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重建

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重建

一、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牟雷[1](2020)在《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类型以2型糖尿病为主,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老龄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可通过高糖损伤血管内皮,刺激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血管重构,从而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西方医学中的“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消渴”相类似,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归纳为消渴病病变范畴。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气阴两虚,络阻血瘀”是贯穿糖尿病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疗效性。中医学自古就有“上工治未病”之说,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结合,寓防于治。因此运用中医药预防与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性指标及主动脉形态、主动脉中VEGF、TGF-β 1、Collagen-1、VCAM-1、PI3K和Akt蛋白表达和miR-126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冠心通络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推广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条件下喂养65只雄性SD大鼠,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和动物房饮用水喂养,造模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高脂乳制+蔗糖水三联法喂养,连续喂养6周后称量体质量,若体质量≥空白组体质量均值+2倍标准差者纳入食源性肥胖大鼠。选择符合食源性肥胖的大鼠予以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STZ 28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组于注射STZ后7天、14天、21天、28天经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连续4次空腹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现象者确定为2型糖尿病大鼠。然后将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给予冠心通络方灌胃,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灌胃,一共干预12周。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精神状况,如体毛色泽变化情况、摄食量、饮水量情况及活动情况。实验结束后测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测量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水平;测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测量尿微量白蛋白和尿酸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数及脉动指数。用苏木精-伊红、维多利亚蓝及大体油红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情况,测量主动脉管壁厚度及计算主动脉管壁/腔比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主动脉中miR-126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主动脉VEGF、TGF-β 1、Collagen-1、VCAM-1、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的摄食量、饮水量、尿量显着增加(P<0.05),体质量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摄食量、饮水量、尿量显着减少(P<0.05),体质量显着增加(P<0.05)。(2)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各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均显着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歧化酶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冠心通络方能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歧化酶(P<0.05)。(3)实验结束后,染色结果可见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皮不完整,少量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层平滑肌排列紊乱,主动脉管壁厚度增厚,主动脉管壁/腔比值增加(P<0.05);弹性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含量减少;血管壁有红色的脂质沉积。中药组主动脉组织病理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主动脉管壁厚度、主动脉管壁/腔比值降低(P<0.05)。(4)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各组颈动脉超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降低,血管阻力指数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低,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改善,血管阻力指数降低(P<0.05)。(5)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主动脉的VEGF、TGF-β 1、Collagen I、VCAM-1蛋白表达升高,PI3K、Akt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VEGF、TGF-β 1、Collagen I、VCAM-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I3K、Akt表达升高(P<0.05)。(6)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主动脉的miR-126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miR-126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冠心通络方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调节脂质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主动脉病理损伤及颈动脉超声情况、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与2型糖尿病主动脉血管重构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发挥抑制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主动脉组织中miR-126的表达,从而调控VEGF、VCAM-1、TGF-β 1、Collagen I、PI3K及Akt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孟蕾[2](2020)在《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房重构和心房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激活是联系心房颤动(房颤,AF)和糖尿病(DM)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并被证实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除对心肌缺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外,阿格列汀可能在房颤的防治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阿格列汀对糖尿病心房重构干预作用及其对线粒体功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取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n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阿格列汀治疗组(DM+A组,20mg/kg/d)。本研究利用高脂饮食+低剂量STZ(30mg/kg)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给予阿格列汀药物干预8周,再进行后续实验。监测大鼠每周体重、血糖变化,利用心脏超声评价心房心室大小、心室壁厚度、心脏射血分数(EF),测定动脉压、心室内压及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利用HE及Masson染色检测心房心肌细胞排列表现、间质纤维化程度及胶原容积分数(CVF),利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血糖、胰岛素、肾功能、血脂、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利用Langendorff离体灌流心脏电生理实验测定房间传导时间(IACT)、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房颤诱发率,利用心外膜标测系统检测左右心房组织传导方向及速度,利用线粒体功能实验测定线粒体态3和态4呼吸速率、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及线粒体膜电位(ΔΨm)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左心房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凋亡与抗凋亡蛋白Bcl-2、BAX,线粒体生成相关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通过高脂饮食喂养+低剂量STZ注射后,DM大鼠血糖水平较Con组显着升高,提示2型糖尿病大鼠建模成功。整个研究期间,与Con组比较,其余两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升高,体重有增长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DM大鼠胰岛素水平增高,阿格列汀治疗后下降。2、各组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变:与Con组比较,DM大鼠左心房直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均明显增加,经阿格列汀治疗后明显下降;但三组大鼠心脏功能指标,如EF、血管收缩压及舒张压、左室舒张末压力、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均无明显差异。3、各组大鼠心房结构重构:与Con组比较,DM大鼠心房肌细胞排列紊乱,心房纤维化且间隙增宽,心房肌CVF增加,阿格列汀可明显改善上述改变。4、各组大鼠血清标志物改变:与Con组比较,DM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阿格列汀治疗后可部分缓解上述改变,对TG、LDL-c无明显影响;三组大鼠血浆尿素氮、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明显差异。5、各组大鼠心房电重构:电生理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DM大鼠IACT和AERP均有延长的趋势,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DM大鼠房颤诱发率明显增加。Mapping检测显示:自主心律下,DM大鼠心房传导紊乱、异质性明显增加,心肌传导速度减慢。阿格列汀可明显改善上述改变。6、各组大鼠线粒体功能改变:与Con组比较,DM大鼠心房线粒体态3呼吸速率显着降低,态4呼吸速率未见明显变化,RCR及ΔΨm显着下降,阿格列汀可改善心房线粒体功能。7、各组大鼠心房组织蛋白水平改变:与Con组比较,DM大鼠TGF-β1、BAX、Drp-1表达增加,Bcl-2、PGC-1α、NRF-1、Tfam、Mfn-1蛋白表达下调,Mn-SOD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阿格列汀治疗可恢复上述蛋白表达水平。结论:阿格列汀可明显缓解由糖尿病导致的心房结构重构及电重构,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线粒体功能紊乱。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阿格列汀可能成为糖尿病状态下预防及管理房颤的选择。

