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

上三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

一、上虞-三门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峰,梁玺,周坤[1](2021)在《某滑坡成因机理及治理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湖北省谷城至竹溪高速公路ZK174+730~ZK175+110段修建期间边坡出现滑坡,结合地质调绘及勘察,查清了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的变形发育破坏特征和成因机理。通过稳定性计算表明:该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降雨状态下为不稳定状态;采取治理措施后,保证了该边坡的稳定。

程卫军,严俊峰,吴银亮[2](2020)在《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某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针对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和溪至流河渡段(K159+850~K160+080)在建设过程中线路旁出现的不稳定滑坡,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和钻探,查明了该滑坡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其变形情况,对滑坡的成因、变形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定量评价,经稳定性计算后,发现该滑坡在天然工况和降雨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 037,0. 925,在降雨工况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

张骞棋[3](2018)在《基于Geostudio与Flac 3D的浅层滑坡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以某公路堆积体边坡为研究对象,结合Geostudio与Flac 3D两种基于不同计算原理的数值分析软件,利用Geostudio软件计算快速的优点得到滑坡稳定系数,Flac 3D计算结果直观的优点得到滑坡体的应力场、位移场特征图像。对比两种计算结果,可以指出滑坡应力集中与最大变形部位,分析滑坡形成机制,预测滑坡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处治方案。文章提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郝鹏,曾荣福,王蒙,唐腾飞[4](2016)在《滑坡堆积体稳定分析及工程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坡堆积体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其中库区滑坡堆积体除了具有滑坡堆积体的普遍危害外,还对于水电站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性影响较大。笔者以某库区滑坡堆积体为例,在分析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稳定分析和安全评价,然后采用多种处理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了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的工程治理方案

杨彪[5](2008)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一种采用锚索和桩共同受力来抵抗滑坡推力的复合受力结构。它能变一般抗滑桩的被动抗滑结构为主动抗滑结构,改变悬臂式抗滑桩不合理的受力状态,在滑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锚索桩体系与滑坡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目前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理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工程的实际设计中,锚索和抗滑桩的选用只是一些经验值,在前人的研究中一般也只是将锚索和抗滑桩作为独立的支护结构加以考虑,在设计中也只是采用一些简便的组合计算,而未能考虑桩锚体系的共同作用对结构内力分布的影响。合理的设计应该是综合考虑预应力锚索与抗滑桩的荷载分配,不同的刚度、强度对结构整体的承载能力的影响,考虑锚索与抗滑桩的共同作用,使它们同时达到极限状态及同时破坏。本文首先综合分析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研究现状,结合锚索抗滑桩的受力特点和适用范围,指出现阶段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桩、锚、土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力学计算模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桩锚变形协调和桩锚受力协调问题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与实际桩锚工作体系更为吻合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力学计算模型。在考虑锚索受力和变形的前提条件下,建立了锚索与抗滑桩相互作用时锚索抗滑桩的内力计算理论。最后,以三峡库区巴东县谭家坪白岩沟滑坡治理工程的实例,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桩截面和锚索排数组合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共同作用的机理和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使锚索和抗滑桩达到合理的受力状态,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和成果:1.对桩、锚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桩锚协调变形条件。分析目前常见的三种桩锚协调变形条件,并指出其力学计算的问题,考虑到锚索预应力施加阶段,桩已发生了变形,提出了改进的桩锚协调变形条件,建立了相应的协调变形方程:Δi=(fi-f′i)·cosθi改进的协调变形方程考虑了桩在施工阶段的变形,更符合桩、锚的实际受力状态,锚索拉力的储备更合理、安全。2.本文通过分析预加固力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力学计算模型的影响,认识到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中,要考虑由预应力引起的预加固作用,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折减或扣除,而应该采用合适的分布函数计算出桩身各处的应力集度后在总的应力图形中予以扣除,从而使力学模型更符合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3.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力学计算模型具有重要的作用。选用考虑桩锚受力协调的力学模型,桩和锚索共同承担滑坡推力设计值,锚索既直接发挥抗滑力,又对桩施加拉力,限制桩身变形,从而能够确保结构发挥其全部作用并降低工程造价。4.将桩锚固段桩周岩土及锚索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视为超静定结构,桩可简化为受横向变形约束的弹性地基梁,根据位移变形协调原理,按地基系数法确定锚索拉力及桩身内力。5.具体工程的模拟优化分析表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中要根据滑坡推力的大小选择适宜的桩截面和锚索排数。桩截面的增大和锚索排数的增加均能有效的控制滑坡位移,但若为了“安全”起见而选用过大截面的抗滑桩,只能使抗滑桩的位移略有减小而无其它的益处;若安设过多排数的锚索或施加过大的锚固力,将使抗滑桩承受巨大的被动土压力而处于受力不合理甚至危险状态。6.运用ANSYS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能较真实的模拟锚索抗滑桩的工作情况,并能方便的进行相关参数的优化设计,是在目前相关规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较为快速准确的进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的可行途径。7.以三峡库区巴东县白岩沟滑坡为工程实例,结合ANSYS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以验证、分析本文改进的力学模型。与其它模型的比较结果显示:改进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力学计算模型,因考虑桩锚的受力协调,大大降低了桩锚承载力设计值,从而有效的节约了工程投资。8.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中,增大桩截面和增加锚索排数及预应力值都能有效控制桩身位移。但两者相比较而言,采用大截面抗滑桩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设置多排预应力锚索时,各排的预应力值可不同,建议上排预应力值略小于下排的,这样可使得各排锚索在工作状态下的应力水平大致相当。这一结论对于刚性桩尤为重要。

