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硅酸盐岩相学”实验对理论教学的影响

浅谈“硅酸盐岩相学”实验对理论教学的影响

一、浅谈《硅酸盐岩相学》实验对理论教学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民华,董伟霞,李月明,汪永清,陆琳[1](2021)在《基于OBE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针对原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景德镇陶瓷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从专业课程企业实践教学、整合及增设专业综合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加强实践平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所进行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刘雅琨[2](2021)在《河北姚家庄辉石正长岩紫色正长石致色因子研究》文中提出

张碧瑶[3](2021)在《不同颜色汉中蛇纹石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珏[4](2019)在《缅甸含“雪花绵”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及成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冰地、蛋清地、玻璃地等高品质翡翠玉石的需求逐渐增多。高品质翡翠中的绵絮是影响其外观和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几年来,在高品质翡翠中可见一类特有的“雪花绵”,与低品质翡翠中常见的丝缕状绵絮在外形上存在很大差异。“雪花绵”由于其形态似雪,颇具意境并且被认为是以缅甸“木那”矿场产出的典型代表特点,是优质翡翠的特征。“木那雪花绵”因此成为对翡翠价格产生正面影响的一个品类,不少商家就以此作为“噱头”哄抬价格,给翡翠市场带来一定的混乱。本文选取含有特征“雪花绵”的翡翠样品,首次针对含有“雪花绵”的翡翠进行系统地测试分析和成因探讨。通过镜下观察和常规宝石学测试以及红外光谱、激光拉曼、电子探针、XRD等现代测试技术对结构构造、矿物组成以及光谱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与翡翠中常见的团形绵相对比,较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了翡翠中“雪花绵”的主要成分、成因及其演化过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对“雪花绵”进行肉眼观察发现其主要呈收敛状,与常见的圆形绵存在形态上的差异;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发现含特征“雪花绵”翡翠的折射率、密度、局部硬度等均低于翡翠,说明“雪花绵”与翡翠存在物相上的不同。2.镜下观察,发现(1)“雪花绵”是由他形粒状钠长石所形成的糖粒状或板状集合体,内部存在大量孤岛状硬玉残余;(2)钠长石与硬玉颗粒间存在不规则边缘,硬玉基质多为细粒重结晶结构,也可见定向的微细粒结构,硬玉颗粒之间存在高角度缝合线结构和不规则边缘;(3)有些钠长石集合体周围存在显微裂隙,有些远离裂隙,整体呈弥散态分布。3.通过岩相学分析和现代仪器测试,发现“雪花绵”主要存在498cm-1、508cm-1左右的拉曼位移峰,显示其主要矿物成分为钠长石;经过电子探针测试确定“雪花绵”主要成分为钠长石矿物,但局部含Ca量相对较高,为含Ca的钠长石即奥长石。4.综合研究对“雪花绵”的成因推测:在翡翠成玉阶段的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以及外来流体的加入,使得成岩阶段的硬玉发生细晶化、重结晶作用,同时后期变质流体逐渐富Si,并温压条件合适的地质环境下,钠长石以分散的绵团状集合体形式析出,并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动力重结晶的硬玉矿物之中,而形成了“雪花绵”。这也导致“雪花绵”的形成,基本是在冰地以上的优质翡翠之中。5、高质量翡翠中“雪花绵”的出现,是钠长石集合体形成于翡翠成玉阶段后期的结果,并非真正与市场上所说的属于高质量翡翠的特征,相反,较多“雪花绵”的出现,会使翡翠中钠长石含量增加,过多的钠长石出现,反而会影响翡翠的质量。因此,对“雪花绵”的过分强调仅仅是炒作,其价值应当正确衡量。

郝倩莹[5](2018)在《昆明市高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云南省实行了新课改,为了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新课堂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始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云南省把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化学教学在高一结束后进行实验操作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者,考生在高考总成绩中直接加量化分2分,这说明云南省实行课改后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了教育部门更多的重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昆明市按课改大纲实行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高一年级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过关率逐年提高,但是经过调查可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化学实验教学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本文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选取昆明市5所不同级别高中的高一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以及访谈,包括3所公立中学:一级一等完中、一级二等完中、一级三等完中,一所民办公助高中,以及一所私立高中。