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疏肝安胃汤治疗胃动力障碍40例

自拟疏肝安胃汤治疗胃动力障碍40例

一、自拟疏肝安胃汤治胃动力障碍4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1](2021)在《贯叶金丝桃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肠动力学及ENS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梅凯雁[2](2021)在《自拟胃糜舒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G-17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自拟胃糜舒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G-17指标的影响,探究前方可能的治疗机理,补足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的欠缺,为中医药治疗此类型疾病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促进中医药治疗CEG的发展、进步。方法:征得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选取来青海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标准的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对照组32例和中药治疗组34例,前者口服枸橼酸铋钾联合雷贝拉唑,后者给予自拟胃糜舒方加减内服。治疗4周后,对两组治疗前后胃镜、安全性指标及血清PG I、PG II、PG I/PG II、G-17的变化加以统计学分析。结果:1.胃镜等级方面:治疗后治疗组胃镜0级人数15人,对照组8人;I级、II级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拟胃糜舒方可使胃黏膜糜烂等级下降。2.胃镜疗效方面: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人数28人,无效2人;西药组总有效人数25人,无效5人,组间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说明自拟胃糜舒方可改善胃镜疗效。3.血清因子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血清PG I、PG II差异显着,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自拟胃糜舒方可使PG I/PG II、G-17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西药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考虑自拟胃糜舒方主要通过调控PGR、G-17使得胃黏膜糜烂范围缩小甚至糜烂面完全消失,从而达到修复胃黏膜的目的,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结论:自拟胃糜舒方可修复胃糜烂黏膜,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PG I、PG II的值,并使PG I/PG II及G-17升高,且内服该方无损于肝肾功,值得进一步研究。

耿晓超[3](2021)在《疏肝和胃解郁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肝胃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

刘瑞华[4](2021)在《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精神压力的提高,FD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本病发病因素以及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治疗上,西医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容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多。中医根据FD的主要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胃肠,与脾、肝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是脾胃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对治疗此类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我们在认识FD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了治疗FD的有效方-和胃消痞汤。本研究观察该方治疗FD寒热错杂肝郁证的临床效果,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以期总结出体现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特色优势的FD寒热错杂肝郁证中医治疗方案。研究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研究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的临床疗效以及远期疗效。研究方法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Ⅳ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其就诊顺序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和胃消痞汤(处方颗粒剂)治疗,每日一剂,分两次服,早晚餐后30分钟开水冲服。对照组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每日三次,每次5mg,餐前服用。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指标包括一般指标、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一般指标:患者身高、体重、呼吸、脉搏、心率、体温、血压等。疗效指标:1)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2)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3)患者停药后复发情况。安全性指标:对有不良反应出现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登记,结合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及时处理。试验所得数据采用Exce12003进行录入,核对后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总共有68列,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症状总积分进行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在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7.14%,对照组为81.8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来看,两组症状总积分与其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症状积分变化来看,两组受试者在治疗一周、二周、三周、四周时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二周与治疗一周、治疗三周与治疗二周、治疗四周与治疗三周比较症状积分均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二周与治疗一周进行比较,症状积分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周与治疗二周、治疗四周与治疗三周分别进行比较,其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一周、二周、三周、四周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