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小城镇建设探讨

广东省小城镇建设探讨

一、广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才[1](2019)在《广东省特色小镇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进程当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就成为了地区实现产业转型、产城融合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自从在2014年特色小镇建设计划被正式提出之后,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经完成了403个融合多种产业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因为我国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和研究比较晚,也没有足够的成熟经验可供借鉴,所以政府在特色小镇管理职能履行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广东省也不例外。所以,十分有必要对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政府监管职能履行问题进行分析,并为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主要以广东省特色小镇政府职能作为研究的重点,运用政府职能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政策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本文介绍了特色小镇的相关概念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广东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广东省在特色小镇政府职能履行当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未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资金保障力度不够、品牌推广和宣传力度不足、人才供给和保障不足等几个方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并存,治理手段陈旧僵化,配套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本文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相关国家及城市在发展特色小镇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政府职能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明确自身职能定位,促进市场化成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种资金供给模式共存;树立品牌建设意识,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注重人才引进,加大保障力度。希望通过这些优化策略,为广东省特色小镇政府职能履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邓沁雯[2](2019)在《顺德城镇化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核心行为主体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地方政府在城镇化中的具体角色与行为逻辑,有助于解释我国城镇化的过程机制。在我国政府多层级行政组织结构和逐级发包的治理制度下,行政层级对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行为影响重大。目前学术界从行政层级视角对地方政府进行的研究较少关注到其对城镇化作用的相关性,而大量相关城镇化的研究则对地方政府的层级角色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认识。因此,本文选择从层级关系视角重新审视作为城镇化行为主体的地方政府,并以极具样本意义的广东顺德展开对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具体角色与行为研究。本论文对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行为主体进行层级关系划分,将介于顶层中央和底层市场、社会主体之间的地方政府常常表现出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模糊性角色概括为“中间者”角色,并提出“中间者”在城镇化过程中“上下浮动”的行为特征,由此建立起地方政府的“中间者”理论模型。首先,地方政府无论是作为与市场、社会相对独立的地方行政主体,还是在其所处国家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关系中,都扮演着一种介于上层主体和下层主体之间的“中间者”角色,并表现出“上下浮动、复杂灵活”的行为特征。其次,由于地方政府的整体“中间者”角色系统内部存在不同层级政府的角色分化,可以进一步将各级政府划分为上层地方政府(省级)、中间层地方政府(地级和县级)与下层地方政府(乡镇级)。其中,地级和县级的中间层地方政府的“中间者”角色与行为特征最为显着,是“强中间”状态;而省级的上层地方政府和乡镇级的下层地方政府则属于显着偏上和显着偏下的“弱中间”状态。在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中间者”行为受到上层主体的制度框架约束、中间者自身利益追求和下层主体的地方主义渗透,以及包括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其中,上层制度因素作为决定性因素,在影响中间层和下层因素作用发挥的同时,通过界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自主权限定了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中间层逐利性因素作为主导性因素,其利益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决定了行为的方向。下层地方主义渗透因素作为调节性因素,也深刻地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行为风格与路径。外部环境因素作为背景性情境或宏观发展趋势,其作用缓慢、渐进且深远,通过对上、中、下层主体的分别作用,进一步对“中间者”行为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促成了我国地方政府作为“中间者”“上下浮动、复杂灵活”的行为特征。基于不同外部环境特征和相应条件下的上、中、下各层影响因素的不同作用,城镇化进程中各层级主体间的行为关系具有上、中、下三者融合、三者分离、中间者偏上和中间者偏下四种基本模式。而伴随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作为“中间者”的地方政府,其推动城镇化的方式经历了从间接推动向直接推动的转变过程,并通过资源经营、区划调整和增长式规划制定的三大主要行为手段推动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国珠三角地区县级行政单元的城镇化典型代表,广东顺德的城镇化过程具有其特殊的参考研究价值。本论文以广东顺德为实证案例,对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城镇化发展过程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城镇化中的角色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在总结顺德城镇化各阶段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方政府的“中间者”理论框架,解释并分析顺德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的行为手段;并在分析顺德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各级政府间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总结顺德地方政府作为“中间者”的行为模式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得出:顺德的城镇化过程,经历了1978-1992年乡镇企业主导的农村就地城镇化起步;到1992-2002年市场化体制改革下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再到2002-2009年经济主导向兼顾社会的城市化初步协调发展;最后到2009年至今综合改革全面深化的城市化内涵发展四个阶段。空间演进方面,前两阶段的城镇化过程以农村地区为主导,后两阶段则以城镇地区为主导。人口方面,经历了以本地劳动人口非农化转变为主向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转变过程。经济社会方面,从集体企业向本土民营企业的转变与发展过程,带动了顺德产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亦逐渐趋于完善。空间形态方面:第一阶段,乡村初级工业化形成了以生产空间扩张为主的土地非农化使用转变,并表现出点状分散式的整体空间形态;同时,县域城镇体系结构也呈现出县城中心不突出,各小城镇差异化发展下的相对均衡格局。第二阶段,村镇建设用地进一步扩散蔓延,呈现出城乡混杂的线轴蔓延式整体格局;同时,村级工业用地的大肆扩张,造成村强城弱的村镇关系反转。第三阶段,集约工业园区与佛山都市功能承载等建设,促使顺德城镇建设用地进一步蔓延成片,在空间上呈现出片轴聚核式的整体形态格局;小城镇发展与镇街关系亦开始从过去的各自为政转向初步联合协作。第四阶段,顺德土地资源的开发使用已达生态承载底线,城市建设转向存量土地再利用的面域空间修补;同时,区域一体化的片区式规划布局促使城乡空间开始形成组团网络式的整体形态格局;而各镇街也在巩固各自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更趋向于区域化的相互协作。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顺德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总体上经历了“间接推动-间接推动与直接推动共同作用-直接推动”的转变过程。具体行为手段方面,首先,基于各城镇化阶段中不同上级主体的政治意图,顺德区划不断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其次,顺德政府的资源经营手段不断升级,经历了“企业经营-土地与品牌经营-工业复兴”的演变过程。最后,规划手段方面,从早期注重城市中心的培育及强化,发展为后期的区域化融合。总体来看,顺德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力量一直强大,自上而下的力量则伴随发展进程逐渐增强,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经历了从游离到融合的上下关系,并在城镇化空间表现上也呈现出大致的对应关系。而对应于顺德的四个城镇化阶段,顺德政府作为“中间者”的行为模式经历了“中间者”向下靠拢,“中间者”抗衡上下,“中间者”受制上下,到最后“中间者”融合上下的过程演变,这对于理解地方政府的“中间者”理论模型提供了实证。

