腐酸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腐植酸类物质的作用机制与柠檬的品质提升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碱提法从四川德阳的褐煤提取了腐植酸纳与黄腐酸,并对其中的水分、灰分、总腐植酸、游离腐植酸、水溶性腐植酸、黄腐酸含量以及p H值进行测定。(2)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11个采收期经过不同处理方法(叶喷或浇灌)的柠檬叶中的挥发油,含量对比分析表明:叶喷或浇灌处理时,5g/L的黄腐酸和5g/L腐植酸钠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含量均有提升效果,且黄腐酸优于腐植酸钠;浇灌处理时,施用黄腐酸的较优浓度为5g/L,腐植酸钠为1g/L;施用方式上,总体上叶喷效果优于浇灌,但叶喷的提升效果呈现季节差异。(3)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6个采收期经过不同处理方法(叶喷或浇灌)的柠檬叶中的总黄酮进行了含量测定。含量对比分析发现:黄腐酸和腐植酸钠对柠檬叶中黄酮含量均有提升作用,但提升效果呈现季节差异。浇灌处理时,5g/L的黄腐酸的提升效果优于5g/L的腐植酸钠;叶喷处理时,5g/L的腐植酸钠的效果优于5g/L的黄腐酸;浇灌时,黄腐酸的较优浓度为5g/L,腐植酸钠为5g/L;施用方式上,总体上叶喷效果优于浇灌,但叶喷的提升效果呈现季节差异。(4)运用转录组测序方法,结合代谢组分析结果,对腐植酸与黄腐酸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表明:5g/L黄腐酸浇灌处理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有765个,其中经KEGG数据库注释了211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淀粉和蔗糖代谢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10g/L腐植酸钠浇灌处理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有71个,其中经KEGG数据库注释了35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吞噬体与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腐植酸钠叶喷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有307个,其中经KEGG数据库注释了106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等。结合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分析推断: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当中萜类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可能与腐植酸类物质对他们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与中间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有关,如牻牛儿牻牛儿基二磷酸合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香豆酰-CoA连接酶等。

张薛薇,开振鹏,宋卫国,陈珊珊[5](2021)在《50种常用香料对铜绿微囊藻的生态毒性效应》文中指出为探究香料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常用的50种典型香料为供试目标物,测定不同暴露浓度下对藻生长的影响,并选择了对藻的生长有显着抑制作用的4种香料2-甲氧基萘、麝香草酚、月桂烯和吲哚测定不同暴露浓度下对藻的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甲氧基萘、麝香草酚、月桂烯和吲哚在高浓度暴露下能显着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生物量增长抑制率的半效应浓度EyC50值分别为1.81,1.26,0.55,1.40mg/L,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1mg/L的处理浓度下,2-甲氧基萘和麝香草酚显着抑制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P<0.0001);2-甲氧基萘暴露导致SOD活性显着降低(P<0.0001),其他两种抗氧化酶则无显着影响(P>0.05);麝香草酚显着抑制了POD活性(P<0.0001),月桂烯也可降低SOD活性(P<0.01);经吲哚处理的铜绿微囊藻,POD和CAT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研究表明,这4种香料通过抑制藻细胞抗氧化酶活性,过量累积MDA,破坏叶绿素含量和功能,进而导致藻类生长异常.2-甲氧基萘、麝香草酚和吲哚属于芳香族化合物,月桂烯为烯烃类化合物,不同结构的香料对不同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也不一样.2-甲氧基萘为合成香料,麝香草酚、月桂烯和吲哚均从自然界中发现,但目前后三种香料大多通过人工合成制备.研究结果丰富了香料的生态毒理效应基础数据,为其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由于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芳香族化合物成为了香料中的一大类,且被广泛应用.但是芳香环性质稳定、难降解,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关注芳香类香料的生态安全性.

