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杂志

中国化学杂志

一、Chinese Journalof Chemistry(论文文献综述)

柳雨影[1](2021)在《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文中认为四季三黄丸具有消炎退热、通便利水功效,由黄柏、大黄、栀子和黄芩4味药制成,用于口鼻生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症,对实热火毒之症具有较好疗效,在临床上也受到医生和患者认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四季三黄丸现有执行标准缺少必要的[鉴别]、[含量测定]项,无法控制成品质量,故有必要对该标准进行提高,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近年来,四季三黄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中个别化学成分(大黄)的含量测定上,但4味药中的其它成分对制剂发挥疗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四季三黄丸的质量控制方面,目前这些研究还很片面,因此需要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为四季三黄丸内在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采用UPLC-Q-TQF-MS/MS联用技术对制剂的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探究。通过对四季三黄丸中化学、入血成分的快速分析,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质量控制指标,建立指纹图谱,拟定更加全面的四季三黄丸质量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1.四季三黄丸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研究(1)化学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QF-MS/MS技术对四季三黄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表征,从一级质谱中推测可能的准分子离子峰,结合二级碎片离子信息及自建数据库,共发现76种化合物,包括蒽醌类12种,生物碱类15种,黄酮类34种,萜类15种,其中已有15个化合物经与对照品比对。(2)入血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QF-MS/MS技术对大鼠口服四季三黄丸后的血浆样品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与空白样品、制剂样品及化学成分谱进行比对,从给药后大鼠血浆样品中初步推测出4味药分别对应的17个特征性成分,包括4种蒽醌类,8种黄酮类,3种生物碱类,2种萜类成分。2.四季三黄丸的定性鉴别研究实验在四季三黄丸现行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显微鉴别项,分别对大黄、黄芩、黄柏、栀子单味饮片进行显微鉴别试验,得到制剂中各味药的显微特点,初步确定四季三黄丸成药的显微特征。增加了制剂中4味药的薄层鉴别,首先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及展开系统考察,确定初步的展开条件;然后再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包括点样量、点样方式及不同厂家的薄层板等因素考察。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均能用于四季三黄丸的定性鉴别。同时也采用ICP-MS对四季三黄丸中铅、镉、砷、汞、铜进行检测,所有批次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远低于相应标准规定。3.四季三黄丸指纹图谱研究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四季三黄丸的质量,展现其整体特征,采用HPLC建立了制剂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确定21个共有色谱峰,通过14批次样品测定,生成对照指纹图谱,所有批次相似度均在0.90以上。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考察结果均良好,可用于四季三黄丸的质量控制。4.四季三黄丸中多种指标性成分同时测定研究四季三黄丸含大黄、黄芩、黄柏、栀子4种成分,目前相关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上,而大黄还存在二蒽酮苷类成分,这一成分对其发挥泻下功能起着关键作用;黄柏、黄芩、栀子在制剂中对抗菌抗炎、泻火除烦等也发挥着重要功效。本章在实验探索及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制剂中大黄总蒽醌、游离蒽醌、二蒽酮苷类(番泻苷A、B)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建立了 HPLC法同时测定四季三黄丸中除大黄外其余3味药7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使四季三黄丸在含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更加全面。

张婕[2](2021)在《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琼玲[3](2021)在《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生物活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清金化痰汤的抗炎作用,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参考;2.结合清金化痰汤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药理作用,建立合适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以作为质量控制方法的补充;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增加,是全球亟待解决的卫生健康问题。清金化痰汤选自明代医家叶文龄撰写的《医学统旨》这一古籍,是治疗肺系疾病的经典名方,此方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通过查阅古籍发现,在古代中医临床上,清金化痰汤常用于治疗的肺系疾病主要系由痰热壅肺所致,现代临床则在AECOPD、CAP、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中广泛使用。由于清金化痰汤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松弛气管平滑肌、降低耐药性等综合药理作用,关于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然而关于清金化痰汤原方质量检测、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由于原料药、制备工艺与古代的差异性,使药味众多及化学成分丰富的清金化痰汤在质量上的一致性难以得到保障,从而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因此,研究和制订科学全面的质量标准是清金化痰汤研究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因为具有专属性强、量效关系明确、简单快速、与临床功效相关联等诸多优点,已有不少关于其用于中药生物活性评价的报道,此方法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领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本研究结合清金化痰汤的功效及丰富的药理作用,通过建立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探究清金化痰汤对该模型的药效学作用;结合清金化痰汤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药理作用,通过建立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和吞噬模型,考察清金化痰汤对RAW264.7巨噬细胞对中性红吞噬指数和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IL-6含量的影响,并寻找生物限值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内容1.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研究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分层后,按照随机原则分成6个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清金化痰汤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其中清金化痰汤各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9.25、18.50、37.00g·kg-1·d-1,地塞米松组给药量为2mg·kg-1。先将大鼠进行适应性饲养,然后配制浓度为1%的戊巴比妥钠,以50mg·kg-1的剂量麻醉大鼠,气管滴注LPS200μg/只(200μg溶于生理盐水100μL)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空白组以相同的方法气管滴注相同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48h开始给药,地塞米松组则一次性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清金化痰汤组连续进行灌胃给药7天,空白组和模型组同样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7天后,1%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采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大鼠肺组织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RT-qPCR检测各组大鼠血小板中MtDNA拷贝数的变化。2.