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籽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体内外耐药逆转作用

葡萄籽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体内外耐药逆转作用

一、葡萄籽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体内外耐药逆转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国荣[1](2021)在《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和侵袭转移的发生是临床上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MDR和侵袭转移机制从中药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活性成分是目前抗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方面出发,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筛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基于代谢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对活性成分的逆转机制及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乳酸脱氢酶(LDH)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被认为是浸润性癌重要靶点的特性,以LDH为靶分子,从中药中筛选其抑制剂。同时基于MDCK-MDR1细胞模型,进行P-糖蛋白(P-gp)介导的MDR逆转剂的筛选。1、中药中LDH抑制剂筛选建立固定化LDH方法,从大黄和虎杖中筛选潜在抑制剂。首先,以磁纳米粒子(MNPs)为载体,经氨基化修饰后,将LDH以共价键合的方式固定在MNPs表面,得到固定化LDH。为了获得最大的酶活力,采用单因素与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pH值、固定化时间和LDH浓度。在pH值为5.85、反应时间为3.14h、LDH浓度为0.37 mg/mL时,固定化LDH酶活性最佳,此时,LDH固定在MNPs上的量约为49μg/mg。随后,以galloflavin(阳性对照)、绿原酸和毛蕊花糖苷(阴性对照)为模型混合物,进行配体垂钓实验,对固定化LDH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进行验证。最后,将固定化LDH方法与UPLC-MS/MS相结合,从两种富含蒽醌类化合物的天然产物(大黄和虎杖)中筛选潜在LDH抑制剂。从大黄和虎杖提取物中分别筛选并鉴定出9个和6个化合物,其中有3个化合物为二者所共有,这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2、基于MDCK-MDR1细胞的P-gp抑制剂筛选利用P-gp过表达的MDCK-MDR1细胞,通过细胞毒性、罗丹明-123(Rh-123)蓄积与外排、Western blot实验和转运实验,对虎杖和白屈菜两种中药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进行P-gp抑制剂筛选研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确定各个药物的IC20值,蒽醌类和多酚类化合物选择40、20、10 μM进行后续研究。Rh-123蓄积与外排实验显示虎杖提取物比白屈菜提取物对P-gp的抑制作用更强。对三类单体化合物比较,蒽醌类化合物对P-gp抑制作用最强,尤其是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其次是多酚类和3个毒性较大的生物碱。另外,通过不同药物处理时间对Rh-123蓄积的影响可以初步推测除虎杖苷、白藜芦醇三甲醚和白屈菜红碱外,其余化合物既能抑制P-gp的功能,又能抑制P-gp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除虎杖苷和白屈菜红碱外,其余化合物均能抑制P-gp表达。选择效果最强的蕙醌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文献报道较多的白藜芦醇进行转运研究,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和白藜芦醇能显着抑制P-gp底物地高辛的外排,而大黄酚没有这种抑制作用。此外,我们还补充了 5个结构相近且毒性较小的生物碱进行研究,发现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对P-gp均有较好抑制作用,有望成为MDR逆转剂。3、芦荟大黄素(AE)逆转MDR机制研究基于乳腺癌MCF-7/ADR细胞耐药模型,研究AE的逆转效果及机制。AE能显着逆转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ADR)的耐药性,其逆转指数为4.86。20μMAE与ADR联用对P-gp的表达没有抑制作用,但能显着促进ADR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AE能使ADR更多的进入细胞核中,细胞核是ADR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场所。P-gp对ADR的外排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而AE能降低细胞内ATP水平,因而推测AE通过抑制P-gp的外排功能来发挥逆转作用。能量代谢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AE与ADR联用可抑制糖酵解、TCA循环、谷氨酰胺代谢及相关氨基酸合成途径。此外,我们还发现AE不仅可以逆转ADR诱导的耐药,还可以诱导自噬作为防御机制,抑制这一过程可增强AE的逆转活性。此外,AE与ADR联合用药还可以导致MCF-7/ADR细胞G2/M期阻滞并通过DNA损伤、ROS生成、caspase-3激活诱导细胞凋亡。4、芦荟大黄素(AE)和大黄素(EMD)抑制乳腺癌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乳腺癌MCF-7细胞与人脐血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模型进行了考察,筛选并鉴定出25个生物标志物,涉及谷胱甘肽代谢、甲硫氨酸循环、嘌呤代谢和TCA循环等代谢通路,这些代谢通路均与肿瘤的恶性表型有关。采用共培养模型研究AE和EMD这两个同分异构体对MCF-7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AE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血管生成,而EMD主要是抑制黏附。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AE和EMD抑制MCF-7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AE和EMD组分别筛选出27个和13个生物标志物,涉及多胺代谢、维生素B6代谢、甲硫氨酸循环、TCA循环、谷胱甘肽代谢、嘌呤代谢和天冬氨酸合成等通路。选择这些通路上的典型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发现AE能显着降低这些代谢物的含量且效果明显强于EMD。

吕鹏[2](2020)在《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乳腺癌的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预计,在2030年我国乳腺癌发病数可达到23.4万例。目前,紫杉类药物及蒽环类药物仍是治疗乳腺癌单药有效的化疗药物。然而,临床实践证实仍有30%~50%的乳腺癌患者对其不敏感。中医药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具有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优势。乳腺癌属于中医学“乳岩”及“乳石痈”等范畴。根据乳腺癌“肝郁脾虚、痰瘀互阻”的病机特点,课题组提出乳腺癌的基本治则是“疏肝健脾,活血化痰”。逍遥散具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为疏肝健脾的经典古方。加入具有活血化痰功效的穿山龙、浙贝母组成的龙贝逍遥散辨证加减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机制研究发现逍遥散类方剂抗乳腺癌癌作用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及靶蛋白表达有关。乳腺癌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及多途径的复杂过程,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包括遗传改变和表观遗传的改变。从遗传及表观遗传方面综合深入探索其靶点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验方龙贝逍遥散推广应用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在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及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以及miR-145甲基化及低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前提下,明确龙贝逍遥散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2.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①龙贝逍遥散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功能实验:CCK-8法筛选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浓度;根据IC50值的药物浓度进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②慢病毒转染miR-145入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CCK8法及划痕实验检测miR-14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qPCR法检测miR-145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③BSP及qPCR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冻干粉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2.