俞伯汀,孙红月,尚岳全[6](2007)在《管网渗流系统对边坡剩余下滑推力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管网渗流系统对土体渗透性能和地下水位以及边坡剩余下滑推力的影响,进行管网渗流系统的物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管网渗流系统可提高坡体的渗透性,降低地下水位,从而使边坡剩余下滑推力明显减小,从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指出在含碎石黏性土滑坡的防治中,应将地下水排水措施作为主要防治措施。

蒋良潍[7](2006)在《松散斜坡体锚、桩加固作用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出现了日渐增多的斜坡体变形及失稳破坏问题。对松散斜坡体的加固和变形控制措施是此类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研究重点,历来为学术界、工程界所关注,缘其涉及较多岩土工程基本问题,以及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的大量广泛结合。其中,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桩等新型结构是加固松散斜坡体实用、有效的工程措施,在斜坡体整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理论研究仍远远滞后于工程应用。锚、桩加固作用机理和计算理论的研究,具有较重大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文根据大型松散体滑坡治理中的代表性工程措施类型,以理论推导、数值计算和实例分析等手段,探索了预应力锚索锚固段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与传力机理、外锚结构与松散岩土的相互作用与传力特征、锚索桩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机理与计算理论、松散岩土体支挡结构的主动土压力分布模式、松散岩土桩间土拱效应及桩间距计算等锚、桩工程的理论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预应力锚固结构的内锚固段设计理论落后于工程实践的现状,对锚固体与岩土体的侧阻相互作用力学机理及相应侧阻力分布规律计算进行研究。分析了锚固段孔壁侧阻界面全程严格粘结假设的局限性,通过引入侧阻界面力学作用的滑移—软化关系模型,分别以荷载传递法理论分析和基于Mindlin位移解的一维非线性半数值分析,对锚固体侧阻力的单峰分布规律曲线进行了研究。同时,指出了以Mindlin位移解推求锚固段侧阻力分布方法中存在的奇异性问题,从严格数理力学角度探讨了目前侧阻力分布理论推导所具有的近似性,即奇异性的处理将影响计算结果的精准性。2.采用FLAC-3D数值分析简化模型,探索了松散斜坡体坡表上布置锚墩墩排及锚墩—地梁组合结构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力学机理、锚固传力特性的特点和差异:墩间距较小情况下,锚墩墩排的墩间土体最大主应力发生倒拱形偏转(“土拱效应”),对墩间土体反力具有一定遮拦作用,而锚墩—地梁组合结构对墩下压应力扩散及张拉沉陷的改善程度不大,土拱效应不能出现,地梁承受墩间土体反力。墩间距较大时,墩间土体最大主应力等值线偏转呈马鞍形,成拱作用差,设置地梁效果较好。此外,对锚墩结构与松散岩土体相互作用体现的另一问题,即因施工工期紧迫而采用的锚索钢绞线逐根张拉工序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分次张拉同时的锚墩沉陷所致锚索预应力损失和钢绞线预应力不均的估算模型。3.针对松散体滑坡常用的锚索桩工程计算,引入嵌入段桩周岩土抗力的双参数力学模型,并考虑结合“虚点法”进行改进以适合更广泛的滑动面处地基系数不为0情形。提出了锚索桩在锚索张拉后的主动支护作用及桩身初始内力计算方法,及正常工作状态的锚索桩计算统一模型和方法。进一步,考虑能反映嵌入段桩周土实际存在的弹—塑性(或非线性弹性)非线性力学特性的p-y曲线,提出了嵌入段非线性p-y曲线模式下的锚索桩计算模型。4.探讨了锚索桩嵌入段刚/弹性桩计算模型的力学统一性,推导了针对锚索桩嵌入段刚/弹性桩的新划分依据,提出桩上锚索存在最佳倾角以及桩身弯矩平衡设计理论具有条件性限制的基本概念,以清晰锚索桩设计计算中的上述重要力学概念。5.支挡结构土压力受填土性质、结构类型、墙体位移、破裂面形态、施工顺序等不易精确掌握的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正确计算。依据松散岩土体多种刚性半刚性支挡结构的主动土压力分布实测资料(南昆铁路路基工程试验),归纳了松散或软弱岩土体刚性半刚性支挡结构的主动土压力抛物线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方便计算的土压力简化图式。6.针对松散斜坡体常为带一定粘性的岩土体情形,基于抗滑桩桩间岩土的“土拱效应”,利用合理拱轴线与受压极限破裂方位角等几何特性,将土拱的平衡条件和强度条件综合,以常用且易得到的土工参数c,φ,推导了桩间距上下限的计算式,以尽可能少的参数和简洁的表达式,对合理桩间距的的估算提供简便清晰的计算方法。7.结合四川丹巴建设街后山大型松散体滑坡工程实例,分析了滑坡的机理,探索了基于滑坡变形、滑动机理,考虑应力、形变场特征的锚、桩工程布置方法,并对加固松散斜坡体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俞伯汀[8](2006)在《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滑坡灾害是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通过大量的现场地质调查、现场监测、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对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类型、特征、发育规律、成因机理、防治对策等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了浙江省第三系玄武岩的分布范围、喷发旋回、地层岩性、古地理环境;进行了玄武岩台地的地貌特征分类;分析了玄武岩台地地貌演化过程;阐述了玄武岩台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 (2)系统研究了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玄武岩台地区综合性滑坡分类体系,阐述了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玄武岩台地区新滑坡和古滑坡的识别方法。 (3)开展了玄武岩台地区典型滑坡成因机理和稳定性分析。以新昌回山台地下山滑坡、嵊州市人武部—剡山小学边坡变形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典型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和成因特点、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滑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了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制,为滑坡防治对策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4)开展了含碎石粘性土边坡地下水管网渗流系统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物理模拟试验包括地下水管网渗流系统的形成过程模拟、影响管网渗流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管网渗流系统对边坡剩余下滑推力影响作用。试验过程中通过坡体下滑推力、测压管内水位、坡体渗流速度等的变化情况来研究管网渗流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分析了滑坡与水相互作用的机理,针对目前滑坡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治水为主、其它防治措施为辅的滑坡防治策略,同时强调加强滑坡监测的重要性。以上三公路6#滑坡为工程实例,分析了排水隧洞和排水井等排水工程对提高滑坡稳定性的作用和滑坡治理效果。 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论文取得了以下一些创新成果: (1)阐述了玄武岩台地形成演化的地质过程,提出了玄武岩台地区综合性

