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心脏移植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一、心脏移植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高树联,王玮,肖倩,李莉[1](2019)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重返ICU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后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转至普通病房后重返ICU患者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完成心脏移植术后转至普通病房后重返ICU患者的原因。结果重返ICU原因有:低氧血症(33.33%)、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27.78%)、伤口愈合不良(16.67%)、神志改变(16.67%)、消化道出血(5.56%)。重返ICU率为13.95%;性别在患者重返ICU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返ICU组与非重返组,在年龄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重返ICU后,放弃治疗或死亡率为61.11%。结论与心肺功能相关并发症或为导致心脏移植术后重返ICU患者的主要原因。年龄较高患者更容易再次转入。患者重返ICU后转出率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观察、强化呼吸道管理、加强管道护理等护理措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薛梅,邱建丽[2](2011)在《心脏移植受者亲属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初,心脏移植作为终末期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从实验阶段过度到临床应用阶段。随着胸腔内器官移植逐渐推广,心脏移植技术日益成熟,已经成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移植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心脏移植术后存活率及存活时间均有显着提高。心脏移植患者治疗难度大,周期长,医疗费用高,给病患照顾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研究报道,疾

吴炜炜[3](2009)在《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心脏移植受者术后居家期间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康复状况。(2)了解心脏移植受者社会支持水平、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状况。(3)分析影响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的相关因素。(4)探讨心脏移植受者居家护理对策,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护理干预体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在资料的收集、分析过程中使用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合众法。(1)采用滚雪球式抽样法,抽取心脏移植受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各30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问卷》收集受者的一般资料及测定其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状况;采用《健康行为量表》测定受者的健康相关行为;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测定受者社会支持水平;采用自制《心脏移植受者家庭护理状况及护理需求问卷》测定家庭主要照顾者的护理能力及护理需求。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学方法,描述分析心脏移植居家受者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2)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其中8例心脏移植受者及照顾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非结构访谈法,以面对面深入会谈的形式,了解心脏移植受者及其家属术后生活变化及心理体验。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结果:(1)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躯体功能方面:平均15.27±4.49分,得分指标69.41%。心理功能方面:焦虑情绪得分6.20±4.79分,可疑或存在焦虑情绪者占36.6%;抑郁情绪得分6.37±4.46分,可疑或存在抑郁情绪者占43.4%。社会功能方面:社会功能缺陷得分1.93±1.74分,50%受者存在社会功能缺陷。(2)居家心脏移植受者健康相关行为得分94.60±16.34分,平均得分指标为59.13%。社会支持得分33.00±6.44分,与常模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移植受者家庭主要照顾者所需护理知识排序前五位依次为:用药指导、饮食护理、作息安排指导、运动指导、常见症状及缓解方法。(3)居家心脏移植受者躯体功能康复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月医疗费用支出、是否重返工作;心理功能康复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职业、月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付费方式、社会支持水平、健康相关行为;社会功能康复影响因素为:是否重返工作。结论:(1)心脏移植受者居家期间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康复状况居于中等水平。部分移植受者存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半数以上受者存在社会功能缺陷,尤其是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及社会性退缩方面的功能缺陷最为明显。因此,应充分重视移植受者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康复问题。(2)心脏移植受者健康相关行为水平中等,其中运动行为最差;社会支持水平低于正常人。(3)提高移植受者社会支持水平、增强健康相关行为有利于其躯体及心理功能康复;应鼓励移植受者重返工作岗位,提高其社会适应性。(4)建立、完善“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护理干预体系,充分利用社区护理资源,鼓励移植受者亲属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心脏移植受者全面康复。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4](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认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弓宸[5](2020)在《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心脏移植技术、免疫抑制药物、器官保存技术及移植免疫学发展,心脏移植术后生存率增加,公众对心脏移植手术的接受度也相应提高,心脏移植手术逐渐增多。心脏移植术后规律药物治疗是维持受者长期生存的重要保障,针对1 1个国家36个心脏移植中心1397位移植受者药物依从的BRIGHT研究显示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不依从率为34.1%。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有多维属性,积极探索综合干预方案,有助于提高用药依从性,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延长移植术后受者生存时间,减轻疾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循证理念,针对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系统梳理干预措施,结合心脏移植受者及服药管理人员意愿,构建《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以期科学有效地提高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水平,规范心脏移植受者服药管理流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参照集束化护理方案构建原则,通过系统评价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基于Q方法探索心脏移植受者及医务人员观点,构建《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草案)。依据归一化过程理论,访谈临床医务人员对方案的态度与期待,修改《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研究该创新方案的临床适用性。结果:首先,系统评价18篇心脏移植药物依从相关文献,识别出19种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分为个人因素、疾病与治疗因素、医疗系统因素。其次,系统评价37篇器官移植药物依从干预研究,从认知教育、行为干预、情感支持以及医务人员系统管理四个层面,识别出24条具体干预策略。然后,参考24条干预措施制作Q-陈述,对14名心脏移植受者和10名心脏移植医护人员进行访谈,依据结果,构建《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草案),包含4类干预措施如下:①医疗系统支持: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性评价、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简化用药方案;②认知教育:提供至少两种的认知教育方式,如教育材料、宣教视频、知识课程、个性化指导等;③早期行为干预:服药训练、使用药盒管理用药;④情感支持:与家属建立良好沟通,鼓励参与移植受者健康教育和药物管理。结论:《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汇总了现有可行的实践证据,形成以医疗团队改进为中心、认知教育为基础,结合情感支持以及早期行为干预的服药障碍综合促进方案,旨在为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方案经临床专家评价后认为临床适用性好,可在心脏移植受者护理实践中使用。

