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矿田矿床成矿模式

甘肃白银矿田矿床成矿模式

一、甘肃白银矿田矿床成矿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霆[1](2021)在《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岗岩型铀矿铀矿我国铀矿床主要的工业类型,诸广山铀矿田则是我国华南花岗岩型矿床的重要矿田之一。长江地区作为诸广山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大量研究只针对于单个矿床,对区域中各个矿床的研究和对比存在不足。成矿流体研究一直是热液型矿床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诸广南长江地区热液型铀矿床开展系统性的成矿流体作用研究,可以完善和补充该地区铀矿床的成矿机制问题。长江地区的主要铀矿床分布在主断裂棉花坑断裂、里周断裂、黄溪水断裂、油洞断裂挟持位置的近南北向构造中,矿体产状相对稳定铀矿石类型多样,矿化延伸性好,在长江1号深钻的深部发现的厚大工业矿体,这证明区域上深部有较大的找矿空间。长江地区铀矿化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伴生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萤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根据各个铀矿床的实际矿化情况,铀矿化可以划分为三期三阶段,即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其中成矿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其中成矿早阶段以红色微晶石英为特征,主成矿阶段主要为白色微晶石英或无色石英脉和紫色萤石,而成矿晚阶段则伴随浅色萤石、方解石和梳状石英的发育。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方面,棉花坑矿床的成矿流体由主成矿阶段的低盐度(6.15wt%Na Cleqv)、中高温(308℃)的Na Cl-KCl-Ca SO4-H2O体系逐渐演化为成矿后期低盐度(3.00wt%Na Cleqv)低温(147℃)的简单Na Cl-Ca SO4-H2O体系。长排地区铀矿床(长江1号矿体)成矿流体在成矿早阶段为低盐度(10.77wt%Na Cleqv)、中高密度、中高温(291℃)的高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的体系,而在成矿后期转化为低温(152℃)、低盐度(3.9wt%Na Cleqv)、高密度的低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体系。成矿流体为相对富含Ca2+的流体,且在成矿期萤石中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氢气,表明流体具还原性。书楼丘矿床的成矿流体由成矿期低盐度(5.4wt%Na Cleqv)、中高温(284℃)、中密度的流体转化为后期低温(189℃)、低盐度(4.9wt%Na Cleqv)、高密度的流体。水石矿床成矿后期的流体具有低盐度(3.87wt%Na Cleqv)、中高密度、低温(157℃)的特征。蚀变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铀成矿流体为富碱土元素(Ca),大离子的过渡元素(Co、Cr、Mo)且成矿流体富集重稀土、富含成矿元素(U)以及F等挥发分,且成矿流体属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来源方面,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和深源地幔流体的特征,是岩浆热液作用于深部循环的地下水沿构造上涌与产铀岩体作用萃取成矿物质,并在运移和成矿过程中混入了大气降水,在成矿晚阶段和成矿后期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后期作用于岩体形成较为广泛的伊利石蚀变。成矿流体的演化方面,从成矿前期到成矿期再到成矿后期,成矿流体由含幔源组分的碱性、还原性高温高压高硫流体逐渐经历降温减压和流体混合作用,演化成为具大气降水特征的氧化性、酸性流体。长江地区铀成矿是中生代大陆热点作用下,来自深部地壳和地幔的流体沿着区域深大断裂不断与富铀岩体作用富集了U元素并在浅部与大气降水混合后逐渐将铀矿卸载。长江1号的深部铀矿化表明了该地区向深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2](2021)在《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文中指出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对世界闻名的新疆可可托海3号脉和内蒙古白云鄂博稀有稀土矿床较早就投入了工作,他们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在湖南香花岭含铍条纹岩中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1970年后,在内蒙古巴尔哲、福建南平和四川大水沟稀土、稀有和分散元素等矿床发现后,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首次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后,对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和分布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三稀资源被确定为关键矿产后,矿产资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发现了一批新的三稀矿产地,尤其是在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等地投入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工作,其中钻探工作量就达11818.96 m,为把川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建设成为国家大型锂矿基地作出了新贡献。对于卤水型锂及其他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一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重点,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及江汉盆地等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

