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绘画美学思想与禅宗

金农绘画美学思想与禅宗

一、金农的绘画美学思想和禅宗(论文文献综述)

李姝璠[1](2020)在《“丹青不知老将至”——论金农绘画艺术中的“禅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一个重要的画派,他们继承了石涛朱耷等人的艺术思想,重视笔墨情趣的抒发,勇于开拓创新,自用我法;金农被世人推为"扬州八怪"之首,一生以自性为本,修现世之"佛",其书画作品脱时流之气,用笔灵动自然,画境氤氲禅意,这与其一生所经所习有紧密联系,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朱国平[2](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杨瑞连[3](2020)在《文人画中的“墨戏”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墨戏”是古人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的精彩一笔,同时也是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人画也因“墨戏”绘画的出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地位愈加独特。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墨戏”绘画不等同于文人画,不是所有的文人画都称之为“墨戏”绘画,也不是所有的“墨戏”绘画都包含在文人画的范畴里。有的学者认为“墨戏”是绘画过程中的一种态度,有的则认为其是一种绘画风格,笔者认为这是“墨戏”的发展过程。后世因其创作主体绝大多数是文人学士,便将其归为文人画范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他群体参与墨戏的行为以及所做出的贡献。“墨戏”在辞海中的释义为随兴而成的写意绘画,换言之是作者随兴“以意写之”,也就是作者一时兴起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在工作闲暇之余借助笔墨来抒发心中“盘郁”而进行的绘画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作者精神处于高度自由状态,不需要冥思苦想,郑重其事,精密布局,而是在毫无牵挂的状态下草草数笔,随意点染而成,这样的创作方式极大解放了传统的笔墨形式,为绘画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以至于流传后世的“墨戏”绘画作品中部分成为了水墨画的始祖。文人士大夫参与墨戏行为不仅增添了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绘画主体独立创作意识的形成,而“墨戏”也成为了文人画美学范畴的本质之所在。他们重“意”轻“形”,以“自娱”为唯一目的,而非其他的功利性目的,通过逸笔草草体现文人墨戏绘画萧疏简雅、天真意趣、怡情悦性、率逸洒脱等艺术特征,同时传达创作主体的内心情志。本文将“墨戏”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阐述其独特性之所在,探索其在文人画中所体现的独特艺术价值。因其独特性文人墨戏在中国绘画史上熠熠生辉。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文人画中的“墨戏”艺术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分为两小节,第一节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二节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第二部分关于“墨戏”,主要阐述“墨戏”是什么,通过历代画论、画评的记述以及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深层次挖掘其内涵;梳理“墨戏”绘画的发展历程,罗列历代绘画中出现的“墨戏”行为。第三部分“墨戏”与文人画,总结出文人画中与“墨戏”相关的艺术特征,为后述研究做铺垫,探析“墨戏”绘画的独特性,最后通过文人热衷于参与“墨戏”活动的行为来厘清两者间存在的关系。第四部分罗列出部分史籍中记载的、画家自我归类的文人墨戏作品,使读者更加直观的感知“墨戏”绘画的形态。第五部分阐述文人墨戏的作用与价值,这部分主要来论证文人墨戏在中国绘画史上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本文最核心的问题是阐述清楚“墨戏”的含义,然后将其置于特定的文人画环境中探析其独特性以及作用与价值。