主要开展了化学实验教学实施情况等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通过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发现了昆明市高一化学教学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实施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基于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选取高一班级进行了实施,对比对照班的成绩可知,实验班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表明实验教学的重视与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查可知昆明市高一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包括师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有待提升,对学业水平测试认识不全面;实验的开出率较低;实验教学资源还有短缺,教学设施还不完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提升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完善实验条件,丰富化学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实验素养等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高一化学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进行了教学设计,并选取4个高一教学班进行实施,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最后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反思。总之,本文提供了云南省昆明市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策略以及3个教学案例,并进行了对比实施和反思,为昆明市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文龙[6](2018)在《大洋俯冲带绿泥石和蛇纹石的变形和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俯冲带相关的物质循环过程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一般指俯冲板片与大洋沉积物俯冲进入地球内部,在脱水和熔融的过程中板片物质以流体或者熔体的形式向上迁移至岛弧底部,再通过岩浆作用返回地表。而古俯冲带中高压和超高压岩石的发现表明,俯冲带内部也存在逆俯冲的物质回流,低密度及低流变学强度的含水矿物被认为是导致物质回流的主要动力。另外,关于地幔楔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俯冲带地幔楔剪切波快波分裂方向平行海沟,与传统二维地幔楔拐角流动力学模型预测结果矛盾,表明低温及富水地幔楔内部可能存在三维动力学过程或者内部物质的变形过程与常见弧后地幔变形方式不同。因此,含水矿物相关变形研究是研究俯冲隧道及地幔楔动力学过程的核心之一。本论文以含水矿物在俯冲带变形行为以及变形机制作为研究目标,以显微构造分析和高温高压实验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来自意大利阿尔卑斯造山带的Val Malenco蛇纹石化橄榄岩进行系统的变质和变形显微构造研究,同时对蛇纹石和绿泥石进行了轴向压缩和剪切变形实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获得新认识如下:(1)系统阐明了Val Malenco地区蛇纹石化橄榄岩在阿尔卑斯造山带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变质变形过程。蛇纹石化橄榄岩样品保存有少量变形斑晶(OlP、CpxP)、重结晶矿物(OlR、CpxC(核部))、进变质成因矿物(OlC、AtgC)以及交代溶解生长矿物(OlM、CpxC(边部)、Di、AtgF)。辉石斑晶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却富含流体迁移元素;辉石斑晶富水(340-598ppm);橄榄石及辉石斑晶晶内强变形并发育亚颗粒构造,启动多组在800-1000℃常见滑移系;辉石斑晶内部出溶磁铁矿,且与辉石具有(100)Cpx//(111)Mag、(010)Cpx//[-110]Mag、[001]Cpx//[-1-12]Mag、[101]Cpx//[112]Mag、(-101)Cpx//(-1-11)Mag的拓扑取向关系,指示其出溶温度为800-900℃;辉石斑晶取向与周边粗粒单斜辉石极密具有良好继承关系,橄榄石斑晶与周边细粒橄榄石具有明显颗粒边界迁移特征;橄榄石斑晶自由位错定向排列,而周边细粒橄榄石位错密度较高且分布不均。这些特征表明Val Malenco超基性岩体经历地幔隐交代以及高温塑性变形,并伴随后期强烈动态重结晶过程。粗粒橄榄石发育良好三联点,无晶内变形特征,位错密度极低;橄榄石部分含有叶蛇纹石水峰,部分完全不含结构水;粗粒叶蛇纹石Al温度计算结果指示其形成温度为430-460℃;粗粒叶蛇纹石富集As、Sb以及B等指示高温或者洋底蛇纹石化特征的流体迁移元素,同时富含高温下流体富集的Cu、Co元素。这些特征表明Val Malenco超基性岩体隆升至洋底蛇纹石化后,经历浅俯冲进变质过程,并变质形成粗粒橄榄石以及粗粒叶蛇纹石。细粒蛇纹石层内细粒橄榄石与细粒叶蛇纹石颗粒接触边界呈曲折弯曲状,且有孔隙存在;细粒橄榄石成分特征与粗粒橄榄石相同,且位错密度很低;细粒叶蛇纹石Al温度估算结果显示其形成温度为300-370℃;单斜辉石斑晶存在典型压溶结构,形成橄榄石及透辉石;富橄榄石层粗粒单斜辉石包裹橄榄石,并发育港湾状结构、透辉石生长环带等;富橄榄石层透辉石集合体与橄榄石边界弯曲,常见橄榄石单晶被消耗肢解。这些特征表明Val Malenco超基性岩体在俯冲折返过程中发生沉淀溶解蠕变过程,形成细粒蛇纹石层以及透辉石。(2)提出在地幔楔富流体及低温条件下橄榄石可以通过溶解蠕变机制发育B型组构的新机制。富蛇纹石层的微粒橄榄石发育强形状优选方位及强B型组构,而橄榄石层橄榄石组构随机;微粒橄榄石成分、无位错特征与粗粒橄榄石一致;叶蛇纹石Al含量估算温度表明细粒橄榄石变形温度为300-370℃。我们提出橄榄石通过各向异性溶解导致颗粒形成各向异性晶体形状,具有各向异性颗粒形状的橄榄石在同构造变形过程中颗粒发生旋转,导致溶解最慢的长轴[001]轴平行线理,溶解最快的短轴[010]轴垂直页理面,并在剪切作用下最终通过颗粒旋转及颗粒边界滑移发育B型组构。低温下通过溶解形成B型组构表明即使在低温富流体环境中,橄榄石仍然可以发育强B型组构。地幔楔剪切快波平行海沟地震波各向异性现象可以用低温蛇纹石化过程中橄榄石发育的B型组构解释。(3)提出叶蛇纹石受应变和应力作用可以通过沉淀蠕变机制发育[010](001)组构和[010](h0k)组构的新观点。蛇纹石层内叶蛇纹石发育强[010](001)组构,而晶内低角度边界旋转轴为[010]轴,表明[010](001)组构并不是位错蠕变导致。蛇纹石化过程也即为叶蛇纹石沉淀结晶生长过程。本文认为各向异性生长导致叶蛇纹石形成各向异性晶体形状(最长及最短轴分别为[010]、[001]),变形过程中的颗粒旋转最终导致叶蛇纹石发育[010](001)组构。橄榄石层内叶蛇纹石发育[010](h0k)组构,该组构也同样在其他地区低蛇纹石化的地幔楔样品中发现。本文认为与蛇纹石层交互产出的橄榄石层内部的高应力低应变环境对叶蛇纹石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导致叶蛇纹石生长速率发生微小变化,仅发育平行[010]轴的长轴,最终变形形成[010](h0k)组构。