阮波[9](2005)在《预应力锚索桩加固滑坡机理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公路、水利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工边坡,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遇到滑坡治理问题。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支挡工程措施已在边坡整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然而其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工程应用。本文以浒家洞滑坡治理工程为背景,从现场试验、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方面上对预应力锚索桩的锚固机理及边坡稳定性分析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对浒家洞滑坡整治工程进行安全监测设计。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对该滑坡的深部位移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测,研究了滑坡体及抗滑桩的变形规律,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趋势性分析。监测位移的及时反馈,为该工程信息化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保证。 (2) 根据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应力的现场测试研究,得出软岩地层中锚固段轴力及剪应力分布特征。 (3) 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锚索预应力锁定损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张拉荷载对锁定损失影响最大,其次是自由段长度。锚固段长度影响最小。 (4) 根据锚索预应力变化的现场长期监测结果,分析了软岩地层中锚索锁定后预应力的变化过程及其特征,并采用灰色不等时距GM(1,1)模型建立预应力锚索锁定后损失的预测模型。 (5) 建立了浒家洞滑坡开挖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采用显式有限差分法进行了边坡开挖的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研究了边坡开挖引起的位移场、应力场的变化及开挖引起的塑性区,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6) 建立了预应力锚索桩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考虑了桩、锚索及土体的耦合作用,采用显式有限差分法进行了预应力锚索桩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锚索锚固段轴力分布特征及抗滑桩所受的弯矩、剪力及侧压力。 (7) 建立了浒家洞滑坡稳定性分析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基于强度折减系数法,计算出边坡开挖前、开挖后及预应力锚索桩整治后的安全系数。

