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疗项链临床应用总结

磁疗项链临床应用总结

一、磁疗项链临床应用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姜虹[1](2021)在《面向新老年人的智能穿戴移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新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其中膝骨关节炎作为老年群体的多发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由于膝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病痛,因此,从初期阶段进行预防和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膝骨关节炎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目前,可穿戴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智能可穿戴技术能够有效促进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与康复,但是,针对“新老年人”的智能可穿戴产品设计却凤毛麟角。因此,本课题结合移情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患有膝骨关节炎的新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展开智能可穿戴产品设计研究。在理论研究部分,对移情设计理念及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移情设计方法的优劣势。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特定需求,将移情设计方法分别用于各个设计阶段中,提出不同设计阶段中移情设计方法的思路,并结合新老年人与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特点,构建面向新老年人智能可穿戴的移情设计流程,即:通过对新老年人的移情,探究其用户特征与需求,将其转化为智能可穿戴产品的设计要素,提出设计方案并实现产品原型,最后进行方案评估。在设计实践部分,基于移情设计流程,展开新老年人智能可穿戴产品的设计研究,即:通过移情于患有膝骨关节炎的新老年人,提炼了该群体的生活特征、行为特征及情感特征,并将其转化为功能、交互及情感三个层面的设计要素,结合可穿戴技术的性能,完成了智能可穿戴的原型设计。通过情境表演与原型体验的移情设计方法,验证设计方案的可用性,并分析设计提升点。本课题通过构建新老年人智能可穿戴的移情设计流程,探究了膝骨关节炎新老年人对智能可穿戴的需求,并开展了智能可穿戴产品设计与评估研究,为新老年人智能可穿戴产品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本课题研究共有图46幅,表13个,参考文献106篇。

马诗景,何魁[2](2021)在《穴位按摩型保健首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跨界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首饰学科的跨界更是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现代人对养生保健的重视使得与中医养生相关的穴位按摩备受青睐。首饰在佩戴状态下与身体所形成的附着关系为按摩穴位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着力于探究一种将佩戴与穴位按摩相结合的新型首饰——穴位按摩型保健首饰。该类型首饰利用磁疗对相应穴位进行按摩,以期达到保健养生的功效。通过对中医穴位理论的梳理,针对首饰佩戴所对应的身体穴位进行设计调研与分析,提出了兼具美观、便携、保健功能的设计原型。本文研究的是传统中医与首饰设计结合的可行性,进而探讨首饰设计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方法。

赵珍珠[3](2020)在《家用保健按摩产品的外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探讨了家用保健按摩产品的外观设计方案,以现有的医疗理论技术为基础,以家庭使用为环境,结合工业产品的设计方法推进产品实现生产。课题首先针对现有按摩产品了解现状,对市场已有产品进行汇总分析,其次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基本理念,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了解,再者总结归纳现有产品的问题点与痛点,最后利用专业的设计方法构思产品,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整合技术、用户需求、迎合市场的创新性方案,利用已有的平台资源辅助设计的产品落地生产。本文主要针对腰部、颈部、眼部、便携式四个方向进行按摩仪设计,设计创新方向为:时尚感设计、体验感设计两方面。

姜婧晨[4](2020)在《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构建适合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的临床护理路径并评价此路径在提高受检者依从性、缓解焦虑情绪、缩短检查时间、改善图像质量、减少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实施效果。(2)该临床路径的构建将会为核医学专业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护理工作规范化流程的完善及持续改进提供有利循证依据和积极的参考价值。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阅读大量文献,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听取并筛选临床资深医务工作者针对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模块构建及应用的需求。(2)根据工作年限、学历、专业研究方向等主要方面建立结构合理的函询专家小组,根据相关理论及循证依据的支撑,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Delphi法),征求专家意见,对出入路径标准、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评价指标、护理路径实施方面等得出一致性意见,最终确定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3)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和北京某三甲心血管专科医院进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受检者实施传统护理,实验组受检者实施完成的临床护理路径,将两组受检者基线资料、图像质量、受检总时长、知识知晓率、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服务满意度、状态特质焦虑(STAI)评分进行比较,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和处理,受检者基线资料使用描述性分析;对效果评价指标采用t检验,两组间指标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指标在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服从正态分布者,采取非参数秩和检验;对率和构成比采用?