体内移植瘤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构建MDA-MB-231及高表达miR-145的MDA-MB-231的乳腺癌移植瘤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紫杉醇)进行药物干预,观察裸鼠一般状态;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测量移植瘤长短径,计算瘤体积、移植瘤瘤重和抑瘤率;观察裸鼠生存期;BSP及qPCR方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对移植瘤组织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影响,以及龙贝逍遥散对miR-145/c-Myc/TP53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 ax表达的影响。结果1.体外实验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IC50值,48h为0.7613mg/ml,72h为0.7664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IC50值,48h为1.261mg/ml,72h为1.095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 MCF-10A 的 IC50 值,48h 为 2.891mg/ml,72h 为 2.423mg/ml。MDA-MB-231细胞IC50值最小,对中药最为敏感,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的IC50值最大,表明该细胞对中药处理最为耐受;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在MCF-7及MDA-MB-231的IC50值内对MCF-10A无明显抑制作用甚至促增殖作用。相同条件培养48h后,根据MDA-MB-231及MCF-7的IC50值浓度,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P<0.05),而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②荟萃分析结果表明,miR-14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SMD为-2.90(95%CI=-3.11,-2.70)。此外,ER阳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miR-145表达明显低于ER及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miR-145在淋巴结转移阴性或直径小于2cm的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或直径大于2cm的乳腺癌患者(P<0.001)。MCF-7及MDA-MB-231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处于高甲基化状态,其miR-145表达明显低于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慢病毒转染miR-145入MDA-MB-231细胞后,发现miR-145能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过表达miR-145可上调MDA-MB-231细胞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P<0.01),下调c-Myc及Bcl-2的mRNA表达水平(P<0.01;P<0.001),但对TP53无显着影响(P>0.05)。③龙贝逍遥散冻干粉0.8mg/ml干预MDA-MB-231细胞24h后,可部分下调MDA-MB-231细胞miR-145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并可上调MDA-MB-231细胞miR-145、TP53、Bax 及 caspase3 mRNA 表达水平(P<0.01),下调 c-Myc 及 Bcl-2 的mRNA表达水平(P<0.05;P<0.01)。2.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及正常对照组裸鼠状态较好,反应灵敏,活动及饮食、饮水量正常,皮肤红润;模型对照组及紫杉醇组裸鼠一般状态较差。②各组裸鼠腋下移植瘤持续增长,模型对照组裸鼠瘤块生长速度从给药后第4天开始明显快于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紫杉醇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药物干预10天后取材,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瘤重分别为1.01±0.20g、0.73±0.13g、0.55±0.10g、0.53±0.10g及0.42±0.04g。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7.72%、45.54%、47.52%及58.42%,联合用药组对三阴性乳腺癌移植瘤的抑瘤率最高。③利用Log-rank(Mantel-Cox)test(conservative)统计分析生存期,龙贝逍遥散组生存期优于联合用药组优于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优于PTX组优于肿瘤模型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体内机制研究表明,经过药物干预后,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分及联合用药组移植瘤组织细胞miR-145表达较肿瘤模型组比较明显上升(P<0.01),PTX组较肿瘤模型组具有上升趋势(P>0.05)。与肿瘤模型组比较,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TP53、caspase3及BAX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上升,c-Myc及BCL-2相对表达量呈现不同程度下调,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应用PTX较单纯应用PTX比较,在TP53、c-Myc及BCL-2mRNA相对表达量上具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1.龙贝逍遥散能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的增殖与迁移,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有效剂量内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显示出一定的靶向性,尤其对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最为敏感;2.基于文献荟萃分析及细胞实验证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低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145可通过调节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3.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机制可能与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表达有关;4.龙贝逍遥散可改善乳腺癌移植瘤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小鼠生存质量,延长小鼠生存期,抑制小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与紫杉醇联合应用能提高紫杉醇的抑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发挥抗小鼠移植瘤作用。

王俊敏,王慧杰,孙彦君,陈辉,郝志友[3](2019)在《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故寻找高效低毒的相关逆转剂是该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体外实验被证明具有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很多,但真正进入临床研究的只有异搏定、环孢菌素A等极少数,而且疗效不理想,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转到低毒的天然产物,并从中发现具有相关作用的活性成分,本文将对此进行概述。

王丽娟[4](2014)在《薯蓣皂苷逆转阿霉素多药耐药、增加甲氨蝶呤吸收的分子药理学机制》文中指出多药耐药是癌症化疗成功的主要障碍,而癌细胞能对结构各异机制不相关的药物产生耐药性,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多药耐药和药物外排转运体MDR1(multidrug resistance 1,MDR1)过表达相关。MDR1是一个被多药耐药1基因编码的170KD的膜糖蛋白,是ATP依赖的具有药物外排功能的转运蛋白。在肿瘤细胞中,MDR1泵出抗癌药物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NF-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是作为转录因子介导MDR1导致耐药的蛋白复合物。NF-κB的激活需要IκB-α的磷酸化,即p-IκB-α(phosphorylation of inhibitor κB-α,p-IκB-α)显着的增加导致 NF-κB 激活。克服MDR1介导的耐药性可以通过阻碍外排泵的功能和抑制它的表达来实现。