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病毒感染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病毒感染分析

一、血液透析患者输血传播性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方映雪,王忠芳[1](2021)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更多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得到救治,患者生存时间也逐渐延长,全球范围内维持性血液透析人数呈逐年增加态势。长期透析会接触环境中许多可能污染物,很容易受到相关医疗感染[1],如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不当,有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风险。国外文献报道ESRD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的血清流行率分别为6.2%、20.6%和9.3%[2];国内有报道HBV感染率32.4%,HCV感染率28.2%[3];除血源性病毒感染高发外,ESRD患者也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高风险人群[4,5]。

刘丽莉[2](2020)在《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其人群普遍易感性呈全球性流行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7,100万HCV感染者,但80%的患者对自身感染不知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6年,WHO提出了彻底消除HCV感染的战略目标。因此,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已感染HCV人群,简化HCV筛查手段,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国医院对拟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住院病人常规筛查HCV,但缺乏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对实际筛查情况的认识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普遍丙肝筛查难以实现。为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和筛查率,充分掌握和利用医院已有的筛查数据,同时开发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HCV筛查工具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筛查的策略与方法展开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HCV筛查情况,并提出更有价值的HCV筛查策略。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包含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信息和HCV筛查结果,计算总体筛查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非肝病相关科室住院患者HCV阳性率。进而推算在现行政策下每年接受筛查的人数及可检测出的HCV抗体阳性患者的数量。制定更好的HCV筛查和管理策略。结果:2016年8个中心的总住院患者850,379人,其中HCV筛查人数为512,938,最终有467,008例(51.20%为男性)非肝病相关科患者纳入研究,非肝病相关科室HCV筛查率大于50%。HCV抗体阳性患者4,129例,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0.91%),男性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91%,高于女性的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反,年龄越小,HCV抗体阳性率越低,证实了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HCV筛查和防控所做相关努力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占HCV抗体阳性患者的90.14%(3,722/4,129),其中,606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儿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13%(95%CI,0.06%–0.20%),肿瘤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80%(95%CI,1.36%–2.24%)。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医院总住院患者为1.75亿人次,如果各医院同样能达到50%的筛查率,推算2016年在医院接受丙肝筛查的人数为8,750万人,进一步按照我们的阳性率推算可发现约77万非肝病科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最后,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加强HCV筛查后管理的建议。结论: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HCV筛查率高达50%以上,加强对已筛查人群的管理,可发现更多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效提高丙肝诊断率及治疗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对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充分利用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找到中国的千百万已感染患者,加快消除丙肝的步伐。第二部分:目的:HCV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性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进行首次临床效能评价。明确其应用于筛查HCV中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清除HCV进程。方法:在不同地区的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评估维尔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江苏维尔试剂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并应用现有的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雅培ARCHITECT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及英科新创丙肝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清HCV抗体检测。对于维尔试剂及雅培试剂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通过HCV RNA检测进一步验证。此外,根据受试者意愿,一部分患者也接受了美国Ora Quick快速丙肝病毒检测试剂的检测及维尔试剂的自采自测。结果:共纳入1,179名受试者,其中慢性丙肝感染者486例,其他非丙肝感染的肝病患者108例,体检人群585例。以雅培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为参考依据,Well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考核试剂)的敏感性为91.88%(95%CI,88.97%–94.09%),特异性为98.00%(95%CI,96.58%–98.86%)。考核试剂与英科新创生物科技公司的HCV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为97.02%(1,138/1,179)。考核试剂与Ora Quick试剂的一致性为98.50%(197/200)。此外,受试者应用考核试剂自我检测结果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HCV RNA检测结果还表明,在39例考核试剂出现假阴性的样本中,仅1例检测到HCV RNA阳性,同时在172例HCV RNA阳性病例中,考核试剂可检测到171例为阳性。结论: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能力能够满足HCV筛查需求。该试剂检测快速,无创,不需要仪器,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用于社区及家庭医疗中的HCV筛查。有望未来用于HCV的全面筛查,识别已感染人群,尽早实现消除HCV的目标。

陈艳,吴雄飞[3](2019)在《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血液透析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以及导致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外周血相关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临床特点。结果共66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7.93%);年龄、透析时间、透析总次数等均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淋巴细胞亚群低于非感染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高于非感染组,上述所有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比较严重,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感染的发生,患者遭受感染后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营养状况降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免疫能力低下等。