宋江秀,张忠会,赵帅眉,李慧,郭洁[6](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用中药专利信息研报》文中认为随着中医药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广泛使用和不断推进,中医药对COVID-19的防治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及时把相关创新成果的专利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一方面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更快速地利用专利情报挖掘和筛选更有效的药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启发研发人员加强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为主线,对用于医学观察期的推荐中成药以及用于临床治疗期的基础方剂、推荐处方和推荐中成药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梳理分析,阐述推荐处方和推荐中成药的专利技术路线,并进行重点专利信息分析,试图为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张奇[7](2019)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点-面式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手性”知识的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药剂学课程教学中,为讲解传授"手性"相关的知识和概念,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并进行了实践应用。通过对该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将以上教学法命名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点-面式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反应停"具体事例为问题引导,提出和确定问题后,引出知识点,从药学相关领域知识面展开教学活动后,进行知识点总结,最后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该教学法对教学实践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晶琛[8](2019)在《两种含有氮原子的聚硅氧烷类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色谱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硅氧烷固定相具有柱效高,选择性好,容易涂渍成膜,可功能化改性等优点,已经成为最常用的气相色谱固定相之一。但是,现有聚硅氧烷固定相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分离分析工作的要求,开发出稳定性好,可长期使用,有特殊分离性能的固定相迫在眉睫。咔唑基团作为含有N杂原子的稠环芳烃,不仅与芳香类化合物之间具有特殊的π-π堆积作用和偶极-偶极作用,还与含活泼氢化合物之间存在氢键作用。将硝基,氟基取代的四苯基-苯基基团引入聚硅氧烷长链,在提高了固定相极化率的同时,增加了固定相与分析物之间的偶极-偶极,偶极-诱导偶极,氢键作用,从而提高固定相对化合物的选择性。论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甲基含氢聚硅氧烷和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两种聚硅氧烷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分别使用强酸和碱作为催化剂,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和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为原料合成。(2)乙基咔唑接枝聚硅氧烷(ECP)的合成。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将乙烯基咔唑接枝到甲基含氢聚硅氧烷长链上,合成了接枝率分别为9%和18%的乙基咔唑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CP-9和ECP-18)。(3)2,5-二(4-硝基苯基)-3,4-二(3,5-二氟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NDPP)的合成。3,5-二氟苯甲醛经安息香缩合和氧化反应合成1,2-二(3,5-二氟甲基苯基)-1,2-二酮,随后与二苄基甲酮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得到2,5-二苯基-3,4-二(3,5-二氟苯基)环戊二烯酮。在低温条件下对2,5-二苯基-3,4-二(3,5-二氟苯基)环戊二烯酮进行硝化,最后得到含硝基和氟基的环戊二烯酮。通过Diels-Alder反应,将产物接枝到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上,合成了接枝率为12.4%的NDPP固定相。(4)ECP固定相的色谱性质。ECP-9和ECP-18固定相的使用温度范围分别为40~340℃和40~360℃。ECP-9和ECP-18的最佳使用载气流速在8~15 cm/s之间。对于10 m长和30 m长的ECP-9色谱柱,柱效分别为3090块/米和3438块/米。对于10 m长的ECP-18色谱柱的柱效为3428块/米,30 m长ECP-18色谱柱的柱效为3700块/米。ECP-9和ECP-18均为中等极性固定相。(5)NDPP固定相的色谱性质。NDPP为中等极性固定相,在最佳流速下测试NDPP色谱柱柱效为3700块/米(120℃)。(6)ECP和NDPP的分离性能评价。基于ECP固定相与NDPP固定相的结构特点,将两种固定相用于醇类,取代苯,多环芳烃和脂肪酸酯混合物的分离。ECP固定相还对芳香醛类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并以商品柱DB-17作为参考,证明了ECP-18特殊的选择性。在分离芳香类化合物时,研究了ECP-9与ECP-18固定相在分离选择性上存在的差异。NDPP固定相在实际样品分析时引入了2,5-二苯基-3,4-双(3,4,5-三氟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TFPP)作为比较,并探讨了硝基的引入对NDPP固定相分离性能的影响。由于硝基的引入,NDPP在分离含硝基的芳香类异构体时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对于商品柱DB-17,二甲苯异构体可以在NDPP固定相上完全分离,尤其是可以分离具有相似沸点的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而这三种化合物在DB-17上共洗脱。

樊超,谢建华,周其林[9](2018)在《手性香料的不对称催化合成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手性香料已在化妆品、食品和医药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人的嗅觉和味觉受体是由手性分子构成,不同对映异构体香料其香气存在差异。因此,为了避免手性香料"无效"异构体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降低香料的使用量,减少废物排放和保护环境,发展手性香料高效异构体的不对称合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不对称催化合成技术发展,其在手性香料高效异构体的合成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以L-薄荷醇、二氢茉莉酮酸甲酯、麝香酮、玫瑰醚等手性香料为例介绍手性香料的不对称催化合成研究进展。

