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哲学到价值科学的发展

从价值哲学到价值科学的发展

一、从价值哲学到价值科学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琳[1](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王然[2](2020)在《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从古至今,中西学者始终对价值问题争论不休;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也对我们在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因此,研究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思想中的价值思想,并且立足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形成的。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主要表现在人的需要为生成价值提供了主观方面的条件,在实践中人应当遵循价值尺度,而且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价值关系;其二,价值生成的基础是实践,因为价值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连接了价值和事实,并且没有实践的话价值就不可能实现;其三,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是是否能够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立足点就是无产阶级,因此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应当以符合无产阶级利益为原则;其四,价值追求的目标是要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根本上是要实现人的解放,这集中体现在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五,实现价值的路径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意味着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以此来作为保障无产阶级利益的制度基础。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有着丰富的意义,在理论层面,该思想是对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思想的同时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而当它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碰撞时,还可以迸发新的生机;在实践层面,该思想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当代人解决价值困惑,有助于我们批判错误思潮。

王恩科[3](2020)在《价值哲学路径下翻译批评主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已有的价值哲学路径的翻译批评在评价主体问题上语焉不详,从而导致翻译批评的两个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未能实现真正统一,这为客观、科学的翻译批评埋下了理论和实践隐患。本文从价值关系的实践本质出发,在深入挖掘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依据翻译批评作为价值评价的特殊形式,明确定位翻译批评中的评价主体,不仅解决了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为翻译批评真正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排除了理论隐患,也为科学健康的翻译批评提供了理论保障。

宁凯惠[4](2019)在《论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文中研究指明宪法序言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宪法结构中,宪法序言有其自身的特征,并发挥着特殊的效应或功能。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对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尚未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宪法序言作为主权者人民行使制宪权作出政治决断的始原的、集中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源于人民的制宪活动,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最高意志和根本利益;这种意志和利益首先以制宪目的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形成一定的价值结构。宪法序言价值一旦构造,便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发生变迁。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通过变迁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中,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西方国家宪法序言以―人民主语+价值目标‖的模式进行价值构造,体现了以―自由主义‖为核心价值的宪法序言价值结构。而我国宪法序言则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形成了―历史叙事+基本国情+国家任务+基本国策+地位与效力‖等内容所构成的―多元共生‖的价值构造模式。这一价值构造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从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维度来看,西方国家宪法序言普遍确立了个人自由或人的尊严、平等、民主、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自治(包括社会自治、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法治、正义等为基本要素的价值构造,而我国宪法序言则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等为基本要素的价值构造。较而言之,西方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和相对中性,而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则带有具体的针对性、突出的政治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中西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间之所以如此不同,决定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构成的截然不同的宪法文化。比较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具有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不可比拟的科学性、进步性和优越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尊崇宪法基本价值和维护宪法至上权威。面对我国宪法序言在构造要素、构造结构、构造模式、构造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升华的现实需要,必须在人民改革创新实践中继续完善我国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具体地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改革创新实践为基础,将能够全面反映人民共同价值目标的内容纳入到宪法序言中,通过增加、删除、调整和修改的方式不断优化宪法序言的价值结构,构建符合人民改革创新实践要求的宪法序言价值结构。其次,实现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模式的转变。近代立宪主义兴起以来,宪法普遍确立了―人民主语+价值目标‖的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模式,宪法序言以人民为主体,通过制宪权将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固化在宪法序言中,以体现人民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宪法序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构建了“历史叙事+基本国情+国家任务+基本政策+地位与效力”的价值构造模式,这种构造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在世界立宪及宪治史上具有“中国性”的价值特质。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宪治文化,顺应世界宪法变迁的主潮流和大趋势,借鉴“人民主语+价值目标”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模式的合理内核和积极因素。与此相关的是,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功能的强化还必须加强我国宪法实施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尤其是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和机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形成价值构造要素更加丰富多样、构造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构造功能更加强化有效的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从而推动我国宪法价值实现,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治国家。

