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种子脂肪酸含量分析

姜黄种子脂肪酸含量分析

一、腺毛茶藨种子中的脂肪酸含量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闯,雷雨晴,崔弼峰,邵赟,陶燕铎,刘增根[1](2020)在《茶藨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茶藨子属植物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菌、治疗月经不调等作用。但目前对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茶藨子属植物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茶藨子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乌柴夫[2](2019)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与蒙古民族植物学研究内容,调查研究了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原住蒙古人对当地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用知识。实地调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漫谈式访谈、自由列举、参与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和证据标本采集结合等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结果表明,信息报告人共列举出当地有用植物名称203条。采集到与当地民间名称所对应的植物标本共181份,鉴定出153种、1亚种、9变种,隶属于53科124属。本文分析了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族对野生植物的命名,包括民间名与学名的对应关系、民间植物名的基本类型和结构、民间命名方法和依据等方面。在植物利用方面主要涉及到饮食用、药用及兽药用、饲用和日常利用四个方面。饮食用野生植物共有45种、1亚种、3变种,包括野生粮食用植物5种、蔬菜用植物16种、油料用植物3种、调味用植物4种、茶用植物11种、饮料用植物5种、水果用植物13种、零食用植物11种。药用植物共有49种、1变种,兽药用植物7种。饲用植物80种、1亚种、6变种,对家畜有毒植物6种,有害植物4种。日常利用植物共有45种、1亚种、3变种,包括建筑用12种、1变种,工艺用16种,纤维用9种、1变种,薪柴用23种、1亚种、1变种,商品收购用7种、1变种,生态利用8种、1亚种、1变种,及其他利用7种、1变种。除此之外,针对民间传统利用方式及利用部位做出了分析。另外,还与近邻地区蒙古族民间命名和利用知识进行了对比研究,以相似度考究当地民间传统知识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等。通过对民间命名和利用的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族民间野生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显着的民族特色。该地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学传统知识具有重要价值,应尽快发掘研究、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

张一凡[3](2016)在《茶藨子属两种植物的胚胎学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茶藨子属(Ribes L.)植物属于茶藨子科,属下植物分布广泛,经济价值高,在园林绿化、药用、食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近年来在植物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花序以及花的结构,植物解剖学,胚胎学以及花粉形态学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针对胚胎学方面的研究暂未见相关报道。本文采用常规石蜡制片方法,对茶藨子属2种植物其生长过程中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以及花芽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东北茶藨子和双刺茶藨子的花药结构和小孢子发育过程相同,每朵花包含5个雄蕊,每个花药包含四个药室,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是同时型,四分小孢子包括正四面体型和左右对称型,发育完善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2)东北茶藨子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基本型,从外而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2层中层、绒毡层,共五层结构,双刺茶藨子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双子叶型,从外而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绒毡层。绒毡层均为腺质型,成熟花粉的花药壁仅存加厚纤维层和表皮。(3)东北茶藨子和双刺茶藨子胚囊发育也相同,胚囊发育为典型的蓼型,子房1室,胚珠倒生多数,双珠被,厚珠心,侧膜胎座,线性四分大孢子,合点端大孢子具功能。(4)小孢子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步,花粉发育的不同阶段有异常现象出现,导致花粉败育。(5)东北茶藨子花芽分化共分为6个时期,即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

