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题的建构与解构:美国人与洛丽塔

国际主题的建构与解构:美国人与洛丽塔

一、国际主题的建构与解构:《美国人》和《洛丽塔》(论文文献综述)

王卓[1](2020)在《“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作为评论家的庞德和作为诗人的庞德都对亨利·詹姆斯情有独钟。可以说,在庞德看似庞杂的思想体系中,詹姆斯一直是最重要的一环。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庞德是以自己的方式审视詹姆斯及其作品,"赞扬的是他的詹姆斯"。换言之,庞德在詹姆斯身上投射的是他个人的诗学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基于此,厘清庞德与詹姆斯文学思想独特的内在联系对于全面理解庞德的诗学以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幻象"与"真实"、"中心意识"与"面具叙事"、"国际主题"与"世界文化"等三对分别与詹姆斯和庞德的文学创作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的对比研究,梳理出庞德对詹姆斯文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同时,两位大师思想的碰撞还以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现代主义诗歌不仅仅是在作为"从《抒情歌谣集》发表开始的连续体的一部分"时才有意义,它在宏观的文学思潮和社会文化转向的流变中更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现代主义诗歌大师与现实主义小说大师的对话从一个层面印证了现代主义多元的文化传承与超越。

王卓[2](2020)在《“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评论家的庞德和作为诗人的庞德都对亨利·詹姆斯情有独钟。可以说,在庞德看似庞杂的思想体系中,詹姆斯一直是最重要的一环。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庞德是以自己的方式审视詹姆斯和其作品,"赞扬的是他的詹姆斯",换言之,庞德在詹姆斯身上投射的是他个人的诗学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基于此,厘清庞德与詹姆斯文学思想独特的内在联系对于全面理解庞德的诗学以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幻象"与"真实"、"中心意识"与"面具叙事"、"国际主题"与"世界文化"等三对分别与詹姆斯和庞德的文学创作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的对比研究,梳理出庞德对詹姆斯文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同时,两位大师思想的碰撞还以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现代主义诗歌不仅仅作为"从《抒情歌谣集》发表开始的连续体的一部分"才有意义,在更为宏观的文学思潮和社会文化转向的流变中更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现代主义诗歌大师与现实主义小说大师的对话从一个层面印证了现代主义多元的文化传承与超越。

武高远[3](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赵萝蕤翻译风格研究 ——以《黛茜密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描写性译学研究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新型研究范式—语料库翻译学应运而生。译者风格就是语料库翻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黛茜·密勒》是美国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广受赞誉之作,由我国翻译家赵萝蕤女士于1981年完成。为了结论更加客观,本研究自建三个语料库,即《黛茜·密勒》汉、英语料库和《我的读书生涯》(译者原创中文着作)语料库,借助语料库检索软件 CUCParaConc、WordSmith 7.0、CorpusWordParser 等,从词汇、句法、衔接三个方面对赵萝蕤女士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客观描写。科研方法为统计、对比、描写。本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赵萝蕤选择了简化的翻译策略,实词运用多,文章信息量大,“的”的广泛使用使其译文呈现现代汉语风格;在句子层面,赵萝蕤平均句段长较短,语言凝练,被字句的大量使用呈现同时期汉语欧化的显着特点,而且倾向于对状语从句进行解构重塑;在语篇衔接层面,与其原创作品相比,译文使用人称照应较多、指称照应较少;在保持行文连贯方面,频繁使用连词“和”、“而”、“就”。

