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专家,其实是“傻子”

贺卡专家,其实是“傻子”

一、贺卡专家,其实很“傻瓜”(论文文献综述)

左梦蝶[1](2020)在《《德雷尔一家人》(第二季)字幕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影视剧已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外国影片产生浓厚的兴趣。字幕翻译,作为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译的质量不仅影响着目标观众的观影体验,同时也影响着文化信息的传递。因此如何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已成了字幕研究者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是一篇英汉字幕翻译实践报告,选取已翻译过的字幕翻译内容作为研究材料。在翻译这次项目时,作者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在其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的指导下,应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翻译的译文不仅能够准确的传递原影视的信息,让观众能够跨过语言和文化障碍,享受剧情内容,还能增加对国外文化信息的了解。在本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本次翻译任务和项目要求,以及翻译前所做的相关准备工作。其次作者还分析探究了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中英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难点。并且举例分析了自己在解决这些翻译难点时所用的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比如增译、减译、转换、意译等策略方法。最后,本文也介绍了客户对此次翻译任务的反馈和建议,以及作者的反思和在此次翻译任务过程中的收获。

陈崇正[2](2020)在《美人城手记》文中研究表明在人工智能得到充分发展之际,一座城堡被寄托了人类"永生"的梦想:将人脑切割下来保存在安乐桶中,并匹配智能肉体,改造为后人类。其时人类在权力争斗中制造了一个机器脑"石敢当",它学习人类的情感模式并得到完全升级,从而爆发了以消灭人类为目的的机器人战争……这是一部糅合了志怪、悬疑、科幻等多种类型文学手法的小说,在强劲的想象中书写人类需共同面对的生死问题,展示了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精神图景。

表香兰[3](2019)在《《勇敢做自己》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这篇实践报告书是“毕淑敏给孩子的心灵成长书”系列之《勇敢做自己》汉译朝翻译实践报告。作品《勇敢做自己》是散文形式的畅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原文字数为8万字,译文字数共58千字,目前尚无朝文译本。作品主要围绕作家在从事心理医生时,亲身经历过的各种案例展开描述,通过文字,对话,写信等形式反映出孩子们最真实,最困惑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建立自信、做自己的主人。通过本次作品翻译,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五个方面——自信、勇敢、自尊、坚强、努力的因素都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本报告书讨论的是毕淑敏“给孩子的心灵成长书”系列的《勇敢做自己》汉译朝翻译项目,原着2016年第一次印刷,2017年12月第九次印刷,这说明本书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对于中国儿童成长过程有着或多或少的帮助。目前朝鲜族家庭为了家庭生活和出国便利,大多父母选择了出国劳务,常年不能陪伴孩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遗憾成长。笔者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朝鲜族孩子们带来帮助的期望下选择翻译这本书。本实践报告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此次实践报告的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项目简介,主要对翻译作品及原作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主要对翻译作品的文本风格、语言特点及翻译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译者自身的翻译能力进行了描述;第四部分是关于翻译过程中对句子翻译的案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典型案列分析通过列举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难点和采用的翻译方法;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此次翻译报告进行了总结,包括翻译过程中的不足、应注意的问题、译者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启迪以及今后翻译的改进方向;第六个部分为附录,分别是附录A原文和附录B译文。在此次翻译过程中,笔者通过参考多种平行文本的翻译文本对照、理论文本的理论依据、原作文本想表达的内容的深度的了解,努力做到了充分理解原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使用习惯,力求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次翻译实践收获颇多,不仅能够在研究生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利用,并且通过实践学到了更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翻译实践铺垫了经验。通过此次翻译过程实践中,笔者认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当中存在着的不足之处和难点,使笔者意识到翻译实践并不是纸上谈兵那样简单,除了研究生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理解原文内容外,还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的积累经验。

