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类和机器将如何交流?

未来人类和机器将如何交流?

一、未来人机如何交流——摩托罗拉实验室中国研究小心人机通信见闻(论文文献综述)

蔺陆洲[1](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张家榕[2](2018)在《网络新闻直播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直播在国内的兴起,各类网络移动视频直播纷纷涌现出来,而网络移动直播以其显着的互动性、便捷性成为新旧新闻媒体的探索重点,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和传播形态。新闻现场随着直播时代的来临被重新定义,传播流程被重新设置,网络直播与严肃新闻的联合,使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更加突出自己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网络新闻直播的内容和方式。目前,媒体直播主要有两种平台,一是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这类平台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用户基础,在网络新闻直播上尤其是民生类新闻占据优势;二是各个新闻门户网站和传统的新闻媒体推出的直播平台,这类平台具有新闻内容生产的专业优势,新闻门户网站在重大活动的直播上优势明显。由于时事政治新闻对于一般的网络直播平台来说有新闻资质的限制,一些重大活动不允许没有新闻采编资质的媒体进行自采新闻,所以传统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突发新闻往往是网络新闻直播的首选,时政新闻则是直播的热点,民生新闻注重为积累用户,是直播的重点。网络新闻直播常常通过直播团队的多角度内容开发、现场主持人的细节挖掘、直播后期德编辑整理来进行内容呈现,并具有多向互动特征。不同平台的网络新闻直播渠道、不同时长的网络新闻直播方式和液态化的网络新闻直播生产,从多个维度使网络新闻直播具有丰富的形态。目前,网络新闻直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优质专业化内容匮乏,选题空间狭小,移动直播遭遇技术难题,持续直播引发新闻伦理之患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精准施策,一是要树立品牌打造优质节目,二是要提高准入门槛刺激PGC发展,三是要加强二次直播体验,四是要加强把关审核,五是要培养直播全能记者。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3](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许智斌[4](2016)在《艾波比集团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业务内创业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以增强适应能力、谋求新的发展。这种更新包括战略上的更新,业务拓展或创造,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的更新,体制的更新等。企业组织更新及创新的活动,就是内创业活动。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选择通过内部创业,来增强组织的战略柔性,提升快速响应能力,以应对市场的变化,抓住机遇,维持竞争优势。艾波比集团机器人业务部门,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汽车生产领域的自动化业务,为了快速抓住3C(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和Consumer Electronics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这一新兴市场,成立了企业内部孵化器精密组装中心,进军这一领域。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创业理论的梳理,聚焦于企业内创业过程的研究。通过对艾波比精密组装中心创业过程的案例分析,探索企业内部创业的机会识别过程、技术创新过程、组织更新过程、项目执行过程及其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市场拓展策略、团队组建、发展策略等。艾波比机器人业务部门精密组装中心通过四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开拓了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这一业务,并逐步发展壮大。这一实践过程,可为国内企业从事内部创业活动,提供借鉴。

袁潇[5](2015)在《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研究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文中指出

李俊伟[6](2010)在《基于手机的用户界面研究》文中认为手机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可以说是更新速度最快的个人电子用品终端和电子用品集合体,越来越多地介入和更大地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不仅仅是一个携带电话,而更多的是一个娱乐、生活、资讯的集合体。它的终端性质也决定了其在人机交互方面也必须更加的人性化,趣味化,功能集成化,界面个性化。本文首先梳理了用户界面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手机用户界面遵循的原则、设计的要素,通过个案分析深入研究了手机界面的个性化定制,及其个性化中体现出的人性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个性化定制界面进行了展望。然后,对现有市场上手机用户界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同款手机中,可以根据不同用户定位,设置不同的用户界面”的个性化定制理念。并以商务人士为例,针对这一群体用户的行为操作习惯进行分析,设计出一套商务人士的个性化待机界面的模型。最后概述了手机界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党建成[7](2007)在《面向航天测试的语音合成系统研究和实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回顾文语转换系统(Text to Speech, TTS)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以及典型技术的基础上,就面向航天测试的语音合成系统的设计、实现的全过程进行论述,并就其实现细节做了全面的介绍。目前通常意义下的TTS系统多指一种可以将输入的文本转换为语音输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TTS可以自动的对文本进行分析,确定文本中各部分的读音、停顿、语气语调等,再根据预先存储的语音片断或可以转换为语音片断的信息将输入的文本所对应的语音合成出来作为输出加以播放。常见的商业TTS系统结构复杂,规模庞大,足以应对日常的文语转换需求,但对于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文本却难以产生很好的转换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文本中含有大量专业词汇无法被TTS中自带的词典所识别,所以不能正确确定字词之间的结合关系及停顿标记导致声音质量下降。