陈敏[3](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指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刘彦良,高雅,季文中,王静,张春丽[4](2020)在《甘肃白银厂及其外围地区金属矿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甘肃省白银厂及其外围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共圈定1∶5万航磁异常12个、1∶5万高磁异常7个、1∶5万化探综合异常64个,新发现矿点4处、矿化点6处,矿种有铜、铅、锌等。通过对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1∶5万物化探综合异常特征、矿(化)点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阐明了该区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矿产的共生组合规律,总结出区内典型矿床"多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综合圈定重点成矿远景区9个,其中A类远景区3处,B类远景区2处,C类远景区4处;优选圈定找矿靶区4个,其中A类1个,B类1个,C类2个。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5](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董凯[6](2018)在《甘肃白银厂铜矿成岩—成矿环境及其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白银厂矿田是北祁连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带中最为典型、规模最大的VHMS矿床产地。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殆尽,在白银厂矿田深部及外围寻找新的矿床或矿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现阶段影响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研究矿田内双峰式火山岩岩浆作用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探讨火山岩与VHMS矿床之间的关系;厘定典型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分析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利用蚀变矿物组合进行蚀变分带,分析各蚀变带中元素迁移规律;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火山岩的成岩环境和VHMS矿床的成矿环境,总结成岩-成矿过程,提出找矿方向。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根据区内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矿田内火山岩均属于钙碱系列。其中,折腰山细碧岩稀土配分曲线右倾,LILE(Rb、Sr、Ba、Th、U、K)和LREE相对富集,HFSE(Nb、Ta、Ti)和HREE相对亏损,地球化学性质与岛弧玄武岩类似;铜厂沟火山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对比较平坦,类似BABB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区内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出逐渐变化的特征,具有类似BABB和OIB玄武岩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其构造环境具有从岛弧环境向弧后盆地环境过渡的特点。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将区内火山岩浆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岛弧型岩浆作用阶段和弧后盆地型火山岩浆作用阶段。在岛弧型岩浆作用阶段形成了矿田西部的岛弧型火山岩组合,随着大洋扩张的加速,弧后拉张变宽,弧后盆地之下底辟上隆的软流圈地幔在绝热降压和消减带流体作用的双重效应下发生部分重熔,上升的地幔熔融物质和上地壳组分发生混染,形成了矿田东部的弧后盆地型火山岩组合。通过厘定不同类型矿石中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对比分析金属矿物的微量元素特征发现,矿田内闪锌矿中In、In/Ga比值和In/Ge比值,指示该类型闪锌矿的形成均与高温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黄铁矿中的S/Se比值和Co/Ni比值也指示出矿田内不同类型的黄铁矿既有岩浆热液型矿床成因,也有沉积改造型矿床成因。从折腰山到小铁山、铜厂沟矿床致密块状矿石中,闪锌矿结晶温度具有降低的趋势,表明该矿床成矿热液的温度相对较低。东部矿床中主要金属矿物的Au、Ag、Pb及相关元素相对富集,这可能与东部火山岩浆作用阶段岩浆的成分、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成矿热液中成矿元素的富集程度和种类发生改变有关。此外,折腰山后期叠加的黄铁矿细脉中硫化物的Au元素含量较高,在部分金属矿物中已达到工业品位,可能是主成矿期之后的流体热液沿裂隙充填交代所形成的,反映出西部矿床深部可能会有含金矿体存在的可能。矿田内各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呈筒状产出,蚀变矿物和矿物组合种类繁多。通过元素迁移规律研究发现,在绢云母化带、绿泥石化带及矿化带中蚀变程度和元素的迁移变化依次增大;Be、U、Sr和Na等元素随着斜长石的分解而流失,K元素随着绢云母的形成而相对富集;在绿泥石化阶段随着绿泥石和黄铁矿等矿物的形成,Fe和Mg等元素强烈富集。Ca、Ba和Mn元素主要以硅质岩类、重晶石或硬石膏的形式存在,在VHMS矿床中这些沉积物可以充当隔离层将海水与高温的热液隔开,促使其在围岩中沉淀。此外,在绢云母化阶段,折腰山矿床中Ag、Cu、As和Bi开始富集,Zn、Pb和Sb等元素迁出,小铁山矿床中这些元素均表现为迁入。相对于小铁山矿床,折腰山矿床的流体热液中Zn、Pb和Sb相对亏损。也暗示两个矿床的成矿热液中成矿元素富集的程度和种类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区内VHMS矿床的成矿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区内火山岩的岩浆演化规律及VHMS矿床的成矿过程。认为矿田内火山岩浆作用经历了岛弧型岩浆作用阶段和弧后盆地型火山岩浆作用阶段,东西部火山岩应来源于不同性质的岩浆体系。在岩浆作用后期产生的岩浆热液成分及物理化学条件也不尽相同,使得东西部VHMS矿床在成矿元素种类、矿石种类、矿化蚀变的空间特征及蚀变带中元素迁移规律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差异。针对区内优势矿产的成矿潜力及找矿前景,确定找矿标志。在深入了解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据白银厂矿田火山机构的空间位置、含矿地层、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矿化蚀变的空间展布特征及东部和西部VHMS矿床的成矿条件差异性,进行靶区优选。根据找矿远景的优劣、进一步工作的价值以及验证的优先程度,将找矿靶区划分为3类。其中,A类找矿靶区2处,B类找矿靶区2处,C类找矿靶区1处,以期为白银厂矿田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资料参考。