刘靖雯[4](2018)在《黄厚江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语文写作教学的问题大致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写作课程规划系统性不强,部分地区语文老师只能根据自身经验,探索写作教学思路,使得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上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受教师自身水平影响,在反馈阶段出现评语空泛,缺乏深入启发、讲析及反馈,不利于学生高效掌握写作立意和选材的方法,构思和行文能力提升较慢,进而难以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因此,写作教学研究是紧迫而必须的,以黄厚江老师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加之经典的课堂实践来深入探析写作教学之法,对于改善语文写作教学现状颇有裨益。笔者共搜集到黄厚江的相关硕博士论文16篇,期刊论文52篇以及相关着作11本。其中有硕博士论文2篇、期刊论文33篇以及黄厚江本人的3本着作专门写黄厚江老师的写作教学。通过查阅这些文献资料,笔者了解到,以往旁人对于黄厚江的写作教学研究并不多见,要么偏于阐述理论,要么偏于品析课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分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将研究焦点集中在黄厚江的写作教学上。在理论阐述部分重点说明黄厚江“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和共生的教学方法,突出共生写作的特殊之处,并总结笔者对共生写作的认识,不仅是整理理论精华,更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反思;而后用两个章节去研究黄厚江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分议论文和记叙文进行黄厚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一方面将黄厚江前后执教过的同一教学篇目拿来作教学细节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比较,力求得出黄厚江写作教学的核心精髓,并能够让当下语文教师进行合理的借鉴,提高写作教学的课堂效率。

刘玉环[5](2018)在《从故国想象的失落到精神家园的建构 ——多丽丝·莱辛的流散意识及其写作研究》文中指出“流散”的原意指植物借种子或花粉的传播而繁衍生长;自《旧约》出现以来,“流散”专用于形容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的状态;在现代时期,即全球化时代,“流散”指任何长期在传统家园之外生活、但又割不断与家园联系的人。作为流散现象的伴生物,“流散写作”或“流散文学”指流散作家创作的体现出“流散意识”的作品。“流散作家”即具有流散经历的作家,“流散意识”即流散者对自己身处故国与居住国之间越界生存状态的认识。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流散现象剧增,流散文学蓬勃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作为“在波斯出生-在罗德西亚长大-战后回伦敦居住的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属于全球化时代的流散者。本文以莱辛的流散经历为主线,探索莱辛流散意识的成因及其流散类型转变过程中流散意识内涵的演变轨迹。莱辛的流散意识源于家庭的馈赠、教育的影响、阅读的熏陶和非洲现实的触动。莱辛出生在“行走的摇篮里”,尚未出生便被父母带上殖民之路;在受教育过程中,莱辛不得不在寄宿学校之间奔波,从而“在流散过程中学会了流散的技巧”;阅读照亮了莱辛孤寂的流散生活,特别是文学滋养了莱辛对全人类苦难的同情、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注;在非洲大地的漫游使莱辛认识到人是宇宙有机体的一员,在共产主义小组的经历促使莱辛打破界限,踏上追求“人类大家庭”的流散之旅。罗宾·科恩按照流散者离开家园的动机将流散分为以古犹太被迫流散为代表的“古典流散”和全球化时代出于主动的“现代流散”,莱辛属于现代流散者。同时,按照“第三文化儿童”理论,根据莱辛离开的家园,莱辛先后属于“帝国流散者”、“非洲流散者”和“世界流散者”。作为南非英国殖民者的后代,青少年莱辛属于“帝国流散者”,其流散意识表现为对故国英格兰这一“根的神话”信疑参半。一方面,受父母所影响,莱辛对英国怀着根的情结;另一方面,作为南非新一代白人,莱辛又不时对这种“根的神话”进行质疑和消解。二战结束后,莱辛离开土生土长的非洲来到英国,同时遭到南罗德西亚政府禁入,成为“非洲流散者”。此时,其流散意识表现为将根据记忆、根据需要建构的“过去的非洲”当作想象的家园,将眼前“现在的英国”当作他乡。从1969年小说《四门城》的发表开始,莱辛逐渐在科幻小说创作中体现出“去疆界化流散者”的流散意识,即超越了对有固定疆界所指的家园的追求,借助想象跳出九天云外,在广阔的宇宙中审视人类历史的走向,探索人类家园的边界。此时莱辛在想象中离开的家园是整个世界,因此本文以莱辛离开的家园为依据,称此时的莱辛为“世界流散者”。实际上,“流散意识”就是“家园意识”,表现为对居住国的疏离、对理想家园的向往。由于流散类型不同,流散者的理想家园可能是留在身后的故国,也可能是前方的“希望之乡”。在莱辛的流散类型演变过程中,其流散意识的内涵正体现为从对故国的频频回顾到对精神家园的主动探寻。青少年莱辛对故国英格兰怀着回归渴望;战后莱辛仅仅将土生土长的非洲当作精神寄托之所;后期莱辛则拒绝扎根于任何土地,在创作中借助想象奔向“伟大的前方”,追逐“更绿的牧场”。纵观其流散历程,莱辛流散意识的色彩体现出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具有积极流散意识是全球化时代流散作家的共同特征。