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显着性检验α均取0.05。结果(1)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査阅相关数据库,以循证医学证据为支撑初步构建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成立课题工作小组,针对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发表建设性意见,对此路径中涉及到的护理内容精心筛选、判断,最终形成初步的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临床护理路径。针对初步形成的路径进行两轮Delphi法专家函询,院内专家4名,院外专家10名,剔除2份无效专家函询表,最终函询12名专家,对本护理路径进行筛选、判断,并进一步完善内容。专家函询结果:(1)专家积极系数:两轮函询回收率分别为85.71%、100%;(2)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Cr=0.877;(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一轮函询问卷护理项目三级条目数61条,必要性、可行性Kendall协同系数分别为0.458、0.491,宣教内容三级条目数17条,必要性Kendall协同系数为0.467;第二轮函询问卷护理项目三级条目数63条,必要性、可行性Kendall协同系数分别为0.554、0.586,宣教内容三级条目数18条,必要性Kendall协同系数为0.510,显着水平P<0.05。(2)临床应用结果:(1)两组受检者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受检者图像质量良好率为93.4%,对照组受检者图像质量良好率为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受检者对检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74.7%,对照组受检者对检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受检者对检查前一天采用高脂低碳水晚餐依从性和检查当天配合程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当天禁食依从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受检者检查总时长为195.22±25.026分钟,对照组受检者检查总时长为218.62±28.279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受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受检期间不良反应,实验组较对照组发生例数显着减少(P<0.05);(8)STAI评分方面:两组受检者均在受检前后进行STAI评分比较,两组受检者检查前STA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受检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受检者S-AI评分经过临床护理时间较检查前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AI评分受检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该临床护理路径中实验组出现的变异因素进行分析:变异因素主要由受检者图像质量不合格、发生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受检者未能按照正常护理路径进行。结论(1)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减少受检者受检过程中的负性情绪。(2)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提高受检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增加对检查的了解程度,增强受检者信心。(3)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极大提高受检者受检期间依从性,缩短了受检时间。(4)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有效改善图像质量,提高医师的诊断准确率。(5)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使受检者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有助于提高受检期间舒适度。(6)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和循证依据。临床护理路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充分体现当前医疗形势下护理专业的特点。

何悦[5](2020)在《沿小周天气血循行路径杵针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沿小周天理论的气血循行路径,采用杵针干预治疗原发性失眠,观察其有效性、安全性,探索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新方法,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治疗前后特定区域及经络的热值变化,探索红外热图在原发性失眠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64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为杵针组,对照组为西药组。杵针组采取杵针治疗,西药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均治疗4周。统计分析PSQI、SAS、SDS、红外热图T额颜(额颜温度)、△T督脉(督脉与背部躯干温度差)、△T任脉(任脉与正面躯干温度差)。结果:(1)基线分析: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总有效率:治疗后杵针组与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SQI积分:除西药组的日间功能障碍外,两组组内比较积分均降低(P<0.05);杵针组在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4)SAS、SDS积分: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积分均降低(P<0.05);杵针组SDS积分优于西药组(P<0.05),SAS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5)红外热图分析:组内比较:两组T额颜均下降(P<0.01)。杵针组△T督脉升高(P<0.01),△T任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T督脉、△T任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后杵针组T额颜小于西药组(P<0.05)。干预后两组△T督脉、△T任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额颜变化与PSQI变化正相关(P<0.05)。