基于巨噬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的清金化痰汤生物限值测定研究建立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和炎症模型,以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对RAW264.7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指数和LPS诱导分泌IL-6含量的抑制率为指标,考察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的生物活性,并寻找生物限值用于质量控制。实验结果1.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研究通过大鼠的肺组织病理学结果研究发现,空白组大鼠肺组织形态正常,肺泡腔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未见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肺间质水肿的现象;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则具有明显的的病理学损伤,可见肺泡结构被破坏,肺间隔明显增厚,气管管壁和肺泡腔内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红细胞渗出的现象。与模型组病理学状态相比较,清金化痰汤各给药组以及地塞米松组大鼠病理学损伤程度可见明显减轻。ELISA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TNF-α和IL-1β均升高,给予清金化痰汤治疗后,其低剂量、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肺组织中IL-1β含量均得到显着降低。RT-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小板中MtDNA拷贝数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清金化痰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MtDNA拷贝数明显降低。2.基于巨噬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的清金化痰汤生物限值测定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巨噬细胞优选接种密度为3×105个/mL、药物作用时间为24h、LPS浓度为1μg·mL-1,当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终质量浓度为62.5~250μg·mL-1时,对巨噬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当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质量浓度为500μg·mL-1时,对RAW264.7巨噬细胞既无毒性也无明显促增殖作用,且在此浓度下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IL-6分泌量呈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较为稳定,因此选择500 μg·mL-1作为限值剂量进行考察,并发现在此浓度下,巨噬细胞对性红吞噬指数不低于113%,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IL-6分泌量的抑制率不低于45%,且重复性良好。结论1.本研究证实,清金化痰汤给药后,对本实验建立的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有较为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LPS导致的肺部炎症病理状态,降低肺组织中IL-1β分泌量和降低各组大鼠血小板中MtDNA拷贝数。2.本实验结合清金化痰汤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药理活性,建立了基于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的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生物限值评价方法,在本研究确定的实验条件下,确定500μg·mL-1为限值剂量,在该限值浓度下对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或者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IL-6分泌量的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均可判断为质量合格。

朱萱萱[4](2021)在《金樱根活性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阐明金樱根中发挥抗炎、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药效物质;对于文献研究极少的鞣质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其结构,以阐明金樱根中鞣质类成分的组成;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金樱根主要活性成分(三萜和鞣质)的抗炎作用机制;对不同基源、不同产地的金樱根和金樱茎中的大类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指纹图谱进行对比研究。方法1、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考察金樱根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通过DPPH、ABTS和FRAP法测定各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考察各部位的降血糖活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樱根各部位的总三萜、总酚、总鞣质和缩合鞣质的含量;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各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推测主要色谱峰的结构,从而辨识金樱根发挥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的活性成分。2、利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MCI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制备HPLC以及半制备HPLC等现代分离纯化手段对金樱根正丁醇萃取部位的活性成分进行系统分离。3、通过大量文献挖掘与整理并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基础,获取已报道的金樱根的三萜或鞣质类成分。利用Swiss ADME预测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抗炎主要靶点,采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抗炎靶点网络。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分析,并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KEGG通路分析。4、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樱根和金樱茎中总三萜和总鞣质的含量。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试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根据最佳提取工艺,比较不同基源、不同产地金樱根和金樱茎中总三萜和总鞣质的含量。5、采用色谱柱Kromasil C8(4.6×250 mm,5μm),以甲醇-0.05%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建立金樱根和金樱茎药材的HPLC的指纹图谱,并对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1、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抗炎和抗氧化活性最好,正丁醇萃取部位降血糖活性最好。由各部位化学成分测定结果可知,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总三萜、总酚、总鞣质和缩合鞣质的含量分别为3.81%,50.33%,3.32%,39.79%,正丁醇萃取部位中依次为0.88%,41.42%,2.25%,23.55%,经LC-MS/MS分析,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推测出26个化合物,包括11个缩合鞣质,4个可水解鞣质,6个三萜类,3个黄酮类,1个苯甲酸衍生物和1个绿原酸类化合物;正丁醇萃取部位中推测出19个化合物,包括4个缩合鞣质,5个可水解鞣质,3个三萜类,5个黄酮类,1个苯甲酸衍生物和1个绿原酸类化合物。2、从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5个,包括2个黄酮类,3个可水解鞣质类,分别为(1)表儿茶素、(2)儿茶素、(3)鞣花酸-4’-O-木糖苷、(4)鞣花酸、(5)3-甲基鞣花酸-4’-O-木糖苷,其中5是首次从金樱根中分离得到。3、金樱根主要成分抗炎的核心靶点有IL-6、TNF、MAPK3、PTGS2、EGFR、AKT1、VEGFA、SRC等,抗炎的靶点主要涉及癌症通路,IL-17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Endocrineresistance、5-羟色胺能神经突触、EGF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信号通路、膀胱癌、MicroRNAs癌症通路、甾体激素生成等信号通路。4、正交设计结果确定金樱根总三萜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为三氯甲烷,料液比1:40,回流提取时间60 min,回流温度60℃;总鞣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70%,料液比1:10,超声提取时间30min。金樱根总三萜的含量范围为0.70%~1.60%,总鞣质的含量范围为5.17%~10.92%;金樱茎总三萜的含量范围为0.53%~0.90%,总鞣质的含量范围为2.50%~9.58%。5、采用HPLC建立了 21批金樱根和茎药材的指纹图谱,选出了 25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6个共有峰,包括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鞣花酸-4’-O-木糖苷,鞣花酸-4’-O-阿拉伯呋喃糖苷和鞣花酸。21批药材具有一定的差异,相似度为0.408-0.978。聚类分析将21批金樱根和茎药材的指纹图谱聚为5类,批号JY6为第1类;批号JY5为第2类;批号JY1和JY2为第3类,批号JY7为第4类,其余样品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可知广西桂林兴安县所产JY1、湖南怀化溆浦所产JY6、湖南吉首所产JY7、湖南所产JY17的金樱根药材在所有样品中的综合得分位于前4名,表明该4个批号的金樱根药材质量较好。结论1、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是金樱根抗炎和抗氧化的主要活性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是降血糖的主要活性部位,以鞣质为主的酚类成分可能是金樱根抗炎、抗氧化和降血糖的主要活性成分。2、初步揭示了金樱根主要成分的抗炎靶点和作用通路,为金樱根的临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3、初步建立了金樱根的质量评价方法,为后续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4、金樱根中三萜和鞣质的含量普遍高于金樱茎,金樱根和茎的化学成分组成比例和种类也有一定的差异,金樱茎能否混入金樱根中使用,仍需后续的深入研究,以免影响金樱根的临床药效。

