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一、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龚强,侯士兵[1](202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化生存愈发凸显,网络思政的内涵越发丰富,网络育人共识越发深刻,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实践性和协同性得到强化,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但也同时面临着大学生对网络复杂环境的应对不足、思政工作者对线上角色的适配不足以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举措的延续性不足等多重挑战。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赋能思政工作者线上角色和创新网络思政内容与模式。

郑艳菊[2](2021)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德法兼修型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导,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生活等渠道进行理论灌输、知识普及和信念引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法治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新实践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单一、形态刻板、教育过程中缺乏切身体验和情感特质等原因,单一的显性法治教育途径已很难满足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渐增多,学习资源的广泛通达和无限可复制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得更加非正式、个人化和无处不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其具有潜隐性、非正式性和非智性等特征,隐性法治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对单一说教的显性法治教育的抵触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下融入到创设的教育情境之中,不带任何偏见与抵触地跟随教育者一起求索探究并达到教育的意向之地。相比于显性法治教育,隐性法治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法治情感,同时也更符合大学生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使他们对法治精神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树立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实践中,人们虽然认识到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引入了隐性教育的因素,但由于人们对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尚有不足,因而还存在隐性法治教育理念缺失、隐性教育情境创设不足、系统协同性不强等各种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阻碍。法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其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尊崇和信仰。不论是思想的改变,还是法治素养的提高,都不是靠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所能实现的。只有充分发挥隐性法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立体性和完整性。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了解其要素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的中心议题。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运行的、丰富多彩的系统生态系统。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也是一个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隐性知识转移渠道两个方面。通过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过程机制进行讨论,同时借助SPSS理论分析工具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隐性法治知识的感知有用性、教育介体的感知易用性、大学生自身的内隐学习能力和绩效预期、外在的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学习意愿和法治行为意愿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这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构建全方位的法治浸染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在基于现实问题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导、显隐教育相结合,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在具体实践举措上,文章认为应在“以生为本”、“滴灌式”教育和协同化育人等教育原则指导下,通过开发教育载体、创设教育情境、强化制度实践、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激发大学生正向法治情感,内化法治引领,从而树立起大学生尊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和意识。同时,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掌握主动权、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管理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把握话语权等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从而全方位构建其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隐性法治教育场域,实现国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等多维沟通的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格局。

黄艳,李佳玲,黄金岩[3](2021)在《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35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全国35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本研究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互联网娱乐信息接触、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和互联网接触时长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显着负相关;"把关人"作用对大学生互联网接触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关系具有显着正向调节效应;互联网传播与思政课传播的效果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思政课的传播效果优于互联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健全网络信息把关制度,强化互联网内容管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重视思政课的改革和建设,实现思政课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建议。

李浩源[4](2021)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用来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要的意识形态内容。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成功,与时俱进的要件之一即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认知、认同,也能践行。根据实证研究得知,现阶段大学生对这三个层次的构建和内化并不尽如人意。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发展网络化、文化发展多元化等社会背景是"三个层次"构建产生问题的外部原因,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年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内部原因。解决三个层次的构建问题,必须循序渐进达致科学:认知是前提,认同是深化,践行是目标,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并在行动中修正。

段威[5](2021)在《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方靖[6](2021)在《融媒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鲁冰[7](2021)在《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文中提出

徐灿灿[8](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张鸣骏[9](2021)在《当代大学生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

杜星[10](2021)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问题及教育引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大学生网络化生存愈发凸显
    2.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内涵越发丰富
    3.网络育人共识越发深刻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大学生对网络复杂环境的应对不足
        第一,大学生在网络谣言传播中分辨力不足。
        第二,大学生在网络多元思潮中思辨性不够。
        第三,大学生在网络伦理中道德约束力不强。
    2.思政工作者对线上角色的适配不足
        第一,思政工作者对网络思政工作内涵的认识不全面。
        第二,思政工作者对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掌握不充分。
        第三,思政工作者对新兴网络平台工具的运用不及时。
    3.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举措的延续性不足
        第一,新颖的教育内容有待补充完善。
        第二,创新的教育形式尚待持续加强。
        第三,初现的教育合力亟待维系助力。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积极导网: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第一,教会信息甄别,有效遏制网络谣言。
        第二,培养思辨精神,正确对待网络思潮。
        第三,强化价值导向,积极传递网络能量。
    2.善于用网:赋能思政工作者线上角色
        第一,明晰职责定位,全面厘清网络思政工作内涵。
        第二,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第三,开展技能培训,推广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
    3.持续优网:创新网络思政的内容与模式
        第一,变枯燥为生动,持续挖掘时代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
        第二,转被动为主动,持续沉淀创新型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
        第三,化共识为力量,持续凝聚多主体的网络思政育人合力。