考虑到叶蛇纹石形成于富流体低温环境,这表明沉淀蠕变机制可能是叶蛇纹石常见的变形机制。因此,作为蛇纹石主要赋存区域,俯冲隧道以及地幔楔内部同样可能存在大量沉淀溶解蠕变过程,而具有更低粘度的沉淀溶解蠕变过程可能会对板楔解耦产生重要影响。(4)发现单斜辉石在沉淀蠕变机制下发育[001](100)组构,还可导致富橄榄石层内单斜辉石聚集产出,形成应变弱化。富橄榄石层内与应变相关的单斜辉石条带及单斜辉石囊状体内部单斜辉石发育强[001](100)组构,[001]轴极密与颗粒长轴分布一致。与应力相关的单斜辉石囊状体其[001]轴形成强极密,该极密分布与宏观线理并不相关,但与晶体颗粒长轴取向一致。本文研究表明该单斜辉石在低温条件下结晶生长形成。本文认为单斜辉石[001]轴优先生长发育为晶体的长轴,[100]轴生长最慢发育为晶体短轴,平行[001]轴的颗粒边界为低指数面边界。各向异性生长导致发育的低指数颗粒边界控制着颗粒最终的形状,在应力或者应变影响下并最终发育极密或者[001](100)组构。本文认为,单斜辉石[001](100)组构并不能作为可靠的指示低温滑移系启动证据。同时,造山带橄榄岩大量存在的流体交代现象,单斜辉石在沉淀溶解机制条件下发育强组构可以解释造山带常见的单斜辉石强组构而橄榄石弱组构现象。(5)首次在1-2.5 GPa和500-700℃条件下建立起绿泥石的稳态流变方程?=e-27.2σ4.1exp[-((48830+11.51*P)/RT)],发现叶蛇纹石在高压稳定域内发生半脆性变形,且屈服强度大于绿泥石。幂流变方程应力指数表明绿泥石在该温压条件下通过位错蠕变调节变形;变形绿泥石显微结构观察发现绿泥石晶内发育大量扭折带,表明其通过塑性方式发生变形。本文叶蛇纹石变形研究结果与前人一致,至少在实验应变速率下,2 GPa、600-650℃温压条件下,叶蛇纹石以半脆性方式发生变形。相同变形条件下,绿泥石屈服强度明显低于叶蛇纹石屈服强度。与橄榄石多晶集合体及洋壳榴辉岩相比,绿泥石流变学强度明显低于两者。因此推测,在俯冲带,俯冲板片与地幔楔之间的含绿泥石橄榄岩及绿泥石富集层可能会承担主要应变,从而导致板片与地幔楔发生解耦。(6)系统阐明了剪切变形条件下绿泥石与叶蛇纹石组构发育的规律,为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提供了有力约束。剪切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增加,叶蛇纹石[010]轴在平行剪切方向逐渐形成弱极密;绿泥石[100]及[010]在平行剪切方向呈大圆环分布。绿泥石晶内变形分析表明,其变形形成以[001]轴为旋转轴的扭转颗粒边界以及对应启动滑移系分别为[100](001)、[010](001)和[hk0](001)的倾斜颗粒边界。高温条件下叶蛇纹石[010](001)滑移系的临界剪切应力最小,为最易滑移系;高温下虽然绿泥石有多个滑移系启动,但不同滑移系临界剪切应力差别不大。两种层状含水矿物在剪切变形环境下均发生塑性变形,说明层间滑移对其调节应变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含水矿物附着板片变形形成的强[hk0](001)组构可以解释某些大角度俯冲带地幔楔存在大延时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

王蒙[7](2018)在《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亭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南陵-宣城地区近些年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这一区域的历史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的系统收集和全面了解区域地质资料之后,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钻孔岩心观察等细致的地质调查,结合室内矿相学观察和研究,基本认识了茶亭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同时对茶亭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测温测压实验、对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开展研究分析工作及对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进行测定,据此探讨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初步建立茶亭铜金矿床的成矿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认识如下:茶亭铜金矿床所处南陵-宣城盆地地质特征独特,盆地中既发育火山岩,又发育以茶亭铜金矿床赋矿石英闪长玢岩为代表的侵入岩,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岩性特征和同位素地质年龄指示其岩浆作用具有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凹陷区(火山岩盆地)和隆起区的双重特征,同时也暗示该盆地中的成矿作用可能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发育斑岩-夕卡岩-脉型岩浆热液铜金多金属矿床,也可能形成玢岩型火山-次火山热液铁(硫)矿床。茶亭铜金矿床赋存于隐伏的石英闪长玢岩体中,矿体或矿化体与发育于侵入岩体中的隐爆角砾岩体(筒)范围大体一致,赋矿岩体发育强烈的硅化、钾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等热液蚀变并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带性,矿石具细脉-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细粒浸染状构造,显示出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特征。与此同时,茶亭铜金矿床赋矿侵入岩体中局部发育夕卡岩,热液蚀变中硬石膏化极为强烈,硬石膏常常成为充填和胶结隐爆角砾岩的主要矿物,局部甚至为硬石膏岩,显示出不同于大多数斑岩型矿床的特点。茶亭铜金矿床矿石中的黄铁矿Re-Os年龄为139Ma左右,与赋矿侵入岩体的LA-ICM MS锆石U-Pb年龄基本一致。矿床氢-氧、碳-氧、硫、铅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和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少量来自于大气降水和地层。流体包裹体显示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小、成矿深度浅。由此确定,茶亭铜金矿床为与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斑岩型矿床。