林琳[3](2018)在《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广东省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同时广东省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也指出我国“不平衡”发展问题在地区间和城乡间表现最为明显。粤西是发达省份的相对欠发达地区,因此在当代背景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广泛的代表性。粤西地理位置不利、交通不便;村落的优势人口大量流失导致了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和社会组织的衰落;欠发达的经济发展也是粤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乡村景观也相对缺乏特色,导致旅游业发展较差。同时,在转型背景的影响下,根植于过去地方生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正在走向趋同与异化。由于对传统聚落空间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建设性大破坏”日益严重,传统聚落的整体“空调效应”削弱,曾经统一而丰富的聚落空间形态转向机械和单调,居住景观倾向于城市化而丧失了乡村特征,缺乏交往活动场所导致村落公共空间功能及界面单一化,这些都说明了乡村聚落整体空间结构的当代发展已经脱离了生产生活实际。此外,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缺乏具体实用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如何在当代转型背景下实现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以及背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迫切而严峻的问题。由于当代转型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的人居环境提升存在着技术缺失,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旨在改善粤西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普通乡村环境。本研究对村落进行客观的调查和理解,结合当代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其目的在于理解聚落空间本身演变的规律性特征的基础上,尤其与地方自然生态及人文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特征,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因地制宜的决策,从宏观到微观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乡村聚落既有格局、建筑及周边乡土景观的优化,是在既有空间格局基础上的批判继承,强调与聚落空间相关的多因素协调与统一。通过对系统方法的梳理,力图协调“传承”与“变革”之间的关系,注重环境提升方法策略的一致性、相关性和整体性,并实现乡村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平衡和充分发展。论文的研究从对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人居环境特征分析入手,证明聚落空间营造特征反映了其背后特定的社会组织和地理气候特征。然后总结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策略。通过对当代乡村聚落空间转型过程的分析,明确乡村经济结构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交通方式的改进是影响当代聚落空间形态转变的三大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粤西地区区域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目前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构成的合理性、乡村对传统性的存留、乡村对现代性的勾连以及乡村外部支援力的增强是环境提升的潜在优势。进一步研究推导出基于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现状进行解析与重构的合理性。接下来以建筑学科的人居环境研究为主线,基于传统的可持续经验转化,本研究将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分解为宏观区域聚落系统、中观聚落整体尺度、微观建筑单体尺度三个层级,结合大量案例与规划实践进行分析,对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提升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对环境提升的方法和策略从个案提升至一般规律。研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空间秩序与使用功能的统一,传统民居及乡村景观符合当时当地的需求,其真正价值在于蕴含于营造智慧中的通用理念和原则,对于聚落空间的设计以全局角度来进行考虑,才能保证整个乡村聚落空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聚落的各项功能圆满完成。当代乡村地域价值传承的关键,应当是继承场所回应现实的适应性机制,这与当代强调的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兼容的。传统聚落在营建、使用甚至消亡的过程中,通过综合的安排组织,使之具备低能耗、宜居并且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是当前环境提升需要继承的生态适应性机制;从生活出发,了解核心需求、面对现实状况、挖掘市场动力,给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宽容公平的环境,为村民提供足够自由的选择,是当前环境提升需要继承的文化适应性机制。对于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任何因循创新和功能更迭,都应当嵌入和适应原有的乡村聚落空间的环境体系。鉴于当前经济社会背景已经开始从大规模物质建设逐渐转向综合社会治理,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具体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不同背景人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鼓励城乡各方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聚落空间的优化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措施,通过导向和示范项目引导带动,保持过程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最终通过改善乡村聚落空间的人居环境,促进粤西地区经济、生态、文化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赵银涛[4](2018)在《广东典型欠发达小城镇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小城镇位于城之尾、乡之首,起到连接城市和乡村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作用,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抓住政治经济体制创新的机遇,基于自身及周边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产生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镇,并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局面。然而,发展不均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这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不例外,存在着一批被忽视的欠发达小城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尤其是欠发达小城镇不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纽带。因此,如何促进我国欠发达小城镇的可持续,是当前我国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广东作为我国的人口、经济大省,是城镇化发展的先驱。珠三角地区的小城镇发展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小城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广东一直存在着珠三角地区发达、粤东西北地区落后的局面。这些地区的欠发达小城镇一方面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我国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小城镇无法比拟的优越区位;另一方面又处在广东小城镇发展链的底端,发展资源被发达城镇掠夺。这些小城镇有别于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小城镇,也不同于珠三角地区发达小城镇,其发展模式如何破局,具有较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欠发达小城镇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国外城镇化发展理论的借鉴意义、国内小城镇研究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界定欠发达小城镇的划分标准,得到整个广东欠发达小城镇的空间分布情况,并选取了潮州市赤凤镇、惠州市梁化镇、肇庆市洽水镇和清远市山塘镇这四个典型欠发达小城镇,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踏勘、深入访谈等形式进行全面调查,获取了涵盖欠发达小城镇的人口、经济、空间等多个层面的一手数据。综合运用文献查阅、归纳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等方法,对广东欠发达小城镇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挖掘欠发达小城镇背后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为广东欠发达小城镇建设甚至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小城镇建设提供参考。

余慧谍[5](2018)在《特色小镇背景下肇庆市回龙镇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特色小镇作为农村地区与城市交流联系的通道和驿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也成为新型城镇化在新时代推进的重大战略。当前,特色小镇“千镇一面”、“特色缺失”等是当前各界比较关注、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文件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特色小镇文化规划中保住文脉,能够促进“产、城、人、文”协调发展。因此,如何挖掘地方人文底蕴、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将其与产业特色、生态禀赋科学结合,成为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对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特色小镇广府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结合肇庆高要区回龙镇广府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对广府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解析。思考如何更好利用特色小镇的各类资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保障,同时在规划、政策、产业三个层面上提出特色小镇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式。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多个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选取深圳华侨城甘坑客家小镇、日本川越小镇两个案例,对特色小镇及广府文化研究现状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第二,相关理论研究,对特色小镇、广府文化、文化旅游进行概念的界定,总结特色小镇、广府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脉络,根据相关文献与政策文件将广东省特色小镇分为特色产业类、科技创新类、历史文化类三种主要类型。第三,选取肇庆市回龙镇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广府传统村落:黎槎村、澄湖村、槎塘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概况、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资源及社会生活习俗等进行具体调研访谈,资料收集和对比分析,探讨广府文化在特色小镇传统村落中的具体呈现形式。