结论:(1)小周天杵针疗法和西药口服均可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在总有效率、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上,杵针疗法优于西药口服。(2)小周天杵针疗法可一定程度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3)红外热图在干预原发性失眠的疗效观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曹安[6](2019)在《穿戴式腰背部训练器联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是发生在腰椎、腰骶部的一组以疼痛为主的综合症,是骨骼肌肉相关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有文献指出,80%的成年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下腰痛,其发病率为7.6%~37%。CNLBP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和康复等。目前部分研究者主张将运动疗法作为治疗慢性NLBP的首选方案,循证医学认为推拿也是治疗方法之一。研究发现,运动疗法与其他方法结合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能取得最佳的全面康复效果。因腰痛病理机制复杂,患者个体差异较大,从而对运动疗法的方式、强度、频率和时间上的选择造成很大的难度。穿戴式腰背训练器利用一对传感器和App,通过视频游戏进行治疗性锻炼。该训练器通过50多场比赛,完成17个动作训练核心集肌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运动疗法治疗方法及效果个体差异大的问题。2.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拟采用穿戴式腰背训练器结合推拿治疗CNLBP患者,评估治疗前后患者腰痛症状的改善程度,以期为穿戴式腰背训练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3.对象与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患者56例,入选者符合纳入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8例、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9例。空白组卧床休息2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照组予推拿治疗。每次20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推拿基础上联合腰背部训练器进行训练。每次训练8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4.结果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1周、2周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VAS评分随时间呈现下降的趋势,治疗2周后观察组VAS值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VAS值下降的幅度均明显大于空白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ODI评分组间比较,P均>0.05;3组治疗2周后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ODI值变化趋势不同,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且治疗2周后观察组ODI值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白组ODI值在1周治疗后下降,2周治疗后较前有所上升。5.结论研究发现,穿戴式腰背训练器作为一种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联合推拿能明显缓解慢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较单纯推拿治疗效果更好。

黄楚峰[7](2019)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检测及传统腧穴诊察技术的过敏性鼻炎经穴反应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检测及传统经络腧穴诊察,观察肾阳虚型中重度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的部分腧穴与相应脏腑的背俞穴的反应现象。[方法]以73名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红外热成像仪和传统经络腧穴诊察法,对AR患者进行穴区体表(尺泽、孔最、列缺、太渊、曲池、温溜、偏历、合谷、阴陵泉、地机、公孙、太白、阴谷、水泉、大钟、太溪、肺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的温度检测和压痛诊察。另选取8例健康人,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健康状态下上述各穴的左右温度值。[结果]1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比较1.1 AR患者穴位温度比较将73例AR患者各20个受测腧穴(尺泽、孔最、列缺、太渊、曲池、温溜、偏历、合谷、阴陵泉、地机、公孙、太白、阴谷、水泉、大钟、太溪、肺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的左右侧同一腧穴温度进行比较,发现手太阴肺经的孔最、太渊,手阳明大肠经的温溜、合谷,足太阴脾经的公孙此5穴左右侧穴温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阳明大肠经的偏历,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太白此3穴左右侧穴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显示前述8穴的穴位温度值左右失衡。其余12个腧穴左右侧穴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健康人穴位温度比较8名健康人的上述20个腧穴的左右侧穴位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传统经络腧穴诊察结果比较2.1腧穴的压痛出现率及出现频次对73例AR患者中的52例进行上述20个腧穴的传统经络腧穴诊察,此20穴均出现压痛反应。将上述诊察腧穴按照经络脏腑相关性分为以下四组:A组腧穴(尺泽、孔最、列缺、太渊、肺俞)、B组腧穴(曲池、温溜、偏历、合谷、大肠俞)、C组腧穴(阴陵泉、地机、公孙、太白、脾俞)、D组腧穴(阴谷、水泉、大钟、太溪、肾俞),各组腧穴的诊察结果及比较如下。2.1.1腧穴的压痛出现率(1)手太阴肺经腧穴及肺俞A组腧穴压痛出现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孔最81%,尺泽79%,肺俞70%,太渊42%,列缺40%。经检验,孔最、尺泽、肺俞分别与太渊、列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孔最与尺泽、肺俞,尺泽与肺俞,太渊与列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及大肠俞B组腧穴压痛出现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合谷98%,曲池61%,温溜60%,偏历50%,大肠俞40%%。