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元旦在昆明演出

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元旦在昆明演出

一、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元旦期间赴昆演出(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敏[1](2021)在《艺术教育使命之下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困境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使命是非营利性艺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理由。清晰地陈述使命是建立公众信任、获取生存资源的第一步。使命是组织内部行动的指引。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儿童剧场。作为一个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它的经营活动不以追逐经济利润为首要目标,完成“使命”才是其必须要做的事情和承担的责任。通过对剧场由来和发展历史的梳理可知,进行儿童艺术教育是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的重要使命。过去7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在艺术教育方面倾注了很大的心力,但笔者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的、明确的使命或宗旨陈述;节目策划更聚焦于0-10岁左右孩子等。这些现象引发了笔者对其使命实现的疑问。本论文以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法及访谈法,从艺术教育活动、管理团队建设、推广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状况几个角度分析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是如何在其日常运营中实现“艺术教育”使命的,在此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有哪些,以及“艺术教育”使命之下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还有哪些提升空间。目前,上海儿童艺术剧场遇到的现实困境从组织内部来说包括:组织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决策制定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艺教资源开拓力不足;内容创作投入不够;从外部儿童剧市场困境来说包括:中国儿童剧受众低龄化现象严重;缺乏适合大龄少年儿童观看的优质剧目。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五点建议:制定明确的使命陈述;以需求为导向,拓展更多元的青少年儿童艺教项目;从引进到原创,引领中国儿童剧行业发展;建立完善的会员制营销模式;创新思路,积极寻求外部商业赞助资源。

刘尹[2](2020)在《规定与自致:海顿社会身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作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海顿所处时代究竟对其音乐创作产生何种影响?海顿的音乐在不同身份下产生了何种变化?作为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海顿的社会身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同时代作曲家中是否具有代表性?造成这种社会身份转变的最根本最深层次原因为何?本论文旨在研究海顿社会身份,全文围绕海顿两个身份:规定性社会身份及自致性社会身份展开,分别论述海顿双重社会身份在其音乐、职业中的体现。需要明确的是,身份仅仅作为影响作曲家风格创作的一个因素存在,对整体风格产生一定修饰作用。质言之,本文试图阐明海顿两种身份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其次阐明海顿身份转变的社会缘由。本论文绪论部分对所选择论题从研究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就此论题展开的相关研究的已有成果作出评价。随后的章节基于分总的逻辑展开,第一章对文内出现的三个主要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海顿的规定性社会身份扮演,聚焦于海顿作为乐正的职业身份,从雇主的要求与迎合雇主两个方面展现海顿这一身份下的音乐创作;第三章为海顿的自致性社会身份的扮演,此段将抽象的自致性社会身份分为三个角色:作为乐正时的自致表现及商人、贵族身份,笔者分别选取了与之对应的三个阶段音乐创作进行论述:代表自主创作的《告别》、迎合公众创作的“伦敦风格”及象征个人意识表达的《创世纪》;第四章从宏观整体对海顿所处的古典时代进行审思,剖析海顿身份转变所反映的较为典型的时代缘由以及通过与莫扎特、贝多芬的对比阐述其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非典型缘由。

