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徐婕琼[1](2021)在《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关乎民生、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垃圾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其缺点主要有: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后期维护成本极高和存在长距离的跨行政区域运输。随着经济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未来的垃圾量的增加也将是一个巨大挑战。2021年,我国正式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线之一,节能减排、资源再生也将可能成为地方行政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理念亟需向多元化、生态化、可再生化、本地化的方式转变,最大限度的提升垃圾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以下简称综合处理园区)正好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它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产物,具有轻量化、分布式、稳定性的优点,能够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社会化和无害化的核心要求,随着青岛、深圳等城市试点案例的成功运营,综合处理园区具备在全国快速推广的基础和应用前景。文章对循环经济下的综合处理园区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经分析发现,针对综合处理园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层面,而针对综合园区的容量设计和垃圾运输的一体化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对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的网络进行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定量的集综合处理园区容量设计、垃圾中转运输方案优化、车辆路径优化于一体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思路。首先,以综合处理园区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各类垃圾处理能力约束、综合处理园区物质循环约束、资金和土地约束构建了容量设计模型。其次,在求解各类设施容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垃圾和产品的特性对运输环节进行优化,构建了垃圾中转运输优化模型和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并分别求出最优的方案。然后,综合考虑各类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垃圾的运输和处理成本对供应链整体的年收益进行求解。最后,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具有显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以资源的视角构建了垃圾收集中心、中转站、综合处理园区、顾客为一体的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丰富了垃圾收运领域的研究。实践方面,为管理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综合处理园区的容量设计和垃圾运输分配方案,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的政策建议。

刘汝墨[2](2021)在《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一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攀升,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为城市治理带来极大挑战。生活垃圾收运网与再生资源回收网两网融合是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一大发展趋势,本文将采用ABM方法构建两网融合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研究其演化机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本文将首先分析国内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总结现有回收体系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方法——两网融合,并分析两网融合体系的特性。之后以目前的回收体系为基础,构建两网融合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简称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并采用ABM方法对体系中的参与主体进行社会行为理论建模。接着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基于LCA方法确定模型初始参数以及绩效指标,对不同政策下的两网融合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演化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针对目前现状,当政府资源有限时,对两网融合回收体系的法律政策力度加大资源投入能为体系带来最大的收益;在经济因素上面,政府可根据自身需求来调配往每一个方向上的资源投入,如果需要提高体系可回收物回收率以及社会总收益可以往政策补贴力度上资源投入,如果需要提高厨余垃圾分出率可以往清运费减免力度上加大资源投入,如果需要提高系统各主体整体参与积极性则可以往经济支持力度上加大资源投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对于回收价格让利程度越高,体系积极性越高,因此政府需要督促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让利,使居民更加愿意加入到两网融合回收体系中来。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研究方法以及实例结果可对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改进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借鉴和建议。

马莺[3](2021)在《政府支持、感知价值与农户生活垃圾治理行为研究 ——以垃圾分类行为为例》文中提出垃圾污染已经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持续的垃圾污染不仅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发展,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还阻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目前,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以填埋、焚烧为主。未经源头分类的大量垃圾存量以及未妥善处理的垃圾数量不仅影响了农村的面貌,还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甚至威胁到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因此,农村的垃圾治理水平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环境问题仍然是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究其原因,一方面垃圾治理作为典型的公共物品治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垃圾治理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频发,政府通过规范化的税收收入提供公共物品工具和服务,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约束个体的垃圾治理行为。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导致了农村垃圾治理基础设施薄弱,垃圾治理能力未得到有效提升,反而加剧了城乡垃圾治理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早期阶段,依据环境库兹涅茨的研究结论,农户在追逐收入提升的过程中,放弃了环境治理的诉求,由此伴随而来的是环境不断恶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为了约束人们之间互动,在各方博弈结果下设计的一个社会规则。农户的垃圾治理行为是个人效用最大化后的理性选择,而政府将外部性的社会成本或收益内化到个人的边际成本(效益)之上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问题,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形成有效集体行动,最终实现垃圾治理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依据计划行为、价值信仰、效用、动机等理论构建了政府因素的政府支持、个体因素的感知价值与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的研究框架;以2017年住建部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地区为研究对象,课题组展开实地调研,共获取了672份农户调研数据;测度了感知价值、政府支持水平,分析了陕西农户垃圾治理现状,并进行了区域差异性比较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s模型、二值Probit模型,检验了政府支持、感知价值对农户垃圾治理意愿、支付意愿以及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政府支持、感知价值交互项对三个垃圾治理意向的差异化影响路径;采用Probit、IV-probit以及分群回归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感知价值、政府支持以及其交互项对农户参与垃圾治理行为决策的影响路径,并基于收入高低与是否试点进一步探索了感知价值、政府支持的分维度对垃圾治理行为决策的差异化影响路径;采用PSM模型检验了垃圾分类对垃圾治理主观福利以及客观福利的影响效应,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垃圾分类在感知价值、政府支持影响垃圾治理福利中的部分中介作用,并通过Boostrap比较分析了其效应值的大小。