经检验,合谷与曲池、温溜、偏历、大肠俞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曲池与温溜、偏历、大肠俞,温溜与偏历、大肠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足太阴脾经腧穴及脾俞C组腧穴压痛出现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阴陵泉90%,地机88%%,公孙80%,太白6.5%,脾俞46%。经检验,阴陵泉、地机分别与太白、脾俞,公孙、太白分别与脾俞,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公孙与阴陵泉、太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地机与阴陵泉、公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足少阴肾经腧穴及肾俞D组腧穴压痛出现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水泉83%,大钟67%,太溪65%,肾俞54%,阴谷30%。经检验,水泉与太溪、肾俞、阴谷,大钟、太溪、肾俞与阴谷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大钟与水泉、肾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P<0.05);太溪与大钟、肾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2各组腧穴压痛的出现频次将各组腧穴的压痛出现频次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组腧穴与B组腧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C组腧穴与A组腧穴、D组腧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各类特定穴压痛出现率比较各类特定穴压痛出现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郄穴78%,原穴68%,合穴65%,络穴59%,背俞穴53%。经统计,郄穴与原穴、合穴、络穴、背俞穴,原穴、合穴与背俞穴的压痛出现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穴与络穴的压痛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其余特定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3脾经、大肠经、肺经、肾经经络压痛出现率比较各经络压痛出现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足太阴脾经100%,手阳明大肠经98%,手太阴肺经92%,足少阴肾经90%。经络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红外热成像检测和传统经络腧穴诊察同时出现阳性反应的腧穴同时出现两侧穴位温度差异和腧穴压痛的阳性反应者为阴陵泉50%,合谷48%,其余腧穴的阳性反应出现率均在40%以下。[结论]1.合谷、阴陵泉2穴的左右温度存在差异,且压痛出现率也高,初步提示合谷、阴陵泉更具有反应肾阳虚型中重度AR病理状态的特性。2.依据郄穴的压痛出现率最高,初步提示郄穴相对其他特定穴更具有反应肾阳虚型中重度AR病理状态的特性。3.AR患者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及足太阴脾经左右侧穴温失衡,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出现较高的压痛反应。初步提示该4经均与肾阳虚型中重度AR有一定的相关性。

陶欢[8](2018)在《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文献论述、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对肩颈软组织劳损的中西医治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前言,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首先从西医的角度阐述其病因、病理和此病对患者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随社会变化发病率的增加,对肩颈软组织劳损的治疗应该引起重视。指出主要病因为积累性损伤,并提出“筋膜触发点”理论,其病理则是一个无菌性炎症引起局部软组织变性的过程。目前国外主要的治疗方式为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主要用的药物有麻醉性镇痛剂、非甾体抗炎药、骨骼肌松弛药、A型肉毒毒素、抗抑郁药、皮质类固醇药物、抗痉挛药等等。其次从中医角度阐述其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治则治法。指出肩颈软组织劳损属于中医学“痹证”、“筋伤”的范畴,病因主要为寒、湿、劳累等外因,气滞、血阻等内因,病位在肩颈部,病变多涉及肝、脾等脏,病属虚实夹杂,气滞血瘀、脾阳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多由劳累、风寒湿邪侵袭引发,气滞血瘀即是发病的关键因素,也是引发的结果。根据该病病机特点,治疗上以补虚泄实为治疗原则,以温阳祛湿散寒、活血化瘀为治法进行辨证论治。具体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针法、灸法、小针刀、按摩、理疗、电针等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研究结果,通过临床观察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对肩颈软组织劳损的治疗疗效,探讨此治疗方法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则为讨论部分,主要包括临床疗效分析以及此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陈述,探讨其机理,指出设计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目的:本研究以肩颈软组织劳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指拨法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热敷干预的临床效果,旨在:(1)探讨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通过热敷组与对照组的对比,证明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相对单纯指拨法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的优越性,为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提供科学依据;(3)形成一套科学性强、疗效明确、简便易行、易于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的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的方案。