郭艺茹[3](2020)在《探析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其审美内涵》文中提出本论题以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将其看作一种音乐文化现象,且站在局外人的立场,通过梳理其中的诸多现象并借助理论依据,来探析其真正的审美内涵。全文由序言、正文三个章节、结论组成,每部分都包含两节。序言作为交代说明,首先,对选题缘由、论题相关的历史背景、研究取域情况进行说明。其次,对论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思路作综述和说明。第一章是对现象的梳理,如曲目上演的基本情况、指挥及乐团的呈现状态,以及传播、舞美、受众等方面对传播手段的具体介入方式、舞美设计以及主体性的分层情况进行具体表象的梳理。第二章将运用理论依据分析表象中音乐审美活动的特征。首先,从一度创作层面分析保留曲目中施特劳斯现象和新增曲目中“多元化”现象的审美特征;其次,从编排演绎的角度,分析指挥家与乐团在二度创作中音乐活动的审美特征;最后从三度创作层面和传播的角度,分析不同场域中的主体性体验、转录播和舞美等综合产生的审美特征,并对音乐产业中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章以跨年狂欢语境作为基本前提,借助理论依据分析对典型音乐案例的审美内涵。借助联觉观念和“听感官事实”观念,归纳音乐作品在音响中呈现集“明朗”“喜庆”“诙谐”为一体的视听美感。其次,借助“美是生活”及“狂欢”的理论,归纳大众娱乐的“美”得生活方式及狂欢中“喜庆”与“祈福”的情感诉求。借助社会美学分析音乐产业中包含的社会意义和功能价值。最后,借助接受美学和本体论意义上的“意象”美学观点,从受众与艺术管理者的角度,探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呈现出充满“高雅华丽”的审美意象。在结论中,一方面总结研究过程的心得:笔者认为表象中的审美活动以多种艺术形式共同呈现,它通过音乐艺术反射出人对生命的体验,不同的审美特征都指向大众化的娱乐,并展现出以人为核心的审美内涵。应从生活美学、音响的“美听”及“狂欢式”的体验中分别把握跨年狂欢的“真”、“美”、“善”。另一面,笔者以局外人的视角看西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本质问题,还未形成成熟且正确的认识,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意象”理论的深层内涵,为研究对象提供夯实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梳理新年音乐会中的具体表象,以音乐美学的姿态去探析研究对象,并以审美意象对本质进行追问,因此,笔者认为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张雪辰[4](2017)在《城市剧场中的音乐记忆 ——内蒙古乌兰恰特剧院剧目研究(1954-2015)》文中认为乌兰恰特,系蒙古语、俄语音译,意为"红色剧场",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剧场,初建成于1953年,位于新城区中心文化广场南侧,是当时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公共娱乐场所。2007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乌兰恰特剧院进行了全面升级重建,成为拥有世界顶级声光设备系统的大型综合性剧院。乌兰恰特剧场在六十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既具有传统文化特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点的演艺空间,在自治区文化史、对外交流史发展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之作用,长期以来,乌兰恰特剧院对呼和浩特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市民文化生活都起到了指引文化方向、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论文以乌兰恰特剧院在不同历史时期上演的音乐类剧目与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剧院各时期演出资料的梳理出发,探讨上演音乐作品的特点以及对当地音乐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绪论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现有研究成果综述、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主要阐述乌兰恰特剧院历史沿革与发展概况;第二章对乌兰恰特剧院四个时期的音乐剧目进行了详细梳理与分类;第三章对乌兰恰特剧院音乐剧目的多元表现加以分析,并从传统戏曲、蒙古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西方经典音乐展演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语则重在总结乌兰恰特剧院音乐类作品的演出轨迹、特点以及在当地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

冯八飞[5](2016)在《交响宗师——海顿——八飞说乐之二》文中研究说明海顿是巴赫之后德意志民族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这个奥地利贫寒子弟一生创作108部交响曲、30多部歌剧、12部弥撒曲、两部清唱剧,弦乐四重奏、弦乐三重奏、协奏曲、钢琴奏鸣曲、轻歌剧、嬉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康塔塔和声乐作品无算。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创立器乐主调,并将传统对位

徐梦洋[6](2016)在《天津爱乐乐团市场运营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天津爱乐乐团的探索性研究作为课题,运用市场学、音乐舞蹈学、管理学、策划学原理,运用从抽象到具象的方法、分析归纳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田野工作的方法,从天津爱乐乐团的剧目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瓶颈和对策四个维度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该乐团剧目管理特点:以古典彰显实力,针对听众“三性融合”,多重系列连锁效应,名人加盟吸引乐迷,快闪演出增加效应。营销战略:打品牌、扩影响、稳发展。营销策略:“三宣两促”。资金管理:双扶植、保平衡。人力资源管理:三部两制专兼结合。该乐团的发展瓶颈:演出创新不足,产品和价格定位不准确,分销渠道促销手段单一。对策为:多层次低票价的价格定位,拓展古典音乐观众群的产品策略;多渠道多层次灵活的促销策略;多系列巧跨界的演出策略;四步骤稳发展的品牌策略;拓展观众群、快闪造影响、高科技渲染的营销策略。

王颖[7](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音乐活动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青岛独特的历史缘由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绚烂多姿的城市音乐活动。改革开放的春风特别是打造“音乐之岛”城市文化品牌的战略构想为青岛的城市音乐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城市音乐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的方法,通过对青岛市城市音乐活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市民对音乐的参与和热爱程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将青岛市城市音乐活动囊括出群众性、准专业性和专业性三大版块,并得出以下结论:青岛市兼收并蓄的土壤孕育了丰富的城市音乐活动;改革开放的春风使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带动了青岛市文化活动在其丰富性与多样性基础上的高层次发展;青岛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城市音乐名片——“音乐之岛”将会成为青岛发展历程中更加耀眼夺目的标志。