据此,本文从政府支持的工具支持、激励支持、信息支持的视角提出提升感知收益、降低感知成本,进而提升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的政策路径。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目前,试点区域采用的垃圾分类模式并未统一;总体来看,农户具有较强的分类意愿,较低的分类行为,即出现了常见的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现象。在模式选择意愿上,农户更倾向于选择较简单的垃圾分类模式,农户垃圾分类行为在垃圾分类的试点区域与非试点区域存在显着差异;农户对垃圾分类的精神收益及物质收益认同度较为趋同,而物质成本及非物质成本的认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感知价值总维度及分维度在试点与非试点区域存在显着差异;政府支持水平在试点区域与非试点区域存在显着的差异,同时三个试点县亦存在显着差异。(2)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显着影响农户的垃圾治理行为意向。感知精神收益为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促进因素,感知非物质成本、物质成本是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抑制因素,政府支持的信息支持显着正向影响垃圾分类意愿,激励支持显着负向影响垃圾分类意愿;感知价值的感知精神收益、感知物质收益正向影响农户垃圾分类支付意愿,非物质成本、物质成本负向影响垃圾分类支付意愿,工具支持对农户垃圾分类支付意愿产生了促进作用,而激励支持对农户垃圾分类支付意愿产生了抑制作用;感知精神收益的提升有利于农户选择更细致的分类模式,而感知成本的提升则会导致农户选择简单的分类模式,工具支持提升有利于农户选择更精细的分类模式,而激励支持导致农户倾向于选择简单的分类模式。(3)政府支持在感知价值影响农户垃圾治理意向的关系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信息支持对精神收益影响垃圾分类意愿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激励支持对非物质成本、物质成本影响农户垃圾分类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显着,工具支持对非物质成本影响农户垃圾分类意愿关系的存在显着调节作用;激励支持对精神收益影响农户垃圾分类支付意愿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激励支持增强了非物质成本负向影响农户垃圾分类支付意愿的关系,工具支持对物质收益影响农户垃圾分类支付意愿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非物质成本、物质成本负向影响农户垃圾分类支付意愿的关系具有抑制作用;激励支持负向调节精神收益影响农户垃圾分类模式选择的关系,激励支持加强了物质成本对农户垃圾分类模式选择意愿的负向影响,工具支持能够促进精神收益对垃圾分类模式选择的正向影响,抑制物质成本对垃圾分类模式选择的负向影响。(4)感知价值、政府支持显着影响农户的垃圾治理的行为决策;感知价值的精神收益、非物质成本及物质成本是影响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价值因素,激励支持与工具支持是影响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政府支持因素;精神收益、物质成本是影响低收入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感知价值因素,而物质成本及非物质成本是影响高收入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感知价值因素;政府支持的信息支持及激励支持对高、低收入组农户的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路径存在显着差异;精神收益、物质收益、非物质成本与物质成本是影响试点区域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价值感知因素,而精神收益、物质成本为影响非试点区域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价值感知因素;政府支持的信息支持及工具支持对试点、非试点区域农户的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路径存在显着差异。(5)感知价值高的农户,随着政府支持水平的提升,其参与垃圾分类的概率更高,信息支持对物质成本负向影响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关系具有抑制作用;激励支持对精神收益、物质成本影响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关系具有显着调节作用。工具支持对精神收益影响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6)垃圾分类显着正向影响农户的福利水平,垃圾分类对农户客观福利的促进作用大于对主观福利的促进作用;分类行为在感知价值影响福利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且在感知价值影响客观福利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于主观福利中的中介效应;分类行为在政府支持影响福利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且在政府支持影响客观福利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于主观福利中的中介效应。

李叶琳[4](2021)在《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开展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对于倡导节约资源、践行新发展理念、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绿色发展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什么是城市生活垃圾及其分类处理,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分类处理能力和情况。分析发现哈尔滨市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组织实施当中分别面临着居民参与热度不高、混合收集较为普遍、专业车辆应用不足、形式主义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以宣传系统化促进绿色生活习惯形成,完善政策法规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推行,优化治理机制推动统筹服务能力提升,以分类处理产业化发挥行业集约效应。得出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积极向好的态势已开始萌发,通过采取必要举措可望得到持续提升的结论。

万筠[5](2020)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日益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峻,据统计现在全国2/3以上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我国自八十年代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开始出台专项政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随意丢弃简单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源头分类的综合治理阶段,然而其在发展变迁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着焚烧设施大规模兴建期和反焚烧冲突频发的矛盾,也在垃圾分类推广中出现时而暂缓停滞、时而积极热情的现象。基于这些实践观察和矛盾张力,本研究尝试探究的问题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形态?在中国的制度结构和政策运行中,如何理解这种变迁形态的运行机理和内在动力?随着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了政策变迁的非线性发展形态,结合着对中外政策变迁代表性理论的梳理,本研究从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对其不足和启示进行评析,并继而提出了“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阶段形态、均衡式发展机理、及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为政策优化和城市治理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回应和推动本土化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在构建并利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政策内容分析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历史和逻辑统一法、半结构访谈法等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发展的形态特征、内在机理和因果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安排:首先,在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形态的分析判断上,借助政策范式理论的序列分布设定判断标准,通过与政策内容分析法的结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和具体解读,并进而划分出四个时期,分别为:末端被动管理的第一个均衡期(1986—2003年)、鼓励市场参与的第二个均衡期(2004—2009年)、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2010—2016年)、以及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2017—至今)。