苏亚拉图[4](2013)在《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给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植物区系分析、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植物珍稀濒危等级评定、民族植物学调查和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对该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特点、野生植物资的基本组成和类型、野生植物的区域性珍稀濒危等级和优先关注级别、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牧民命名和利用当地野生植物的民间知识、当地牧民对自然保护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在植物多样性方面(1)共查明该区有维管束植物70科、222属、373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7科219属367种及种下分类等级。本区植物以菊科种类最多,有65种,其次是禾本科,有44种;含有15种以上的有6个科,所含种数占总植物种数的51.74%;只含有1种的有30个科;最大的属为蒿属,有植物14种,其次为蓼属、委陵菜属、黄芪属,种数前四属所含种数占总植物种数的10.72%;只含1种属有143个属。(2)本区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占中国植物属的15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植物种的分布类型有13个,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与东亚植物区系和泛地中海植物区系关系密切。本区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相似性系数最高,其次为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乌拉山自然保护区。本区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共有217种,占总植物种数的58.18%;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以典型的中生草本植物为主,共有163种,占总植物种数的43.70%。(3)按照《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方法,将该区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9个群系。(4)区域性珍稀濒危等级的判定包括区域性极危种1种,濒危种11种,易危种21种,近危种27种,安全种313种。区域性优先关注级别的排序包括一类优先关注11种,二类优先关注18种,三类优先关注54个种,普通关注290种。2.野生植物资源方面(1)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可分为14个类型,包括野生饮食用植物131种,野生饲用植物324种,野生药用植物250种,野生观赏植物84种,野生纤维植物41种,野生鞣料植物26种,野生油脂植物44种,环境改良野生植物46种,野生木材植物15种,野生绿肥植物20种,野生农药植物54种,野生染料植物19种,野生芳香植物38种以及珍稀保护植物32种。(2)鉴于饲用植物是目前当地牧民所利用的主要野生植物资源,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保护区内饲用植物的饲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共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优等饲用植物41种、良等饲用植物91种、中等饲用植物101种、低等饲用植物75种、劣等饲用植物16种。优等饲用植物主要由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组成。(3)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AHP)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保护区野生蔬菜用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蔬菜用植物有Ⅰ级8种,Ⅱ级20种,Ⅲ级21种,Ⅳ级7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有Ⅰ级105种,Ⅱ级80种,Ⅲ级44种,Ⅳ级21种。3.在民族植物学方面(1)从当地蒙古族民间共记录到民间植物名146条。根据标本鉴定结果,它们与植物分类学上的111种、1亚种、7变种和1变型对应,隶属42科88属。民间植物名与学名的对应关系包括一对一、二或三对一以及一对二或三。在结构上,民间植物名可分为原始名、衍生名和借用名。(2)保护区内的内蒙古族牧民利用野生植物作食物、药物、饲料、建筑与工艺材料以及传统精神文化。民间饮食用野生植物有32种,涉及野生粮食、蔬菜、水果、茶用、调料和食用油。民间药用植物26种,兽药用植物11种。当地牧民所认为的重要牧草和饲料用植物共有46种。建筑与工艺用植物包括建筑用植物16种,材用植物17种,纤维用植物16种。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还涉及到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自然崇拜等传统精神文化生活领域。4.在KAP方面对保护区内居民KAP调查分析结果对有关该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相互作用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居民对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法律和条例都有所了解。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放牧地及牧草”是保护区内最有用的资源。75%的居民认为自然保护对他们有好处,但还有46.4%的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保护区。64.3%的居民认为设立保护区后收入大大降低。70.2%的居民对保护区内禁牧政策有意见,有65.5%的居民认为禁牧时间太长。83.8%的居民希望政府发放补贴以弥补牧民的损失。83.3%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从保护区搬出。有51.2%的居民表示未参加过培训或相关活动。42.9%的居民表示能够制止破坏自然环境的他人行为,有81%的居民表示平时能够告知其他村民不要进入保护区搞破坏活动。86.9%的居民表示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做有关自然保护的教育。

潘磊[5](2013)在《东北地区茶藨子属(Ribes L.)分子系统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藨子属(Ribes L.)属于茶藨子科(Ribesaceae)植物,全世界约有200种,多数种类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分布,属于北温带分布类型,中国东北地区是其分布多样性中心之一。本研究基于已有茶藨子的系统学研究工作为基础,通过分子系统学研究进行分析,对东北地区茶藨子属的系统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属下分类单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对东北地区茶藨子属进行了调查,利用ITS、ETS和psbA-trnH三个序列片段,对茶蔗子属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并对茶藨子属属内的种间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东北地区茶藨子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包括20种,8个种分布区类型2.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质量较为可靠的样品总DNA,通过不断优化反应体系,得到了适合茶藨子属的反应体系,并成功得到了ITS、ETS和psbA-trnH片段;3.通过ITS、ETS和psbA-trnH三个片段序列作为系统学研究的分子证据,四个序列矩阵(ITS, psbA-trnH ETS&ITS ETS&ITS&psbA-trnH)进行MP、ME和NJ法分析,认为使用MP分析法对ETS&ITS&psbA-trnH联合矩阵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可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茶藨子属的系统发育;4.根据系统学研究结果,验证了茶藨子是一个单系类群;5.通过对东北地区茶藨子属的系统发育树的研究结果看,茶藨子属的单性花类群大都存分子系统树较早分支上,对陆玲娣提出的该属植物两性花为原始类群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单性花物种之所以间断分布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可能是因为不同物种花性是通过不同的机制独立进化形成的:通过将该形态学性状与系统发育树对比发现,萼片是否反折这个形态学性状的分布状态与ETS&ITS&psbA-trnH系统发育树中茶藨子属物种的分布状态差别较大,萼片反折或直立的形态学特征是否作为茶藨子属属下划分的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6.华茶藨子(R.fasciculatum)与矮茶藨子(R.triste)聚于同一姊妹类群,并得到了较高的支持率,本文认为可能两个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相近;7.结合形态学、分子系统学和地理分布,本文尝试性的把东北地区分布的茶藨子属植物分为了6个亚属。