贾建新[8](2015)在《世界乐坛皇冠上的明珠 维也纳爱乐乐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也纳爱乐乐团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也是在世界乐坛享有盛誉的、当今全球最着名的顶尖级乐团之一,(德文:Wiener Philharmoniker英文: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维也纳爱乐乐团极高的演奏水准和绝妙的"维也纳音色"使全世界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迷恋其中。爱乐乐团高贵的艺术气质和自主管理经营的体制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乐团吸引了一代代的杰出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与之共创辉煌。他们与维也纳这座城市一样成为音乐的代名词。从1988年起,中

关心[9](2014)在《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 ——以学校音乐会活动为中心》文中指出音乐会,是近代社会伴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一种音乐表现方式。民国之后,音乐会成为人们从事音乐艺术和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早期的音乐会主要出现在部分大城市,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社会生活变迁,才逐步在国内较多城市传播,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一项鲜明标志。音乐会的兴起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演进与变化。对于民国时期音乐会发展情况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从音乐文化层面加深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了解,揭示这一新的文化事象在近代生活方式和近代文明建构中的作用,对深刻认识音乐文化与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近代中国的学校教师与青年学生,多是除旧布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也正因如此,20世纪初期,特别是民国之后学校举行的音乐会,成为了西方音乐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中知识分子聚集,他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反应特点,以及音乐会在中国的演进轨迹,都能在学校音乐会的演变和发展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从目前学术界对音乐会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成果数量还不多,很少有专文对这一事象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也更缺乏对音乐会历史作出跨区域、综合性的深度关注。正因为对于音乐会活动及其历史面貌,人们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存在着许多研究空白,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探讨的空间。本文以音乐会在民国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和影响为中心,讨论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问题。在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大潮中,中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生深刻的转型,近代城市逐步形成与扩展,新的社会阶层相继出现,加之外国侨民文化生活的示范性影响,西方音乐会形式传入中国的条件已经形成。随着近代学校的兴办,音乐教育得以产生和兴起,使近代音乐发展在中国步入新的阶段。留学生群体对西乐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为音乐会传入中国起了积极的宣传与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学校音乐会的兴起产生了多重效应。一方面音乐会作为教学活动不仅改进了教学,提升了学生艺术素养,还以新型音乐活动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以文明的欣赏方式陶冶了青年情操;另一方面学校音乐会还推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融汇中外艺术,促进各地交流,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世俗化、本土化走向,也使其举行的音乐会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新的变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过程中,民族音乐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方音乐的猛烈冲击使民族音乐面临着严峻的道路选择问题,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碰撞中借鉴,在抗争中嬗变,在交流中发展,走出了传承传统文化,吸纳外来营养,融汇中西艺术,不断更新发展的道路。社会民众与音乐人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经历了“新奇—认同—借鉴”的演进过程。近代社会重新建构的社会生活方式,促使新式音乐家群体逐步形成,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道路及其生存状态,反映了音乐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发展态势,也折射出与此相关的某些时代特征(如动荡的社会局面、民族反侵略战争等都会作用于音乐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民国音乐人群体由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着特有的作用,他们不懈的艺术追求与艰辛中的奋斗,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音乐会的发展和演变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关联。近代城市的形成、城市生活的出现、居民消费方式的演变等,使城市民众的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需要。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官吏阶层、工商业阶层,以及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烈的知识阶层,从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音乐会形式的热情,推进了音乐会在城市文化领域中地位、功能与作用的提升。音乐会是近代文明在音乐文化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上,具有自己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的产物。人们通过音乐会活动,传播着新的社会文化意识,音乐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发挥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显示出其推进文明与进步的积极作用。

唐丽琳[10](2013)在《交响岭南—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研究(1957年至2012年)》文中认为广州交响乐团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立的交响乐团之一,也是我国岭南地区第一个正式建制的省级乐团。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交响乐团目前已进入中国最优秀的交响乐团的行列。乐团建团至今,经历了撤并,复建,改革,更名,发展等多个重要阶段。乐团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鲜活案例,也是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广州交响乐团1957年建团至今的五十五年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广州交响乐团现存的大量的一手文献资料,如节目单、演出记录、会议文件、报评摘要等,通过对关键历史事件的人物进行访谈,通过对关键的历史地点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和整编乐团1957年至2012年的历史沿革材料,编成乐团大事记,以丰富和补充国内地方乐团团史资料,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提供素材;通过对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的研究,从乐团的音乐活动、音乐家生活、乐团演出的作品、乐团的客席音乐家邀请等维度研究乐团的发展轨迹,归纳乐团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总结乐团改革与发展的缘由与影响,分析乐团与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从而探寻国内文艺院团改革与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国内文艺院团的未来发展提供经验与启发。