因此,抑制MDR1介导的药物外排将引起化疗药治疗的多药耐药癌细胞的复敏,可以被认为是对具有多药耐药癌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的一些抗癌药如生物碱、蒽环类抗生素和表鬼臼毒素很容易产生多药耐药,因此急需开发有效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另外,大剂量甲氨蝶呤可以达到常规化疗剂量、化疗方案作用不到的盲区部位,从而提高化疗的效果,但甲氨蝶呤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且剂量越大,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越大,会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表现出恶心、胀气、呕吐、厌食、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导致患者的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甲氨蝶呤是MDR1的底物,寻找一种多药耐药的抑制剂,抑制MDR1,在降低甲氨蝶呤的剂量的同时提高甲氨蝶吟的小肠吸收,可以有效减轻甲氨蝶呤致消化道黏膜炎。薯蓣皂苷是一个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广泛存在于一些药用植物中,如穿龙薯蓣、盾叶薯蓣和山药中,药理学研究已证实这个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脂、抗癌、保肝的作用,而且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因此含此类成分生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依赖于对经过选择的且对广谱抗癌药存在交叉反应性的癌细胞系的分析。已有研究结果证实,薯蓣皂苷能逆转肝癌细胞HepG2对阿霉素(adriamycin,ADR)的耐药性,其在白血病和乳腺癌中对阿霉素的耐药和甲氨蝶呤吸收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我们利用了一个阿霉素敏感的白血病细胞系(Human doxorubicin-sensitive erythroleukemic cells,K562 cells)、来源亲本细胞 K562 的阿霉素耐药的细胞系(Human doxorubicin-res的磷酸化抑制了 NF-κB的活性进而下调了 MDR1的表达。istant erythroleukemic cells,K562/ADR cells)、表达分化的小肠细胞特征的细胞系(human 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s,Caco-2 cells)、一个阿霉素敏感乳腺癌细胞系(human adriamycin-sensitive breast cancer cells,MCF-7 cells)、来源亲本细胞MCF-7的阿霉素耐药的细胞系(human adriamycin-resistant breast cancer cells,MCF-7/ADR cells)等肿瘤细胞模型和大鼠小肠来研究薯蓣皂苷对阿霉素耐药和甲氨蝶呤吸收的影响,旨在阐明此效果及其分子药理学机制即薯蓣皂苷对MDR1表达的影响及MDR1的表达和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第一部分 薯蓣皂苷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ADR多药耐药的逆转效果及分子药理学机制目的:研究薯蓣皂苷对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效果,探讨薯蓣皂苷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分子药理学机制。方法:以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及其阿霉素耐药细胞系K562/ADR为研究对象,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噻唑蓝)(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毒性作用;以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种细胞系内薯蓣皂苷对阿霉素细胞内蓄积的影响来反映薯蓣皂苷对MDR1外排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MDR1、phospho-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Quantitative PCR法检测MDR1的mRNA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系统检测MDR1和NF-κB启动子活性。结果:与K562细胞系相比,K562/ADR耐药细胞系中MDR1的mRNA和蛋白均高表达,且耐药细胞中的阿霉素细胞内潴留减少。薯蓣皂苷对K562和K562/ADR表达出大致相同的细胞毒性,由此计算出薯蓣皂苷无毒性的浓度即IC10(10%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10)为0.3 μM。此浓度的薯蓣皂苷显着增加了阿霉素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导致阿霉素在耐药细胞中的IC50(50%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50)值由42.4±2.6 μM减少到2.4±0.1 μM,即薯蓣皂苷显着增加了阿霉素的细胞毒性,表明薯蓣皂苷通过增加阿霉素在耐药细胞内的蓄积增加了阿霉素的细胞毒性。而且,薯蓣皂苷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了 K562/ADR细胞的MDR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明薯蓣皂苷通过抑制MDR1的表达增加了阿霉素的细胞内蓄积进而逆转了阿霉素的耐药。另外,薯蓣皂苷抑制了 MDR1和核因子NF-κB的启动子活性以及IκB-α的磷酸化,表明薯蓣皂苷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抑制了 NF-κB的活性进而下调了 MDR1的表达。结论:薯蓣皂苷在白血病细胞K562/ADR中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了MDR1转运体,恢复阿霉素的敏感性,逆转了白血病细胞的耐药,表明薯蓣皂苷和阿霉素合用能有效提高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薯蓣皂苷可能是一个新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和潜在的肿瘤化疗辅助剂。第二部分 薯蓣皂苷对甲氨蝶呤吸收的影响及其分子药理学机制目的:研究薯蓣皂苷在体内外对甲氨蝶呤吸收的增强效果,探讨其分子药理学机制。方法:利用MTT法分析薯蓣皂苷在Caco-2细胞对甲氨蝶呤细胞毒性的影响,Caco-2细胞双向转运实验分析薯蓣皂苷对甲氨蝶呤转运的影响,体外翻转肠和原位肠灌注实验考察薯蓣皂苷对甲氨蝶吟体内外吸收的影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chromatography 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方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甲氨蝶呤的浓度,大鼠小肠切片病理学检查考察薯蓣皂苷对甲氨蝶呤诱导的肠道粘膜损伤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Quantitative RT-PCR(Quanti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uantitative RT-PC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考察薯蓣皂苷对甲氨蝶呤吸收影响的分子药理学机制。结果:薯蓣皂苷在Caco-2细胞中72小时细胞毒性作用最明显,72小时作为整个试验的检测时间。用甲氨蝶呤和薯蓣皂苷处理72小时后,仅有甲氨蝶呤和薯蓣皂苷+甲氨蝶呤的IC50值分别是19.5±0.9 μM和7.7±0.1μM,也就是合用薯蓣皂苷减少了甲氨蝶呤的IC50值,表明薯蓣皂苷增加了甲氨蝶呤在Caco-2细胞的毒性。薯蓣皂苷还增加了甲氨蝶吟在吸收方向的转运,减少了甲氨蝶吟在分泌方向的转运,显着抑制了 Caco-2细胞中MDR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明薯蓣皂苷通过抑制Caco-2细胞中MDR1的表达,增加了甲氨蝶呤的吸收方向的转运。而且,薯蓣皂苷抑制了 MDR1和NF-κB启动子的活性以及IκB-α的磷酸化,表明薯蓣皂苷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抑制了 NF-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了 MDR1的表达,增加了甲氨蝶呤的转运。薯蓣皂苷体内外通过下调MDR1的表达增加了甲氨蝶呤的小肠吸收。另外,尽管甲氨蝶呤吸收进入了肠细胞,但没有观察到毒性的增加,而且,事实上,观察到毒性减少了。结论:薯蓣皂苷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Caco-2细胞MDR1转运体,增加甲氨蝶吟吸收方向上的转运,在大鼠中薯蓣皂苷通过抑制MDR1转运体,体内外增加了甲氨蝶呤的小肠吸收,但没有增加甲氨蝶呤诱导的肠道粘膜损伤,表明薯蓣皂苷在降低甲氨蝶呤剂量的同时可能提高其治疗效果,其可能作为甲氨蝶呤吸收的多药耐药调节剂。第三部分 薯蓣皂苷对乳腺癌细胞及其耐药细胞的增敏效果及其分子药理学机制目的:研究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中对阿霉素活性的增敏效果及其分子药理学机制。方法:利用MTT分析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其耐药细胞系MCF-7/ADR薯蓣皂苷本身的毒性及薯蓣皂苷对阿霉素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Quantitative RT-PC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来检测其分子药理学机制。结果: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的IC50分别是6.5±0.4μM和7.3±0.2μM,即薯蓣皂苷对药物敏感的亲本乳腺癌细胞和多药耐药乳腺癌细胞具有大致相同的抗性,由此得出薯蓣皂苷对MCF-7/ADR和MCF-7细胞没有毒性的浓度,即IC10,均为0.4±0.1μM。0.4μM的薯蓣皂苷分别将MCF-7和MCF-7/ADR细胞中IC50 值由 1.5±0.1μM 和 34.7±1.1μM 减少到 0.4±0.1 和 0.7±0.1μM,表明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均有增加阿霉素细胞毒性的效果。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均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了 MDR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明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均是通过抑制MDR1增加阿霉素细胞内的毒性。而且,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均抑制了 MDR1和NF-κB启动子的活性和IκB-α的磷酸化,表明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均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抑制了 NF-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了 MDR1的表达增加了阿霉素细胞内的毒性。结论:薯蓣皂苷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下调药物转运体MDR1的表达,增加了 MCF-7和MCF-7/ADR细胞中阿霉素的化学敏感性,表明薯蓣皂苷和阿霉素合用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这一发现为薯蓣皂苷作为化疗辅助剂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又一有力的证据。