此外专业领域内可能含有一定量的外文词汇、字母、缩写,数学表达式,单位符号,专业内的特别读音约定等。以上这些都成为建立面向某一专业应用领域的TTS系统的主要动机。航天器可以认为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人造系统,并且工作于严苛的自然条件下,造价也非常昂贵。对航天器在建造过程中以及发射前所进行的测试就显得极为重要。为达到足够高的可靠性,航天测试相当严格,过程也非常繁琐。为降低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测试效率,保证测试的准确性,我们在航天器的测试系统中引入了TTS系统,通过语音的交流取代了原有对屏幕的观察,提高了测试效率,减小测试人员的工作压力。另外通过选择悦耳的语音也有降低测试人员心理压力,放松心情的功效,起到减少失误和错误的作用。根据航天测试的需求,我们建立了应用于航天测试的专业TTS系统。本文给出了该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全部细节,其中的创新和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将TTS应用于航天测试领域,将之与测试诸系统进行集成,初步形成方便人机交互的VoiceUI。2.在基本合成声学单元的选择方面,采取了不定长单元的设置,用于汉语普通话合成的声学单元有多音节词组、词、字、单音节等形式的声学单元,用于西文单词、字母及缩写的合成则是采取单词、音节、声母/韵母音素的发声单元等形式。通过采取这样的声学单元设置可以在合成质量和语音库的大小之间形成一定的折衷。3.在韵律模型方面采用了参数化的Target模型。这主要是由于本系统的韵律结构相对简单,以祈使、陈述为主,而且其中所涉及到的中外文混读皆是连续的中文语流中混有西文单词或字母组合,外文内容对中文的影响相对较小。4.在Corpus文本的收集方面,除收集常规的文本内容外,更加注重航天测试专业文本的收集以及相关词典的编制。5.在设计录音脚本时,采取了评分动态调整的策略,改良贪心算法。利用这种设计录音脚本的算法所形成的脚本中的词频分布可以被设置为与原始文本中的词频分布相似或任意指定的分布形式。通过这样的算法,调整录音脚本中词频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原始文本中的不足。6.发声单元自动筛选。通过采取一系列聚类分析及神经网络等手段将一些不理想的发声单元去除。本文的内容依据该TTS系统在的设计及实际开发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所撰写。本文所论述的TTS系统已经运用在我所多个卫星测试系统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琳[8](2005)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研究》文中提出“冷战”结束以来,跨国公司所组织的生产和研发活动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在东道国进行的创新合作活动有助于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扩散,帮助区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企业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则成为区域加入经济全球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从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的视角出发,结合经济地理学、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外资高新技术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及其他组织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力求从外资高新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建立的动机、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解释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在东道国区域不同技术扩散效应的原因。 论文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目标、研究范围及对象、研究流程及技术路线,并对论文中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创新系统文献综述。本章对空间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与成果进行评述,指出其优势与不足。 第三章,外资企业参与的新产业区和产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集群内创新合作网络是世界一些着名高新技术产业区保持强劲竞争力的法宝,而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群在规模和内部网络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本章对外资企业大量参与的新产业区、产业集群文献进行了回顾。 第四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合作网络。主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征,对其创新网络的构成、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第五章,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该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建立的原因、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第六章,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本章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外资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建立的原因、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载体——张江、外高桥和金桥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七章,浦东新区外资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生物医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企业所占比重高。本章分别对浦东新区外资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外资集成电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郭劲光[9](2005)在《企业网络理论研究: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对企业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走向大规模的合作竞争,也因此使得合资、战略联盟、供应链伙伴关系等组织形式成为了诸多企业用来实现资源和战略共享而实施的核心战略。