花尔[6](2011)在《内蒙古巴林右旗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巴林右旗蒙古族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传统植物学知识包括植物命名知识和野生植物利用知识。巴林右旗蒙古族民间传统使用的203条民间植物名称对应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182种、8变种、1变型、l栽培变种。当地民间植物名具有显着的结构、类型、命名依据及地区与人文文化特色。植物的民间名仍然被当地人使用,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存在价值。野生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涉及到食用、药用、饲用、建筑和技术与工艺用、薪柴用、商品用、生产生活中其他用和文化用8个方面。巴林右旗蒙古族民间传统食用野生植物有44种,包括代粮用5种、食用油料用2种、茶用10种、蔬菜用19种、水果用15种、调味用6种。民间传统药用植物21种,兽药用植物10种。民间药用植物具有药用部位多样化、药用方法简单易行等特点,治疗咳嗽、关节炎、牲畜热症、跌倒损伤等常见的疾病。另外,当地牧民列举的32种饲用植物中优等植物和良等植物占65.79%。建筑和技术与工艺用野生植物有34种,薪柴用野生植物有7种,商品用野生植物有4种,生产生活中其他用植物5种,都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蒙古族通过崇拜植物、民间传说、民间文学、民歌等各种方式和行为,丰富了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内容,并为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利用生态学Sφrenson相似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巴林右旗蒙古族与阿鲁科尔沁旗和科左后旗两地区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比较结果表明,不管是在植物种类方面还是在科属水平上,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两地区的蒙古族所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相似性比巴林右旗和科左后旗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相似性要更显着。

郑博颖[7](2008)在《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研究》文中认为滦河上游地区地处河北省承德地区的北部及张家口东北部,是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错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滦河的发源地,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作用;另外从整个华北地区来看,该地区是防止内蒙古高原风沙侵袭京、津的生态安全的天然绿色屏障。因此,开展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研究,对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滦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对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成分作了详细分析,研究了滦河上游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科属地理成分、特有现象及生活型和生态型讨论分析了植被类型的划分和主要特征,资源植物的种类及用途,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和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为承德北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具体如下:一、滦河上游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03科、490属、1399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3科、8属、19种;被子植物100科、482属、1380种。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数量分别约占河北植物区系科数的73.0%,属数的59.7%,种数的63.6%,是河北省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中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按照优势科(属)即构成相应植物区系种类组成的主体,所含种属较多的原则,从中确定了19个优势科,占本区系总科数的16.67%,包含317属925种,分别占本区系属数的66.04%和种数的68.47%;含10种以上的优势属点本区系总属数的3.9%,包含了346种,占本区系的24.7%。本区系优势现象明显。二、根据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观点,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可以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说明该区区系成分的丰富性,也同样反映了该区系的形成与起源的复杂性。属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性质属347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70.82%,其中北温带性质属179属,占总属数的36.53%;泛热带性质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14.90%。反映了本区系典型的温带性质,北温带性质明显,同时又兼有泛热带的性质,与本区系所处的气候带的特征相符。三、在本区域中仅有一属的科即区域单属科较多,总计47科,占区域总科数的48.0%;单种属也较多,计249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50.8%。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区系的复杂性和起源的古老性。四、表征科(属)是植物区系中具有代表性特征的科(属),表明了该区系的的性质。本区系中确定了16个表征科中,温带分布14科,泛热带分布2科;确定了表征属11个,除蓼属为世界广布类型外,北温带分布类型8属,温带亚洲分布1属,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1属,温带性质显着。无论从表征科还是表征属上都可看出本区系都以温带性质为主,北温带性质明显,同时还兼有少量泛热带成分。五、生活型是植物体与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与环境密切相关,是一定地区地理自然条件的统合反映。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木本植物较少,共258种,占总种数的18.44%;草本植物占优势,共1083种,占总种数的77.48%;藤本植物最少,共56种,占总种数的4.07%。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植被特点。六、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北温带性质显着,由于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交接地带,植被具明显的过渡性质。在滦河上游地区自东向西选取茅荆坝自然保护区、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闪电河自然保护区对这一地区植被分布特点进行研究。从属的分布区类型上来看,自东向西温带成分逐渐增多,热带及泛热带成分则越来越少。适应干旱环境的草本类型的科(如豆科、藜科)自东向西逐渐取代适应较为湿润环境的科(如石竹科、玄参科等)。反映出滦河上游地区自东向西气候的变化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地区植物区系组成的由华北植物区系向蒙古植物区系的过渡性质。从α多样性的水平上比较,消除面积对物种数量的影响,反映出在这一地区自东向西物种丰富逐渐降低的特点。从β多样性的水平上比较,自东向西β多样性逐渐增加。且木兰围场与闪电河之间的β值较大,反映出这两个地区之间物种变化的程度较大,本文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马群山的阻隔,使得湿润空气受到阻隔有关。ISc值自东向西的渐高的变化,表明了滦河上游地区这一生态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需加强这一地区的生态廊道的建立与建设,建立更多的保护区,以利于物种在这一地区的迁移。七、结合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种群数量以及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标准原则,将滦河上游地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初步划分为三个保护等级。保护区有一级保护植物27种,二级保护植物26种,三级保护植物24种。基于对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生物学特性、分布、受危现状、受危机制的全面调查与研究,从整体上提出了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并针对重点科属及物种给出具体保护建议。八、滦河上游地区是河北北部资源植物种类与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资源植物具有资源类型多样,种类繁多,应用前景广阔,自然储量巨大等特点。据初步调查统计,保护区共有资源植物847种,可分为原料性资源植物和非原料性资源植物。其中原料性资源植物按用途分为十三大类;非原料性资源植物分为野生花卉植物,绿肥植物和种质资源植物。