王艳[3](2020)在《1,25(OH)2D3基于NF-κB通路改善糖尿病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 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活性维生素D-1,25(OH)2D3(Vit D)干预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指标、胰岛素水平、转氨酶水平和肝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2 探究Vit D改善糖尿病大鼠肝脏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3 通过si-RNA技术,下调LO2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表达,探究Vit D/VDR信号在炎症应激中的调控作用。方法1 糖尿病模型构建和分组:120只4周龄SFP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选取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全程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5 w后,于腹腔注射35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以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以注射后24 h、72 h和1 w时三次随机血糖均≥16.7 mmol/L为成模标准);将成模大鼠按体重和血糖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高剂量干预组(H VitD组)、中剂量干预组(M VitD组)和低剂量干预组(L VitD组);NC组和MC组大鼠每日给予2m1/kg的玉米油灌胃,H、M和LVitD组大鼠分别给予溶有0.3、0.15和0.075 μg/kg剂量1,25(OH)2D3的玉米油,以2 ml/kg剂量灌胃;干预时间分别持续4 w和12w。2 每周监测大鼠体重;分别于干预-2、0、4和12 w后,入代谢笼,计算大鼠24 h进食量、饮水量和尿量。3 干预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收集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空腹血糖(FBG)、血脂谱水平(TC、TG、HDL-C和LDL-C)、转氨酶水平(AST和ALT);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25(OH)D、胰岛素和肝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浓度;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Trizo1法提取肝组织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组织中Vdr和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Ikkβ、Iκbα和p65)mRNA的相对表达量;WB测定肝组织中VDR、IKKβ、IκBα、p-IκBα、胞浆p65和核p65蛋白表达量;双标免疫荧光检测VDR和IκBα蛋白在肝细胞中定位。4 以33.3 mmol/L葡萄糖联合0.1 mmol/L棕榈酸(HGPA)刺激LO2细胞24 h,以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HGPA)和干预组(HGPA+Vit D),分别检测LO2细胞中和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5 合成si-VDR序列,借助GP-siRNA-Mate plus转染LO2细胞,检测VDR表达下调后LO2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和NF-κB信号通路分子(IKKβ、IκBα、p65)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6 提取Control组、HGPA组和HGPA+Vit D组蛋白,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VDR和IκBα之间的相互作用。7 所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由LSD-t检验或Tukey检验进行组间均数两两比较,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STZ建立稳定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具有FBG升高、血脂代谢异常、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特征;干预4 w和12 w后,与MC组相比,HVitD组可减缓糖尿病大鼠体重下降(P<0.05);干预12w后,与MC组相比,VitD各剂量干预组糖尿病大鼠24 h饮水量和尿量分别下降23.8%-31.8%和18.6%-26.7%(P<0.05)。2 与MC组相比,干预4 w后L VitD组和干预12 w后M、L VitD组糖尿病大鼠FGB显着降低(P<0.05);干预12 w后,VitD各剂量干预组胰岛素水平显着升高(P<0.05);干预12 w后,H VitD组TC和TG水平显着降低(P<0.05),干预4 w和12 w后,Vit D各剂量干预组HDL-C和25(OH)D水平显着升高(P<0.05),但各组大鼠LDL-C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 与MC组相比,干预4 w后,Vit D各剂量干预组转氨酶AST和ALT水平分别下降 20.9%-46.9%和 17.1%-19.2%(P<0.05);干预 12w 后,VitD 各剂量干预组肝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下降(P<0.05)。4 HE染色结果显示,与MC组相比,在干预4 w和12 w后,Vit D各剂量干预组肝组织病理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VDR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IκBα主要分布于胞浆中,在干预12 w后,H VitD组可见IκBα向细胞核靠近,并入核与VDR结合。5 与MC组相比,干预4w和12w后,H和MVitD组VD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Vit D各剂量干预组IκBα和p65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Vit D各剂量干预组p-IκBα/IκBα和核p65/胞浆p65蛋白比值显着下降(P<0.05)。6 与Control组相比,HGPA刺激LO2细胞24 h后,LO2细胞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分别升高84.1%、61.7%和82.2%(P<0.05);与HGPA组相比,1,25(OH)2D3 和 HGPA共培养 LO2 细胞 24 h后,TNF-α、IL-1β 和 IL-6 表达水平分别下降 31.3%、36.8%和 28.4%(P<0.05),表明 1,25(OH)2D3 可以抑制 HGPA诱导的炎症激活。7 RT-PCR和WB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siVDR-homo-1414序列后VD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调74.3%和72.2%(P<0.05);与野生型(WT组)HGPA组相比,转染后(si-VDR组)HGPA组TNF-α、IL-1 β和IL-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VDR下调后增强了 HGPA诱导的LO2细胞炎症激活。8 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HGPA单独培养LO2细胞24 h后,未检测到VDR和IκBα结合;而1,25(OH)2D3和HGPA共培养LO2细胞24 h后,检测到VDR和IκBα结合,表明1,25(OH)2D3干预可以增强或催化VDR与IκBα结合。结论1 1,25(OH)2D3能够缓解糖尿病大鼠体重过度下降,改善多饮和多尿症状,降低糖尿病大鼠FBG,改善血脂代谢紊乱状态,但各剂量组之间未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 1,25(OH)2D3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转氨酶和肝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还可以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炎性浸润,该作用可能与VDR/NF-κB信号通路有关。3 1,25(OH)2D3可抑制由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反应,该保护作用可能与1,25(OH)2D3介导的VDR和IκBα相互结合有关。

王旭旸[4](2020)在《AIM2炎症小体及尼可地尔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以心脏结构及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可发生一系列改变,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表面积显着增加、心肌细胞肥大,晚期可造成细胞损伤及死亡。除可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及死亡外,高糖环境还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功能紊乱,纤维成分过量堆积,各类胶原比例失调。心肌纤维化可增加心肌僵硬度、降低心室顺应性。除此之外,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总冠脉阻力增加,最大冠脉血流减少,提示糖尿病患者中心肌组织存在微循环障碍。多种机制参与了 DCM的发生发展,其中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产物增加是重要因素。糖尿病状态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多并刺激多种炎症因子表达升高。无菌性炎症反应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炎症小体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密切相关,但黑色素瘤缺如因子2(Absentinmelanoma2,AIM2)炎症小体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阐明。炎症小体可通过多种与细胞死亡及免疫密切相关的信号激活,进而参与细胞炎症反应、焦亡、纤维化等调控过程,是与多种生理病理反应密切相关的一类蛋白复合体。研究表明炎症小体包括NLRs家族及AIM2家族等多个成员。AIM2炎症小体最早于1997年被报道,其属干扰素诱导的HIN-200家族。研究发现,AIM2蛋白在黑色素瘤中表达缺失,但其在其他多种组织及细胞中分布广泛,并在调节细胞焦亡、炎症反应及迁移增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IM2分布于细胞胞浆中,可识别细胞质中的双链DNA(Double strand DNA,dsDNA)并作出应答。dsDNA主要来源为外来细菌及病毒,因此AIM2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AIM2在与dsDNA结合并激活后,可募集含有CARD结构域的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ppoptosis-associated spe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recruitment,ASC)形成炎症复合体,这一复合体可进一步募集并激活Caspase1蛋白,使其产生有活性的Caspase1 p10及p20片段。Caspase1作为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可激活细胞质中的IL-1β及IL-18,并同时参与GSDMD-N介导的细胞焦亡过程。细胞焦亡又称为炎症性细胞坏死,是一种依赖于Caspase1的程序性死亡方式,存在着不同于凋亡或坏死等细胞损伤过程的特征性细胞形态改变。焦亡细胞除存在DNA片段式损伤外,还可出现GSDMD-N蛋白激活。GSDMD-N蛋白组装并与脂类结合,镶嵌在细胞膜上形成大量膜孔,完整的细胞膜逐渐解构,炎性因子通过膜孔流出,胞外物质通过膜孔流入,加速了细胞肿胀及细胞器的损伤,最终导致细胞破裂。电镜结果表明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细胞可呈现细胞肿胀、细胞膜孔道形成及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等类似于焦亡细胞的形态特征。不仅如此,我们在前期实验中发现高糖处理H9c2心肌细胞可促进AIM2炎症小体表达升高。综上,我们提出假设: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组织ROS增多并促进AIM2表达的过度激活,AIM2炎症小体的异常激活可促进IL-1β及GSDMD-N介导的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过程,进而导致心脏结构异常及功能紊乱。研究目的(1)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探究AIM2炎症小体在DCM中的表达水平。(2)利用AIM2-shRNA慢病毒抑制糖尿病大鼠体内AIM2的表达,探究AIM2炎症小体对DCM的作用。(3)探究AIM2炎症小体作用于DCM发生发展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1.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对实验动物进行一周适应性饲养后,将80只100-120g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对照组(Control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AIM2-shRNA慢病毒组(DM+shAIM2组)及糖尿病+阴性对照慢病毒组(DM+shNC组)。Control组大鼠进行基础饮食喂养(5%脂质,无胆固醇);其余组进行高脂饮食喂养(16%脂质,0.30%胆固醇)。4周后通过腹腔胰岛素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insulin tolerance test,IPITT)及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检测大鼠胰岛素抵抗水平。对高脂喂养后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大鼠进行腹腔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40mg/kg)注射,1周后进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胰岛素(Insulin,INS)检测,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STZ 注射后连续两次 FBG≥11.1mmol/L 者可作为 2型糖尿病模型成功标准。