其次,在针对推动均衡式变迁的机理解释上,借助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推导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制定—地方偏好执行—社会反馈互动”政策运行“三阶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制度惯性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及成本作用形式:中央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地方偏好执行阶段的路径依赖提升决策和交易成本、社会反馈互动阶段的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中的均衡期产生、维持及推动新均衡期重新出现的内在运行机理。再次,在针对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分析上,具体进入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政策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因遭遇反焚烧冲突所形成的间断发生场域,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并验证间断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因果机制,并将其归纳为: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四种模式,在将四种模式统一整合后补充了行动者之间如何互动导致间断结果出现的因果机制链条,也进一步完善了从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结果出现的中间逻辑环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完善,将均衡运行机理、间断因果机制的分析结论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过程优化进行结合,并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作以展望。限于作者有限的知识能力,本研究或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论贡献:其一,对政策变迁形态认知边界的拓展。本研究对间断均衡的变迁形态判断持肯定态度,在融合了政策范式理论后重新设定了形态判断标准,并通过对政策文本材料的内容分析,将原来应用在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材料和判断标准进行了拓展,并将间断期视为一段时期的矛盾凸显期。其二,通过对政策运行过程的提炼,分析了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作用机制。聚焦决策环节的传统变迁理论分析是一种截面式的观察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渐进式变迁逻辑的关注,本研究将中国的政策运行过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提炼,并通过制度惯性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了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是一种关注政策长期发展的历时性视角。其三,通过间断发生场域概念的提炼和具体分析,补充了政策间断出现的因果机制。传统理论对“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出现的中间因果机制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焦点事件开启机会之窗后各主体的行为互动进行了 fsQCA分析,回应了传统理论对因果机制分析不足的问题,并由此对间断发生的变迁过程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李剑颖[6](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38万人,而同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01.8万吨,平均相当于每人每年会产生163.4kg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综合处理法。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地域特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总量、成分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城市采取何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处理技术水平、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提出与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最为吻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正是由于需要综合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单一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法已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就是在某一场区内,进行前期分选,先把可回收的资源回收利用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焚烧或堆肥的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把无法循环利用已经大大减量化的残渣进行填埋。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极大的减少单一处理方法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具有发展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在对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不足且相对单一的现象,选择费用一效益分析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成分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设计工艺。进一步结合运营期环境监测情况对该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从环境影响潜力及能耗等方面对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进行环境影响对比评价。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方面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的进行,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评价,通过对实例——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为寻找建设环境影响最小、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对市政市容及环境环卫管理部门规划与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淑娟[7](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垃圾作为城市发展的附属物也随之而来,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如何有效解决相关难题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议题,垃圾处理也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一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实践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公共服务,一直由政府主导供给,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缺乏政府干预的内在逻辑。探索政府作用管理新模式,改变传统僵化的政府作用方式,构建适合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垃圾处理的系统性管理体系成为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以政府干预理论为主、公共治理理论为辅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了一个以强干预建秩序、弱干预保秩序的政府干预理论下的分析框架。据此,本文章对合肥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政府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跟之前学者多选择北上广等超大型城市为研究案例不同的是,本文选取合肥市这种特大型城市且在我国城市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省会级城市为案例,通过对合肥市垃圾处理中政府行为措施及现状的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不足的普遍性表现,比如缺乏系统性的政府干预机制,强干预偏差方面的政府职责不明确、法制手段缺失以及弱干预不足方面的宣传教育配套政策不到位、社会主体参与不充分等问题。文章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借鉴国内外标杆城市的处理经验,提出系统性的干预思路,并分别从强干预和弱干预角度提出具体的干预措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对我国政府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也是政府职能不断扩大的根本体现。