王莉[8](2007)在《河北迁西长城沿线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指出河北迁西长城沿线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地理位置为北纬39°57’─40°27’,东经118°06’─118°37’,总面积820平方公里。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京、津、唐、秦等大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因此,开绽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研究,对京津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间,笔者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研究室师兄牛玉璐多次对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摸底调查。本研究主要就是基于作者对历次考察所采集的3000余号种子植物标本进行整理、鉴定、研究的总结,目的在于通过对该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资源植物的种类及用途的研究,为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地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引种驯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地区绿色生态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三个阶段来完成。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7科、364属、682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94科、360属、677种,(双子叶植物80科、288属、537种,单子叶植物14科、71属、140种),是河北省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中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2.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含20种以上的优势科的数量为9科,含153属、327种。分别占该地区科、属、种总数的9.3%、42.0%、47.9%。优势科构成了本区系属、种组成的主体,而区系中的小型科及区域单种科成了科的组成的主体,丰富了整个种子植物区系组成。3.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小型属、区域单种属及单种属总计共343属,522种,约占总属数的93.7%,总种数的76.5%,它们共同构成了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属、种组成的主体,是河北迁西长城沿线种子植物区系属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本区系中的大、中型属仅有23属,160种,仅占总属数的6.3%,总种数的23.5%,但涵盖了整个河北迁西长城沿线植被结构中大多优势属种。单种属在该地区中有7属,且多为温带分布类型。优势属中分布区类型属于世界广布类型的有3属,北温带分布类型属有3属。4.参考李锡文的意见,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地区种子植物区系97科分属7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分布科有36科,占总科数的37.1%,主要为泛热带分布科,共计33科,占总科数34%;温带分布科有29科,占总科数的30%,主要为北温带分布科共计共25科,占总科数的25.8%。科的地理成分的分析表明,在科级水平上,本地区温带性质科与热带性质科在数量上没有明显优势,体现该地区植物区系起源上与热带成分关系密切。5.根据R/T值(热带性质属与温带性质属的比例)的大小排列,将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地区与其他9个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纬度的升高,R/T值呈下降趋势,即热带性质降低,温带性质加强,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规律。本文参考文献共计70余篇,文内有图6张、表16个、图版2个。附录包括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地区种子植物名录。