糖尿病模型构建成功后继续给予12周高脂喂养,12周后进行大鼠心脏功能检测。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鼠出现左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则提示DCM模型产生。2.心脏超声大鼠进行异氟烷麻醉及胸部脱毛处理后,行经胸心脏彩超检测,收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E/A、e’/a’及E/e’等数值并进行大鼠心脏功能评估。3.慢病毒干预STZ腹腔注射8周后,分别对DM+shAIM2组及DM+shNC组大鼠进行尾静脉慢病毒注射,并于病毒注射2周后通过大鼠心肌组织冰冻切片检测慢病毒注射后心肌组织病毒转染效率。shAIM2序列为GGTCACCAGTTCCTC AGTT。动物模型中病毒干预时间为4周,随后行安乐死处理。4.血清学检测大鼠安乐死处理前一晚进行禁食处理,抽取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5.组织学检测大鼠实施安乐死后,称取大鼠体重及心脏重量,测量心脏大小并留取心脏图像。随后进行组织固定,并于乳头肌水平沿冠状面切取心脏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切片经脱蜡处理后进行组织学染色。6.心肌纤维化对心肌石蜡切片进行天狼猩红染色及Masson染色,使用Image-proplus软件分析心肌染色结果,评估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心肌石蜡切片进行IL-1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1β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8.Western blot 检测提取大鼠左室心肌组织蛋白及H9c2心肌细胞蛋白,检测AIM2、pro-caspase1、caspase1、ASC、pro-IL-1β、IL-1β 及 GSDMD-N 的蛋白表达水平。9.心肌组织TUNEL检测通过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的细胞核DNA损伤情况。10.细胞培养与处理将大鼠H9c2心肌细胞系使用低糖DMEM(5.5mM)+10%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进行培养。通过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基进行饥饿预处理后将细胞进行不同时间及浓度的糖刺激处理。11.心肌细胞siAIM2干预为探究AIM2在心肌细胞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siAIM2对心肌细胞进行干预。siAIM2 序列为 GGUACCAGUUCCUCAGUUTT。12.细胞焦亡检测通过TUNEL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细胞核DNA损伤水平,通过EthD-Ⅲ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细胞膜损伤水平。13.ROS检测在ROS抑制试验中,使用N-乙酸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预先抑制心肌细胞中ROS。DCFH-DA法及荧光法检测心肌细胞在高糖刺激后ROS的产生。14.数据分析通过SPSS v20.0及Graphpad 6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士标准误来表示连续变量。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连续变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多组间连续变量。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2型糖尿病大鼠基本特征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糖尿病组大鼠的IPGTT和IPITT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 curve,AUC)均显着高于普通饮食组大鼠。20周后,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FBG、TC、TG、ISI和INS水平显着升高。DM+shAIM2组大鼠血浆TC、TG、FBG、ISI和INS水平与DM组相比未出现显着差异。同时,与DM组相比,DM+shAIM2组大鼠IPITT实验和IPGTT实验曲线下面积未出现显着差异。2.抑制AIM2表达可延缓糖尿病大鼠的心室重塑与对照组大鼠,DM组大鼠AIM2蛋白水平显着增加。我们也发现AIM2干扰慢病毒的干预下调了糖尿病引起的AIM2表达增加。此外,与DM组大鼠相比,DM+shAIM2组大鼠的心脏重量与体重之比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DM组也显示出左心室肥大和较高的心肌细胞直径等特点,但AIM2干扰慢病毒处理后这些指标有显着改善。这些结果表明抑制AIM2表达可延缓DM大鼠的心室重塑。3.抑制AIM2表达可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AIM2干扰慢病毒转染4周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评估大鼠心脏功能。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出现心脏功能障碍,表现为LVEF、FS、E/A和e’/a’比值显着降低。此外LVEDd、E/e’比值显着增加。不仅如此,与DM组相比,DM+shAIM2组大鼠上述指标有所好转。结果表明抑制AIM2表达可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4.抑制AIM2可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纤维化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增加,但抑制AIM2表达后细胞外基质含量减少。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组织表现出胶原Ⅰ和胶原Ⅲ表达增多,抑制AIM2显着降低了胶原Ⅰ和胶原Ⅲ蛋白水平。此外,通过shAIM2转染,MMP2和MMP9的升高水平也受到抑制。这些结果证明抑制AIM2可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纤维化。5.抑制AIM2可降低糖尿病诱导的心肌细胞死亡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脏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但是shAIM2转染减轻了这种现象。此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IM2、caspase-1、IL-1β、ASC和GSDMD-N等蛋白质水平显着升高,AIM2干扰慢病毒干预后AIM2、caspase-1、IL-1β、ASC和GSDMD-N蛋白质水平显着下调。6.高糖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AIM2表达增加将H9c2细胞分别使用5.5mM葡萄糖的DMEM(对照组,NG)和含25mM葡萄糖(高糖组,HG)的DMEM进行干预,用甘露醇进行渗透压的平衡,其中HG组中分别使用25mM葡萄糖的DMEM处理6、12、24和48小时,结果发现,AIM2蛋白表达随着高糖刺激的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加。分别使用5.5、11.1、22.2或33.3mM葡萄糖的DMEM培养基刺激H9c2心肌细胞24小时,并用甘露醇进行渗透压的平衡,结果发现,AIM2蛋白表达随着高糖刺激的浓度增加而显着增加。以上结果表明HG刺激促进心肌细胞中AIM2的表达。7.HG通过刺激心肌细胞中ROS的产生促进AIM2表达将H9c2细胞使用低糖及高糖DMEM进行干预,通过检测发现高糖刺激可显着促进ROS的产生。进一步使用ROS抑制剂NAC抑制ROS产生,我们发现与HG组相比,HG+NAC组中AIM2的表达显着下调。8.AIM2参与HG诱导的心肌细胞焦亡为探究AIM2是否参与了 HG诱导的细胞焦亡,使用siAIM2抑制H9c2心肌细胞中AIM2表达。与HG组相比,抑制AIM2降低了 ASC、caspase1、IL-1β、GSDMD-N水平。TUNEL和EthD-Ⅲ染色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G组中HG刺激促进了 H9c2心肌细胞中的DNA片段化和细胞膜穿孔;抑制AIM2后,与HG组相比,TUNEL 阳性细胞和EthD-Ⅲ阳性细胞的比例显着降低。研究结论(1)糖尿病大鼠出现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死亡,心脏结构异常及功能紊乱。(2)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AIM2炎症小体表达显着升高。(3)利用AIM2干扰慢病毒进行体内干预,心肌组织中AIM2表达被显着抑制。(4)AIM2沉默显着改善糖尿病诱导的心肌结构异常与功能紊乱。(5)高糖刺激可通过促进心肌细胞中ROS表达增多增加AIM2炎症小体表达,进一步诱导caspase-1/GSDMD-N介导的细胞焦亡。(6)心肌细胞中AIM2沉默可缓解GSDMD-N介导的细胞焦亡。研究背景糖尿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临床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区别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毒等因素引起的继发性心脏病,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由糖尿病所引发的心肌结构与功能紊乱的一类原发性心肌疾病。糖尿病可加速心室重塑的病理进程,进而导致心肌舒张及收缩功能障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既往研宄表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及钙离子超载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心肌组织中纤维化及细胞凋亡的发生,导致了DCM的发生与发展。目前有效控制血糖依旧是DCM治疗中的基本手段,但随着研宄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正被不断探索。除保护心肌的药物治疗外,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UTMD)、细胞移植等在修复甚至替换受损心肌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技术也成为了DCM研究的热点。尼可地尔(N-2-(羟基乙基)烟酰胺硝酸酯)是一种抗心绞痛药物,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ATP-dependent K channel,K+ATP通道)开放剂,同时尼可地尔具有类硝酸酯作用,可释放一氧化氮(NO)。尼可地尔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心绞痛,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基础研宄表明尼可地尔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尼可地尔可通过开放K+-ATP通道抑制PKC激活,预防Ca2+超载减轻心室前负荷及后负荷,提高心肌灌注量。不仅如此,尼可地尔在糖尿病诱导的血管增生及慢性肾脏疾病中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延缓疾病进程。但尼可地尔是否可延缓糖尿病心肌病病程及相关机制尚未阐明。PI3K/Akt通路作为人体内重要的促生存的信号通路,可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及发展起到保护作用。:PI3K/Akt通路可通过调节血糖水平、调节脂质代谢、保护内皮细胞、减轻炎症、抵抗纤维化、缓解心肌细胞凋亡等方面增强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细胞活性及心脏功能。同时PI3K/Akt通路下游因子mTOR及eNOS的激活有助于缓解细胞凋亡。既往研究发现糖尿病状态下PI3K/Akt通路受到抑制,凋亡水平增加。但是,尼可地尔是否可通过磷酸化PI3K/Akt通路进而激活mTOR及eNOS改善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目前尚未见报道。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拟通过构建DCM大鼠模型,探宄尼可地尔在DC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尼可地尔是否可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发挥心肌保护作用,进一步探究PI3K/Akt在DCM中潜在作用。研究目的(1)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给予尼可地尔药物治疗,探宄尼可地尔治疗对DCM发生发展的作用。(2)体内探宄尼可地尔治疗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凋亡及纤维化的作用。(3)体外探宄尼可地尔对高糖刺激后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1.DCM大鼠模型选取60只100-120g Sprague-Dawley大鼠并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组,DM组,DM+N7.5组,DM+N15组。糖尿病模型构建方法同第一部分。对照组给予基础饮食,另外三组进行高脂喂养4周后进行IPITT及IPGTT检测,选取胰岛素抵抗大鼠,并进行腹腔STZ注射(40mg/kg)。空腹血糖l.lmmol/L者被认为造模成功。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8周后,通过饮水法以7.5mg/kgday及15mg/kgday的浓度给予糖尿病大鼠尼可地尔药物治疗。药物干预4周后给予IPITT及IPGTT测试,所有检测完成后进行安乐死处理。动物实验的操作程序符合山东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要求。2.