(2)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法治教育的概念、特征与定位
    2.1 隐性法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2.1.1 法治教育
        2.1.2 显性法治教育
        2.1.3 隐性法治教育
    2.2 隐性法治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2.2.1 潜隐性及其渗透功能
        2.2.2 非正式性及其弥散功能
        2.2.3 非智性及其陶冶功能
        2.2.4 渐进性及其持久化功能
    2.3 辩证认识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
        2.3.1 科学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定位认识取向
        2.3.2 辩证把握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3.1.1 意识形态理论
        3.1.2 实践认识理论
        3.1.3 文艺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自我教育理论
        3.2.3 感染教育理论
        3.2.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3.2.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3.3 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3.3.1 缄默知识理论
        3.3.2 潜意识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4 隐性课程理论
第四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与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4.1.1 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复杂化
        4.1.2 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空间拓展化
        4.1.3 法治化发展所带来的法治教育需求内生化
        4.1.4 高等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显隐教育协同化
    4.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4.2.1 调查概况
        4.2.2 调查结果
    4.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3.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对接
        4.3.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
        4.3.3 人们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第五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机制
    5.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要素构成
        5.1.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主体
        5.1.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客体
        5.1.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介体
        5.1.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环体
    5.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分析
        5.2.1 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5.2.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知识转移过程
    5.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3.3 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6.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6.1.1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
        6.1.2 以“显隐结合”为原则,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相统一
        6.1.3 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
        6.1.4 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6.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教育原则
        6.2.1 “以生为本”的原则
        6.2.2 “滴灌式”教育原则
        6.2.3 协同化育人原则
    6.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举措
        6.3.1 开发教育载体,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空间
        6.3.2 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法治情感
        6.3.3 强化制度实践,内化法治价值引领
        6.3.4 优化社会环境,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6.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6.4.1 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为供需双方的空间交汇提供制度保障
        6.4.2 打造智慧教育系统,实现多重法治教育空间的协同
        6.4.3 发掘社会资源,形成多方资源的良性互动
    6.5 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保障措施
        6.5.1 掌握主动权
        6.5.2 明确管理权
        6.5.3 把握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35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献综述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大学生互联网接触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
    (二) 大学生互联网接触负向影响效应的作用机制
    (三) “把关人”作用的调节效应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的比较
三、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一)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1. 问卷设计。
        2. 数据来源。
    (二) 变量定义与指标构建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
        2. 大学生互联网接触。
        3. “把关人”作用。
        4. 其他控制变量。
    (三)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互联网接触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回归分析
        1. 计量模型建立。
        2. 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二) “把关人”作用的调节效应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传播效果与思政课传播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五、 政策建议

(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及践行现状梳理
    (一)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况
    (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况
    (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概况
    (四)大学生认知、认同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特点
二、大学生认知、认同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内外之因
    (一)经济发展全球化
    (二)社会发展网络化
    (三)文化观念多元化
    (四)青年表现独特化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路径选择
    (一)认知层次构建的路径选择
    (二)认同层次构建的路径选择
    (三)践行层次构建的路径选择

四、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 龚强,侯士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 [2]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D]. 郑艳菊. 河北大学, 2021
  • [3]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35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黄艳,李佳玲,黄金岩. 高校教育管理, 2021(06)
  • [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构建研究[J]. 李浩源.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1(05)
  • [5]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研究[D]. 段威.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6]融媒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方靖.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D]. 鲁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问题研究[D]. 徐灿灿.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9]当代大学生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鸣骏. 南京财经大学, 2021
  • [10]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问题及教育引导策略研究[D]. 杜星. 西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