李向民,余吉远,王国强,黄博涛,武鹏[7](2018)在《祁连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祁连山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的最重要时段,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根据矿床产出构造位置,将祁连山铁、铜多金属矿床分为4类:大陆裂谷型铁(铜)矿床、岛弧-岛弧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陆缘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扩张脊型铜矿床。镜铁山铁(铜)型矿床是新元古代大陆裂谷火山作用过程中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东沟铜矿为晚寒武世大洋扩张脊火山作用的产物;白银矿田铜多属矿床是奥陶纪与岛弧-岛弧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石居里铜矿是晚奥陶纪弧后扩张脊有关火山作用的产物;红沟铜矿则是晚奥陶世陆缘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

丁国玺[8](2017)在《甘肃白银厂四方山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组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方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折腰山与小铁山两个铜多金属矿床之间,为2013年发现的隐伏矿床,该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北祁连褶皱带东段。本文在了解区域、矿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野外钻孔编录、采样及大量室内工作,通过样品的处理、分析及显微镜下鉴定、电子探针等手段对该矿床矿石组构及矿物特征进行了研究。矿床矿石构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及块状构造。矿石结构方面,主要以交代作用、结晶作用及压力作用形成的结构为主。基本查明了矿床矿物组成,主要矿石矿物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次为砷黝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绢云母、斜长石、方解石等。综合矿床矿石组构特征及标型矿物、标型结构研究表明,该矿床具火山成因的内生矿床特征;从矿床浅部到深部,成矿流体具高硫化型-中硫化型-高硫化型的变化特征,热液期Ⅰ阶段之前,矿床深部为高氧逸度环境;热液成矿期各阶段矿物裂隙发育,裂隙为后一阶段含矿热液的运移和就位沉淀提供空间,可见构造应力作用时刻伴随着含矿热液;根据热液期各个阶段的标型矿物特征发现,整个热液期过程成矿温度由中低温(Ⅰ、Ⅱ阶段)-高温(Ⅲ阶段)-高温(Ⅳ阶段)-中低温(Ⅴ阶段),与此同时,从Ⅰ-Ⅳ阶段矿物结晶时间经历了由短变长的过程。根据矿石标本的野外产状,结合脉体穿插关系及其矿物组合,详细分析了矿床的热液成矿阶段,矿床经历了多期热液、构造叠加改造成矿,初步认为四方山铜多金属矿床为构造叠加改造的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矿体深部、岩性界面处、有利构造部位为找矿方向。

赵国斌,杨合群,任华宁,谢燮,贾健[9](2016)在《北祁连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若干问题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各矿床之间的关系、成矿元素分带机理和细碧角斑岩的判别等问题,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并结合研究前人资料,认为火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南翼,为正常翼;折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北翼,矿体已发生倒转。该矿田中各矿床处于喷流成矿系统的不同位置,折腰山、火焰山等铜(锌)矿床为近热液喷口型矿床,分布于火山穹窿中心破火山口位置;四方山、四个圈、小铁山等锌铅铜矿床为远热液喷口型矿床,分布于火山穹窿斜坡洼地;在更远处的海底洼地形成黄崖口等铅锌矿点。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形成过程中,由于海水在较高温度下的渗滤参与,正常火山岩常发生细碧角斑岩化,Na2O含量大多>3.5%,可利用Na2O-SiO2图解判别火山岩是否已发生细碧角斑岩化,并作为一种重要找矿标志。如果火山岩细碧角斑岩化强烈,说明成矿条件有利;反之,如果火山岩没有细碧角斑岩化,则说明成矿条件不利。

