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预测与调控——在高校教材供应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预测与调控——在高校教材供应中的应用

一、试论信息管理中预测与调控──高校教材供应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管淑慧[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田亚鹏[2](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和舆情表达的重要平台。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占比达到99.1%。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手机、iPad等工具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方式多样、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方便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同时也对其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能够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其将演变成危机事件,损害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公信力,进而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甚至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房地产企业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中重要的市场主体,其行为对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因而房地产企业的热点事件极易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关注。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热点事件频发,如碧桂园深陷“质量门”、房地产中介涉嫌操作房价等。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在网络上发酵,不仅给房地产企业舆情引导增加难度,还会阻碍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内涵及特征、传播要素、传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而提升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综上,在对国内外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界定了新媒体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概念,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其次,从网络舆情传播要素、主体传播动机以及传播驱动力三个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的传播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明确了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的要素、主体传播动机以及网络舆情传播的驱动力,为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奠定了基础;再次,建立了基于微博的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确定了网络舆情演化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了系统中的常量及变量关系式,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内容,从健全管理组织架构、加强管理能力建设以及实现舆情演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芸男[4](2020)在《基于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情况分析的血液需求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W市血液中心血液发放及库存管理及无偿献血招募管理等情况,收集临床用血数据,分析临床用血的用量及成分血用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构建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共关系与公共服务理论为血液库存的动态管理及无偿献血采集与招募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利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与血液采集招募、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相关的期刊文章、政策报告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2.专家咨询法选择血液中心综合科管理者、信息科管理者、卫生政策研究专家及卫生统计学专家,对课题的设计进行完善,对调查指标的筛选提供建议,对后期模型构建及对策措施进行论证;3.问卷调查法对W市血液中心进行全样本调查,收集W市2006-2018年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各类成分血的临床用量数据;4.深度访谈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血液中心综合科管理者、血液中心发血科管理者及某三甲医院输血科负责人,重点了解血液库存管理、血液发放管理、临床用血紧缺应对管理、无偿献血招募及采集管理等方面信息;5.统计方法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临床各血液成分使用情况;采用SPSS19.0,选取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总量及各血型2006年1月2016年6月每月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2016年7月-2019年6月的用血量进行预测,然后运用临床实际用血量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W市血液中心用血情况2006?2018年,W市血液中心覆盖区域临床用血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28995.29U增长到479671.50U,平均年增长率7.02%;成分输血比例已达到99%以上,血液成分制剂由14种升至2018年16种;红细胞制品使用量从99176.75U增长到212449U,年均增长率6.94%;血浆制品从116258U增长到191754U,年均增长率4.58%,但临床总用量的占比从50.77%下降到39.98%;单采血小板制品从2342U增长到21212U,年均增长率21.26%,临床用量的占比从1.02%增至4.42%;冷沉淀凝血因子从1872U增长到50080U,年均增长率34.36%,临床总用量的占比从0.82%上升至10.44%。2.W市血液中心血液发放及库存管理情况在血液制品的发放中血液中心制定了“先进先出”的发放原则,即根据血液制品的日期先后依次出库,以避免因过期导致血液制品的浪费。常规血液制品的发放一般不需预约,其他血液制品或婴幼儿小剂量血液制品则需电话预约。为保障血液制品的合理供给,血液中心还建立了血液库存的三级预警机制,以应对库存不足的情况。根据上一年度或历年同期血液制品使用情况,结合管理者个人既往经验估算本年度同期血液制品需要量,以作为血液采集、制备的依据。3.无偿献血招募管理情况W市血液中心有28个流动采血点,4个献血方舱,至今尚无献血屋,未能达到国家关于献血场所的配置要求。尽管《献血法》已明确了政府在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中的主体责任,但实践中却少有参与,血液中心在宣传招募时常遭受质疑和冷遇,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血液的有效采集。W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宣传招募的对象确定为街头流动人员,年龄为当下符合做献血者的18岁55岁的成人,针对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团体宣传活动开展极少,未把18岁以下青少年,即将来潜在的献血者纳入宣传教育的队列。4.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情况采用2006年1月-2016年6月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数据建立预测模型:红细胞类临床用量需求预测模型为ARIMA(3,1,0)(0,1,1)12;A、B、O、AB血型红细胞需求预测模型分别为ARIMA(3,1,0)(2,1,0)12、ARIMA(3,1,0)(0,1,1)12、ARIMA(3,1,0)(1,0,1)12及ARIMA(3,1,0)(0,1,1)12;单采血小板类临床用量需求预测模型为ARIMA(0,1,1)(0,1,1)12,ABO各血型单采血小板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分别为ARIMA(1,1,0)(1,1,1)12、ARIMA(1,1,0)(0,1,1)12、ARIMA(0,1,1)(0,1,1)12、ARIMA(0,1,2)(0,1,1)12。运用2016年7月-2019年6月临床实际用血量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论1.临床用血量逐年增加,血液成分制剂种类增多,红细胞制品、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等成分输血比例已达到99%以上,成分输血推广效果好,血液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2.临床血液用量的预测主要依据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故对采血量、制备量及库存量的估计往往不科学、不准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血液制品供给不足、医院与血液中心“对立”情绪产生。3.固定采血点数量少;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中政府缺位;团体捐献占比太低;宣传模式存在缺陷。4.ARIMA模型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效果好,精度高,适用于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需求预测,可为无偿献血招募及采集提供科学的依据。对策建议1.根据ARIMA模型科学预测临床用血需求,完善血液库存及预警机制。2.无偿献血招募及宣传方面增加固定采血点数量;强化政府责任;提高团体无偿献血捐献比例;优化宣传模式。3.建立W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全市技术管理标准;建立全市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临床用血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临床用血需求情况;建立全市协调统一的血液调配机制,缓解血液供需矛盾。