方法:根据制定的研究方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和诊断标准的肩颈软组织劳损患者共70人,将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人,热敷组35人,对照组在阿是穴、软组织反应物和肥厚增生处给予软组织劳损的常规指拨法手法治疗,同时操作时要避免对生理期和怀孕人群的肩井穴实施任何按摩手法,热敷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伸筋草、海风藤、海桐皮、接骨木、独活、当归等中药热敷干预,辩证给予加用相应热敷中药,如痛甚加木香,湿重、肢体麻木加威灵仙,偏于寒,眩晕明显者加大茴香。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干预8周三个时间点对热敷组和对照组患者自我疼痛程度、肩颈部活动度、肌肉僵直度、软组织反应物情况、伴随症状等症状体征进行病情评估,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定,并根据肩颈软组织劳损治疗前后病情的评估结果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情况和疗效评定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探讨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干预肩颈软组织劳损相对单纯指拨法治疗的优越性,为指拨法结合中药治疗软肩颈软组织劳损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为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防治软组织劳损提供依据。成果:临床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热敷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疗效评分比较,P<0.01,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治疗后热敷组临床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5.71,对两组有效率进行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5,提示热敷组疗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热敷组未见不良反应,可视为安全。结论:指拨法和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对肩颈软组织劳损的治疗都具有较好的疗效,相比之下,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的疗效优于单纯的指拨疗法。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在对肩颈软组织劳损的治疗中能发挥其独特、综合、全面等优势,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易于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的健康疗法,值得推广。

田阿敏[9](2018)在《基于超高场核磁共振的人类中央凹皮层表征研究》文中认为人类视觉系统可加工包括目之所及的中央区域(0°-1.7°)、近中央区域(1.7°-5°)、周围区域的垂直方向124°与水平方向188°的视野范围,中央区域即为人注意所在,也即视线锁定区域。中央凹区域投射在视网膜中央凹位置上,此处负责人类感兴趣视野区域的精细加工。以往研究由于受到分辨率、脑皮层大血管噪声等影响,难以准确绘制中央凹皮层表征图谱并测算皮质厚度、灰质体积等重要指标。本文借助国内第一台主动屏蔽的超高场核磁共振扫描仪,结合精心改良优化的视觉刺激,得到分辨率为0.5*0.5*0.5mm3的结构像以及分辨率为1.6*1.6*1.6mm3的功能像,良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此外,对于中央凹皮层表征模型,目前有两种流行的理论,一种为V2与V3在中央凹处形成条带,另一种为V2与V3在到达中央凹区域之前即相交,V3不参与中央凹信息的加工。本文通过精益的实验设计和良好的实验安排及数据处理,得到了支持理论二的可靠证据。。本文首先进行了充分的预实验,优化了实验步骤、扫描参数、视觉刺激参数以及数据处理步骤和方法。数据均经过严格的检查、预处理后,采用相位法提取映射拓扑图、补丁曲率法摊平灰白质及灰质-软脑膜边界、空间查找法确定皮质厚度、低频振幅振荡算法等确定静息态脑网络、T检验确定数据差异有效性等方法。其次,本文进行了6位视觉正常志愿者的扫描并完成了数据分析。这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得到了 6个被试在0~5°视野范围内的映射拓扑图,计算了皮质放大率,并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第二种模型,即V2和V3均充分参与中央凹视觉信息加工。最后,本文邀请到3名黄斑变性志愿者做对照补充实验。实验发现,相比于视觉正常组,黄斑变性使得人视觉皮层激活变少,V2和V3在中央凹处的条带变窄,在发生视觉代偿的同时也出现了用进废退的现象。

王凤亭[10](2017)在《负面评论造成的损害及其补救方法研究 ——基于实证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在在线购物场中,因为互联网环境的虚拟性特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以前一般无法亲自使用商品,对于商品的实际情况也并不十分了解,往往只能借助于商家提供的信息与其他消费者针对商品给出的评价来决定这个商家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可以在这个商家进行购买。相比于商家提供的信息,客观的消费者评论的参考价值更大。本文对负面评论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将负面评论内容分为产品质量问题,服务态度问题与商家诚信问题,消费者对这些问题的感知直接反映在其对于商家印象的感知上。然后研究一从信任损失的角度对不同的负面评论内容对商家信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二从信任补救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商家反馈对商家印象感知损失与信任损失的补救效果差异,以上两部分的研究是通过设计在线购物场景实验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进行。研究一与研究二主要成果:1)对商家善意的感知主要受到对商家服务态度感知的影响。2)对商家正直和能力的感知主要受到对产品质量感知的影响。3)在信任与商家印象补救方面,发现道歉和解释的组合对于产品质量问题有较好的补救作用。4)而商家服务态度出现问题时,道歉、解释和和补偿都不可缺。5)商家诚信受到质疑的时候,则是解释的作用最大。针对不同的损害问题,不同组合的反馈方式补救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另外在研究三部分还创新性地借助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磁共振成像研究方法对不同商家反馈类型对信任的影响机制差异进行研究,在商家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场景下,通过比较不同反馈出现时被试的脑部活跃差异情况,发现道歉和解释在影响信任的影响神经机制上是存在差异的。研究三主要成果:相比于采取无效信息的反馈,商家采取有效信息的反馈如道歉、解释等,对于消费者信任的激发程度更为显着;道歉更多地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情绪来影响其信任;解释则更多地通过影响消费者评估处理信息的过程来影响影响信任。