针对文章发现的问题,最终提出一种适用我国大多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政府干预路径选择,即“强干预”与“弱干预”手段实时配合、政府主导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政府干预模式。旨在强调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政府干预作用空间及限度、如何准确干预发挥作用,构建一种“强干预建秩序,弱干预保秩序”的垃圾管理机制,形成强弱手段并存的制度变迁路径。并通过积极引入多元主体充分参与垃圾处理活动中,不断丰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供给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推动垃圾处理政策成功实施,有效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肖书展[8](2020)在《龙湾健康养老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优化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我国垃圾量激增,“垃圾围城”、“收运扰民”等垃圾收运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垃圾收运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区域功能性得以凸显,部分地区如高新园区、养老园区等对环境需求较高,这就对区域内生活垃圾收运提出了特殊要求。本文受葫芦岛龙湾管委会委托,以葫芦岛龙湾康养城为研究对象,基于龙湾康养城初步规划,对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进行了优化设计,具体包括:(1)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分析龙湾开发区收运网络现状,对未来龙湾康养城垃圾量进行预测。(2)针对龙湾管委会对于康养城垃圾收运要求,优化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建立集中垃圾收集站。(3)结合康养城初步规划及康养城老年人特点,运用GIS技术、覆盖模型及节约里程法对生活垃圾收运节点及路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形成适合龙湾康养城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方案。(4)为未来龙湾康养城收运网络提出了分阶段建设及灵活建设的建议。本研究的优化设计方案不但可以满足龙湾管委会的设计要求,而且与普通转运站直送模式下设计的收运网络相比,每吨垃圾节约近2.6元成本,收运路径缩短11.3km,收运能力达到120t/d,超出预期垃圾量的6%,收运效果更佳。为养老园区及其他具有特定功能性区域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设计提供借鉴。论文有图36幅,表31个,参考文献56篇

武晓霞[9](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肥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宜居的重要保障和农村发展的资源依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持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结合农村当地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模式,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邯郸市肥乡区当地农村为调研对象,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视角出发,选取了公共物品、乡村治理、多中心治理、非正式制度等学术理论作为研究依据,在大量的文献积累前提下对相关的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等方法,就农民环保意识、垃圾处理方式、垃圾配套设施供给情况、政府环保宣传工作等问题展开调研。发现虽然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虽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治理政策逐步推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加强垃圾治理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垃圾治理管理制度体系、营造垃圾治理宣传教育氛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是,由于当地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时间较短,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实践困境,如:环保意识普遍淡薄,生态理念有待提升;无害化技术落后,生态化处理较低;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全面;治理资金来源单一,环境保护预算紧张;垃圾分类推广难,居民认知水平低等。为此,本文提出一系列建议: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治理有序开展;强化管理责任,落实环保监督;加强农村生态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保主体意识;转变传统治理模式,建构环保区域体系;拓宽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环保投资机制;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完善协同治理综合网络。概言之,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环境治理的具体建议,以期改善肥乡农村垃圾处理状况,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生态建设,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傅德天[10](2020)在《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垃圾问题已经引起全球各国的关注,在我国垃圾问题也在逐渐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重视。要坚持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进目标,垃圾有效合理的分类回收成为了很重要的环节。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的主要问题在于人们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意识差、垃圾分类环节缺失、垃圾分类效率低等。针对我国人口基数大,垃圾分类回收实施困难,采用源头分类的方式更有利于垃圾的综合处理,并减少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同时提高垃圾资源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主要以我国小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根据小区环境,分析居民对于家庭垃圾分类的行为特点。结合我国小区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以及潜在影响因素,同时参考国外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区垃圾分类回收系统。通过分析成都风华苑小区居民的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情景因素等,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访谈的形式来获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所得数据的实用性。系统地分析行为对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我国当前形式,对居民实行垃圾源头激励和约束的方式能够使系统更好的发展和维持,更重要的是在分类回收过程中能逐渐形成居民的自发意识是整个系统设计的主要意义。同时对回收设备进行设计并采用智能回收的方式,该方式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完整良好的设计系统,明确垃圾种类,引导居民以家庭为单位施行垃圾分类,以合理规范的形式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等,使居民将分类意愿更好地转化为具体的源头分类行为。从整体上揭示我国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关系,为如何促进居民实施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案。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2.2 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研究现状
        1.2.3 循环经济下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循环经济理论
        2.1.1 循环经济“3R”原则
        2.1.2 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
        2.1.3 循环经济下生活垃圾处理
    2.2 供应链理论
        2.2.1 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2.2.2 正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
        2.2.3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现状分析
    3.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分析