二、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元旦期间赴昆演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元旦期间赴昆演出(论文提纲范文)

(1)艺术教育使命之下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困境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使命对于非营利性艺术组织的影响
    第一节 表演艺术与非营利性组织
    第二节 组织使命与非营利组织管理
        一、使命是非营利性艺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理由
        二、清晰地陈述使命是建立公众信任、获取生存资源的第一步
        三、使命是组织内部行动的指引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艺术教育”使命溯源
    第一节 “艺术教育”使命溯源
    第二节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艺术教育”使命溯源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一个官方的、明确的使命或宗旨陈述
第三章 使命之下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
    第一节 节目运营情况概述
        一、主、合办节目
        二、租场演出、活动
    第二节 主打节目版块及其选择标准
        一、国外优秀剧目的引进和本土化制作
        二、原创“宝贝”系列演出
        三、“海星之愿”特殊儿童项目
    第三节 艺术教育活动
        一、艺术教育活动概况
        二、四大“品牌艺术教育活动”
    第四节 小鲸鱼计划
    第五节 疫情之下“艺术教育”新举措
        一、“小鲸鱼来啦”线上艺教内容配送
        二、拓展户外演艺新空间
        三、积极寻求与国内艺术家、艺术团体的合作
    第六节 小结
        一、把关艺教质量,儿童节目以主办为主
        二、以引进国外节目为主,逐年增加原创系列演出
        三、不只是艺教内容的“搬运工”,更是“生产者”
        四、儿童剧演出按年龄分级,让孩子匹配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教内容
        五、关注少数群体,给他们提供平等的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六、以节目为核心,开展配套活动和巡演,让剧场“不止是剧场”,也让艺教“不只是剧场”
    第七节 使命之下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存在的问题
        一、系列节目、活动选题类型不够多元
        二、演出聚焦低龄儿童,缺乏适宜大龄少年儿童的剧目
        三、自制内容中,原创作品演出体量偏小
        四、本土化特殊儿童戏剧不够“本土化”
第四章 “艺术教育”使命之下的剧场管理团队建设
    第一节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管理历程
        一、儿艺剧院主导下的探索期(2013.06-2014.03)
        二、儿国发公司主导下的快速发展期(2014.04-2020.03)
        三、管理升级新时期(2020.04后)
    第二节 组织架构与儿童“艺术教育”使命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艺术教育”使命考察
        一、人员构成
        二、用人标准
        三、培训体系
        四、激励和考评机制
        五、人力资源管理部分“艺术教育”使命履行情况总结
    第四节 员工对使命的认知及满意度调查
        一、受访员工的基本情况
        二、员工对组织使命的认知度
        三、员工对组织使命的满意度
        四、调查小结
    第五节 “艺术教育”使命之下的剧场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活动分工不合理
        二、员工培训缺乏教育学、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相关内容
        三、缺乏组织文化建设
第五章 “以儿童为先”的推广营销
    第一节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艺术教育”品牌及产品宣传
        一、“大鲸鱼”文化品牌
        二、艺教项目的宣传方式和目标人群
        三、小结
    第二节 票务营售
        一、“为儿童所想”的票务销售渠道
        二、会员制营销
    第三节 从财务角度看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艺术教育”使命的完成
        一、使命完成基础——资金来源和资产管理
        二、使命完成路径——预算及其编制方法
        三、使命完成标准——绩效评价方式和标准
        四、对使命完成情况的监督——财务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机制
        五、小结
    第四节 “以儿童为先”的推广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自媒体宣传平台内容滞后,功能、信息不完整
        二、会员服务内容单一
        三、寻求外部商业赞助资源的能力需加强
    第五节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艺术教育”使命履行情况总结
第六章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艺术教育”使命实现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组织内部困境
        一、组织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二、决策制定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
        三、艺教资源开拓力不足
        四、内容创作投入不够
    第二节 外部儿童剧市场困境
        一、中国儿童剧受众低龄化现象严重
        二、缺乏适合大龄少年儿童观看的优质剧目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优化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艺术教育”使命实现的策略
    第一节 制定明确的使命陈述
    第二节 以需求为导向,拓展更多元的青少年儿童艺教项目
    第三节 从引进到原创,引领中国儿童剧行业发展
    第四节 建立完善的会员制营销模式
    第五节 创新思路,积极寻求外部商业赞助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上海儿童艺术剧场2014年-2020年演出情况统计表
    附录2:上海儿童艺术剧场2014年至2019年租场情况统计表
    附录3:上海儿童艺术剧场:2015年至2020年巡演情况统计表
    附录4: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小鲸鱼来啦”线上艺术体验活动内容表
    附录5:对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行政、人事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6:“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员工对其使命的认知及满意度”访谈问卷
    附录7:对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宣传、营销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8:2014年至2019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媒体刊登统计表
    附录9:2013至2020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自媒体平台宣传情况汇总
    附录10:2015年至2019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广告投放情况汇总
    附录11:对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财务管理情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2)规定与自致:海顿社会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18世纪音乐社会研究
        (一)维也纳音乐生活
        (二)英国音乐生活
        (三)18世纪其他地区音乐与社会概况
        (四)指挥与乐队发展研究
        二、作曲家社会身份宏观研究
        三、音乐社会学研究
        四、与本文相关的海顿研究
        (一)传记研究
        (二)海顿社交研究
        (三)与海顿有关的音乐研究
第一章 相关概念解析
    第一节 社会身份
    第二节 赞助人(赞助制度)
    第三节 商业制
第二章 海顿规定性社会身份的扮演
    第一节 规定性社会身份的职业表现
        一、埃斯特哈齐之前的任职
        (一)海顿早期技能训练
        (二)成为“乐正”的职业素养准备
        二、尼古拉斯一世统治下的宫廷任职
        三、尼古拉斯一世逝世后的宫廷任职
    第二节 规定性社会身份下的音乐创作
        一、赞助人的审美趣味
        (一)审美趣味与社会身份
        (二)赞助人的音乐审美
        (三)埃斯特哈齐家族的音乐趣味
        二、应雇主要求的音乐创作
        三、迎合雇主的音乐创作
    第三节 规定性社会身份的形成原因
        一、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赞助的历史
        (二)建立赞助关系的方式
        二、生存发展的需要
        (一)薪资
        (二)音乐家的地位
        三、贵族音乐竞争
        (一)竞争的缘由
        (二)竞争的表现
第三章 海顿自致性社会身份的诉求
    第一节 自致性社会身份的职业表现
        一、商人身份
        (一)海顿与赞助人
        (二)海顿与出版商
        二、贵族身份
        三、指挥身份
    第二节 自致性社会身份下的音乐创作
        一、狂飙突进:创作早期
        二、公共风格:伦敦时期
        (一)公共的含义
        (二)假想听众到现实听众
        (三)公共风格的确立
        三、《创世纪》:创作晚期
    第三节 自致性社会身份形成的反思
        一、中产阶层的英国听众
        二、以营利为目的的音乐会生活
        三、传统雇佣制的发展瓶颈
        (一)意识自由的受限
        (二)身份自由的受限
第四章 海顿社会身份转型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
    第一节 海顿社会身份转型的典型性
        一、民族意识的普遍化
        二、音乐的商业化
        三、思想的启蒙化
    第二节 海顿社会身份转型的非典型性
        一、与莫扎特身份的对比
        (一)曲折性
        (二)继承性
        (三)地域性
        二、与贝多芬身份的对比
        (一)与听众的相处
        (二)娱乐音乐与精英音乐意识形态
        (三)贵族赞助双方关系的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期刊杂志、硕博论文
        (二)专着
    二、英文文献
    三、英文文献网址
附录
    (一)海顿生平年表
    (二)海顿社会交际一览表
    (三)海顿财政收入一览表
    (四)海顿所获荣誉及加入协会
    (五)海顿乐队规模变化一览表
    (六)海顿遗嘱
    (七)海顿时代的货币
    (八)海顿的金钱观
    (九)海顿创作过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会论文