二、磁疗项链临床应用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疗项链临床应用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新老年人的智能穿戴移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与解决思路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2 新老年人智能可穿戴产品移情设计流程构建
    2.1 移情设计概述
    2.2 移情设计方法
    2.3 新老年人智能可穿戴产品移情设计方法及流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新老年用户研究阶段
    3.1 用户预研
    3.2 移情产生
    3.3 沉浸其中
    3.4 联系用户
    3.5 移情撤离
    3.6 本章小结
4 智能可穿戴产品设计阶段
    4.1 设计概念与关键技术设想
    4.2 设计方案输出
    4.3 本章小结
5 智能可穿戴设计评估阶段
    5.1 情境表演
    5.2 原型体验
    5.3 设计提升点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新老年人慢性疼痛情况的调研问卷
附录2 部分访谈记录摘要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穴位按摩型保健首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穴位按摩型首饰
2 穴位按摩型保健首饰的功效
    2.1 穴位按摩型保健首饰的生理功效
    2.2穴位按摩型保健首饰的心理功效
3 穴位按摩型保健首饰的设计调研
    3.1 神门穴、合谷穴按摩型保健首饰模型
    3.2 中魁穴按摩型保健首饰模型
    3.3 眼耳穴按摩型保健首饰模型
    3.4 首饰模型的外观偏好度
4 结论

(3)家用保健按摩产品的外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分析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内容
        1.1.3 研究的意义
        1.1.4 研究的方法
    1.2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按摩产品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1 国内发展概况
        2.1.2 国外发展概况
    2.2 现有按摩产品归纳分析
        2.2.1 颈部按摩产品
        2.2.2 腰部按摩产品
        2.2.3 眼部按摩产品
        2.2.4 便携式按摩产品
    2.3 市场按摩产品发展总结
第3章 用户调研需求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问卷实施
        3.1.3 问卷结果汇总与分析
    3.2 用户访谈
        3.2.1 深度访谈设计
        3.2.2 深度访谈实施
        3.2.3 访谈结果汇总与分析
    3.3 用户需求的归纳与总结
        3.3.1 时尚感创新方向
        3.3.2 体验感创新方向
第4章 产品设计与实践
    4.1 产品确定方向
        4.1.1 创意构思
        4.1.2 设计定位
    4.2 产品制作与生产
        4.2.1 颈部按摩产品设计实践
        4.2.1.1 方案草图
        4.2.1.2 方案确定
        4.2.1.3 设计分析
        4.2.1.4 模型制作
        4.2.2 腰部按摩产品设计实践
        4.2.2.1 方案草图
        4.2.2.2 方案确定
        4.2.2.3 设计分析
        4.2.2.4 模型制作
        4.2.3 眼部按摩产品设计实践
        4.2.3.1 方案草图
        4.2.3.2 方案确定
        4.2.3.3 设计分析
        4.2.3.4 模型制作
        4.2.4 便携式线款按摩产品设计实践
        4.2.4.1 有线款产品设计
        4.2.4.2 无线款产品设计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按摩产品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按摩产品设计研究调查访谈脚本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
    1.1 准备阶段
    1.2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初步构建
    1.3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专家函询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观测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分析
    2.7 研究结果
    2.8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3.2 研究的创新点
    3.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沿小周天气血循行路径杵针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中止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1.7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1.9 质量监控
    1.10 伦理原则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对照设计
    2.4 盲法设计
    2.5 技术路线图
    2.6 治疗方法
    2.7 红外热图拍摄
    2.8 观察指标
    2.9 疗效评定标准
    2.10 安全性评价
    2.11 依从性评价
    2.12 数据管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基线可比性分析
    3.3 PSQI积分结果
    3.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3.5 SAS、SDS量表得分改善情况
    3.6 红外热图比较
    3.7 安全性结果及分析
    3.8 依从性结果及分析
讨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失眠流行病学现状
        1.2 西医治疗失眠现状
        1.3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 研究方案的确立
        2.1 治疗方法的确立依据
        2.2 对照组设置依据
        2.3 课题观察指标的选择
    3 研究结果讨论
        3.1 基线资料讨论
        3.2 治疗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三年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量表
    中医红外热成像技术规范摄像环境
    红外热成像摄图标准与流程
