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股份分配将提前结束

预计股份分配将提前结束

一、转配股流通有望提前结束(论文文献综述)

叶柒平[1](2013)在《大小非减持盈利模式创新》文中研究表明自2005年9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规定,到2007年12月,大小非陆续到了解禁期,打破了市场原有的供求均衡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扩容压力,也给股市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如何在确保股市稳定并且广大投资者能够分享股市发展收益的同时,成功地完成大小非减持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本文研究了大小非减持的盈利模式创新,希望通过金融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大小非减持提供一些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小非减持产生的背景,然后分析了大小非减持的主要方式——大宗交易平台减持,进而分析了大宗交易商(大宗交易买家)的产生。之后,本文以香港盈富基金为例,分析了国外大宗交易现况,由此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然后,本文分析了大小非减持衍生的传统盈利模式,并视资料的可获得性,列举了一些实践中的应用案例。随着整个大宗交易行业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和模式创新来改变大小非减持的盈利机会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指出,具有领先优势的大宗交易商可以进行交易模式创新、交易对象创新、部分大宗交易商自我生存保护意识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模式创新来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并赢得发展空间。本文最后对国有股减持展开创新探索,提出了一些创新方案,如政策创新预期、借道券商资管通道、成立国有股股权基金等。

小成[2](2011)在《上市公司20年造假丑闻扫描》文中认为1992年,第一个被停牌的财务欺诈公司——深圳原野财务造假案事件:作为1990年中国证券市场初立,深圳首批发行的五只股票之一,深圳原野自上市后,从1990年5月至6月间,股价就上涨了210%,堪称当时的"股王"。后经查

陈建[3](2010)在《证券利益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在南方发表关于资本市场的重要讲话之后,我国开启了金融改革的大幕,金融市场持续快速地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然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对这些业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演化和变革的结果缺乏理性认识,只是停留在舆论层面,或者说局限于表面现象来指导决策,很可能会导致政府决策的误判。因此,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决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通过对复杂而多元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衍生的利益冲突的分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观察证券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行为以及各自的利益诉求,从而认识证券市场问题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证券利益研究,或者说从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市场,是一项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本文从“新兴+转轨”的中国资本市场这两个历史和现实前提出发,从多视角对我国证券利益关系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构建分析框架,提出并有效界定了证券利益的核心范畴。证券业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对此进行分析很难找到有效切入点,从利益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业的问题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因为证券领域的行为人的目标是利益极大化。利益的本质是追求现实与未来好处及其机会,这种好处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既有具体的利益,也有抽象的利益,既有短期的利益,也有长期的利益。证券公司所追求的利益范畴相当广泛、多元,利益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证券公司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不仅仅就利益研究利益,而是理清证券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与利益关联方之间所形成的利益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形成的机理。第二、通过多种标准的分类,提出并论证了证券利益的本质属性。我们提出证券利益具有虚拟性、信用性、分利性、风险性、垄断性、多元性、增益性等基本属性。第三、提出并论证了防止拥有不同资源和力量的证券利益群体发展成为证券利益集团的思路与建议,杜绝中间过程利益的发生,提高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同时,提出并论证了共享利益是可持续证券市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证券市场,是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证券市场在完善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促进企业改制、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存在的上述问题若不能从根本上得以很好解决,证券市场也难以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于决定证券利益关系的因素纷繁复杂,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伦理的等种种因素都可能对证券利益关系产生影响。这些为本文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据此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总体上,本文的不足之处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占有的数据有限,我们无法收集到有关方面的数据与资料,无法去检验证券行业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调关系;二是由于研究手段不足,工具匮乏,无法穷尽所有与证券业存在利益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如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与租赁公司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理论基础方面不尽完善,我们在分析探讨中尝试性地放宽了一些研究假设,导致我们无法通过具体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多方交叉利益博弈。所有这些有待在以后的研究探讨中进一步完善。

叶柯[4](2009)在《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制度分析 ——基于市场监管者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证券市场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需要不断深化。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制度安排关系到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发展质量。因此,需要对上市公司控制权问题加以深入研究,该课题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基业常青”公司正是由于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能够处理好公司的控制权问题,从而推动了公司长治久安的发展。而另一些公司则由于公司控制权问题处理不当,导致业绩衰退甚至破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控制权问题在企业发展历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公司控制权问题,历来不仅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而且也是证券市场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妥善处理上市公司控制权,成为持续提高公司绩效、有效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问题。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一部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质量不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行政干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等不正常的现象。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维护证券市场秩序成为关键问题。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体现了很强的行政引导作用,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行政力量的调控。而以往的研究很少是从证券市场监管者的角度去分析控制权安排的问题,因此,本文站在证券市场监管者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安排进行研究,力争为实现健全有效的市场监管制度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本文从制度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过程,解释现行的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和转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期找到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变化的内在规律,争取为上市公司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从而实现对并购重组等影响控制权转移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最终提高上市公司监管的质量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框架安排,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公司控制权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通过介绍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公司控制权的界定、公司控制权安排的研究和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本质四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公司控制权安排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博弈模型分析。本章通过介绍上市公司控制权竞争所涉及的许多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之间在对上市公司共同治理下相互博弈,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企业行为和不同的绩效差异。通过本章分析可知,在中国证券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还需要证券市场监管者去完善法制和市场规则的建设,逐步推进市场的成熟和发展。第四章,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初始安排。本章的三个部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论“沁入”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就在于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在不同历史阶段安排上的差异和特点。第五章,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完成初始安排后的控制权在一定的制度结构中,可以脱离股权关系而单独配置,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转换,这样的并购活动大量出现从而形成了控制权市场。本章重点介绍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几个重要问题,因为它是我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寻求如何提高证券市场效率的合适途径。