    3.2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现状分析
    3.3 逆向供应链网络效益分析
    3.4 逆向供应链网络存在问题
        3.4.1 垃圾综合处理能力不足
        3.4.2 各类设施功能不够完善
        3.4.3 供应链网络运输成本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
    4.1 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优化思路
    4.2 综合处理园区设施布局
    4.3 综合处理园区容量设计
        4.3.1 容量设计模型假设
        4.3.2 容量设计规划模型
    4.4 供应链网络运输环节优化
        4.4.1 中转运输优化模型
        4.4.2 车辆路径优化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例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5.1 算例描述与参数设置
        5.1.1 算例描述
        5.1.2 参数设置
    5.2 模型求解过程
        5.2.1 设施容量求解
        5.2.2 中转运输优化
        5.2.3 车辆路径优化
    5.3 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5.4 关于后疫情时代的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关键技术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与特色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分析
    2.1 回收行为现状
        2.1.1 国内回收现状
        2.1.2 国外回收现状
    2.2 研究现状
    2.3 现有回收体系特征总结及子体系划分
        2.3.1 划分方式
        2.3.2 物流体系特征及确立
        2.3.3 运营体系特征及确立
        2.3.4 监管体系特征及确立
        2.3.5 体系特征总结
    2.4 体系问题总结及改进措施
        2.4.1 问题总结
        2.4.2 改进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网融合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构建
    3.1 两网融合回收体系总体分析
    3.2 物流体系构建
        3.2.1 物流组织模式
        3.2.2 物流网络构建
    3.3 运营体系构建
    3.4 监管体系构建
        3.4.1 监管责任主体及管理主体
        3.4.2 设计原则
        3.4.3 监管体系架构
        3.4.4 监管信息系统
    3.5 体系总体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网融合回收体系理论模型构建
    4.1 两网融合回收体系社会行为模型构建
        4.1.1 总体设计
        4.1.2 居民Agent交互行为设计
        4.1.3 社区回收单位Agent交互行为设计
        4.1.4 收集运输单位Agent交互行为设计
        4.1.5 转运设施运行管理单位Agent交互行为设计
        4.1.6 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单位Agent交互行为设计
        4.1.7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Agent交互行为设计
        4.1.8 再生资源利用企业Agent交互行为设计
        4.1.9 政府Agent交互行为设计
        4.1.10 各Agent交互行为模型计算公式
    4.2 体系评价指标确定
        4.2.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4.2.2 范围划定
        4.2.3 清单分析
    4.3 模型参数及实例数据确定
        4.3.1 居民Agent参数
        4.3.2 单位Agent参数
        4.3.3 企业Agent参数
        4.3.4 各主体输入参数汇总
    4.4 理论模型总体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实例的两网融合回收体系仿真模型设计与实现
    5.1 仿真模型设计
        5.1.1 软件介绍
        5.1.2 模型架构
    5.2 仿真模型基本假设及参数说明
    5.3 仿真模型的实现
        5.3.1 各Agent建立
        5.3.2 仿真界面设计
    5.4 模型验证及确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6.1 实例情况概述
    6.2 实验方案设计
        6.2.1 实验一方案设计
        6.2.2 实验二方案设计
        6.2.3 实验三方案设计
        6.2.4 绩效指标计算公式
    6.3 实验一仿真结果及分析
        6.3.1 各场景仿真结果及分析
        6.3.2 绩效指标比对分析及结论
    6.4 实验二仿真结果及分析
        6.4.1 各场景仿真结果及分析
        6.4.2 绩效指标比对分析及结论
    6.5 实验三仿真结果及分析
        6.5.1 各场景仿真结果及分析
        6.5.2 绩效指标比对分析及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政府支持、感知价值与农户生活垃圾治理行为研究 ——以垃圾分类行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垃圾治理问题刻不容缓
        1.1.2 农户是垃圾治理的主体而政府是垃圾治理的推动者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 政府支持内涵及其对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1.3.3 感知价值内涵及其对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1.3.4 政府支持及感知价值对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府支持
        2.1.2 感知价值
        2.1.3 农村生活垃圾
        2.1.4 农户垃圾治理行为
        2.1.5 垃圾治理的福利效应
    2.2 基础理论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政府规制理论
        2.2.3 环境行为理论
        2.2.4 动机理论
        2.2.5 效用理论
    2.3 影响机理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
        2.3.1 政府支持影响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的机理分析
        2.3.2 感知价值影响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的机理分析
        2.3.3 政府支持在感知价值影响农户垃圾治理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2.3.4 垃圾治理行为影响农户福利效应的机理分析
        2.3.5 垃圾治理行为在政府支持及感知价值影响农户福利效应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2.4 本文总体分析框架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垃圾治理特点与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特征分析
    3.1 农村垃圾治理的特点
        3.1.1 农村垃圾的特点
        3.1.2 农村垃圾投放过程的特点
        3.1.3 垃圾收集与转运过程的特点与现状
        3.1.4 垃圾终端处理特点及现状
    3.2 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特征
        3.2.1 数据来源
        3.2.2 样本基本特征
    3.3 农户垃圾治理行为特征分析
        3.3.1 农户垃圾治理意向的特征分析
        3.3.2 农户垃圾治理行为决策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测度及特征分析
    4.1 政府支持测度及特征分析
        4.1.1 政府支持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政府支持指标体系的测度
        4.1.3 政府支持特征分析
    4.2 农户感知价值测度及特征分析
        4.2.1 农户感知价值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农户感知价值指标体系测度
        4.2.3 农户感知价值水平的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对农户垃圾治理意向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
    5.2 变量说明及模型建立
        5.2.1 变量的选取
        5.2.2 模型的建立
    5.3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影响农户垃圾治理意愿的实证检验
        5.3.1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对农户参与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
        5.3.2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对支付意愿的影响