刘梅,师治贤,杨月琴,胡凤祖[9](2005)在《冰川茶藨种子中的脂肪酸含量的分析》文中认为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多采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藏药是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的总结。为此,我们对青藏高原资源丰富的虎耳草科茶藨属(Ribes L.)植物中未见报道的冰川茶藨(Ribes

师治贤,刘梅,杨月琴,胡凤祖[10](2004)在《腺毛茶藨种子中的脂肪酸含量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青藏高原产的腺毛茶藨种子中脂肪酸进行了萃取,其萃取率12.0%.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进行分离和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在90%以上.其中α-亚麻酸20.83%,γ亚麻酸7.11%,亚油酸46.0%.

二、腺毛茶藨种子中的脂肪酸含量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腺毛茶藨种子中的脂肪酸含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茶藨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藨子属植物分类
2 化学成分
    2.1 黄酮类
    2.2 香豆素类
    2.3 脂肪酸及甾醇类
    2.4 多酚类
    2.5 其他成分
3 药理活性
    3.1 抗氧化活性
    3.2 抗炎活性
    3.3 降脂活性
    3.4 抗癌活性
    3.5 植物杀菌
    3.6 其他活性
4 结语

(2)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传统知识与民族植物学
    1.2 蒙古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1.3 蒙古民族植物学研究意义
2 研究地区与民族概况
    2.1 研究地区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2 研究民族及文化特征
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标
    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
    4.2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4.2.1 调查点及路线
        4.2.2 信息报告人的选择
        4.2.3 访谈调查及证据标本采集
        4.2.4 证据标本鉴定分类
        4.2.5 民族植物学编目法
    4.3 信息资料统计整理
    4.4 对比研究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的种类组成
        5.1.1 科属多样性分析
        5.1.2 生活型多样性分析
        5.1.3 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5.2 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族民间植物名称及命名特征
        5.2.1 民间植物名称及植物物种之间的对应关系
        5.2.2 民间植物名称基本类型和结构
        5.2.3 民间植物命名基本方法和依据
        5.2.4 近邻地区蒙古族民间命名植物的相似性
        5.2.5 民间植物命名特色
    5.3 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族民间饮食用野生植物
        5.3.1 饮食用野生植物
        5.3.2 民间饮食用方式多样性分析
        5.3.3 民间饮食用部位多样性分析
        5.3.4 民间饮食用方法及其特色
        5.3.5 近邻地区蒙古族饮食用野生植物的相似性
        5.3.6 民间食疗与饮膳食疗对比
    5.4 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族民间蒙药用及兽药用野生植物
        5.4.1 民间蒙药用野生植物
        5.4.2 民间蒙药用部位多样性分析
        5.4.3 民间蒙药用方法及功能主治多样性分析
        5.4.4 近邻地区蒙古族民间蒙药用野生植物的相似性
        5.4.5 民间蒙药和传统蒙药及中药对比
        5.4.6 民间兽药用野生植物
    5.5 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族民间饲用野生植物
        5.5.1 饲用价值的民间评价
        5.5.2 民间利用牧草的类型
        5.5.3 民间对家畜有毒有害植物的认识
    5.6 日常其他利用野生植物
        5.6.1 建筑用野生植物
        5.6.2 工艺用野生植物
        5.6.3 纤维用野生植物
        5.6.4 薪柴用野生植物
        5.6.5 商品收购用野生植物
        5.6.6 生态利用野生植物
        5.6.7 其他利用野生植物
        5.6.8 民间日常利用方式多样性分析
        5.6.9 民间日常利用部位多样性分析
6 讨论
7 结论
    7.1 野生植物种类及命名方面
    7.2 野生植物利用方面
    7.3 民间传统知识对比研究方面
    7.4 民间传统知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图