杨春四[8](2017)在《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特征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文中研究指明甘肃红石泉地区位于龙首山铀多金属成矿带的西段,发育有我国典型的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床——红石泉铀矿床。上世纪80年代,前人对该区开展一定的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但对伟晶状白岗岩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选取红石泉铀矿床含矿主岩—伟晶状白岗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r-Nd-Pb同位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方法手段,系统研究了其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石成因类型、构造环境、岩浆源区性质以及与铀成矿的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了伟晶状白岗岩主要受NW向断裂控制,岩体呈近东西向展布,东西长约3km,南北宽100300m不等,主要侵入在龙首山群变质岩中,呈岩枝状出露。伟晶状白岗岩呈灰白色,风化后为浅黄色或浅黄略带褐色。主要为伟晶结构,偶见粗粒-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和石英,次要矿物为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1%2%),副矿物为锆石±黄铁矿,具有淡色花岗岩特征。主量元素方面,岩石具有富硅(SiO2=66.81%77.81%)、富碱(ALK=7.46%10.36%),贫铁(TFe2O3=0.62%6.46%)、贫钙(Ca O=0.24%2.03%)、贫镁(Mg O=0.29%1.57%),弱过铝质(A/CNK=0.901.19)特征;相对富钾(K2O/Na2O=2.023.30)、富集Fe O(Fe2O3/Fe O=0.22);碱度率指数(A.R.)=3.465.88,分异指数(DI)=89.92,里特曼指数(σ)=1.734.17;TFe2O3、Ca O、Mg O、Al2O3与SiO2负相关,DI与SiO2正相关。微量元素方面,具有相对富集Rb、Th、U、La、Ce、Nd、Zr、Hf,相对亏损Ba、Sr、Nb、Ta、P、Ti、Eu元素特征,U、Th含量尤其偏高。稀土元素总量(∑REE)=87.42×10-6305.02×10-6;LREE/HREE=1.6113.63,La N/Yb N=1.5116.29,轻稀土相对富集;La N/Sm N=1.865.48,Gd N/Yb N=0.342.28,轻稀土内部分馏程度较重稀土明显;δEu=0.300.89。Sr-Nd-Pb同位素方面,伟晶状白岗岩的(87Sr/86Sr)i=0.7437800.937621,高于大陆地壳平均值;εNd(t)=-18.911.3,变化范围较大;Sm、Nd分馏不明显,对应的亏损地幔Nd的模式年龄T2DM=25382739Ma;Pb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岩石年龄值为24552500Ma,表明岩石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的产物。综合研究认为,伟晶状白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是由龙首山群变质岩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在岩浆运移、侵位过程中可能还有幔源物质的加入。伟晶状白岗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是铀成矿的主要物质基础。

马惠言,滕英跃,何伟艳[9](2016)在《硅酸盐岩相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实验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结合硅酸盐岩相学课程教学特点,指出硅酸盐岩相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不足,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综合性、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等四个方面,对硅酸盐岩相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阐述,以期达到提高实验技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

杨彪[10](2016)在《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金元素富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床自发现以来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147t,是近年来内蒙古找矿的最大突破之一,是“中亚金腰带”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露天金矿床,赋存在华北陆台北缘西段白云鄂博群浅变质岩中,具有低品位大规模的特点。浩尧尔忽洞金矿(147t0.62g/t)与西天山地区的穆龙套金矿(5264t2-3g/t)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地区的干谷金矿(1100t2.8g/t),有着相似的成矿环境,但资源储量与平均品位存在较大差异。在近些年的勘探开发中,对其矿床成因模式存在很大争论。主要分歧在于哪个因素是对成矿控制起主导性作用的,是地层还是岩浆作用。归根结底是对金元素富集成矿过程的不明确。随着矿山不断开采,金品位逐渐下降,露天开挖的低品位矿体已无法达到经济要求,急需在外围或深部寻找高品位矿体。本文以浩尧尔忽洞金矿的载金矿物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样品分析处理,分析了不同地质过程中的硫化物标型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共完成电子探针测点60个,LA-ICP-MS测点100个,取得了如下几点认识:1、矿区内主要存在两种矿石类型,浅变质岩类混合型矿石与石英脉型矿石。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金属硫化物:其一为地层中呈细粒浸染状、顺层细脉状及薄膜状的金属硫化物,在矿区内分布广泛,以黄铁矿为主;其二为具明显拉伸线理的硫化物,矿物种类以黄铁矿、磁黄铁矿为主,主要分布在矿区内片理化带强烈的部位;其三为与热液流体相关呈脉状、细脉状分布的石英-硫化物,集中在东矿带偏南部位,在近地表至地下深500m的范围内,矿物组合以石英-黄铁矿为主,脉宽0.5-5cm;在500m深度以下,矿物组合以石英-磁黄铁矿-黄铜矿为主,脉宽多为10cm以上。2、结合前人成果和矿物样品形态学特征,将成矿期次划分为沉积成岩期、构造变形期、热液期与热液改造期。