衣启航[10](2017)在《铁氧体催化KHSO5降解奥卡西平/敌草隆的效能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通过水热法、水热-超声联用法分别制备出两种催化剂——NiFe2O4及EGCG-Fe3O4(即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复合四氧化三铁)。采用XRD、SEM、TEM、FT-IR、等电点测试等技术分别对NiFe2O4及EGCG-Fe3O4进行表征。通过小试摇床试验系统考察了催化剂的投加量、氧化剂的投加量、目标污染物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共存阴离子及腐殖酸浓度对铁氧体/PMS体系(即铁氧体/KHSOs体系)降解效率的影响,同时对两种催化剂进行了重复利用的研究。此外本课题还对铁氧体/PMS体系对于目标污染物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表征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出的NiFe2O4纯度较高,属于尖晶石型铁氧体,外观呈较为规则的球形颗粒状;另外NiFe2O4还具有较好磁学性能,饱和磁化强度达68.9emu/g;等电点测定结果显示NiFe2O4等电点为pH=7.64。水热-超声联用法制备出的EGCG-Fe3O4呈规则球状,TEM、FT-IR、XRD等测试结果表明EGCG均匀负载于Fe3O4表面;等电点测定结果显示EGCG-Fe3O4等电点为pH= 1.48。小试摇床试验结果表明:氧化剂PMS(即KHSO5)的投加量、催化剂的投加量与铁氧体/PMS体系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呈正相关;而目标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则与铁氧体/PMS体系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呈负相关;反应的最佳初始pH则与催化剂的等电点密切相关,因此NiFe2O4、EGCG-Fe3O4的最佳初始pH分别为7.64、1.48。为探讨催化剂在实际水体中的催化性能,本研究通过投加腐殖酸与阴离子的方式来模拟实际水体,结果显示腐殖酸与阴离子的存在均会影响铁氧体/PMS体系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铁氧体/PMS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呈下降趋势,C1-、PO43-、CO32-三种阴离子对铁氧体/PMS体系的抑制程度为Cl->PO43->CO32-。铁氧体/PMS体系机理研究的结果表明,铁氧体/PMS体系产生的自由基均以SO4-.为主,OH’为辅。复合催化剂EGCG-Fe3O4的催化机理较为复杂,从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EGCG-Fe3O4进行XPS检测分析的结果来看,EGCG-Fe3O4表面Fe元素主要参与了催化过程中Fe3+、Fe2+之间的转化,表面O元素主要参与了催化剂EGCG-Fe3O4表面羟基的还原。此外,本文还利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对两种目标污染物的主要产物进行了初步的检测分析,并提出了可能的降解路径。其中,奥卡西平(OXC)的三种中间产物(C15H12N2O3、C15H10N2O3、C15H10N2O4)和敌草隆的六种中间产物(C7H9C1N2O、C7H9ClN2O2、C7H7ClN2O2、C7H9Cl2N2O2、C7H9ClN2O、C7H7C12N2O2)被检测到。综上所述,与其他催化剂相比,本研究中制备的两种催化剂(NiFe2O4及EGCG-Fe3O4)不仅对目标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催化降解效率,且在外部磁场下可分离进行二次利用,因此在水处理方面将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dl-麝香酮及其异构体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l-麝香酮及其异构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蒙药扎冲十三味丸的质量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扎冲十三味丸的化学成分研究
    1 UPLC-Q-TOF-MS/MS联用技术定性分析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GC-MS联用技术定性分析
        2.1 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扎冲十三味丸大鼠体内入血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检测条件
        2.2 数据处理
        2.3 给药药液的制备
        2.4 血浆样品采集
        2.5 血浆样品处理
    3 结果
        3.1 扎冲十三味丸UPLC-Q-TOF-MS/MS色谱图的采集
        3.2 扎冲十三味丸原型入血成分分析与鉴定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扎冲十三味丸大鼠组织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药品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检测方法
        2.2 给药方法及组织样品的收集
        2.3 组织样品的处理方法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电子舌、电子鼻技术的扎冲十三味丸中单味药气-味的表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药材样品的制备
        1.4 单体成分及对照品样品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电子舌分析方法
        2.2 电子鼻分析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电子舌实验结果
        3.1 电子舌主成分分析(PCA)
        3.2 判别因子分析(DFA)
    4 电子鼻实验结果
        4.1 主成分分析(PCA)
        4.2 判别因子分析(DFA)
    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网络药理学探究扎冲十三味丸主要成分治疗脑血管疾病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成分的靶点收集
        2.2 脑血管疾病的靶点收集
        2.3 关键靶点的选择与PPI拓扑学分析
        2.4 关键靶点的通路分析及网络图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关键靶点的收集结果
        3.2 PPI图的构建与拓扑学分析
        3.3 关键靶点的KEGG通路分析及“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4 小结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诃子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相色谱技术
        1.1.1 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GC×GC)
        1.1.2 便携式和快速气相色谱技术
        1.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1.1.4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技术(SPME-GC)