陈李[5](2008)在《股权溢价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未来》文中指出股权风险溢价(以下也称股权溢价),就是普通股权收益率与无风险证券(政府债券)收益率的差别。英文简称是ERP,即,Equity Risk Premium,或者Equity Premium。最早表达股权风险溢价类似概念的是约翰米勒(John Miller)1848年的经典着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他这样描写一个决定在土地上进行投资的农民决策:“他可能愿意在土地上追加投资以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不论多少小,总是要超过风险的价值,一定的利息(不论从银行借贷的,还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he willprobably be willing to expand capital on it(for an immediate return)in any manner whichafford him a surplus profit,however small。beyond the value of the risk,and the interestwhich he must pay for the capital if borrowed.Or can get for it elsewhere if it is his own)米勒把利润分成三个部分:其一,借来款项的利息,也可以表述为资金的机会成本。这差不多相当于无风险利率;其二,与这项投资相关风险的价格。这其实类似于股权溢价;第三部分,就是超额利润,用现代金融投资学语言来表示,就是“a”——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获取的超额利润。继米勒之后,奈特(Knight)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中回顾了1920年之前的全部关于利润构成的经济学文献,分析了其中对风险的论述,指出研究中的不足。那些文献都没有区分可衡量和不可衡量的风险,后者奈特定义为不确定性,这两类风险奈特都认为应该得到经济利益补偿。可衡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额外经济利益补偿,奈特已经揭示出股权溢价的本质。在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这种可衡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溢价终于显示出其强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长期投资回报率向均值回归的迹象非常明显。以美国市场为例,以一年为比较周期,股权风险溢价的波动率为20%;如果以10年为比较周期,股权风险溢价的波动率大幅下降到6%。如果我们观察1900-2005年这105年以来的世界主要股票市场表现。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股权风险溢价也表现出超乎想象的稳定性。股权溢价研究的意义在于:1,它是资产配置中的重要因素。投资者需要比较各种风险资产、无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才能进行资产配置决策。特别对于一些长期投资者(比如中国的社保基金)而言更是如此。2,股权溢价是项目投资中的关键因素。它是一些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基础变量。3,它是股票价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证券研究员和投资银行人员必须了解的变量,因为任何估计市场合理市盈率,运用DCF或者DDM方法估算股票价格,都需要使用股权溢价。4,股权溢价,特别是短时期的股权溢价,也可能变动。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它发生变化?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显示,人口、政策、经济增长方式,这些基础的经济变量都会对金融市场的长期变革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一共分为7个部分。第1部分为导论,阐述股权溢价的由来和研究意义。第2部分阐述计量经济学对股权溢价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开始,计量经济学家首先注意到了股权溢价。Roger Ibboston和Rex Sinquefield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股票、国债、国库券和通货膨胀:1926-1974年的历史数据》(Stocks,Bonds,Bills and inflation:Year-by-Year Historical Return 1926-1974)。为计量股权溢价制定了最初的标准。WilliamGoetzmann,Roger Ibbotson和Liang Peng的《对纽约交易所1815-1925年历史数据的新考察》(A New Historical Database for the NYSE 1815 to 1925:Performance andPredicitability)将股权溢价研究的时间范围从之前的49年延伸到了160年。Roger Ibboston和Carol Fall的报告《美国市场财富组合:资本市场价值和收益1947-1978)(The UnitedStates Market Wealth Portfolio:Components of Capital Market Values and Retums。1947-1978),把美国的其他证券,商业地产和农业用地都纳入了考察范围,计算了股票对于各类资产的溢价水平。而Roger Ibboston、Laurence Siegel、Kathryn Love的文献“全球财富:美国和外国资本市场价值与回报”(WorldWealth:U.S and Foreign Market Valuesand Returns)把全世界的资产都纳入考察范围,并且比较了美国和其他各国的回报率差异。第3部分阐述中国经济学界对股权溢价的计量研究。在简单回顾中国股权溢价计算的有关文献后,本文采用全部流通股投资收益作为考察对象,估算股权溢价。以1993-2007年的全部A股为样本数据,中国证券A股市场的股权溢价算术平均数是15.29%,几何平均数是4.59%。接着,我们将证券投资回报率研究进行扩展。计算全面参与各类证券投资业务后的收益率情况,其股权溢价水平有显着的上升。算术平均数达到25.46%,几何平均数达剑13.8%。最后,我们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债券、基金和房地产市场。并且将股票投资同报率与这些金融资产回报率进行比较,得到更广意义上股权溢价。第4部分将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对投资者进行的9次问卷调查进行汇总,并总结出从2004年到2007年期间中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市场隐含的风险溢价变动情况。第5部分,我们从隐含股权溢价(Implied Equity Risk Premium)出发,考察股权溢价的变动影响因素。从金融学基础逻辑出发,我们认为,包括宏观经济、企业盈利、市场制度在内的种种因素都将对股权溢价产生重大影响。这个部分我们定量计算了有关宏观变量、企业盈利增长率等变量对股权溢价的影响。还定性分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对短期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第6部分,我们阐述了着名的“股权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这个由Mehra,Prescott于1985年提出的的理论之谜,触发了现代金融学一个庞大分支。基于广义的投资.消费的跨期效用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学,用金融行为学的理论,重新解读宏观意义的金融学,并且发展出一系列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我们还讨论了中国的股权溢价之谜,以及人口因素对这个谜团可能的解释。第7部分,我们专门讨论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溢价的影响。定量测算其影响度,定性分析其深远意义。

陈斌[6](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绩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05年4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起,在经过两年的改革进程后,股权分置改革己接近尾声。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深刻改变中国股市发展方向的改革实践,是中国股市自创建以后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总结这场改革实践的得失与经验,从而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下一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支持,意义重大。不过,在现有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研究或评述中,大多是以规范性分析方法为主,而缺乏以实证性分析为基础的从学术角度而客观分析、检验、评价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成效的深度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股权分置改革的绩效评价概念,从“对价绩效”、“市场绩效”和“公司绩效”等三方面,构建一个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绩效评价的学术性研究框架。在此为基础,本文应用理论与实证的分析方法,对股改的绩效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股改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与疑问提供科学证据,同时也为证券监管部门在今后证券市场发展中的一些政策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论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进行一个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改进与创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回顾、整理与归纳,其次是对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做一个较为细致、全面的整理。第三章介绍股权分置改革的有关制度背景。