第四,结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总结出特色小镇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以规划促发展,打造回龙特色广府文化小镇;以政策保文化,为广府文化传承保驾护航;以产业带创新,优质产业植入带动小镇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特色小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式进行解读,为今后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罗思明[6](2018)在《新时代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探讨——以广东省为例》文中指出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的重大战略思路,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的动能转换,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开启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征程的同时,总结和探索特色小城镇的发展路径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以广东省两批全国特色小城镇为例,分析广东省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特色小城镇未来差异化发展的建议。

杨笑[7](2018)在《基于都市乡村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核心区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自2016年10月,住建部宣布“特色小镇”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至2020年,全国将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也成为了我国小城镇建设中重要的方法,也掀起了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浪潮。由于特色小镇的建设,依赖于产业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地方文化、地域特色,从而特色小镇建设也不能盲目跟风,盲目建设。如何更高效合理的建设特色小镇这一课题也变得尤为迫切,本文试图以都市乡村主义理论为指导提炼出有利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研究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概念,理解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要点与内涵。对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出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当前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更高效更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的迫切性。对西湖云栖特色小镇、安徽省黄山市汤口特色小镇规划实践、美国纳帕谷葡萄酒农业特色小镇和美国硅谷发展与规划实践进行案例研究,并试图从中吸收一定的经验。对都市乡村主义理论进行诠释与解读,进一步深化、凝练都市乡村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内涵、从而找到可使用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能有积极指导意义的内涵与方法。以都市乡村主义理论为指导背景,对特色小镇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种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通过引入新技术与当地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基于生态环境和地域文脉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辅之以公众参与规划设计过程的机制的都市乡村主义规划设计手段。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归纳出都市乡村主义理论对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中的实践方法。最后以广州省中山市小榄镇规划设计为例,运用都市乡村主义理论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内涵及方法对小榄镇尤其是特色小镇核心区进行规划设计,在产业结构、绿色生态布局、水系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设计。

许红梅,廖启鹏,陆嘉,卢道典[8](2017)在《市域尺度下广东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小城镇整体实现快速发展,在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本文以广东省小城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现场踏勘、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市域尺度对全省小城镇的空间分布、规模结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规划管理等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东西部区域差异相对较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而沿海地区相对内陆地区则呈现小城镇空间分布密度高、城镇建设区规模大、常住人口多等特征,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也存在类似特征。为促进全省小城镇优化发展,建议不同区域小城镇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经济发达、沿海地区小城镇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新城镇"、"新市镇"、"专业镇"等整合模式,而经济欠发达、内陆地区小城镇亦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重点镇"、"一般镇"等整合模式,且规划建设思路也相应调整,经济发达、沿海地区小城镇规划注重土地利用效率,逐步从增量扩张型规划向存量挖掘型规划和减量节约型规划转变,而经济欠发达、内陆地区小城镇规划则适应成长需要,适度扩大规模,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和经济发展的规模集聚效益。

何玥[9](2017)在《产城融合视角下的石湾镇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湾镇作为全国重点镇,其产业的综合布局及各类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石湾镇厚实的产业积淀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研究基础,而优越的区位条件更是带来较高的产业可选择度。石湾镇现状呈现出城乡边界模糊,镇村发展一体化的态势。但以往的石湾镇规划研究对象是主要是镇区建设规划,工作的重点是镇区建设,对镇域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做深入研究,因此石湾镇产、城建设均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以石湾镇现状三次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存在的空间矛盾为切入点,运用统筹的整体思维方式对镇域内三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所造成的空间矛盾及其内在原因进行探讨。首先,针对石湾镇第一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态功能与城镇生态建设脱节等现状问题进行剖析。针对其空间矛盾提出了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相协调,生态农业与生态石湾一体化建设等策略。其次,针对石湾镇第二产业发展现状特征进行总结,石湾镇第二产业布局分为集聚与分散两类。集聚于产业园区内的工业存在着准入门槛低、产业关联度低等问题。分散于镇域中的工业用地存在着高重复率、高污染率、小规模化分散式的特征。针对其空间矛盾主要通过引导园外分散式布局的乡镇工业集中发展来缓解分散布局带来的生态污染、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园内产业主要进行生产组织模式与空间模式挂钩的方式进行园区规划,同时考虑“一镇多园”建设中小城镇生产片区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再次,对石湾镇第三产业布局现状进行总结,主要针对房地产业及商业服务业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应采取一系列空间布局措施。最后,将三次产业空间发展策略进行叠加,通过石湾空间结构及建设用地的整合,希望对石湾镇的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完善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黄振饶[10](2016)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城镇化推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以后,表明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已经接近了80%,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我国城镇化发展区域之间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广西为例,根据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三五”末期,也就是2020年,广西城镇化率要达到50%以上,广西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了近10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深入考察现代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明确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客观必然性,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深入分析广西城镇化的演进特点及其现实发展状况,探寻广西新型城镇化推进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运用计量检验的方法明确广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广西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及其战略任务,合理设计与广西区情相适应的多元协调发展路径,并予以相应的制度保障,更快更好地促进广西经济社会总体进步。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镇化的思想、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和现代经济学关于城镇化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考察广西城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分析广西城镇化取得成就、面临的问题和和影响要素,为探寻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广西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目标、基本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铺垫。