邵再良[10](2002)在《上虞-三门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文中研究指明浙江省上虞至三门高速公路6号滑坡,是全线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滑坡。该段线路两侧山峰标高达400m左右,相对高差200余m,属丘陵地貌。该区段曾发生过三期古滑坡,斜坡经历了平衡→失稳→新的平衡不断发展的形成过程,在地形上呈"圈椅状",具古滑坡及崩塌地貌特征。滑坡体由崩积、崩坡积、古滑坡堆积物组成,滑带土主要为含碎块石粘性土。滑坡体长约600m,最厚处达44 95m,滑坡体积约为200万m3,属超深层大型堆积层滑坡。地下水在坡体中呈网管状分布,后缘及中部水位较浅,地下水位的变动一般滞后于降水1~2天。地面位移速率:晴天为0 5~1 5mm d,雨天为1 5~3 5mm d,反映出降水对滑坡位移的强烈影响。采用CS—03型数显测斜仪,定期监测滑坡体在不同深度上的滑移状况,得出观测期间沿滑面的滑动速率为0 88mm d。结合地质分析,准确判定了斜坡破坏的潜在滑面。本次滑坡的形成是自然地质因素与人为工程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可归纳为: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特性、地下水的渗流作用和不利的地形条件使坡体具备了蠕滑变形的基本条件;公路施工在阻滑段挖方,减小了滑体的阻滑力,诱发了古滑坡复活。通过土工试验获取滑带土的强度参数,作为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参数。再用多断面的联合求解反分析检验,建议取滑面强度参数C=

二、上虞-三门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虞-三门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某滑坡成因机理及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质构造
    2.3 地层岩性
    2.4 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
        2.4.1 气象
        2.4.2 水文地质条件
3 滑坡特征
    3.1 滑坡边界、形态及规模
    3.2 滑坡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3.2.1 滑坡体物质组成
        3.2.2 滑坡结构组成
    3.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4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3.4.1 地形地貌
        3.4.2 地层岩性
        3.4.3 大气降水
        3.4.4 人类工程活动
    3.5 滑坡形成演化机理
4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1 定性评价
    4.2 定量评价
        4.2.1 计算模型
        4.2.2 计算参数
        4.2.3 稳定性计算
    4.3 稳定性评价
    4.4 滑坡治理方案
5 结语

(2)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某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地质构造
    2.4 地层岩性
    2.5 水文地质条件
3 滑坡变形与结构特征
    3.1 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3.2 变形破坏过程及特征
    3.3 滑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3.4 滑面(带)
    3.5 滑床
4 滑坡影响因素
5 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措施
    5.1 定性评价
    5.2 定量评价
    5.3 稳定性评价
    5.4 工程治理措施与建议
6 结语

(3)基于Geostudio与Flac 3D的浅层滑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数值模拟计算
    2.1 力学模型与力学参数
    2.2 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果
3 模拟成果分析
    3.1 滑体潜在滑面
    3.2 位移场计算结果分析
    3.3 应力场规律分析
    3.4 最不利变形位置
    3.5 滑坡机制分析
4 处理措施建议
5 结论

(4)滑坡堆积体稳定分析及工程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滑坡堆积体地质环境条件
2 滑坡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 稳定分析
    3.1 计算软件介绍
    3.2 边坡级别
    3.3 计算方法
    3.4 参数确定
    3.5 滑动模式和计算结果
4 工程治理措施
    4.1 抗滑桩方案
    4.2 削坡减载方案
    4.3 预应力锚索方案
    4.4 减重反压结合方案
5 结语