本章重点对股权分置问题的产生与影响,对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演进与现状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分析。第四章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绩效研究。本章从股改对价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通过相关理论假说的建立和实证检验来探讨股改对价确定的绩效状况,探讨股改政策的执行效果和股改博弈机制的公平与效率。第五章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绩效研究。本章以股权结构和大股东行为作为股改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变量,通过相关财务理论构建理论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第六章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绩效研究。本章通过对“市场对实施股改公司的股票有何反应”、“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了股改公司股票的市场反应”等问题的实证分析,探讨股改的市场绩效。第七章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主要的结论如下:1.从股改对价的效率角度看,1400家上市公司股改工作在两年内的快速推进,股改对价方案的高通过率,以及股改对价确定随着改革进程推进时的更富效率、随着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更富针对性等,说明了股改的高效性。然而,从公平角度看,股改对价确定中所反映的非流通股东意志主导而流通股东议价作用不明显、股改受到外界非经济因素的显着影响等,说明了股改公平性的有所欠缺。在效率与公平的二维尺度上,股改的对价绩效是“高效但欠缺公平”。2.具体而言,股改对价所反映的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的利益博弈情况说明,此次股改中非流通股东的议价力得到良好体现,而流通股东议价力发挥很不显着,机构投资者在股改对价确定中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股改对价的确定基本还是以非流通股东的意志为主导而进行;股改对价与公司自身发展特点相关系的情况说明,股改对价的确定并没有与公司自身的经营发展特点密切相关,股改工作受到“政治动机与利益”的驱动的程度较大,股改的“尽快”、“从众”或“非自愿性”选择因素客观存在。3.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的提高。特别地,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显着变化,表现为股东成份结构的变化(国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下降,社会公众股持股比例上升)和股权集中度的下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表明,国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过高和股权集中度过大所表现的一股独大等现象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根源,股改所带来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显着改善说明了股改对上市公司治理改善的积极作用。4.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是明显的,突出表现为股改后控股股东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意愿及行为,通过资产注入、整体上市手段,股改后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得到相当的提升。同时,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还表现为股改后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显着上升。不过,由于研究样本数据的限制,对于股改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探讨。5.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绩效是积极和明显的,突出表现为股改公司的股票存在显着为正的超常收益,其中,股改公司在预案公告前10日到方案实施日期间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达到5.187%,且预案公告日公司的平均超常收益率最为突出。但对影响股改市场绩效因素的分析表明,除了短期内就能带来利益的流通股东所获得的对价比率和反映投资者认同度的流通股东投反对票比例对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有影响外,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M/B所代表的流动溢价等从长期角度影响股东利益的因素对于股票的市场表现没有影响。由此说明,投资者更多把股权分置改革视为一个短期的题材,而对其能给中国股市带来多大的长期利好效应缺乏信心。本文研究具有较好的探索性。研究的改进及创新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在研究框架上,本文首次提出股权分置改革“绩效”的概念,以此为基础,结合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具体实践,本文在理论上系统地定义了股权分置改革绩效的三个主要内涵(或层面):股改的对价绩效、股改的公司绩效和股改的市场绩效,从而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对股权分置改革成效进行全面的学术性评价的研究框架。第二,在对价绩效研究中,本文从改革的效率与公平角度提出股改对价绩效评价的二维标准体系。同时,与一般的单纯探讨股改对价确定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本文把管理机构为推动股改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与制度的实施效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股改博弈机制的执行效果,从而使一般的单纯对价影响因素研究上升到对价(也就是改革)绩效的评价研究。第三,本文基于财务理论分析,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股改的实际工作,建立一个全面的对价确定影响因素分析体系。同时,通过试点与非试点企业、不同改革时段企业、不同业绩情况企业、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不同规模结构企业、不同对价类型企业的全面对比分析,而全面评价股改对价确定问题,这在已有的同类研究中还是首次。第四,本文提出了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特点的(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的)公司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这两个指标体系出发,本文探讨了股改对上市公司治理和经营的影响。第五,本文首次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机制及后果展开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不同于一般仅从规范性分析角度就股改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展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机理,从股改直接影响的中间变量出发,围绕股权结构、大股东行为和与作为最终结果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展开两方面的实证研究,同时对这两方面的研究结论进行相互验证,使研究更为系统和全面。第六,在大多数的股改市场反应研究中,一般仅通过对超常累积收益率(CAR)的描述分析来探讨市场的价格反映,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超常累积收益率(CAR)的影响因素分析,从而更好地揭示股改市场绩效的内在问题。此外,比其他研究更进一步的是,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样本数据的扩展上,在所有对价绩效、公司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中,研究均采取了尽可能的全样本分析和细致的样本分类分析。

许弘林[7](2007)在《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普遍开始致力于国家(地区)内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QFII制度在印度、巴西、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应运而生。这些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在本币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不失为一个稳妥、有效地通过证券市场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增加市场资金供应、完善投资者结构、引进先进的投资理念、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同时又能防止短期炒作,达到吸引中长期投资的目的。2002年1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并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已批准了52家海外机构的QFII资格,QFII机构的投资额度已经达到了99.95亿美元,另外,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最近也表示,到2007年年底,要把投资额度扩大到300亿美元。至此,QFII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许多方面都影响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及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QFII的引入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会,QFII的引入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但是我国的国情与上述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QFII的引入到底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值得我们深究。譬如QFII在我国有怎样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有无值得借鉴之处?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有什么具体的影响?QFII对上市公司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基于政府层面,QFII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怎样的挑战?最后就是现存的QFII制度下有何缺陷需要改进?本文写作目的就是要回答上述几大问题。全文分为7章,具体内容为:第一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与QFII制度有关的三个理论:资本自由化理论、证券市场国际化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接着分别对QFII制度与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我国QFII制度述评”本章首先介绍了印度、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国家和地区QFII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QFII的发展现状和基本制度框架以及我国QFII操作流程。最后,结合国外经验对我国QFII进行了总体评价。