梁文琴[4](2017)在《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美国人》中克里斯多夫·纽曼的成长》文中研究说明《美国人》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之一。其故事情节可视作是对圣经中亚当神话的移位,故可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该小说。主人公克里斯多夫·纽曼(Christopher Newman)在欧洲的诸多经历构成他的成长的过程。这些经历促使他取得精神上的进步,并更好地理解欧洲人和美国人,认清自己的身份。因此,也可从“成长”的角度解读该小说。本文结合原型批评理论和成长理论,分析纽曼的精神成长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三章。引言简要介绍亨利·詹姆斯和《美国人》的故事情节,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应用原型批评理论和成长理论解读克里斯多夫·纽曼的成长的可行性;介绍基本观点,论文结构和基本内容。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原型批评理论和成长理论,并讨论了怎样应用这两个理论解读文本中的人物原型及纽曼的成长。第二章主要研究《美国人》中主要人物的原型特征,以及他们对纽曼精神成长的作用。克里斯多夫·纽曼是一个“美国亚当”(the American Adam)式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替罪羊(scapegoat)。作为来自新大陆的“新人”,他具有美国人的典型特征。纽曼天真、勤劳且自立。与欧洲贵族继承爵位和财产不同,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精明能干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同时,纽曼具有替罪羊的形象,因为他从未故意伤害他人,却备受伤害。他是贝勒加德一家(the Bellegardes)罪恶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文化困惑的受害者。贝勒加德夫人(Madame de Bellegarde)是一个“可怕母亲”(terrible mother)的形象。作为一家之长,她紧紧地控制着自己的女儿。其行为由限制并规范其思想和行事方式的集体无意识决定。贝勒加德夫人是克莱儿(Claire)两次婚姻悲剧的制造者,也是纽曼求婚路上的最大障碍。崔斯特瑞姆太太(Mrs Tristram)是一个撒旦式人物,其邪恶动机导致纽曼落入圈套,并深受其害。第三章主要研究纽曼精神成长的意义。他的欧洲之旅是文化之旅,也是身份认同的探求之旅。作为来自新大陆的新人,纽曼渴望向欧洲学习,并期望在此找到身份认同。他崇拜欧洲的高雅文化,并盼望能被欧洲人接受。纽曼的复仇经历促使他在精神方面取得进步。当被贝勒加德一家欺骗后,纽曼试图复仇。他费尽心机从布雷德太太(Mrs Bread)那里获得贝勒加德夫人与儿子一起谋杀亲夫的罪证,并打算以此威胁他们,挽回自己受伤的自尊。然而,纽曼并未立即将此公诸于世。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实施复仇犹豫不决。纽曼善良的本性使他意识到复仇的过程中自己是多么可鄙;而其商人本性也使他意识到报复贝勒加德一家对自己毫无益处。最终,他放弃了复仇。纽曼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通过与欧洲人的交往,他找到了美国人的文化自信。最后,结语部分,本文得出结论:通过在欧洲的诸多经历,纽曼获得精神的成长。他能够理智地看待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以商人为耻,也不再困惑,而是在本国文化方面变得更加自信。

李增[5](2016)在《“生者”与“逝者”的搏斗——詹姆斯与洛奇创作关系解读》文中研究说明亨利·詹姆斯和戴维·洛奇是文学史上不多见的作家兼批评家。两人属于不同时期,但创作与批评经历十分相似,均处于文学创作转型期。洛奇的小说和文学批评作品中对詹姆斯的引用借鉴也较多。他们的关系就像布鲁姆所描述的那种"父与子"或"前驱诗人"与"后来诗人"一样。本文以布鲁姆的"诗的影响论"为理论基础,通过互文性策略来解读詹姆斯和洛奇的小说文本,探究洛奇如何克服"影响的焦虑",进行小说创作的超越和创新。

周琳[6](2014)在《新世纪国内亨利·詹姆斯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在中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逐渐得到人们的欣赏和认同。梳理詹姆斯作品新世纪以来在国内的译介和研究有助于阐述国内詹姆斯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厘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进一步研究詹姆斯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丽亚[7](2013)在《新中国六十年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文中认为亨利·詹姆斯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文学成就和理论贡献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个案研究,六十年来,亨利·詹姆斯在我国学术界的接受和评论揭示了外国文学经典在我国的接受与批评主要受到本土历史语境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范围、深度、方法及成果方面显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大规模引进以及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多元并进局面,詹姆斯研究一方面跟随着各种理论"解读",虽然在时间上显得滞后,但推进了批评范式的多元化进程;同时,随着研究的展开,国内研究在对象上表现为一种趋同的选择:相对于国外研究的广泛展开,国内研究基本上聚焦于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

林晓筱[8](2010)在《光与墙——《美国人》中的文化身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美国人》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作品,被认为是詹姆斯国际题材写作系列中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旨在从小说中体现出的“光”和“墙”这两个基本意象入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作者詹姆斯本人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继而发掘詹姆斯在此问题上对我们的启示。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相关的哲学着作入手,分析有关身份认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关“光”和“墙”的哲学依据,指出凝视的“光”包含了想象、欲望投射和背后凝聚着的社会话语;“墙”则象征着相遇双方在想象与认同之间存在的隔阂。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光”这个视觉隐喻在小说人物和作家本人的身份认同过程中体现的功能。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来阐述。第一章涉及的是小说场景分析和人物关系分析这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了小说人物纽曼与贝勒伽德一家相互之间的文化身份想象和欲望投射过程。在第二章里,我们将关注点落在詹姆斯身上,通过分析他对屠格涅夫等人作品的互文性阅读,来发现他自身的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第三章是对前两章的总结,通过分析詹姆斯的文学主张和当时欧-美的社会语境来分析詹姆斯追寻文化身份的原因和动机。第三部分相应地突出了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融合的隔阂。这个部分也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文本内部出现的“墙”的类型,文中一共出现了两种墙,第一类墙是古迹上的墙,它是纽曼和詹姆斯凝视欧洲文化的象征;第二类墙是分隔人物的文化隔阂之墙,这两类墙相应地,在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发挥着“凝视”和“隔阂”的功能。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巴黎贵族瓦伦丁,通过对他的种种行为的考察来发现纽曼在他身上投注的美国梦,以及后者对这种异地文化的回应。第三章通过对比白考克和纽曼这两类在巴黎的美国人的异同,来具体考察詹姆斯心中的美国人形象。通过全文写作,我希望为理解文学和文化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而为我们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之中更好地找到自身文化的定位提供借鉴。