高宏杰[5](2021)在《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 研究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常发生在心脏手术、冠脉搭桥、心肌梗塞后再通、心脏移植以及休克等情况下,已成为血运重建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课题组的自拟方痰瘀同治方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其抗MI/RI疗效显着。故本研究拟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药效物质基础、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网络机制,对课题组前期开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系列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补充和完善,为今后深入开展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药理药效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指出方向。同时,为更好的预测和分析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和验证,为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 研究方法2.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OMI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获得MI/RI的靶点。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得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和MI/RI的靶点做映射,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潜在作用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筛选出核心潜在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的网络图,计算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网络效力值,得出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应用Cluego插件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了快速有效的发现其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将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关系网络中,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核心靶点,应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分子网络机制。2.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取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出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化瘀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与MI/RI的靶点做映射,分别获得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潜在的可能的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分子网络机制。3 结果3.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MI/RI靶点共1283个;(2)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683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1452个;(3)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靶点共398个,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共337个;(4)应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网络,共有885个节点和12462条边,根据计算出的网络效力值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5)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337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986个,KEGG信号通路共79条;(6)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共有节点269个,中药活性成分节点32个,疾病靶点节点237个。采用分子对接等方法对优化算法进行验证。(7)对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的237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739个,KEGG信号通路共131条。3.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73个,中药活性成分87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56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43个,中药活性成分194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430个。(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78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4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55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13个。(3)对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140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69个,KEGG信号通路共114条;对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113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95个,KEGG信号通路共108条。4 结论4.1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可以准确快速的提取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为该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4.2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共32个,核心中药为人参、川芎、薤白等6味中药。4.3痰瘀同治方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协同抗MI/RI的作用特点。本研究得出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炎症反应”机制、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凋亡过程负调控”作用机制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此外,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TNF信号通路”“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MAPK级联”作用机制有关。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还可能与“cAMP信号通路”有关,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信号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有关。