西德尼·谢尔顿,贺剑瑜[6](2017)在《绝命追击》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第一章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11月22日,星期六,晚上9点"长官!"士官生塞巴斯蒂安·威廉姆斯冲进弗兰克·多里安少将的办公室。威廉姆斯面色苍白,头发凌乱,军容不整。弗兰克·多里安少将不满地嘟起了嘴。这些学员水准在不断下降,他只要闭上眼睛,似

陈红燕[7](2016)在《一位中学女校长领导工作的实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校长研究建立在“无性人”的人性假设之上,实则单一地体现了“男性”的经验与立场,而“女性”的经验与话语则被长期排除在外,缺乏“男女两性”兼容的社会性别视角。女校长作为一个独特的专业群体,在教育领导以及学校改革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由于“校长”被认为是一个男性化的职业岗位,而且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的校长岗位也确实由男性担当,女性只是占据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女性”这一独特的性别身份,使得女校长在工作当中相较于男校长而言,面临更多的挑战与阻碍,需要付出更大的艰辛与努力。本研究以S市的一名中学女校长为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基于社会性别视角,重点对其于C中学、D中学两所不同学校在“引领教师发展”、“关怀学生成长”、“创新校园文化”、“融合学校团队”、“规范常规管理”、“激发学校活力”、“学校内外的徘徊”等方面的领导工作与境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地研究,多角度地描述了女校长在领导工作中的现实图景一一存在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努力探寻隐藏在女校长领导工作及境遇背后的原因与意义,理解并诠释其“幸福”与“苦难”;深度挖掘“性别”这一要素在校长领导工作中的影响机制,为女校长领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论文通过实地个案的呈现,进一步围绕“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校长? ”、“女校长和男校长有区别吗?”、“如何看待校长的’性别意识’? ”、“女性适合当校长吗?”、“怎样让更多的女性走上校长岗位? ”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校长?”方面,研究者发现女校长的教育性大于管理性,她既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也有一点越级指挥与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在“女校长和男校长有区别吗? ”方面,研究者发现造成男、女校长领导工作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不同的性别社会化机制、性别经验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不同的世界观;在“如何看待校长的’性别意识’ ”方面,研究者发现了女校长性别意识缺失的四个方面,这就是主动淡化“女性身份”,对“性别意识”的曲解,对“男性偏好”的无意识以及对“女性同盟”意识的缺乏;在“女校长适合当校长吗? ”方面,研究者认为,女校长既有独特优势,但也面临相应的困境,实际上男女两性中都可以产生出优秀的领导者;在“怎样让更多的女性走上校长岗位?”方面,研究者认为“为女校长群体营建一个包容、友善的性别文化环境”很重要,可以通过“建立信任”、“提供指导”及“加强研究”来为女校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特别支持。对中学女校长的领导工作进行研究,同时也表达了研究者对自身作为一名女性追求社会性别自由、平等、解放的终极旨趣。女性主义研究作为妇女运动的一种实践形式,可以重塑女性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女性曾被失落和扭曲的价值,进而推动“两性兼容”与“性别全纳”的社会文化的构建与实现。