这不仅是对“纯粹”排他性、对抗性竞争观念的超越,而且是对“利己性”合作观念的抛弃。笔者把上述纷繁复杂的企业组织新形态用一个外延更加宽泛的统一概念——企业网络——来加以涵盖,并试图构建一种新的解释范式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具体来讲,全文共分七个章节加以展开:第一章,导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体系以及采用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章,网络基础。在对企业网络进行具体概念描述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网络区别于纯市场和纯层级制协调企业间关系的特点和协调准则,给出了企业网络规制结构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其具有的特性;第三章,网络动因及类型比较。这一章笔者将分析的重点转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对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的具体动因加以剖析,并针对网络的具体类型加以比较分析。其中对网络的类型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并探讨了不同层次类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四章,网络分析基础。这一章里笔者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对网络分析的兴起及其发展作了粗略地概括;另外还介绍了两位对网络分析产生巨大影响的网络分析家埃默森和库克的重要思想;第五章,社会资本与社会嵌入性。本章在对传统资源观点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资源”的概念,有益地对传统资源观进行了拓展;对社会资本作了深入而系统的阐述:分析了嵌入性观点的理论发展,并以企业网络中的嵌入性为基点,本着回答“如何最佳嵌入”的问题,对各种嵌入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第六章,网络治理。这一章系统性地探讨了网络治理的内涵及相应的治理条件,并提出了一个网络治理的制度化分析框架,并研究了被认为是企业之间合作的基础性建构的信任,对已有的信任观点作了比较、评价之后,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维度上重新

李如山[10](2004)在《未来人机如何交流——摩托罗拉实验室中国研究小心人机通信见闻》文中提出用手机调用办公室的文件、付账、提醒机主应该为自己的妻子买礼物并且告诉他应该怎么走等等,人和机器的交流是如此的和谐

二、未来人机如何交流——摩托罗拉实验室中国研究小心人机通信见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人机如何交流——摩托罗拉实验室中国研究小心人机通信见闻(论文提纲范文)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网络新闻直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网络新闻直播的兴起与特点
    2.1 网络新闻直播的兴起
        2.1.1 网络新闻直播的定义
        2.1.2 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背景
        2.1.3 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动力
    2.2 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特点
        2.2.1 网络新闻直播的技术推动
        2.2.2 网络新闻直播的资金介入
        2.2.3 网络新闻直播的媒体需求
    2.3 网络新闻直播的特征
        2.3.1 网络新闻直播的数字化
        2.3.2 网络新闻直播的多向交互化
        2.3.3 网络新闻直播的阅读碎片化
第3章 网络新闻直播的内容与呈现
    3.1 网络新闻直播的选题
        3.1.1 突发新闻是直播的首选
        3.1.2 时政新闻是直播的热点
        3.1.3 民生新闻为积累用户重点
    3.2 网络新闻直播的内容呈现
        3.2.1 现直播团队多角度开发直播内容
        3.2.2 现场主持人进行细节挖掘
        3.2.3 直播后期编辑整理
    3.3 网络新闻直播的多向互动
        3.3.1 直播前的互动环节设计
        3.3.2 直播中的主持人及时互动
        3.3.3 直播时受众间的互动
    3.4 网络新闻直播的宣传
        3.4.1 直播前的节目预热
        3.4.2 多形式的宣传广告
第4章 网络新闻直播的渠道与方式
    4.1 不同平台的网络新闻直播渠道
        4.1.1 机构类网络新闻直播
        4.1.2 个人类网络新闻直播
    4.2 不同时长的网络新闻直播方式
        4.2.1 持续性的网络新闻直播
        4.2.2 非持续性的网络新闻直播
    4.3 液态化的网络新闻直播生产
        4.3.1 网络新闻直播生产主体的液态化
        4.3.2 网络新闻直播生产边界的液态化
第5章 网络新闻直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网络新闻直播中存在的问题
        5.1.1 优质专业化内容匮乏
        5.1.2 选题空间狭小
        5.1.3 移动直播遭遇技术难题
        5.1.4 直播引发新闻伦理之患
        5.1.5 直播人员能力参差不齐
    5.2 网络新闻直播的优化对策
        5.2.1 树立品牌打造优质节目
        5.2.2 提高准入门槛刺激PGC发展
        5.2.3 加强二次直播体验
        5.2.4 加强把关审核
        5.2.5 培养直播全能记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4)艾波比集团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业务内创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2.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2.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2.3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创业的定义与演化
    2.2 内部创业的机会定义及识别
        2.2.1 内部创业机会的定义
        2.2.2 内部创业机会的识别
    2.3 内部创业的资源保障
    2.4 内部创业的组织支持
    2.5 内部创业的事业规划
    2.6 内部创业的行为类型
第3章 艾波比公司向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业务拓展的背景
    3.1 艾波比公司介绍
        3.1.1 艾波比集团概况
        3.1.2 艾波比机器人业务部门介绍