李明潺[5](2013)在《两种土家族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金粉蕨属野雉尾金粉蕨为湖北省鄂西地区土家族常用民间药物,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的功效,用于黄疸,咳血,便血,尿血,疔疮及无名肿毒。大旋鸡尾为中国蕨科金粉蕨属(Onychium)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 (Thunb.) Kze的全草,又名野鸡尾。多分布于日本、韩国以及其它一些亚洲国家。在中国主要分布秦岭以南,广东以北,及山西、台湾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急性胃肠炎,痢疾,黄疸,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疔疮及外伤肿痛。其化学成分研究很少,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未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报道。白马骨为白马骨属(Serissa)白马骨Serissa serissoides (DC.) Druce的全草,别名六月雪、路边荆、路边金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具有祛风、利湿、清热、解毒等功效。用于治疗偏正头痛,牙痛,喉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疽等。白马骨属植物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抗乙肝病毒和护肝,抑制细菌生长,抗肿瘤,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致突变性和急性毒性。本文在对湖北省土家族民间药物调查的基础上,选用湖北省鄂西地区土家族常用的,临床应用疗效确切的野雉尾金粉蕨和白马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其药效作用物质基础为研究目标,开展了土家族民间药物野雉尾金粉蕨和白马骨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本文以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手段,对野雉尾金粉蕨和白马骨进行了提取分离,实验采用多种分离技术,包括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正相柱色谱、LH-20、 Toyopear HW-4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野雉尾金粉蕨和白马骨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部位进行分离,以多种有机波谱手段,包括IR、UV、MS、1H-NMR、13C-NMR、1H-1HCOSY、HSQC、HMBC、NOESY和旋光光谱等波谱技术结合化学反应,从野雉尾金粉蕨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另外12个正在鉴定中。其中6个为文献未见报道新化合物。从白马骨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对分离野雉尾金粉蕨得到的八个新化合物进行了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活性测定。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6,7,8,4,10和12有逆转MCF-7/ADR和BEL-7402/5-FU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作用,其中化合物6,7,8的逆转作用较强。

王春梅[6](2013)在《石榴皮多酚抗肿瘤活性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石榴皮多酚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2.探讨石榴皮多酚和TAM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CF-7/Adr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组石榴皮多酚作用不同时间对PC-3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石榴皮多酚作用72h后PC-3细胞的周期时相变化及凋亡情况。上下法测定石榴皮多酚对BALB/cA-nu裸鼠的半数致死量;建立人前列腺癌PC-3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石榴皮多酚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HE染色观察其对内脏及肿瘤组织的作用,运用TUNEL法观察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试剂盒检测荷瘤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不同浓度的石榴皮多酚与TAM单独或联合作用于MCF-7和MCF-7/Adr细胞,MTT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独或联合作用72h后MCF-7和MCF-7/Adr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石榴皮多酚在体外能明显抑制PC-3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呈时间与浓度依赖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石榴皮多酚可将PC-3细胞阻滞于G1期,并诱导PC-3细胞凋亡。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石榴皮多酚能够有效抑制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且可使肿瘤重量减轻,高剂量组(P<0.05),石榴皮多酚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41.66%、36.57%、31.89%,高剂量组肿瘤组织坏死明显,但对荷瘤小鼠心、肝和肾脏有一定毒性;TUNEL检测结果显示石榴皮多酚可使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ELISA结果显示:石榴皮多酚可使荷瘤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并可使中、高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降低。石榴皮多酚单独或与TAM联合应用均可有效抑制MCF-7/Adr和MCF-7细胞的生长,并可促进细胞凋亡,且联合方案显示出明显生长抑制与促进细胞凋亡优势。结论:石榴皮多酚在体外对前列腺癌PC-3细胞株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石榴皮多酚可通过诱导凋亡和增加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抑制裸鼠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石榴皮多酚对MCF-7/Adr和MCF-7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与TAM联合应用显示出明显的增强生长抑制与诱导细胞凋亡的优势。

秦小清[7](2011)在《五味子甲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临床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癌症协会统计,每年死亡的癌症患者中,90%以上与MDR有关,20多年来,科学家对逆转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对30多种P-gp逆转剂进行了150多个临床试验,但没有一个P-gp逆转剂被FDA批准,这些逆转剂的主要缺点是毒性大、半衰期短、靶向性差、改变化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逆转剂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五味子甲素(schizandrin A,schA)是从五味子果实中分离得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种木脂素类化合物,近年来研究表明五味子甲素有镇咳、抗艾滋病、预防和治疗胃溃疡、保肝降酶、提高免疫力及抗衰老等药理作用,并且以五味子甲素为主要成分的五酯软胶囊已经在临床广泛使用,其主要作用是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可用于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者。