罗法洋[5](2019)在《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本文研究以价值论为基本视阈,从人类社会的价值活动现象出发,在价值实践活动中分析具体的人的价值观念生成,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实践路径。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界定核心概念,选定研究方法。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缘起。在价值论领域,价值观念生成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西方学界不太关注这一问题,我国学界初步研究了价值观念的生成过程。我国学者提出价值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的观点,但没有对这一观点开展深入研究。论文以价值实践为逻辑起点,分析价值观念生成的机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路径,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论文中,价值实践是关于价值活动现象的范畴,价值观指理性意义上的价值思想和观点,价值观念是具体的人的实际价值思想观念。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第二部分陈述价值观念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借鉴。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思想中,关于实践的科学含义,以及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实践理解的科学思想,是价值观念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关于思想、观念、意识产生的思想中,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于现实生活,实践产生认识等,是分析价值观念生成的理论根据。中国共产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的直接依据。我国学关于价值研究,以及区分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做法,为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第三部分论述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起点。实践产生认识,价值实践产生价值认识。价值观念是在价值实践中产生的,价值实践是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起点。价值实践包括人类社会总体价值实践和日常生产生活价值实践。人类社会总体价值实践是价值观念生成的根本基础,日常生产生活的具体价值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念生成的现实基础。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整体价值实践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着价值观念的基本性质,具体价值实践活动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内容来源。第四部分分析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机制。价值观念是在价值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在价值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到一定的已在价值观影响,在价值实践活动中内化价值观的基本思想,生成价值观念,这是价值观念生成的总的实践机制。具体而言,价值观念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价值实践活动累积生成机制、主导价值观引领生成机制、文化思想传承生成机制以及“合力”价值观念生成机制。第五部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路径,这是本文研究的落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在社会主义价值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路径分为根本路径和具体路径。社会主义生产生活价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不同价值观念交流碰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根本路径。具体路径包括在经济发展活动中生成、在国民教育活动中生成、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生成、在宣传教育活动中生成、在涵养实践活动中生成。

王娜[6](2019)在《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全面刷新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人与技术之间需要协调的各种问题。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内蕴于技术设计的发端、创造、实现、应用过程中价值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以及对技术设计价值体系进程起支配和引导作用的价值原则、尺度、观念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设计领域中的价值冲突问题也日益频繁、多元、复杂,这不仅是当代技术设计中重要的现实问题,更是技术哲学和价值哲学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技术价值理论的深化发展和系统完善,还有助于确保技术发展中的正确价值方向,对社会其他领域的良好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导向作用。本研究在阐释技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价值的概念基础上,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概念进行了确立,认为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在一定的技术设计价值场域中所面临的价值认知的相左、价值选择的两难以及价值行为中是与非的抗争,强调价值抗争发生的激烈程度:二是不同技术设计价值体系之间的取向性对立,同一技术设计价值体系内由于价值级序排列的难于抉择以及价值风险的存在可能而产生的摇摆不定的价值矛盾状态,强调价值关系不协调、对立的呈现状态。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包括冲突主体、冲突客体以及冲突中介三个方面,其本质和最终源头是一种利益冲突。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技术社会中,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在为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带来些许启发和动力的同时,更带来了技术设计价值思想和价值实践中的困惑和混乱。对此,要调适、缓和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负面效应,就要先对其形成场域、表现形态、产生根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解和认识,而后为其寻觅一种可能的思维框架和实践进路。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形成场域有三种,即道德域、知识域以及实践域。在道德域中,当人性欲望呈现出恣意冲撞态势的同时,也就颠覆了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的德性价值义务,主要表现为技术设计者的价值意志失禁、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律令统治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价值敏感弱化。在知识域中,如果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违背了柏拉图传统知识定义中的真、确证、信念三大知识价值原则,那么也就意味着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的价值规则产生了边界变移,主要表现为技术设计者的价值认知由自、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审视偏狭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思匮乏。由于实践域隐含着道德与知识在价值方式上“由分而合”的结构化过程,如果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在“道德域”或“知识域”中出现某种不恰当或失度,那么也就意味着技术设计价值在实践域中将会产生某种应然抉择的现实偏离,主要表现为技术设计者的价值判断任性、技术决策者的价值选择悖谬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馈缺位。本研究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表现形态进行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划分和阐释。