通过电子探针分析,黄铁矿中Fe、S元素含量分别为(46.04±0.44)%、(53.26±0.50)%,均略小于理论值。随着成矿过程的不断进行,S元素含量不断减少,可能与深部杂质混入有关,硫逸度相应降低。磁黄铁矿中Fe、S元素含量分别为(59.76±0.32)%和(39.13±0.40)%,Fe原子百分含量为(46.60±0.31)%,属于单斜磁黄铁矿。3、硫化物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1)沉积成岩期黄铁矿中Au元素含量平均值为0.098ppm,构造变形期与热液期黄铁矿中Au元素绝大部分低于检测限,之后的热液改造期黄铁矿中Au元素含量平均值达0.12ppm,结合之前沉积成岩期Au元素平均含量,发现热液改造期相对沉积成岩期Au元素只富集了22.4%;(2)黄铁矿中的五种成矿元素(Au、Ag、Cu、Pb、Zn)总含量,在沉积成岩期、构造变形期、热液期与热液改造期分别为103.10ppm,59.16ppm,22.47ppm,51.60ppm,可见沉积成岩期在整个成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沉积成岩期黄铁矿中Co、Ni元素含量为(0.038ppm34.88ppm)、(0.6096122.1ppm),热液期黄铁矿中Co、Ni元素含量为(243.5ppm408.6ppm)、(734.1ppm1535ppm),差异明显;其Co、Ni元素含量比值只有极个别大于1,其余均小于1。4、通过对不同地质过程中硫化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得出了浩尧尔忽洞金矿金元素富集主要发生在沉积成岩阶段,其后的脆-韧性剪切构造与热液流体活动并没有导致金元素再次富集的结论。认为这也是造成浩尧尔忽洞金矿与同一成矿带上的穆龙套干谷等黑色岩系型金矿,金矿品位规模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所在。

二、浅谈《硅酸盐岩相学》实验对理论教学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硅酸盐岩相学》实验对理论教学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4)缅甸含“雪花绵”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意义及内容
    1.2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第二章 含“雪花绵”翡翠的宝石学鉴别特征
    2.1 含“雪花绵”翡翠的选取与宏观特征
        2.1.1 “绵”的分类和“雪花绵”的概念
        2.1.2 市场上常见“雪花绵”和团形绵的宏观表现
        2.1.3 样品的选取和描述
    2.2 样品宝石学基本性质测试
        2.2.1 实验方法及测试数据
        2.2.2 测试结果分析
    2.3 “雪花绵”宝石学显微镜下鉴别特征
        2.3.1 “雪花绵”的放大检查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含“雪花绵”翡翠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组构特征
    3.1 翡翠的结构
    3.2 含“雪花绵”翡翠和不规则团绵的显微组构特征
        3.2.1 含“雪花绵”翡翠的主要矿物组成
        3.2.2 普通圆团绵的主要矿物组成
        3.2.3 含“雪花绵”翡翠的显微结构特征
        3.2.4 普通圆团绵的显微结构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含“雪花绵”翡翠的现代测试分析
    4.1 红外光谱测试
        4.1.1 实验过程与图谱
        4.1.2 测试结果和分析
    4.2 激光拉曼测试
        4.2.1 实验过程与图谱
        4.2.2 测试结果和分析
    4.3 电子探针测试
        4.3.1 实验过程与数据
        4.3.2 测试结果和分析
    4.4 小结与分析
第五章 翡翠中“雪花绵”的成因讨论
    5.1 翡翠岩石成因的不同观点
    5.2 翡翠形成的多阶段性
    5.3 翡翠中“雪花绵”的形成讨论
        5.3.1 翡翠中的钠长石“雪花绵”成因推测
        5.3.2 与前人对含钠长石翡翠成因的评述
    5.4 “雪花绵”与普通团绵的不同成因
    5.5 小结
第六章 “雪花绵”对翡翠品质的影响
    6.1 “雪花绵”对翡翠品质的影响
        6.1.1 对光泽和抛光度的影响
        6.1.2 对翡翠颜色的影响
        6.1.3 对翡翠透明度的影响
        6.1.4 “雪花绵”对翡翠基本性质的影响和对定名的讨论
    6.2 含“雪花绵”翡翠的文化意义
        6.2.1 雪花代表的象征意义
        6.2.2 “雪花绵”翡翠的文化内涵
        6.2.3 翡翠中“雪花绵”带来的创作空间
    6.3 对“木那”翡翠的看法
    6.4 常规检测中鉴别钠长石“雪花绵”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6.4.1 成分鉴定的有损性
        6.4.2 目标测试区域过小
        6.4.3 非大面积出现时常被忽略或掩盖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7.2.1 论文创新点
        7.2.2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昆明市高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背景
        1.1.1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1.2 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教学提出新要求
        1.1.3 化学实验教学符合云南省新课标改革要求
        1.1.4 新课标实行措施——化学实验操作学业水平测试
    1.2 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1.2.1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1.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 国内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1.3.1 国外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1.3.2 国内实验化学教学现状及特点
        1.3.3 昆明市高一化学教学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选题思路
    1.5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6.4 教学实践观察法