    3.2 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行业市场分析
        3.2.1 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行业宏观趋势分析
        3.2.2 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行业技术门槛分析
        3.2.3 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行业生产特点
    3.3 结论
第4章 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业务内部创业过程
    4.1 电子制造自动化创业机会识别
    4.2 艾波比机器人在电子自动化行业的初步应用
        4.2.1 研发新型号小机器人
        4.2.2 机器人在电子装配行业的应用案例
    4.3 内部创业的资源配置
    4.4 内部创业的组织支持
    4.5 内部创业的事业规划
        4.5.1 SWOT分析
        4.5.2 艾波比发展电子组装自动化业务的思路
第5章 精密组装中心项目执行过程
    5.1 精密组装中心成立前的项目执行过程
    5.2 精密组装中心成立初期的项目执行过程
        5.2.1 泰克连接器项目
        5.2.2 手机塑料外壳涂胶项目
        5.2.3 建立人才梯队机制
    5.3 精密组装中心发展期的项目
        5.3.1 笔记本组装线项目
        5.3.2 业务主导的跨部门合作
    5.4 精密组装中心近期的项目进展
        5.4.1 更新供应商体系
        5.4.2 组建生产车间
    5.5 精密组装中心内部创业的成果
第6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内部创业相关可行的建议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手机的用户界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解说
        1.1.1 论文内容简介
        1.1.2 论文的选题
        1.1.3 论文的组织架构
        1.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1.5 论文的研究任务
    1.2 用户界面研究的重要性
        1.2.1 用户界面研究的重要性
        1.2.2 用户界面在中国研究现状
    1.3 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
        1.3.1 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
        1.3.2 手机界面设计的重要性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用户界面设计的相关基本理论
    2.1 用户界面设计的理论
        2.1.1 用户界面设计的定义
        2.1.2 用户界面设计的分类
        2.1.3 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
        2.1.4 用户界面设计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2.2 手机用户界面的要素和原则
        2.2.1 手机用户界面遵循的原则
        2.2.2 手机用户界面设计的要素特点
    2.3 "个性化定制"的手机用户界面
        2.3.1 手机界面个性化定制的概念
        2.3.2 日本手机用户界面的个性化设置的分析
        2.3.3 个性化手机界面的人性化设计分析
    2.4 手机用户界面的发展历程
        2.4.1 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与手机界面相互影响
        2.4.2 手机用户界面的发展历程
        2.4.3 娱乐文化对手机界面的影响
        2.4.4 拇指(短信)文化对手机界面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性化手机软件界面设计的设计实践模型分析
    3.1 个性化定制界面理念的展望
        3.1.1 显示个性化——深度定制
        3.1.2 功能和内容定制——3G时代
        3.1.3 多应用组合界面-----将个性化进行到底
        3.1.4 专业手机界面-----发烧友的福音
    3.2 模型基础背景调研
        3.2.1 模型背景分析
        3.2.2 模型产品的定位
    3.3 用户分析
    3.4 原型框架构建
    3.5 方案的评估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机界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界面交互的发展趋势
    4.2 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后续研究
    5.1 研究内容小结
    5.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面向航天测试的语音合成系统研究和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需求
    1.2 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语音合成方法的优选
        1.3.1 波形拼接合成
        1.3.2 参数分析合成
        1.3.3 规则合成
        1.3.4 本系统合成方法确定
    1.4 语音信号处理算法的选择
        1.4.1 共振峰合成算法
        1.4.2 LPC 合成算法
        1.4.3 PSOLA 算法
        1.4.4 合成算法选择结论
    1.5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系统结构设计和组成
    2.1 系统结构设计
    2.2 基于CORPUS 的TTS 系统组成
        2.2.1 文本分析模块
        2.2.2 韵律生成模块
        2.2.3 发声单元选择模块
        2.2.4 波形合成
        2.2.5 Corpus 设计
    2.3 基本发音单元的确定
        2.3.1 声学单元的类型
        2.3.2 不定长声学单元
        2.3.3 不定长单元选择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韵律模型
    3.1 概述
    3.2 汉语韵律模型
        3.2.1 汉语韵律规则
        3.2.2 汉语韵律规则的生成方法
        3.2.3 汉语韵律特征的研究成果
    3.3 英文韵律模型
    3.4 中英文混读情况下对韵律的影响
    3.5 系统韵律模型的选择
        3.5.1 Target 模型研究
        3.5.2 Fujisaki 基频预测模型
        3.5.3 SFC 模型研究
        3.5.4 系统韵律模型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现过程