第二章主要对城镇化相关的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概述。这一章首先说明相关概念,然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镇化的思想,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理论,现代经济学有关城镇化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回顾,为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打好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演变及成就。这一章主要分析1978年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从城镇建设质量、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空间分布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成就。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城镇化发展处于不断上升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仍将大有可为。第四章主要对广西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比较。本章通过设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级体系进行权重赋值,对广西各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分析,为全面了解广西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做好沿海沿江沿边城镇化布局奠定基础。第五章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机遇进行研究。这一章阐述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比较优势,以及面临的重大机遇,对影响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第六章分析制约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这一章从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发展动力、人的城镇化、市场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等方面分析广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广西城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第七章主要是论述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这一章不仅介绍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经验和举措,还介绍了广西周边贵州省、广东省、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这些国家和兄弟省市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可为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和参考。第八章主要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这一章主要突出广西的特色,重点对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布局,沿海地区发展国家级重点城市群、沿江地区发展多元特色城镇群,沿边地区发展民族特色城镇群的发展展开了研究。第九章阐述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这一章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得与失的基础上,阐述了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和模式选择,从新动力(产城一体)、新格局(城乡统筹)、新任务(以人为本)、新要求(和谐发展)等方面阐明了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相对落后,区内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很大。这是由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等因素所决定的。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抓住机遇,客观分析落后的原因,利用好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生态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2.广西是西部边疆省份,也是少数民族自治省份,还是西部省区中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的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西部民族地区和沿海、沿江、沿边的特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推进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推进始终与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广西的发展战略相一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泛珠三角经济区化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多区域合作,使得市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让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又要根据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结构,通过两者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传统城镇化已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要求,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要避免走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要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国家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发展方式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突出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新任务、新要求、新格局。

二、广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特色小镇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特色小镇
        2.1.2 特色小镇构成要素
        2.1.3 特色小镇核心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公共政策理论
3 广东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政府职能履行问题
    3.1 广东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3.1.1 数量分布情况
        3.1.2 产业发展情况
        3.1.3 规划发展情况
    3.2 广东省特色小镇政府职能履行问题
        3.2.1 未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
        3.2.2 资金保障力度不够
        3.2.3 品牌推广和宣传力度不足
        3.2.4 人才供给和保障不足
    3.3 广东省特色小镇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
        3.3.2 治理手段陈旧僵化
        3.3.3 配套保障制度不完善
4 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经验
    4.1 国内特色小镇的经验
        4.1.1 贵州省特色小镇的经验
        4.1.2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经验
    4.2 国外特色小城镇的经验
        4.2.1 美国特色小城镇的经验
        4.2.2 欧洲特色小城镇的经验
        4.2.3 日本特色小城镇的经验
5 广东省特色小镇政府职能优化策略
    5.1 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5.2 明确自身职能定位,促进市场体系成熟
    5.3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种资金供给模式共存
    5.4 树立品牌建设意识,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5.5 注重人才引进,加强保障力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顺德城镇化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议题的确立
        1.1.1 研究背景
        1.1.2 议题的确立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既有研究综述
        1.3.1 既有相关理论基础
        1.3.2 既有相关研究进展
        1.3.3 既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对象界定
        1.7.1 相关概念解释
        1.7.2 研究对象界定
    1.8 广东顺德的实证研究
        1.8.1 顺德简介
        1.8.2 顺德城镇化发展概况与阶段划分
        1.8.3 顺德城镇化研究的内容构成
第二章 地方政府的“中间者”角色与行为逻辑建构
    2.1 我国政府组织结构与治理行为的制度基础
        2.1.1 条块关系与M型组织结构
        2.1.2 政府治理的层级发包制
    2.2 不同层级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行为差异
        2.2.1 利益目标的选择偏好差异
        2.2.2 各级政府的行为权力差异
    2.3 地方政府的“中间者”角色发现与理论建构
        2.3.1 城镇化模式“上”“下”之争与地方政府的“模糊”角色
        2.3.2 地方政府作为“中间者”的角色提出
        2.3.3 “中间者”的角色理论建构
    2.4 地方政府作为“中间者”的行为逻辑
        2.4.1 “中间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2.4.2 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
        2.4.3 地方政府的“中间者”行为选择模式
    2.5 城镇化中地方政府的主要行为手段
        2.5.1 间接推动到直接推动的方式转变
        2.5.2 资源经营手段
        2.5.3 区划调整手段