(5)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1.3.1 预应力锚索桩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3.2 预应力锚索桩设计计算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预应力锚索桩的数值模拟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锚索—抗滑桩—岩土体相互作用机理
    2.1 岩土体与抗滑桩相互作用分析
        2.1.1 滑坡推力传递机理
        2.1.2 滑坡推力设计值的确定
        2.1.3 滑坡推力及桩前抗力的分布
        2.1.4 桩土相互作用力学计算模型
    2.2 岩土体与锚索相互作用分析
        2.2.1 预应力锚索体系的特点
        2.2.2 预应力锚索的基本原理与力学作用
        2.2.3 预应力锚索体系的破坏形式
        2.2.4 锚索承载力确定
    2.3 桩与锚索相互作用研究
        2.3.1 桩锚相互作用分析
        2.3.2 改进的桩锚协调变形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力学计算模型
    3.1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力学计算模型研究分析
        3.1.1 桩后土体预加固作用分析
        3.1.2 锚拉桩力学模型选取情况分析
        3.1.3 现有力学模型的选取中存在的问题
    3.2 改进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力学计算模型
        3.2.1 滑坡推力分布形成的分类
        3.2.2 考虑锚索预应力预加固作用的结构受力分析
        3.2.3 改进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力学计算模型
    3.3 改进力学模型应用实例对比分析
        3.3.1 滑坡概况
        3.3.2 锚索桩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相互作用系统内力分析
    4.1 计算假定条件
    4.2 锚索拉力的确定
        4.2.1 计算简图
        4.2.2 平衡条件
        4.2.3 变形协调条件
    4.3 桩身内力的计算
        4.3.1 刚性桩桩身内力计算
        4.3.2 弹性桩桩身内力计算
    4.4 计算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有限元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工程实例
    5.1 工程实例
        5.1.1 基本概况
        5.1.2 滑坡规模及形态特征
        5.1.3 地层岩性
        5.1.4 滑动带基本特征
        5.1.5 水文地质条件
    5.2 工程治理措施及结果分析
        5.2.1 初始设计过程
        5.2.2 初始设计结果总结
        5.2.3 初始设计结果分析
    5.3 运用ANSYS模拟的锚索抗滑桩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5.3.1 有限元模拟概述
        5.3.2 锚索抗滑桩有限元模型中各结构的数值模拟
        5.3.3 运用ANSYS模拟的该滑坡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管网渗流系统对边坡剩余下滑推力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潜蚀、管涌和管网渗流系统的关系
3 试验模型简介
4 渗流速度和孔压变化情况
5 剩余下滑推力变化情况
6 结论

(7)松散斜坡体锚、桩加固作用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锚固的研究现状
        1.2.2 锚索桩计算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松散岩土支挡结构的相关土力学问题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预应力锚固结构的内锚固段传力机理及侧阻作用计算研究
        1.3.2 松散斜坡体预应力锚固工程外锚结构传力特性研究
        1.3.3 预应力锚索桩计算理论研究
        1.3.4 松散岩土支挡结构的相关土力学问题研究
        1.3.5 基于滑坡变形机理的锚固工程布置方法研究
        1.3.6 研究要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
2 四川丹巴建设街大型松散体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动机理分析
    2.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地层岩性及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1.3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2.2 滑坡变形特征