    4.1 语料的准备
        4.1.1 原始语料文本的获取
        4.1.2 文本的后处理
    4.2 词典
    4.3 录音
        4.3.1 录音脚本(Corpus)设计
        4.3.2 依据脚本进行录音
    4.4 发声单元的标注和切分
    4.5 发声单元的初步筛选
    4.6 文语转换规则
    4.7 选音及拼接
    4.8 语音的编码
    4.9 系统调试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上海市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对象
    第四节 研究流程及技术路线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六节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区域与技术创新
    第一节 区域和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1 技术推动模型
        2 需求引动模型
        3 联合模型
        4 整合模型
        5 系统整合网络模型
        6 国家创新系统模型
    第二节 创新系统
        1 国家创新系统
        2 区域创新系统
        3 技术创新系统
    第三节 空间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
第三章 外资企业参与的新产业区和产业集群研究
    第一节 新产业区和产业集群理论
        1 新产业区理论的出现及新产业区分类
        2 产业集群理论的出现及其概念
    第二节 新产业区、产业集群与外资企业
第四章 创新合作网络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
    第一节 创新合作网络定义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
        1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与传统产业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
        2 网络成因
        3 网络结构
        4 网络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特征
第五章 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
    第一节 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1 积极效应
        2 消极效应
    第二节 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的区域高新技术生产网络
    第三节 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地方创新合作网络的动力
        1 产品本地化对建立本地创新合作网络的现实要求
        2 人才争夺的要求
        3 优势互补的要求
        4 缄默知识传播的需要
        5 高效供应链建立的要求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群中外资企业创新合作网络运行机制
        1 降低交易成本
        2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和集体学习机制
        3 体现创新的根植性
        4 提升创新合作网络的开放性
    第五节 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的影响因素
        1 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2 东道国高新技术产业群的特征
        3 产业特征
    第六节 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对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的影响
        1 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
        2 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3 对高新技术产业群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
        4 对产业群的升级和竞争力的影响
第六章 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
    第一节 内资与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
        1 样本企业概况
        2 企业创新活动的特征
        3 内资与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构成比较
    第二节 浦东新区张江、金桥、外高桥外资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
        1 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客户的创新合作
        2 企业与母公司的创新合作
    第三节 制约浦东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
        1 风险投资少
        2 高素质劳动力缺乏
第七章 浦东新区外资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
    第一节 浦东新区外资电子信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
        1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国际潮流
        2 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合作的必要性
        3 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
        4 浦东外资集成电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的建立
        5 加快外资集成电路企业本地创新合作网络建设的措施
    第二节 浦东新区外资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
        1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
        2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地理分布
        3 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流程
        4 外资生物医药企业在发达国家创新合作网络的建立
        5 浦东外资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特征