        2.5.4 增长式规划制定手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镇企业主导农村就地城镇化起步(1978-1992):顺德县政府“中间者”向下靠拢型行为模式
    3.1 社会发展背景: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工业
        3.1.1 国家社会背景
        3.1.2 顺德的乡镇企业发展
    3.2 城镇化特征: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的乡村就地非农化转移
        3.2.1 人口方面:离土不离乡的就地非农化转移
        3.2.2 经济社会方面:乡镇企业造就经济奇迹
        3.2.3 土地空间方面:生产空间扩张下的点状分散式格局
        3.2.4 小城镇发展:差异化发展下的相对均衡
    3.3 城镇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3.3.1 资源经营:扶持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起步
        3.3.2 区划调整:县政府的“强中心”策略
        3.3.3 发展规划:姗姗来迟的“良容桂经济中心区”设想
        3.3.4 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3.4 顺德政府的“中间者”行为模式
        3.4.1 顺德政府的行为影响因素
        3.4.2 各级政府行为关系:镇主导下的“省-县-镇”联合
        3.4.3 顺德县政府的“中间者”向下靠拢型行为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化改革下城镇化快速发展(1992-2002):顺德市政府“中间者”抗衡上下型行为模式
    4.1 社会发展背景:市场化转变与配套制度改革
        4.1.1 国家社会背景
        4.1.2 顺德的试点建设与市场化体制改革
    4.2 城镇化特征:村强城弱的城乡混杂格局
        4.2.1 人口方面注:本地人口就地非农化与外来流动人口激增
        4.2.2 经济方面注:市场经济转制下工业化大发展
        4.2.3 社会方面: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起步
        4.2.4 土地空间方面:城乡混杂的线轴蔓延式格局
        4.2.5 小城镇发展:村强城弱的村镇关系反转
    4.3 城镇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4.3.1 强推市场化改革:备受争议的乡镇企业改制
        4.3.2 土地为核心的各类城市资产经营
        4.3.3 区划调整:乡村到城市型的建制转变与中心区扩张
        4.3.4 增长式规划:城市规模扩张与中心强化
        4.3.5 顺德城镇化的地方政府行为机制
    4.4 顺德政府的“中间者”行为模式
        4.4.1 顺德政府的行为影响因素
        4.4.2 各级政府行为关系:县级市为主导与村级力量崛起
        4.4.3 顺德市政府的“中间者”抗衡上下型行为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转向社会的城市化初步协调发展(2002-2009):顺德区政府“中间者”受制上下型行为模式
    5.1 社会发展背景
        5.1.1 国家社会背景
        5.1.2 顺德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
    5.2 城镇化特征: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城市现代化
        5.2.1 人口方面:户籍一体化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5.2.2 经济方面:现代制造业体系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兴起
        5.2.3 社会方面:公共事业建设全面铺开
        5.2.4 土地空间方面:工业用地集约化建设与佛山都市功能承接
        5.2.5 小城镇发展与镇街关系:各自为政转向初步联合协作
    5.3 城市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5.3.1 区划调整:顺德撤市设区与行政建制的完全城市化
        5.3.2 工业用地集约化建设下的土地资源争夺
        5.3.3 从企业到城市的全面化品牌经营
        5.3.4 规划手段:城市化水平成为直接发展目标与佛山都市功能承接
        5.3.5 顺德城镇化的地方政府行为机制
    5.4 顺德政府的“中间者”行为模式
        5.4.1 顺德政府的行为影响因素
        5.4.2 各级政府行为关系:佛山市与顺德镇村的上下分离及对抗
        5.4.3 顺德区政府的“中间者”受制上下型行为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革全面深化的城市化内涵发展(2009年至今):顺德区政府“中间者”融合上下型行为模式
    6.1 社会发展背景
        6.1.1 国家社会背景
        6.1.2 顺德全面深化的综合改革
    6.2 城镇化特征:区域化协作与城市化内涵式发展
        6.2.1 人口方面: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
        6.2.2 经济方面: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入融合下新型产业发展
        6.2.3 社会方面:社会发展规划与各项社会改革及建设
        6.2.4 土地空间方面:三旧改造推进空间升级与三大片区的区域融合
    6.3 城镇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6.3.1 区划调整:省直管下的城市化行为自主权提升
        6.3.2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市化内涵式发展
        6.3.3 资源经营:从空间生产到科技创新下的工业复兴
        6.3.4 规划手段:区域化协作中寻求发展
        6.3.5 顺德城镇化的地方政府行为机制
    6.4 顺德政府的“中间者”行为模式
        6.4.1 顺德政府的行为影响因素
        6.4.2 各级政府行为关系:“省-区-镇”协同与区镇权力重构
        6.4.3 顺德区政府“中间者”融合上下型行为模式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地方政府的“中间者”理论
    二、顺德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1.顺德城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2.顺德地方政府的主要行为演变
        3.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演变
        4.顺德政府的“中间者”行为模式及其空间结果演变
    三、创新点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达省份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需要指引
        1.1.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面临抉择
        1.1.3 建设性大破坏背景下需要乡村适宜发展的途径
        1.1.4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特殊性
    1.2 研究对象、尺度及视角选择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尺度
        1.2.3 研究视角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总结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基础调查研究概况
        1.6.1 主要研究地域范围
        1.6.2 聚落样本选择原则
        1.6.3 聚落样本调查概况
        1.6.4 其他资料来源
第二章 粤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2.1 聚落形成的背景
        2.1.1 自然背景
        2.1.2 社会背景
    2.2 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形态构成
        2.2.1 聚落选址分布及外环境特征
        2.2.2 村域环境要素构成
        2.2.3 聚落空间肌理构成
    2.3 以渐进演化形成的乡村聚落地域化特征
        2.3.1 民系与聚落
        2.3.2 聚落空间特征与社会组织
    2.4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营建的可持续理念
        2.4.1 适应气候融合环境
        2.4.2 强调功能整体统筹
        2.4.3 就地取材节约能源
        2.4.4 兼容并蓄开放多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环境问题认知与解读
    3.1 当代乡村聚落空间转型过程及阶段特征
        3.1.1 自然经济时期(1949 年以前)
        3.1.2 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时期(1949-1978)
        3.1.3 农村经济加速发展时期(1978-1993)
        3.1.4 农村经济放缓及调整期(1993-2003)
        3.1.5 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2003 至今)
        3.1.6 阶段总结
    3.2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当代主要因素
        3.2.1 经济结构的变迁
        3.2.2 生活模式的转变
        3.2.3 交通组织的完善
    3.4 粤西区域现实问题
        3.4.1 地理位置无优势、交通不太便利
        3.4.2 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有限
        3.4.3 地处边缘,民系错综复杂,弱势文化遗存面临丧失
        3.4.4 乡村景观相对缺乏特色、旅游性弱
    3.5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整体环境提升的潜在优势
        3.5.1 乡村既有资源
        3.5.2 乡村传统性的存留及自觉再造
        3.5.3 乡村与现代性的勾连及融合
        3.5.4 乡村外部支援力度的增强
    3.6 解决思路:基于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现状进行解析与重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粤西区域城乡系统的整体提升
    4.1 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演进模式分析
        4.1.1 “城——镇——村”的区域聚落系统历史溯源
        4.1.2 村镇聚合——自下而上推进城乡转型
        4.1.3 城镇辐射——自上而下推进城乡转型
        4.1.4 城中村——乡村性在城市的延续
    4.2 从极化到扁平化——未来城乡空间格局新趋势
    4.3 城镇化背景下聚落空心化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4.4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4.4.1 梳理村镇空间体系,明确乡村合理定位
        4.4.2 确保对乡村资源的良性利用
        4.4.3 探索多样性的乡村发展路径
    4.5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目标
        4.5.1 综合发展治理
        4.5.2 保持“山水—田园—村落”的地域化生态格局