虽然对其多药耐药方面研究较少,但仍有研究表明五味子粗提物及其有效成分五味子甲素具有逆转多药耐药的效应,鉴于此本实验对其耐药逆转药理作用进行体内外效应及体内机制进行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耐药机制不同的两种肿瘤细胞K562/ADR、MCF-7/ADR(P-gp高表达)、HL60/ADR(MRP1高表达)和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四类化疗药物,通过MTT检测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五味子甲素与四类不同的化疗药物合用后的对其上述两种耐药机制不同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IC50来观察细胞水平上逆转肿瘤MDR效应,进而评价五味子甲素的体外耐药逆转效应;通过观察体外逆转效应对其体外耐药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建立人口腔癌耐药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评价五味子甲素和化疗药物合用后体内耐药逆转效应。方法:实验采用MTT法检测各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及五味子甲素对各耐药细胞的无毒剂量;以及五味子甲素对K562/ADR、HL60/ADR细胞的耐药逆转效果;人口腔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五味子甲素联合化疗药后的体内耐药逆转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五味子甲素作用不同耐药机制的细胞后,对细胞内柔红霉素蓄积的影响、对P-gp底物罗丹明-123蓄积的影响和对P-gp高表达细胞株的表面P-gp表达水平的影响;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K562/ADR细胞内mdr1mRNA、mrp1mRNA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法检测细胞内GSH含量的变化。内容:1.实验采用MTT法检测K562/ADR、HL60/ADR、MCF-7/ADR肿瘤细胞对四类作用机制不同的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以及筛选出五味子甲素对K562/ADR、HL60/ADR、MCF-7/ADR、CCRF/TAX的无毒剂量。2.实验采用MTT法检测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四类化疗药物与不同浓度的五味子甲素合用后对耐药机制不同的两种肿瘤细胞K562/ADR(P-gp高表达)、HL60/ADR(MRP1高表达)的抑制作用,通过IC50来评价体其外逆转效应。3.通过建立人口腔癌耐药(耐长春新碱)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评价不同浓度的五味子甲素和不同浓度的化疗药物长春新碱合用后体内耐药逆转效应。4.通过体外逆转实验,对体外逆转机制进行探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五味子甲素作用不同耐药机制的细胞后,对细胞内柔红霉素蓄积的影响、对P-gp底物罗丹明-123蓄积的影响和对P-gp高表达细胞株的表面P-gp表达水平的影响;Real-time PCR方法检测K562/ADR细胞内mdr1mRNA、mrp1mRNA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法检测五味子甲素对细胞内GSH含量的变化。结果:1.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K562/ADR,HL-60/ADR和MCF-7/ADR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分别为70.8,55.7,108.6倍,与各自敏感细胞株相比较,耐药倍数分别达到30倍以上。同时我们将其它作用机制及化学结构不同的常用抗肿瘤化疗药物如DNR、PTX、VCR、5-FU等分别作用上述细胞,测得IC50,结果表明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同时用MTT检测法筛选出五味子甲素对K562/ADR、MCF-7/ADR、CCRF/TAX、HL60/ADR细胞的无毒剂量,其无毒剂量分别是:80μmol/L、60μmol/L、10μmol/L、40μmol/L。2.不同浓度的五味子甲素与不同的化疗药物合用后作用于K562/ADR细胞48小时后,据IC50值显示,五味子甲素逆转了P-gp高表达细胞K562/ADR对DOX、DNR、VCR、PTX的耐药性(P<0.05),五味子甲素对逆转VCR的耐药效应最强,对蒽环类(DOX、DNR)次之,对PTX的逆转效应较差,而对5-FU无逆转作用。在MRP1高表达细胞株HL60/ADR中,五味子甲素对蒽环类(DOX、DNR),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表现很好的耐药逆转效果(P<0.01),这与逆转P-gp高表达细胞株相似,但是对紫杉醇及氟尿嘧啶无逆转作用。3.在裸鼠移植瘤实验中,长春新碱合用小剂量的五味子甲素(300mg/kg)和大剂量的(450mg/kg)时,与对照组相比,均能不同程度上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其肿瘤重量抑制率分别是56.1%、72%。同时裸鼠体重也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而长春新碱单药组及五味子甲素单药组对肿瘤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4.体外逆转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浓度五味子甲素与柔红霉素共同孵育1h后,可显着增加K562/ADR、HL60/ADR、MCF-7/ADR细胞内柔红霉素浓度(P<0.05),并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而对CCRF/TAX细胞内柔红霉素浓度无明显的增加作用;不同浓度五味子甲素与罗丹明123共同孵育1h后,K562、MCF-7细胞内罗丹明123荧光强度无增加,K562/ADR、MCF-7/ADR、CCRF/TAX、HL60/ADR细胞内罗丹明123浓度均显着增加,并且有很好的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五味子甲素作用于K562/ADR、MCF-7/ADR细胞后,对P-gp的表达均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五味子甲素作用于K562/ADR细胞后,细胞内mdr1mRNA、mrp1mRNA的表达均被抑制,并且呈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五味子甲素与不同浓度多柔比星合用后,发现联合用药组与多柔比星单药组相比,能抑制多柔比星引起的细胞内GSH含量降低。结论:1.本研究检测出了K562/ADR,HL-60/ADR和MCF-7/ADR细胞株对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细胞株符合多药耐药的性质,为后阶段的实验筛选出了合格的细胞模型;同时筛选出了五味子甲素对K562/ADR、MCF-7/ADR、CCRF/TAX、HL60/ADR细胞的无毒剂量,为体外逆转实验及体外逆转机制的研究筛选出合适的用药剂量。2.在K562/ADR细胞中,不同浓度的五味子甲素与不同的化疗药物合用后,逆转倍数结果显示:在P-gp高表达细胞株中,五味子甲素对蒽环类、长春碱类、紫杉醇类有耐药逆转作用,而对氟尿嘧啶无逆转作用,推测蒽环类、长春碱类、紫杉醇类是P-gp作用的底物,氟尿嘧啶不是P-gp作用的底物;在HL60/ADR细胞中,不同浓度的五味子甲素与不同的化疗药物合用后,逆转倍数结果显示:在MRP1高表达细胞株中,五味子甲素对蒽环类、长春碱类有耐药逆转作用,而对紫杉醇类、氟尿嘧啶无耐药逆转作用,推测蒽环类、长春碱类是MRP1作用的底物,氟尿嘧啶、紫杉醇类不是MRP1作用的底物。从以上两组细胞逆转结果说明,耐药细胞株的种类及其合用的化疗药物的种类对五味子甲素体外逆转效应起决定性作用。3.五味子甲素与化疗药物合用后,与对照组相比,体内实验也显示了很明显的耐药逆转作用,为以后的临床实验提供理论依据。4.五味子甲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推测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五味子甲素是P-gp、MRP1的底物,通过与化疗药物竞争减少药物外排,或者通过改变P-gp、MRP1的蛋白结构,减少P-gp、MRP介导的药物外排,增加化疗药物的细胞内浓度。②五味子甲素抑制肿瘤细胞表面P-gp蛋白表达,减少药物外排,增加化疗药物的细胞内浓度。③五味子甲素降低mdr1、mrp1耐药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P-gp、MRP1蛋白表达,④五味子甲素并不是通过降低细胞内GSH含量减少由MRP1介导的药物外排,而对化疗药物引起的GSH降低有抑制作用,因GSH是细胞抗氧化剂,所以schA对细胞有保护作用。五味子甲素通过上述作用机制,进而增加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徐韬,许瑞安[8](2009)在《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近年来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抗肿瘤机制入手,对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药抗肿瘤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以评述,以期对抗肿瘤中药或有效成分的筛选与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叶琳[9](2008)在《粉防己碱对喉癌耐药细胞株Hep-2/ADM的耐药逆转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目前化学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产生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下降,严重影响了化疗的效果。因此,如何逆转MDR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出低毒性、高效价的MDR天然逆转剂已日趋为医药学界所重视。喉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化疗为晚期喉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效果欠佳,总有效率低于20%。