    红外热成像摄图体位标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穿戴式腰背部训练器联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腰痛的概述
    2. 穿戴式设备背景、优势、在康复中的应用及展望
    3. 穿戴式腰背训练器
第二章 实验部分
    1. 试验设计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基于红外热成像检测及传统腧穴诊察技术的过敏性鼻炎经穴反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络腧穴诊察的研究进展
        1 经络腧穴诊察的理论基础
        1.1 经络腧穴与脏腑的联系
        1.2 经络腧穴诊察的部位和相关理论基础
        2 传统的经络腧穴诊察方式
        3 经络腧穴诊察的阳性反应表现
        4 现代经络腧穴诊察技术的发展
        4.1 现代科技的经络腧穴诊察方法
        4.2 现代医家对于经络腧穴诊察的认识
        5 经络腧穴诊察在临床的应用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的研究进展
        1 医用红外热成像概述
        2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原理分析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西医学中的应用
        3.1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3.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3.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3.4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炎症疾病中的应用
        3.5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皮肤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3.6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4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1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望诊、舌诊中的应用
        4.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针灸原理和经络现象研究中的应用
        4.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穴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4.4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样本量
        2.3 观察指标
        2.4 腧穴选择与定位
        2.5 诊察方案
        2.6 统计方法
    3 诊察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
        3.3 传统经络腧穴诊察结果
        3.4 红外热成像检测和传统经络腧穴诊察同时出现阳性反应的腧穴结果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特定穴反应现象探讨
        1.1 郄穴的反应现象探讨
        1.2 原穴的反应现象探讨
        1.3 合穴的反应现象探讨
        1.4 络穴的反应现象探讨
        1.5 背俞穴的反应现象探讨
    2 各组腧穴反应现象探讨
        2.1 手太阴肺经腧穴、肺俞的反应现象探讨
        2.2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大肠俞的反应现象探讨
        2.3 足太阴脾经腧穴、脾俞的反应现象探讨
        2.4 足少阴肾经腧穴、肾俞的反应现象探讨
    3 腧穴分析
        3.1 合谷
        3.2 阴陵泉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之处
        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穴位诊察记录法自制量表
    附录二 鼻总体症状VAS评分
    附录三 鼻腔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RQLQ)
    附录四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附录五 红外热成像图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二、病名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四、病理生理研究
        五、诊断
        六、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治疗原则
        五、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两组患者性别分析比较
        二、两组患者年龄分析比较
        三、两组患者病程分析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评估分析比较
        五、诊断标准
        六、纳入标准
        七、排除标准
        八、中止标准
    第二节 治疗方法
        一、研究病例容量与分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三、观测指标
        四、统计分析检测结果
        五、治疗结果分析
        六、安全性观察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临床疗效分析
    第二节 指拨法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的理论依据
        一、文献依据
        二、实验室依据
        三、临床依据
    第三节 中药热敷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的理论依据
        一、文献依据
        二、实验室依据
        三、临床依据
    第四节 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的理论依据
        一、文献依据
        二、临床依据
        三、指拨法选穴分析
        四、热敷中药选取分析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不足与误差分析
        一、设计不足
        二、误差分析
    第六节 改进方法与本领域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基于超高场核磁共振的人类中央凹皮层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全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视觉系统与核磁共振
    2.1 引言