傅鹏,陈守余,赵江南,杨兴彬,高冀芸,平兰英[10](2016)在《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及外围是北祁连铜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地段。本文以白银厂矿田重点勘查区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评价意义。结果显示白银厂矿田火山岩呈明显的双峰式,酸性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英安岩和流纹岩,属低钾系列;基性火山岩属钾玄岩系列。酸性火山岩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一种是产在折腰山-火焰山(以下简称折-火)地区的酸性火山岩,∑REE低(43.21×10-665.02×10-6),LREE/HREE以及(La/Yb)N较高(LREE/HREE=4.666.71,(La/Yb)N=3.517.12),在稀土配分曲线图上表现为右倾的半弧型;另一种是产在小铁山-铜厂沟(以下简称小铁-铜厂)地区的酸性火山岩,∑REE较低(62.78×10-6104.36×10-6),LREE/HREE以及(La/Yb)N亦较低(LREE/HREE=2.032.82,(La/Yb)N=1.191.95),在稀土配分曲线图上表现为平坦型。折-火地区酸性火山岩与小铁-铜厂地区酸性火山岩相比Sr亏损较弱,高场强元素含量也相对较低。以上证据表明折-火地区酸性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为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小铁-铜厂地区的酸性火山岩则形成于原始的大洋弧或演化的大洋弧,为深度较浅的地壳源物质重熔的产物,因此,两者不属于同一火山机构,具有不同的成矿属性。

二、甘肃白银矿田矿床成矿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白银矿田矿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1.2.2 长江地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构造发展史
        2.3.2 长江地区构造特征
3 典型矿床地质
    3.1 棉花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1.3 围岩蚀变
    3.2 书楼丘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2.3 围岩蚀变
    3.3 油洞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
        3.3.1 油洞铀矿床矿区地质特征
        3.3.2 油洞矿床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3.3 长排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3.3.4 长排地区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3.5 长排地区的围岩蚀变特征
    3.4 水石矿床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4.3 蚀变特征
    3.5 “长江1 号”钻探成果和论文采样情况
        3.5.1 “长江1 号”钻探成果
        3.5.2 论文采样情况
4 成矿流体组成与性质
    4.1 蚀变分带和成矿阶段
        4.1.1 蚀变分带
        4.1.2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4.2.1 样品特征及试验方法
        4.2.2 棉花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2.3 书楼丘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2.4 长排地区铀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2.5 水石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
        4.3.1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的演化
    4.4 蚀变岩石和矿石的化学成分与成矿流体作用
        4.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4.2 元素质量平衡的计算
        4.4.3 铀矿化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4 元素地球化学活动性规律和意义
    4.5 小结
5 成矿流体的来源
    5.1 H-O同位素特征
        5.1.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5.1.2 H-O同位素特征
        5.1.3 H-O同位素演化特征
    5.2 C-O同位素特征
        5.2.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C-O同位素特征
        5.2.3 C-O同位素演化特征
    5.3 其他同位素特征
        5.3.1 脉石矿物的Rb、Sr同位素特征
        5.3.2 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
    5.4 热液蚀变伊利石的H-O同位素特征
        5.4.1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5.4.2 伊利石X射线粉晶衍射特征和H-O同位素特征
        5.4.3 伊利石H-O同位素分析
    5.5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5.5.1 成矿流体演化
        5.5.2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5.6 小结
6 铀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6.1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铀成矿关系
    6.2 铀成矿模式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三稀”研究起步阶段
    1.1 典型矿床
        (1)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
        (2)内蒙古白云鄂博铌-铁-稀土矿床
    1.2 香花石和含铍条纹岩的发现
    1.3 其他地区的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工作
        (1)广东首次发现花岗岩型稀有元素矿床
        (2)江西发现多种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
2“三稀”研究全面发展阶段
    2.1 稀有金属矿产领域的重大进展
        2.1.1 对新疆3号脉及阿勒泰稀有金属成矿带有了全新的认识
        2.1.2 对福建南平富钽矿床的深入研究,显着提升了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理论水平
        2.1.3 对香花岭含铍条纹岩的成岩成矿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发现了特殊的431脉
        2.1.4 青藏高原盐湖中锂,铯等稀有金属的探寻获得重大进展
    2.2 稀土矿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2.2.1 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首次提出与碳酸岩有成因联系的观点
        2.2.2 对内蒙古巴尔哲碱性花岗岩型Y-Be-Nb-Zr矿
        2.2.3 确定了川西牦牛坪等稀土矿床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碱性岩-碳酸岩是喜马拉雅期产物
        2.2.4 江西足洞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其成矿机理的揭示,使稀土资源得到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2.3 首次发现具工业意义的独立稀散元素矿床
    2.4 从矿床成矿系列角度深化“三稀”成矿规律认识
3 21世纪新阶段
    3.1 地质找矿成果显着
    3.2 重点矿床的研究水平又上新台阶
        3.2.1 对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伟晶岩矿田成矿作用有新认识
        3.2.2 在幕阜山伟晶岩矿田,稀有金属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成矿作用认识也上一新台阶
        3.2.3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
    3.3 发现了新类型矿床
    3.4 深化总结了中国稀有、稀土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3.4.1 稀有金属矿床
        (1)锂矿
        (2)铍矿
        (3)铷铯资源
        (4)铌钽矿
        (5)锆(铪)矿
        3.4.2 稀土金属矿床
        3.4.3 稀散金属矿床
4结语
    (1)稀土矿产
    (2)稀有矿产
    (3)稀散矿产