(3)探析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其审美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相关概述
        一、选题缘由
        二、概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相关情况
        三、本论题的研究取域
    第二节 论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前人研究成果综述及研究思路
        一、本论题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论题的研究框架及思路
第一章 近十年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具体表象
    第一节 曲目、指挥及乐团的基本情况
        一、选曲的基本面貌
        二、指挥群体的多样化构成
        三、乐团动态化的编制
    第二节 传媒手段、舞美及主体性分层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手段的具体介入方式
        二、舞美设计和传播设计
        三、场域内外的主体性分层
第二章 具体表象中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曲目、指挥及乐团表象中的审美特征
        一、节日庆典:积极明朗
        二、跨年狂欢:平民关怀
        三、编排演绎:辞旧迎新
    第二节 主体性体验及音乐产业中的审美特征
        一、场域内:沉浸性的超脱感
        二、场域外:情境式的视像化
        三、音乐产业中的技术和功能特征
第三章 跨年狂欢语境下审美特征中的价值体现
    第一节 跨年狂欢语境下呈现的美听和世俗化的美感
        一、联觉与音响所呈现的“听感官事实”
        二、“美是生活”体现大众娱乐的生活方式
        三、神圣时刻下对“狂欢式”的巅峰体验
    第二节 跨年狂欢语境下音乐的功能价值和人生意蕴的体现
        一、反观“社会美学”中音乐产业体现的娱乐性社会功能
        二、“文本的结构召唤”中受众对“情景交融”的体验
        三、艺术管理者的艺术理想及跨年音乐会呈现的审美意象
结论
    第一节 总结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审美内涵的研究心得
        一、总结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审美特征
        二、跨年音乐会呈现的审美意象及给出可能有真善美的价值判断
    第二节 对该论题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一、以局外人的视角看西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本质问题
        二、对本体论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去透视西方音乐文化现象的进一步探索
附录一 :近十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保留曲目、新增曲目统计
附录二 :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凤凰剧院新年音乐会指挥家列表
附录三 :涉及部分作曲家的简要介绍
后记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文献及官方网址