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天然药物绿茶多酚(tea polyphenols ,TP)、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xy)等有较好的逆转鼻咽癌、喉癌细胞株的多药耐药作用,其机制是抑制P-gp的表达[1、2]。天然药物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是目前研究较多的MDR逆转剂,文献报道[3 ]其具有较好的MDR逆转作用,能使骨肉瘤耐阿霉素细胞株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提高155.6倍,比维拉帕米强6~14倍,比环孢素A强6~7倍,但TET对头颈肿瘤MDR逆转研究较少。本课题以喉癌Hep-2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模拟临床化疗,采用阿霉素(adriamycin,ADM)浓度递增法诱导建立多药耐药细胞,命名为Hep-2/ ADM,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系的形态学特点,MTT法检测细胞对常用抗肿瘤药物ADM、顺铂(Cisplatin,DDP)、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5-Fu的敏感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gp的表达。细胞计数法了解细胞的生长曲线等,从多方面评价其生物学和耐药特性。结果显示:1、光镜:Hep-2细胞呈梭形,细胞大小一致,细胞核圆形;Hep-2/ ADM细胞大小不一致,形态不规则,细胞体积略大于Hep-2细胞,并出现核巨细胞,其细胞核有融合现象。2、电镜: Hep-2/ADM细胞微绒毛减少,少数核融合。3、MTT :Hep-2/ADM细胞对ADM耐药指数为13.29,同时它对于从未接触的常用抗肿瘤药物VCR、5-Fu、DDP也产生了抗药性,其耐药指数分别为4.76、6.42、4.19。4、免疫细胞化学: Hep-2/ADM细胞P-gp表达阳性。5、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示耐药细胞倍增时间轻度延长。6、Hep-2/ADM细胞系具有多药耐药特性。为了了解TET对Hep-2/ADM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采用MTT法筛选TET对细胞抑制率低于10%无毒剂量并检测计算无毒剂量的TET对Hep-2/ADM细胞的耐药逆转倍数,并与前期研究的TP、Oxy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浓度1.0μg/ml和1.5μg/ml的TET对Hep-2/ADM细胞抑制率低于10%,为本试验无毒剂量。2、1.0μg/ml和1.5μg/ml的TET逆转Hep-2/ADM细胞对DDP耐药的逆转倍数分别为1.72、2.00。3、1.0μg/ml和1.5μg/ml的TET逆转Hep-2/ADM细胞对5-Fu耐药的逆转倍数分别为2.69、3.19。4、1.0μg/ml和1.5μg/ml的TET逆转Hep-2/ADM细胞对VCR耐药的逆转倍数分别为3.87、4.66。5、1.0μg/ml和1.5μg/ml的TET逆转Hep-2/ADM细胞对ADM耐药的逆转倍数分别为2.02、2.23。6、无毒剂量的TET对Hep-2/ADM细胞系具有耐药逆转作用。7、TET对Hep-2/ADM细胞对4种抗肿瘤药物的耐药逆转作用优于前期研究的Oxy、TP。8、TET的浓度不变,TET的逆转作用随化疗药物的增加而提高,呈现对化疗药物的浓度依赖关系,与和Oxy、TP的耐药逆转作用相似。9、1.5μg/ml的TET逆转效果优于1.0μg/ml的TET,逆转作用初步呈现对TET的浓度依赖关系,TET与Oxy、TP相似。为了进一步探讨TET对Hep-2/ADM细胞可能的MDR逆转机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TET作用前后P-gp的变化,流式细胞术Rh123蓄积和外排试验检测P-gp的功能。结果显示:1、免疫细胞化学:TET对Hep-2/ADM细胞P-gp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2、流式细胞术:蓄积试验:耐药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摄入(用荧光表示)从212.88降低至193.95,经过TET处理后药蓄积量增加为195.66,表明TET能增加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摄入。外排试验: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泵出量从168.94增加为234.6,TET处理后外排量有所减少为218.03,表明TET可减少化疗药物的泵出量。蓄积试验和外排试验均显示TET可能通过抑制P-gp的功能,减少药物泵出,增加细胞内药物的蓄积从而逆转MDR。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ADM浓度递增法建立的喉癌耐药细胞株Hep-2/ADM具MDR特性,阳性表达P-gp,是研究MDR较理想的细胞模型。2、TET对Hep-2/ADM耐药细胞株具有MDR逆转作用,其作用优于TP和Oxy。3、TET的MDR逆转机制可能为抑制的P-gp的功能。本研究通过细胞培养、MTT、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尝试从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把药物诱导建立耐药肿瘤细胞模型、中药逆转肿瘤耐药效应、P-gp表达、P-gp功能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较全面深入的探讨了粉防己碱在体外抑制喉癌Hep-2/ADM耐药细胞生长、耐药逆转机制,为深入认识中药抗肿瘤、耐药逆转机理提供试验室依据。这对利用中药资源,开发出新型肿瘤耐药逆转剂,从而提高临床化疗敏感性,增加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潘登[10](2007)在《丹参酮ⅡA逆转MCF-7/ADM细胞株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肿瘤细胞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获得性耐药)达90%以上,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获得性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研究热点。MDR的逆转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VRP)能提高化疗药物在耐药细胞中的浓度,逆转多药耐药,已得到实验证实,但临床应用毒副作用较大。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是中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须的提取物丹参酮的单体之一,已被成功分离提纯,并被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实验研究。TanⅡA已被发现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促进凋亡以及抑制增殖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发现TanⅡA具有类似VRP的细胞膜钙通道阻滞作用和电生理活性。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TanⅡA是否具有与VRP类似的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并初步研究TanⅡA逆转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为对照,以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MCF-7/ADM为研究对象,观察在有无丹参酮ⅡA干预的情况下多药耐药细胞MCF-7/ADM对阿霉素敏感性的不同表现。用四氮唑蓝(MTT)法测定阿霉素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包括阿霉素对MCF-7细胞株的抑制率、阿霉素对MCF-7/ADM细胞株的抑制率和在TanⅡA干预下阿霉素对MCF-7/ADM细胞株的抑制率,由此求取耐药逆转的倍数;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在无干预措施、TanⅡA0.2μg/ml和0.4μg/ml干预下及VRP5.0μmol/L和10.0μmol/L干预下MCF-7/ADM细胞内阿霉素的积聚浓度,从功能学的角度观察耐药逆转的情况,并把TanⅡA与VRP的逆转效果相对照。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比较上述实验条件下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内阿霉素的浓度,结果显示:MCF-7/ADM细胞株对于阿霉素的敏感性明显低于MCF-7细胞株。加丹参酮ⅡA干预后,多药耐药细胞株MCF-7/ADM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增加,细胞内阿霉素积聚浓度亦增加。通过观察和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丹参酮ⅡA浓度为0.2μg/ml,作用时间为72小时的条件下能较大程度逆转MCF-7/ADM细胞对ADM的耐药作用,其多药耐药逆转效果与经典逆转剂维拉帕米相比,具有可比性。【研究结论】丹参酮ⅡA对多药耐药细胞株MCF-7/ADM的耐药具有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多药耐药蛋白P-gp的功能。丹参酮ⅡA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肿瘤化疗的多药耐药逆转提供一种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新药。

二、葡萄籽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体内外耐药逆转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籽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体内外耐药逆转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肿瘤多药耐药的产生及分子机制
        1.1.1 药物转运泵的外排
        1.1.2 酶系统的改变
        1.1.3 细胞周期的改变
        1.1.4 膜脂的改变