张紫薇[6](2021)在《近代化学在民国前期发展史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化学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发展至清中后期化学领域明显落后于世界,并未自我演化出具备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的近代化学。1661年波义耳出版了《怀疑派的化学家》,第一次为化学元素下了明确的定义,使化学发展有了新的起点。恩格斯曾对此评价道:“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近代化学就此诞生。然而近代化学系统的传入中国已经是在民国时期,近代化学在中华民国的前期发展过程,主要是西方的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不断引入与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们在大学里创立了化学系,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初步形成了符合当时国情的化学学术规范,同时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体制,组建了中国自己的化学学术团体,创办了相关的用于学术交流的化学刊物,使近代化学在中国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体制。首先,本文初步介绍了民国前期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引进与移植的社会背景,晚清民初包括京师同文馆、格致书院、亚泉学社等学术机构承担了西方近代化学传入中国的起始之地,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包括徐寿、杜亚泉等人已经初步的将西方近代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入中国,也提出了有关化学元素命名的原则,但由于特殊时期,化学领域的各理论学说等在整个社会传播并不广泛。其次,介绍民国前期中国近代化学体系发展建制化状况进行简要分析。民国建立之后,中国科学教育和研究各领域纷纷走上建制化的道路,就本文研究的化学学科为而言,1910年,中国近代化学主要奠基人俞同奎,在北京大学开设化学系,揭开了化学高等教育的序幕。之后,以留学欧美的归国学生为主要力量,全国各地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陆续建立了化学系。1934年,教育部颁布了化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组织规程,中国近代化学高等教育体系的研究工作开始有了一定的组织和规范。1928年,王琎、庄长恭等人筹备创建了中国近代化学研究的摇篮—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制定了近代化学前期发展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为日后中国化学各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其各分支学科学会也逐渐创建。在期刊方面,1923年陈世璋(聘丞)、俞同奎等人在北京创办出版的《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1929年更名为《化学工业》以及之后的《化学工程》、《化工学报》、《中国化学会会志》(暨日后的《化学》)刊物的创建说明中国的化学研究,己开始逐步走出摹仿学习西方的阶段,已经开始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最后,本文在分析整个化学学科建制化之后,探讨了民国前期的化学学科各领域的发展进程,阐明民国前期的化学学科的发展所走出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尽管艰难却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不俗的学术成就,而大多数的学术成就的取得都与留学生的研究成果直接相关。

熊思琪[7](2021)在《《东方杂志》近代化学科学知识报道研究》文中认为诞生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是近代出版史上出版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刊物,被誉为“杂志界的重镇”。它出版发行长达45年,有过四次迁址、三次停刊的曲折经历,也见证了诸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办刊思想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生转变,从创刊时期“启导国民,联络东亚”到“顺应世界之潮流”“舆论的顾问者”,到“求中国智识者的新生”“为文化而奋斗,为国难而牺牲”,再到“以阐明学术为主旨”“发扬文化传播学术”。《东方杂志》刊载内容包罗万象,极具专业性与学术性,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堪称“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其中有关近代自然科学的报道丰富全面,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各个领域。本文对《东方杂志》近代化学科学报道做专门研究,通过对杂志文本的整理与分析,根据《东方杂志》发行期间的时代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和杂志主编的办刊风格以及自然科学文章发表特点进行了近代化学报道分期,划分为初创期(1904-1911)、发展期(1912-1919)、成熟期(1920-1931)、曲折期(1932-1941)和衰退期(1943-1948),并对不同时期的《东方杂志》办刊风格、内容以及化学报道的特征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对《东方杂志》的栏目设置、近代化学图书广告和商品广告、“东方画报”图片和近代化学文章中出现的图片进行了分析研究。《东方杂志》的近代化学报道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注重科学性与时效性,不仅刊登了许多近代化学的理论知识,还介绍了许多西方最新的化学技术,这些化学技术和发明成果可以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非常具有实用性。《东方杂志》近代化学科学报道真实地记录了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对启蒙民众的化学思想、和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大贡献,并且对现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兰栋琪[8](2020)在《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化学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至清中后期明显落后于世界,并未演化出具备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的近代化学。成立于1914年的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然而学界对中国科学社在化学学科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还未予以足够关注。基于此,本文拟以《科学》《科学画报》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中国科学社的有关档案史料和民国时期其他的期刊杂志探讨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清末以来西方近代化学逐步传入中国,但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科学社成立后,通过创办期刊、译着书籍、学术交流和设立科学奖金等活动,推动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在组织机构方面通过分股委员会中化学化工股的设立几乎囊括了国内绝大多数化学人才。这一群体是不折不扣的精英群体,大都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不仅带动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并且为近代中国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社刚开始就是伴随着《科学》月刊的编辑出版而成立,因此《科学》的编辑和发行是中国科学社自始至终最重要的社务之一。作为中国科学社刊登学术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平台,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科学社的最高学术成就。社员们以此为平台,发表论文,为统一化学名词、促进化学知识传播和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促成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史等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加快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在《科学》发行将近20年之际,社员们深感科学普及的不足,遂创办《科学画报》,并且组织社员举办通俗科学演讲以推广科学知识。社员们以此为媒介,阐明化学在生产生活和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介绍家庭中即可完成的化学实验,缩短了普通民众与化学的距离,使化学作为一个自然学科真正开始被寻常百姓家所了解和认识,极大的加速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普及。