刘瑞芳[4](2019)在《兰州市血液透析机构HCV传播风险评估及人群HC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服务开展和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现状,进一步评估兰州市血液透析门诊HCV传播风险和探索血液透析患者发生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疗机构制定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2017年10月-11月,对兰州市17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关于血液透析服务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透析中心医务人员和设备管理情况、血透患者HCV感染情况、隔离操作情况和透析设备消毒情况等资料。选取5项评估指标,利用变异系数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加权秩和比法(Weight Rank-sun Ratio,WRSR)评估兰州市17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传播风险,并根据最优分档原则划分风险等级。在2018年4-6月,选取其中五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对在调查期间来血透中心透析的患者关于HCV感染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诊疗史、血液透析相关情况、HCV血清学检测结果等资料。对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多阶段广义估计方程模型(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GEE)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来探索血液透析患者发生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服务开展及患者HCV感染现况:兰州市开展血液透析服务的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有17家,透析机共319台,血液透析患者从2012年661例增长到2016年的1321例,增长约1倍;全年血液透析人次从2012年的65624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135746人次,增长约1倍;血液透析患者报告HCV感染率从2012年的5.75%到2016年的3.79%,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五年透析患者平均报告HCV感染率为4.28%。调查5家医院血液透析患者539例,其中抗-HCV阳性患者23例,抗-HCV阳性率为4.27%。(2)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风险结果显示WRSR值与概率单位Y存在高度相关性(r=0.981,线性回归方程为:(2?=0.164*Y-0.311)。风险分档结果显示Y1和Y12两家血液透析门诊HCV感染为低风险,Y3医院血液透析门诊HCV感染有高风险,其他为中等风险。(3)兰州市透析人群感染HCV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血透时输血史(χ2=9.862,P=0.002)、使用血液制品史(χ2=11.752,P=0.001)、外科手术史(χ2=7.228,P=0.007)、口腔治疗史(χ2=6.793,P=0.009)和针灸治疗史(χ2=9.082,P=0.003)与透析患者抗-HCV阳性有关。GEE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血透期间输血史(OR=3.074,95%CI:1.3916.787)、有使用血液制品史(OR=3.108,95%CI:2.0634.683)、透析时间延长(OR=1.009,95%CI:1.0001.019)、有口腔治疗史(OR=2.450,95%CI:1.4524.137)、有针灸治疗史(OR=3.755,95%CI:2.5915.436)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OR=3.714,95%CI:2.9834.623)与透析患者HCV感染有关。结论(1)兰州市血液透析服务开展规模不断扩大,透析患者人数和年透析次数逐年增多,血液透析人群报告HCV感染率明显降低;相对于全国普通人群,兰州市透析人群抗-HCV阳性率明显偏高。(2)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传播风险等级差异很大,大部分透析中心处于中、低风险水平。(3)有血透期间输血史、透析龄长、使用血液制品史、口腔治疗史、针灸治疗史和文化程度低可能使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的风险提高。