周琳[9](2002)在《亨利·詹姆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研究》文中提出詹姆斯是享誉英语小说界的文学家。国外研究他的专着和文章浩如烟海 ,但是在中国 ,关于他的介绍和评论远远少于和他同时代的马克·吐温。本文从名声学的角度出发 ,力求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探讨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研究情况。

周琳[10](2002)在《亨利·詹姆斯在中国的名声学研究》文中指出亨利·詹姆斯是美国着名的小说家、文体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一名杰出的小说家,詹姆斯有自己明确的小说理论。他创作的《一位女士的画像》、《专使》等大量长短篇小说和《小说的艺术》、《小说的未来》等文论及他为自己的小说集所写的十八篇序言为他在英语文学史上最终赢得不朽声誉。国外对亨利·詹姆斯的研究从1934年、即詹姆斯诞辰一百周年开始就长盛不衰:美国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猎犬与号角》于当年六月出版“亨利·詹姆斯专号”;着名的传记作家Leon EDE1因其编着的五卷本《亨利·詹姆斯传记》获得1963年的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大奖;从1979年开始,由霍普金斯大学出版《亨利·詹姆斯评论》每年出三期,至今已有二十二期;1989年出版的《亨利·詹姆斯百科全书》比任何单卷本着作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亨利·詹姆斯的影响甚至涉及到电影界,他的四部小说被拍成电影,其中《金碗》入围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受到广泛的好评。尽管亨利·詹姆斯的名声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得到复兴,但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詹姆斯依旧是个陌生的名字。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是在1934年,然而第一次得到系统认识是通过赵铭所撰写、1956年香港今日出版社出版的《碧庐冤孽》的前言。读者大多通过《一位女士的画像》、《黛西·米勒》泛泛地了解他,而其后期更为杰出、更具有詹姆斯个人独特风格的三部力作却只有《专使》被译成中文,介绍评论文章更是寥寥无几。本人对近七十年来(即从亨利·詹姆斯第一次介绍给中国读者至今)各类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发现对詹姆斯的评论甚少,而这数量不多的文章都是纯文本分析。本文从比较文学名声学角度描写与阐述詹姆斯在中国的接受。文章采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研究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对其在中国声誉状况做出整体性描述并做出解释,探讨詹姆斯在中国接受状况的深层原因。正文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叙述亨利·詹姆斯在中国的接受情现实;第二章力图对亨利·詹姆斯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做综合研究;第三章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对亨利·詹姆斯在中国的评论,并简要介绍致力于亨利·詹姆斯研究的几位学者的基本成绩;第四章讨论中国冷落亨利·詹姆斯这样一位着名作家的根本原因;最后一章展望亨利·詹姆斯在中国得到接受的光明未来。

二、国际主题的建构与解构:《美国人》和《洛丽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主题的建构与解构:《美国人》和《洛丽塔》(论文提纲范文)

(2)“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家”(1):庞德眼中的詹姆斯
二、“幻象”与“真实”
三、“中心意识”与“人格面具”
四、国际主题与世界文化