治疗一周、二周时两组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周、四周时治疗组症状积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单项症状来看,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胃脘灼热、嘈杂、嗳气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胃脘喜温怕冷、大便稀溏、口干口苦、情志不遂、两胁胀满症状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脘喜温怕冷、大便稀溏、口干口苦、嗳气、情志不遂、两胁胀满症状方面,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复发情况来看,停药4周后,治疗组复发率为17.14%,对照组复发率为42.42%,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结论(1)和胃消痞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受试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受试者相关临床症状。(2)和胃消痞汤复发率低,远期疗效显着。(3)和胃消痞汤安全性较高,研究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中进行应用实践。

谈钰蒙[5](2021)在《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糖尿病形势严峻,患病率正持续快速攀升。临床上我们发现,单纯用西药控制血糖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在治疗该病时立足于整体,标本兼顾,在缓解症状的同时还具有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优势。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但很多T2DM患者没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消渴病症状,且肥胖超重者居多,在中医证型分类上寒热错杂证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以中焦寒热错杂证居多,治疗上首选半夏泻心汤。该方体现了调和胃肠的中医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了降糖作用,但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我们的前期研究也证实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胰岛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关于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肠激素,尤其是GLP-1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373594),总结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诊疗特征,明确调和胃肠法干预T2DM的临床疗效,探索半夏泻心汤治疗T2DM的相关作用机制,在中医药治疗T2DM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分析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模式治疗的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数据,总结中医诊疗特征。2.评价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探究并预测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药理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半夏泻心汤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通过结构化住院病历系统,采集近六年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民族、年龄、吸烟饮酒史、T2DM病程、变异情况、主要症状体征、诊断、中医治疗方案、相关理化指标,进行统计性描述、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疗效评价。第二部分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采用开放性完全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符合条件的初诊2型糖尿病受试者82人,随机均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分别为半夏泻心汤颗粒和格列美脲,疗程12周。观察两组间受试者基线指标(性别、年龄、腰围、腰臀比)的均衡性。比较受试者的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和GLP-1水平,其中中医证候疗效根据实验前后寒热错杂证证候积分的变化来评价。比较受试者的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血糖代谢水平(HbA1c、FPG、2hPG)、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胃肠激素指标(GIP、Gas、MLT、SS)、血脂、血压、BMI。此外,分别统计两组受试者呼吸,心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不良事件/反应等安全性指标。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分别查找筛选出半夏泻心汤中各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借助TCMSP和Pharmmapper获取上述活性成分关联的靶标,按照整方和亚组进行中药靶标的整合。同时,在TTD、Genecards、HPO数据库查找T2DM的作用靶标。分别取半夏泻心汤整方和各亚组中药靶标与T2DM靶标的交集。再运用String平台形成PPI网络,用Cytoscape建立网络图(活性成分-疾病-靶标)。最后用Bioconductor和R project对各组靶标交集进行富集分析,以完成生物功能注释,包括GO和KEGG通路两部分内容。结果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1.流行病学资料:纳入研究的150例患者男女比例相当(1:1.14),汉族人为主,以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其中有吸烟史者共52人,有饮酒史者共43人。患者平均体重指数为26.528±4.629kg/m2,68%的患者体重指数≥24kg/m2。T2DM病程以十年以上者居多,占38.7%。16名患者由于各种变异退出路径。各项并发症中DPN的患病率最高,合并病中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最高。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797±1.787%,主要集中在7%-9%范围内,且大部分患者都存在血脂异常。2.T2DM寒热错杂证的证治特征如下:(1)证候特征:中医兼证证型统计显示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在寒热错杂证的相关症状中乏力、胃脘痞满、反酸嘈杂出现频率最高。舌象上,多见暗红舌,薄白苔,黄、白腻苔。脉象上,弦滑脉出现频率最高。(2)中医治疗特征: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为半夏泻心汤。中药功效的频数统计显示,补益药和清热药分别位列前两位;中药的性味统计表明,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关联分析发现了 16条关联性较强,可信度高的中药组合规律,“半夏=>干姜”、“半夏=>干姜-黄芩”、“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聚类分析将高频中药聚为5类,其中第1类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的中药组合,结合关联分析可将其作为T2DM寒热错杂证治疗的主方。