郭晓丹[8](2015)在《基于网络原创小说抽样语料库的词语定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网络原创小说抽样语料库,运用现代词汇学、语用学和传统修辞学理论,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定量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网络原创小说中的词语,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新词新语和准新词,仿词格因其表达形式新颖独特、有可能成为准新词,也对其进行了讨论。文章重点对各类词语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详尽描写,从而探析网络小说词语的使用特点。网络原创小说的词语研究,有助于把握网络小说语言的规范化原则及其发展规律,对应用语言学、词汇学和词典编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指出本文的选题原因和研究对象,概述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简要介绍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语料库建设。重点介绍母本来源、抽样原则和方法、抽样结果和词语的统计数据。第三章,基于语料库的新词新语定量分析。对新词新语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定量定性研究。通过统计词次、词频,分析新词新语的构成、来源及其在总体中的分布情况,得出新词新语的特点以及网络小说词语的使用情况。第四章,基于语料库的准新词定量分析。对准新词进行分类研究,重点讨论了网络用语和字母词,分析其性质、类别及其表达效果。第五章,基于语料库的仿词格定量分析。主要对仿词格进行分类讨论,分析其语用修辞效果,并运用语用学理论阐释仿义格的能产性。第六章,结语。浅谈网络原创小说词语的发展现状,概述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足及展望。

莫·海德,辛媛媛[9](2013)在《失踪》文中指出1布里斯托尔重案调查组探长杰克卡弗里在弗罗姆市中心用10分钟查看了罪案现场。他跨过路障,越过不断闪烁的蓝色警戒灯,穿过警戒线,绕过挤成一团看热闹的人群——都是些周六下午来购物的人,手里拎着购物袋,拼命想看上一眼那些手持刷子和证据袋的证据组工作人员的取证过程。到达案发地点之后,他在那里站了好久,周围地面上是斑斑油迹,以及被丢在地下停车场的购物车。他竭力想要

吴光行[10](2013)在《柏拉图杂篇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柏拉图的“杂篇”。施刺绪尔罗斯(Θρáσνλλοζ)将柏拉图的全部着作编为“九卷集”,并以附录的形式收录了他认为是伪作的一些作品。笔者把独立于“九卷集”以外的所有关联到柏拉图名下的文稿加以搜集整理,以“杂篇”名之,或者也可以说是“杂卷”、“末卷”、“尾卷”,如果我们顺着“九卷集”的体例,亦可称之为“柏拉图着作第十卷”,并尝试对之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对这些原典文本进行整理汇编、翻译、划分章节和拟定章节标题、注解、疏评等几个方面。当今权威的库珀(J.M. Cooper)《柏拉图全集》英译本所收录的杂篇文稿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但是它的“警句集”部分只收录了18条警句,并且它没有收录“悲剧性残句”。其它的柏拉图着作集则不仅一般都只收录少数的警句,不收录“悲剧性残句”,而且一般都没有收录七篇托名对话录中的“亚尔库温篇”。笔者则收录了所有这些文稿内容,尤其收录了七篇托名对话中的“亚尔库温篇”的希腊语原文(参见附录)。就文稿篇名而言,所有柏拉图着作汇编的杂篇部分通常只有简单、单一的标题。笔者则不仅把所有杂篇文稿统一地编成四个小辑,分别拟定小辑的标题,而且还依据施刺绪尔罗斯的编辑体例,为七篇托名对话都拟定了主标题和副标题。而且更进一步,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把握,笔者还为所有杂篇文稿划分了章节并拟定标题。根据笔者所收集到的古希腊语原文文稿,柏拉图杂篇包括“定义集”、“托名对话集”、“警句集”和“悲剧性残句集”四个部分,各自构成一个小辑。第一辑“定义集”是一个包含约185个哲学上很重要的词条的小词典,由两部分单独的集子组成,笔者把它们分成四个部分:自然哲学定义、伦理学定义、认知和语言哲学定义、杂录定义,然后对其进行翻译注释和疏解探讨。第二辑“托名对话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包含7篇极具特色的对话:第一篇《说唱人篇》探讨正义问题,主要论题是“不正义者不正义是非自愿的”;第二篇《爱马者篇》由探讨德性是什么转入对德性是否可教的探讨;第三篇《德莫哆科斯篇》由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探讨现实生活中与常识相关的真实性问题;第四篇《西绪福斯篇》探讨与自知无知的探索不同的“谏议”问题;第五篇《亚尔库温篇》是一篇由一个人转变成鸟的传说而引发的关于“变形”问题的探讨,在七篇对话中篇幅最短;第六篇《厄律克西雅斯篇》是篇幅最长且在创作上和柏拉图自己的“苏格拉底式”对话一样极为周密细致的对话,探讨德性与财富的问题;第七篇《阿克西奥廓斯篇》是一篇安慰文体的对话,对一个临终将死的人进行安慰,探讨死亡问题。笔者对这七篇对话录逐一作了译注,并作了较为详尽的疏解与探讨。第三辑“警句集”是由33首诗体文构成的挽歌对句集,韵味深长,含义隽永,在道德上确有发人深醒的深刻意义;第四辑“悲剧性残句集”由3条具有深刻悲剧张力的残句构成,具有悲喜剧交融的特点。笔者对这后两辑文字也作了较为详尽的译注与疏解。由于学术界对杂篇的研究较少,可供研究的参考资料相当贫乏,所以不妨可以把这篇以注疏为主的研究性论文看作是汉语学界对柏拉图杂篇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开端,其主要目的是为笔者以及与笔者有同样兴趣的读者和学者们提供一个可资深入研究的文本。论文对文稿的翻译主要以英文为主,并参考希腊语原文,没有英文译本的第三辑部分诗句和第四辑的全部残句的文稿则是由笔者在广泛查阅相关词典和与同专业的老师、同学们多次交流探讨的基础上自行翻译的。所以,无论是在分章翻译方面,还是在注解疏义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量谬误之处,希望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能得到改进和完善。