一是QFII主体资格门槛较高;二是在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方面,规定较宽松;三是资金出入境限制较为严格;四是对外开放市场路径选择方面,较直接和积极。第三章“QFII在我国的投资行为及投资绩效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QFII的投资行为特点,一是QFII的资产组合具有长期性、进攻性、全面性和均衡性特征;二是组合投资为主,投资风格多样;三是投资品种具有明显特色;四是关注具有比较优势、回报稳定的行业:五是强调资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最后利用QFII重仓股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QFII的投资绩效,得出QFII投资具有良好的绩效。最后针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QFII投资行为的转变做出分析。第四章“QFII对证券市场的总体效应分析”本章首先通过事件分析法,以2002年以来沪深两市的绩优蓝筹股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总体的短期效应,得出暂时来看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并不明显的结论并对此结论进行了解释。一是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外资申请成为QFII的热情虽高,但是其实际投资证券市场的资金相对于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来说却非常有限,远没能成为市场主流;二是QFII进入时间尚短。最后从改善投资者结构、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强化证券市场价格机制功能、给证券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挑战等五个方面分析了QFII对证券市场总体的长期影响。第五章“QFII对上市公司的效应分析”主要从四个角度讨论了QFII对上市公司的效应:即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金融工具的创新和价值管理理念。认为,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QFII在具有实现股市增资、改善证券市场结构功能的同时,必然也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经营业绩,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融资工具创新以及推进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理念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第六章“QFII对金融监管和的效应分析”本章主要从金融监管模式、投资者保护、外汇市场监管三个方面来分析QFII的引入对我国金融监管以及货币政策的效应。QFII给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带来了挑战,给投资者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QFII的引入对我国的外汇市场平衡和外汇市场监管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七章“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及结论舆政策建议”讨论了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包括一.QFII制度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主要是外汇过剩)下开放太快:二.外资对国内上市公司存在控制权掌握的问题;三.对我国金融体系可能造成的国际传导性风险问题;四.QFII制度现存税收制度的问题;五.我国QFII制度的其他缺陷。同时提出完善我国QFII制度的对策。一、坚持渐进式的开放QFII制度,反对在人民币升值、外汇剧增下快速开放:二、强化对外资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范与约束;三、强化对于QFII的税收制度及信息批露管理制度;四、培养精通国际金融证券业务的人才:五、研究丰富金融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六、完善监管体制,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合作;七、提高政策透明度,稳定QFII投资者的信心。第八章结语

吴广灼[8](2007)在《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28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几千年的梦想,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术,亿万人民的艰苦努力,成就这惊天动地的奇迹。自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不过15岁多一点,却走完了相当于欧美国家资本市场100多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发展、危机和改革全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得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规律性。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国双轨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且具有中国转型社会整体性制度特征。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一个时期内,中国资本市场的共同知识和共享信念,是约束市场参与人的内生制度。市场参与人在资本市场里,围绕着这个特定的制度,共生共荣,沉沉浮浮,形成相生相克的制度束,对应着多重复杂的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总是从资本市场输出利益,而没有输入利益,资本市场走向枯竭,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危机不可避免。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危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性危机,标志着双轨制的危机。双轨制曾经是转型过程中的适应性制度安排,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在中国社会进一步转型过程中,成为转型的障碍。改革的成本由非流通股股东支付,是中国社会向市场化方向转型的必要条件,而如果由流通股股东承担,则意味着改革的倒退。改革的实践证明:结束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此,中国资本市场将翻开新的一页,迎来全流通的时代。本文主要从制度变迁和比较的角度,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前言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不足,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和创新,结构安排。第一章提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概念,并作出简要的理论解释。第二章研究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分析参与人的行为。本章通过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起源的考察,结合参与人策略互动,分析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从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对中国资本市场参与人影响的角度,分析参与人的预期和行为;通过研究参与人策略互动,用博弈论均衡分析方法,揭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第三章揭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演化机制和危机。本章主要研究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结构特点和演化过程,描述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再生产、动力机制和强化机制,从制度关联和历时演化的角度,深刻揭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实际上是中国资本市场整体性制度特点的信息浓缩和概要表征;结合国内外经济技术大背景,分析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内在缺陷和危机,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曾发挥积极作用,而今天则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而必须进行改革。第四章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改革实践。本章首先介绍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几次尝试,分析其夭折的原因;接着解析关于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大讨论,分析几种主要的方案,介绍笔者的方案;通过分析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改革实践,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何种方案被选择、均衡解的形成和路径选择的特点。第五章提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本章首先指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分析当前改革的局限性;接着分析进一步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通过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发展、危机和改革全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总结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并建立一些简要模型,得出经验、教训和启示,对未来作出预测和展望。