张艺静[4](2020)在《当代学术语境中“气韵生动”概念的三个层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运用概念史的方法对“气韵生动”在中国画学、中国美学以及中国文化三个维度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气韵生动”首先是中国古代画论的核心概念,呈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艺术审美的生命属性和生命意蕴;其次这一概念的现代美学阐释使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具体形态,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现代学者不断的绵延视野与回溯传统中获得了新的历史生命;最终这一概念在跨文化的传播中实现了与西方艺术观念的相通和互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效成分得以被重新激活。本文采取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审美现代性的考虑,希望能够还原概念生成的历史语境,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致的探讨历史上不同群体的具体话语实践。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气韵生动”进行了总体的概念史回顾,梳理了这一概念在绘画史中的具体历史演变,以及进入现代美学后的具体转型过程,研究表明这一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展现了由画学到美学再到文化不同层面的进阶,涵义演变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画论家个体意识的产生与历代主流艺术精神的变迁,进入现代学术语境后,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则在与传统的对立与仿效中寻找中国现代美学的文化语境。第二章主要阐述“气韵生动”在中国画学中的具体所指,这个概念依存于历代文人画家的艺术实践,分别指向了画家主体层面以及画面的表现层面。首先主体层面体现了古代文人画家的自我标榜与自我张扬,主要是在艺术作品中凸显了画家独立自由的品格;其次外在的艺术形式层面围绕着笔墨与构图展开,笔精墨妙的表现是艺术传达的根本目的,整体绘画效果的呈现则依赖于构图虚实明暗的恰当处理,以上二者是“气韵生动”概念在中国画学的具体表现语言。第三章集中探讨了中国美学现代化历程中美学家群体对于“气韵生动”的现代话语实践,主要是关于阐释内涵及阐释方法的梳理,其内涵在现代学术语境中的变化一部分来自于西方现代美学的改造性阐释,被纳入到西方美学的认识视域之中,而后因为中西美学生命本体认识论的差异,又被激发出其自身强大的古典美学惯性,因此后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则力图回归其自身的古典美学特性。就“气韵生动”概念在现代美学中的演变轨迹而言,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及理论的建设一直处在不断理性反思的过程之中。第四章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概念的“气韵生动”在跨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审美复杂性问题,通过还原20世纪初“气韵生动”概念在国际上的传播、翻译与再诠释的历史图像,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概念在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是如何与西方思想及审美经验发生历史交流的,中国艺术观念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激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力量,在其中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独有的持续性与深刻性,“气韵生动”概念的跨文化传播以及阐释循环为“全球美术史”的新书写提供了可供跟随的线路。通过以上四个章节的详细探讨,本文最终阐明了“气韵生动”概念在当代学术语境中所具备的独特美学价值及深刻的文化底蕴,这一概念首先凝结着中国古代画论的思维血脉,其次在现代学者不断的历史视野与现代视野的交融汇合中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换,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其在跨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现代性也为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艺术的交流对话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有效参考。

姚瑞江[5](2019)在《中国花鸟画个体旨趣与社会意识的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中国花鸟画创作中个人旨趣与社会意识互动的系统研究。选题的缘由是鉴于当代花鸟画家们过于关注私人情绪情感、跟风式的进行艺术试验而罔顾更为宽广的大时代、大变革以及更普遍的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使得艺术社会功能大大减弱的现状。从开始接触到创作成熟的北方大写意花鸟画,我深深地体会到其背后意义的重大,这不仅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生产,更是一条近乎文人意识和群众路线完美结合的路径,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感。这种对写意花鸟艺术的探索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花鸟画表现的内容和空间,更将黑土文化中顽强、坚韧、不屈的生命状态、精神内涵通过绘画传递出来。从理论到成功实践,我决定用个人旨趣与社会意识互动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国花鸟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包括某些关键理论产生的社会语境,尝试着把握未来花鸟画发展的道路和走向,揭示中国花鸟画与生俱来的社会功能,以及艺术个性与社会历史、封建皇权、文化消费等之间的复杂纠缠。本文以文人花鸟画与社会(社会的、民间的、市民的)的互动联结以及文人在互动中自发进行的画风改变为研究对象,并着重在写意花鸟传统迁延中展现这一互动关系的发生发展。在研究方法方面,尝试着将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理论以及研究思路切入到花鸟画发展史的重要时刻,兼顾图像分析等传统艺术鉴赏的方法。本人已发表多篇相关主题论文,并阅读了许多相关学术着作和研究文章。根据研究,花鸟画一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包括一定的认知、教育和娱乐功能。历史中,文人们曾垄断花鸟画的创作欣赏的全过程,只传递文人群体的价值观念,将文人画与民间画拉开距离,文人花鸟画成为了文人集团精英文化的特供产品。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尤其是近现代以来,花鸟画日渐成为日常生活的诗意化表达的载体,而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大众化运动使花鸟画极大地贴近了大众需求和新的人民价值观念。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联中,文人花鸟画家为花鸟画增添了更多高层次、高水平的审美趣味。在社会变动中,在市民阶层的影响和民族国家观念的带动下,文人花鸟画摒弃了自己的孤芳自赏,在更广阔的、更实在的天地中大施拳脚,获得了升华和蜕变。文本以文人花鸟画为切入点,以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两大花鸟画流派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文人意识与大众趣味的互动、文人花鸟画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流变为基本研究框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是明确了选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最终确定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理路。第二章主要阐述五代之前花鸟画的产生和流变,明晰花鸟画的基本特征以及花鸟画中生命最本真的自然情意的肆意流淌。第三章主要论述皇家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与文人风格的花鸟画在历史流变中的互取所长和分道扬镳。第四章主要追溯文人花鸟画在北宋萌生,在颇具转折意味的元代成熟发展,在徐渭、朱耷笔下达到顶峰的发展轨迹,分析画家命运在时代变革中的沉浮及其自我抗争。第五章主要截取了吴门画派、扬州八怪、海上画派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阐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画家们投入市场,投入社会变革大潮过程中对绘画风格做出的转变。第六章主要以新中国成立对画家的改造为引题,指出从民间走出来的花鸟画大师齐白石对日常生活所做的诗意化处理,对花鸟画变革所产生的巨大意义。同时,结合大众的崛起、全球化的背景对传统花鸟画的现代转化、现代花鸟画社会视野的拓展提出自己一些可能的设想和建议。本文始终关注花鸟画家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命运遭际、审美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与社会意识的互动关联,并旨在全面概括总结反思传统花鸟画创作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和局限,对当代花鸟画理论的建构提供启示和参考,对画家今后的艺术创作给予借鉴。