戎卿文[5](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陈茹[6](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教育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人工智能+教育”将成为新的教育发展模式。随着人工智能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开始改变甚至颠覆传统的课堂管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实践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需要在不断演进的教育变革中关注中小学教师能力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是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结合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笔者提出人工智能时代课堂管理的七大特点:科学性、交互性、开放性、情境性、过程性、人本性、自主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出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管理应用过程中对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为后续实证研究和策略的提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进行实证调研,客观地了解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初期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水平总体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但较之于人工智能对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仍有极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同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在整体水平上,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在性别、职称、任教阶段、担任班主任与否、周课时量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在年龄、教龄、学历、专业学习频率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加之一对一的实地访谈,本研究进一步对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包括以下六点:第一,整体水平相对较好,但发展不均衡;第二,课堂管理理念落后,无法适应智能化课堂管理变革;第三,自我反思深入性不够,自主性欠缺;第四,注重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管理,缺乏对学生思想引导;第五,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个性化有限,传输方式缺乏多样性;第六,课堂心理环境管理能力较弱,物理环境管理灵活性不足。究其原因,既有传统课堂教学管理理念的长期束缚和职业稳定性导致教师自我发展需求降低的内部原因,也包括人才培养“实然目标”与“应然目标”的冲突;智能化课堂管理保障系统建设不完善;教师需求调研滞后;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社会群体认知偏差等外部原因。针对现阶段中小学教师课堂能力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以适应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的发展,本文对基于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提出包括:转变观念,以“能力本位”课堂管理理念指导实践;树立研究性学习目标,增加自我反思深度;探索课堂管理行为结构,加强学生思想管理;变革课堂管理模式,提升课堂管理效果;创新交互式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注重情感交互,增强课堂生成性的六点教师自身发展路径。此外,也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课堂管理系统;营造学习氛围,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正确引导舆论,加强对人机交互课堂管理的认知教育;创新教师教育,适应课堂管理新发展;变革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增加教师发展积极性这五种外部促进策略来支持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发展。最终通过内外部有效整合,切实实现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俞亚萍[9](2020)在《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职院校的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其中,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能力素质及其内涵、维度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为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找到依据与标准,进而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高职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升,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能力素质模型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首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样本区域20名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称号的高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成长为教学名师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以及对教学名师的认识与定位;继而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编码,提炼出23类教学名师的能力素质特征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包括外显性能力素质和内隐性能力素质两大类。外显性能力素质有教学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教学科研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指导学生、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五项特征要素;管理能力包括领导团队、沟通协调、统筹规划、合作分享、执行能力五项特征要素;实践能力包括校企合作、企业实践、竞赛指导三项特征要素;发展能力包括总结思考、学习提升、探索创新三项特征要素。内隐性能力素质有个性态度和内在动机。其中个性态度包括责任担当、锲而不舍、良好心态、上进心强四项特征要素;内在动机包括爱岗敬业、成就需要、目标追求三项特征要素。根据初步构建的能力素质模型,编制了《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内含每类能力素质特征要素的结构化问题,对123名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和877名非教学名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和信效度良好,验证了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性,为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质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工具。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变量对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水平的影响,得出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能力素质具有显着性、内发性和特殊性特点。依据教学名师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和问卷数据的量化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影响教学名师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发展平台、发展环境、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发展平台主要包括学校层次、重点学科(专业)、高级别团队、岗位职务、高级别项目等因素;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团队氛围、学校政策、职教背景、行业变化等因素;关键人物主要包括领导、导师、同事、专家、亲人等因素;关键事件主要包括职称提升、学历提升、发展机遇、职务提升等因素。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尝试运用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对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甄选、绩效管理、职业规划、培训提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进行创新优化,以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主要举措为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可以作为招聘选拔教师以及对教师工作进行绩效管理的科学依据;高职教师可以根据能力素质测评结果,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规划;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岗位发展需求和在岗教师的能力素质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褚楚[10](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试论信息管理中预测与调控──高校教材供应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信息管理中预测与调控──高校教材供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2)新媒体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概述
        2.1.1 新媒体概念
        2.1.2 新媒体特征
    2.2 网络舆情管理概述
        2.2.1 网络舆情概念
        2.2.2 网络舆情特征
        2.2.3 网络舆情演化周期
        2.2.4 网络舆情管理
    2.3 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管理概述
        2.3.1 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概念
        2.3.2 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特征
        2.3.3 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管理
    2.4 系统动力学概述
        2.4.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4.2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与方法
        2.4.3 系统动力学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应用的适宜性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机理分析