        1.6.5 比较法
2 昆明市高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2.1 调查问卷的实施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2.1.3 调查对象
        2.1.4 调查问卷编制和发放
    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2.2.1 教师样本概况
        2.2.2 学生样本概况
    2.3 师生对高一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分析
        2.3.1 教师对高一化学实验教学和学业水平测试关系的认识
        2.3.2 学生对高一化学实验教学和学业水平测试关系的认识
    2.4 师生对高一化学实验的态度分析
        2.4.1 教师对高一化学实验的态度
        2.4.2 学生对高一化学实验的态度
    2.5 实验开设情况分析
        2.5.1 演示实验开设情况
        2.5.2 学生分组实验开设情况
        2.5.3 师生对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的实行情况
    2.6 实验教学条件分析
        2.6.1 实验室的环境和管理状况
        2.6.2 实验仪器、药品配备情况
        2.6.3 实验室教师配备情况
    2.7 各学校的实验考核制度
3 昆明市高一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师生对学业水平测试认识不全面
    3.2 师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3.2.1 教师对实验的态度和认知
        3.2.2 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和认知
        3.2.3 学生对合作精神培养的态度
    3.3 实验的开出率问题
        3.3.1 演示实验的开出率低
        3.3.2 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低
    3.4 实验教学资源短缺
    3.5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4 高一化学实验教学的对策探讨
    4.1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4.1.1 教师提升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4.1.2 转变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态度
    4.2 提高实验的开出率
        4.2.1 提高演示实验的开出率
        4.2.2 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
        4.2.3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课外实验
    4.3 完善实验条件,丰富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4.3.1 加大实验室的硬件条件
        4.3.2 增加专职实验教师
        4.3.3 加强实验室的利用率
    4.4 更新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5 全面提高教师实验素养
        4.5.1 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4.5.2 提高实验教学能力
        4.5.3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4.5.4 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
5 实验教学实施案例及分析
    5.1 钠的重要化合物(一)教学设计及分析
    5.2 元素周期律(二)教学设计及分析
    5.3 长期开展实验教学与学业水平测试关系的案例分析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大洋俯冲带绿泥石和蛇纹石的变形和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俯冲带及其结构特征
        1.1.2 大洋俯冲带中的主要含水矿物结构及其稳定域
        1.1.3 含水矿物在大洋俯冲带中的含量和分布
    §1.2 叶蛇纹石和绿泥石变形研究现状
        1.2.1 流变学研究
        1.2.2 脱水脆性变形研究
    §1.3 大洋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现状
    §1.4 存在科学问题
        1.4.1 叶蛇纹石和绿泥石变形
        1.4.2 大洋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成因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论文工作量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实验仪器以及方法技术介绍
    §2.1 高温高压流变仪及方法
        2.1.1 5GPa Griggs高温高压流变仪
        2.1.2 样品装置
        2.1.3 变形理论基础
    §2.2 1000 吨多面砧压机及样品装置
    §2.3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及分析方法
        2.3.1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简介
        2.3.2 晶内变形分析方法简介
        2.3.3 样品制备及分析条件
    §2.4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
    §2.5 主微量分析仪器介绍
        2.5.1 LA-ICP-MS(微量)
        2.5.2 电子探针(主量)
第三章 Val Malenco蛇纹石化橄榄岩记录的区域变质变形过程
    §3.1 前言
    §3.2 地质背景
    §3.3 分析结果
        3.3.1 岩相学
        3.3.2 主微量元素
        3.3.3 显微构造
        3.3.4 结构水及氧化缀饰分析
    §3.4 讨论
        3.4.1 原始地幔隐交代及高温隆升,伴随强烈动态重结晶
        3.4.2 俯冲进变质过程
        3.4.3 折返交代变质与变形
    §3.5 小结