王荷[6](2019)在《金农晚年绘画的禅道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不仅是清代着名的书画家,也是清代文人画家的代表之一,可以说是文人画家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仕途坎坷,但他的艺术成就非凡,特别是在晚年绘画艺术达到了高峰。本文主要从其晚年绘画中的禅道思想这一着眼点入手,分为三章来论述金农晚年绘画。第一章主要是对金农生平以及对“禅道思想”界定的简要概述。第二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金农禅道思想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金农禅道思想形成的外在因素,第二个方面是金农禅道思想形成的内在因素。金农禅道思想形成的外在因素,主要受清代佛教文化倡导、仕途理想的破灭、结交众多的僧道友人。金农禅道思想形成的内在因素表现则为家庭变故的打击、抄写大量佛经、创作大批佛教题材绘画。随着金农与禅宗佛学的接触,他从一开始耳闻目染佛禅,而所悟入门直至其离世。金农的大半生都在参禅悟理中度过,禅道思想渗入心灵之中,成为其主观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与师友谈禅悦道、遍访禅师,对佛门典籍的摘抄、研读及感悟,将其所见所感诉诸笔墨而融入其绘画当中,显示出禅宗佛学对他受道至深,画禅意味愈浓。第三章主要从三大方面论述金农禅道思想在晚年绘画的体现。一是“物我同化”、“明心见性”思想,二是“无念于心”思想,三是“空观”思想,这些思想对金农晚年绘画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所以,金农的禅道思想来源于他晚年的生活感悟,晚年的绘画创作彰显了他的禅道思想。

吴昊天[7](2019)在《金农题画艺术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金农是"扬州八怪"之首,是其中最讲究题画艺术的画家之一。文章通过时间跨度、内容梳理两大方面对金农题画艺术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针对金农题画艺术研究现状的思考。

杨鹏飞[8](2019)在《金农书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相对安定,人民生活充实。金农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一员,不仅是一位文人,还是一个书法家。金农的书学思想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建构一系列自成一体的美学思想。从他的作品和诗文中可以看出,金农具备创新性的审美视角、先觉性的审美精神和互融性的审美原理。金农书学思想的核心是创新性、先觉性和互融性的构建。创新性主要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分析,他独创的“三体诗”,巧妙运用词语烘托诗境,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情感。临习法帖不跟随当时盛行的帖学之风,而是另辟蹊径,以金石碑刻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晚年成熟的“漆书”,是创新性思想的充分体现。渴笔横刷,不施点缀,顿挫之处棱角尽显,结体长方,笔画宽厚,形成独具一格的书体面貌。先觉性贯穿金农整个书学思想,强调先觉性为艺术所必须具备的艺术品格。觉他人之未觉,以其所觉而晓喻他人。金农把先觉性思想作为自己的觉悟之道,视觉悟之道为永恒之道,并作为一生所追求的精神执念。结合金农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人生哲理。金农互融性思想是其书学思想的重要支柱,其中与中国禅宗文化的互融最具代表性。通过金农不同时期的斋号进行研究,感受禅宗对金农的影响程度。分析金农先生的《画竹题记》、《画梅题记》和《画佛题记》,观察禅宗对金农的影响,领会金农精神状态与禅宗的互融。金农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完成自己书学思想的建构。笔者试图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和艺术观出发,全面客观分析金农书学思想,把握金农书学思想的核心内容。金农作为一个艺术个体,在当时的艺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标新立异,充分彰显自己的艺术魅力。