    3.1 新媒体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要素
        3.1.1 事件要素
        3.1.2 主体要素
        3.1.3 媒介要素
        3.1.4 时空要素
    3.2 新媒体环境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主体传播动机
        3.2.1 普通网民的传播动机
        3.2.2 媒体的传播动机
        3.2.3 意见领袖的传播动机
        3.2.4 房地产企业传播动机分析
    3.3 新媒体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驱动力分析
        3.3.1 酝酿期
        3.3.2 高潮期
        3.3.3 衰退期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及仿真
    4.1 模型边界确定和假设条件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4.2.1 因果关系图及反馈回路
        4.2.2 存量流量图
        4.2.3 变量关系式的确定
    4.3 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演化仿真分析
        4.3.1 案例简介
        4.3.2 数据准备及模型参数确定
        4.3.3 模型仿真及检验
        4.3.4 模型调参分析
    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房地产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组织架构
        5.1.1 纵向管理体系
        5.1.2 横向管理体系
    5.2 加强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建设
        5.2.1 应急管理能力
        5.2.2 信息管理能力
        5.2.3 舆论引导能力
        5.2.4 企业品牌塑造能力
    5.3 实现房地产企业舆情演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5.3.1 酝酿阶段网络舆情管理
        5.3.2 高潮阶段网络舆情管理
        5.3.3 衰退阶段网络舆情管理
    5.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4)基于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情况分析的血液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临床用血需求预测研究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血液需求预测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1 血液供需相关概念
    2 ARIMA模型
    3 采供血相关理论
第三章 W市血液中心用血情况分析
    1 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情况
    2 W市血液中心临床成分血制备及使用情况
第四章 W市血液中心采供血工作访谈结果讨论分析
    1 血液发放及库存管理
    2 无偿献血招募管理
第五章 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1 红细胞类临床用量需求预测模型
    2 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需求预测模型
    3 临床用血需求预测模型分析与结论
第六章 基于预测模型血液库存优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1 完善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及调配机制
    2 加强无偿献血宣传与招募工作
    3 优化血液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主要的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特色之处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结语
附录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德文文献
    3 )英文文献
    4 )意大利文文献
    5 )荷兰文文献
    6 )西班牙文文献
    7 )法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对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管理的特点
    (二)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对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二、基于人工之智能教学应用的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实证调查
    (一)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问卷调查
    (二)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访谈调查
三、基于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探析
四、基于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一)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自我提升策略
    (二)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外部促进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9)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核心概念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架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学名师的研究
        二、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质的研究
        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能力素质模型理论
第二章 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第一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设计
        一、模型构建方法
        二、模型构建对象
        三、模型构建流程
    第二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结果
        一、外显性能力素质
        二、内隐性能力素质
        三、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
    第三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特征要素内涵解析
        一、教学科研能力
        二、管理能力
        三、实践能力
        四、发展能力
        五、个性态度
        六、内在动机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验证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验证
        一、验证设计
        二、验证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教学名师能力素质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高职院校教学名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学名师成长影响因素数据统计
        一、编码统计
        二、问卷量化统计
    第二节 发展平台因素分析
        一、学校层次
        二、重点学科(专业)
        三、高级别团队
        四、岗位职务
        五、高级别项目
        六、其他
    第三节 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一、团队氛围
        二、学校政策
        三、行业发展
        四、职教背景
    第四节 关键人物因素分析
        一、领导
        二、导师
        三、同事
        四、专家
        五、亲人
    第五节 关键事件因素分析
        一、职称提升
        二、学历提升
        三、发展机遇
        四、职务提升
        五、其他
    第六节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分析
    第一节 招聘甄选优秀职教师资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招聘甄选特点
        二、能力素质测评方法
        三、招聘甄选的流程与方法设计
    第二节 有效管理岗位工作绩效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绩效管理特点
        二、绩效管理的流程与方法设计
        三、绩效管理的举例分析
    第三节 合理规划教师职业生涯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教师职业规划特点
        二、职业规划的流程与方法设计
    第四节 科学设计培训提升体系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教师培训的特点
        二、培训提升体系的流程与方法设计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创新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一: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访谈协议
    附录三:高职教师能力素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高职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后记

(10)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试论信息管理中预测与调控──高校教材供应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2]新媒体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网络舆情传播及管理对策研究[D]. 田亚鹏.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基于W市血液中心临床用血情况分析的血液需求预测研究[D]. 刘芸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5]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 [6]基于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陈茹. 西南大学, 2020(01)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 俞亚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10]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信息管理预测与调控——在高校教材供应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