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金属学会第十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新港召开

江西省金属学会第十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新港召开

一、江西省金属学会第十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新钢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刘科[2](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蒋小英[3](2019)在《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改造和更新设计再掀高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对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进行改造设计已然成为时代趋势。然而在景观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工业遗产景观的改造设计也难免落于俗套,出现“千园一面”的格局。如何针对现代主义之下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辨识度、放之四海之内皆可的国际化统一景观风格做出改变呢?叙事学理论的引入,为抵御工业遗产景观更新改造的同质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每一个工业区都是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故事。本文从叙亊学的角度来探寻工业遗产景观设计方法和理论,通过多学科理论融合来实现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设计表达,将工业遗产景观的建筑遗存、空间形态、场所精神、文化内涵等通过叙事主题构建、叙事文本编排、叙事语法转换和叙事修辞策略,构成一个娓娓道来、耐人品读的工业遗产故事作品,塑造工业遗产景观的再生新活力。首先以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案例的手收集,针对工业遗产和景观叙事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进行全面归纳总结,以此界定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概念;接着以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分别从工业遗产景观和景观叙事设计两方面研究其相关概念、定义和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理论进行研究,并指出了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的三要素(语汇、结构、形式)和过程(设计者、体验者、景观媒介)。其次从叙事学的五大基本研究问题对景观的叙事性设计表达进行讨论研究,得出工业遗产景观叙事主题构建主要分为单一主题、并列主题和多主题三种主题形式;叙事文本编排主要包括顺叙、倒叙、跳叙和插叙四种顺序;叙事语法转换主要有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组成的基本序列及包括嵌套式、并置式、圆圈式和拼图式四种的复合序列两种空间序列形式;叙事场景营造则包括瞬时场景体验、此时场景感悟、即时场景形式表现和延时场景的延续性四种场景;叙事修辞策略主要探讨的是隐喻、典故、对比和象征四种策略手法。然后根据国内外工遗产景观实践案例的不同分类标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筛选出最具有代表典型案例即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公园、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和中国广东中山岐江公园,从叙事角度分析其项目背景、改造手法、设计表现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事性设计分析。最后通过以江西江州造船厂为实例研究,通过深化叙事理论研究,提出船厂遗产景观改造利用的叙事性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为以后的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提供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雷丽芳[4](2018)在《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研究(1875-1949)》文中提出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是移植西方科学技术的过程。在这一移植过程中,工程师作为技术承担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矿冶业作为近代工业化的能源与基础材料产业,是洋务运动中除军事工业之外最早受到关注的产业,因此研究矿冶领域的工程师群体在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所作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伴随着1875年中国近代矿冶业的诞生而产生。从早期延聘外籍矿冶工程师开始,到1880年代留美幼童群体、留欧船政学生群体中孕育出首批本国矿冶工程师;随着清末民初留学教育兴起与本土矿冶教育的发展,中国矿冶工程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取代外籍矿冶工程师成为中国矿冶工程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至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矿冶产业建设中的矿冶工程师群体完全实现本土化。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矿冶工程师队伍的形成与发展,矿冶工程师逐步实现组织化并走向职业化。论文从1937年出版的《全国专门人才调查报告·第一号·矿冶》这一史料入手,首先宏观呈现民国时期矿冶工程师群体的概貌,然后从有形机构与无形组织两个方面描述近代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过程。论文分阶段梳理了晚清时期(1875-1911)、民国初期(1912-1937)以及全国抗战以后(1938-1949)三个阶段国内外高等矿冶教育培养矿冶毕业生情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个阶段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情况及其参与矿冶产业建设情形,并总结各个阶段矿冶工程师的群体特征;紧接着重点介绍了学术团体中的矿冶工程师,以中国矿冶工程学会为中心,探讨了他们在抗战前十年所做的努力和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最后讨论了产业、教育、科研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矿冶工程师群体形成的影响,民国时期矿冶技术官僚在近代矿冶工业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以及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的艰辛创业历程。并指出在工业化条件缺失的情况下,近代中国矿冶产业的发展备受煎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作用的发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面抗战爆发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到抗战后方进行创业,将中国矿冶产业推向前进,用实际成绩证明了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是完全具备能力去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使命。