        2.2.1 滑坡体结构与主滑体区
        2.2.2 滑坡地表变形特征
        2.2.3 滑动带(面)特征
        2.2.4 滑体深部变形特征
    2.3 滑坡机理分析
        2.3.1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及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2.3.2 滑坡应力、形变场特征的 FLAC-3D 数值分析
        2.3.3 滑坡变形的地质力学模式及机理分析
        2.3.4 桩、锚加固工程设置介绍
    2.4 本章总结
3 预应力锚索(锚杆)锚固段侧阻作用机理理论研究
    3.1 概述
    3.2 锚固段侧阻力分布的荷载传递法滑移─软化分析
        3.2.1 滑移条件因素分析
        3.2.2 荷载传递法推求侧阻力分布力学模型
        3.2.3 滑移临界荷载判别
        3.2.4 滑移作用下的侧阻力分布曲线分析
        3.2.5 算例与讨论
        3.2.6 本节认识
    3.3 锚固段侧阻力分布的一维滑移─软化非线性分析
        3.3.1 锚固体─岩土体体系一维离散模型
        3.3.2 锚固体微段的受力分析
        3.3.3 岩土体受力及位移分析
        3.3.4 侧阻力求解
        3.3.5 算例
        3.3.6 对分析法的讨论
        3.3.7 本节认识
    3.4 Mindlin 位移解推求侧阻力分布方法中奇异性问题理论讨论
        3.4.1 侧阻力分布的积分方程
        3.4.2 积分方程的奇异性
        3.4.3 对数值法中奇异性处理手段的分析
        3.4.4 对解析法及其奇异性表象的辨析
        3.4.5 锚固段始端侧阻力状况的定性讨论
        3.4.6 本节认识
    3.5 本章总结
4 松散坡体外锚结构传力特征及应急施工张拉工序研究
    4.1 锚墩墩排与锚墩─地梁组合结构的锚固传力特性研究
        4.1.1 概述
        4.1.2 力学模型概化及 FLAC-3D 建模
        4.1.3 算例参数
        4.1.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1.5 墩间距相关的受力特征讨论
        4.1.6 本节认识
    4.2 松散坡体锚固应急施工的钢绞线逐根张拉工序研究
        4.2.1 钢绞线单根逐根张拉的预应力损失原理
        4.2.2 钢绞线预应力损失计算理论模型
        4.2.3 锚索预应力理论损失
        4.2.4 张拉工序选择的探讨算例
        4.2.5 本节认识
    4.3 本章总结
5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理论研究
    5.1 概述
    5.2 初始预应力产生的主动支护效果及初始内力计算
        5.2.1 锚索桩计算力学模型
        5.2.2 桩身受荷段弹性地基梁模型力学分析与有限差分表达
        5.2.3 桩身嵌入段双参数模型弹性地基梁力学分析
        5.2.4 反推作用力与主动支护效果计算
        5.2.5 桩身初始内力计算
        5.2.6 算例与讨论
    5.3 正常工作状态的锚索桩计算统一方法
        5.3.1 锚索桩计算力学模型
        5.3.2 受荷段悬臂梁模型力学分析
        5.3.3 嵌入段双参数模型弹性地基梁力学分析
        5.3.4 锚索拉力计算
        5.3.5 桩身内力计算
    5.4 基于 p-y 曲线法的锚索桩计算方法理论研究
        5.4.1 锚索桩计算力学模型
        5.4.2 嵌入段 p-y 模型地基梁受力、位移分析及有限差分表达
        5.4.3 锚索拉力及桩身内力计算矩阵方程
    5.5 对锚索桩设计计算中的几个基本力学概念的探讨
        5.5.1 刚/弹性桩算法的力学内涵统一性概念
        5.5.2 锚索桩嵌入段模型与划分值探讨
        5.5.3 锚索倾角的力学效应与最佳倾角概念
        5.5.4 平衡设计理论的条件性探讨
        5.5.5 本节认识
    5.6 本章总结
6 松散岩土体支挡结构的相关土力学问题研究
    6.1 支挡结构的主动土压力分布图式研究
        6.1.1 土压力分布研究的回顾
        6.1.2 松散岩土多种支挡结构土压力测试
        6.1.3 支挡结构土压力分布图式
        6.1.4 土压力分布图式的讨论
        6.1.5 土压力分布图式的简化
    6.2 抗滑桩合理桩间距问题理论研究
        6.2.1 概述
        6.2.2 合理拱轴线与最不利截面位置
        6.2.3 拱脚内力表达式
        6.2.4 土拱强度与桩间距关系分析
        6.2.5 考虑土拱三维现象的桩间距校核
        6.2.6 实例与讨论
    6.3 本章总结
7 基于松散斜坡体应力、形变场特征的锚固工程布置方法与效果研究
    7.1 基于应力、形变场特征的锚固工程布置讨论
    7.2 锚固工程效果评价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实践项目