孙伶俐[9](2007)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下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股市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独特的股权结构,即股权分置问题。股权分置被普遍认为是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头号难题,使得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股权分置”的弊端,严重影响着股市的发展。推出权证产品有利于推动我国股权分置难题的解决和证券市场国际接轨,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工具,活跃市场交易;有利于券商提升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到目前为止,已有宝钢、武钢等十几家上市公司发行了附有各种条款的权证。因此对权证定价进行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权证具有价格发现及规避风险等功能,但为了发挥权证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价是非常关键的。国外对权证的定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如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问题,因此,这些理论不可以不加修正而直接引进。本文基于对西方权证定价理论的探讨,并结合中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对我国权证的定价进行了研究。对权证进行分析后,推导出了在股权分置即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东情况下的权证定价公式。另外对我国非流通股大股东为补偿流通股东而发行的欧式认购权证、欧式认沽权证、百慕大式认购权证、百慕大式认沽权证、美式认购权证、美式认沽权证以及创设权证等权证产品的定价进行了研究。最后以宝钢等20余只权证为例,运用股票价格及权证收盘价格资料,计算了波动率,实证检验了权证的定价。并将理论价格与实际价格进行了比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参考。针对我国权证理论价格与实际价格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提出了完善我国权证定价效率的建议与政策。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多数权证存在价值高估现象,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无效性,存在较多的投机现象。由于模型还存在较多的假设条件,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便更精确的为权证进行定价,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好、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鞠复生[10](2007)在《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财富渐增,投资理念逐步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股市。但成功的投资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你在股市会听到有人暴富、有人破产的悲喜,也会听到有人在股市暴涨中赚得百万家财,又在暴跌中化为乌有的憾事。2007年的5月3 1日至6月3日,将被载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史册,三天中,剔出暂停上市股,在1432只挂牌交易的股票中,跌停数分别是967只、400只、804只,其中270只股票连续三天跌停。按照交易规则,交易所公开信息中公布了三天涨跌幅偏离值20%以上的股票,共258只。透过这258只交易买卖席位的分析,可以对这三天买卖双方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也可以得出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是由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不同而引起的这一结论。造成这一现实的除了市场本身的原因外主要是投资者的构成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者系统的认知和行为偏差。本文认为只有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置身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大格局中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本质,再从行为的表现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进行优化和矫正,最终促成证券投资程序化,达到稳定获利的境界。因此本文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章对行为及投资者投资行为进行了定义,对行为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与评述。本文认为:投资者之所以会成为投资者与他们先天的潜能有关系,在动力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一旦外界条件成熟就会产生投资者投资行为。投资者还会对投资行为后果进行归因和反馈以期对下一投资行为产生有益影响。本文强调了潜能、自我调节以及情绪在投资行为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就是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按照效用最大化等指标决定自己的决策方案。然而在现实中,国内外证券市场投资者决策行为突出表现为:惜售效应、潮汐现象、盲目自信以及过度反应不足。针对这种行为的偏差,其成因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投资者固有的认知偏差;二是来自投资品种选择、交易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政策过多影响等投资环境因素;三是来自投资者知识与结构方面的因素。在现实投资过程中,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也会由于各种心理因素产生各异的认知偏差,而这些认知偏差会成为影响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必将导致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从而决定了投资者行为常常是非理性。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本文认为:除了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外,还可应用有关学习理论和方法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偏差进行矫正,如进行自信心的训练、提高投资者自身素质、;着力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以及重塑科学的投资操作行为等。当然,这也不可能保证投资者转变为理性的投资人,最大限度地纠正这种行为,避免该种行为带来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二、转配股流通有望提前结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配股流通有望提前结束(论文提纲范文)

(1)大小非减持盈利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大小非减持产生背景分析
    1.1 大小非定义
    1.2 大小非解禁减持产生的背景
    1.3 大小非解禁减持的规模
    1.4 大小非解禁对股票市场的冲击
        1.4.1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回顾
        1.4.2 大小非解禁规模与股票市场的表现
        1.4.3 大小非解禁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2 大宗交易平台减持——大小非减持的主要方式
    2.1 大小非减持方式概述
    2.2 大宗交易平台成为主要的方式
        2.2.1 大宗交易定义
        2.2.2 大宗交易平台定义
        2.2.3 我国大宗交易规则
        2.2.4 我国大宗交易起步阶段
        2.2.5 我国大宗交易爆发时间段
        2.2.6 违规减持案例
3 大宗交易商(大宗交易买家)的产生
    3.1 大宗交易商因折扣而壮大
    3.2 我国目前主要的大宗交易商
4 国外大宗交易现况
    4.1 盈富基金的成立背景
    4.2 盈富基金的优势
    4.3 盈富基金的启示
5 大小非减持衍生的传统盈利模式
    5.1 固定折扣大宗交易成交
    5.2 底价+固定折扣大宗交易模式成交
    5.3 市值管理分成模式(灰色地带)
    5.4 个人避税:限售股避税服务+大宗交易服务
    5.5 企业避税:迁注册避税协助+大宗交易
6 通过金融和模式创新来改变大小非减持盈利机会
    6.1 创新产生原因分析
    6.2 模式创新领域
    6.3 交易模式创新方案
7 国有股减持创新探索
    7.1 国有股的定义
    7.2 国有股减持产生的背景
    7.3 国有股减持的现实意义
    7.4 国有股减持现状——地方国有股减持较多
    7.5 国有股减持的相关规定
    7.6 国有股减持的最大问题
    7.7 目前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模式
    7.8 国有股减持的创新探索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证券利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本文的研究框架
    0.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证券、证券利益与证券利益关系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证券利益的观点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沿革及相关的法律关系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1.3.2 证券利益相关者分析
    1.4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相关论述
        1.4.1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与概念
        1.4.2 公共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证券利益的基本属性分析
    2.1 虚拟性
    2.2 信用性
    2.3 分利性
    2.4 风险性
    2.5 垄断性
    2.6 多元性
    2.7 增益性
第三章 我国证券利益关系的演进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证券市场(1870-1949)
    3.2 改革开放前的证券市场(1950-1978)
    3.3 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1979-至今)
        3.3.1 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1990年)
        3.3.2 迅速发展阶段(1991年-1998年)
        3.3.3 规范发展阶段(1999年-2010年)
    3.4 当前证券利益关系的格局
第四章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博弈
    4.1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
        4.1.1 上市公司的利益动机
        4.1.2 证券公司的利益动机
    4.2 一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2.1 利益博弈主体的目标分析
        4.2.2 股票发行前利益博弈主体的行为分析
        4.2.3 股票一级市场博弈模型分析
    4.3 二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3.1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目标分析
        4.3.2 博弈分析
第五章 证券行业内部的利益关系
    5.1 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利益关系
        5.1.1 现代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
        5.1.2 证券公司的特殊性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5.1.3 证券公司内部治理的利益机制
    5.2 证券公司内部横向利益关系
        5.2.1 卖方业务
        5.2.2 买方业务
    5.3 证券公司内部纵向利益关系
        5.3.1 证券公司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制衡关系
        5.3.2 证券公司管理层与中层的利益关系
        5.3.3 证券公司中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
    5.4 证券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
        5.4.1 证券公司利益来源模式的主要观点
        5.4.2 证券公司竞争对效率的影响
        5.4.3 证券公司并购对各方利益的影响