罗娜[5](2017)在《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以南昌八一麻纺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遗产是特定时段内人类智慧与文明的象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经济等价值,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传统制造业的逐渐衰弱,城市工业范围也逐步缩小,而伴随“退二进三”进程的加快,老城区遗留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江西省在1858年《天津条约》九江开埠之后,开始全力发展近代工业,属于国内对外开放较早的省市之一,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也是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但从上世纪90年代城市产业转型到如今的“旧城改造”,南昌市大量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都随之废弃甚至消失,加之人们对工业遗产迟迟得不到正确的认知,南昌市工业遗产现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刻不容缓。本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研究。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以及江西区域内工业遗产保护背景现状,对相关概念给予明确界定,强调了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对比国内外理论及实践成果并列举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为之后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在现有基础上对南昌市工业遗产历史脉络和现状分布系统梳理,并对其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出南昌市工业遗产的的特征;结合资源现状和已研究理论为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最后根据研究内容和结论,对南昌市现有实例南昌八一麻纺厂进行改造设计。目前国内还没有与此有关的相关论文着作,笔者为首位系统研究南昌市工业遗产的学者。

洪及鄙[6](2009)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金属学会2009年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提出

朱健崖[7](2008)在《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文中研究指明

陈军,伏小燕[8](2004)在《冷床液压系统故障分析排除与改进》文中指出通过对棒材冷床液压系统故障进行分析,提出了排除方法,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改进措施。