因子分析共得到了 9对高频中药组合,分别体现了针对T2DM寒热错杂证及相关兼证的对应治法。此外,中成药和中医外治法也是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3.疗效评价:完成路径治疗的134名患者,经自身前后对照,空腹血糖、血压、证候积分水平均有改善,且差异显着。第二部分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1.在中医证候疗效上,半夏泻心汤能降低患者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到77.78%,显着优于对照组。2.在GLP-1水平上,半夏泻心汤在改善早时相的GLP-1分泌上优于对照组。3.在血糖代谢方面,半夏泻心汤治疗能降低血糖,但在血糖疗效的有效率上格列美脲组更高。4.在胰岛功能方面,半夏泻心汤治疗后HOMA-β水平未发生显着性变化,但HOMA-IR水平出现下降趋势。5.在其他胃肠激素方面,半夏泻心汤能降低Gas和MTL水平,GIP和SS水平在治疗后呈升高趋势。6.在血脂血压和BMI方面,半夏泻心汤能纠正血脂紊乱、减低体重,且作用优于格列美脲,但不具有显着改善血压的作用。7.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无受试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1.靶标预测:分别得到BXXXT全方活性成分的靶标386个,辛开组靶标130个,苦降组257个,甘和组333个,T2DM相关靶标351个。药物与疾病靶标映射后,得到BXXXT和T2DM交集靶标58个,三个亚组药物与T2DM的交集靶标分别为:辛开组20个、苦降组46个、甘和组57个。2.网络预测:BXXXT治疗T2DM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等;潜在作用靶基因有 PTGS2、AR、PTGS1、NOS2、PPARG、DPP4。PPI 网络预测的核心靶蛋白主要有IL-6、AKT1等。3.富集分析结果:靶标在GO功能上集中在核受体活动等方面。KEGG富集结果显示BXXXT全方的交集靶标主要富集于AGE-RAGE信号通路,该通路富集了 16个靶基因,BXXXT可通过Akt调节NFκB,参与细胞凋亡。而抑制AGE-RAGE通路可减少L细胞凋亡,促进GLP-1分泌,降低血糖。辛开组靶标富集程度最高通路为松弛素通路。苦降组、甘和组靶标富集程度最高通路为AGE-RAGE 通路。结论1.T2DM寒热错杂证治疗主方为半夏泻心汤,基本中药组成为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同时可配伍使用益气健脾、疏肝理气、燥湿运脾、滋阴清热、活血益气等治法的中药组合。2.半夏泻心汤治疗T2DM安全有效,不仅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态,还有利于GLP-1的分泌,改善中医证候,缓解胰岛素抵抗,调节胃肠激素(GIP、Gas、MLT、SS)的紊乱,增强胃动力,纠正脂代谢的异常、减轻体重,为中医调和胃肠法治疗T2DM提供客观依据。3.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BXXXT治疗T2DM涉及潜在作用靶标之一为DDP4,主要信号通路为AGE-RAGE,推测BXXXT可作用于PI3K/Akt/NFκB抑制L细胞凋亡,促进GLP-1分泌,从而发挥降糖作用。

尹莎[6](2021)在《滋阴止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阴虚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滋阴止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阴虚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70例阴虚肝胃不和型的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其次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以明确滋阴止痛汤治疗上腹痛综合征的优势和不足,并且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就诊的70例上腹痛综合征阴虚肝胃不和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滋阴止痛汤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疗程为2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对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定。结果1.中医症状疗效上,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94.26%,对照组有效率74.2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程度相比对照组较好。2.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积分相比对照组减少更多(P<0.05),提示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好;停药4周后试验组总积分相比对照组总积分小(P<0.05),提示试验组在远期疗效和预后方面相比对照组好。3.在中医单项症状和PRO量表上,治疗前各指标均P>0.05,不存在显着差异,治疗2周后在中医症状总积分、胃脘部隐痛、胃脘部烧灼感、两胁胀满、心烦、口干咽燥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在喜叹息、嗳气症状上,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相近;停药4周后试验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胃脘部隐痛、胃脘部烧灼感、心烦、口干咽燥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从远期疗效看,试验组疗效在这四方面较对照组好,但在两胁胀满、嗳气、喜叹息上P>0.05,说明这三方面远期疗效尚不能认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上,两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生命体征和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滋阴止痛汤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时疗效优于雷贝拉唑肠溶胶囊,且在后期回访时主要症状的复发率更低。中医在临床实践时往往根据病人的体质类型,分型论治,具有个体化差异,结果疗效往往反馈较好。病人在服用中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少,中医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赵雅文[7](2021)在《调气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证)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运用导师自拟调气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证),与中成药胃苏颗粒合理对照,分析调气消痞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本病今后的治疗开拓新思路。方法将山西省中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患者遵循随机原则,按1:1的分配标准,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5例。在基础治疗后,治疗组予调气消痞汤免煎剂,对照组服用胃苏颗粒。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统计两组中西医症状总积分、单项症状病情分布、胃阈值及饱足饮入量等。结果釆用SPSS25.O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和西医总体疗效方面都有很大改善。