(4)城市剧场中的音乐记忆 ——内蒙古乌兰恰特剧院剧目研究(1954-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二、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三、现有资料的掌握情况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乌兰恰特剧院历史沿革与发展概况
    1.1 呼和浩特历史、文化概况
    1.2 乌兰恰特剧院历史沿革
第二章 乌兰恰特剧院不同时期的音乐剧目梳理
    2.1 初创期(1954年-1965年)
        2.1.1 代表性团体的演出情况
        2.1.1.1 内蒙古话剧团在该时期的演出情况
        2.1.1.2 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在该时期的演出情况
        2.1.2 演出体裁
    2.2 变革期(1966年-1976年)
        2.2.1 革命样板戏
        2.2.2 歌舞类节目
    2.3 繁荣期(1977年-2003年)
        2.3.1 演出单位概况
        2.3.2 基本演出情况
    2.4 转型期(2007年-2015年)
        2.4.1 演出体裁
        2.4.2 基本演出剧目
第三章 乌兰恰特剧院音乐剧目的多元表现
    3.1 传统戏曲演出由胜至衰
        3.1.1 早期戏曲演出的蓬勃发展
        3.1.1.1 京剧
        3.1.1.2 评剧
        3.1.1.3 晋剧
        3.1.1.4 二人台
        3.1.2 戏曲演出场次的逐年下降
    3.2 蒙古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与演出
    3.3 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展演
        3.3.1 西方经典音乐作品逐年增多
        3.3.2 乌兰恰特剧院上演的西方经典音乐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乌兰恰特2007—2015年上演剧目汇总表

(6)天津爱乐乐团市场运营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章 天津爱乐乐团剧目管理的特征
    第一节 聚焦经典凸显实力
    第二节 雅俗共赏寓教于乐
    第三节 形成系列先声夺人
    第四节 借势名人明星效应
    第五节 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第二章 天津爱乐乐团的营销策略和SWOT分析
    第一节 营销战略
    第二节 营销策略
    第三节 SWOT分析模式
第三章 天津爱乐乐团资金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资金管理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章 国内外乐团成功的市场运营分析
    第一节 国外乐团成功的市场运营分析
    第二节 国内乐团成功的市场运营分析
    第三节 国内外乐团成功市场运营的启示
第五章 天津爱乐乐团的瓶颈及对策
    第一节 瓶颈
    第二节 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音乐活动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音乐活动综述)
    第一节 闻香寻幽径
    第二节 乐海花意浓
        一、音乐活动异彩纷呈
        二、音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第二章 众芳枝头齐暄妍百花争艳踏春来(青岛城市音乐活动现状)
    第一节 群众性音乐活动
        一、“海云庵”广场
        二、“五四”广场
    第二节 准专业性音乐活动
        一、二中校友合唱团
        二、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合唱团
        三、青岛三十九中合唱团
    第三节 专业性音乐活动
        一、青岛大剧院
        二、青岛市人民会堂
        三、国际音乐活动
第三章 岁月如歌花纷飞硕果满载奔远径(对岛城音乐文化建设之思考)
    第一节 宏观把握微观引领
        一、大型音乐场馆建设
        二、再造民俗活动品牌
    第二节 自我完善积极参与
        一、音乐家协会与学校组织
        二、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世界乐坛皇冠上的明珠 维也纳爱乐乐团(论文提纲范文)