(3)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3.1.1 地层岩石单元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3.2.2 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3.2.5 成岩构造环境
    3.3 变形变质特征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4.1.4 矿床成因分析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4.3 控矿要素分析
第五章 矿产预测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5.2 成矿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4)甘肃白银厂及其外围地区金属矿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2 成矿地质条件
    2.1 地层条件
    2.2 岩浆岩条件
    2.3 构造条件
3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 成矿规律
    4.1 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
        (1)天祝—靖远加里东期铜、锌、金、银成矿带。
        (2)永登—庄浪加里东期铜、铅、锌、金、银、铁锰成矿带。
    4.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4.3 矿产共生组合规律
5 找矿预测模型
6 成矿远景区
7 找矿靶区
    7.1 楼子湾铜找矿靶区 (Cu1-B-1)
    7.2 石青硐铜铅锌多金属找矿靶区 (CuPbZn2-A-1)
    7.3 二道湾金找矿靶区 (Au3-C-1)
    7.4 白杨树沟铁钴镍找矿靶区 (FeCoNi4-C-1)
8 结论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6)甘肃白银厂铜矿成岩—成矿环境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VHMS矿床研究现状
        1.3.2 白银厂矿田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查现状
        1.3.4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北祁连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火山岩浆作用
    2.3 区域矿产概况
第三章 白银厂矿田地质概况
    3.1 白银厂矿田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2 火山岩地质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
        3.2.1 火山岩旋回及岩相特征
        3.2.2 火山机构位置
        3.2.3 火山岩岩性特征
    3.3 白银厂矿田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3.3.1 折腰山Cu-Zn矿床
        3.3.2 小铁山Pb-Zn-Cu矿床
        3.3.3 铜厂沟Pb-Zn-Cu矿床
第四章 火山岩浆作用及成岩构造环境
    4.1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1.1 基性火山岩
        4.1.2 中性火山岩
        4.1.3 酸性火山岩
        4.1.4 集块角砾岩
    4.2 白银厂矿田火山岩成因探讨
        4.2.1 火山岩蚀变特征
        4.2.2 中基性火山岩的物质来源
        4.2.3 中基性火山岩的部分重熔及结晶分异作用
        4.2.4 酸性火山岩的部分重熔及结晶分异作用
        4.2.5 集块及角砾岩成因探讨
        4.2.6 构造环境判别
    4.3 火山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第五章 金属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5.1 典型矿床中矿石类型及金属矿物组合特征
        5.1.1 折腰山矿床
        5.1.2 小铁山矿床
        5.1.3 铜厂沟矿床
    5.2 不同类型矿石中金属矿物LA-ICP-MS原位分析
        5.2.1 折腰山矿床金属矿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小铁山矿床金属矿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3 铜厂沟矿床金属矿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4 金属矿物中的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5.3 金属矿物微量元素特征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5.3.1 闪锌矿
        5.3.2 黄铁矿
        5.3.3 黄铜矿
    5.4 金属矿物的形成环境探讨
第六章 典型矿床的蚀变分带及元素迁移规律
    6.1 矿化蚀变分带特征
    6.2 元素迁移估算方法
    6.3 蚀变带中元素迁移估算
        6.3.1 折腰山矿床
        6.3.2 小铁山矿床
    6.4 蚀变系统中元素迁移富集规律
        6.4.1 热液蚀变过程判别
        6.4.2 主量元素的迁移行为特征
        6.4.3 蚀变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4.4 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6.5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规律在找矿中的应用
        6.5.1 元素迁移的空间变化规律
        6.5.2 元素迁移规律对找矿的指示意义
第七章 白银厂矿田成岩-成矿环境及找矿意义
    7.1 控矿因素
        7.1.1 矿床形成时限
        7.1.2 火山机构
        7.1.3 地层及岩性
        7.1.4 火山岩浆作用
    7.2 白银厂矿田成岩-成矿作用过程
    7.3 找矿标志及综合预测
        7.3.1 找矿标志
        7.3.2 综合找矿预测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8.1 主要结论及认识
    8.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Ⅰ
附表Ⅱ
附表Ⅲ