        4.5.3 以农村居民点社区为核心,恢复社区活力
    4.6 实现多重目标的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整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的环境提升
    5.1 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结构特征解读
        5.1.1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同质化特征
        5.1.2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异质化倾向
    5.2 聚落形态结构转变模式分类分析
        5.2.1 突变式模式
        5.2.2 多核心分散扩张式模式
        5.2.3 衰退式模式
        5.2.4 异址新旧村独立并行式模式
        5.2.5 模式总结与对比
    5.3 聚落尺度下的量化模拟分析
        5.3.1 量化分析工具介绍
        5.3.2 聚落组成模式的气候适应性
        5.3.3 聚落整体形态比较
        5.3.4 新旧组团形态对比
        5.3.5 量化模拟分析总结
    5.4 聚落空间特征分析与优化策略
        5.4.1 演化过程:传统自组织动态过程转向他组织规划模式
        5.4.2 聚落空间组织逻辑:逐渐失去对传统格局的遵循
        5.4.3 优化策略
    5.5 聚落空间环境提升模式
        5.5.1 聚落改建模式
        5.5.2 聚落扩展模式
        5.5.3 聚落重建模式
    5.6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
        5.6.1 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及功能
        5.6.2 当代街巷空间环境提升面临的问题
        5.6.3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7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
        5.7.1 村域边界结构及功能
        5.7.2 当代村域边界空间环境面临的问题
        5.7.3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环境提升
    6.1 居住建筑的原型、现型与转型
        6.1.1 宅院的基本原型——三间两廊
        6.1.2 传统民居模块组合平面拓展模式
        6.1.3 当代民居增殖与异化模式
        6.1.4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6.2 乡村聚落其他功能类型建筑
        6.2.1 公共建筑
        6.2.2 防御建筑
        6.2.3 生产建筑
    6.3 各类建筑的存续
    6.4 乡村建筑风貌特征
        6.4.1 建造材料特征
        6.4.2 装饰细节特征
    6.5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候适应性量化分析
        6.5.1 屋顶日照强度模拟
        6.5.2 外墙遮阳效果模拟
    6.6 建筑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6.6.1 主要原则
        6.6.2 传统建筑修缮及更新改造实践
        6.6.3 村镇公共建筑新建
        6.6.4 当代住宅建筑改造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空间环境提升路径措施总结
    7.1 乡村地域性的消解
    7.2 乡村地域价值再认识
        7.2.1 绝对价值:先天的原生态价值
        7.2.2 相对价值:当代城镇体系中的交互性价值
    7.2 乡村地域价值的当代传承
        7.2.1 关键:传承场所回应现实的适应性机制
        7.2.2 传统聚落生态价值传承
        7.2.3 传统聚落文化价值传承
    7.3 功能与空间整合的实施路径
        7.3.1 功能与空间秩序
        7.3.2 区域宏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3 聚落中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4 聚落微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4 乡村聚落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7.4.1 促进基于新乡村共同体社区的形成
        7.4.2 分阶段实施,以点带面促进聚落整体提升
        7.4.3 过程保留弹性、动态完善
    7.5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4)广东典型欠发达小城镇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对小城镇的重视
        1.1.2 小城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1.1.3 广东小城镇发展现状引发的思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小城镇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欠发达小城镇
    2.2 国外城镇化发展理论综述
        2.2.1 田园城市理论
        2.2.2 梯度推进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国内小城镇发展研究综述
        2.3.1 小城镇研究起步阶段(1981-1991年)
        2.3.2 小城镇研究发展阶段(1992-1997年)
        2.3.3 小城镇研究繁荣阶段(1998-2001年)
        2.3.4 小城镇研究跌宕阶段(2002年至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欠发达小城镇界定及概况
    3.1 发达地区欠发达小城镇的普遍性
        3.1.1 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
        3.1.2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
        3.1.3 浙江省区域发展差异
    3.2 广东欠发达小城镇界定
    3.3 广东欠发达小城镇概况
        3.3.1 小城镇GDP推算
        3.3.2 广东欠发达小城镇概况
    3.4 广东欠发达小城镇研究对象
        3.4.1 调查设计和研究对象选择
        3.4.2 研究对象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欠发达小城镇的特征
    4.1 人口结构
        4.1.1 年轻劳动力流失
        4.1.2 城镇人口保留农村属性
        4.1.3 受教育水平低,亦工亦农
    4.2 居民生活
        4.2.1 低收入、低消费、低需求
        4.2.2 狭小生活圈和自建住房
        4.2.3 城镇化吸引力不足
    4.3 经济状况
        4.3.1 经济规模小,产业水平低
        4.3.2 成本、用工制约企业发展
    4.4 用地空间
        4.4.1 土地简单利用,功能混杂
        4.4.2 沿道路开发,建设强度低
    4.5 设施服务
        4.5.1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5.2 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低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欠发达小城镇的形成机制
    5.1 内部条件
        5.1.1 发展观念
        5.1.2 资源禀赋
        5.1.3 建成环境
    5.2 外部环境
        5.2.1 区位条件
        5.2.2 政策制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新时期欠发达小城镇作用
        6.2.2 欠发达小城镇发展对策
    6.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3.1 研究的创新
        6.3.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特色小镇背景下肇庆市回龙镇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1.1.2 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对今后建设工作具有引领及检验作用
        1.1.3 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补齐特色小镇特色缺失短板
        1.1.4 实施特色小镇战略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力
        1.1.5 在农村“城市化”运动的冲击下,保护传统村落势在必行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概述
    2.1 相关研究现状
        2.1.1 国外小城镇相关研究
        2.1.2 我国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2.1.3 广府文化相关研究概况
    2.2 相关概念概述
        2.2.1 广府文化的相关概念
        2.2.2 特色小镇
        2.2.3 文化旅游
    2.3 国内外案例分析
        2.3.1 深圳华侨城甘坑客家小镇——文化科技IP的创新之旅
        2.3.2 日本川越小镇——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再现
3 肇庆市回龙镇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实例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1.1 回龙镇整体概况
        3.1.2 主要研究对象选定
    3.2 物质文化景观
        3.2.1 黎槎村
        3.2.2 澄湖村
        3.2.3 槎塘村
    3.3 非物质文化资源、社会生活习俗
        3.3.1 传统节庆
        3.3.2 民间技艺
        3.3.3 特色美食
        3.3.4 粤语及传统口头文学
        3.3.5 广府精神文化特质
        3.3.6 社会生活习俗
    3.4 研究对象对比分析
4 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回龙镇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4.1 以规划促发展,打造回龙特色广府文化小镇
        4.1.1 保护现有文化资源,稳定存量创新增量
        4.1.2 结合周边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广府文化
        4.1.3 打造回龙文化片区,开辟全域旅游线路
    4.2 以政策保文化,为广府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4.2.1 深度整合广府文化资源,建立广府文化数据库
        4.2.2 加大广府文化宣传力度,制定有效的宣传政策
        4.2.3 政府主导举办民俗活动,打造特色的民俗文化
        4.2.4 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吸引各高端要素汇集
    4.3 以产业带创新,优质产业植入带动小镇发展
        4.3.1 发挥新媒体作用,“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4.3.2 开展政企校合作,“特色+精品”形成产业链