朱健崖[9](2002)在《第十一届苏、鲁、皖、赣焦化学术年会在安徽省太平县召开》文中认为

刘毅[10](2000)在《江西省金属学会第十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新钢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江西省金属学会第十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新钢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金属学会第十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新钢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3)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工业遗产景观研究进展
        1.3.2 景观叙事研究进展
        1.3.3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工业遗产景观叙事性设计理论基础
    2.1 工业遗产景观相关理论基础
        2.1.1 工业遗产的概念
        2.1.2 工业遗产景观的定义
        2.1.3 工业遗产景观的类型
        2.1.4 工业遗产景观相关理论
    2.2 景观叙事设计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叙事
        2.2.2 景观叙事
        2.2.3 景观叙事设计相关理论
        2.2.4 景观叙事与其他叙事门类的区别
    2.3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要素
        2.3.1 语汇
        2.3.2 结构
        2.3.3 形式
    2.4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过程
        2.4.1 叙事者——设计者
        2.4.2 接受者——体验者
        2.4.3 媒介——景观
3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表达
    3.1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主题构建
        3.1.1 单一主题
        3.1.2 并列主题
        3.1.3 多主题
    3.2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文本编排
        3.2.1 顺叙——顺应历史发展文脉
        3.2.2 倒叙——强调空间主题
        3.2.3 跳叙——调动体验者兴趣
        3.2.4 插叙——为空间注入活力
    3.3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语法转换
        3.3.1 基本序列
        3.3.2 复合序列
    3.4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场景营造
        3.4.1 瞬时——活动体验
        3.4.2 此时——场景感悟
        3.4.3 即时——形式表现
        3.4.4 延时——空间延续
    3.5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修辞策略
        3.5.1 隐喻——道器之间的思考
        3.5.2 典故——情态之间的寓意
        3.5.3 对比——碰撞之间的突出
        3.5.4 象征——虚实之间的表达
    3.6 本章小结
4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建成案例分析
    4.1 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公园
        4.1.1 项目背景
        4.1.2 工业记忆传承与现代休闲并置的主题构建
        4.1.3 空间顺叙叙事文本编排
        4.1.4 拼接式空间序列叙事语法转换
        4.1.5 瞬时、延时叙事场景营造
        4.1.6 隐喻叙事性修辞策略
    4.2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4.2.1 项目背景
        4.2.2 新型公园、解构主义等多主题共存
        4.2.3 并置式空间序列叙事语法转换
        4.2.4 空间跳叙叙事文本编排
        4.2.5 隐喻叙事性修辞策略
    4.3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4.3.1 项目背景
        4.3.2 拼接式空间序列叙事功能转换
        4.3.3 足下文化、野草之美等多主题共存
        4.3.4 时空插叙叙事文本编排
        4.3.5 此时叙事场景营造
        4.3.6 延时叙事场景营造
        4.3.7 隐喻叙事性修辞策略
    4.4 三个案例对比总结
5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实践方案设计——以江西江州造船厂工业遗产为例
    5.1 江西江州造船厂概况
        5.1.1 造船厂社会历史概况
        5.1.2 造船厂地理区位分析
        5.1.3 造船厂场地特征分析
    5.2 造船厂景观叙事性设计思路
        5.2.1 延续工业文明的记忆
        5.2.2 引入“旅游+”全新模式
        5.2.3 实现工业遗产景观叙事的机能转换
    5.3 造船厂景观叙事性设计表达
        5.3.1 叙事主题构建—地脉重生与全域旅游并置
        5.3.2 叙事文本编排—“寻忆-溯源-见证-冥想-焕活”时间顺叙
        5.3.3 叙事语法转换—嵌套式空间序列
        5.3.4 叙事场景营造—功能分区定位
        5.3.5 叙事修辞策略—重要节点设计
    5.4 设计实践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6.4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研究(1875-194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与论文选题
    1.1 概念界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小结
    1.3 论文选题及创新点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3 研究框架及内容
        1.3.4 创新点
2 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兴起的背景
    2.1 洋务运动中近代企业的创办
    2.2 新式矿冶技术知识的引进与传播
3 近代矿冶工程师群体概貌
    3.1 群体规模
    3.2 来源情况
        3.2.1 国内矿科毕业生来源
        3.2.2 国外矿科毕业生来源
        3.2.3 矿冶工程师的留学情况及来源学校分布
    3.3 籍贯分布
    3.4 年龄构成
    3.5 专业及学历结构
    3.6 就业出路
    3.7 小结
4 晚清时期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孕育(1875-1911)
    4.1 早期聘请外籍矿冶工程师
    4.2 首批本国矿冶工程师的出现
        4.2.1 留美幼童群体中的矿冶工程师
        4.2.2 船政留欧群体中的矿冶工程师
        4.2.3 首批本国矿冶工程师的不同特点与境遇
    4.3 清末国内外高等矿冶教育培养的矿冶工程师
        4.3.1 矿冶工程师培养情形
        4.3.2 矿冶留学生与新式矿冶技术及知识传播
    4.4 小结
5 民国初期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与发展(1912-1937)
    5.1 民国初期的矿冶工程师群体概况
        5.1.1 民国初期的矿冶留学生回国服务情形
        5.1.2 本土高等矿冶教育人才培养情形
        5.1.3 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与矿冶技师职业化
    5.2 两个本土钢铁工程师群体的形成
        5.2.1 抗战之前的新式钢铁工业建设与钢铁工程师流动
        5.2.2 以汉冶萍公司为中心的本土钢铁工程师群体
        5.2.3 山西地区独立发展的本土钢铁工程师群体
    5.3 北洋系采矿工程师群体的形成
        5.3.1 民国初期的中国采矿业与采矿工程师
        5.3.2 采矿工程师群体中的北洋系
        5.3.3 北洋系采矿工程师群体的特点
    5.4 钢铁试验场与矿冶科研的启动
    5.5 小结
6 全面抗战后矿冶工程师群体的曲折前进(1938-1949)
    6.1 战时后方矿冶教育的振兴与矿冶人才队伍的壮大
    6.2 资源委员会成为矿冶工程师群体的聚集中心
        6.2.1 钢铁工程师群体在资源委员会的集中
        6.2.2 其他矿冶工程师在资源委员会的聚集
    6.3 矿冶工程师群体与后方矿冶产业建设
        6.3.1 矿冶工程师群体参与后方矿冶产业建设情形
        6.3.2 后方矿冶产业的建设成绩
    6.4 矿冶科研群体的形成与矿冶技术进步
        6.4.1 抗战时期矿冶科研与技术进步概况
        6.4.2 经济部矿冶研究所中的矿冶科研群体的形成
        6.4.3 科研案例:以后方冶金燃料研究为例
    6.5 小结
7 学术团体中的矿冶工程师群体
    7.1 近代中国的矿冶学术团体概况
    7.2 中国矿冶工程学会中的矿冶工程师群体
        7.2.1 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的成立
        7.2.2 学术委员会与历届理事会成员
        7.2.3 矿冶工程师群体参与会务工作情形
    7.3 小结
8 讨论
    8.1 从产业、教育、科研的互动看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
    8.2 矿冶技术官僚在近代矿冶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8.2.1 矿政机关以外的矿冶技术官僚
        8.2.2 主管矿政机关的矿冶技术官僚