第六章 证券公司与其它金融机构间的利益关系
    6.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利益关系
        6.1.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互相依存
        6.1.2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争夺利益主导
        6.1.3 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走向联盟
    6.2 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的利益关系
        6.2.1 证券公司获得基金公司的佣金
        6.2.2 基金公司获得证券公司的交换利益
    6.3 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关系
        6.3.1 保险公司涉足投行业务
        6.3.2 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共同发展
    6.4 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利益博弈
        6.4.1 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影响
        6.4.2 证券公司应对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策略
第七章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的利益关系
    7.1 证券业的虚拟本质及其发展
        7.1.1 证券业的虚拟性:起源的视角
        7.1.2 证券业的虚拟性:历史的视角
        7.1.3 证券业的市场结构
    7.2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促进作用
        7.2.1 证券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利益
        7.2.2 证券业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7.2.3 证券业促进了GDP增长,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7.2.4 证券业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7.3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损害作用
        7.3.1 证券业的发展增加了实体产业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
        7.3.2 衍生证券扩张引发泡沫经济,导致宏观经济的衰退
        7.3.3 证券市场过度膨胀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了资金利用率
        7.3.4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促使国际经济陷于动荡与危机之中
第八章 证券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
    8.1 证券业与政府财税部门的利益关系
        8.1.1 我国现行证券税收制度:税种与税率
        8.1.2 证券业与政府税收部门的利益失衡
        8.1.3 证券税收利益失衡的影响
    8.2 证券业与央行的利益关系
    8.3 证券业与监管部门的利益博弈
        8.3.1 我国证券业监管的演变
        8.3.2 发达国家政府监管与证券业利益博弈
        8.3.3 构建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
第九章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
    9.1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主要问题
        9.1.1 证券市场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利益失衡
        9.1.2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之间利益差距扩大
        9.1.3 证券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利益不协调
        9.1.4 证券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
        9.1.5 证券市场非法利益畸形膨胀
    9.2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建议
        9.2.1 通过立法、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证券业的垄断性利益
        9.2.2 多管齐下保护和提高中小投资者利益
        9.2.3 规范和限制不合理的证券公司以及金融机构高管利益
        9.2.4 渐进、稳步发展衍生产品交易,严格限制中间过程利益
        9.2.5 保护正当合法的投资利益,打击非法投机暴利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制度分析 ——基于市场监管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安排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的创新观点
        二、文中的不足
第二章 公司控制权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
        一、公司治理的研究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重点是治理结构的完善
        三、公司治理的评价指标与经营绩效
    第二节 公司控制权的界定研究
        一、公司控制权不同含义与解释
        二、公司控制权文献综述
    第三节 公司控制权安排的研究
        一、已有的公司控制权安排研究
        二、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研究新尝试
    第四节 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本质:一种制度
        一、制度的含义
        二、制度变迁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博弈机理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各利益相关方
        一、利益集团的含义
        二、现代上市公司控制权相关的利益集团的特点
        三、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方的行为特征
    第二节 上市公司的利益集团间控制权博弈分析
        一、共同治理下各利益方的控制权博弈
        二、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
    第三节 证券市场监管方在控制权博弈中的作用
        一、证券监管制度选择的理论选择模型
        二、证券市场管理方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初始安排
    第一节 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模式的各国差异
        一、国外上市公司控制权模式
        二、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模式定位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公司控制权安排的关系
        一、中国证监会成立前资本市场的发展(1978年——1992年)
        二、中国证监会成立后资本市场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方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股权分置改革
        二、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三、证券公司综合治理
        四、逐步完善发行制度改革
        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六、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分析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力量
        一、“上市资格”的资源短缺为控制权转移提供动力
        二、强制性变迁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影响
        三、诱致性变迁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影响
    第二节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作用机制
        一、有关控制权转移作用的相关理论
        二、不同投资主体的控制权转移方式
        三、四种主要的控制权转移方式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现阶段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提出的新问题
        二、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最优效率选择
    第四节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股权溢价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股权溢价的经济学意义与中国证券实践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股权风险溢价研究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三节、论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成熟市场股权溢价测量研究
    第一节 关于股权溢价测量的研究历史
    第二节、成熟股权溢价测量:基础方法与结论
    第三节、成熟股权溢价测量:扩展时间维度
    第四节、成熟股权溢价测量:扩展种类维度
    第五节、成熟股权溢价测量:扩展全球视野
第三章 中国股权溢价的测量
    第一节 中国A股历史股权溢价—流通股投资
    第二节 中国A股历史股权溢价—全面投资
    第三节 中国金融资产的回报率和广义股权溢价
    第四节 解构法估算股权溢价—国际投行实务
    附录: 申万A股指数
第四章 预期股权溢价测量及分析—基于问卷调查
    第一节 股权溢价问卷调查及统计计算方法
    第二节 各期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第三节 对股权溢价问卷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第五章 股权溢价变动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隐含股权溢价的测量
    第二节 影响股权溢价的宏观因素
    第三节、升值对股权溢价的影响
第六章 股权溢价之谜及其解释
    第一节 “股权溢价之谜”的诞生
    第二节 “股权溢价之谜”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中国是否存在股权溢价之谜
    第四节 人口结构对资产影响
第七章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溢价的影响
    第一节 股权分置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视角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对溢价的影响:隐含股权溢价变动