张卫云[5](2018)在《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发生及发展机制与乙肝病毒变异、宿主的免疫状态、宿主性别、年龄、遗传基因和肝脏内炎症活动密切相关。然而,隐匿性HBV感染(OBI)在病毒学特征、合并感染、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尚未阐述清楚,特别是感染宿主的分子与细胞免疫功能少有报道。本研究目的为探讨献血人群的隐匿性HBV感染状态,揭示OBI携带者HBV特异性分子细胞免疫反应特征与OBI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群。建立的研究队列包括:OBI 组 37 例,CHB 组 53 例(含 CHB-HBeAg-组 42 例,CHB-HBeAg+组 11例),HBV感染康复组47例,HBV非感染组56例(含疫苗免疫组33例,正常对照组23例),合计193例。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研究队列血浆样品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核酸检测法(NAT)检测HBVDNA,qPCR定量检测病毒载量,巢式PCR进行病毒基因扩增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采用HBV Core和HBV Pol多肽库特异性刺激物,体外刺激研究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T细胞增殖试验(CFSE)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的频数,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检测 IFN-γ、TNF-α、IL-2、IL-10、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及细胞来源,流式微球试验(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的总体水平。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非正态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BI献血者人群特征。研究发现HBcAb阳性的献血者人群OBI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单独HBcAb 阳性者更高;OBI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OBI毒株基因型以B型为主。2.T细胞增殖特征。采用CFSE方法,在非特异性刺激物PHA刺激下,以CD8+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不显着(P=0.403),但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低于正常对照组(74.0%,78.1%vs.82.1%);在特异性刺激物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以CD4+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显着(P<0.001),其中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3.0%,3.3%vs.1.7%),差异显着(3.0%vs.1.7%,P=0.016;3.3%vs.1.7%,P<0.001)。3.特异性IFN-γ分泌T细胞频数测定。采用ELISPOT检测方法,在PHA刺激下,OBI组和CHB组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P=0.004)。在三种重组蛋白(HBcAg,HBsAg-ayw,HBsAg-adw)和多肽库的刺激下,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度,结果差异显着(P<0.05)。OBI组(160 SFC/106 PBMCs)对HBcAg重组蛋白刺激的应答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95 SFC/106 PBMCs),低于CHB-HBeAg-组(208 SFC/106 PBMCs)。在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OBI组(25 SFC/106 PBMCs)和CHB-HBeAg-组(25 SFC/106 PBMCs)的应答强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 SFC/106 PBMCs)。比较两种多肽刺激下的总体阳性反应率,HBV Core多肽库显着高于HBV Pol多肽库(44.6%vs.16.1%),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细胞ELISPOT阳性反应率以OBI组(64.0%)最高,其次是HBV感染康复组(53.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1.7%)。4.胞内细胞因子T细胞频数及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测定。ICS检测结果显示,在PMA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2、IL-10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17A和IL-21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均低于CHB组(P<0.05)。在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HBV感染康复组中高于OBI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2和IL-10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CHB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分泌IL-10和TGF-β的CD4+T细胞频数在OBI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CBA检测结果显示,在HBV Core多肽刺激下,IFN-γ、IL-2、IL-10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Pol多肽刺激下,IFN-γ、IL-2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CS与CBA实验检测细胞内、外因子结果基本一致。5.MDSCs水平测定。根据细胞亚群计数显示,OBI携带者外周血中M-MDSCs水平显着低于CHB患者(P<0.001),而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860);G-MDSCs水平在五组人群中无差别(P=0.914)。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外周血中 M-MDSCs 和 G-MDSCs 水平与 ALT、AST、TBIL、DBIL、TBA、ALB、ADA、CHE、γ-GT和TP等肝功能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均呈现显着高于HBV感染康复者及非感染者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OBI携带者与HBV感染康复者及CHB患者均呈现显着的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增高,以OBI组阳性反应率最高,HBV感染康复组和CHB-HBeAg-组次之,CHB-HBeAg+组最低;HBV感染康复组特异性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细胞因子的CD4+和CD8+效应T细胞频数显着增高,而OBI组和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的抑制T细胞频数增高,CHB组效应T细胞频数较低而OBI组分泌IL-2和IL-17A的T细胞频数相对升高;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水平增高,而OBI组分泌IL-17A细胞因子水平相对较高。因此,OBI携带者的HBV特异性T效应细胞反应水平居于HBV感染康复者与CHB患者之间,而CHB患者T抑制细胞反应水平较高,从而导致了三组HBV感染者的不同转归状态。创新之处1.献血者人群通常为未经抗病毒等治疗的健康人群。本论文以HBV感染不同转归状态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了抗病毒治疗等干扰;采用新鲜分离的PBMCs进行实验,避免了淋巴细胞由于冻存和复融发生死亡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对结果的影响。2.与以往研究选用HBV重叠多肽不同,本研究合成的HBV Core和HBV Pol多肽是经研究证实能刺HBV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HLA-Ⅰ型和HLA-Ⅱ型限制性多肽,结果更能反应HBV感染后不同转归人群对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状态。3.本研究根据HBV感染献血者不同转归状态,分析了 T细胞亚群分泌的七种特异性细胞因子的频数及分泌型细胞因子的水平,阐明了 OBI携带者、CHB患者及HBV感染康复者的三种转归状态的分子细胞免疫基础。