总之,中国科学社以《科学》和《科学画报》为主要媒介,同时开展其他活动,为引进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统一化学名词、展开化学研究、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和加速化学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然而限于时代背景等因素,中国科学社在发展近代化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科学万能化和未能顾及基层等不足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王伟[9](2019)在《《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文中认为《科学》杂志的创刊发行在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15年1月到1949年5月,35年间《科学》杂志共出版31卷,合计350期,留下了约3000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科学》杂志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关于它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从传播学的视角剖析其科学传播理念形成、内容变迁和特色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基于1915-1949年的《科学》杂志的传播活动和发刊内容,将其置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与时代变动及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之下,运用科学传播最新理论,从传播主体自身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角度,在梳理杂志自身科学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分析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变迁,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路径,科学传播内容与实践的互动变迁关系,以及科学传播采用的方式和策略,最后对科学传播的效果进行考察。本研究主旨是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力图展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活动从知识价值传播到科学文化建构演变的一个缩影,为当代科学传播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历史借鉴,既具一定的历史意义,又具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理论概念、思路方法和观点内容,进而指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2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以《科学》杂志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传播目标入手,通过对杂志不同时期传播发展过程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活动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经历了一个传播观念表达、传播范式形成、传播优先解谜、传播危机反应和传播理念转型的发展过程。第3章,《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通过选取《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编辑部长群体和撰稿科学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对其在科学传播实践过程中的教育背景、发刊情况、发刊内容和传播特点进行量化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是一场由留美学生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家群体发起,由政治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共同参与并推动的一场致力于科学启蒙的传播实践活动。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推进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发展的同时,在共同具有的“精神特质”的指引下,自身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得以确立,并普遍经历了一个从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到科学管理的多重社会角色变迁历程。第4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分析,指出“求真致用”的科学传播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特征与科学文化价值特征的融合统一。《科学》杂志在推进科学传播理念的实现过程中,通过栏目体裁和内容编排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客观展示了科学名词本质观念和科学社会兴趣的变迁过程;通过传播思想和传播内容等具体的实践,“求真”理念推进了科学本质观念在社会的变迁,“致用”理念推进了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第5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以1915-1949年《科学》杂志的发刊内容为基础,按照科学传播实践与社会互动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四个不同的时期,在对发刊概况、出刊内容等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在发刊内容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思想、“抗战救国”下的传播思想和“科学建国”下的传播思想等不同特征。第6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和策略选择。通过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探讨、“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传播和科学的“科学”的思想传播,推进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创设科学传播机构,推进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通过推进科学在共同体内部传播、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和科学与国际传播交流的实践,实现科学传播在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第7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从当代科学与传播实践中面临的“危机”入手,通过对《科学》杂志在传播实践中产生的“科学主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科学主义”忽视了传播作为人的社会活动现实,从而使科学自身与传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的必然。这种内在的冲突启示当代科学传播既要遵循科学原则,更要遵循传播原则,应该走一条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实践道路。最后,在对第2-7章研究结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本研究做出整体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张亚,王翀,刘双清,廖晓兰,戚培培[10](2017)在《2016年SCI收录的农药学期刊及2015年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农药学期刊被SCI收录的情况和影响因子,以及我国农药学工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根据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2016年在网上发布的农药学领域期刊以及全国40多所农科院校农药学工作者发表论文情况,分别从期刊名称、出版地、出版周期、年论文量、影响因子、期刊类型、分区情况等方面系统整理了适合农药学工作者投稿的期刊,以期为我国农药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工作者向SCI期刊上投稿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Chinese Journalof Chemist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inese Journalof Chemistry(论文提纲范文)

(1)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四季三黄丸研究背景
    1. 四季三黄丸处方简介
        1.1 历史沿革
        1.2 标准现状
    2.四季三黄丸处方中各药味的研究概况
        2.1 大黄研究概况
        2.2 黄芩研究概况
        2.3 黄柏研究概况
        2.4 栀子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化性质及鉴别检查项目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理化性质
    3. 显微鉴定
    4. 薄层鉴别
    5. 检查
        5.1 重金属检查
        5.2 非法成分——土大黄苷的检查
        5.3 水分检查
        5.4 装量差异
        5.5 崩解时限
    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季三黄丸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研究
    1. 四季三黄丸化学成分谱的研究
    2.四季三黄丸入血成分谱的研究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季三黄丸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考察
        3.2 方法学验证
        3.3 指纹图谱分析
        3.3.1 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3.3.2 共有峰药味归属
        3.3.3 共有峰指认
        3.3.4 样品分析