闫晓姣[9](2019)在《画法关通书法津 ——石涛书法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初书法,碑风兴起。鉴于晚明时期“尚奇”的审美倾向,清初书法开辟出一条“因奇尚拙”的金石书画道路。石涛便是清初践行以“金石入书画”的书家之一。石涛在诗、书、画、印各方面均有造诣,加之其身份复杂,经历坎坷,交友广阔,善于思考,个性矛盾等特点,使得其艺术作品极具张力,于清初江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石涛十岁习书,而后学画。他的学书不同于其画,虽然石涛提倡书画的“无法”之道,在书法上却表现出了汲取魏晋、唐宋之古法,且借时风为“我法”的书法风貌。石涛以学习颜真卿书法为开端,学习苏轼书法为转折,进一步将汉碑、南北朝碑的金石意味融入书法。石涛由帖学正统到以“金石入书”,将“以书入画”与“以画入书”贯彻始终。这一表现使得石涛很快融入金石书画的文人圈中,并在当时金石家与书画家场域中起到了积极地媒介作用。在石涛传世的书法作品中,独立的书法作品甚少,大量的题跋书法为研究石涛书法提供了可能。石涛的书法极具抒情性,在连接其诗、画、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他的“诗书画印本一体,精雄老丑贵传神。”一句来解释他的艺术化合之法与审美取向。虽然石涛书法在同时期书家中不能以逸品着称,但他的艺术思想先知先觉,取法全面,运用灵活。他对清初取法金石,将金石意味融入书法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石涛的艺术及其思想影响深远,其书法成就常常为其画名所掩。

吴昊天[10](2019)在《金农题画文学中的多元趣味》文中提出金农是"扬州八怪"中之首,也是最讲究题画艺术的画家之一。金农既是"少负诗名"的诗人,又是"鬻书卖画"的文人,也是自号"如来最小弟"的僧人。正因为金农身份的多重性,导致了画作趣味的多元化。其题画文学中蕴涵多元趣味:即文人情趣、世俗谐趣、禅宗理趣。正是这些多元趣味,使金农的题跋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更使金农的画作在扬州画坛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

二、金农的绘画美学思想和禅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农的绘画美学思想和禅宗(论文提纲范文)