        1.1.5 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改变
    1.2 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1.3 肿瘤的侵袭转移
        1.3.1 血管生成对肿瘤转移的作用
        1.3.2 黏附分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1.3.3 细胞降解机制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1.3.4 肿瘤微环境
    1.4 细胞代谢组学研究
        1.4.1 代谢组学概论
        1.4.2 代谢组学研究流程
        1.4.3 细胞代谢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 中药中乳酸脱氢酶抑制剂筛选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与试剂
        2.2.2 LDH功能化磁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表征
        2.2.4 固定化LDH的活性测定及固载量计算
        2.2.5 LDH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2.2.6 固定化LDH配体筛选条件优化
        2.2.7 使用固定化LDH从大黄和虎杖提取物中筛选抑制剂
        2.2.8 UPLC-MS/MS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定化LDH的表征
        2.3.2 LDH固定化条件优化结果
        2.3.3 固定化LDH配体筛选条件优化结果
        2.3.4 大黄中LDH抑制剂筛选及鉴定
        2.3.5 虎杖中LDH抑制剂筛选及鉴定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MDCK-MDR1细胞的P-gp抑制剂筛选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与试剂
        3.2.2 细胞培养
        3.2.3 毒性实验
        3.2.4 细胞内Rh-123蓄积实验
        3.2.5 细胞内Rh-123外排实验
        3.2.6 Western Blot实验
        3.2.7 转运实验
        3.2.8 UPLC-MS/MS定量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3.3.2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Rh-123蓄积的影响
        3.3.3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Rh-123外排的影响
        3.3.4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P-gp表达的影响
        3.3.5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转运研究
    3.4 结论
第4章 芦荟大黄素逆转肿瘤MDR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与试剂
        4.2.2 细胞培养与毒性实验
        4.2.3 细胞内ADR蓄积实验
        4.2.4 Western Blot实验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4.2.6 ADR在细胞内的分布
        4.2.7 细胞内ATP含量的测定
        4.2.8 能量代谢相关通路的定量分析
        4.2.9 细胞周期实验
        4.2.10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定
        4.2.11 Caspase-3活性测定
        4.2.12 凋亡实验
        4.2.13 定量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E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
        4.3.2 AE抑制P-gp的外排功能
        4.3.3 AE对细胞内ADR分布的影响
        4.3.4 AE降低细胞内ATP含量
        4.3.5 AE对能量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4.3.6 AE能诱发MCF-7/ADR细胞自噬
        4.3.7 AE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3.8 AE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与试剂
        5.2.2 细胞培养
        5.2.3 细胞毒性实验
        5.2.4 MCF-7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实验
        5.2.5 MCF-7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5.2.6 MMP-2、MMP-9和VEGF活性测定
        5.2.7 软琼脂克隆实验
        5.2.8 代谢组学细胞样品制备
        5.2.9 UPLC-MS条件
        5.2.10 数据处理和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CF-7单独培养与共培养方式的比较
        5.3.2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的细胞毒性
        5.3.3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降低内皮细胞对MCF-7细胞的黏附
        5.3.4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抑制MCF-7细胞的侵袭转移
        5.3.5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对MCF-7细胞代谢的影响
        5.3.6 生物标志物的定量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腺癌相关miRNA研究进展及miR-145临床病理的荟萃分析
        1 miRNA概述
        2 mi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
        3 miRNA在乳腺癌诊断治疗中作用研究
        4 miR-14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意义的荟萃评价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单药及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进展
        1 单味中药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2 中药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碱
    1.1 苦参碱
    1.2 粉防己碱
    1.3 川芎嗪
    1.4 甲基莲心碱
    1.5 贝母素乙
    1.6 蝙蝠葛碱
    1.7 麻黄碱
    1.8 乌头碱
    1.9 千金藤素
    1.10 龙葵碱
    1.11 其他
2 黄酮
    2.1 槲皮素
    2.2 姜黄素
    2.3 葡萄籽多酚
    2.4 其他
3 苯丙素
    3.1 五味子乙素
    3.2 补骨脂素
    3.3 蛇床子素
4 皂苷
    4.1 三七总皂苷
    4.2 野木瓜果实总皂苷
5 其他
    5.1 白藜芦醇
    5.2 雄黄
    5.3 提取物和复方制剂
6 结语

(4)薯蓣皂苷逆转阿霉素多药耐药、增加甲氨蝶呤吸收的分子药理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薯蓣皂苷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ADR多药耐药的逆转效果及分子药理学机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二. 方法
        2.1 溶液的配置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活性的测定
        2.4 Quantitive Real-Time PCR
        2.5 Western Blotting
        2.6 瞬时转染与荧光素酶活性分析
        2.7 薯蓣皂苷对阿霉素细胞内蓄积的影响
        2.8 统计分析
    结果
        3.1 K562和K562/ADR细胞的特征
        3.2 薯蓣皂苷的细胞毒性
        3.3 薯蓣皂苷对阿霉素细胞毒性的影响
        3.4 薯蓣皂苷对K562/ADR细胞MDR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薯蓣皂苷对阿霉素细胞内积累的影响
        3.6 薯蓣皂苷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薯蓣皂苷体对甲氨蝶呤吸收的影响及其分子药理学机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1.3 动物及细胞
        二. 方法
        2.1 溶液的配置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活性测定
        2.4 经上皮转运研究
        2.5 Quantitive Real-Time PCR
        2.6 Western Blotting
        2.7 瞬时转染与荧光素酶活性分析
        2.8 大鼠空肠和回肠翻转液囊的制备
        2.9 组织学检查
        2.10 原位肠灌注研究
        2.11 LC-MS/MS分析
        2.12 统计分析
    结果
        3.1 薯蓣皂苷对甲氨蝶呤Caco-2细胞毒性的影响
        3.2 薯蓣皂苷对甲氨蝶吟经Caco-2细胞转运影响