(8)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滑坡研究概况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2.2 物理模拟试验的研究现状
        1.2.3 滑坡监测研究现状
        1.2.4 滑坡防治研究现状
    1.3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地质概况
    2.1 浙江省第三系玄武岩的分布概况
    2.2 浙江省第三系玄武岩及其相关地层的地层岩石学特征
        2.2.1 嵊县组地层基本特征及玄武岩流来源
        2.2.2 玄武岩台地区古地理环境
        2.2.3 嵊县组硅藻土分布范围及其特性
    2.3 玄武岩台地地形与地貌特征
        2.3.1 玄武岩台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分类
        2.3.2 玄武岩台地的分类与地貌特征
        2.3.3 玄武岩台地区地貌演化
    2.4 玄武岩台地区水文与气象特征
    2.5 玄武岩台地区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2.5.1 水文地质条件
        2.5.2 工程地质条件
    2.6 玄武岩台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6.1 玄武岩台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
        2.6.2 玄武岩台地区构造特征
    2.7 玄武岩台地区人类活动特征
    2.8 本章小结
3 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基本特征
    3.1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类型
        3.1.1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分类体系
        3.1.2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分类
    3.2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分布特征
        3.2.1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3.2.2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3.3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形成条件
        3.3.1 地形地貌
        3.3.2 地层岩性
        3.3.3 地质构造
        3.3.4 工程地质条件
    3.4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影响因素
        3.4.1 降雨对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影响
        3.4.2 人类工程活动对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影响
    3.5 典型玄武岩台地区滑坡发育特征
        3.5.1 嵊州-崇仁台地滑坡发育特征
        3.5.2 澄潭台地滑坡发育特征
        3.5.3 回山台地至韩妃岭滑坡发育特征
        3.5.4 天台紫凝台地滑坡发育特征
        3.5.5 宁海县玄武岩地区滑坡发育特征
    3.6 典型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识别
        3.6.1 玄武岩台地区新滑坡的识别
        3.6.2 玄武岩台地区古滑坡的识别
    3.7 本章小结
4 典型滑坡成因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4.1 新昌回山台地下山滑坡
        4.1.1 滑坡地质概况
        4.1.2 滑坡特征
        4.1.3 软弱夹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4.1.4 裂隙的工程地质评价
        4.1.5 下山滑坡成因分析
        4.1.6 下山滑坡监测
        4.1.7 滑坡稳定性分析
        4.1.8 下山滑坡小结
    4.2 嵊州市人武部-剡山小学边坡
        4.2.1 工程概况
        4.2.2 地质概况
        4.2.3 边坡变形调查概况
        4.2.4 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4.2.5 边坡变形成因小结
    4.3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管网渗流系统的物理模拟试验
    5.1 含碎石粘性土边坡渗流系统的物理模拟试验
        5.1.1 模拟试验的基本原理
        5.1.2 物理模型简介
        5.1.3 物理模拟试验过程
        5.1.4 物理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5.1.5 第一次物理模拟试验小结
    5.2 边坡坡角变化对剩余下滑推力影响的物理模拟试验
        5.2.1 物理模型简介和模型的制备
        5.2.2 物理模拟试验过程
        5.2.3 边坡坡角变化对边坡剩余下滑推力的影响分析
        5.2.4 模型倾角10°时加水渗流试验情况
        5.2.5 第二次物理模拟试验小结
    5.3 管网渗流系统对边坡剩余下滑推力影响的物理模拟试验
        5.3.1 试验模型的改进
        5.3.2 试验过程
        5.3.3 模型倾角 0°时的试验结果分析
        5.3.4 模型倾角5-20°时的试验结果分析
        5.3.5 第三次物理模拟试验小结
    5.4 渗流试验获得的主要认识
6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防治对策
    6.1 滑坡与水的关系研究现状及相互作用机理
        6.1.1 滑坡与水的关系研究现状
        6.1.2 滑坡与水的相互作用机理
    6.2 常用滑坡治理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6.2.1 常用的滑坡治理措施
        6.2.2 目前滑坡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防治对策
        6.3.1 以治水为主的滑坡防治策略
        6.3.2 上三公路6~#滑坡的排水工程措施及效果
        6.3.3 滑坡监测的重要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预应力锚索桩加固滑坡机理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预应力锚索桩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3 预应力锚索桩的研究现状
        1.3.1 预应力锚索桩的试验研究现状
        1.3.2 预应力锚索桩的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1.3.3 预应力锚索桩的数值模拟现状
    1.4 锚索预应力变化规律的研究现状
    1.5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1.6.1 本文研究方法
        1.6.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浒家洞滑坡整治工程及其监测系统简介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岩土体力学参数试验研究
    2.5 安全监测设计
        2.5.1 监测项目
        2.5.2 深部位移监测断面布置
        2.5.3 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应力测试测点布置
        2.5.4 锚索预应力变化监测布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体安全监测反馈分析
    3.1 概述
    3.2 BF5515型滑动式测斜仪的基本工作原理
    3.3 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
    3.4 滑动面位置的确定
    3.5 抗滑桩的变形特性
    3.6 地质情况判断
    3.7 地下水位随时间的变化
    3.8 施工活动及地下水位变化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3.8.1 地下水位变化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3.8.2 施工活动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3.9 滑坡体位移特征
    3.10 位移监测反馈分析
    3.11 边坡稳定趋势性分析
        3.11.1 位移速率分析