        5.3.3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对垃圾分类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对农户垃圾治理行为决策的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构建
        6.2.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6.2.2 政府支持、感知价值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决策影响的模型构建
    6.3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影响农户垃圾分类行为决策的实证分析
        6.3.1 政府支持和感知价值影响农户垃圾分类行为决策的主效应分析
        6.3.2 感知价值的内生性检验
        6.3.3 政府支持和感知价值交互项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决策的影响分析
        6.3.4 政府支持和感知价值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决策影响的差异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对农户垃圾治理福利效应的影响
    7.1 问题的提出
    7.2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构建
        7.2.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2.2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对农户垃圾分类效应影响的模型构建
    7.3 政府支持与感知价值影响垃圾治理的福利效应实证分析
        7.3.1 垃圾分类影响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7.3.2 垃圾分类行为在政府支持影响福利效应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
        7.3.3 垃圾分类行为在感知价值影响福利效应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工具支持抑制感知成本对垃圾治理的负向影响
        8.2.2 优化工具支持提升感知收益对垃圾治理的正向影响
        8.2.3 优化激励支持提升感知收益对垃圾治理行为的正向影响
        8.2.4 优化信息支持全面提升农户参与垃圾治理的精神收益感知
        8.2.5 其他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生活垃圾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第二节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必要性
        一、践行新发展理念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第三节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理论基础
        一、绿色发展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三、循环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概况及问题和原因
    第一节 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概况
        一、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
        二、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三、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
    第二节 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分类投放:居民参与热度不高
        二、分类收集:混合收集较为普遍
        三、分类运输:专业车辆应用不足
        四、组织实施:形式主义客观存在
    第三节 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宣传引导对于居民参与程度的影响
        二、政策法规对于规范全流程分类的影响
        三、治理机制对于整体推进效能的影响
        四、资金保障对于组织实施能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建议
    第一节 以宣传系统化促进绿色生活习惯形成
        一、统筹协调运用宣传资源
        二、丰富宣传的内容和形式
        三、构建社会协同宣传平台
    第二节 完善政策法规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推行
        一、制定和执行垃圾分类法律法规
        二、完善垃圾分类推广和收费政策
        三、出台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指导文件
        四、加强政策激励和分类模式探索
        五、采取措施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
    第三节 优化治理机制推动统筹服务能力提升
        一、建立城市垃圾分类四级推进机制
        二、完善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三、发挥分类处理专项规划引导作用
    第四节 以分类处理产业化发挥行业集约效应
        一、坚持企业化管理和市场运作
        二、扶持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产业
        三、壮大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产业
        四、推动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升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法规文件汇总表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调查问卷

(5)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立意和议题选择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研究政策相关概念的梳理辨析
        三、国外政策变迁理论的回顾述评
        四、国内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进展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分解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的分解
    第五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和篇章布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的政策变迁分析框架
    第一节 关于政策变迁的三个解释视角
        一、对不确定性的关注: 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
        二、对理性选择的关注: 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
        三、对子系统的关注: 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
        四、解释视角的不足和启示
    第二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 一个解释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形式
        三、注意力转移的驱动因素
        四、分析框架的具体说明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历程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体系
        一、城市生活垃圾界定及属性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理念及原则
        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职能与体系构成
    第二节 间断均衡期划分的判断标准
        一、政策范式理论
        二、判断标准的说明
    第三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内容分析
        一、阶段历程的划分
        二、扎根理论的选择依据
        三、具体操作步骤
    第四节 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发展历程
        一、1986—2003年: 末端被动管理的均衡期
        二、2004—2009年: 鼓励市场参与的均衡期
        三、2010—2016年: 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
        四、2017—至今: 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度惯性: 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政策运行过程
        一、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过程: 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政策运行
    第二节 制度惯性的阻力及成本分析
        一、中央政策制定: 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
        二、地方偏好执行: 路径依赖提升决策交易成本
        三、社会反馈互动: 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
    第三节 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塑造、延续与调整