        3.3.5 聚类分析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四季三黄丸多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四季三黄丸中大黄类成分含量测定
        2.1 总蒽醌含量测定
        2.1.1 实验方法
        2.1.2 样品前处理方法考察
        2.1.3 方法学验证
        2.1.4 样品测定及含量限度与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2.2 游离蒽醌含量测定
        2.3 二蒽酮苷A、B含量测定
    3. 黄芩、黄柏、栀子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现有标准)
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草案)
全文总结、创新和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生物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研究进展
    1 历史沿革
    2 组方分析
    3 化学成分分析
    4 质量控制分析
    5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6 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7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清金化痰汤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巨噬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的生物限值测定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及展望
    一、研宄结论
    二、本研究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金樱根活性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金樱根各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金樱根各部位样品的制备
    3 各部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4 各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的LC-MS/MS鉴定
    5 结果与分析
    6 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分析
    7 讨论
第二章 金樱根各部位活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金樱根各部位样品的制备
    3 抗炎活性研究
    4 抗氧化活性研究
    5 降血糖活性研究
    6 结果与分析
    7 讨论
第三章 金樱根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1 仪器
    2 材料
    3 金樱根来源及鉴定
    4 金樱根的提取与分离
    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金樱根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化学成分的获取
    3 活性成分的筛选及作用靶点的获取
    4 抗炎作用靶点的获取
    5 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与分析
    6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7 通路分析
    8 结果
    9 讨论
第五章 金樱根的质量评价研究
    1 金樱根中总鞣质和总三萜提取方法优化
    2 金樱根和金樱茎中总鞣质和总三萜含量测定
    3 金樱根和金樱茎指纹图谱
    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创新点
文献综述
    一、金樱根药材研究进展
    二、近十年来鞣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

(5)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网络药理学算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1.1 MI/RI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1.2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1.3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核心靶点的筛选
        1.4 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分子网络并计算中药活性成分的网络效力值
        1.5 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靶点的富集分析
        1.6 小结
    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2.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2.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公式
        2.3 小结
    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1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
        3.2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靶点的富集分析
        3.3 小结
    4 对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验证
        4.1 痰瘀同治方核心中药活性成分与MI/RI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4.2 应用优化算法前后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数量及富集分析路径的对比
        4.3 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富集分析结果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的对比
        4.4 小结
    5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5.1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5.2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讨论
    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1.1 有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中对偏向概率参数的筛选
        1.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其它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1.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随机游走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1.4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适用性及其不足
    2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及其核心中药
    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与分析
        3.1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祛痰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2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化瘀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研究
    4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2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3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6)近代化学在民国前期发展史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与述评
        (一)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史
        (二)中国近代化学教育史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四)以往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六、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近代化学学科在民国的前期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清朝末年的化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设置
        (二)教材使用
    二、清末的化学学术研究机构
        (一)徐寿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二)杜亚泉与《亚泉学社》
    三、清末的化学学术研究进展
        (一)化学元素命名原则
        (二)化学理论的引介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化学学科民国前期建制化的历程
    一、民国前期近代化学高等教育的前期发展概况
        (一)民国前期近代化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院校创立