心脏超声药物干预4周后进行大鼠心脏功能检测。大鼠行异氟烷麻醉后进行胸部脱毛。Vevo 770小动物心脏超声仪系统进行大鼠心脏超声检测,收集LVEF、FS、LVEDd、E/A、eVa’、E/e,等指标。3.血清学检测动物安乐死前一晚进行禁食处理,当日进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检测;并进行心尖取血留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等指标。4.组织学检测留取大鼠体重及心脏重量等数据,测量心脏大小并留取心脏图像。对留取的大鼠组织进行固定处理,并将心脏组织在乳头肌水平沿冠状面切取3-5mm组织进行石蜡接片。切片经脱蜡处理后进行HE等组织学染色。5.心肌纤维化染色心肌组织切片行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使用Image-proplus对纤维化水平进行评估。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心肌石蜡切片进行Collagen I、Collagen III等指标的免疫组织学染色,并对Collagen I、Collagen III在心肌组织中的含量进行评估。7.细胞培养与处理H9c2心肌细胞培养时所用培养基为低糖DMEM(5.5mM)+10%胎牛血清+双抗。细胞在进行处理前,进行无血清培养基饥饿过夜处理。对细胞所进行的各项干预及处理条件为:(1)尼可地尔梯度处理:N1:lOumol;N2:50umol;N3:lOOumol。(2)作为尼可地尔的受体竞争剂,以50〇nmol的浓度加入5-轻基癸酸(5-hydroxydecanoate,5-HD)可抑制尼可地尔对受体的结合。(3)米替福新(MTF,miltefosine,lOOpmol)及雷帕霉素(Rapa,rapamycin,lOOpmol)被用来抑制PI3K/Akt通路。8.Western blot检测提取大鼠心肌组织蛋白,进行CollagenI、Collagenlll、MMP2、MMP9、Bcl-2、Bax、cleavedcaspase3、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情况.。提取心肌细胞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细胞中Bcl-2、Bax、cleaved caspase3、caspase3、p-eNOS、eNOS、p-PI3K、PI3K、p-Akt、Akt、p-mTOR及mTOR等蛋白的表达情况。9.TUNEL检测利用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及H9c2心肌细胞中细胞凋亡水平。10.数据分析通过SPSS v20.0及Graphpad6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土标准误来表示连续变量。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连续变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多组间连续变量。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尼可地尔治疗可延缓糖尿病大鼠的心室重塑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脏体积显着增加,左室尤甚;心腔扩大,左室壁肥厚。左心室HE染色提示,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肌组织排列紊乱,炎性细胞增多;心肌细胞直径显着增加;心脏重量显着增加,心脏重量/体重比值升高。应用尼可地尔药物治疗后,与DM组大鼠相比,DM+N7.5组及DM+N15组的大鼠心室重塑过程改善:心脏体积减小,向心性肥厚程度减低,心肌细胞直径减小,心脏重量与体重之比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尼可地尔药物治疗可延缓DM大鼠的心室重塑。2.尼可地尔治疗可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尼可地尔药物治疗4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与对照组相比,DM大鼠左室短轴缩短率(FS)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着降低,E/A比值显着降低;同时DM组大鼠eVa’比值显着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E/d比值显着增加。提示罹患2型糖尿病的大鼠在患病16周时可出现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障碍。与DM组相比,DM+N7.5组及DM+N15组大鼠LVEF、FS、E/A、e’/a?显着增加,LVEDd、E/e’显着降低,提示抑制尼可地尔药物治疗4周后可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大鼠心脏功能障碍。3.尼可地尔治疗可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纤维化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增加,但尼可地尔药物治疗后心脏中细胞外基质含量减少。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组织胶原I、胶原III、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增加,尼可地尔药物治疗显着降低了上述蛋白水平。这些结果证明尼可地尔药物治疗可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纤维化。4.尼可地尔治疗可降低糖尿病大鼠心脏中的心肌细胞凋亡对4组大鼠心肌组织切片进行TUNEL染色。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脏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与DM组相比,DM+N7.5组及DM+N15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不仅如此,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leaved caspase-3等蛋白质水平显着升高,bcl-2及eNOS等蛋白质水平显着降低。与DM组相比,DM+N7.5组及DM+NI5组大鼠心肌组织Bax、cleaved caspase-3等蛋白质水平显着降低,bcl-2及eNOS等蛋白质水平显着升高。5.尼可地尔处理可降低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调亡将H9c2细胞随机分为5组:NG组(正常糖组,5.5mM)、HG组(高糖组,33.3mM)、HG+Nl(高糖组+10^lmol尼可地尔)、HG+N2(高糖组+50^lmol尼可地尔)、HG+N3(高糖组+100jimol尼可地尔),用甘露醇进行渗透压的平衡。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NG组相比,HG组Bax、cleaved caspase-3等蛋白质水平显着升高,bcl-2及eNOS等蛋白质水平显着降低。尼可地尔药物治疗后凋亡水平显着改善,且lOOpmol时凋亡相关蛋白改善效果最佳。6.尼可地尔对凋亡的保护作用可被5-HD阻滞5-HD是线粒体K+-ATP通道选择性抑制剂,可与尼可地尔竞争性结合K+-ATP通道。使用5-HD与尼可地尔进行共处理,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NG组;HG组;HG+N组;HG+N+5-HD组。TUNEL染色表明,与单纯HG组相比,尼可地尔(lOOpmol)处理后TUNEL阳性细胞的比例显着降低,而5-HD与尼可地尔共处理可部分逆转这一保护作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HG组相比,尼可地尔药物治疗(lOOpmol)后Bax、cleavedcaspase-3等蛋白质水平显着降低,bcl-2及eNOS等蛋白质水平显着升高。与单纯尼可地尔处理组相比,5-HD共处理组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被部分逆转,说明5-HD可部分逆转尼可地尔对凋亡的保护作用。另外,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尼可地尔药物处理组P-PI3K、p-Akt、p-eNOS及p-mTOR蛋白水平显着增加,5-HD共处理可部分逆转这一改变。7.尼可地尔可通过PI3K/Akt通路缓解髙糖诱导的心肌细胞调亡米替福新(MTF,Miltefosine)为Akt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Rapamycin)为mTOR抑制剂。将细胞随机分为五组:NG组;HG组;HG+N组;HG+N+MTF组;HG+N+Rapa组。TUNEL染色表明,与NG组相比,HG组TUNEL阳性细胞的比例显着增加,尼可地尔处理后TUNEL阳性细胞的比例显着降低,而MTF或Rapa与尼可地尔共处理可部分逆转这一保护作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HG组相比,尼可地尔药物治疗(lOOpmol)后Bax、cleaved caspase-3等蛋白质水平显着降低,bcl-2及eNOS等蛋白质水平显着升高。与单纯尼可地尔处理组相比,MTF或Rapa处理组的H9c2心肌细胞中Bax、cleaved caspase-3等蛋白质水平升高,bcl-2及eNOS等蛋白质水平显着降低,说明尼可地尔可通过PI3K/Akt通路调节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研究结论(1)糖尿病大鼠通过尼可地尔治疗后可改善其心肌组织纤维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程度。(2)糖尿病大鼠通过尼可地尔治疗后可改善其心脏功能障碍。(3)尼可地尔可降低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而5-HD可阻断其作用。(4)作为NO供体,尼可地尔还可通过PI3K/Akt通路缓解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李月[5](2020)在《S1P受体在香茅醛抑制Ⅱ型糖尿病血管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诱导各种血管并发症的始动因素。香茅醛(Citronellal,CT)(C10H18O,3,7-二甲基-6-辛烯醛),是从植物柠檬香茅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无环单萜醛。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CT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但CT是否可以改善T2DM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用于S1P受体并激动PI3K/AKT、ERK1/2等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参与血管生长和血管紧张度调节,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靶标。本研究通过建立T2DM大鼠模型及高糖孵育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探讨CT是否通过上调血管内皮S1P受体表达抑制Ⅱ型糖尿病血管功能损伤。目的(1)明确CT对Ⅱ型糖尿病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2)探讨S1P受体表达上调介导Ⅱ型糖尿病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并进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及高糖孵育HUVECs分别建立T2DM大鼠模型和细胞模型,给予CT和S1P受体拮抗剂芬戈莫德(Fingolimod)进行处理和干预,并进行以下实验:(1)通过油红O染色、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分别观察大鼠胸主动脉的形态及显微结构变化;(2)通过眼底成像观察大鼠视网膜小动脉的形态变化;(3)通过体外离体微血管培养检测大鼠肠系膜动脉管径变化及舒张功能;(4)通过体外孵育离体血管环检测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内皮依赖性舒张(Endothlium-dependent relaxation,EDR)功能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UVECs的迁移能力;(6)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大鼠胸主动脉中S1P受体蛋白的表达;(7)通过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t,IFC)染色检测血管组织及HUVECs中S1P1和S1P2受体蛋白的表达;(8)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teoxide,NO)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结果(1)Ⅱ型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和高糖孵育的HUVECs出现明显的组织损伤及结构变化;CT明显抑制组织损伤及结构变化;当CT和芬戈莫德联合干预时,CT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2)Ⅱ型糖尿病大鼠肠系膜小动脉和视网膜小动脉出现明显的组织损伤及结构功能变化;CT明显抑制组织损伤及结构功能变化;当CT和芬戈莫德联合干预时,CT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3)高糖孵育的HUVECs迁移能力明显下降;CT明显增加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当CT和芬戈莫德联合干预时,CT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4)Ⅱ型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血管EDR功能和肠系膜小动脉舒张功能明显下降,血管内皮NO释放量明显减少;CT明显增加Ⅱ型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EDR功能和肠系膜小动脉舒张功能,并增加血清中NO释放量,与T2DM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CT和芬戈莫德联合干预时,CT对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5)Ⅱ型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S1P含量明显下降;CT明显增加S1P受体蛋白的表达量,与T2DM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CT和芬戈莫德联合干预时,S1P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6)Ⅱ型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和HUVECs中S1P1的蛋白表达量和荧光表达强度均明显下降;CT明显增加S1P1受体的蛋白表达量和荧光表达强度,与T2DM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CT和芬戈莫德联合干预时,S1P1受体的蛋白表达量和荧光表达强度均明显下降。