    第三节 外资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
        1 相同点
        2 不同点
第八章 结论、启示与不足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第三节 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企业网络理论研究: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本文的内容体系
    四、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网络基础
    第一节 网络的概念描述
    第二节 企业网络“科斯式问题”的解释
        一、利用纯市场方式协调企业间关系的利与弊
        二、利用纯层级制协调企业间关系的利与弊
        三、市场与组织的相互渗透
        四、企业网络的协调准则
        五、企业网络的规制结构
        六、市场与层级相结合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网络的驱动力
        一、渗透性
        二、共生性
        三、网络的动态性与系统性
    第四节 社会网络网络效应的初步描述
        一、社会网络对合作交易的维持与制约
        二、企业家间的关系网络
第三章 网络动因及类型比较
    第一节 网络的动因——基于战略联盟的解释
        一、组织间关系(IORs)的形成
        二、战略联盟的概念及类型
        三、联盟的动机
        四、联盟与兼并的选择问题
    第二节 网络的类型比较
        一、网络的类型
        二、类型间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不同信息关联模式下的供应商网络、意大利工业区和硅谷
        一、单一组织不同任务单元的信息关联模式
        二、企业群体的信息结构
    附录:日本的供应商网络、意大利工业区及硅谷
        一、日本的供应商网络——丰田供应商网络
        二、硅谷
第四章 网络分析基础
    第一节 网络分析的兴起
    第二节 网络分析的研究层次及假设
        一、组织间群落
        二、组织领域
        三、社会人假设及从有限理性到结构理性
    第三节 埃默森—库克的网络理论体系
        一、埃默森的交换网络理论要点
        二、库克的理论纲要
第五章 社会资本与社会嵌入性
    第一节 网络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竞争绩效
        一、观点的回顾与评价
        二、对传统资源观的拓展
        三、网络资源与竞争绩效:来自小企业发展的证明
    第二节 社会资本分析
        一、社会资本:结构的二元性与宏微观分析的整合
        二、经典性观点的回顾与简要评价
        三、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
        四、研究的局限与本土化研究应注意的几点
    第三节 嵌入差异与嵌入绩效
        一、社会嵌入性观点的引入: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二、嵌入性发展的几种思想观点
        三、嵌入的类型及嵌入悖论
        四、嵌入性与嵌入绩效的差异
    第四节 嵌入性对关系合同的影响
        一、威廉姆森的关系合同理论:交易特征分析和隐含的假设
        二、合同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
第六章 网络治理
    第一节 网络治理机制的一个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
        一、网络治理的内涵
        二、网络治理的条件
        三、治理机制制度化的分析
    第二节 企业网络中的信任机制及信任差异性分析
        一、引言
        二、信任研究的比较性评价
        三、信任/合作与人际信任/组织间信任
        四、信任差异性分析
        五、网络信任的建立机制
    第三节 基于互动论的企业网络协调观
        一、企业网络:新“水桶理论”的提出
        二、互动论与网络协调
第七章 网络实践与网络发展
    第一节 网络发展的一般目标与发展基础
        一、企业网络发展的一般目标
        二、企业网络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网络生命周期及网络特点:基于中小企业网络的考察
        一、中小企业网络发展的生命周期
        二、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特征
    第三节 “第三意大利”的发展及企业间网络模式的趋势分析
        一、意大利工业区发展的概况和相互联结机制
        二、意大利工业区内网络的构建形式
        三、企业间关系的变革:“第三意大利”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节 网络中的知识创造与学习
        一、网络文化(NETWORK CULTURE)
        二、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未来人机如何交流——摩托罗拉实验室中国研究小心人机通信见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2]网络新闻直播研究[D]. 张家榕. 湖南大学, 2018(01)
  •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4]艾波比集团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业务内创业案例研究[D]. 许智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7)
  • [5]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研究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D]. 袁潇. 南京大学, 2015
  • [6]基于手机的用户界面研究[D]. 李俊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6)
  • [7]面向航天测试的语音合成系统研究和实现技术[D]. 党建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8]上海市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研究[D]. 王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企业网络理论研究: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D]. 郭劲光.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4)
  • [10]未来人机如何交流——摩托罗拉实验室中国研究小心人机通信见闻[J]. 李如山. IT时代周刊, 2004(01)

标签:;  ;  ;  ;  ;  

未来人类和机器将如何交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