        (二)民国前期大学化学领域师资队伍
        (三)民国前期大学化学领域教育经费、设备
        (四)民国前期大学化学领域课程体系
        (五)民国前期大学化学领域教材体系
    二、民国前期化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一)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创立与发展
        (二)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
    三、近代化学学会的创建
        (一)中国近代化学学会的创办
        (二)中国近代化学刊物的创刊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近代化学在民国前期取得标志性成果
    一、中文化学命名原则的确立
        (一)前期的中文化学名词
        (二)郑贞文与中文化学命名
    二、近代化学各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一)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
        (二)有机化学
        (三)无机化学
        (四)其它分支学科
    三、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东方杂志》近代化学科学知识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概述
    1.1 《东方杂志》发展概况
        1.1.1 发展历程
        1.1.2 办刊思想
    1.2 近代化学报道概述
        1.2.1 近代化学传播背景
        1.2.2 《东方杂志》中近代化学报道资料统计
第二章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分期
    2.1 初创期的《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1904-1911)
    2.2 发展期的《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1912-1919)
    2.3 成熟期的《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1920-1931)
    2.4 曲折期的《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1932-1941)
    2.5 衰退期的《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1943-1948)
第三章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栏目设置
    3.1 近代化学报道栏目概述
    3.2 近代化学报道栏目特色
        3.2.1 为自然科学类文章设置专栏
        3.2.2 栏内大量转译国外化学文章
第四章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主题及其内容
    4.1 化学理论知识报道
        4.1.1 化学名词
        4.1.2 化学元素
        4.1.3 化学仪器与实验知识
    4.2 化学技术应用报道
        4.2.1 化学与工业
        4.2.2 化学与农业
        4.2.3 化学与医疗
        4.2.4 化学与军事
    4.3 化学人物报道
第五章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中的图片
    5.1 近代化学报道图片概述
        5.1.1 “东方画报”中的图片
        5.1.2 化学文章中的图片
    5.2 近代化学报道中图片应用的意义
        5.2.1 对学术知识补充说明,方便读者理解
        5.2.2 真实记录历史,强化报道的传播效果
        5.2.3 页面排版更加美观,增加杂志艺术性
第六章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中的广告
    6.1 近代化学报道中的广告类型
        6.1.1 图书广告
        6.1.2 普通广告
    6.2 刊登化学广告的意义
        6.2.1 增加杂志的经济效益
        6.2.2 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6.2.3 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
第七章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特色
    7.1 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
    7.2 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7.3 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实用性
    7.4 专业性和通俗性二者兼有
    7.5 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第八章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的价值
    8.1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的历史意义
        8.1.1 记录了近代化学的发展
        8.1.2 启蒙了民众的化学思想
        8.1.3 推动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8.1.4 带动了其他行业的进步
    8.2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结语
附录一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报道文章篇目
附录二 《东方杂志》近代化学图书广告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有关中国科学社的研究
        (二)有关近代中国化学发展的研究
第一章 清末西方近代化学的传播和中国科学社的创建
    一、清末西方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初次传入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系统译书活动
        (三)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期刊和教育传播
    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三、化学股社员群体分析
        (一)籍贯情况分析
        (二)受教育情况分析
        (三)从业状况分析
        (四)着名成员介绍
第二章 《科学》与近代中国化学研究的开展
    一、《科学》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主要栏目以及化学论文数量分析
    三、基础构建——化学名词讨论
    四、无机化学知识传播
        (一)对元素性质和作用介绍
        (二)对元素周期律的报道
        (三)对重要化学物质的介绍
    五、分享化学研究的平台
        (一)致力于古代金属成分分析——王琎的杰出工作
        (二)着重理论建设——韩组康的分析化学理论研究
        (三)陈朝玉和罗登义的营养化学研究
        (四)许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
        (五)其他学者和专题研究
    六、化学史的研究
        (一)对化学史分期的讨论
        (二)近代化学何以发生:对着名化学家的介绍
        (三)对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研究
        (四)对国内外化学发展情况的研究
第三章 《科学画报》与近代化学知识的普及
    一、《科学画报》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介绍化学内容的栏目分析
    三、化学与人生
        (一)化学与生命
        (二)化学与物质观
        (三)化学与日常生活
    四、化学与工业生产
        (一)化学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
        (二)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的介绍
    五、化学与战争
    六、实践操作——化学实验的介绍
    七、其他栏目介绍的化学内容
第四章 结语
    一、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上取得的成果
    二、原因探析
        (一)组织运作
        (二)成员本身
        (三)刊物的发行
    三、由“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
        (一)社员自身
        (二)杂志内容形式
        (三)杂志传达的精神
    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科学社学习化学社员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 :《科学》中的化学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3 研究评述与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1.2.1 理论概念
        1.2.2 基本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及内容
        1.3.1 主要观点
        1.3.2 主要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
    2.1 以“科学救国”为价值信念的缘起
    2.2 以“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为解谜的实践
        2.2.1 传播观念表达阶段(1915-1918):首倡“科学”和“民权”
        2.2.2 传播范式形成阶段(1919-1927):“科学家”与“革命家”联姻