姚远[6](2018)在《中国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分析我国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HD患者感染HCV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中自建库至2017年12月发表的HD患者HCV感染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对HD患者感染与非感染HCV情况进行比较的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数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CSS)和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CS)共29篇,包含HD患者6695例,其中发生HCV感染1542例,共涉及14个研究指标。10个指标在HD患者感染与非感染HCV病例间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透析时间CSS示MD=25.24,95%CI[18.74,31.75],P<0.00001,CCS示MD=44.89,95%CI[3.72,86.07],P=0.03;透析强度(平均透析次数)CSS示SMD=1.02,95%CI[0.64,1.41],P<0.00001,透析强度(平均透析频次)CSS示SMD=12.25,95%CI[10.90,13.60],P<0.00001,透析强度(平均透析频次)CCS示SMD=0.448,95%CI[0.23,0.74],P=0.0002;透析器复用CSS示OR=10.60,95%CI[7.44,15.09],P<0.00001;输血史CSS示OR=5.28,95%CI[3.17,8.80],P<0.00001,CCS示OR=4.14,95%CI[2.38,7.18],P<0.00001;输血量CSS示SMD=0.70,95%CI[0.47,0.94],P<0.00001,CCS示SMD=0.97,95%CI[0.12,1.82],P=0.03;平均输血次数CSS示MD=7.77,95%CI[4.55,10.99],P<0.00001,CCS示MD=24.57,95%CI[5.07,44.07],P=0.01;肾移植史CSS示OR=5.94,95%CI[4.03,8.76],P<0.00001,CCS示OR=5.85,95%CI[2.28,15.02],P=0.0002;手术外伤史CSS示OR=3.69,95%CI[1.02,13.36],P=0.05,CCS示OR=2.41,95%CI[1.42,4.09],P=0.001;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史CSS示OR=2.33,95%CI[1.42,3.83],P=0.0009;肝酶异常史CSS示OR=4.31,95%CI[2.09,8.86],P<0.0001。2个指标在HD患者感染与非感染HCV病例间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CSS示MD=0.47,95%CI[-1.28,2.22],P=0.60,CCS示MD=0.74,95%CI[-1.10,2.58],P=0.43;腹膜透析CSS示OR=1.91,95%CI[0.61,5.98],P=0.27。2个指标在两种类型文献中的HD患者感染与非感染HCV病例间统计学结果不一致:性别CSS示OR=1.18,95%CI[1.02,1.36],P=0.02,CCS示OR=1.20,95%CI[0.76,1.91],P=0.43;血清白蛋白量CSS示MD=-7.22,95%CI[-22.62,8.17],P=0.36,CCS示MD=-8.76,95%CI[-9.48,-8.04],P<0.00001。结论:1.性别、年龄、腹膜透析对HD患者感染HCV无确切影响。2.透析时间、透析强度、透析器复用、输血史、输血量、输血次数、肾移植史、外伤手术史、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为HD患者感染HCV的危险因素,可视为预警指标;肝酶异常与HD患者感染HCV互为影响因素,建议作为监测指标。

王静,庞燕硕,李礼[7](2018)在《120例2型糖尿病肾衰透析患者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肾衰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2015年在重庆建设医院进行透析的120例2型糖尿病肾衰患者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CV和生化检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2型糖尿病肾衰患者中HCV阳性15人,阳性率为12.5%。HCV阳性组中AST、ALT的异常率均高于HCV阴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输血史(OR=1.35,95%CI:1.071.70)、透析器复用史(OR=1.20,95%CI:1.021.41)、透析年限增加(OR=2.55,95%CI:2.242.89)、每周透析超过>3次(OR=1.75,95%CI:1.402.19)是2型糖尿病肾衰患者血液透析感染HC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衰患者HC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输血史、透析器复用史、透析年限、每周透析次数等因素可能是导致HCV感染的影响因素。

谭磊,石庆芬[8](2017)在《病毒性肝炎与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液净化的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液透析(HD)治疗为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有效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存期。但因患者机体免疫力较低,且需长期接受治疗,反复穿刺与频繁体外循环操作导致其易出现不良事件。其次,经常输血、透析器与管道反复应用及其他医源性因素,均造成HD患者成为诱发血液传播性疾病,尤其是肝炎病毒感染高危的人群。该文通过对HD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原因分析,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提升HD患者预后,保障其安全。

林国跃,张辉,杜小璐,杨建萍,张雅楠,单金晶,张玉强,韦潇睿[9](2017)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源性交叉感染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某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HCV、HIV、TP交叉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对近8年内13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不同层次分组透析,使用两种方法连续检测比对,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处理分析。结果 (1)13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 17例(12.78%)、HCV 22例(16.54%)、HBV和HCV混合感染2例(1.50%)、TP 2例,无HIV感染者。(2)HBV和HCV感染主要集中在移植性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中,二者感染率与在感染区透析关系密切,其中HCV感染率与移植性肾病相关、与输血史相关(P<0.05);而HBV感染与输血史未见明显关联(P>0.05),但透析后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3)连续对应检测近3年127例透析患者,仅有1例HBs Ag指标转为阳性,未发生HCV、HIV、TP新的交叉感染。结论 HCV感染与移植性肾病、输血史、移植次数高度有关,HBV感染存在透析后交叉感染的风险。血液净化中心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认真操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将明显减少。