(1)“丹青不知老将至”——论金农绘画艺术中的“禅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画马之“禅性”
二、画梅之“禅性”
三、画山水之“禅性”
四、结语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报纸)论文
    外文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文人画中的“墨戏”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关于“墨戏”
    2.1 何为“墨戏”
    2.2 “墨戏”绘画历史发展概述
3 “墨戏”与文人画
    3.1 文人墨戏的艺术特征
        3.1.1 追求天真意趣
        3.1.2 追求怡情悦性
        3.1.3 追求诗、书、画一律
        3.1.4 追求率逸洒脱
        3.1.5 追求简化造型
    3.2 “墨戏”绘画的特性
        3.2.1 创作主体的游戏化状态
        3.2.2 创作过程中的自由性、随意性、偶然性
    3.3 文人对墨戏的偏爱决定了文人画的特质
4 文人墨戏作品
    4.1 以苏轼作品为例
    4.2 以米氏父子作品为例
    4.3 以徐渭作品为例
5 文人墨戏的作用与价值
    5.1 绘画主体独立创作意识的形成
    5.2 为绘画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当代学术语境中“气韵生动”概念的三个层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关于“气韵生动”本体概念的研究
        (二)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现代阐释的研究
        (三)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气韵生动”的概念史回顾
    第一节 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
        一、作为“六法”核心的“气韵生动”
        二、“气韵生动”及“六法”的标点问题
    第二节 “气韵生动”概念的历史流变
        一、唐五代:由人物画向山水画的迁移
        二、宋元:由山水描绘向生命真实的引申
        三、明清:落实于具体的笔墨技法之中
    第三节 “气韵生动”概念的现代阐释
        一、古典美学概念现代化转换的文化背景
        二、“气韵生动”现代阐释反映的美学话语建构及思维方式之转变
    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中国画学概念的“气韵生动”
    第一节 主体层面:审美心胸之进阶
        一、流动不拘的心灵自由
        二、通融合一的艺术观照
    第二节 形式层面:艺术特征之界定
        一、笔墨的浓淡繁密
        二、构图的虚实相生
    小结
第三章 作为中国美学概念的“气韵生动”
    第一节 “气韵生动”概念现代美学阐释内涵之解析
        一、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二、生命的本体论认识
    第二节 “气韵生动”概念现代美学阐释方法之运用
        一、西方现代美学观念的援引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
    小结
第四章 作为中国文化概念的“气韵生动”
    第一节 “气韵生动”概念在日本的传播
        一、还原中国文化的概念解释:以冈仓天心、青木正儿为中心
        二、对于日本学者概念译介的思考:徐复观释“气韵生动”
    第二节 “气韵生动”概念在欧美的传播
        一、“有节奏的生命力”:欧美汉学家对“气韵生动”的译介
        二、“气韵”的传播与回响:一个没有边界和中心的交流循环
    小结
结语
附录1 :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的论述辑要
附录2 :现当代美学论着中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的论述辑要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5)中国花鸟画个体旨趣与社会意识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花鸟画缘起与古代文人团体的关系
        (二)古代花鸟画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三)个体旨趣与社会意识的互动在花鸟画中呈现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花鸟画家个体旨趣和流派风格的研究
        (二)对社会变迁给画家旨趣变化影响的研究
        (三)对花鸟画家与社会生活联系互动的研究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文化研究”的视角
        (二)图像分析与历史分析相融合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二章 从图腾崇拜到个人意识的萌发
    一、花鸟画的起源和发展
        (一)花鸟画的思想源头
        (二)花鸟画的独立
        (三)花鸟科的正式登场
    二、花鸟画的情感结构:生命本真的自然情意
        (一)花鸟画的美学意蕴
        (二)回归生命本真的心灵选择
        (三)作为象征的传统文化符号
第三章 贵族审美的张扬与个人旨趣的隐遁
    一、奇花异石的政治意涵
        (一)皇权至上思想的强化
        (二)皇帝审美观的呈示
        (三)家国情怀的灌注
    二、写生精神: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审美取向
        (一)“黄家富贵”范式的确立
        (二)夺造化:理学影响下写实风格的形成
        (三)移精神:诗化的情感唯美的意境
第四章 个体旨趣与社会意识的对话和疏离
    一、淡写无声诗:自我表现意识的崛起
        (一)文人花鸟画:宣泄情感的笔墨空间
        (二)儒道兼容的人格美的构建
        (三)“四君子”与主体情志的象征
    二、被隔绝与被打开的世界
        (一)墨花墨禽:洗尽铅华清淡雅逸
        (二)文人花鸟画的真正成熟
        (三)变古复古变古间的心理维度
    三、画中有我:新美学原则的建立
        (一)牧溪禅宗花鸟画中的理趣表达
        (二)徐渭花鸟画的现代性意蕴
        (三)朱耷花鸟中的遗民情结
第五章 强化的个体旨趣与内化的社会意识
    一、受众的壮大:文人花鸟画的新境遇
        (一)城市意识的形成与作为文化商品的花鸟画
        (二)明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吴门画派的开创
        (三)吴门画派的成法与突破
        (四)吴门画派程式化的弊端
    二、我自有我怪:在市场中开创新画风
        (一)扬州盐商与扬州画派
        (二)扬州八怪的画风革新
        (三)扬州八怪的共同特点
    三、雅俗互渗:传统花鸟画的大胆革新
        (一)海上画派的兴起
        (二)早期海上画派的特点
        (三)担当与守望:海派金石大写意的精神气象
第六章 大众的崛起与现代花鸟的社会视野
    一、来自乡土的浪漫:文人花鸟画的民间化
        (一)真有天然之趣
        (二)美无处不在
        (三)大俗即大雅
    二、人民的赞歌:花鸟画的转型改造
        (一)时代的参与者:呼唤民族觉醒
        (二)全新的艺术环境与艺术规范
        (三)面对人民和社会的要求:表现生活的花鸟画
    三、传统花鸟画的现代转化:一种可能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二)赋予时代特色与建构地方性知识
        (三)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金农晚年绘画的禅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金农生平及其“禅道思想”界定
    第一节 金农生平
    第二节 “禅道思想”的界定
第二章 金农禅道思想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 金农禅道思想形成的外在因素
    第二节 金农禅道思想形成的内在因素
第三章 金农禅道思想在晚年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第一节 晚年绘画作品中“物我同化”、“明心见性”思想体现
    第二节 晚年绘画作品中“无念于心”思想体现
    第三节 晚年绘画作品中“空观”思想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7)金农题画艺术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间跨度
    (一)2000年以前(含2000年)
    (二)2001年至2010年(含2010年)
    (三)2011年至今
二、内容梳理
    (一)关于金农题画书写形式的研究
    (二)关于金农题画文本意义的研究
    (三)关于金农题画图文关系的研究
三、对金农题画艺术研究现状的思考