(3)茶藨子属两种植物的胚胎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茶藨子属植物生物学特性
        1.1.1 形态特征
        1.1.2 分布及生态学特征
        1.1.3 应用价值
    1.2 茶藨子属植物研究概况和进展
        1.2.1 茶藨子属系统分类学研究
        1.2.2 茶藨子属育种繁殖研究
        1.2.3 茶藨子属经济开发研究
    1.3 植物胚胎学研究
        1.3.1 植物胚胎学概述
        1.3.2 植物胚胎学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固定
        2.2.2 石蜡制片
        2.2.3 观察与照相
3 结果与分析
    3.1 胚珠的发育
    3.2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3.2.1 小孢子发生
        3.2.2 雄配子体发育
        3.2.3 花药壁发育
    3.3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3.3.1 大孢子发生
        3.3.2 雌配子体发育
    3.4 雌、雄蕊发育对比
    3.5 花芽分化研究
        3.5.1 未分化期
        3.5.2 花序原基分化期
        3.5.3 萼片原基分化期
        3.5.4 雄蕊分化期
        3.5.5 雌蕊分化期
        3.5.6 花瓣原基分化期
4 讨论
    4.1 茶藨子属植物胚胎学特性及系统学意义
    4.2 花粉发育时期异常现象分析
    4.3 小孢子发育不同步现象分析
    4.4 花芽分化时期划分及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1.2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3 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1.4 自然保护区与民族植物学研究
    1.5 研究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保护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经济结构
        2.2.2 土地利用结构
        2.2.3 管理现状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
        3.1.2 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3.1.3 民族植物学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方法
        3.2.1.1 调查点和调查线路的确定
        3.2.1.2 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方法
        3.2.1.3 植被群落类型的研究方法
        3.2.1.4 植物物种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级别的研究方法
        3.2.2 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方法
        3.2.2.1 野外考察法
        3.2.2.2 文献研究法
        3.2.2.3 植物资源评价法
        3.2.3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3.2.3.1 文献研究
        3.2.3.2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3.2.3.3 社区居民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的研究方法
        3.2.3.4 调查点及路线
        3.2.4 技术路线
4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
    4.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1.1 植物分类群组成
        4.1.1.1 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4.1.1.2 科、属的统计分析
        4.1.2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4.1.2.1 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4.1.2.2 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4.1.2.3 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4.1.3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4.1.3.1 生活型分析
        4.1.3.2 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4.1.4 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的比较分析
        4.1.5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4.2 植被分类及其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
        4.2.1 植被分类
        4.2.1.1 植被的分类原则
        4.2.1.2 分类单位及命名
        4.2.1.3 植被分类的结果
        4.2.2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4.2.2.1 灌丛
        4.2.2.2 草原植被
        4.2.2.3 草甸植被
        4.2.2.4 沼泽和水生植被
    4.3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和优先关注级别的评定
        4.3.1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
        4.3.1.1 植物濒危指标的确定
        4.3.1.2 濒危系数计算
        4.3.1.3 植物濒危程度评定
        4.3.2 植物物种优先保护类别评价
        4.3.2.1 遗传损失系数的计算
        4.3.2.2 优先保护值的计算
        4.3.2.3 优先保护类别的分级
        4.3.3 植物优先保护措施和建议
    4.4 小结
5 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
    5.1 植物资源与植物多样性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组成
        5.2.1 野生植物资源分类群的组成
        5.2.1.1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
        5.2.1.2 野生资源植物大属
        5.2.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5.2.2.1 野生饮食用植物
        5.2.2.2 野生饲用植物
        5.2.2.3 野生药用植物
        5.2.2.4 野生观赏植物
        5.2.2.5 野生纤维植物
        5.2.2.6 野生鞣料植物
        5.2.2.7 野生油脂植物
        5.2.2.8 野生环境改良植物
        5.2.2.9 野生木材植物
        5.2.2.10 野生绿肥植物
        5.2.2.11 野生植物性农药
        5.2.2.12 野生染料植物
        5.2.2.13 野生芳香植物
        5.2.2.14 野生珍稀植物资源
        5.2.3 野生资源植物用途多样性
    5.3 重点野生植物资源的综合评价
        5.3.1 野生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5.3.2 野生蔬菜资源评价
        5.3.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5.4 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5.5 小结
6 民族植物学研究
    6.1 阿鲁科尔沁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6.2 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命名传统知识
        6.2.1 民间植物名与植物分类学植物名的对应关系
        6.2.2 民间命名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6.2.2.1 由蒙古语单词构成的民间植物名
        6.2.2.2 由蒙古语词组构成的民间植物名
        6.2.2.3 借用名
        6.2.3 民间植物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6.2.3.1 简单原始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6.2.3.2 复合原始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6.3 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利用
        6.3.1 野生饮食用植物利用
        6.3.1.1 野生粮用植物
        6.3.1.2 野生蔬菜用植物
        6.3.1.3 野生水果用植物
        6.3.1.4 野生食用油料用植物
        6.3.1.5 野生茶用植物
        6.3.1.6 野生调料用植物的传统利用
        6.3.1.7 野生糖料用植物的传统利用
        6.3.2 野生药用植物
        6.3.3 野生兽药用植物
        6.3.4 牧草和饲料用野生植物
        6.3.4.1 牧草与饲料用野生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编目
        6.3.4.2 牧草与饲料用野生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
        6.3.5 建筑与工艺用植物
        6.3.5.1 建筑用植物
        6.3.5.2 技术与工艺用植物
        6.3.6 文化与生态利用植物
        6.3.6.1 节日习俗与野生植物的关系
        6.3.6.2 自然崇拜与野生植物的关系
    6.4 小结
7 对保护区居民自然保护和保护区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调查
    7.1 知识部分
    7.2 态度部分
    7.3 社区居民的行为部分
    7.4 小结
8 结论
9 本研究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附录Ⅱ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名录
附录Ⅲ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饲用植物资源编目
附录Ⅳ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Ⅰ级野生药用植物
附录Ⅴ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民族植物学调查主要信息报告人
附录Ⅵ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KAP 调查表
附图
作者简介

