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法原则指导下口译考试的具体操作

交际法原则指导下口译考试的具体操作

一、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邬姝丽,孟钊,古明[1](2018)在《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测试的效度与信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口译课测试的一次探索。作者以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测试理论为框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口译测评的效度与信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校口译评估的效度和信度大体尚可,但也存在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口译测试的真实性有待提高,口译测试的评分信度需加强,口译试题的长度需保证。希望本文的研究对英语专业口译测评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瑜[2](2017)在《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在国际性活动和事务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口译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口译这一职业不断发展。口译职业的热门化催生了口译学习的热情和需求。许多高校对于翻译(笔译和口译)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口译学习和口译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除了研究生阶段的口译学习之外,本科生阶段也愈发重视口译教学。与此同时,对于口译能力的评估和口译教学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口译评估是口译教学培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译评估是评估课程项目质量以及评估对象能力的重要工具,使用合理的方法和标准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对口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口译评估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也能让口译评估的结果更好地指导教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口译课程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口译评估的方式和标准以及口译教学模式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也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这一问题在本科阶段尤为突出。本文旨在基于口译过程探析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的本科生口译评估模式及评估标准。本文第二章对中西方口译研究的历史做了详细的分析。西方的口译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级研究阶段主要是回顾式和总结经验式的研究,几乎不存在跨学科属性。第二阶段以实验心理学研究为主,借助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了口译的认知问题,具有跨学科性质,但是其科学性仍有局限。第三阶段的主要研究重点是口译过程和口译模型,包括释意理论,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Gerver的同声传译过程模型、Massaro的话语理解信息处理模型、Moser的话语理解信息处理模型等等,但是大多重理论、轻实证。第四阶段更加重视研究的实证性,口译研究真正成为了一个兼具理论性、科学性、跨学科性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中国方面,虽然发展程度和西方口译研究相比仍相对落后,但是发展速度却是非常迅猛的。中国口译研究的重要事件节点主要是在中国召开的几次重要的口译研讨大会。国内的口译研究者、口译教师们借着这些口译研讨会的机会分享和交流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方面的成果和心得,推动了我国口译理论研究和口译教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口译研究早期主要是关于口译现象和口译培训的,没有构建起口译研究的体系和框架。第二阶段开始,国内的研究人员就口译教学、口译职业、口译市场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研究思路逐渐成熟。第三阶段国内口译研究开始进入一个跨学科阶段,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第四阶段则是中国口译研究实现专业化和与国际化的阶段。本文第三章对口译过程和口译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对中西方有关口译模型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之后,这一章节重点讨论了中西方口译模式中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模式,分别是释意学派的三角模型、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和厦门大学提出的口译模型。在释意派模型中,口译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意义脱离语言和再表达,这一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呈三角形走向。其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从理解到内容再现之间重要的步骤。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研究,用一系列等式描述了关于口译过程中口译员的表现和大脑活动的一个精力制约模型,阐释了口译中口译员在同步处理听力、理解、记忆、产出等任务时如何分配精力,并用相关等式说明了交替传译任务完成必须满足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分析口译过程中的错译和漏译现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厦大模式的原型是Gile的口译模式,同时也是对Gile模式的补充和改进。厦大模式包括了理解、重构、分析、口译技巧和职业素养。厦大口译模型并不是线性模型,而是交互性的模型,并且,厦门大学将这一口译模型运用到了实际口译教学中,证实了这一模型的可操作性。通过梳理和对比,本章节总结认为,Gile和厦大口译模型在口译教学培训和口译评估中的指导作用更显着、更容易量化,此二特性也正是现今口译教学和口译评估所需要的。本文第四章对口译评估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特别是对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的研究。研究者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口译质量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听众以及现场因素对于口译质量评估的影响。评估内容(参数)类研究主要以期望和反馈型实证研究为主,这一类研究一般是基于测量口译现场的相关人员(与会的听众、发言人、会议组织者、口译员或同行等)对口译服务质量的期待和后续的反馈,了解口译服务各方期望的内容参数和对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可以帮助口译评估者们明确口译评估内容,并据此制定相关标准。