    1.2 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1.2.1 聚硅氧烷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1.1 聚二甲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2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3 聚氰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4 含氟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5 多芳基改性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1.2.2 聚乙二醇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 离子液体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1 小分子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2 聚合交联的耐高温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3 混配型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 手性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1 环糊精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2 冠醚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3 纤维素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5 新型气相色谱固定相
        1.2.5.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气相色谱固定相
        1.2.5.2 碳质材料在气相色谱技术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和聚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红外光谱(FTIR)
        2.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2.2.3 热重分析(TGA)
        2.2.4 凝胶渗透色谱(GPC)
    2.3 甲基含氢硅油的制备
    2.4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EUP-20)的合成与表征
    2.5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AEPP)的合成与表征
        2.5.1 烯丙基聚氧乙烯丁基封端聚醚的合成(AEPB)
        2.5.2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色谱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制备
        3.2.1 毛细管柱的制备
        3.2.2 毛细管柱预处理
        3.2.3 固定液的涂渍
        3.2.4 色谱柱老化
        3.2.5 固定相液膜厚度计算
    3.3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质量评价
        3.3.1 柱效的测定
        3.3.2 色谱柱表面惰性测定
        3.3.3 色谱柱热稳定性测定
        3.3.4 色谱柱极性测定
        3.3.5 溶剂化参数模型
        3.3.6 速率理论曲线(Van Deemter曲线)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EUP固定相热稳定性
        3.4.2 EUP-20色谱柱柱效评价
        3.4.3 EUP-20色谱柱惰性评价
        3.4.4 EUP-20色谱柱极性测定
        3.4.5 EUP-20色谱柱溶剂化参数
    3.5 EUP-20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3.5.1 实验室配制混合样品的分离
        3.5.1.1 EUP-20色谱柱分离醇类混合物
        3.5.1.2 EUP-20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混合物(PAEs)
        3.5.1.3 EUP-20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3.5.1.4 EUP-20色谱柱分离白酒标样
        3.5.2 EUP-20色谱柱分析市售白酒
        3.5.2.1 EUP-20色谱柱分析清香型白酒
        3.5.2.2 EUP-20色谱柱分析浓香型白酒
        3.5.2.3 EUP-20色谱柱分析酱香型白酒
        3.5.2.4 EUP-20色谱柱分析芝麻香型原酒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的色谱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AEPP色谱柱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AEPP色谱柱柱效评价
        4.3.2 AEPP色谱柱热稳定性评价
        4.3.3 AEPP色谱柱惰性评价
        4.3.4 AEPP色谱柱极性评价
        4.3.5 AEPP色谱柱溶剂化参数测定
    4.4 AEPP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4.4.1 实验室配制混合物样品的分离
        4.4.1.1 AEPP-18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类混合物
        4.4.1.2 AEPP-18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4.4.2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市售香精
        4.4.3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香烟烟气吸收液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七厘散及贵细单味药化学成分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七厘散各组成药味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 七厘散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七厘散及各组成药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4 课题来源与意义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血竭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利用UHPLC-QE-Orbitrap HRMS的全面定性分析血竭化学成分