    第三节 股权分置改革对溢价的影响:委托-代理问题视角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绩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改进与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股权分置改革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股权结构、大股东行为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述评
第三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分析
    第一节 股权分置问题的背景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演进与现状
第四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绩效研究
    第一节 制度背景
    第二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描述性及相关分析
    第五节 多元回归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绩效研究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治理绩效研究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经营绩效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绩效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实证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启示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启示与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考虑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逻辑结构和章节安排
        一、逻辑结构
        二、章节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QFII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自由化理论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理论
        三、金融深化理论
    第二节 QFII与证券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QFII与证券市场发展的研究综述
        二、QFII对证券市场相关主体的影响
    第三节 QFII与上市公司互动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QFII与上市公司互动效应的研究综述
        二、QFII影响上市公司的途径研究
    第四节 QFII与金融监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QFII与金融监管的研究综述
        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研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我国QFII制度述评
    第一节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QFII的发展
        一、印度QFII的发展
        二、韩国QFII的发展
        三、我国台湾地区QFII的发展
        四、论新兴证券市场QFII及其对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QFII的发展现状
        一、QFII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实施QFII的现状
    第三节 我国QFII的制度框架
        一、我国QFII的制度框架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QFII的制度设计分析
    第四节 我国QFII的操作流程
    第五节 我国QFII的总体评价
        一、QFII的主体资格门槛较高
        二、在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方面,规定较宽松
        三、资金出入境限制较严格
        四、对外开放市场的路径择方面较直接积极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QFII在我国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分析
    第一节 我国QFII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分析
        一、QFII在我国的投资现状
        二、我国QFII的投资行为特点
        三、我国QFII的投资绩效分析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QFII投资的转变
        一、关于股权分置改革
        二、QFII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QFII制度的影响分
        四、股权改革前后QFII投资的转变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总体效应分析
    第一节 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总体的短期效应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二、研究方法——事件分析法
        三、实证检验结果
        四、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五、本节小结
    第二节 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总体的长期效应分析
        一、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
        二、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
        三、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
        四、强化证券价格机制功能
        五、给证券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挑战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QFII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一节 QFII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效应分析
        一、股权结构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
        二、QFII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机制分析
    第二节 QFII对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的效应分析
        一、信息对称和不对称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表现
        三、QFII对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的效应分析
    第三节 QFII对上市公司创新金融工具的效应分析
        一、金融工具创新理论
        二、QFII对上市公司融资工具创新的影响
    第四节 QFII对上市公司形成价值管理理念的效应分析
        一、企业价值管理理论
        二、QFII引入对上市公司管理理念的影响
    本章小节
    注释
第六章 QFII对金融监管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QFII对金融监管模式的挑战
        一、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二、QFII引入对现行金融监管模式的挑战
    第二节 QFII、投资者保护和金融监管的转变
        一、QFII引入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路径
        二、QFII引入对投资者保护的具体效应
        三、金融监管与投资者保护
    第三节 QFII对外汇市场监管的影响效应
        一、我国外汇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QFII的引入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四、QFII的引入对外汇市场监管的挑战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七章 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及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一、QFII制度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情况下开放偏快
        二、外资对国内上市公司存在控制权掌握的问题
        三、对我国金融体系可能造成的国际传导性风险问题
        四、QFII制度现存税收制度的问题
        五、我国QFII制度的其他缺陷
    第二节 本文主要结论
        一、QFII在我国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
        二、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总体效应
        三、QFII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效应
        四、QFII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效应
        五、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QFII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渐进式的发展QFII战略,切忌快速开放
        二、强化外资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范及约束
        三、强化对于QFII的税收制度及信息批露管理制度
        四、培养精通国际金融证券事务的人才
        五、研究丰富金融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
        六、完善监管体制,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合作
        七、提高政策透明度,稳定QFII投资者的信心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
    五、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概念与理论解释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概念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概念的不同观点
        三、与欧美上市公司股权制度相比的异同点
    第二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制度和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转型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三、制度分析的博弈论框架
        四、国内学者的有关理论
    第三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理论解释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整体制度观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双轨和转型制度观