(5)东北地区茶藨子属(Ribes L.)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茶藨子属(Ribes L.)简介
    1.2 茶藨子属(Ribes L.)分类研究概况
    1.3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1.3.1 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1.3.2 植物分子系统研究的DNA片段
    1.4 分子标记(ITS、ETS、trnH-psbA)的选择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DNA提取
        2.2.2 PCR扩增
        2.2.3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与测序
        2.2.4 序列校正和排序
3 研究结果
    3.1 茶藨子属分布调查
        3.1.1 茶藨子属分布
        3.1.2 茶藨子属种的分布区类型
        3.1.3 东北地区茶藨子属的特点
    3.2 序列特征
    3.3 茶藨子属分子系统树建立
        3.3.1 基于ETS序列、psbA-trnH序列、ITS&ETS联合序列、和ITS&ETS&psbA-trnH联合序列的ME树
        3.3.2 基于ETS序列、psbA-trnH序列、ITS&ETS联合序列、和ITS&ETS&psbA-trnH联合序列的NJ(Neighbor Joining)树
        3.3.3 基于ETS序列、psbA-trnH序列、ITS&ETS联合序列、和ITS&ETS&psbA-trnH联合序列的MP(Maximum Parsimony)树
    3.4 茶藨子属系统发育关系
4 讨论
    4.1 系统发育和分类
    4.2 茶藨子属(Ribes)内的演化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内蒙古巴林右旗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途径-民族植物学
    1.2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
    3.2 民族植物学方法
        3.2.1 野外考察与证据标本采集
        3.2.2 关键人物访谈
        3.2.3 定量研究法
        3.2.4 调查点及路线
    3.3 室内数据整理、标本鉴定和分析研究
    3.4 对比分析法
4 研究地区与民族
    4.1 研究地区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概况
    4.2 研究民族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巴林右旗蒙古族民间植物命名传统知识
        5.1.1 民间植物名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5.1.2 民间植物命名的基本方法和依据
        5.1.3 巴林右旗蒙古族民间植物命名特色
    5.2 巴林右旗蒙古族民间利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
        5.2.1 食用野生植物
        5.2.2 传统药用以及兽药用野生植物
        5.2.3 饲用野生植物
        5.2.4 建筑和技术与工艺用野生植物
        5.2.5 薪柴用野生植物
        5.2.6 商品用野生植物
        5.2.7 生活生产中利用的其它野生植物
        5.2.8 文化用野生植物
    5.3 巴林右旗与邻近地区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对比
        5.3.1 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以及科左后旗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种类组成
        5.3.2 巴林右旗与阿鲁科尔沁旗两地区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对比
        5.3.3 巴林右旗与科左后旗两地区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对比
        5.3.4 对比结果及分析
6 讨论
    6.1 野生植物命名方面
    6.2 野生植物利用方面
    6.3 不同地区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对比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图