第四章 Val Malenco蛇纹石化橄榄岩的变形显微构造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形状优选方位
    §4.3 结晶学优选方位
        4.3.1 组构分析
        4.3.2 取向图分析
    §4.4 讨论
        4.4.1 低温下溶解蠕变发育B型橄榄石组构
        4.4.2 沉淀蠕变机制下发育透辉石组构研究
        4.4.3 地幔楔条件下叶蛇纹石组构发育研究
    §4.5 地球动力学意义
        4.5.1 B型橄榄石及叶蛇纹石组构对弧前地区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启示
        4.5.2 辉石低温强组构的沉淀溶解成因机制
        4.5.3 沉淀溶解变形机制流变学意义
    §4.6 小结
第五章 绿泥石/叶蛇纹石轴向压缩流变学实验研究
    §5.1 绪论
    §5.2 实验起始材料
    §5.3 实验细节
        5.3.1 实验过程
        5.3.2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本构方程及简单推导
        5.4.2 力学结果
        5.4.3 变形显微构造
    §5.5 对比和讨论
        5.5.1 变形机制探讨
        5.5.2 力学性质对比
第六章 绿泥石/叶蛇纹石高温高压剪切变形实验研究
    §6.1 绪论
    §6.2 实验起始材料及实验细节
        6.2.1 实验起始材料
        6.2.2 实验条件
        6.2.3 数据处理
    §6.3 实验结果
        6.3.1 热压起始样品组构特征
        6.3.2 剪切变形样品矿物组构特征
        6.3.3 绿泥石晶内变形特征
    §6.4 讨论
        6.4.1 含水矿物组构成因机制
        6.4.2 与天然岩石中组构的对比
        6.4.3 对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影响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7)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斑岩型铜(金)矿床
        1.2.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1.2.3 宣城茶亭地区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论文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论文实物工作量
    1.4 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推覆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3.3 断裂构造
        2.3.4 盆地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质特征小结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组构
        3.5.1 结构构造
        3.5.2 矿物组成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次
    3.8 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
    4.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1.1 样品采集和制备
        4.1.2 测试方法及过程
        4.1.3 岩相学特征
        4.1.4 均一温度
        4.1.5 盐度和密度
        4.1.6 压力和深度
    4.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4.2.1 氢氧同位素
        4.2.2 碳氧同位素
        4.2.3 硫同位素
        4.2.4 铅同位素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小结
第五章 成矿年龄和成矿模式
    5.1 成矿年龄
        5.1.1 测试方法
        5.1.2 测试结果
    5.2 成矿模式
    5.3 区域对比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特征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淡色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伟晶岩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情况
2 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层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矿区地质特征
        2.6.1 地层
        2.6.2 构造
        2.6.3 岩浆岩
3 伟晶状白岗岩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3.1 岩体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2.1 手标本特征
        3.2.2 镜下特征
4 伟晶状白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测试单位与方法
    4.2 主量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4 稀土元素特征
    4.5 Sr-Nd-Pb同位素特征
        4.5.1 Sr、Nd同位素特征
        4.5.2 Pb同位素特征
5 伟晶状白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
    5.1 样品制备和测试方法
        5.1.1 样品制备
        5.1.2 测试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锆石CL图像特征
        5.2.2 锆石U、Th特征
        5.2.3 锆石U-Pb年龄特征
        5.2.4 成岩时代讨论
6 岩石成因与铀成矿
    6.1 岩石成因类型
        6.1.1 岩相学特征判别
        6.1.2 主量元素特征判别
        6.1.3 微量元素特征判别
        6.1.4 同位素特征判别
    6.2 构造环境判别
        6.2.1 岩性判别
        6.2.2 图解判别
    6.3 源区性质判别
        6.3.1 微量元素判别