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宏观表现形态有三种:价值模糊、价值捆绑以及价值反弹。价值模糊是指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在面临技术设计价值原则、规范的认知、选择、判断时所产生的技术设计价值意向的困惑:价值捆绑是指技术设计价值主体以附加着其自身利益的价值规范、价值标准为依据,通过对价值客体原初价值意愿和自由价值意志的强势先行篡改、追加,来达成其自身的某种价值目的的行为;价值反弹是指技术设计价值发展方向的偏移或背离,也就是技术设计的发展路径在应然价值与实然价值两个向度上发生了断裂、变移甚至颠覆。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微观表现形态也有三种:道德视角下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知识视角下技术设计价值冲突以及实践视角下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即技术设计中功利性价值与道德性价值之间的冲突、目标性价值与知识性价值之间的冲突、描述性价值与实践性价值之间的冲突。另外,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产生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道德域中的经济利己、知识域中的信仰迷失以及实践域中的责任失度。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的调适是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的落脚点。基于此,通过论证,本研究认为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进行合理、适度调适具有可行性,并提出调适目标在于为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构建一种以“公共善”为前提、以“道德一知识一责任”为主线的“技术设计价值妥协观”。技术设计价值妥协作为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调适办法,是有原则、有秩序、有条件的,其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作为底线原则的社会他律、作为一般原则的伦理自律以及作为美好原则的责任自觉。总之,技术设计价值活动的未来发展应当是一种“人一技术一社会”的持续良性运行与和谐美好共存,而不是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宋佳骏[7](2019)在《论自然和人的内在价值及其关系》文中研究表明两种内在价值,即自然的内在价值与人的内在价值,这两种内在价值的关系构成了生态伦理的基础。传统的价值论始终认为“价值”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东西,主体(人)是“价值”存在的必要前提。对历史上一些较为重要的价值论学说进行梳理之后,认为价值是对象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效用和意义。而自然中心主义则认为,自然中的非人类生命体与人类具有平等的价值论地位,因而把“价值”概念引入自然,提出了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价值论、重新定义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自然中心主义的一些代表性学说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自然的内在价值是因自然客体的内在属性而具有的不依赖于主体评价的目的性价值。康德在他提出的“人是目的”伦理学命题中指出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康德认为,人是理性的承载者,也是宇宙万物中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理性以其自身为目的,人也因具有理性而成为了目的本身,也就是说人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理性赋予了人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使人成为了意志自律的道德主体,人能够为自己设立道德法则并去遵守法则,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赵汀阳同样以“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自成目的性”理论,他认为,人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以自身为目的,生活的目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所谓幸福生活,就是以生活本身为目的来进行各种活动。总结并分析了自然的内在价值与人的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找出两种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生命自利性的内在价值是沟通两种内在价值的纽带,因为任何生命体的存在都是以维持生命为首要前提的。生态伦理的生成是以人的内在价值为基础的,人的理性使人具有道德能力,道德力驱使人把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使在人际道德中美好的品德能够发散到自然与人的交往之中。

李星辰[8](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历史社会的整体发展已经形成必然趋势。社会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世界舞台上各个国家日益频繁地交往互动,彼此之间文化与价值的差异愈发明显,使得如今的全球化时代突显出多元价值观彼此冲突与较量的共存特征。在这一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各个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如何在多元价值观彼此冲突与较量的态势下,在尊重彼此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认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价值认同问题进行了一番新的探索。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的理论基础,对价值、价值观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概念和价值观念的实质进行了必要的阐释和探讨,提出了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同探寻共同价值以达成价值共识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释了价值认同是共同体形成价值共识的客观基础,总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的意义,认为各国家通过价值认同达成人类最广泛的价值共识才能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第三部分首先探究价值认同主要困境的实质及其相关因素,其次对多元价值共存的全球化时代中,如“中国威胁论”、“新孤立主义”、“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等这些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困境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在第四部分中,针对当前主要的价值认同困境,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价值认同原则与价值认同机制。笔者认为,任何民族和国家都应积极为人类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应当充分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应当积极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原则和机制,从而在充分地尊重各国家、民族价值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途径和机制形成价值共识,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认同,自觉地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肩负起人类历史发展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实际地为人类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鉴于当前人类社会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激烈的价值观念冲突和较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放入价值哲学的语境中,探究价值认同问题,解决现实中的价值认同困境,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贺阳[9](2019)在《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逻辑研究》文中提出PISA作为当前影响范围较广且影响力较强的国际大规模评价项目,备受瞩目,其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际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各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然而,现有关于PISA核心素养的研究未能清晰勾勒出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基础,并存在部分研究误区。