(7)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2.中国近代植物区系研究
    3.现代中国植物区系研究
    4.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最新进展
    5.立题依据及意义
一、自然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质地貌
    1.3 气候特征
    1.4 土壤
    1.5 植被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样地的选择
        2.2.2 野外调查与采集
        2.2.3 室内标本的整理与鉴定
    2.3 数据处理
        2.3.1 植物区系数据来源及统计
        2.3.2 生物多样性计算
三、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3.1 种子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3.1.1 科的组成与分析
        3.1.2 属的组成与分析
    3.2 种子植物区系的优势类群和表征类群
        3.2.1 优势科和表征科
        3.2.2 优势属和表征属
    3.3 特有现象
    3.4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4.1 科级分布区类型统计与分析
        3.4.2 属级分布区类型统计与分析
    3.5 种子植物生活型的统计与分析
四、滦河上游地区植物多样性分析
    4.1 自然地理概况比较
    4.2 区系情况比较
        4.2.1 优势科
        4.2.2 区系成分
    4.3 α、β多样性比较
        4.3.1 α多样性的比较
        4.3.2 β多样性的比较
五、滦河上游地区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
    5.1 珍稀濒危植物的评定
        5.1.1 一级保护植物
        5.1.2 二级保护植物
        5.1.3 三级保护植物
        5.1.4 部分稀濒危植物生物学特点及保护研究
    5.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的分析
        5.2.1 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的内部因素
        5.2.2 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的外部因素
    5.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
六、滦河上游地区资源植物及其利用
    6.1 原料性资源植物
    6.2 非原料性资源植物
    6.3 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6.3.1 发挥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6.3.2 保护植物的再生能力
        6.3.3 注意植物功能的特殊性
        6.3.4 开展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6.3.5 发展集约化生产
        6.3.6 合理开发旅游业
结果和讨论
    一、种子植物区系物种组成丰富
    二、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三、珍稀濒危植物
    四、资源植物
参考文献
致谢

(8)河北迁西长城沿线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 植物区系研究综述
        1.1 植物区系的定义
        1.2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对象、方法与意义
    2. 世界植物区系的研究概况
        2.1 世界植物区系的研究史
        2.2 世界植物区系的划分
    3.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3.1 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史
        3.2 中国植物区系的区划
        3.3 中国植物区系的性质
        3.4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3.5 中国植物区系在世界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6 中国现代植物区系理论的学派
二 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
    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背景
三 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位置
    2. 地质地貌
        2.1 地质构造
        2.2 地形地貌
    3. 气候条件
    4. 水文条件
        4.1 地表水
        4.2 地下水
    5. 植被概况
四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馆藏标本与文献资料研究
        2.2 野外植被与物种的调查与标本采集
        2.3 室内标本的整理与鉴定
        2.4 数据统计及分析
五 研究结果
    1.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种子植物区系
        1.1 区系的基本组成
        1.2 科、属组成的统计与分析
        1.3 优势科、属的统计分析
        1.4 生活型的划分与生活型谱的分析
        1.5 地理成分分析
        1.6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与其他9 地区的植物区系相似性比较
    2.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植被
        2.1 植被类型的划分
        2.2 主要群落的结构及物种组成
        2.3 植被特征
    3.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资源植物及其利用
        3.1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资源植物的分类
        3.2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各类型资源植物代表物种
        3.3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资源植物的保护、利用与合理开发
    4.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珍稀濒危植物与保护
        4.1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的意义
        4.2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
        4.3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六 结论
    1. 物种多样资源植物丰富
    2. 区系性质以温带为主
    3. 具有一定的古老成分
    4. 地理成分混杂且具有过渡性
    5. 珍稀濒危植物急待保护
七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北迁西长城沿线种子植物名录
致谢

四、腺毛茶藨种子中的脂肪酸含量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茶藨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刘闯,雷雨晴,崔弼峰,邵赟,陶燕铎,刘增根.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11)
  • [2]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蒙古民族植物学研究[D]. 乌柴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3]茶藨子属两种植物的胚胎学比较研究[D]. 张一凡.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4]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D]. 苏亚拉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9)
  • [5]东北地区茶藨子属(Ribes L.)分子系统学研究[D]. 潘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6]内蒙古巴林右旗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D]. 花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0)
  • [7]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研究[D]. 郑博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2)
  • [8]河北迁西长城沿线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王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7)
  • [9]冰川茶藨种子中的脂肪酸含量的分析[A]. 刘梅,师治贤,杨月琴,胡凤祖. 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 2005
  • [10]腺毛茶藨种子中的脂肪酸含量的分析[J]. 师治贤,刘梅,杨月琴,胡凤祖.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S2)

标签:;  ;  ;  ;  

姜黄种子脂肪酸含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