王立华,魏芳,姜埃利,陶新朝,杨洪涛,赵连玉,闫铁昆,龙刚,张勉之,田洁,李月红,王向杰,张悦凤,师军华,安自民[10](2016)在《天津市血液透析患者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现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而接触有创性操作机会较多,是发生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为全面了解天津市血液透析患者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现状,我们进行了天津市血液透析患者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现况调查,为该类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临床依据。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入选2016年5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在天津市医疗机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4827例,其中男2891例,女1936例,平均年龄(56±13)岁,平均透析龄(4±

二、血液透析患者输血传播性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透析患者输血传播性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终末期肾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SRD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 患者因素
    1.2 血液透析室因素
    1.3 医务人员因素
    1.4 医院感染监测
2 ESRD患者医院感染的干预策略
    2.1 患者管理
    2.2 血液透析室管理
        2.2.1 合理布局与流程
        2.2.2 规范环境和无菌物品管理
        2.2.3 血透机消毒处理
    2.3 医务人员管理
        2.3.1 医务人员的配备与培训
        2.3.2 提高医院从业人员手卫生执行率
        2.3.3 血管通路及透析过程中的感染预防
    2.4 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系统监测
        2.4.1 血液透析感染控制管理队伍及制度建设
        2.4.2 完善血液透析感染监测系统
3 结语

(2)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丙肝的流行病学
        1.1.1 全球的疾病负担
        1.1.2 各地区流行状况
        1.1.3 全球基因型分布
        1.1.4 传播途径
        1.1.5 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1.1.6 我国的丙肝流行病学研究
    1.2 HCV病原学
    1.3 HCV感染的自然史
    1.4 丙肝的预防与诊治
        1.4.1 预防措施
        1.4.2 实验室检查
        1.4.3 诊疗及管理
        1.4.4 抗病毒治疗
    1.5 防治丙肝面临的挑战
        1.5.1 WHO的战略目标
        1.5.2 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挑战
        1.5.3 HCV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5.4 HCV筛查策略
        1.5.5 HCV筛查方法
第2章 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HCV抗体的检测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布
        2.3.2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2.3.3 不同性别、年龄间HCV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2.3.4 HC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2.3.5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情况
        2.3.6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2.3.7 不同科室HCV抗体阳性情况
        2.3.8 全国丙肝抗体检测情况推算
        2.3.9 加强医院内丙肝筛查管理建议
    2.4 讨论
第3章 丙肝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的效能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总体方案设计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步骤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考核试剂检测
        3.2.2 参比试剂1检测
        3.2.3 血样采集及处理
        3.2.4 血清样本检测
        3.2.5 数据收集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者分布
        3.3.2 各中心检测情况
        3.3.3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4 检测结果描述性统计
        3.3.5 考核试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6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1的一致性
        3.3.7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2的一致性
        3.3.8 参比试剂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9 参比试剂2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10 自采自测使用方式的适用性
        3.3.11 病毒学阳性检出率
        3.3.12 假阴性结果分析
        3.3.13 低滴度样本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本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HBV感染率及其与HCV感染的关系
    2.2血液透析患者背景资料单因素分析
    2.4 乙型病毒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2.5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3 讨论