因此,对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逻辑进行研究,可以在澄清PISA核心素养价值定向和价值遴选依据的基础上,对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完善提供借鉴。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国内外PISA核心素养研究进行了整理;通过历史研究法对PISA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梳理;最后借助比较研究指出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的借鉴意义。本文包括以下七章。第一章: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第二章:介绍当前国内外PISA核心素养的研究概况。对PISA核心素养研究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观点进行梳理,并据此指出已有研究的意义和不足。第三章:回顾PISA核心素养概念的演进历程。通过对前PISA时期、PISA核心素养的孵化期、形成与巩固期中素养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和整理,厘清了PISA核心素养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和阶段特点。第四章:探讨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研究的基本内涵。根据价值哲学中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的意蕴,延伸出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的两大分析维度:价值定向和价值遴选。第五章:从价值定向的维度对PISA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借用“目标—手段”图式理论,通过分析OECD之教育目的和PISA核心素养的特征,明晰了PISA核心素养“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第六章:从价值遴选的维度对PISA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PISA核心素养的情境遴选依据、知识遴选依据和能力遴选依据进行归纳和整理,澄清了PISA将有助于应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作为其价值遴选的主要依据,并辅之以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学科知识的特殊性、反思能力的考量。第七章:凝练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的借鉴意义。通过比较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PISA核心素养在价值逻辑上的异同,从价值定向和价值遴选两个方面指出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的借鉴意义。第八章:总结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研究的相关结论,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

周波[10](2019)在《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教师都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身的根本使命。然而,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着忽视、放逐、遮蔽教学等教学价值自发现象,进而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等教学危机。本研究以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为研究问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调查法,从高校教师的内在维度探讨了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表现、成因与实现理路,以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从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本研究从生命哲学和价值哲学的立场与视角提出和分析了人是实践的价值性生命存在。认为生命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实践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超越性的活动,是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的根本途径,进而建立“实践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人的生命特征与生命价值追求,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实践和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内在关系,探讨了自觉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本质与教学价值、教学价值自觉的生命价值意蕴、特征与主要判断标准等。认为教学是高校教师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和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的重要途径,生命价值是教学内在价值的重要内容,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探讨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应遵循的维度与立场;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应是高校教学的本源之意和根本价值追求。教学价值自觉以具有明确的生命价值取向、崇高的生命价值理想、高扬的生命价值主体性和生动的教学实践等为主要判断依据,具有“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内在动力推动、坚定的生命价值立场、清晰的生命价值意识、教学的自由自觉性、教学主体生命的共同成长等特性。分析了生命价值和教学价值自觉的内在关系,描绘了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图景,为理解高校教学的应然状态提供了“样板”。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着教学内生动力不足、教学意愿与主动性不强、教学投入不够等教学价值自发现象;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因素对其影响更具有根本性。导致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主要内在因素包括:一是认识上的偏颇,主要包括教学本质及其价值认识的肤浅化、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对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迷失等;二是高校教师教学理想信念的缺失,主要包括远大教学价值目标的虚无与短视化等;三是生命立场的缺位,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的缺失、生命主体性的缺失等;四是工具理性的横行,主要包括高校教师教学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经验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等。实现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一是深化对高校教学的科学认识,包括深入认识教学的本质及其价值、深刻理解和扮演好教学者角色、树立教学学术理念;二是自觉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包括引导高校教师充分认识教学理想的重要性、自觉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自信、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三是坚定高校教学的生命立场,包括理解高校教学的生命尊严、唤醒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意识、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成长需求、增强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体验;四是增强高校教师教学认同,包括增强教学者角色认同、教学专业认同、教学情感认同、教学价值认同;五是扎根教学实践积极主动作为,包括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培育教师主体性、提升教学能力;六是营造与构建高校教师潜心教学的文化,包括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培育高校教师教学专业文化与学习型高校教师文化、健全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

二、从价值哲学到价值科学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价值哲学到价值科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审核评估标准
        (三)价值