西方对此的主要研究者包括Bühler、Kurz、Gile、Marrone、Vuorikoski、Kopczynski、Moser-Mercer、Collados Ais、Andres、Tommola、Pardas Macias等,中国的主要研究者有胡庚申、钱炜、鲍刚、何慧玲、汝明丽、杨承淑、陈菁、陈湘蓉等。通过对中西方关于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回顾,本章节总结了口译评估研究的发展的特点,并对相关研究在实证方面的不足做了分析,包括评估者有效性、理论支撑缺失、过于注重口译结果以及研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等。本文第五章对现有口译评估模式与标准进行了探析。这一章节首先对口译评估模式进行了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口译职业评估和口译课程评估。其中,口译职业评估又可以分为前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前期评估具体分为资格认证型评估和入职招募型评估。口译课程评估可以按照时间节点分为前瞻性评估和回顾性评估,按照评估实体也可以分为口译能力评估和口译质量评估。在本科生的口译评估中,需要先确定口译评估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设计评估模式、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本文认为,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更适合定性为口译能力评估而不是口译员质量评估。在明确了口译评估的种类之后,本章节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现有的口译评估项目,包括欧盟、NAATI、全国外语口译证书、CATTI、SIA、上外高翻等,指出几种口译评估都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级,都根据不同级别和程度对考核内容的难度进行了划分,评估形式或包含笔试和口试。在分析了评估模式之后,本文对比了现有的评估标准,其中包括鲍刚的口译竞赛评估表、杨承淑的口译专业考试评分表、叶舒白和刘敏华的忠实度量表和通顺度量表、陈菁的口译标准量表,以及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外高翻学院、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口试阶段评分表使用的评估标准表等。本章节总结指出了口译评估研究的特征和问题,也对比分析了现有评估标准的差异和对本文研究的借鉴意义。本文第六章在之前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的四个维度,即评估的可信度、真实度、有效度和交互度。在四个维度的指导框架下,本章节从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出发构建本科生口译评估体系。从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对于口译过程的探讨出发,分析了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要素,提出了本科口译(交替传译)课程评估内容模块。其中包括听力理解、分析转换、记忆、协调/策略和产出/表现,其中,记忆又被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笔记,产出/表达被细分为双语表达和交际沟通,对每一个模块进行了定义和描述。在此基础上,本章节详细制订了一份评估标准表,其中包括了各个评估模块、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相应的评估方法等。评估模块是基于之前的探讨划分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模块不同,使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同。而评估模块在评估结果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听力理解占20%、分析转换占25%、记忆占25%、协调/策略占10%、产出/表现占25%。本文第七章对第六章的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对评估对象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访问方面,本章节对105名本科学生发放了问卷,问题涉及口译授课和口译学习的方方面面,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实证研究方面,本章节对这105名进行了口译能力评估,使用的是本文在上一章中提出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在采集了评估结果数据之后,本章节运用SPSS统计工具就评估标准效度、评估参数要素、本科生口译笔记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了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各项参数与评估结果的相关性,也分析了本科生在口译评估中出现的问题。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就这一标准做出的口译评估结果是有效的,且这一标准也是可行的。同时,听力理解、语言、逻辑、术语、短时记忆和表现呈现了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这几个因素都对评估者现场的评分产生影响。同时,与评估最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是听力理解部分,由此可见,评估时,译语的正确性是对评估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同时,就英文语言与中文语言对现场表现评估的影响比较而言,可以发现,中译英中,语言与表现的相关性更大。此外,从笔记完整度与表现、短时记忆、听力理解的相关性来看,笔记完整度和听力理解、表现及短时记忆均没有相关关系,而笔记完整度与评估则呈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笔记对于评估对象的评估过程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本章节还分析了评估对象在评估标准的各个模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于教学的指导和启示。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总结指出,任何一个评估模式的建立,都要解决这几个问题,一者评估什么样的能力,二者怎样划分这些能力,三者如何评估这些能力。建立口译评估标准时,应当根据口译评估模式和口译评估的目的来决定评估量表的内容参数。而如何确定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的各个项目,必须建立在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此外,评估体系的建立也必须经过实证研究的验证。就本文的意义与价值而言,本文对于口译教学中的三大要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教学者,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而本文提出的评估体系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及可信度,涉及到的人力、精力和时间较之传统评估有所增加,这也是需要改进之处。而就研究而言,本文的实证研究还是存在不少的不足和缺憾。最后,本文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为本科生口译评估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和不同的研究角度。在未来,更多的口译实证研究能关注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这一课题,探索适用于本科口译课程的口译教学和评估模式,让两者能够更好地相互结合,相互启发,优化口译能力培养,从而提高我国本科口译课程的教学水平。