        6.3.2 Sr-Nd同位素判别
        6.3.3 Pb同位素判别
    6.4 成因过程
    6.5 白岗岩与铀成矿
        6.5.1 时间关系
        6.5.2 空间关系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金元素富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1.1 区域成矿研究和找矿方向需求
        1.1.2 矿床成因研究的需要
        1.1.3 矿产勘查关键问题急需突破制约瓶颈
        1.1.4 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对科学问题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1.5 项目依托
    1.2 浩尧尔忽洞金矿研究现状
        1.2.1 找矿勘查工作与矿山开发
        1.2.2 科学研究现状
    1.3 LA-ICP-MS测试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技术简介
        1.3.2 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1.3.3 LA-ICP-MS在硫化物矿物微区分析中的应用
        1.3.4 常用硫化物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对比
    1.4 金的赋存状态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介绍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方法介绍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层序及沉积建造
        2.2.1 主要地层单元
        2.2.2 白云鄂博群沉积建造
    2.3 区域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地质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质背景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变质作用
        3.1.5 围岩蚀变
        3.1.6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含金石英脉型矿石
        3.3.3 含金浅变质岩类混合矿石
    3.4 矿物特征
        3.4.1 金属硫化物特征
        3.4.2 矿石矿物特征汇总
    3.5 成矿期次与阶段划分
        3.5.1 沉积成岩期
        3.5.2 构造变形期
        3.5.3 热液期
        3.5.4 热液改造期
        3.5.5 成矿后期
第4章 金属硫化物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描述
    4.2 电子探针实验结果分析
        4.2.1 黄铁矿
        4.2.2 磁黄铁矿
        4.2.3 毒砂、黄铜矿
    4.3 LA-ICP-MS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3.1 实验结果
        4.3.2 数据分析
    4.4 硫同位素特征
        4.4.1 浩尧尔忽洞金矿硫同位素资料汇总
        4.4.2 同类型金矿及同沉积环境下其他类型矿床的硫同位素资料汇总
        4.4.3 硫的来源
第5章 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过程探讨
    5.1 金的赋存状态
    5.2 金的来源
    5.3 成矿过程探讨
    5.4 控矿特征与找矿标志
        5.4.1 层控特征
        5.4.2 韧性剪切带与片理化带
        5.4.3 热液流体
        5.4.4 矿物学及矿物地球化学标志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浅谈《硅酸盐岩相学》实验对理论教学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BE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 罗民华,董伟霞,李月明,汪永清,陆琳. 大学教育, 2021(10)
  • [2]河北姚家庄辉石正长岩紫色正长石致色因子研究[D]. 刘雅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不同颜色汉中蛇纹石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D]. 张碧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4]缅甸含“雪花绵”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及成因初探[D]. 王珏.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1)
  • [5]昆明市高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实践研究[D]. 郝倩莹. 河南大学, 2018(01)
  • [6]大洋俯冲带绿泥石和蛇纹石的变形和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D]. 刘文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7]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王蒙.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8]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特征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D]. 杨春四. 东华理工大学, 2017(12)
  • [9]硅酸盐岩相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探索[J]. 马惠言,滕英跃,何伟艳.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0]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金元素富集机制研究[D]. 杨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标签:;  ;  ;  ;  ;  

浅谈“硅酸盐岩相学”实验对理论教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