        (四)评价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五、调查结果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二)相关分析讨论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结论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一、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二、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人是价值的主体
    二、实践是价值生成的基础
    三、是否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
    四、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价值的目标
    五、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价值的路径
第三章 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意义
    一、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价值哲学路径下翻译批评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价值哲学界的矛盾与分歧
2. 价值哲学路径下翻译批评的困惑
3. 价值哲学路径下翻译批评主体的确认
4. 结语

(4)论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宪法价值研究现状
        二、宪法序言研究现状
        三、价值构造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法
        二、价值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文献分析法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宪法序言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宪法序言的含义
        一、宪法序言的称谓
        二、宪法序言的内涵
        三、宪法序言的功能
    第二节 宪法序言的特征
        一、形式多样性
        二、内容多元性
        三、价值普遍性
        四、文明归属性
    第三节 宪法序言的定位
        一、宪法序言的文本性定位
        二、宪法序言的规范性定位
    第四节 宪法序言的类型
        一、“明示性序言”和“非明示序言”
        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和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
        三、西方国家宪法序言和非西方国家宪法序言
        四、英美法系宪法序言和大陆法系宪法序言
        五、基督教国家宪法序言和伊斯兰国家宪法序言
    第五节 宪法序言的效力
        一、宪法序言有效说
        二、宪法序言无效说
        三、宪法序言效力折衷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本体
    第一节 作为法的价值最集中体现的宪法序言价值
        一、法的价值
        二、宪法价值
        三、宪法序言的价值
    第二节 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者——人民
        一、“我们人民”
        二、价值构造
        三、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要素
        一、制宪目的
        二、宪法原则
        三、价值元素
        四、国家任务
    第四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类型
        一、“立宪宗旨型”
        二、“基本原则型”
        三、“宏观纲领型”
        四、“价值宣示型”
    第五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功能
        一、法律体系整合功能
        二、宪法修改约束功能
        三、宪法解释指导功能
        四、宪法变迁规制功能
        五、宪法评价基准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
    第一节 宪法序言发生概述
        一、制宪权理论
        二、宪法序言与制宪权
    第二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主体
        一、间接主体:人民
        二、直接主体:制宪者
    第三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客体
        一、间接客体:人民意志
        二、直接客体:制宪者意志
    第四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中介
        一、作为主客体联结的中介
        二、制宪权作为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发生的中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变迁
    第一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变迁概述
        一、宪法变迁的内涵和类型
        二、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变迁的类型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一、美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二、法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三、德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变迁
        一、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概述
        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比较
    第一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一般理论
        一、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的概念
        二、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的标准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
        一、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同
        二、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
        一、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一致性
        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差异性
    第四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共性
        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个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演变、特征与完善
    第一节 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
        一、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发生
        二、我国宪法价值构造的定型
    第二节 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变迁
        一、1954 年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二、1975 年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三、1978 年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四、1982 年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五、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变迁的超稳价值
    第三节 现行宪法序言的价值构成
        一、现行宪法的序言
        二、现行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第四节 我国现行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特征
        一、宏观纲领性
        二、意识形态性
        三、高级背景性
        四、党导立宪性
        五、结构层级性
        六、结构开放性
    第五节 我国现行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完善
        一、构造结构之优化
        二、构造模式之转型
        三、构造要素之合理
        四、构造功能之强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价值观念的研究
        (二) 关于价值观念生成的研究
        (三) 价值观念生成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价值实践
        (二) 价值观