(7)祁连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1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
    1.1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大陆裂解与成矿作用
    1.2寒武纪—中奥陶世弧-盆演化与成矿作用
    1.3晚奥陶世裂谷伸展与成矿作用
    1.4志留纪造山与成矿作用
2大陆裂谷型铁 (铜) 矿床
    2.1含矿岩系特征
    2.2含矿岩系时代
3岛弧型铜多金属矿床
    3.1含矿岩系特征
    3.2含矿岩系时代
4扩张脊型铜矿床
    4.1弧后扩张脊型铜矿床
        4.1.1含矿岩系特征
        4.1.2含矿岩系时代
    4.2大洋扩张脊型铜矿床
        4.2.1含矿岩系特征
        4.2.2含矿岩系时代
5陆缘裂谷型铜多金属矿
    5.1含矿岩系特征
    5.2含矿岩系时代
6结论

(8)甘肃白银厂四方山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组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区概况
        1.1.2 研究现状
        1.1.3 论题选定
    1.2 研究思路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3 主要工作量
    1.4 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2章 区域及矿床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火山岩
        2.1.3 构造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体特征
        2.2.2 围岩蚀变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制备
    3.1 样品类型
    3.2 样品分布特征
    3.3 样品制备
    3.4 评述
第4章 矿石组构及矿物特征
    4.1 矿石构造
        4.1.1 总体构造类型
        4.1.2 典型矿石构造特征
    4.2 矿石结构
        4.2.1 总体结构类型
        4.2.2 典型矿石结构特征
    4.3 矿石矿物组成
        4.3.1 矿石矿物特征
        4.3.2 典型矿石矿物组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物标型特征
    5.1 标型矿物
    5.2 标型结构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6.1 成矿作用
    6.2 矿床类型
    6.3 找矿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说明

(9)北祁连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矿床产状强烈变动问题 1.1前人争议 1.2本次认识 2矿床元素分带机理问题 2.1各矿床元素组成变化 2.2矿床成因 2.3元素分带机理 3讨论 3.1细碧角斑岩成因 3.2细碧角斑岩识别 3.3细碧角斑岩地质意义 4结论

(10)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量元素
    3.2 微量元素
    3.3 稀土元素
4 讨论
    4.1 形成环境
    4.2 与成矿的关系
5 结论

四、甘肃白银矿田矿床成矿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D]. 赵宇霆.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
  • [2]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J].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 矿床地质, 2021(04)
  • [3]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甘肃白银厂及其外围地区金属矿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J]. 刘彦良,高雅,季文中,王静,张春丽. 中国地质调查, 2020(04)
  •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6]甘肃白银厂铜矿成岩—成矿环境及其找矿意义[D]. 董凯.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7]祁连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J]. 李向民,余吉远,王国强,黄博涛,武鹏. 地质通报, 2018(04)
  • [8]甘肃白银厂四方山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组构研究[D]. 丁国玺.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9]北祁连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若干问题探讨[J]. 赵国斌,杨合群,任华宁,谢燮,贾健. 地质学报, 2016(10)
  • [10]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傅鹏,陈守余,赵江南,杨兴彬,高冀芸,平兰英. 地质与勘探, 2016(01)

标签:;  ;  ;  ;  ;  

甘肃白银矿田矿床成矿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