二、贺卡专家,其实很“傻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贺卡专家,其实很“傻瓜”(论文提纲范文)

(1)《德雷尔一家人》(第二季)字幕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from the Clien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 Selection of Parallel Texts
    2.3 Glossary Establishment
    2.4 Use of Translation Tools
    2.5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kopos Theory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3.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3.1.1 Difficulties Caused by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
        3.1.2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3.2 Solutions to Difficulties
        3.2.1 Solutions to Difficulties Caused by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
        3.2.1.1 Addition
        3.2.1.2 Reconstruction
        3.2.1.3 Omission
        3.2.2 Solutions to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3.2.2.1 Liberal Translation
        3.2.2.2 Paraphrase with Annotation
        3.2.2.3 Shift
Chapter Four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4.1 Evaluation from the Client
    4.2 Self-Evaluation
    4.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A
Appendix B

(2)美人城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陈星光:我有点兴味索然
    2.关立夏:他们复活了鲁迅
    3.陈星光:有一些悲伤是无形的
    4.关立夏:缝隙里突然长出花来
第二章
    1.关立夏:像一条受伤的鱼
    2.陈星光:真实与虚幻的分界点
    3.关立夏:我想抱着她哭一会儿
    4.陈星光:那就是上帝洗牌了
    5.关立夏:脚下的路在重复和延伸
第三章
    1.钟小界: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2.陈星光:第101号游戏档案
    3.关立夏:第101号游戏档案
    4.钟小界:美人城是唯一的主角
    5.陈星光:第2364号游戏档案
    6.关立夏:第2364号游戏档案
    7.钟小界:穷人如何自救
第四章
    1.陈星空:我不是一个孩子
    2.陈达瓦:我不是个好孩子
    3.钟小界:真正的灾难是丢了钥匙
    4.陈星空:确保记忆不要走形
    5.钟小界:这是历史的倒退
    6.陈达瓦:外面就要战争了
    7.陈星光:第33021号游戏档案
    8.关立夏:第33021号游戏档案
    9.陈星空:人类文明的布道者
第五章
    1.钟小界:美人城会变成臭虫城
    2.关立秋:不用再为结巴而羞愧
    3.陈星光:第6303695号游戏档案
    4.关立夏:第6303695号游戏档案
    5.陈达瓦:我们无法战胜厌倦
    6.关立秋:我从来都很快
    7.陈星空:像种子一样在某处发芽