        (三) 价值观念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价值观念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科学实践思想
        (一) 实践的科学含义
        (二) 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三)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科学实践思想是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认识产生的主要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产生的思想
        (二) 毛泽东关于认识产生的思想
        (三) 关于意识、认识产生的主要思想是研究的理论根据
    三、中国共产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
        (一) 党代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
        (二) 习近平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
        (三) 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四) 培育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是研究的直接依据
    四、我国学界价值和价值观研究的启示借鉴
        (一) 关于价值是什么的探索
        (二) 区别价值观与价值观念的做法
        (三) 价值和价值观研究的启示与借鉴
第二章 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起点
    一、价值活动现象及其产生
        (一) 人类社会的价值活动现象
        (二) 人类社会价值活动现象的产生
    二、价值实践是关于价值活动现象的范畴
        (一) 价值实践是对价值活动现象的抽象和表达
        (二) 人类社会的具体价值实践活动
    三、价值实践是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起点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生成思想
        (二) 价值观念在价值实践活动中生成
第三章 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的机制
    一、价值实践活动累积生成机制
        (一) 价值实践活动累积生成机制的内容
        (二) 价值实践活动累积生成机制的表现
    二、主导价值观引领生成机制
        (一) 主导价值观引领生成机制的内容
        (二) 主导价值观引领生成机制的表现
    三、文化思想传承生成机制
        (一) 文化思想传承生成机制的内容
        (二) 文化思想传承生成机制的表现
    四、“合力”生成机制
        (一) “合力”生成机制的内容
        (二) “合力”生成机制的表现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具体表现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价值实践活动性质
        (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为基础
        (二)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追求
        (三) 价值评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的根本路径
        (一) 社会主义生产生活价值实践生成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生成
        (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生成
        (四) 不同价值观念交流碰撞生成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的具体路径
        (一) 在经济发展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 在国民教育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三) 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 在宣传教育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五) 在涵养实践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哲学视域下技术设计研究综述
        1.2.2 技术价值及其冲突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概念阐释
    2.1 核心概念界说
        2.1.1 技术设计
        2.1.2 技术设计价值
        2.1.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
    2.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构成
        2.2.1 冲突主体
        2.2.2 冲突客体
        2.2.3 冲突中介
    2.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本质
        2.3.1 利益与价值
        2.3.2 利益冲突的本质
    2.4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社会效应
        2.4.1 积极效应——价值启发与价值动力
        2.4.2 负面效应——价值困惑与价值冷漠
    2.5 本章小结
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形成场域
    3.1 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与价值场域
        3.1.1 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
        3.1.2 技术设计价值场域
    3.2 人性欲望恣意冲撞的道德域
        3.2.1 技术设计者的价值意志失禁
        3.2.2 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律令统治
        3.2.3 技术使用者的价值敏感弱化
    3.3 价值规则边界变移的知识域
        3.3.1 技术设计者的价值认知由自
        3.3.2 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审视偏狭
        3.3.3 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思匮乏
    3.4 应然抉择现实偏离的实践域
        3.4.1 技术设计者的价值判断任性
        3.4.2 技术决策者的价值选择悖谬
        3.4.3 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馈缺位
    3.5 本章小结
4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表现形态与产生根源
    4.1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宏观表现形态
        4.1.1 价值模糊
        4.1.2 价值捆绑
        4.1.3 价值反弹
    4.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微观表现形态
        4.2.1 功利性价值与道德性价值之间的冲突
        4.2.2 目标性价值与知识性价值之间的冲突
        4.2.3 描述性价值与实践性价值之间的冲突
    4.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产生根源
        4.3.1 道德域中的经济利己
        4.3.2 知识域中的信仰迷失
        4.3.3 实践域中的责任失度
    4.4 本章小结
5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调适
    5.1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目标与可行性
        5.1.1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必要性
        5.1.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目标
        5.1.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可能性
    5.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基本原则
        5.2.1 作为底线原则的社会他律
        5.2.2 作为一般原则的伦理自律
        5.2.3 作为美好原则的责任自觉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论自然和人的内在价值及其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从价值到自然的内在价值
    第一节 “价值”的概说
        一、“传统”价值学理论
        二、“现代”价值学理论
        三、小结
    第二节 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论
        一、天赋价值论
        二、生物中心论
        三、生态中心论