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存在显着不同,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各为90.2%,72.0%,经检验,P<0.05,故调气消痞汤缓解中医总体症状优于胃苏颗粒;治疗后西医总体疗效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各为88.2%,70.0%,经检验,P<0.05,故调气消痞汤改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胃苏颗粒。治疗后治疗组单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中,除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外(P>0.05),其余各项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中医证候中餐后胃脘痞闷、两胁胀满疼痛、善太息、急躁易怒、嗳气、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均有P<0.05,提示两组在治疗后病情分布存在差异,因此调气消痞汤在缓解上述症状效果优于胃苏颗粒;在反酸烧心、脘腹疼痛方面,结果均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病情分布无差别,因此调气消痞汤与胃苏颗粒在缓解上述症状疗效相当。西医总体疗效中餐后饱胀感与早饱感均有P<0.05,提示两组在治疗后病情分布存在不同,说明调气消痞汤缓解上述症状效果优于胃苏颗粒;在上腹部疼痛及上腹烧灼感均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上述症状病情分布无差异,调气消痞汤与胃苏颗粒疗效相当。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治疗后均有P<0.05,提示两组治疗后阈值、饱足饮入量有差别,故调气消痞汤与胃苏颗粒对比,在改善胃容受性和胃黏膜敏感性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调气消痞汤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证)疗效较胃苏颗粒更好,且在临床应用中安全可靠。

吴爱虹[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文中认为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辨治思路及用药规律,以传承名家经验,丰富临证思路。方法:收集2017年09月至2021年01月期间由李灿东教授亲自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200例,将所得病例资料的基本信息、用药信息输入Excel,形成医案数据表,并进行预处理和规范。通过中医健康状态识别系统得出病例中≥70分的证素。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证素、药物分类、性味归经等信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合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总结出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果:1.一般状况:本研究200例慢性胃炎病案中,女性有120人,占比60%,男性有80人,占比40%。患者年龄以30~69岁居多,共占比85.5%。2.症状统计:2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主要消化道症状为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烧心,主要伴随症状有寐差、口渴、口苦、倦怠乏力、急躁易怒等。3.证素统计:频数分析显示总病位证素前三为胃(70.0%)、肝(49.0%)、脾(36.5%);总实性证素前三为气滞(71.5%)、热(52.0%)、湿(45.0%);总虚性证素前三为阴虚(49.0%)、阳虚(40.5%)、气虚(39.5%)。4.用药规律: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首诊处方中,剔除调和诸药的甘草,共使用中药119味,使用频数1703次,使用频数大于或等于20次的药物共有24味,总占比79.33%,其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药物。常用药中按药物功效可分为10类,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约占高频药物的25.98%;其次是理气药,约占17.25%;再次是消食药,约占13.69%;第四是清热药,约占13.18%,此四类药物是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药物类别。统计得出,高频药物药性中以温(微温)性药物最多,约占47.22%;寒(微寒)性药物约占25.91%;平性药约占19.32%,温、寒、平性药物占绝大多数。药味中辛味药使用频次最多,约占53.37%;苦味药次之,约占44.41%;再次为甘味药,约占39.82%。总体用药以辛苦调脾胃之气机升降,甘缓补脾胃之虚为本为主要特点。药物归经频率大于或等于10%的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心经、胆经、大肠经、小肠经、肾经。5.主要核心方药组合:(1)黄芩、大枣、半夏、黄连、干姜、党参、炙甘草、佛手;(2)白术、防风、白芍、陈皮;(3)白芍、柴胡、枳实、甘草;(4)紫苏梗、香附、陈皮、茯苓、神曲。6.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药对有黄连+吴茱萸、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蒲黄。结论:1.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年龄为30~69岁。2.慢性胃炎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主要实性证素为气滞、热、湿;主要虚性证素为阴虚、阳虚、气虚。3.李灿东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滞,胃失和降”,处方用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辛、苦、甘,多运用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四逆散、香苏散等方剂治疗。对伴有血瘀表现的患者,临证喜加用五灵脂、蒲黄、川楝子、延胡索等中药活血化瘀。4.数据挖掘结果反映出李灿东教授在临证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注重“五辨”思想,治疗慢性胃炎全程重视固护正气,注重调畅气机。

贺丹[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辨证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近10年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0年1月至202 0年12月以来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所需资料,录入文献名称、辨证分型、方剂组成信息,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辨证分型、中药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常用药对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取核心组方。将辨证分型拆分后所得证素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辨证分型情况:共纳入75篇文献,归纳整理出37种证型,前3位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18篇)、肝郁脾虚证(7篇)、寒热错杂证(6篇)。2.将全部证型拆分成证素,病位类证素:“脾”占比51.72%、其次是“胃”占比34.48%、“肝”占比10.34%,病性类证素:“气虚”占比40.0%、其次是“气滞”占比11.3%、“湿”占比9.57%。3.中药频次使用情况:涉及单味中药共107味,总使用频次81 0次,前10味药物分别是白术、甘草、茯苓、半夏、党参、陈皮、黄芪、黄连、厚朴、山药。4.药物性味归经情况:药性依次为温性药(335次)、平性药(211次)、寒性药(192次)、热性药(22次)、凉性药(14次)。药味依次为甘味药(417次)、苦味药(38 3次)、辛味药(313次)、酸味药(88次)、咸味药(15次)。归经依次为脾经(665次)、肺经(424次),胃经(421次),心经(229次),肝经(191次),肾经(145次),大肠经(10 2次),胆经(91次),三焦经(25次),膀胱经(22次),小肠经(27次),心包经(3次)。5.中药功效统计情况:中药功效前5类依次为补虚类(26 8次)、理气类(107次)、清热类(68次)、利水渗湿类(59次)、化湿类(57次)。6.提取出8组药物组合,党参-白术、黄芪-白术、茯苓-白术、茯苓-半夏-白术、甘草-茯苓-白术、茯苓-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白术。聚类分析得到8个新方组合。结论:1.通过研究得出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多见。2.本病的病位证素主要以脾、胃、肝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以气虚、气滞、湿为主。3.分析得出本病常用10味药分别为白术、甘草、茯苓、半夏、党参、陈皮、黄芪、黄连、厚朴、山药。4.药物使用以补虚药为主,理气药、清热药次之;其中药性以温性、平性、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胃为主。5.通过软件分析所提取出的8组核心药对及8个新方组合,对其组方原则进行分析,可作为基础方药用于本病的临床治疗。