        4.3.3 创新内涵与形式,以创新建设加强广府文化认同
        4.3.4 打造优质小镇IP,讲好小镇故事实施产业嫁接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回龙镇广府文化形态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5.1.2 对回龙镇现存的本土广府文化资源的研究
        5.1.3 特色小镇政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5.1.4 针对特色小镇广府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的优化对策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都市乡村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核心区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蔓延与环境危机
        1.1.2 小城镇及乡村地区现状
        1.1.3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机遇
        1.1.4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1.1.5 “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镇及“特色小镇”
        2.1.2 城乡一体化
        2.1.3 城市蔓延
        2.1.4 产业生态
        2.1.5 绿地生态效益
        2.1.6 新乡村主义
        2.1.7 都市乡村主义
    2.2 特色小镇建设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城乡生态建设发展理论
        2.2.3 乡村文化传承与保育理论
        2.2.4 海绵城市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实践及经验总结
    3.1 浙江云栖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
        3.1.1 产业的转型过程
        3.1.2 产业结构的创新与合作
        3.1.3 小镇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
        3.1.4 小结
    3.2 黄山汤口旅游小镇
        3.2.1 产业形成过程
        3.2.2 汤口镇镇域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3.2.3 居民社会角色转变
        3.2.4 汤口镇旅游特色小镇发展优势
        3.2.5 小结
    3.3 美国纳帕谷葡萄酒农业特色小镇
        3.3.1 产业形成过程
        3.3.2 产业发展动力
        3.3.3 小结
    3.4 美国硅谷
        3.4.1 产业形成背景
        3.4.2 城乡结构布局与功能区分布
        3.4.3 政策管控
        3.4.4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都市乡村主义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方法
    4.1 都市乡村视野下的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内涵
        4.1.1 特色产业内涵
        4.1.2 特色人居内涵
        4.1.3 特色文化内涵
        4.1.4 特色生态内涵
    4.2 都市乡村主义对于特色小镇的意义
        4.2.1 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4.2.2 场地文脉可持续性
        4.2.3 技术实用性
        4.2.4 公众参与性
    4.3 宏观层面上的实践策略
        4.3.1 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4.3.2 产业定位与升级
        4.3.3 交通网络的建立
        4.3.4 生态修复及保护开发策略
        4.3.5 基础设施更新策略
        4.3.6 地域文化保护与发展策略
        4.3.7 公共参与设计与管理
    4.4 微观层面上的实践策略
        4.4.1 场地地形设计
        4.4.2 建筑设计
        4.4.3 植物设计
        4.4.4 水的设计
        4.4.5 街道家具设计
        4.4.6 技术及材料运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核心区规划设计为例
    5.1 规划总则
        5.1.1 规划背景
        5.1.2 场地概况
        5.1.3 规划发展目标及定位
        5.1.4 规划理念——都市乡村主义
        5.1.6 规划框架
        5.1.7 规划依据
    5.2 总体规划
    5.3 核心区分项规划
        5.3.1 产业规划
        5.3.2 交通规划
        5.3.3 建筑规划策略
        5.3.3.1 拆除建筑
        5.3.3.2 改造建筑
        5.3.4 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5.3.5 水系规划
        5.3.6 户外设施
    5.4 小结
        5.4.1 都市乡村主义对于产业布局的指导
        5.4.2 都市乡村主义对于植物配置的指导
        5.4.3 都市乡村主义对于水景观的指导
        5.4.4 都市乡村主义对于绿地景观的指导
        5.4.5 都市乡村主义对于当体文脉体现的指导
        5.4.6 都市乡村主义指导下的特色小镇与一般特色小镇的区别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市域尺度下广东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广东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
    2.1 市域尺度的小城镇空间分布现状格局
    2.2 市域尺度的小城镇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特征
3 广东省小城镇规模结构水平的区域差异
    3.1 小城镇规模结构的基本现状
    3.2 小城镇规模结构的区域差异特征
4 广东省小城镇城镇化的区域差异
    4.1 小城镇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4.2 小城镇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特征
5 广东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差异
    5.1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概况
    5.2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差异特征
6 广东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区域差异
    6.1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概况
    6.2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区域差异特征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9)产城融合视角下的石湾镇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释义
        1.3.1 小城镇
        1.3.2 产城融合
        1.3.3 空间布局
        1.3.4 题目释义
    1.4 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研究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产、城关系研究综述
        2.1.2 国内产、城关系研究综述
    2.2 产、城互动机制研究
        2.2.1 产城融合导向下小城镇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推力
        2.2.2 产城融合导向下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促力
    2.3 研究综合评述
        2.3.1 产城融合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2.3.2 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研究综合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湾镇产、城发展概况综述
    3.1 镇域概况综述
        3.1.1 镇域概况
        3.1.2 镇域建设现状
    3.2 产业发展概况综述
        3.2.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2.2 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3 产业发展的横向对比与协调
    3.3 石湾镇相关规划评述及政策分析
        3.3.1 相关规划评述
        3.3.2 相关政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一产业与石湾城镇建设
    4.1 石湾第一产业与城镇建设空间矛盾
        4.1.1 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用地逐步减少
        4.1.2 农业生态功能与城镇生态建设脱节
    4.2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农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4.2.1 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相协调
        4.2.2 城乡生态格局网络化建设
    4.3 本章小结
第5章第二产业与石湾城镇建设
    5.1 石湾第二产业与城镇建设空间矛盾
        5.1.1“点状”工业——用地布局混杂,生态污染严重
        5.1.2“线形”工业——城镇布局分散化,干道通行能力降低
        5.1.3“面状”工业——园区功能单一化,产城空间隔离化
    5.2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工业用地空间布局整合
        5.2.1 石湾工业用地的集聚
        5.2.2 园、镇道路一体化建设
        5.2.3 园、镇功能有机融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第三产业与石湾城镇建设
    6.1 石湾第三产业与城镇建设空间矛盾
        6.1.1 房地产业——规划不合理,旧城空间矛盾尖锐
        6.1.2 商业服务业——总量小增速慢,商业中心不明确
    6.2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第三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6.2.1 整合住区资源,优化石湾旧城布局
        6.2.2 商业空间的分异与重组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石湾镇产、城一体化建设
    7.1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石湾镇三产联动发展
        7.1.1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7.1.2 三产联动发展背景下的石湾旅游发展规划
    7.2 石湾镇产、城空间一体化建设
        7.2.1 产城一体化空间结构的构建