任忆,肖婷,罗进,邢丹丹[3](2017)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口译测试研究——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下》文中认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在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上已有明显提升。然而,在口译测试方面,不少教师对测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仍然缺乏足够了解,使得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检验。因此在以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为基础,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口译测试进行研究,从而规范口译测试工作,提高口译测试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言[4](2017)在《口译测试真实性对比研究——以国内两大赛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国口译竞赛形成"二赛鼎立"的局面。口译大赛也是一种口译测试,真实性高的口译大赛才能补充口译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利用好竞赛推动口译教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本文从三大方面即口译测试材料、方式、评分标准,比较了两大口译赛事的真实性,旨在推动口译教学课堂的实践。

常言[5](2017)在《口译测试真实性对比研究——以国内两大赛事为例》文中认为全国口译竞赛形成"二赛鼎立"的局面。口译大赛也是一种口译测试,真实性高的口译大赛才能补充口译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利用好竞赛推动口译教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本文从三大方面即口译测试材料、方式、评分标准,比较了两大口译赛事的真实性,旨在推动口译教学课堂的实践。

朱晓萍[6](2016)在《Bach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对口译测试设计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而口译测试则是比一般语言测试还要复杂的语言测试。Lyle F.Bachman作为国际着名的语言测试专家,提出了较多测试领域有影响力的理论,比如交际法语言测试模式,很大程度上开启和推动了国内口译测试的研究。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即Bachman提出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出发,结合目前国内口译测试的现状,基于该框架从五个方面对口译测试的开发与测试提出几点思考。

刘洋[7](2015)在《构建综合立体的口译测试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口译测试研究借鉴了很多国外的理论,但是实证研究却相对落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由于各种情境的限制,测试方式单一,测试过程不科学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口译测试的真实性、信度和效度。本文对构建综合立体的口译测试模式提出了建议。

章蓓,杨韬,潘不寒[8](2015)在《英语口译证书考试的评估特点分析——以人事部三级口译与上海高级口译的比较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口译证书考试包括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和上海外语口译证书(高级)考试。本研究将对比这两种考试的评估特点,主要从测试内容、实施与评分等三个方面分析,探讨测试难度及适用性,为口译学习者参加测试提供有益建议。

计霄雯[9](2014)在《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口译测试设计国内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口译测试设计是科学公平选拔合格口译人才的前提条件。口译测试也是语言测试,因而可以借鉴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本文梳理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所强调的测试内容和方法,分析反观近年来国内将语言测试与口译测试结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以期对科学合理设计口译测试有所借鉴。