(8)金农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金农生平及书体演变
    1.1 少年求学临习古帖
    1.2 中年漫游追寻汉隶
    1.3 晚年寓居完善漆书
2.金农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2.1 自身与圈子文化
    2.2 环境与传统书风
    2.3 儒学与禅宗文化
3.金农书学思想解析
    3.1 金农书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3.2 对金农书学思想“怪”的解析
    3.3 金农书学思想中哲学的运用
    3.4 书学思想中禅宗的互融性
4.金农书学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画法关通书法津 ——石涛书法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回顾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石涛的书法观
    1.1 石涛的身世与学书渊源
        1.1.1 石涛的生平与身世
        1.1.2 石涛学书渊源
    1.2 石涛艺术思想特质
        1.2.1 从“书卷气”到“金石气”——对“法”的继承与拓展
        1.2.2 石涛书法理念在《画语录》中的体现
        1.2.3 禅宗对于石涛书法理念形成的作用
    1.3 石涛书法观
        1.3.1 上寻魏晋唐宋之书法观
        1.3.2 “弃董学苏”的审美趣味
        1.3.3 石涛书法中的传统意识——石涛《行草书临阁帖卷》
第二章 石涛的金石书法与画法
    2.1 从“以书入画”到“以画入书”——石涛的艺术表达
        2.1.1 “以书入画”与“以画入书”
        2.1.2 书法与诗文
    2.2 明末清初篆隶书风与碑学思想萌芽
        2.2.1 开清初金石风气之隶书
        2.2.2 篆书与金石气
    2.3 石涛行草书——书法风格的塑造与转变
        2.3.1 行书的“燥”与“真”
        2.3.2 草书的“形”与“神”
    2.4 石涛小楷——“古朴”与“劲秀”
        2.4.1 追摩魏晋小楷
        2.4.2 打破唐楷图式
    2.5 杂体书法的融合与化合
第三章 石涛与明清画家书法
    3.1 “笔墨溯源”——石涛与陈淳、徐渭
    3.2 “得与失”——石涛与董其昌
    3.3 “书画一体”——石涛与八大山人
        3.3.1 石涛与八大山人的书法比较
        3.3.2 石涛与八大山人书画一体的艺术风格
    3.4 从“尚奇尚美”到“支离丑拙”——石涛与傅山
        3.4.1 对颜真卿的追摹
        3.4.2 对“二王”的追摹
        3.4.3 对金石意味的诉求
第四章 石涛书法中的地理、空间与形式
    4.1 地理转移对石涛的影响
        4.1.1 地理转移对石涛书法的传播
        4.1.2 “大涤子”的地理意义
    4.2 书法空间传达与形式布局
        4.2.1 字体结构与章法布局
        4.2.2 明末清初的“视觉游戏”
第五章 石涛用印研究
    5.1 文人篆刻对石涛书法的影响
    5.2 印章的风格
        5.2.1 印章内容
        5.2.2 印章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10)金农题画文学中的多元趣味(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人情趣
二、世俗谐趣
三、禅宗理趣
四、结语

四、金农的绘画美学思想和禅宗(论文参考文献)

  • [1]“丹青不知老将至”——论金农绘画艺术中的“禅性”[J]. 李姝璠.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4)
  •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文人画中的“墨戏”艺术研究[D]. 杨瑞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当代学术语境中“气韵生动”概念的三个层面[D]. 张艺静.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花鸟画个体旨趣与社会意识的互动研究[D]. 姚瑞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6]金农晚年绘画的禅道思想研究[D]. 王荷. 扬州大学, 2019(02)
  • [7]金农题画艺术研究述评[J]. 吴昊天.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2)
  • [8]金农书学思想研究[D]. 杨鹏飞.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画法关通书法津 ——石涛书法艺术研究[D]. 闫晓姣. 上海大学, 2019(03)
  • [10]金农题画文学中的多元趣味[J]. 吴昊天.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01)

标签:;  ;  ;  ;  ;  

金农绘画美学思想与禅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