        7.2.2 产城一体化建设用地的整合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
    8.1 论文研究的深层次思考
    8.2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10)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基本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二、基本框架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农村和城市
        二、城市化、城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三、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第二节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镇化的理论
        一、城镇化动力源方面的基本观点阐释
        二、关于城乡分离关系的相关观点
        三、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及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二、邓小平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第四节 现代经济学有关城镇化的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城市化发展理论
        三、城乡统筹理论
        四、社会保障理论
        五、生态环境理论
        六、制度创新理论
第三章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特点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一、缓慢发展时期
        二、快速发展时期
        三、加速发展时期
    第二节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一、城镇化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二、城市的承载能力显着增强
        三、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完善
        四、城镇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独特之处
        一、行政区域变化较大
        二、行政推动的城镇化
        三、贯穿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比较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构建必要性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三、评价指标的分解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方法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过程
    第三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数据无量钢化处理
        二、质量测评结果
        三、测评结果分析
第五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优势和机遇
    第一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城乡统筹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享受叠加的政策优势
        三、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
        四、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
        五、赶超跨越的后发优势
    第三节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分析
        一、宏观政策调整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二、产业格局变化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三、外向经济发展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四、战略发展定位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第六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还非常薄弱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新型城镇化中二元结构非常突出
        四、新型城镇化的体系结构还有待完善
    第二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二、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因素分析
        三、新型城镇化的思想观念因素分析
        四、新型城镇化的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五、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因素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有关国家城镇化发展路径和特征研究
        一、美国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二、英国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三、日本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第二节 国内部分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和特征研究
        一、贵州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二、江苏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三、广东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第三节 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政府作用
        二、必须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尊重发展规律
        三、必须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强化工业带动
        四、必须坚持多元城镇体系,提升承载能力
        五、必须坚持守住生态底线,注重绿色低碳
        六、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重视农村发展
        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共建共享城市
第八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探讨
    第一节 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设计
        一、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二节 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布局设计
        一、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三节 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布局设计
        一、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九章 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和模式选择
        一、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走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合理布局城镇产业
        二、加强营商环境建设
        三、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第三节 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二、加快建设县域城镇体系
        三、突出重点发展小型城镇
    第四节 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二、多种途径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三、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节 走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关系
        二、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三、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
        四、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四、广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特色小镇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张德才. 广西大学, 2019(01)
  • [2]顺德城镇化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行为研究[D]. 邓沁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D]. 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4]广东典型欠发达小城镇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D]. 赵银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5]特色小镇背景下肇庆市回龙镇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 余慧谍.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新时代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探讨——以广东省为例[A]. 罗思明. 小城镇;大梦想——中国特色小(城)镇规划理论与实践, 2018
  • [7]基于都市乡村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核心区规划设计为例[D]. 杨笑.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市域尺度下广东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A]. 许红梅,廖启鹏,陆嘉,卢道典. 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 2017
  • [9]产城融合视角下的石湾镇空间布局研究[D]. 何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10]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黄振饶.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广东省小城镇建设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