    8.3 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矿冶工程师群体的艰辛创业历程
9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式钢铁企业中的钢铁工程师(1912-1937)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以南昌八一麻纺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研究背景
        1.1.2 国内研究背景
        1.1.3 江西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工业遗产
        1.4.2 保护与再利用
        1.4.3 整体性保护
        1.4.4 工业遗产旅游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成果
    2.1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成果
        2.1.1 国外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2.1.2 国外再利用成功案例研究
    2.2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成果
        2.2.1 国内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2.2.2 国内再利用成功案例研究
    2.3 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昌市工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1.1 近代时期
        3.1.2 现代时期
    3.2 南昌市工业发展历史及变迁初探
        3.2.1 南昌市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2.2 南昌市工业发展变迁
    3.3 南昌市工业遗产总体分布概况及特征
        3.3.1 南昌市工业分布
        3.3.2 南昌市工业遗产的特征
    3.4 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及现存分类
        3.4.1 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现状
        3.4.2 南昌市工业遗产现存分类整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4.1 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主导力度不够
        4.1.2 公众参与意识不足
        4.1.3 保护再利用模式单一
    4.2 保护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真实性原则
        4.2.3 适宜性原则
        4.2.4 可持续性原则
    4.3 保护方法
        4.3.1 调查评估分级
        4.3.2 制定法规政策
        4.3.3 整体性保护
    4.4 保护再利用模式探讨
        4.4.1 创意产业改造
        4.4.2 博物馆展示建筑改造
        4.4.3 城市公园改造
        4.4.4 工业遗产旅游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昌八一麻纺厂改造再利用案例研究
    5.1 项目背景
        5.1.1 厂房背景简介
        5.1.2 所在区位分析
    5.2 项目调查研究
        5.2.1 场地现状分析
        5.2.2 价值分析
        5.2.3 存在的问题
    5.3 项目定位
    5.4 项目设计
        5.4.1 总体规划
        5.4.2 单体改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A 下塔吉尔宪章
附录B 无锡建议
附录C 南昌市入围江西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单
附录D 南昌市工业遗产调查表
附录E 南昌市工业遗产现状分布图册
附录F 南昌八一麻纺厂改造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金属学会2009年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2008年的主要工作
    1.1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术交流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1.1.1 以促进钢铁行业科技进步与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 有针对性地组织钢铁生产技术交流与研讨, 发挥了学会促进钢铁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1.1.2 大联合、大协作, 搭建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1.2 发挥自身优势, 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渠道不断拓展
    1.3 科普和继教工作重点突出, 《科学素质纲要》扎实推进
        1.3.1 继续开展了“一年一次一专题”的技术培训与竞赛活动。
        1.3.2 继续举办冶金科技周、科普日、节能周。
        1.3.3 发展钢结构建筑——建设绿色家园讲座。
        1.3.4 举办第二期焦化技术培训班。
    1.4 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促进冶金科技人才成长
        1.4.1 搭建平台, 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
        1.4.2 设立“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及奖励资金”促进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1.4.3 与国际组织合作, 培养优秀人才。
    1.5 承接社会职能, 努力为冶金企业服务
    1.6 加强书刊、网站建设, 促进科技知识与信息传播
        1.6.1 关于书刊。
        1.6.2 关于网站。
    1.7 响应中国科协号召, 完成科协交办的工作
        1.7.1 “‘五个10’系列评选活动”。
        1.7.2 会员日活动。
        1.7.3 配合庆祝科协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
        1.7.4 参与科协年会的相关活动。
    1.8 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学会
        1.8.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会工作。
        1.8.2 实施事业单位定岗定编。
        1.8.3 加强了财务建设。
2 关于2009年的工作安排
    2.1 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形势, 充分发挥学会优势,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贡献
    2.2 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2.3 主要工作安排
        2.3.1 通过科技进步, 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2.3.2 加大继续教育工作力度
        2.3.3 学术交流会做到少而精
        2.3.4 努力抓好国际学术交流
        2.3.5 为行业反映一些科技需求, 争取一些政策
        (1) 上级和行业要求我们做的事尽力做好
        (2) 对行业带有战略性项目进行深入研讨并争取上级支持
        (3) 如何综合利用难选矿, 共生矿
        2.3.6 做好科技发展基础性建设工作, 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2.3.7 加强科技期刊和网站建设
        2.3.8 加强科普工作
        2.3.9 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增强服务能力

四、江西省金属学会第十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新钢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3]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D]. 蒋小英.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研究(1875-1949)[D]. 雷丽芳.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 [5]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以南昌八一麻纺厂为例[D]. 罗娜. 南昌大学, 2017(02)
  • [6]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金属学会2009年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洪及鄙. 中国冶金, 2009(05)
  • [7]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J]. 朱健崖. 江西冶金, 2008(04)
  • [8]冷床液压系统故障分析排除与改进[J]. 陈军,伏小燕. 江西冶金, 2004(06)
  • [9]第十一届苏、鲁、皖、赣焦化学术年会在安徽省太平县召开[J]. 朱健崖. 江西冶金, 2002(03)
  • [10]江西省金属学会第十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新钢召开[J]. 刘毅. 江西冶金, 2000(06)

标签:;  ;  ;  ;  ;  

江西省金属学会第十届焦化学术年会在新港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