        2.2.3 传播优先解谜阶段(1928-1937):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实践
        2.2.4 传播危机反应阶段(1938-1945):为“抗战救国”服务
        2.2.5 传播理念转型阶段(1946-1949):“科学建国”的观念表达
    2.3 小结: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未预料到的结果
第3章 《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
    3.1 《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评析
        3.1.1 理事会会长(社长)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1.2 董事会会长群体代表评析
    3.2 《科学》杂志的编辑部长(主编)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2.1 首任编辑部长杨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2 任职最长编辑部长王琎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3 首个专职编辑部长刘咸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4 代理编辑部长卢于道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5 “最后一任”编辑部长张孟闻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 《科学》杂志的撰稿科学家(编辑)群体代表评析
        3.3.1 胡明复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2 秉志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3 李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4 小结: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形成与“精神特质”
        3.4.1 作为职业的自然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角色的形成
        3.4.2 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精神特征”
第4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
    4.1 理念与科学传播理念
        4.1.1 理念
        4.1.2 科学传播理念
    4.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和演进
        4.2.1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传统价值源泉
        4.2.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科学价值源泉
    4.3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表现形式
        4.3.1 内容的编排:科学名词本质观念的变迁
        4.3.2 栏目的体裁:科学名词社会兴趣的变迁
    4.4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演变与实现路径
        4.4.1 “求真”理念下推进科学本质观念的演变
        4.4.2 “致用”理念下推进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演变
    4.5 小结:科学传播理念与科学主义
第5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
    5.1 《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概述
    5.2 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转变的《科学》杂志(1-6 卷)
        5.2.1 出刊概况
        5.2.2 出刊内容
        5.2.3 传播特点: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
    5.3 传播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转变的《科学》杂志(7-18 卷)
        5.3.1 出刊概况
        5.3.2 出刊内容
        5.3.3 传播特点: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实践思想
    5.4 传播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转变的《科学》杂志(19-25 卷)
        5.4.1 出刊概况
        5.4.2 出刊内容
        5.4.3 传播特点:“抗战救国”下的传播实践思想
    5.5 传播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的《科学》杂志(26-31卷)
        5.5.1 出刊概况
        5.5.2 出刊内容
        5.5.3 传播特点:“科学建国”思想的全面表达
    5.6 小结:“全方位”的科学普及与启蒙
第6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与策略选择
    6.1 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
        6.1.1 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解答
        6.1.2 对“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全面传播
        6.1.3 对科学的“科学”思想的传播
    6.2 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
        6.2.1 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建构话语权威
        6.2.2 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建构知识权威
        6.2.3 创设科学传播机构,建构体制权威
    6.3 科学传播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
        6.3.1 推进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交流
        6.3.2 推进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交流
        6.3.3 推进科学向国际社会的传播交流
    6.4 小结:科学传播的方法学派特征评介
第7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
    7.1 当代科学传播实践的双重危机
        7.1.1 “科学”的危机
        7.1.2 “传播”的危机
    7.2 科学传播实践中对科学的重构
        7.2.1 从传统传播理论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2.2 从现代传播媒介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3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7.3.1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
        7.3.2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融合
    7.4 小结:科学传播实践,回归“科学”与“人文”
结语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科学》杂志第1卷索引详目(示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Chinese Journalof Chemistry(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D]. 柳雨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D]. 张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3]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生物活性评价研究[D]. 张琼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金樱根活性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D]. 朱萱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D]. 高宏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近代化学在民国前期发展史研究(1912-1937)[D]. 张紫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东方杂志》近代化学科学知识报道研究[D]. 熊思琪. 河北大学, 2021(02)
  • [8]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D]. 兰栋琪. 山西大学, 2020(01)
  • [9]《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D]. 王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10]2016年SCI收录的农药学期刊及2015年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J]. 张亚,王翀,刘双清,廖晓兰,戚培培. 农业灾害研究, 2017(Z2)

标签:;  

中国化学杂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