(3)基于语料库的赵萝蕤翻译风格研究 ——以《黛茜密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2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1.3.1 A Statistical Method
        1.3.2 A Descriptive Method
        1.3.3 A Comparative Method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Daisy Miller: The Author, the Novel, and the Translator
        2.1.1 Henry James,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2.1.2 Daisy Miller, the Most Accepted Novella of Henry James
        2.1.3 Zhao Luorui, Henry James' Bosom Friend
    2.2 Corpu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2.2.1 Corpu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2.2.2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2.2.3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2.3 Style
        2.3.1 The Definition of Style
        2.3.2 Style Markers
        2.3.3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or's Style
    2.4 Summary
Chapter 3 Corpus Design of Daisy Miller and Retrieval Tools
    3.1 The Selection Among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Daisy Miller
    3.2 Corpus Design
    3.3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rpora Retrieval Tools Used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3.3.1 CUC_ParaConc
        3.3.2 Wordsmith 7.0
        3.3.3 Corpus Word Parser
        3.3.4 Corpus Word Frequency
    3.4 summary
Chapter 4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n Translator's Style of Daisy Miller
    4.1 Translator's Style Manifested in Lexical Dimension
        4.1.1 Lexical Richness
        4.1.2 Lexical Density
        4.1.3 High Frequency Words
    4.2 Translator's Style Manifested in Syntactic Dimension
        4.2.1 Bei Passives(“被”字句)and Syntactic Europeanization
        4.2.2 Mean Sentence Segment Length
        4.2.3 Reconstruc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4.3 Translator's Style Manifested in Cohesive Dimension
        4.3.1 References
        4.3.2 Conjunctions
    4.4 Summary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5.2 Constraint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美国人》中克里斯多夫·纽曼的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Archetypal Criticism and Initiation Theory
    1.1 Frye’s Archetypal Criticism
        1.1.1 The Concept of Archetype
        1.1.2 Displacement of Myth
        1.1.3 Mythos of Romance
    1.2 Theory of Initiation
Chapter Two An Archetypal Study of the Main Characters
    2.1 Christopher Newman
        2.1.1 The American Adam
        2.1.2 Scapegoat
    2.2 Madame de Bellegarde: A Terrible Mother
    2.3 Mrs Tristram: A Satanic Figure
Chapter Three Newman’s Initiation
    3.1 Journey of Cultural Cultivation
    3.2 Quest for Identity
    3.3 Spiritual Growth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6)新世纪国内亨利·詹姆斯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年来中国詹姆斯研究
二、詹姆斯研究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7)新中国六十年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简要回顾
二、 1949—1979年: 沉寂的年代
三、 20世纪80年代: 中断后的衔接与展开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维研究
五、 结 语

(8)光与墙——《美国人》中的文化身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1、"凝视"下的想象与隔离
2、光与文化认同视野
    2.1 巴黎人与美国人:黯淡的认同视线
    2.2 《美国人》的互文性:模糊的巴黎
    2.3 "商人"纽曼与"作家"亨利·詹姆斯:美国文化的"失焦"
3、墙:居间的隔离地带
    3.1 墙的隐喻
    3.2 梦在墙外的欧洲人
    3.3 旅居欧洲的美国人
4 结语
附录1:文献综述
附录2:参考资料
后记
作者简介

(9)亨利·詹姆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詹姆斯在中国的介绍者
二 詹姆斯作品在中国的出版
三 詹姆斯研究在中国
四 结论

(10)亨利·詹姆斯在中国的名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Abstract in English
Abstract in Chinese
Chapter 1 Introdnction
Chapter 2 Publication of Heanry James'Works in China
    2.1 Daisy Miller
        2.1.1 Publication of Daisy Miller
        2.1.2 Daisy Miller in College
    2.2 The Ambassadors
    2.3 The Portrait of a Lady
    2.4 Publication of Henry James's Other Works
Chapter 3 Henry James's Criticism in China
    3.1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James Criticism in China
        3.1.1 Chinese First Attempt in James Criticism
        3.1.2 Booming Period of James Criticism
    3.2 Chinese Figures on James's Criticism
Chapter 4 Explanations Found for the Cold Henry James Reception in China
    4.1 Chinese Found James Illegible
        4.1.1 Different Fictional Technique
        4.1.2 Different Character Depicted by James
    4.2 the External Factors
        4.2.1 Hereditary Factors
        4.2.2 Environment Factors
        4.2.3 Historical Factors
    4.3 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ies
        4.3.1 The Reputation of the Translator
        4.3.2 The Choice of the Translator
        4.3.3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Translator
    4.4 The Soviet Union's Influence
Chapter 5 Prospect for Henry James Reception in China
Selected Bibliography
Reference Books

四、国际主题的建构与解构:《美国人》和《洛丽塔》(论文参考文献)

  • [1]“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J]. 王卓.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02)
  • [2]“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J]. 王卓. 中文学术前沿, 2020(02)
  • [3]基于语料库的赵萝蕤翻译风格研究 ——以《黛茜密勒》为例[D]. 武高远. 山东大学, 2018(12)
  • [4]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美国人》中克里斯多夫·纽曼的成长[D]. 梁文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5]“生者”与“逝者”的搏斗——詹姆斯与洛奇创作关系解读[J]. 李增.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6(01)
  • [6]新世纪国内亨利·詹姆斯研究述评[J]. 周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 [7]新中国六十年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 王丽亚.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2)
  • [8]光与墙——《美国人》中的文化身份分析[D]. 林晓筱. 浙江大学, 2010(02)
  • [9]亨利·詹姆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研究[J]. 周琳.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2(04)
  • [10]亨利·詹姆斯在中国的名声学研究[D]. 周琳. 中南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国际主题的建构与解构:美国人与洛丽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