    2.2 视觉系统概述
        2.2.1 视野
        2.2.2 视网膜与中央凹
        2.2.3 视觉皮层
        2.2.4 视觉映射拓扑图
    2.3 超高场核磁共振成像
    2.4 黄斑变性
    2.5 FREESURFER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实验及数据处理
    3.1 引言
    3.2 志愿者情况说明
    3.3 视觉刺激与实验任务
    3.4 实验设备
    3.5 扫描序列与实验安排
    3.6 实验数据处理
        3.6.1 图像的预处理
        3.6.2 脑组织的分割和重建
        3.6.3 皮层的“充气”膨胀(Inflation)
        3.6.4 皮层的切开展平
        3.6.5 视觉映射拓扑激活区提取及投射
        3.6.6 视觉皮层功能区的划分(Area Delineation)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央凹皮层表征实验与结果讨论
    4.1 引言
    4.2 志愿者情况说明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斑变性皮层表征实验与结果讨论
    5.1 引言
    5.2 志愿者情况说明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重述
    6.2 研究展望
    6.3 工作总结
    6.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附录
    附录1: 黄斑变性病人诊断及眼底图片
    附录2: 浙江大学7T磁共振安全筛查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FreeSurfer Code
    附录5 边界提取方法

(10)负面评论造成的损害及其补救方法研究 ——基于实证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eWOM与负面在线评论
    2.2 信任、信任损失与信任补救
        2.2.1 信任及其维度
        2.2.2 在线购物环境中的信任损失事件
        2.2.3 在线商家的信任补救方式
    2.3 与信任、商家反馈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商家出现负面评论造成信任损失
        3.1.1 负面评论内容对商家善意的影响
        3.1.2 负面评论内容对商家正直的影响
        3.1.3 负面评论内容对商家能力的影响
    3.2 商家反馈对商家印象感知和信任的补救作用
        3.2.1 情感型补救对商家印象的影响
        3.2.2 信息型补救对商家印象的影响
        3.2.3 功能型补救对商家印象的影响
    3.3 在线购物情境中信任三维度对信任整体的影响差异
第四章 负面评论的信任损失及其补救方法实证研究
    4.1 量表开发
    4.2 预实验
    4.3 正式实验
        4.3.1 实验场景
        4.3.2 研究一:负面评论的信任损失研究实验过程
        4.3.3 研究二:商家反馈的信任补救研究实验过程
        4.3.4 假设检验工具
第五章 研究三:不同商家反馈对信任影响机制差异神经机制研究
    5.1 反馈对信任影响机制差异研究研究场景与对象
        5.1.1 研究场景
        5.1.2 实验对象的确定
    5.2 反馈对信任影响机制差异研究过程
        5.2.1 扫描前过程
        5.2.2 扫描中过程一:实验引导与准备
        5.2.3 扫描中实验材料
        5.2.4 扫描中过程二:正式扫描实验
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6.1 研究一研究二模型的数据准备
        6.1.1 问卷数据收集
        6.1.2 问卷数据筛选
        6.1.3 基本信息统计
    6.2 行为学研究度量模型验证
        6.2.1 度量模型聚合效度检验
        6.2.2 度量模型区别效度检验
        6.2.3 度量模型信度检验
    6.3 行为学研究结构模型分析
        6.3.1 结构模型变量的R~2值
        6.3.2 结构模型变量间的路径系数与显着性
    6.4 神经科学实验研究数据分析过程
        6.4.1 扫描参数
        6.4.2 扫描数据预处理
        6.4.3 扫描数据统计分析
    6.5 神经科学实验研究成像数据结果
        6.5.1 有效信息反馈与无效信息反馈脑区活跃差异
        6.5.2 不同反馈方式影响信任的神经机制差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发现
        7.1.1 研究一主要发现
        7.1.2 研究二主要发现
        7.1.3 研究三主要发现
    7.2 理论意义
    7.3 实践意义
    7.4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行为学实验问卷
    附录2 被试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被试安全筛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磁疗项链临床应用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新老年人的智能穿戴移情设计研究[D]. 姜虹.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穴位按摩型保健首饰设计研究[J]. 马诗景,何魁. 中国宝玉石, 2021(01)
  • [3]家用保健按摩产品的外观设计研究[D]. 赵珍珠.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D]. 姜婧晨.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沿小周天气血循行路径杵针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D]. 何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穿戴式腰背部训练器联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D]. 曹安.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7]基于红外热成像检测及传统腧穴诊察技术的过敏性鼻炎经穴反应观察[D]. 黄楚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指拨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肩颈软组织劳损的临床观察[D]. 陶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基于超高场核磁共振的人类中央凹皮层表征研究[D]. 田阿敏. 浙江大学, 2018(10)
  • [10]负面评论造成的损害及其补救方法研究 ——基于实证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D]. 王凤亭.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标签:;  ;  

磁疗项链临床应用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