        三、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博弈论制度观
第二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和参与人行为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形成的背景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形成的过程
        三、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形成的模型分析
    第二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影响下的参与人行为分析
        一、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分析
        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行为分析
        三、上市公司的行为分析
        四、中介机构和社会舆论的分析
        五、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分析
    第三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均衡分析
        一、均衡的不同含义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均衡分析
        三、参与人行为策略与均衡分析
第三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演化机制和危机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共时关联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上市公司的基础制度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制度
    第二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历时关联和演化机制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历时关联
        二、演化的动力学
        三、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
        四、多阶段多重博弈模型
    第三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危机
        一、认知危机与制度变迁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内在缺陷
        三、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危机
第四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方案比较和实践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首次尝试
        一、首次尝试情况
        二、尝试失败引发的大讨论
    第二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方案比较
        一、主要方案的特点和不足
        二、方案的竞争和参与人的利益博弈
        三、基本共识和重要意义
    第三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实践分析
        一、组织和制度准备
        二、改革试点和路径选择
        三、改革的阶段性
        四、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基本完成
第五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方案的问题
        二、组织和管理的问题
        三、疑难杂症的问题
        四、市场承受的问题
    第二节 进一步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进一步改革的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改革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进一步改革的措施和对策
        一、创新方案解决疑难杂症
        二、清理旧规则和建立新规则
        三、推进整体上市
        四、慎重选择新股发行
        五、严格执行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承诺
结论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规律性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及中译文部分
    外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下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择本课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权证的一般分析
    2.1 权证的基本性质
        2.1.1 权证的构成要素
        2.1.2 权证的分类
        2.1.3 权证的作用与意义
        2.1.4 权证的风险分析
        2.1.5 权证的交易特点
    2.2 权证的发展历程
        2.2.1 权证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2.2.2 我国权证的发展历程
    2.3 权证敏感分析与价值分析
        2.3.1 权证的敏感分析
        2.3.2 权证的价值分析
    2.4 权证定价的理论基础
        2.4.1 维纳过程
        2.4.2 IT ∧O (伊藤)过程与几何布朗运动
        2.4.3 IT ∧O (伊藤)定理与股票价格的对数正态分布
        2.4.4 风险中性定价
        2.4.5 布莱克一舒尔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第三章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下权证的定价公式
    3.1 我国股权分置特征
    3.2 股权分置改革中权证的作用与意义
    3.3 我国股权分置对权证的影响
        3.3.1 股权分置对股票价格及权证的影响
        3.3.2 股权分置对增发新股及权证的影响
    3.4 股权分置改革下我国权证的定价公式
        3.4.1 股权分置情况下权证定价公式
        3.4.2 非流通股所发行的欧式权证的定价公式
        3.4.3 非流通股所发行的百慕大式权证的定价公式
        3.4.4 创设权证定价公式
        3.4.5 由非流通股东所发行的美式权证的定价
第四章 权证定价的实证分析与建议
    4.1 我国权证定价的实证分析
        4.1.1 无风险利率的选取
        4.1.2 权证价格的计算
        4.1.3 对我国权证市场实证结果的分析
    4.2 完善我国权证市场的政策与建议
        4.2.1 尽快推出权证标的证券的卖空机制
        4.2.2 改革权证结算方式
        4.2.3 继续完善创设机制
        4.2.4 加强投资者教育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权证上市第一周收益率表)

(10)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处
第2章 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相关理论
    2.1 有效市场理论
        2.1.1 有效市场理论的定义
        2.1.2 有效市场理论及其推论
        2.1.3 有效市场的类型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2.2 行为金融理论
        2.2.1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及其发展
        2.2.2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
        2.2.3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3.1.1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划分
        3.1.2 我国证券市场的股本结构状况
    3.2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问题
    3.3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
        3.3.1 股权分置改革对市场的影响
        3.3.2 预期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4.1 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主要表现
        4.1.1 惜售效应
        4.1.2 潮汐现象
        4.1.3 盲目自信
        4.1.4 过度反应
    4.2 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原因分析
        4.2.1 投资者固有的认知偏误
        4.2.2 投资环境约束
        4.2.3 投资者知识与结构
    4.3 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变化轨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矫正措施
    5.1 提高投资者素质
        5.1.1 避免自身认知偏差与决策失误
        5.1.2 加强投资者教育
    5.2 改善投资环境
    5.3 优化投资者结构
        5.3.1 解构当前市场机构投资者力量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转配股流通有望提前结束(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小非减持盈利模式创新[D]. 叶柒平. 复旦大学, 2013(07)
  • [2]上市公司20年造假丑闻扫描[J]. 小成. 检察风云, 2011(18)
  • [3]证券利益关系研究[D]. 陈建. 复旦大学, 2010(11)
  • [4]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的制度分析 ——基于市场监管者的视角[D]. 叶柯. 武汉大学, 2009(09)
  • [5]股权溢价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未来[D]. 陈李. 复旦大学, 2008(08)
  • [6]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绩效问题研究[D]. 陈斌. 厦门大学, 2008(08)
  • [7]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影响研究[D]. 许弘林. 复旦大学, 2007(08)
  • [8]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研究[D]. 吴广灼. 武汉大学, 2007(03)
  • [9]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下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D]. 孙伶俐. 湘潭大学, 2007(08)
  • [10]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D]. 鞠复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预计股份分配将提前结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