宋红霞,韩梅,田敏,乔建红[6](2017)在《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在院期间心理状况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况,探索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社会问题,为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方法,对15名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进行非结构访谈,并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分析出4个主题:对疾病与治疗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家庭与亲属复杂的心理应对;对社会支持强烈的渴求;对个人未来及前景的灰心。结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存在特殊的情感体验,需要医护人员尽早干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二、心脏移植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移植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重返ICU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性别差异:
        1.3.2 年龄差异:
2 原因分析
    2.1 低氧血症。
        2.1.1 肺部感染:
        2.1.2 疼痛因素:
    2.2 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
        2.2.1 心动过速:
        2.2.2 室性早搏:
        2.2.3 心力衰竭:
    2.3伤口愈合不良。
        2.3.1 营养因素:
        2.3.2 张力性因素:
        2.3.3 其它因素:
    2.4 神志改变。
    2.5 活动性出血。
3 护理对策
    3.1 强化呼吸道护理管理,降低低氧血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
    3.2 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观察,防范与减少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
    3.3 伤口愈合不良VSD处理。
    3.4 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神志变化。
    3.5 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观察,防范与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3.6 其他护理对策
        3.6.1 强化饮食管理措施:
        3.6.2 强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3.6.3 加强病房和ICU医务人员的沟通:
4 体会

(3)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附录
个人简历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5)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心脏移植概述
        (一) 心脏移植的历史与现状
        (二) 心脏移植术后药物治疗方案
    二、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
        (一) 服药依从性
        (二) 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
        (三) 提高移植受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方式
    三、集束化护理方案
        (一) 定义
        (二) 集束化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三) 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
    四、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文献评阅
        (一) 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系统评价
        (二) 器官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干预措施系统评价
    二、利益相关人员意愿调查
        (一) 心脏移植受者对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干预措施的意愿调查
        (二) 医护人员对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干预的意愿调查
    三、集束化护理方案构建
    四、集束化护理方案的临床适用性调研
第四章 结果
    一、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系统评价
    二、器官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干预措施系统评价
    三、心脏移植受者对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干预措施偏好
    四、医护人员对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干预措施的偏好
    五、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构建
    六、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的临床可应用性
第五章 讨论
    一、药物依从障碍研究应引起持续关注
        (一) 服药依从障碍属多学科研究领域
        (二) 服药依从性研究的历史演进
    二、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
        (一) 服药依从障碍的测评方式及标准有待统一
        (二) 心脏移植服药依从障碍的重点关注人群
    三、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需综合干预模式
        (一) 以医疗团队改进为中心
        (二) 认知教育为基础
        (三) 重视情感支持
        (四) 开展早期行为干预
    四、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一) 基于临床证据识别依从障碍类型
        (二) 基于临床证据识别有效的干预策略
        (三) 充分结合各层次利益相关者意愿
    五、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具有临床适用性
        (一) 集束化方案整合患者需求
        (二) 集束化方案整合医务人员执行意愿
        (三) 集束化方案整合临床实施的促进和阻碍因素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心脏移植受者、医护人员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Q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三: Q陈述条目
    附录四: 归一法访谈提纲
    附录五: 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说明

四、心脏移植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重返ICU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高树联,王玮,肖倩,李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0)
  • [2]心脏移植受者亲属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 薛梅,邱建丽.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10)
  • [3]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吴炜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心脏移植受者服药依从障碍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D]. 弓宸.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在院期间心理状况的质性研究[J]. 宋红霞,韩梅,田敏,乔建红.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05)

标签:;  ;  ;  ;  ;  

心脏移植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