胡月[10](2021)在《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运用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临床医治本病提供新的论治思路、理论依据、治法方药及临床应用。方法:本次试验通过辨证分型后,共收集符合临床证型为脾肾两虚型的小儿厌食症90例患儿。对选取的观察病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三组: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称为治疗组1)30例、培土固元进食汤治疗(称为治疗组2)28例和健脾养胃颗粒治疗(称为对照组)29例。本次试验共观察4个疗程,其中7d/疗程。通过治疗前后三组间的主症、兼症积分及疗效情况的对比情况,得出结论。结果:1.此次试验过程中,脱落病例总共3例,其中治疗组2中2例(2.22%),对照组为1例(1.11%)。脱落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患感其他疾病。治疗前,运用统计学分析后,对三组间的病程、性别、年龄进行比较,P值均大于0.05,说明三组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后(4个疗程),对比三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分,三组对主症均有改善,两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兼症积分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1对头发、汗出、腹胀、大便等症状改善明显,并优于治疗组2及对照组(P<0.05)。三组在治疗面色、精神状态等症状均有改善,但无明显差异(P>0.05)。3.对三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1为96.67%,治疗组2为89.29%对照组为68.96%,经数据检验后P<0.05,具有可比性。经随访后,三组的复发率分别是:治疗组1:16.67%,治疗组2:45.45%,对照组68.0%,说明治疗组1对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疗效显着,更适用于临床,可减少小儿厌食症的复发率。结论: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在食欲、食量及中医其他证候有明显的改善,安全性及显效性高,复发率低,可被广大患儿家属接纳。突出中医特色,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新方案、新思路,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二、自拟疏肝安胃汤治胃动力障碍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疏肝安胃汤治胃动力障碍40例(论文提纲范文)

(2)自拟胃糜舒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G-17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引言
    1 立项依据
    2 CEG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CEG的中医进展
        2.2 CEG的西医进展
    3 PGⅠ、PGⅡ、PGⅠ/PGⅡ、G-17的研究现状
1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治疗前基础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后胃镜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3.5 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自拟胃糜舒方组成及研究概况
    4.2 自拟胃糜舒方可能的作用机制
    4.3 现代药理分析
    4.4 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4)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治疗方法
        2.1 辨证治疗
        2.2 经方治疗
        2.3 经验方治疗
        2.4 中成药治疗
        2.5 非药物疗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1.1 胃肠动力障碍
        1.2 内脏高敏感性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
        1.4 脑-肠轴功能紊乱
        1.5 精神心理
        2 治疗
        2.1 促进胃肠动力
        2.2 胃酸抑制疗法
        2.3 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
        2.4 心理治疗
        2.5 其他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分组方法与样本量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质量控制方法
    3 统计方法
    4 临床研究的伦理学
    5 研究结果
        5.1 临床资料
        5.2 基线情况比较
        5.3 疗效评价
        5.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5. 5不良反应情况
    6 讨论
        6.1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6.2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法的认识
        6.3 和胃消痞汤药物组成及方解
        6.4 疗效分析
    7 研究结论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促胰素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1 肠促胰素在调节血糖稳态中的生理作用
        2 T2DM患者肠促胰素效应的临床特点
        3 肠促胰素类药物在T2DM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肠促胰素效应中药降糖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中药有效成分
        2 中药复方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1 现代药理研究
        2 现代临床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滋阴止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阴虚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调气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及疗程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研究结果