贾程媛[10](2013)在《基于交际语言测试分析厦大口译考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在2001后年加入WTO后,如今,中国与国际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而在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各个层次的交往不断加深的同时,中国市场对口译的需求也开始与日剧增。但在庞大及迫切的需求下,口译市场却还不够完善,良莠不齐,无法满足中国国际化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各类口译资格考试应运而生。本论文即是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厦门大学英语口译资格考试,指出它的的优缺点,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希望我国的口译资格考试可以更加完善,合理,为我国的口译事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端人才,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2)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口译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西方口译研究发展的四个阶段
    2.3 中国口译研究历程
    2.4 小结
第三章 口译过程与口译模式
    3.1 口译模式研究综述
    3.2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三角模型
    3.3 认知—负荷模型
    3.4 厦大口译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口译评估研究与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4.1 口译评估研究综述
    4.2 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4.2.1 西方口译评估内容研究
        4.2.2 中国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现有口译评估模式与标准
    5.1 口译评估模式的分类
        5.1.1 口译职业评估
        5.1.2 口译课程评估
    5.2 现有口译评估
        5.2.1 欧盟
        5.2.2 NAATI
        5.2.3 全国外语口译证书
        5.2.4 CATTI
        5.2.5 SIA
        5.2.6 上外高翻
    5.3 国内几种权威职业评估的比较分析
    5.4 现有评估标准
    5.5 小结
第六章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与评估标准构建
    6.1 引言
    6.2 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的四个维度
    6.3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体系的建构
        6.3.1 评估内容
        6.3.2 评估模式与评估标准
第七章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的实证研究
    7.1 问卷调查
    7.2 研究问题
        7.2.1 评估标准的效度
        7.2.2 评估参数要素探究
        7.2.3 本科生口译笔记能力探究
    7.3 研究对象
    7.4 数据采集
    7.5 实证研究的目的
    7.6 实证数据统计分析
        7.6.1 问题 1
        7.6.2 问题 2
        7.6.3 问题 3
        7.6.4 笔记完整性和评估关系
    7.7 实证结果分析
    7.8 调查问卷
    7.9 评估结果分析
    7.10 评估对教学的启示
第八章 结论及研究意义
    8.1 本文主要内容概述
    8.2 本文对口译评估的指导
    8.3 本文对口译教学的贡献
    8.4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8.5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3)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口译测试研究——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理论基础
    2.1 定义
    2.2 特性
3 口译测试
    3.1 口译测试的目标
    3.2 口译测试的原则
        3.2.1 真实性
        3.2.2 互动性
        3.2.3 实用性
        3.2.4 影响
4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口译测试分析
    4.1 概括介绍
        4.1.1 口译测试形式
        4.1.2 口译测试内容
    4.2 口译测试分析
    4.3 建议
5 结语

(6)Bach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对口译测试设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文献综述
3 Bache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阐释
    4 Bache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对口译测试设计的启示
5 结束语

(7)构建综合立体的口译测试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口译测试的理论
2.口译测试的目的
3.口译测试的类型
4.口译测试内容。
5.口译测试评分标准
6.口译测试现状
7.建议

(8)英语口译证书考试的评估特点分析——以人事部三级口译与上海高级口译的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比较分析
三、启示

(9)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口译测试设计国内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体系
    1. 测试内容———交际语言能力 (CLA,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
    2. 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测试方法。
二、综述国内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口译测试设计研究
    1. 相关研究综述。
    2. 基于上述研究的思考。

四、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测试的效度与信度研究[J]. 邬姝丽,孟钊,古明. 语言教育, 2018(01)
  • [2]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D]. 陈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7)
  • [3]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口译测试研究——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下[J]. 任忆,肖婷,罗进,邢丹丹. 现代商贸工业, 2017(23)
  • [4]口译测试真实性对比研究——以国内两大赛事为例[A]. 常言. 荆楚学术2017年第2期(总第九期), 2017(总第9期)
  • [5]口译测试真实性对比研究——以国内两大赛事为例[A]. 常言. 荆楚学术2016年第7期(总第八期), 2017(总第8期)
  • [6]Bach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对口译测试设计的思考[J]. 朱晓萍. 海外英语, 2016(20)
  • [7]构建综合立体的口译测试体系[J]. 刘洋. 文教资料, 2015(29)
  • [8]英语口译证书考试的评估特点分析——以人事部三级口译与上海高级口译的比较为例[J]. 章蓓,杨韬,潘不寒. 高教学刊, 2015(13)
  • [9]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口译测试设计国内研究综述[J]. 计霄雯.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3)
  • [10]基于交际语言测试分析厦大口译考试[A]. 贾程媛.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标签:;  ;  ;  ;  ;  

交际法原则指导下口译考试的具体操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