(3)《勇敢做自己》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4)黄厚江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1.2 黄厚江共生写作教学的研究价值
        1.1.3 笔者自身的研究兴趣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有关黄厚江的研究状况及水平
        1.4.2 黄厚江研究综述
第2章 黄厚江写作教学理论的形成
    2.1 黄厚江的教育教学思想
        2.1.1 黄厚江的语文教学经历
        2.1.2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
    2.2 黄厚江的语文教学方法
        2.2.1 共生教学及其课程结构
        2.2.2 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主张
第3章 共生写作教学课例研究
    3.1 从课例简析中寻课堂面貌的亮点
        3.1.1 “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是逻辑性和思辨性的结合
        3.1.2 “让观点更鲜明”是明确性和灵活性的体现
        3.1.3 “材料的理解和叙述”是层次性和迁移性的显露
        3.1.4 “写出人物的特点”是趣味性和内涵性的统一
        3.1.5 “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是抓关键和作比较的典型
        3.1.6 “树叶里有多少秘密”是探究性和感受性的交融
    3.2 从环节安排看教学内容的侧重
        3.2.1 议论文写作教学内容的侧重
        3.2.2 记叙文写作教学内容的侧重
        3.2.3 黄厚江作文教学基本内容的体现
    3.3 从任务设置看教学方法的追求
        3.3.1 写作角度转换法
        3.3.2 写作前后比较法
        3.3.3 黄厚江作文教学基本策略的体现
第4章 黄厚江同一写作教学篇目之比较研究
    4.1 “议论性材料的分析和立意的选择”教学课例比较研究
        4.1.1 教学细节的优化设置
        4.1.2 教学智慧的更多体现
    4.2 “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课例比较研究
        4.2.1 以方法指导写作和以写作得出方法
        4.2.2 供学生总结写作方法的例子不同
        4.2.3 写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
        4.2.4 评价的形式稍有区别
第5章 黄厚江写作教学的借鉴意义
    5.1 写作应融合于阅读的方方面面
        5.1.1 推荐书目完成读书作业
        5.1.2 写作意识融入阅读教学
        5.1.3 边读边写设置课堂练习
    5.2 感受写作过程需要创设写作情境
        5.2.1 分享经验进行感受创作
        5.2.2 假设情境进行联想创作
        5.2.3 融入生活进行观察创作
    5.3 具有真情实感的写作才是个性化的
        5.3.1 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5.3.2 多方面构思,多角度设问
    5.4 以写作经验和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5.4.1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学习写作
        5.4.2 唤起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教学实录
附录二:《让观点更鲜明》教学实录
附录三:《材料的理解和叙述》教学实录
附录四:《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实录
附录五:《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教学实录
附录六:《树叶里有多少秘密》教学实录
附录七:《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实录
致谢