(7)Ⅱ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上升、SOD活性明显下降;CT明显降低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与T2DM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CT和芬戈莫德联合干预时,CT对血管内皮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结论(1)CT抑制Ⅱ型糖尿病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S1P1受体表达上调参与CT抑制Ⅱ型糖尿病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巩正藩[6](2019)在《线粒体转位蛋白TSPO在高糖诱导的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糖尿病患者在行外科血管重塑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其血管更易发生再狭窄。当血管损伤后,内膜新生在血管再狭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具体的发生机制目前还没有被阐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异常增殖和迁移目前被普遍认为是血管受损后内膜新生的关键病理基础。高血糖和其他常见的因素如肥胖和高血脂等能够通过增加血管损伤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以此来促进血管内膜的异常性增生。因此,治疗糖尿病患者PCI术后的心血管并发症,寻找一个靶向抑制内膜新生和血管重塑的新型分子是一种可行的方案。线粒体转位蛋白(TSPO)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中分子量为18 kDa的蛋白,其最初被定性为外周性苯二氮卓类受体(PBR)。TSPO主要位于线粒体外膜上,已经被证实参与了很多重要的细胞程序,如增殖、凋亡、类固醇的合成、免疫调节、基因表达和线粒体生理过程。TSPO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的相互作用将活性氧(ROS)的产生与抗氧化反应的诱导联系起来,并维持了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的稳态。研究证实TSPO基于线粒体外膜途径,能够调控神经元细胞中细胞内Ca2+和活性氧的转运而发挥神经毒性作用。并且TSPO被认为是一种多功能的分子,可以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和成型配体提供位点而发挥生理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证实,TSPO配体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系的增殖,比如黑色素瘤、结肠癌、食管癌、胸腺癌、星形胶质细胞瘤和乳腺癌。研究证实,经典的TSPO配体Ro5-4864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保护作用,并且一些高亲和性配体能够调控TSPO的功能,从而进一步调控葡萄糖的稳态和细胞内能量的产生。但是,TSPO配体在冠脉再狭窄和Ⅱ型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并未被阐述。基于以上观点,我们提出假设:TSPO是糖尿病患者血管成形术后内膜新生过程中关键的靶点。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探讨了TSPO配体PK 11195和Ro5-4864对VSMC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且还调查研究了PK 11195能否作为一种潜在的化合物去抑制糖尿病患者血管成形术后的内膜新生过程。研究目的:1.观察并描述TSPO在高糖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过程中的作用。2.观察TSPO配体对高糖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3.探讨TSPO配体抑制高糖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作用的潜在机制。4.在体实验中研究TSPO配体对高血糖引起的内膜新生过程的影响。研究方法:1.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高血糖大鼠模型。25 mM浓度的高糖刺激A10细胞不同的时间,或者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A10细胞24小时。用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印迹(WB)和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T-PCR)的方法检测TSPO的表达。2.用TSPO的小干扰RNA(siRNA)或其配体(PK 11195和Ro5-4864)抑制细胞内TSPO的功能。然后用细胞计数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的方法检测A10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划痕实验和侵袭小室实验检测A10细胞的迁移。3.25mM浓度的高糖刺激A10细胞,并用cGMP、PKG抑制剂观察cGMP和PKG在PK 11195抑制A10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A10细胞的增殖用MTT法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cGMP的活性。4.Ⅱ型糖尿病大鼠行球囊损伤术诱导颈动脉内膜增生,同时每周两次经腹腔注射PK 11195(3 mg/千克),连续注射两周后麻醉处死大鼠,收集损伤的颈动脉和对侧颈动脉。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评估PK 11195对动脉内膜新生的作用。研究结果:1.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TSPO在高血糖大鼠动脉中的表达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升高。用高糖刺激A10细胞,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SPO的表达也明显升高,并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MTT法、划痕实验和侵袭小室实验检测结果均提示:用siRNA或TSPO配体PK 11195或Ro5-4864干扰A10细胞内TSPO的功能后,其高糖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迁移均被明显抑制,并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3.对于PK 11195抑制高糖诱导的A10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潜在机制研究中,用MTT法检测A10细胞增殖情况,发现PK 11195的抑制作用能够被cGMP的阻断剂ODQ所阻断,而非被cAMP的阻断剂cAMP-Rp所抵消。因此,我们检测了cGMP下游的信号分子PKG对此抑制作用的影响,我们发现PK 11195的抑制作用也能够被PKG的阻断剂KT5823所阻断。同时,我们用ELISA的方法检测了cGMP的活性,结果发现高糖能够减少cGMP的产生,而PK 11195可以逆转高糖引起的cGMP活性的降低,而PK 11195的这种作用又能够被ODQ所阻断。以上结果证明,PK 11195通过cGMP/PKG信号通路调解高糖诱导的A10细胞增殖和迁移过程。4.Ⅱ型糖尿病大鼠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观察PK 11195对内膜新生的影响。HE染色结果发现PK 11195能够明显减轻受损颈动脉的内膜新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PK 11195能够抑制VSMC中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以上结果提示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PK 11195抑制了VSMC的增殖和迁移。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TSPO在Ⅱ型糖尿病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内膜新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还发现TSPO配体PK 11195能够通过cGMP/PKG信号通路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从而发挥抑制高糖介导的内膜新生的作用。意义: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抑制TSPO的功能,能够抑制高血糖引起的VSMC的增殖和迁移,减轻糖尿病患者血管成形术后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TSPO有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血管成形术后引起动脉重塑的潜在治疗靶点。

郭伟红[7](2018)在《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背景:糖尿病是威胁全人类健康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据估计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高达11.6%,而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临床防治工作重点。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及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已成为糖尿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TOLL样受体通路是固有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连接固有免疫与炎症的桥梁。有研究报道,TLR4的不适当激活和炎症途径参与了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利拉鲁肽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有报道其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多个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利拉鲁肽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观察利拉鲁肽是否可以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方法:体内实验: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造模组,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糖尿病造模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糖尿病造模组采用尾静脉注射STZ(45mg/Kg)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STZ注射1周后,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糖尿病组(D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利拉鲁肽治疗组(G组),每日腹腔注射利拉鲁肽1ml/kg(200μg/kg,1ml利拉鲁肽溶于30ml生理盐水中稀释)。正常对照组大鼠(N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继续喂养16周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大鼠,留取血标本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观察主动脉和心肌病理形态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主动脉和心肌组织TLR4、My D88和NF-κB p65表达水平变化;用RT-PCR、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各组主动脉和心肌TLR4、My D88和NF-κB p65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体外实验:采用A7R5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根据培养基及干预方法不同分为:低糖培养组(5mmol/L,L组),高糖培养组(25 mmol/L,H组),低糖培养+利拉鲁肽治疗组(100n M,LG组),高糖培养+利拉鲁肽治疗组(100n M,HG组),低糖培养+利拉鲁肽+exendin(ex9-39,GLP-1受体拮抗剂100n M)治疗组(LGE组),高糖培养+利拉鲁肽+exendin(ex9-39,100n M)治疗组(HGE组),分别培养12h和24h。