百年历史灿烂辉煌
传承独特的音乐风格
独具匠心的管理体制
以史为鉴,与时俱进
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靓丽名片

(9)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 ——以学校音乐会活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五、文献说明
第一章 传入与引进——音乐会在中国的出现
    第一节 西风东渐: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文化
        一、近代城市孕育新音乐文化萌生
        二、外侨文化传导西方人生活方式
    第二节 激情传播:留学生对西乐的引进
        一、介绍西洋音乐艺术
        二、推广音乐教学活动
        三、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四、探索音乐发展新路
    第三节 兴教办学:音乐教育的产生与兴起
        一、近代音乐教育逐步兴起
        二、教会学校最早开设音乐教育
        三、游艺活动调节学生课余生活
    小结
第二章 驻足与推开——学校音乐会的多彩效应
    第一节 育人铸材:音乐会提高办学成效
        一、学练结合提升学生才艺
        二、新型艺术丰富校园文化
        三、文明观赏陶冶青年情操
    第二节 文化兼容:艺术荟萃推进学校教育
        一、中西音乐各领风骚
        二、南北艺术平分秋色
        三、他山之石借以攻玉
    第三节 革新教学: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发展
        一、音乐课遍及教会学校
        二、世俗化走向提升了教育效果
        三、“本土化”推动音乐活动发展
    小结
第三章 碰撞与融合——音乐会折射出的文化博弈
    第一节 新奇中的认同:悄然变化的文化生活
        一、青年学生对西洋艺术的钟爱
        二、中产阶级对西方音乐的欣赏
        三、富裕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吸纳
    第二节 抗争中的嬗变:民族音乐的继续发展
        一、对传统音乐的坚守与反思
        二、中西艺术的交融与互补
        三、学习西洋技法改进民族乐器
    第三节 探索中的推进:融汇中西的道路选择
        一、吸纳西乐发展音乐艺术
        二、唱响校歌彰示学校文化
        三、走出国门传播民族音乐
第四章 呐喊与践行——音乐人的艺术追求与人生
    第一节 “兴我音乐”:音乐教育家的艺术志向
        一、借鉴中发展的作品音乐会
        二、赈灾扶困的慈善音乐会
        三、创建民族乐派的思考与实践
    第二节 与时代同行:音乐教育家的社会角色
        一、艺术道路与目标选择
        二、生活经历与成败得失
        三、社会地位与功过是非
    第三节 亦苦亦甜:音乐人的生存状态
        一、收入水平与酬劳差别
        二、工作内容与价值体现
    小结
第五章 音乐与社会——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
    第一节 动因与趋向:城市文化生活的效应
        一、居民休闲方式的演变
        二、政府的倡导与管理
        三、音乐会向更多城市扩展
    第二节 音乐与风尚:不同阶层的文化追求
        一、市民眼中的高雅娱乐
        二、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
        三、新型音乐群体与社会责任
    第三节 进步与文明:音乐会社会功用的彰显
        一、制度层面的除旧布新
        二、生活方式的步步改变
        三、民族解放的时代强音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档案史料与史料集
    二、民国报刊及各类学校校刊
    三、着作
    四、译着与外文资料
    五、文集与传记
    六、史志及校史资料
    七、相关论文
    八、学位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交响岭南—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研究(1957年至2012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广州交响乐团建团初期的二十年(1957年至1977年)
    第一节 孕育与诞生(1957年前至1957年)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广州乐团的孕育与诞生
        1. 从华南文工团到华南歌舞团
        2. 从广州市文工团到华南歌舞团、广州管乐队
        3. 北京饭店乐队(政务院管弦乐队)
        4. 从华南歌舞团到广州乐团
    第二节 学步与求存(1958年-1965年)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乐团蹒跚学步与艰苦求存
        1. 艰苦创业——乐团的音乐家
        (1) “四大金刚”守护乐团排练厅——光孝寺,乐团首个排练场
        (2)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乐器、乐谱、演出后勤工作
        (3) 中央支援,自己办班——音乐家的学习生活
        2. 全民运动——乐团的音乐活动
        (1) 1958年至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
        (2) 1961年至1965年,短暂的发展春天
        3. 洋为中用——乐团演出作品
    第三节 停步(1965年-1977年)