    第二节 血竭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血竭UHPLC特征图谱及多成分定量分析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乳香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基于UHPLC-QE Orbitrap HRMS的乳香化学成分全面定性分析
    第二节 乳香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乳香GC-MS特征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没药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基于UHPLC-QE Orbitrap HRMS的没药化学成分全面定性分析
    第二节 没药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没药GC-MS特征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七厘散其它药味的化学成分分析
    第一节 利用UHPLC-QE Orbitrap HRMS全面定性分析儿茶化学成分
    第二节 利用UHPLC-QE Orbitrap HRMS全面定性分析红花化学成分
    第三节 利用GC-MS比较分析天然麝香、养殖麝香和人工麝香化学成分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七厘散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利用UHPLC-QE Orbitrap HRMS定性分析七厘散化学成分
    第二节 七厘散薄层色谱“一板多测”法的建立
    第三节 七厘散HPLC特征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
    第四节 利用GC-MS对七厘散定性分析及多成分含量测定
    第五节 基于ICP-MS的七厘散重金属及微量元素测定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1.研究结果
    2.讨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1.1.1 植物初生代谢
        1.1.2 植物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联系
        1.1.3 黄酮类物质的功能和植物代谢研究进展
        1.1.4 萜类物质的功能和植物代谢研究进展
        1.1.5 生物碱类物质的功能和生物代谢研究进展
    1.2 自身与环境因素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
        1.2.1 植物自身因素
        1.2.2 环境因素
    1.3 腐植酸对植物次生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腐植酸对植物的根系生长与营养吸收的影响
        1.3.2 腐植酸对环境胁迫下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1.3.3 腐植酸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调控对植物的影响
        1.3.4 腐植酸对土壤与肥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的影响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腐植酸的提取及分析与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腐植酸的制备与分析
        2.2.1 试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2 原料与药品的准备
        2.2.3 腐植酸钠与黄腐酸的制备
        2.2.4 水分的测定
        2.2.5 灰分的测定
        2.2.6 总腐植酸的测定
        2.2.7 游离腐植酸的测定
        2.2.8 水溶性腐植酸的测定
        2.2.9 分析结果
    2.3 试验设计与试验布置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布置
第三章 腐植酸对柠檬叶中挥发油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柠檬叶中挥发油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两种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腐植酸类物质浓度对柠檬叶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腐植酸类物质施用方式对柠檬叶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腐植酸对柠檬叶中总黄酮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柠檬叶样品的前处理
        4.2.3 芦丁标准液的配制以建立芦丁标准曲线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4.3.2 方法学考察
        4.3.3 不同处理组中柠檬叶中总黄酮含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次生代谢的影响机制探索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柠檬叶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5.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4 数据分析
    5.3 转录组结果与分析
        5.3.1 原始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5.3.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统计分析
        5.3.3 转录组测序文库质量评估
        5.3.4 Unigene功能注释结果统计分析
        5.3.5 基因结构分析
        5.3.6 基因表达量总体分布
        5.3.7 转录组测序相关性分析
        5.3.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5.3.9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5.3.10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分析
    5.4 代谢组分析
        5.4.1 柠檬叶中差异代谢物分析
        5.4.2 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5.5 联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50种常用香料对铜绿微囊藻的生态毒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
        1.3.1铜绿微囊藻生长测定
        1.3.2 叶绿素a含量测定
        1.3.3 粗酶液提取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1.3.4 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香料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2.2 香料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3 香料对铜绿微囊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4 香料对铜绿微囊藻抗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5 香料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机理初探