        3.11.2 回归分析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岩地层中预应力锚索力学行为现场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应力测试与分析
        4.2.1 测试原理
        4.2.2 1860级钢绞线的力学性质试验
        4.2.3 钢绞线贴片的室内标定
        4.2.4 锚固段轴力及剪应力的分布特征
    4.3 锚索预应力变化的监测分析
        4.3.1 测试原理
        4.3.2 荷载位移关系
        4.3.3 钢弦受力的不均匀性
        4.3.4 锚索预应力的锁定损失
        4.3.5 锚索预应力的锁定后损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锚索预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5.1 概述
    5.2 锚索预应力锁定损失的影响因素
        5.2.1 锚索锁定损失与钢绞线张拉回缩量的关系
        5.2.2 锚索锁定损失与锚索自由段长度的关系
        5.2.3 锚索锁定损失与张拉荷载的关系
        5.2.4 锁定损失与张拉工艺的关系
    5.3 预应力锚索锁定损失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3.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3.2 预应力锚索锁定损失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4 锁定后锚索预应力的变化过程及其特征
    5.5 锚索预应力变化的机理分析
        5.5.1 钢绞线的松弛对锁定后损失的影响
        5.5.2 岩土体的蠕变对锁定后损失的影响
    5.6 影响锚索预应力变化的其它因素
        5.6.1 降雨入渗对锚索预应力的影响
        5.6.2 冲击荷载时锚索预应力的影响
        5.6.3 锚孔灌浆对锚索预应力的影响
        5.6.4 温度变化对锚索预应力的影响
    5.7 减小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5.7.1 设计中的控制措施
        5.7.2 改进施工工艺
    5.8 预应力锚索锁定后损失的灰色预测
        5.8.1 等时距的GM(1,1)模型
        5.8.2 不等时距的GM(1,1)模型
        5.8.3 浒家洞滑坡锚索预应力锁定后损失的不等时距GM(1,1)模型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边坡开挖的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
    6.1 概述
    6.2 边坡开挖的数值模拟方法
        6.2.1 三维空间离散
        6.2.2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6.2.3 节点的运动方程
        6.2.4 节点的速度及位移
        6.2.5 本构方程与屈服准则
    6.3 浒家洞滑坡开挖的三维数值模拟
        6.3.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6.3.2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初始应力场
        5.3.3 模拟方法
        6.3.4 边坡开挖变形
        6.3.5 开挖应力场
        6.3.6 开挖塑性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预应力锚索桩三维数值模拟及边坡稳定性分析
    7.1 概述
    7.2 预应力锚索的数值模拟
        7.2.1 锚索的轴向特性
        7.2.2 界面模拟
        7.2.3 灌浆体的剪切特性
        7.2.4 不同岩层中预应力锚索的数值模拟试验
    7.3 抗滑桩的数值模拟
        7.3.1 桩土界面耦合模拟
        7.3.2 切向耦合弹簧的特性
        7.3.3 法向耦合弹簧的特性
    7.4 预应力锚索桩加固边坡的三维数值模拟
    7.5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三维数值模拟
        7.5.1 FLAC3D计算结果规律性研究
        7.5.2 FLAC3D计算结果与传统极限平衡方法的比较
        7.5.3 浒家洞滑坡稳定性分析的三维数值模拟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边坡可靠性的蒙特卡罗分析
    8.1 边坡可靠性分析的意义
    8.2 边坡可靠性分析方法
        8.2.1 蒙特卡罗方法
        8.2.2 统计矩近似法
        8.2.3 一次二阶矩法
        8.2.4 随机有限元法
        8.2.5 各种方法评价
    8.3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边坡可靠性分析
        8.3.1 蒙特卡罗法(Monte Carlo Method)基本原理
        8.3.2 均匀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8.3.3 任意分布随机变量的产生
        8.3.4 多维随机变量的产生
        8.3.5 模拟步骤
        8.3.6 蒙特卡罗模拟的精度
        8.3.7 风险评价
    8.4 边坡可靠度指标影响因素的规律性研究
        8.4.1 随机变量变异性分析
        8.4.2 计算模型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8.4.3 土性参数的概率分布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8.4.4 概率密度函数左截尾分布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8.4.5 模拟次数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8.4.6 土性参数的变异性对可靠度指标及破坏概率的影响
    8.5 浒家洞滑坡的Monte Carlo模拟
        8.5.1 计算断面及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8.5.2 随机量的生成
        8.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上虞-三门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下水
3 滑坡特征
    3.1 变形破坏征状
    3.2 滑体结构
    3.3 位移特征
4 滑坡形成机理
    4.1 滑坡演化历史
    4.2 本次滑坡形成机理
5 滑坡稳定性分析
    5.1 基本强度参数的土工试验结果
    5.2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5.3 滑面强度参数的反分析
    5.4 各区段稳定性特征
6 滑坡处理及加固措施
    6.1 排水处理
        6.1.1 地表排水:
        6.1.2 地下排水:
    6.2 抗滑桩支挡结构
7 结语

四、上虞-三门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滑坡成因机理及治理方案研究[J]. 刘博峰,梁玺,周坤. 路基工程, 2021(02)
  • [2]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某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 程卫军,严俊峰,吴银亮. 路基工程, 2020(03)
  • [3]基于Geostudio与Flac 3D的浅层滑坡稳定性研究[J]. 张骞棋. 中国锰业, 2018(06)
  • [4]滑坡堆积体稳定分析及工程治理研究[J]. 郝鹏,曾荣福,王蒙,唐腾飞. 红水河, 2016(05)
  • [5]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 杨彪. 中国地质大学, 2008(10)
  • [6]管网渗流系统对边坡剩余下滑推力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J]. 俞伯汀,孙红月,尚岳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02)
  • [7]松散斜坡体锚、桩加固作用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D]. 蒋良潍. 成都理工大学, 2006(06)
  • [8]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D]. 俞伯汀. 浙江大学, 2006(12)
  • [9]预应力锚索桩加固滑坡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 阮波. 中南大学, 2005(06)
  • [10]上虞-三门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J]. 邵再良.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上三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