        一、第一个均衡期: 初步构建、塑造成型
        二、第二个均衡期: 方向延续、阻力对抗
        三、新均衡期实现: 成本支付、政策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意力转移: 基于间断发生场域的因果机制分析
    第一节 间断发生场域和影响因素模型
        一、政策间断的发生场域
        二、影响因素模型和变量设计
    第二节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一、fsQCA的选择依据
        二、具体运算过程
        三、真值运算结果讨论
    第三节 间断发生的模式提炼和因果机制分析
        一、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模式
        二、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模式
        三、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模式
        四、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变迁: 理论阐释、实践对策与发展之路
    第一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的理论启示
        一、对政策变迁形态的认知拓展
        二、制度惯性维持均衡式变迁
        三、注意力转移助推间断发生
    第二节 均衡性与顶层设计: 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一、层级治理迈向法理分权
        二、转向协商共识的公共决策
        三、完善创新扩散的试点机制
    第三节 间断性与过程优化: 冲突应对和消解策略
        一、冲突应对: 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嵌入式治理
        二、消解冲突: 多元利益诉求的制度化吸纳
    第四节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
        一、源头主动防治,兼顾前瞻性与协调性
        二、鼓励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三、践行“三化”原则,构建配套政策体系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理论贡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2.1.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其评价模型
        2.2.1 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2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3 国内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评价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四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1 北京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1 北京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环境概况
        4.1.3 环境质量状况
    4.2 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
        4.2.1 北京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分析
        4.2.2 北京市生活垃圾特征值分析
    4.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工艺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LCA环境影响评价
    5.1 评价目标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5.2 基于以上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环境排放
        5.2.1 数据收集
        5.2.2 运输过程的环境排放
        5.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环境排放
        5.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5.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5.4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5.4.1 影响分类
        5.4.2 数据特征化
        5.4.3 影响评价模型
        5.4.4 结果输出
    5.5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6.1 环境效益评价
    6.2 经济效益评价
        6.2.1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收益分析
        6.2.2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成本分析
        6.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费效比计算
        6.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经济效益分析
    6.3 社会效益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生活垃圾
        2.1.2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
        2.1.3 政府作用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干预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3 文章分析框架
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现状及问题
    3.1 城市生活垃圾政府管理历程回顾
        3.1.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背景
        3.1.2 城市生活垃圾市场化改革的内涵
        3.1.3 城市生活垃圾政府管理进程
    3.2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现状
        3.2.1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
        3.2.2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体制
        3.2.3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体现
    3.3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不足
        3.3.1 政府作用的强干预偏差
        3.3.2 政府作用的弱干预不足
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4.1 政府作用的强干预方面
        4.1.1 政府转型速度滞后
        4.1.2 供给服务认知偏差
        4.1.3 法治手段不健全
    4.2 政府作用的弱干预方面
        4.2.1 缺乏社会意识层面引导
        4.2.2 正向激励措施不足
        4.2.3 缺乏市场化和产业化引导
5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体现及经验借鉴
    5.1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体现
        5.1.1 英国伦敦模式
        5.1.2 新加坡模式
        5.1.3 德国法兰克福模式
    5.2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体现
        5.2.1 上海市模式
        5.2.2 北京市模式
        5.2.3 台北市模式
    5.3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启示
6 促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的建议
    6.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干预模式
        6.1.1 强弱干预手段适时配合
        6.1.2 政府主导多元主体互动参与
    6.2 促进政府作用的强干预建议
        6.2.1 优化管理结构
        6.2.2 加强制度建设
        6.2.3 完善监督考评机制
    6.3 促进政府作用的弱干预建议
        6.3.1 树立市民本位的宣传教育理念
        6.3.2 制订有效的激励性措施
        6.3.3 鼓励社会组织充分参与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龙湾健康养老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2 龙湾开发区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调查分析
    2.1 龙湾开发区基本情况介绍
    2.2 龙湾康养城转型规划介绍
    2.3 龙湾康养城生活垃圾收运要求
    2.4 龙湾康养城未来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2.5 龙湾开发区生活垃圾收运现状调查
    2.6 本章小结
3 龙湾康养城收运模式选择及网络节点布局设计
    3.1 龙湾康养城垃圾收运模式选择
    3.2 龙湾康养城垃圾收集站选址优化设计