(5)从故国想象的失落到精神家园的建构 ——多丽丝·莱辛的流散意识及其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流散、流散作家及其流散写作
        一、“流散”的界定及其内涵演变
        二、“流散作家”和“流散写作”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多丽丝·莱辛的流散经历及其流散写作
        一、莱辛的流散经历
        二、莱辛的流散写作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莱辛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莱辛研究现状综述
        三、国内外莱辛流散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莱辛流散意识的成因
    第一节 家庭的馈赠
        一、逃离英格兰:无爱的家园
        二、暂住波斯:温暖的驿站
        三、梦断非洲:壅域中的囚笼
        四、“失去”英格兰:“毁了”的伊甸
    第二节 教育的影响
        一、母亲的逍遥园:“非正规的”家庭教育
        二、南非寄宿学校:打造流散羽翼的工厂
    第三节 阅读的熏陶
        一、书籍的火炬:照亮莱辛流散之路的灯塔
        二、缪斯的花园:滋养莱辛流散意识的沃土
    第四节 现实的触动
        一、丛林漫游:莱辛流散意识的源泉
        二、非洲游历:莱辛流散意识的催化剂
        三、左翼小组:许诺归属感的人类大家庭
第二章 根的神话:莱辛的帝国流散意识及其流散写作
    第一节 彼岸为家:老一代南非白人对“根”的坚守
        一、老一代南非白人对英国的理想化
        二、老一代南非白人对英国生活模式的坚守
        三、老一代南非白人的回归渴望
    第二节 亦真亦幻:莱辛对“根的神话”的信与疑
        一、莱辛对“故国英格兰”这一“根的神话”的继承
        二、莱辛对“故国英格兰”这一“根的神话”的消解
    第三节 爱恨交织:狗的多重意象与莱辛对西方文明的复杂态度
        一、“凶狗”:莱辛对西方基督教文明二元对立倾向的批判
        二、“忠狗”:莱辛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爱之精髓的肯定
        三、“善狗”:莱辛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超越
第三章 想象的家园:莱辛的非洲流散意识及其流散写作
    第一节 “过去是家园”:“非洲病毒”催生的想象的家园
        一、童年的乐园:莱辛记忆中的非洲
        二、神话国度:莱辛建构的精神家园
    第二节 现在是他乡:泰晤士河畔“在家却不感觉在家”的游子
        一、“回家”即“失去家”:莱辛战后回到英国成为游子
        二、泰晤士河光芒尽失:莱辛“在家却不感觉在家”的原因
        三、阶级种族化:莱辛笔下战后英国少数族裔流散群体的双重边缘化
    第三节 从过客到归人:莱辛笔下南非白人非洲丛林情结的内涵嬗变
        一、殖民前期南非白人的丛林情结:征服丛林、畏惧丛林
        二、殖民后期南非白人的丛林情结:热爱丛林、拯救丛林
第四章 家在路上:莱辛的世界流散意识及其流散写作
    第一节 消失的“榆树下的安全”:全球化时代普遍的流散现象
        一、人在旅途:莱辛一生见证的流散大潮
        二、“榆树下的安全”:流散者痛失的家园
        三、“飘走的土地”:流散者拒斥的根系
    第二节 无法抵达的理想家园:历史透镜下人类的流散宿命
        一、个人神话:无法触摸的“金色之城”
        二、人类神话:无法抵达的“红色之城”
        三、宇宙神话:无法逃避的“毁灭之城”
    第三节 雪山之巅的火焰人:在流散中升华的越界者
        一、穿丧服的新娘:联姻终结的僵化过去
        二、异域和声:联姻拯救的国度
        三、雪山之巅的火焰人:联姻推动的意识提升
第五章 莱辛流散意识研究的价值与启示
    第一节 莱辛流散意识的演变动因:全球化时代流散作家的流散共性
        一、全球化时代流散文学出现井喷现象的原因
        二、全球化时代流散作家的积极流散共性
    第二节 莱辛流散意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莱辛流散意识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莱辛流散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一位中学女校长领导工作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研究从何而来
    第一节 我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第二节 社会性别:校长研究新视角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 教育博客:引领教师发展
    第一节 文字记录成长
    第二节 影像定格青春
    第三节 博客促进反思
第二章 小班来了:关怀学生成长
    第一节 校园里的“实验田”
    第二节 轻舞飞扬的蝴蝶
第三章 传唱百年的歌谣:创新校园文化
    第一节 百年老校焕新颜
    第二节 唱支校歌给你听
第四章 从零开始:融合学校团队
    第一节 D中学概况
    第二节 学校中的校长与书记
    第三节 学校中的教师与干部
    第四节 学校中的学生与家长
第五章 以校为家:规范常规管理
    第一节 当学校的“管家”
    第二节 做学生的“妈妈”
第六章 彰显特色:激发学校活力
    第一节 开启教育E时代
    第二节 让体验走进心灵
第七章 遭遇困境:学校内外的徘徊
    第一节 从新学期说起
    第二节 他人眼中的校长
    第三节 两次风波
    第四节 走出体制
结语:研究将走向何方
    第一节 关于研究的总结