        四、自然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基本理解
        五、小结
第二章 人的内在价值
    第一节 人的内在价值:康德“人是目的”命题
        一、理性使人具有神圣地位
        二、人因拥有理性而成为目的
        三、理性使人意志自律并获得绝对自由
    第二节 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赵汀阳“自成目的性”理论
        一、人本生活目的论
        二、合目的的幸福生活观
第三章 自然的内在价值与人的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两种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一、两种内在价值的差异性
        二、生命自利性:两种内在价值的同一性
    第二节 人的内在价值占有主导性地位
    第三节 人的理性使两种内在价值得以通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价值认同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 价值与价值观念
        1. 价值概念的渊源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实质
        3. 价值观念的实质
    (二) 价值认同、共同价值和价值共识
        1. 价值认同的实质与特征
        2. 共同价值与价值共识的辩证关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价值认同
    (一) 价值认同是构建共同体价值共识的思想基础
        1. 人类历史上共同体的形成伴随着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
        2. 真正的共同体奠基于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
    (二) 价值认同所反映的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客观基础
        1. 人们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识经历着复杂的过程
        2. 深化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识是促成价值认同的必要前提
    (三) 科学的价值认同机制有助于最广泛价值共识的加速形成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建立在广泛的价值共识之上
        2. 建立和完善价值认同机制是达到最广泛价值共识的必要途径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价值认同困境
    (一) 价值认同困境的实质、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1. 价值认同困境的实质
        2. 价值认同困境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主要价值认同困境
        1. 全球化下的价值观冲突造成的价值认同困境
        2. “中国威胁论”误导一些国家质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3. 新孤立主义、保守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原则与机制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原则
        1. 价值认同原则的实质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需遵循的价值认同原则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认同机制
        1. 价值认同机制的实质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基本情况
后记

(9)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价值逻辑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PISA核心素养的研究概况
    一、历史趋势分析
        (一)国内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国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PISA核心素养研究的基本观点
        (一)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二)PISA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三)PISA核心素养概念的演进轨迹及趋势
        (四)PISA核心素养的特点与不足
    三、PISA核心素养研究评述
        (一)已有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PISA核心素养概念的演进
    一、前PISA时期的核心素养概念(20 世纪50—90 年代)
        (一)作为技能的素养(20 世纪50 年代-60 年代)
        (二)作为实践的素养(20 世纪60 年代-70 年代)
        (三)作为过程的素养(20 世纪70 年代-80 年代)
        (四)作为意识形态的素养(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
    二、PISA核心素养概念的孵化期(20 世纪90—21 世纪初期)
        (一)美国素养研究的经验
        (二)OECD素养研究的经验
    三、PISA核心素养概念的形成与巩固期(2000 年—)
        (一)PISA素养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PISA核心素养概念溯源
        (三)PISA素养概念形成与巩固的过程
        (四)PISA核心素养概念的扩充与发展
第四章 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的意蕴
    一、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取向
        (二)价值选择
    二、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的分析维度
        (一)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定向
        (二)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遴选
第五章 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定向
    一、OECD教育目的与PISA核心素养之关系
        (一)作为一种规范概念的OECD教育目的
        (二)作为落实OECD教育目的之手段的PISA评价目标
        (三)作为实现PISA评价目标之手段的PISA核心素养
    二、OECD教育目的之价值取向
        (一)OECD教育职能的演变
        (二)OECD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三、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一)PISA核心素养的基本类型
        (二)“社会-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
第六章 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遴选
    一、基于情境的PISA核心素养价值遴选依据
        (一)情境的概念
        (二)PISA核心素养情境框架分析
        (三)基于情境的PISA核心素养价值遴选原则
    二、基于知识的PISA核心素养价值遴选依据
        (一)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二)PISA核心素养的知识框架分析
        (三)基于知识的PISA核心素养价值遴选原则
    三、基于能力PISA核心素养的能力价值遴选依据
        (一)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二)PISA核心素养能力框架分析
        (三)基于能力的PISA核心素养价值遴选原则
第七章 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的借鉴意义
    一、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的回顾与总结
    二、PISA核心素养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价值逻辑比较
        (一)基于价值定向的比较
        (二)基于价值遴选的比较
    三、PISA核心素养价值逻辑之借鉴意义
        (一)为明确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提供参考
        (二)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遴选提供理论支持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10)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高校教师重视教学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需求
        1.1.2 教学与科研的失衡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1.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教学危机