采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在培养12h、24h时分别检测各组血管平滑肌细胞TLR4、My D88和NF-κB p65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荧光免疫染色方法在培养24h时观察各组血管平滑肌细胞TLR4、My D88和NF-κB p65的表达变化。各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定量比较。结果:1.各组大鼠血生化功能表现:通过高脂喂养联合尾静脉注射STZ,大鼠血糖较正常组显着升高,提示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D组大鼠转氨酶、甘油三酯、胆固醇较N组和G组显着升高,G组大鼠转氨酶、甘油三酯、胆固醇较N组无显着差异。与N组相比,D组和G组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与D组相比,G组C反应蛋白水平显着降低。2.各组大鼠主动脉和心肌病理改变:D组大鼠主动脉病理表现为内膜层粗糙,内皮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心肌细胞出现变性、坏死。主动脉和心肌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免疫组化结果:D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及心肌细胞的胞膜和胞浆TLR4、My D88,胞浆和胞核NF-κB p65均呈高表达,有深棕黄色着色。G组大鼠着色变浅,介于N组和D组之间。3.各组大鼠主动脉和心肌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D组大鼠主动脉和心肌组织中TLR4、My D88和NF-κB p65呈高表达。G组较D组表达明显下降。4.体外细胞实验:与L组相比,H组细胞的TLR4、My D88和NF-κB p65表达明显增加。予利拉鲁肽干预后,HG组和LG组TLR4、My D88和NF-κB p65表达分别较H组和L组显着下降;予利拉鲁肽和exendin(9-39)干预后,HGE组和LGE组TLR4、My D88和NF-κB p65表达分别较HG组和LG组均显着升高。结论:糖尿病大鼠的主动脉和心肌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同时伴TLR4、My D88和NF-κB p65的高表达,表明TLR4通路的激活及其介导的炎症过程参与了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利拉鲁肽通过下调主动脉和心肌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可以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系统的病理改变,从而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张陈文[8](2017)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炎症及血管内皮mTOR、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8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mTOR、HIF-1α、VEGF的表达影响。方法:动物实验采用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组选出34只进行糖尿病造模,用高脂膳食喂养一个月后以30mg/kg剂量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D组(糖尿病对照组)、DS组(糖尿病有氧运动组)、DM组(糖尿病二甲双胍组,阳性对照组),而后进行为期8周干预。D组不运动,继续用高脂膳食喂养8周;DS组运动方案为一周游泳五次,一天一次,每次一个小时;DM组以300mg/kg将二甲双胍溶解于大鼠饮水瓶里,让其自然饮用。实验过程通过检测FBG观察干预实施的血糖波动情况,且于8周实验干预结束后测定大鼠糖代谢指标FBG、FINS变化;脂代谢指标TC、TG、HDL-C、LDL-C差异;炎症水平指标TNF-α、IL-6差异;用HE染色反映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形态学变化;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血管内皮mTOR、HIF-1α、VEGF蛋白表达差异。结果:1、经过8周干预后,在糖代谢水平上,DS组和DM组大鼠的FBG、FINS相比D组呈现高度显着下降趋势(P<0.01);且两组间的FBG、FINS无显着性差异。2、经过8周干预后,在脂代谢水平上,DS组和DM组大鼠血清的TC、TG相比D组呈现显着下降趋势(P<0.05),且两组间的大鼠血清的TC、TG无显着性差异;HDL-C呈现显着上升趋势(P<0.05),且两组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LDL-C呈现显着下降趋势(P<0.05),两组间亦无显着性差异。3、经过8周干预后,在炎症水平上,DS组大鼠血清的TNF-α、IL-6相比D组均呈现下降趋势,但TNF-α无显着性差异;DM组大鼠血清的TNF-α、IL-6相比D组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显着性差异(P<0.05)和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两组间的大鼠血清的TNF-α、IL-6无显着差异。4、经过8周干预后,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变化与IRI变化呈现高度正相关,即IRI下降与TNF-α、IL-6水平的降低具有一致性。5、经过8周干预后,DS组和DM组相比D组大鼠血管内膜边缘凹凸不平及血管平滑肌排列不整齐、呈现紊乱状态改善较为显着。6、经过8周干预后,DS组和DM组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内皮mTOR、HIF-lα、VEGF蛋白表达呈现显着下降趋势。结论:1、有氧运动与二甲双胍可使T2DM大鼠血管内皮受损得到较为显着保护作用,在血管形态上发生改善变化;同时在改善T2DM大鼠糖代谢、脂代谢异常及降低炎症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有氧运动对T2DM大鼠血管内皮受损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mTOR活性而抑制HIF-lα、VEGF的表达有密切关系。

高德润[9](2017)在《不同运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平滑肌表型转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耐力与抗阻运动对Ⅱ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平滑肌表型转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pC)和高糖高脂饲料组(pD),7周后pD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72h后非禁食血糖(NFBG)≥16.7mmol/L且出现胰岛素抵抗者纳入糖尿病组。此后,将pC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耐力运动组(CA组)和单纯抗阻运动组(CR组),糖尿病组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组)、糖尿病耐力运动组(DA组)和糖尿病抗阻运动组(DR组)。CA、DA组无负重跑台运动,CR、DR组负重爬梯训练,每周5天,共8周。8周后酶化学法测试各组血糖血脂指标,酶联免疫检测主动脉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ctin)、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平滑肌22α(SM22α)、心肌素(Myocardin)、血清应答因子(SRF)和Krüppel样转录因子4(KLF4)的表达,另取部分主动脉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pD组36只大鼠中有26只达糖尿病标准,成模率72.2%。2.成模8周后,与C组相比,D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纤维走向异常,胶原容积分数(CVF)显着上升,颈动脉血压(MCP)显着上升,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显着上升,胰岛素(FINS)显着下降,α-SM-actin、SM-MHC、SM22α、Myocardin及SRF表达显着下降,KLF4显着上升。3.运动8周后,与D组相比,DA组大鼠CVF下降,MCP下降,FBG、TG、LDL等表达显着下调,FINS显着上调,α-SM-actin、SM22α及Myocardin表达显着上调,KLF4表达略下调;DR组CVF下调,MCP无明显变化,FBG、TG、LDL等表达显着下调,FINS显着上调,α-SM-actin、SM22α及Myocardin表达略上调,但无显着差异。DA组与DR组相比,除在血糖控制及改善胰岛素抵抗上DR组优于DA组外,其余指标DA组均优于DR组。结论:1.糖尿病成模8周后,大鼠发生颈动脉血压升高、主动脉胶原纤维沉积及表型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变。2.8周耐力或抗阻运动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水平,缓解胰岛素抵抗,减少主动脉胶原纤维沉积,减轻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向合成型的转变;耐力运动在降血脂、降血压及减轻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向合成型的转变上优于抗阻运动;抗阻运动在降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上优于耐力运动。3.8周耐力或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调控作用的差异可能与不同运动提高Myocardin的表达程度不同有关。

侯改霞,赵功炎,习雪峰,肖国强[10](2015)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Ⅰ、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Ⅰ、Ⅳ型胶原(ColⅠ、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高脂喂养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组、EGCG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EGCG给药组大鼠每周灌胃7 d。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液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GHb)、糖化血清蛋白(GSP)和主动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ColⅠ、ColⅣ、FN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的血液GLU、GHb、GSP水平和主动脉氧化应激水平及主动脉ColⅠ、ColⅣ、FN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EGCG中、高剂量组血液GLU、GHb、GSP水平和主动脉氧化应激水平及主动脉ColⅠ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EGCG高剂量组主动脉ColⅣ、FN表达显着降低(P<0.05)。结论 EGCG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胶原合成异常增加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机制可能与EGCG的降血糖、抗氧化及降低氧化应激下游与胶原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效应有关。

二、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1.1.2 糖尿病并发症
        1.1.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1.1.4 糖尿病血管重构
        1.1.5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检查
        1.1.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与治疗
    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2.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病名
        1.2.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
        1.2.3 中医关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证型研究
        1.2.4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第二章 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结果
        2.4.1 一般情况
        2.4.2 血生化指标
        2.4.3 冠心通络方对糖尿病血管病变大鼠颈动脉超声的影响
        2.4.4 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
        2.4.5 主动脉VEGF、TGF-β1、CollagenⅠ、VCAM-1、PI3K、Akt蛋白表达情况
        2.4.6 主动脉miR-126表达情况
    2.5 讨论
        2.5.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5.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2.5.3 冠心通络方组方分析
        2.5.4 冠心通络方改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房重构和心房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动物模型建立、分组及基线资料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药物
        1.1.4 动物模型建立