3 结论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用中药专利信息研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对COVID-19的诊疗思路
2 中药抗病毒专利信息总体情况
    2.1 申请量总体情况
    2.2 专利申请的主要类型
3 COVID-19预防用中药重点专利信息
    3.1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3.1.1 简介
        3.1.2 专利技术路线
        3.1.3 重点专利信息分析
        3.1.4 相关建议
    3.2 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3.3 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和金花清感颗粒
4 COVID-19治疗用中药重点专利信息
    4.1 10首推荐处方
        4.1.2 基本方剂“清肺排毒汤”
        4.1.3 重点经典方的专利信息分析
    4.2 8个中药注射剂
        4.2.1 总体情况
        4.2.2 重点注射剂的专利信息分析
5 启示和建议
    5.1 新的中药组合物(复方)
    5.2 已上市的中成药复方
    5.3 已上市的中药注射剂

(7)以问题为导向的点-面式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手性”知识的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教学设计总体方案
3 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
    3.1 问题导向及提出
        3.1.1 问题引导
        3.1.2 问题提出及讨论
    3.2 引出知识点
    3.3 展开教学
        3.3.1 药物化学中的实例
        3.3.2 药物分析中的实例
        3.3.3 药理活性中的实例
        3.3.4 药物制剂中的实例
4 教学总结

(8)两种含有氮原子的聚硅氧烷类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色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1.1.1 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1.1.1.1 聚二甲基硅氧烷
        1.1.1.2 甲基苯基聚硅氧烷
        1.1.1.3 含氰基的聚硅氧烷
        1.1.1.4 含氟基的聚硅氧烷
        1.1.1.5 多环芳烃接枝聚硅氧烷
        1.1.2 聚乙二醇类固定相
        1.1.3 离子液体类固定相
        1.1.3.1 小分子离子液体
        1.1.3.2 大分子离子液体
        1.1.3.3 离子液体接枝聚硅氧烷
        1.1.4 环糊精类固定相
        1.1.5 金属-有机框架类固定相
        1.1.6 葫芦脲类固定相
        1.1.7 纳米材料固定相
    1.2 气相色谱技术的进展
        1.2.1 全二维气相色谱
        1.2.2 快速气相色谱
        1.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1.2.4 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联用(GC-SPME)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ECP和NDPP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核磁共振氢谱
        2.2.2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2.2.3 元素分析
        2.2.4 凝胶渗透色谱
    2.3 聚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
        2.3.1 线性甲基含氢聚硅氧烷的合成
        2.3.2 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
    2.4 乙基咔唑接枝聚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
    2.5 NDPP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5.1 1,2-二(3,5-二氟苯基)-1,2-二酮的合成
        2.5.2 2,5-二苯基-3,4-二(3,5-二氟苯基)环戊二烯酮的合成
        2.5.3 2,5-二(4-硝基苯基)-3,4-二(3,5-二氟苯基)环戊二烯酮的合成
        2.5.4 NDPP的合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CP固定相的色谱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ECP色谱柱的制备
        3.2.1 色谱柱的制备
        3.2.2 固定相涂渍
        3.2.2.1 动态法涂渍
        3.2.2.2 静态法涂渍
        3.2.2.3 溶胶-凝胶法涂渍
        3.2.3 ECP色谱柱的老化
        3.2.4 色谱柱的液膜厚度
    3.3 ECP固定相性能评价方法
        3.3.1 热重分析
        3.3.2 色谱速率理论
        3.3.3 涂渍效率
        3.3.4 McReynolds常数
        3.3.5 溶剂化参数模型
        3.3.6 色谱柱惰性评价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分离混合物的色谱条件
        3.4.2 ECP柱效评价
        3.4.3 Van Deemter曲线
        3.4.4 ECP固定相使用温度范围
        3.4.5 ECP柱的表面惰性
        3.4.6 ECP的麦氏常数
        3.4.7 ECP固定相的溶剂化参数
        3.4.8 ECP色谱柱分离异构体
    3.5 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3.5.1 ECP色谱柱分离取代苯
        3.5.2 ECP色谱柱分离多环芳香混合物与多环芳烃
        3.5.3 ECP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混合物
        3.5.4 ECP色谱柱分离取代苯甲醛混合物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DPP固定相的色谱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NDPP色谱柱的制备
        4.2.1 NDPP固定相的涂渍
        4.2.2 NDPP色谱柱的老化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分离混合物的色谱条件
        4.3.2 柱效评价
        4.3.3 Van Deemter曲线
        4.3.4 NDPP固定相的热稳定性
        4.3.5 NDPP柱的表面惰性
        4.3.6 NDPP的麦氏常数
        4.3.7 NDPP的溶剂化参数
    4.4 NDPP色谱柱分离异构体