        1.1.4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2.2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1.2.3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
        1.2.5 关于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的研究
        1.2.6 关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研究
        1.2.7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
        1.2.8 对已有研究的审视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学价值
        1.3.2 价值自觉
        1.3.3 价值自发
        1.3.4 价值自觉与价值自发的关系
        1.3.5 教学价值自觉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6.2 创新之处
2 人的生命价值存在及其意蕴
    2.1 人本质探寻的回顾与再探寻
        2.1.1 有关人本质探寻的简要回顾
        2.1.2 对人本质的再寻找
        2.1.3 人是实践的生命存在
    2.2 人生命的特征
        2.2.1 生命的物态性
        2.2.2 生命的价值性
        2.2.3 生命的实践性
        2.2.4 生命的整体性
        2.2.5 生命的独特性
        2.2.6 生命的创生性
        2.2.7 生命的超越性
    2.3 人的生命价值追求
        2.3.1 生命价值
        2.3.2 生命价值追求
        2.3.3 生命价值追求的意蕴
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之解析
    3.1 自觉之分析
        3.1.1 自觉的内涵
        3.1.2 自觉的特征
        3.1.3 对生命价值层面自觉的理解
    3.2 教学及其价值分析
        3.2.1 教学的基本认识
        3.2.2 高校教学的基本认识
        3.2.3 教学价值的基本认识
    3.3 教学价值自觉的生命价值意蕴
        3.3.1 基于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前提
        3.3.2 为了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根本目的
        3.3.3 依靠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力量源泉
    3.4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特征
        3.4.1 “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
        3.4.2 内在动力的推进
        3.4.3 坚定的生命价值立场
        3.4.4 清晰的生命价值意识
        3.4.5 自由自觉的教学活动
        3.4.6 教学主体生命的共同成长
    3.5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主要判断标准
        3.5.1 明确的生命价值取向
        3.5.2 崇高的生命价值理想
        3.5.3 高扬的生命价值主体性
        3.5.4 生动的教学实践
4 高校教师教学的现实困境
    4.1 高校教师教学状况调查
        4.1.1 研究设计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1.3 调查结论
    4.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内涵
        4.2.1 价值自发
        4.2.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
    4.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特征与具体表征形式
        4.3.1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特征
        4.3.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具体表现形式
5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审视
    5.1 认识上的偏颇
        5.1.1 教学本质及其价值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5.1.2 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5.1.3 对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迷失
    5.2 高校教师教学理想信念的缺失
        5.2.1 教学理想、教学信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5.2.2 高校教师远大教学理想的缺失
        5.2.3 高校教师崇高教学信念的缺失
    5.3 高校教师教学生命立场的缺位
        5.3.1 高校教师生命意识淡薄
        5.3.2 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缺失
        5.3.3 高校教师生命主体性的缺失
    5.4 工具理性的横行
        5.4.1 高校教师教学的功利主义
        5.4.2 高校教师教学的技术主义
        5.4.3 高校教师教学的经验主义
        5.4.4 高校教师教学的虚无主义
6 实现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的理路
    6.1 深化对高校教学的认识
        6.1.1 深入认识教学本质及其价值
        6.1.2 理解与扮演好教学者角色
        6.1.3 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6.2 自觉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
        6.2.1 教学理想的特征
        6.2.2 教学理想的功能
        6.2.3 高校教师教学理想的构建
    6.3 坚定高校教学的生命立场
        6.3.1 理解高校教学的生命尊严,珍爱生命价值
        6.3.2 唤醒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
        6.3.3 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成长需求,追寻生命意义
        6.3.4 增强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体验,提升生命智慧
    6.4 增强高校教师教学认同
        6.4.1 高校教师教学认同的内涵
        6.4.2 教学认同对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意义
        6.4.3 教学认同的实现策略
    6.5 扎根教学实践积极主动作为
        6.5.1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6.5.2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6.5.3 在教学实践中培育主体性
        6.5.4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
    6.6 营造与构建高校教师潜心教学的文化
        6.6.1 坚守学术责任,构建良好学术生态
        6.6.2 培育高校教师教学专业文化
        6.6.3 加强自觉学习,培育学习型高校教师文化
        6.6.4 构建与完善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教师教学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从价值哲学到价值科学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D]. 王然. 大理大学, 2020(05)
  • [3]价值哲学路径下翻译批评主体研究[J]. 王恩科. 外语研究, 2020(02)
  • [4]论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D]. 宁凯惠.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D]. 罗法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6]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D]. 王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论自然和人的内在价值及其关系[D]. 宋佳骏. 吉首大学, 2019(02)
  • [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研究[D]. 李星辰.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9]PISA核心素养的价值逻辑研究[D]. 贺阳. 广州大学, 2019(01)
  • [10]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D]. 周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从价值哲学到价值科学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