        3.3 薯蓣皂苷对Caco-2的MDR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薯蓣皂苷对Caco-2细胞的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薯蓣皂苷在大鼠翻转肠中对甲氨蝶呤吸收的影响
        3.6 薯蓣皂苷对大鼠小肠的MDR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小肠组织病理学
        3.8 原位肠灌注中薯蓣皂苷对甲氨蝶呤吸收的影响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薯蓣皂苷对乳腺癌细胞及其耐药细胞的增敏效果及其分子药理学机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二. 方法
        2.1 溶液的配置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活性的测定
        2.4 Quantitive Real-Time PCR
        2.5 Western Blotting
        2.6 瞬时转染与荧光素酶活性分析
        2.7 统计分析
    结果
        3.1 薯蓣皂苷对MCF-7和MCF-7/ADR细胞毒性的影响
        3.2 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毒性的影响
        3.3 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对MDR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薯蓣皂苷在MCF-7和MCF-7/ADR细胞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薯蓣皂苷对MCF-7和MCF-7/ADR细胞中NF-kIB信号通路的影响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两种土家族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野雉尾金粉蕨的化学成分研究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野雉尾金粉蕨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1.3.1 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1.3.2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离过程
        1.3.3 正丁醇提取物的分离过程
二、野雉尾金粉蕨化学成分的结构解析与鉴定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1.1 化合物1的结构解析
        2.1.2 化合物2的结构解析
        2.1.3 化合物3的结构解析
        2.1.4 化合物4的结构解析
        2.1.5 化合物5的结构解析
        2.1.6 化合物9的结构解析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三、白马骨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白马骨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3.1.1 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3.1.2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离过程
    3.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四、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细胞株耐药性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细胞株和细胞培养
    4.2 实验方法
        4.2.1 供试液及工作液的制备
        4.2.2 实验步骤
        4.2.3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3.1 化合物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4.3.2 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一、金粉蕨属常用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二、茜草科常用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三、天然产物在多药耐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石榴皮多酚抗肿瘤活性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制备工艺的实验室放大研究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上下法测定石榴皮多酚对裸鼠的 LD_(50)
        2.1 动物与试剂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石榴皮多酚对前列腺癌细胞 PC-3 的体内外作用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试剂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石榴皮多酚与三苯氧胺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细胞 MCF-7 和MCF-7/Adr 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五味子甲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多药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性验证及五味子甲素无毒剂量的筛选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五味子甲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体内外效应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五味子甲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初步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导癌细胞凋亡
2 抗肿瘤血管生成
3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4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5 结束语

(9)粉防己碱对喉癌耐药细胞株Hep-2/ADM的耐药逆转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论文:粉防己碱对喉癌耐药细胞株Hep-2/ADM 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喉癌耐药细胞株Hep-2/ADM 的建立和耐药特性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粉防己碱对于喉癌耐药细胞株Hep-2/ADM 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粉防己碱对于喉癌耐药细胞株Hep-2/ADM 的多药耐药逆转可能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图版
文献综述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10)丹参酮ⅡA逆转MCF-7/ADM细胞株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葡萄籽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体内外耐药逆转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D]. 程国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D]. 吕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J]. 王俊敏,王慧杰,孙彦君,陈辉,郝志友. 中成药, 2019(04)
  • [4]薯蓣皂苷逆转阿霉素多药耐药、增加甲氨蝶呤吸收的分子药理学机制[D]. 王丽娟.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5)
  • [5]两种土家族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李明潺.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6]石榴皮多酚抗肿瘤活性机制的初步研究[D]. 王春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7]五味子甲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秦小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8]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徐韬,许瑞安.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9]粉防己碱对喉癌耐药细胞株Hep-2/ADM的耐药逆转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D]. 叶琳.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5)
  • [10]丹参酮ⅡA逆转MCF-7/ADM细胞株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D]. 潘登. 四川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葡萄籽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体内外耐药逆转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