(4)兰州市血液透析机构HCV传播风险评估及人群HC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血液透析与丙型肝炎感染
        1.1.1 血液透析
        1.1.2 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和感染现况
        1.1.3 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现状
        1.1.4 国内外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1.2 感染风险评估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1.2.1 感染风险评估起源和相关概念
        1.2.2 感染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HCV传播风险评估
        2.1.2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2.2.1 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服务开展相关情况调查
        2.2.2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相关因素调查抽样和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
        2.3.1 兰州市血液透析中心血液透析服务开展相关内容调查
        2.3.2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相关因素调查
    2.4 研究方法
        2.4.1 秩和比法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
        2.4.2 兰州市血液透析机构HCV传播风险评估过程
        2.4.3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模型原理
        2.4.4 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统计分析
    2.7 伦理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调查基本特征
        3.1.1 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情况
        3.1.2 兰州市血液透析患者基本情况
    3.2 兰州市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状况
    3.3 兰州市血液透析门诊HCV传播风险评估
        3.3.1 兰州市血液透析门诊HCV传播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分配
        3.3.2 加权秩和比值计算以及回归方程计算
        3.3.3 兰州市血液透析门诊HCV感染风险分档
    3.4 血透患者HC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4.1 血透患者HCV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3.4.2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风险评估分析
        4.1.1 兰州市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风险
        4.1.2 医疗机构HCV传播防控措施建议
    4.2 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4.2.1 兰州市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率水平
        4.2.2 输血史和使用血液制品史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关系
        4.2.3 透析时长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关系
        4.2.4 其他诊疗史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关系
        4.2.5 文化程度与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关系
    4.3 研究不足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鉴定和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3 主要试剂
        1.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2.5 血清肝功能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
        1.2.6 血浆HBV DNA提取
        1.2.7 乙肝病毒载量的测定
        1.2.8 BCP/PC、Whole genome、PreS/S片段的扩增
        1.2.9 HBV野毒株全基因参照序列的获取
        1.2.10 OBI样品基因分型
        1.2.11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HBsAg-/DNA+人群的基本特征
        1.3.2 HBsAg-/DNA+样品qPCR的检测
        1.3.3 HBsAg-/DNA+样品Nested-PCR的检测
        1.3.4 HBsAg-/DNA+样品的分类
    1.4 讨论
第二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2.2.6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2.2.7 CFSE染色、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术检测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2.3.2 PHA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3.3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3.4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4 讨论
        2.4.1 PHA刺激下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2.4.2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4.3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三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异性分子与细胞免疫反应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试剂配制
        3.2.5 ELISPOT检测IFN-γ试验
        3.2.6 ICS检测胞内细胞因子试验
        3.2.7 CB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试验
    3.3 结果
        3.3.1 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
        3.3.2 ICS检测T细胞亚群的细胞分泌频数
        3.3.3 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3.4 讨论
        3.4.1 HBV特异性T细胞应答反应
        3.4.2 HBV特异性T细胞亚群分泌频数
        3.4.3 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第四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髓源抑制性细胞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2.4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4.2.5 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
    4.3 结果
        4.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4.3.2 外周血M-MDSCs和G-MDSCs的频数比例
        4.3.3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4.3.4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HBV DNA及HBsAg的相关性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中国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120例2型糖尿病肾衰透析患者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HCV感染基本特征分析
    2.2 HCV感染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2.3 HCV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8)病毒性肝炎与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液净化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HD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现状
2 HD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危险因素
    2.1 输血
    2.2 透析持续时间较长
    2.3 透析过程交叉感染
3 HD患者感染肝炎病毒防治管理措施
    3.1 加强HD患者肝炎病毒监测评估
    3.2 完善肝炎病毒传播防控管理制度
    3.3 对HD治疗患者实行免疫接种
    3.4 针对HD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治疗
4 结语

(9)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源性交叉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1.2.2 隔离消毒措施
        1.2.3 分组设计
        1.2.4 检测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透析影响因素与HBV、HCV、HIV、TP感染情况比较
    2.2 透析前后HBV、HCV感染情况比较
    2.3 3年对应检测结果比较
    2.4 透析患者病种与HBV、HCV感染发生关系比较
3 讨论

四、血液透析患者输血传播性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终末期肾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J]. 方映雪,王忠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1(01)
  • [2]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D]. 刘丽莉. 吉林大学, 2020(08)
  • [3]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 陈艳,吴雄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18)
  • [4]兰州市血液透析机构HCV传播风险评估及人群HC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D]. 刘瑞芳. 兰州大学, 2019(09)
  • [5]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D]. 张卫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
  • [6]中国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姚远.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7]120例2型糖尿病肾衰透析患者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王静,庞燕硕,李礼. 实用预防医学, 2018(01)
  • [8]病毒性肝炎与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液净化的管理[J]. 谭磊,石庆芬. 中国卫生产业, 2017(22)
  • [9]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源性交叉感染状况调查[J]. 林国跃,张辉,杜小璐,杨建萍,张雅楠,单金晶,张玉强,韦潇睿.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03)
  • [10]天津市血液透析患者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现况调查[J]. 王立华,魏芳,姜埃利,陶新朝,杨洪涛,赵连玉,闫铁昆,龙刚,张勉之,田洁,李月红,王向杰,张悦凤,师军华,安自民.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6(11)

标签:;  ;  ;  ;  ;  

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病毒感染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