    第二节 关于研究的反思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8)基于网络原创小说抽样语料库的词语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原因
        1.1.1 网络原创小说
        1.1.2 网络原创小说语言
    1.2 研究对象
        1.2.1 网络原创小说词语
    1.3 研究现状
        1.3.1 网络原创小说词语研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指导理论
        1.6.1 现代词汇学理论
        1.6.2 语用学理论
        1.6.3 传统修辞学理论
    1.7 研究方法
第2章 语料库建设
    2.1 母本来源
    2.2 抽样原则和方法
    2.3 抽样结果
    2.4 词语统计数据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新词新语定量分析
    3.1 新词新语的抽取
    3.2 新词新语定量分析
        3.2.1 名词
        3.2.2 动词
        3.2.3 形容词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准新词定量分析
    4.1 准新词
    4.2 字母词
第5章 基于语料库的仿词格定量分析
    5.1 谐音仿词格定量分析
        5.1.1 同音仿词格
        5.1.2 近音仿词格
    5.2 谐义仿词格定量分析
        5.2.1 类义仿词格
第6章 结语
    6.1 发展现状
    6.2 本文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1 基于抽样语料库的新词新语
附录2 没有收入词典的准新词
附录3 谐音仿词格
附录4 谐义仿词格
附录5 不规范词及错字错词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失踪(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10)柏拉图杂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及意义
        1.1.1 为什么是柏拉图
        1.1.2 为什么是“杂篇研究”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柏拉图杂篇的文献收集和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的材料和研究依据
    1.4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设想与规划
    主要参考翻译、注疏文本缩写对照表
2 定义集
    2.1 原文翻译及注解
    2.2 《定义集》疏评
3 托名对话集
    3.1 说唱人篇
        3.1.1 原文翻译及注解
        3.1.2 《说唱人篇》疏评
    3.2 爱马者篇
        3.2.1 原文翻译及注解
        3.2.2 《爱马者篇》疏评
    3.3 德莫哆科斯篇
        3.3.1 原文翻译及注解
        3.3.2 《德莫哆科斯篇》疏评
    3.4 西绪福斯篇
        3.4.1 原文翻译及注解
        3.4.2 《西绪福斯篇》疏评
    3.5 尔库温篇
        3.5.1 原文翻译及注解
        3.5.2 《亚尔库温篇》疏评
    3.6 厄律克西雅斯篇
        3.6.1 原文翻译及注解
        3.6.2 《厄律克西雅斯篇》疏评
    3.7 阿克西奥廓斯篇
        3.7.1 原文翻译及注解
        3.7.2 《阿克西奥廓斯篇》疏评
4 警句集
    4.1 原文翻译及注解
    4.2 《警句集》疏评
        4.2.1 哲学与诗之争
        4.2.2 作为警句的诗体文
5 悲剧性残句集
    5.1 文本译文及注解
    5.2 文本疏评
        5.2.1 关于“悲剧”
        5.2.2 悲剧、喜剧与悲喜剧
6 结语
    6.1 “杂篇”VS“伪篇”
    6.2 “托名对话”VS“伪篇”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希汉译音表
附录二 柏拉图杂篇古希腊语原文
作者简介

四、贺卡专家,其实很“傻瓜”(论文参考文献)

  • [1]《德雷尔一家人》(第二季)字幕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左梦蝶.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2]美人城手记[J]. 陈崇正. 江南, 2020(02)
  • [3]《勇敢做自己》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表香兰. 延边大学, 2019(01)
  • [4]黄厚江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 刘靖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从故国想象的失落到精神家园的建构 ——多丽丝·莱辛的流散意识及其写作研究[D]. 刘玉环.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6]绝命追击[J]. 西德尼·谢尔顿,贺剑瑜. 译林, 2017(05)
  • [7]一位中学女校长领导工作的实地研究[D]. 陈红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8]基于网络原创小说抽样语料库的词语定量研究[D]. 郭晓丹. 山东大学, 2015(02)
  • [9]失踪[J]. 莫·海德,辛媛媛. 译林, 2013(04)
  • [10]柏拉图杂篇研究[D]. 吴光行. 浙江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贺卡专家,其实是“傻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