        一、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历史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乐团停步,建制撤销,人员流散
第二章 广州交响乐团复建与探索时期(1978年至1996年)
    第一节 百废待兴,上下求索(1978年至1982年)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而今迈步从头越——广州乐团的复建
        1. 百废待兴——乐团的复建与体制
        2. 枯木又逢春——乐团的音乐活动
        3. 百花齐放,中西争鸣——乐团演奏的音乐作品
    第二节 冲击与抉择(1983年至1988年)
        一、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音乐生活
        二、面包?还是音乐?——乐团的生死抉择
        1. 住在录音棚,吃在大酒店——商品经济大潮下音乐家
        2. 从“春天”到“严冬”——乐团的音乐活动与交响乐作品的积累
    第三节 摸着石头过河——探寻体制改革的新出路(1989年至1996年)
        一、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体制改革
        二、摸着石头过河——探寻体制改革的新出路
        1. 第一位民主票选团长的诞生——“团长负责制”的确立
        2. 干多干少不一样——按劳分配制度及场次补贴制度的建立
        3. 以艺术生产为中心——乐团的音乐活动
        (1) 请进来——乐团的交响乐音乐会与音乐家邀请
        (2) 闯出去——乐团1991年晋京演出与港澳交流合作
        (3) 建品牌,赢市场,要效益——乐团的商业演出与品牌音乐会
        (4) 办比赛,争声誉,立口碑——承办1993年首届全国指挥大赛
        (5) 粤剧交响化、流行交响化的新尝试——音乐作品
        4. 小结
第三章 广州交响乐团发展与飞跃时期(1997年至今)
    第一节 一匹“黑马”的诞生——在职业化道路上跑步前进(1997年至2002年)
        一、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与文艺事业
        二、在职业化道路上跑步前进
        1. 乐团的音乐家
        (1) 乐团艺术发展的掌舵人——音乐总监制度的建立
        (2) 拉上一道幕布,开启一个时代——拉幕考试与全员考核聘任制
        (3) 请进来,送出去——全球乐手招聘与本地乐手外派培训
        2. 乐团的体制改革
        (1) 家中有本“蓝皮书”——《聘任制实施细则与管理规定》的诞生与修订
        (2) 从名字开始的变革——乐团组织架构与编制的变革
        (3) 干好干坏不一样——薪酬制度改革
        3. 乐团的音乐活动
        (1) 音乐季的建立与发展
        (2) 名家风采与华人精英——客席音乐家的来访与合作
        (3) 一匹“黑马”的诞生——乐团的国内巡演活动
        (4) 金色的回响——乐团的国外巡演活动
        (5) 曲高和众——普及音乐会及音乐普及策略
        (6) 商业演出与品牌建设
    第二节 “地方军”的“五大洲”征程(2003年至今)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艺政策
        二、“地方军”踏上“五大洲”征程(2003年至今)
        1. 新的历程——音乐总监换届与乐团发展的新蓝图
        2. 职业化、国际化的道路——乐团的音乐活动
        (1) 让广东的古典乐坛与世界同步——音乐季的发展与乐团演出的作品
        (2) 让世界大师常到广州来做客——客席音乐家来访
        (3) 让世界听见“广交”的声音——乐团的外访活动
        (4) 让广东成为南中国的音乐之都——音乐人才的福地和音乐盛事的策划人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元旦期间赴昆演出(论文参考文献)

  • [1]艺术教育使命之下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困境与策略研究[D]. 李慧敏.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2]规定与自致:海顿社会身份研究[D]. 刘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探析近十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诸现象及其审美内涵[D]. 郭艺茹.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4]城市剧场中的音乐记忆 ——内蒙古乌兰恰特剧院剧目研究(1954-2015)[D]. 张雪辰.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5]交响宗师——海顿——八飞说乐之二[J]. 冯八飞. 当代, 2016(06)
  • [6]天津爱乐乐团市场运营的探索性研究[D]. 徐梦洋. 天津音乐学院, 2016(10)
  • [7]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音乐活动的调查与研究[D]. 王颖. 青岛大学, 2015(06)
  • [8]世界乐坛皇冠上的明珠 维也纳爱乐乐团[J]. 贾建新. 文化月刊, 2015(14)
  • [9]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 ——以学校音乐会活动为中心[D]. 关心. 南开大学, 2014(04)
  • [10]交响岭南—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研究(1957年至2012年)[D]. 唐丽琳. 上海音乐学院, 2013(02)

标签:;  ;  ;  ;  ;  

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元旦在昆明演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