    1.完成病例情况
    2.基线资料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病程比较
        2.4 治疗前病情比较
    3.疗效比较
        3.1 治疗前后比较
        3.2 治疗后比较
        3.3 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情况比较
    4.安全性分析
研究结论
讨论
    1.PDS的现代医学认识
    2.PDS的中医学认识
    3.导师对PDS的认识
        3.1 肝胃同治,肝脾同调
        3.2 气机升降失调是根本
        3.3 立方依据
    4.调气消痞汤的分析
        4.1 药物组成
        4.2 方义分析
        4.3 现代药理研究
    5.创新点
    6.小结
    7.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数据挖掘总结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医案数据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医案筛选
        2.2 医案数据预处理
        2.3 信息录入和数据库建立
    3.统计学分析
        3.1 频数分析
        3.2 关联规则分析
        3.3 聚类分析
研究结果
    1.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1.1 患者性别分布
        1.2 患者年龄分布
    2.症状分布
        2.1 高频症状频数分析
        2.2 高频症状关联规则分析
        2.3 舌象分布
        2.4 脉象分布
    3.慢性胃炎患者证素类型分布
        3.1 总体证素分布
        3.2 总体证素关联规则分布
        3.3 不同性别慢性胃炎患者证素分布
        3.4 不同年龄慢性胃炎患者证素分布
    4.用药分布
        4.1 高频药物类别分布
        4.2 高频药物药性分布
        4.3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
        4.4 高频药物归经分析
        4.5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6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5.主要症状与高频用药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高频用药分析
        1.1 高频药物类别结果分析
        1.2 高频药物药性结果分析
        1.3 高频药物药味结果分析
        1.4 高频药物归经结果分析
        1.5 常用药对
        1.6 核心方药
    2.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思想
        2.1 辨病
        2.2 辨证
        2.3 辨症
        2.4 辨人
        2.5 辨机
    3.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辨证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
        1.1 古代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现代名家经验治疗
        1.4 外治法
        1.5 针药并用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
        2.1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
        2.2 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标准
        2.3 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来源
    2 检索方法
    3 文献纳入标准
    4 文献排除标准
    5 文献筛选与整理
    6 建立数据库
    7 数据规范化处理
        7.1 中药名称规范化
        7.2 中医证型名称规范
        7.3 中医证候要素拆分
    8 统计分析
        8.1 辨证及用药规律统计
        8.2 证候要素情况统计
结果
    1 证型、证候要素统计结果
        1.1 证型统计
        1.2 证候要素统计
    2 用药规律分析统计结果
        2.1 中药使用频次
        2.2 药物性味归经
        2.3 中药功效统计
        2.4 药物组合
        2.5 新方组合
讨论
    1 证型情况分析
    2 用药规律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
    3 中西医结合
    4 小结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研究目的及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 服药注意事项
    第二章 研究结果及结论
        1 研究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脱落及剔除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自拟疏肝安胃汤治胃动力障碍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贯叶金丝桃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肠动力学及ENS的影响研究[D]. 张楠.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自拟胃糜舒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G-17的影响[D]. 梅凯雁. 青海大学, 2021(01)
  • [3]疏肝和胃解郁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肝胃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耿晓超.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临床疗效观察[D]. 刘瑞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D]. 谈钰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6]滋阴止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阴虚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研究[D]. 尹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调气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证)临床研究[D]. 赵雅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基于数据挖掘总结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 吴爱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辨证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 贺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D]. 胡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自拟疏肝安胃汤治疗胃动力障碍4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