    4.5 NDPP柱的实际应用
        4.5.1 NDPP色谱柱分离多组分混合物
        4.5.2 NDPP色谱柱分离取代苯混合物
        4.5.3 NDPP色谱柱分离多环芳烃
        4.5.4 NDPP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
        4.5.5 NDPP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9)手性香料的不对称催化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L-薄荷醇的不对称合成
    1.1 烯丙胺的不对称催化重排反应
    1.2 烯丙醇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1.3 烯丙醛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1.4 烯酮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2 二氢茉莉酮酸甲酯的不对称合成
3 麝香酮的不对称合成
    3.1 烯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
    3.2 烯酮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3.3 其他不对称催化合成方法
4 玫瑰醚、降龙涎醚、β-檀香醇等的不对称合成
    4.1 玫瑰醚的不对称合成
    4.2 降龙涎醚的不对称合成
    4.3 β-檀香醇的不对称合成
    4.4 α-紫罗兰酮和大马酮的不对称合成
5 结语

(10)铁氧体催化KHSO5降解奥卡西平/敌草隆的效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兴微污染物
        1.1.1 新兴微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
        1.1.2 新兴微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1.1.3 新兴微污染物的去除工艺介绍
    1.2 高级氧化技术
        1.2.1 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1.2.2 高级氧化技术的种类及应用
    1.3 铁氧体概述
        1.3.1 铁氧体结构与特点
        1.3.2 铁氧体的制备
        1.3.3 铁氧体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仪器与装置
    2.3 试验方法
        2.3.1 催化剂的制备
        2.3.2 两种新兴微污染物的降解试验
        2.3.3 表征方法
        2.3.4 实际水体的处理
    2.4 测试分析方法
        2.4.1 液相色谱检测分析
        2.4.2 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
        2.4.3 TOC的测定
        2.4.4 金属泄漏量检测分析
第3章 NiFe_2O_4/PMS体系对OXC的降解研究
    3.1 引言
    3.2 NiFe_2O_4的表征结果
        3.2.1 NiFe_2O_4的SEM表征
        3.2.2 NiFe_2O_4的XRD表征
        3.2.3 NiFe_2O_4的FT-IR表征
        3.2.4 NiFe_2O_4的磁滞回线
        3.2.5 NiFe_2O_4等电点分析
    3.3 NiFe_2O_4催化效果研究
    3.4 NiFe_2O_4/PMS体系降解OXC的影响因素研究
        3.4.1 OXC初始浓度的影响
        3.4.2 NiFe_2O_4投加量的影响
        3.4.3 PMS投加的影响
        3.4.4 初始pH的影响
    3.5 阴离子对NiFe_2O_4/PMS体系降解OXC的影响
    3.6 NiFe_2O_4重复使用及泄漏量的研究
    3.7 NiFe_2O_4/PMS体系降解OXC的降解机理研究
        3.7.1 甲醇投加量对NiFe_2O_4/PMS体系的影响
        3.7.2 叔丁醇投加量对NiFe_2O_4/PMS体系的影响
        3.7.3 小结
    3.8 OXC的降解途径及产物分析
    3.9 NiFe_2O_4/PMS体系在实际水体中的效能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EGCG-Fe_3O_4/PMS体系对敌草隆的降解研究
    4.1 引言
    4.2 EGCG-Fe_3O_4的表征结果
        4.2.1 EGCG-Fe_3O_4的TEM表征
        4.2.2 EGCG-Fe_3O_4的XRD表征
        4.2.3 EGCG-Fe_3O_4的FT-IR表征
        4.2.4 EGCG-Fe_3O_4的等电点分析
    4.3 EGCG-Fe_3O_4催化效果研究
    4.4 EGCG-Fe_3O_4/PMS体系降解敌草隆的影响因素研究
        4.4.1 敌草隆初始浓度的影响
        4.4.2 EGCG-Fe_3O_4投加量的影响
        4.4.3 PMS投加的影响
        4.4.4 初始pH的影响
    4.5 腐殖酸对EGCG-Fe_3O_4/PMS体系降解敌草隆的影响
    4.6 EGCG-Fe_3O_4重复使用及泄漏量的研究
    4.7 EGCG-Fe_3O_4/PMS体系降解OXC的降解机理研究
        4.7.1 猝灭剂的投加对EGCG-Fe_3O_4/PMS体系的影响
        4.7.2 EGCG-Fe_3O_4反应前后XPS分析
    4.8 敌草隆的降解途径及产物分析
    4.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专利和专着)

四、dl-麝香酮及其异构体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蒙药扎冲十三味丸的质量标志物研究[D]. 赵鹿.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柏建春. 山东大学, 2021(12)
  • [3]七厘散及贵细单味药化学成分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D]. 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汉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50种常用香料对铜绿微囊藻的生态毒性效应[J]. 张薛薇,开振鹏,宋卫国,陈珊珊. 中国环境科学, 2021(03)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用中药专利信息研报[J]. 宋江秀,张忠会,赵帅眉,李慧,郭洁. 药物评价研究, 2020(04)
  • [7]以问题为导向的点-面式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手性”知识的教学为例[J]. 张奇.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14)
  • [8]两种含有氮原子的聚硅氧烷类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色谱性能研究[D]. 刘晶琛. 山东大学, 2019(09)
  • [9]手性香料的不对称催化合成研究进展[J]. 樊超,谢建华,周其林. 应用技术学报, 2018(03)
  • [10]铁氧体催化KHSO5降解奥卡西平/敌草隆的效能及机理研究[D]. 衣启航. 湖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dl-麝香酮及其异构体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