        1.1.5 实验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
        1.1.6 基线资料获取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各组大鼠血糖变化趋势
        1.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趋势
        1.2.3 各组大鼠基线资料比较
    1.3 讨论
        1.3.1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1.3.2 阿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体重的影响
    1.4 小结
二、阿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生化、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1.4 血清炎症、氧化应激标志物检测
        2.1.5 蛋白印迹检测(Westen blot 检测)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血清生化标志物的比较
        2.2.2 血清炎症、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的比较
        2.2.3 心房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的比较
    2.3 讨论
        2.3.1 糖尿病合并血脂代谢紊乱及阿格列汀的干预作用
        2.3.2 炎症介导糖尿病心房重构及阿格列汀的干预作用
        2.3.3 氧化应激介导糖尿病心房重构及阿格列汀的干预作用
    2.4 小结
三、阿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在体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心脏超声检查
        3.1.4 体表心电图检查
        3.1.5 血流动力学检测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各组大鼠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3.2.2 各组大鼠体表心电图参数比较
        3.2.3 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3.3 讨论
        3.3.1 糖尿病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阿格列汀的干预作用
    3.4 小结
四、阿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病理学检查
        4.1.4 心房组织中纤维化相关蛋白测定
        4.1.5 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灌流模型
        4.1.6 大鼠心房外膜电生理标测功能检测(Mapping检测)
        4.1.7 离体心脏电生理实验
        4.1.8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各组大鼠心肌病理学结果
        4.2.2 各组大鼠心房组织中纤维化相关蛋白比较
        4.2.3 各组大鼠心房外膜电生理标测结果
        4.2.4 各组大鼠离体心脏电生理结果
    4.3 讨论
        4.3.1 糖尿病与心房结构重构
        4.3.2 糖尿病与心脏电重构
        4.3.3 阿格列汀对心房重构的影响
    4.4 小结
五、阿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心房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5.1 对象和方法
        5.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5.1.2 主要实验试剂
        5.1.3 线粒体提取
        5.1.4 线粒体蛋白浓度测定(Bradford法)
        5.1.5 线粒体呼吸功能检测
        5.1.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5.1.7 线粒体相关蛋白检测
        5.1.8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2.1 各组大鼠心房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比较
        5.2.2 各组大鼠线粒体膜电位的比较
        5.2.3 各组大鼠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蛋白表达的比较
        5.2.4 各组大鼠线粒体融合分裂相关蛋白表达的比较
        5.2.5 各组大鼠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比较
    5.3 讨论
        5.3.1 糖尿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
        5.3.2 糖尿病与线粒体生物生成功能障碍
        5.3.3 糖尿病与线粒体融合分裂功能障碍
        5.3.4 糖尿病与线粒体自噬、细胞凋亡
        5.3.5 阿格列汀与线粒体功能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线粒体与心房颤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1,25(OH)2D3基于NF-κB通路改善糖尿病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1,25(OH)_2D_3基于NF-κB通路改善糖尿病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1,25(OH)_2D_3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谱、胰岛素和25(OHH)D水平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物料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和分组
        2.2.2 生物样本收集和保存
        2.2.3 生物指标检测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进展过程
        3.2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3.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尿量的影响
        3.3.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3.3.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24h进食量的影响
        3.3.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24h饮水量的影响
        3.3.4 Vit D对糖尿病大鼠24h尿量的影响
        3.4 Vit D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3.4.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3.4.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4.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3.5 D对糖尿病大鼠血脂谱和25(OH)D水平的影响
        3.5.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TC水平的影响
        3.5.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TG水平的影响
        3.5.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HDL-C水平的影响
        3.5.4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LDL-C水平的影响
        3.5.5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1,25(OH)_2D_3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转氨酶和肝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物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清转氨酶指标测定
        2.2.2 肝组织炎症因子测定
        2.2.3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2.2.4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与评分标准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湿重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3.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3.2.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转氨酶AST水平的影响
        3.2.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转氨酶ALT水平的影响
        3.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3.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TNF-α水平的影响
        3.3.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IL-1β水平的影响
        3.3.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IL-6水平的影响
        3.4 D对糖尿病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1,25(OH)_2D_3改善糖尿病大鼠肝脏炎症应激的作用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物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2 Westernblot检测
        2.2.3 免疫荧光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Vit D对NF-κB通路信号分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1.1 Vit D对Vdr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1.2 Vit D对NF-κB通路信号分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2 Vit D对NF-κB通路信号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2.1 Vit D对VD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2.2 VitD对NF-κB通路信号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肝组织中VDR和IκBα蛋白荧光共定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1,25(OH)_2D_3对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
    第一节 建立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模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CCK-8检测LO2细胞活力
        2.2.3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炎症因子水平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2.2.5 Western blot检测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浓度干预物培养不同时间对LO2细胞活力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葡萄糖和PA对LO2细胞活力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1,25(OH)_2D_3对LO2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1,25(OH)_2D_3对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形态的影响
        3.3 1,25(OH)_2D_3对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1,25(OH)_2D_3对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VDR sRNA设计与合成
        2.2.2 siRNA细胞转染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4 Western blot检测
        2.2.5 免疫共沉淀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VDR特异性干扰序列筛选
        3.2 LO2细胞中VDR下调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3.3 LO2细胞中VDR下调后NF-κB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水平