    3.3 龙湾康养城垃圾转运站选址设计
    3.4 普通模式下龙湾康养城垃圾收运网络节点选址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龙湾康养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路径规划
    4.1 垃圾收运路径模型构建
    4.2 带时间窗限定的节约里程法求解步骤
    4.3 垃圾收运路径求解结果
    4.4 普通模式下龙湾康养城垃圾收运网络路径规划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收运网络优化设计结果分析及发展建议
    5.1 收运网络对比分析
    5.2 收运网络发展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肥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界定
    2.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关概念
        2.1.1 生活垃圾
        2.1.2 农村生活垃圾
        2.1.3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乡村治理理论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4 非正式制度理论
第3章 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调查
    3.1 调查区域概况
    3.2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分析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样本情况分析
        3.3.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3.3.3 农民环保意识调查
        3.3.4 相关配套设施供给情况调查
        3.3.5 环保宣传工作调查
        3.3.6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认知调查
    3.4 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调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环保意识普遍淡薄生态理念有待提升
        4.1.1 农民环保意识淡漠
        4.1.2 生态发展参与度低
    4.2 无害化技术落后生态化处理较低
        4.2.1 非生态化治理为主
        4.2.2 二次污染问题严重
    4.3 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全面
        4.3.1 治理主体较单一
        4.3.2 宣传工作不到位
        4.3.3 治理规划不合理
    4.4 治理资金来源单一环境保护预算紧张
        4.4.1 环保财政预算匮乏
        4.4.2 环保支出积极性不高
    4.5 垃圾分类推广难居民认知水平低
        4.5.1 垃圾分类制度不完善
        4.5.2 治理格局碎片化
        4.5.3 垃圾分类主体意识淡薄
第5章 完善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对策
    5.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治理有序开展
        5.1.1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5.1.2 加强法律落实程度
    5.2 强化管理责任落实环保监督
        5.2.1 健全环保管理队伍
        5.2.2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5.3 加强农村生态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保主体意识
        5.3.1 大力宣传环保知识
        5.3.2 提倡绿色包装
    5.4 转变传统治理模式建构环保区域体系
        5.4.1 建构垃圾处理综合体系
        5.4.2 依据区域特征因地制宜
    5.5 拓宽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环保投资机制
        5.5.1 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5.5.2 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
    5.6 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完善协同治理综合网络
        5.6.1 从源头做好分类减量工作
        5.6.2 可回收垃圾二次循环使用
        5.6.3 有害垃圾单独处理
        5.6.4 厨余垃圾二次利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0)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可持续设计理念及其设计应用
    1.2 国内外城市小区垃圾分类研究
        1.2.1 国外城市小区垃圾分类研究
        1.2.2 国内城市小区垃圾分类研究
    1.3 研究方法、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分析
    2.1 垃圾分类回收的历史发展及成效
        2.1.1 历史发展
        2.1.2 政策颁布执行及演变
        2.1.3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分析
    2.2 生活垃圾分类原则及种类
        2.2.1 垃圾种类划分
        2.2.2 分类收集原则
    2.3 生活垃圾回收流程
        2.3.1 生活垃圾的回收方式
        2.3.2 生活垃圾的回收路径
        2.3.3 生活垃圾回收后的处理方式
    2.4 垃圾回收硬件设备研究
        2.4.1 设备种类分析
        2.4.2 垃圾桶颜色、材质与优缺点分析
        2.4.3 垃圾车用色、涂装与印字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区生活垃圾调研分析
    3.1 研究对象
        3.1.1 成都市基本情况简介
        3.1.2 成都风华苑小区基本情况简介
    3.2 研究过程
        3.2.1 调研目的
        3.2.2 访谈设计
        3.2.3 问卷设计
        3.2.4 数据分析
    3.3 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及收运处理
        3.3.1 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特点
        3.3.2 小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区垃圾分类的可行性研究
    4.1 居民参与小区垃圾分类的可推广性分析
    4.2 居民参与小区垃圾分类行为的可行性研究
        4.2.1 个体因素与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分析
        4.2.2 环境因素与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分析
        4.2.3 制度因素与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分析
    4.3 垃圾分类系统可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区分类垃圾处理模式系统研究
    5.1 框架设计
    5.2 垃圾分类处理流程
        5.2.1 家庭环节垃圾处理的设计和流程
        5.2.2 单元楼环节垃圾处理的设计和流程
        5.2.3 小区环节垃圾处理办法
        5.2.4 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系统办法
    5.3 垃圾回收硬件设备设计分析
        5.3.1 尺寸分析
        5.3.2 草图方案
        5.3.3 模型方案设计
        5.3.4 功能分析
        5.3.5 原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D]. 徐婕琼.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研究[D]. 刘汝墨.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政府支持、感知价值与农户生活垃圾治理行为研究 ——以垃圾分类行为为例[D]. 马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叶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D]. 万筠. 山东大学, 2020(08)
  • [6]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李剑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D]. 陈淑娟.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8]龙湾健康养老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优化设计[D]. 肖书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9]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肥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D]. 武晓霞.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10]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设计与研究[D]. 傅德天.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