        3.4 CoIP验证蛋白相互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创新点、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维生素D与糖尿病肝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4)AIM2炎症小体及尼可地尔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AIM2基因沉默环节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 尼可地尔通过PI3K/Akt通路环节糖尿病大鼠心室功能的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SCI论文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S1P受体在香茅醛抑制Ⅱ型糖尿病血管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线粒体转位蛋白TSPO在高糖诱导的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TSPO在高糖介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TSPO配体PK11195抑制VSMC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PK11195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球囊损伤引起的血管内膜新生的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TSPO在氧化应激及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7)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利拉鲁肽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保护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和心肌…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动物饲料成分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药物和试剂
        1.1.5 主要溶液配制
        1.1.6 实验方法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的比较
        1.2.2 各组大鼠生化指标的比较
        1.2.3 各组大鼠主动脉和心肌形态学观察
        1.2.4 各组大鼠主动脉和心肌TLR4、MyD88和NF-κBp65免疫组化表达变化
        1.2.5 各组大鼠主动脉和心肌TLR4、MyD88和NF-κBp65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1.2.6 各组大鼠心脏左室结构及收缩功能指标变化
    1.3 讨论
        1.3.1 STZ大鼠模型的建立
        1.3.2 GLP-1与糖尿病
        1.3.3 糖尿病和GLP-1受体激动剂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1.3.4 利拉鲁肽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保护作用
        1.3.5 利拉鲁肽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1.4 小结
二、利拉鲁肽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对A7R5细胞系的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器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1.5 实验方法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体外培养VSMC12h各组细胞TLR4、MyD88和NF-κBp65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2.2.2 体外培养VSMC24h各组细胞TLR4、MyD88和NF-κBp65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2.2.3 体外培养VSMC24h各组细胞TLR4、MyD88和NF-κBp65免疫荧光的表达变化
        2.2.4 体外培养VSMC24h各组细胞TLR4、MyD88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变化
    2.3 讨论
        2.3.1 VSMCs及在AS中的作用
        2.3.2 TLR4在VSMC中的表达及其信号通路在AS中的作用
        2.3.3 利拉鲁肽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对VSMC的作用……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GLP-1受体激动剂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炎症及血管内皮mTOR、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出发点与目的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3 指标检测与方法
    2.4 实验仪器与试剂
    2.5 数理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实验造模结果
    3.2 8周干预后各组大鼠糖代谢变化
        3.2.1 FBG变化
        3.2.2 FINS、IRI水平差异
    3.3 8周干预后各组大鼠脂代谢变化
        3.3.1 TC、TG水平差异
        3.3.2 HDL-C、LDL-C水平差异
    3.4 8周干预后各组大鼠炎症因子TNF-α、IL-6变化
    3.5 8周干预后各组大鼠炎症因子TNF-α、IL-6与IRI相关性分析
    3.6 8周干预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HE染色切片
    3.7 8周干预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mTOR、HIF-1α、VEG表达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有氧运动与二甲双胍干预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炎症水平的影响
    4.2 有氧运动对T2DM大鼠腹主动脉mTOR、HIF-1α、VEGF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不同运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平滑肌表型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
        2.1.1 血管平滑肌概述
        2.1.2 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的含义
        2.1.3 表型转化的评定-标志蛋白
        2.1.4 收缩型标志蛋白的转录调控机制
    2.2 血管内环境变化对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的影响
        2.2.1 机械应力变化
        2.2.2 血液理化性质及成分变化
        2.2.3 低氧
        2.2.4 细胞因子
        2.2.5 神经调节
    2.3 运动对血管内环境及血管壁的影响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预分组
    3.2 实验造模与正式分组
    3.3 运动方案
        3.3.1 耐力运动方案
        3.3.2 抗阻运动方案
    3.4 主要仪器和试剂
        3.4.1 主要仪器
        3.4.2 主要试剂
    3.5 样本采集与处理
        3.5.1 颈动脉插管与血清制备
        3.5.2 主动脉平滑肌组织上清液制备
        3.5.3 主动脉平滑肌组织光镜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3.6 实验指标与测试方法
        3.6.1 体重(BW)
        3.6.2 血糖(FBG、NFBG)
        3.6.3 腹腔注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
        3.6.4 血脂代谢(TG、CHOL、LDL、VLDL、HDL)
        3.6.5 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 (FINS)、主动脉平滑肌组织 α-SM-actin、SM-MHC、SM22α、Myocardin、SRF和KLF4含量
        3.6.6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
        3.6.7 主动脉平滑肌HE染色
        3.6.8 主动脉平滑肌Masson’s Trichrome染色与图像分析
        3.6.9 颈动脉血压测定
    3.7 数据统计与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造模过程中体重、血糖、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情况
    4.3 运动后体重、血糖、血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情况
    4.4 运动后糖耐量试验变化情况
    4.5 运动后血脂代谢变化情况
    4.6 运动后颈动脉血压变化情况
    4.7 运动后主动脉HE染色与Masson染色变化情况
        4.7.1 HE染色情况
        4.7.2 Masson染色情况
    4.8 运动后表型转化标志蛋白变化情况
    4.9 运动后表型转化调控蛋白变化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诱导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5.2 运动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3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5.3.1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5.3.2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脂代谢的影响
    5.4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5.4.1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形态的影响
        5.4.2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胶原沉积的影响
        5.4.3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动脉血压的影响
    5.5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平滑肌表型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Ⅰ、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D]. 牟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房重构和心房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孟蕾. 天津医科大学, 2020
  • [3]1,25(OH)2D3基于NF-κB通路改善糖尿病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艳. 郑州大学, 2020(02)
  • [4]AIM2炎症小体及尼可地尔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旭旸. 山东大学, 2020(11)
  • [5]S1P受体在香茅醛抑制Ⅱ型糖尿病血管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月.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线粒体转位蛋白TSPO在高糖诱导的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巩正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保护作用[D]. 郭伟红.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8]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炎症及血管内皮mTOR、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D]. 张陈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9]不同运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平滑肌表型转化的影响[D]. 高德润. 成都体育学院, 2017(12)
  • [1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Ⅰ、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J]. 侯改霞,赵功炎,习雪峰,肖国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22)

标签:;  ;  ;  ;  ;  

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重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