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法在张村矿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过程法在张村矿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过程方法在漳村矿煤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延婧[1](2021)在《瓦斯抽采钻孔动态密封粘液材料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地应力增高、煤层透气性降低,致使瓦斯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当前治理瓦斯的根本方法是瓦斯抽采,而决定抽采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钻孔密封。本课题以瓦斯抽采钻孔漏气通道发育演化及封堵材料为研究背景,采用力学分析、数值模拟、配比实验、性能测试及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对瓦斯抽采钻孔动态密封粘液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开展了原煤试样单轴压缩-声发射实验,采集煤样受压过程中的声发射信息,建立原煤试样压缩破坏过程损伤演化模型,分析煤样在受压情况下的破坏特征;利用自制的钻孔密封注浆三维模拟试验平台,对钻孔钻进过程中及钻孔钻进完成后受压情况下漏气通道演化形态进行模拟,得到了含孔型煤试样的漏气通道发育演化规律。(2)考虑瓦斯抽采钻孔孔周漏气通道形态,借助COMSOLMultiphysics模拟软件,对不同注浆压力下不同粘度密封浆液渗流距离进行模拟,确定了合适的浆液粘度范围。(3)对研制新型密封粘液材料的组成成分进行筛选,分析了材料的可行性;进行了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各组分掺量对粘液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多组不同掺量的正交实验,从而剔选出一组最优配合比,并对其膨胀性、保水性及密封性能进行实验室测试。(4)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潞安集团漳村煤矿2802工作面回风顺槽为试验地点,设置试验孔与对比孔分别使用新型粘液材料与传统粘液材料密封,通过观测瓦斯抽采浓度及瓦斯抽采混量来验证新型粘液材料的优越性。研究结果揭示了瓦斯抽采钻孔漏气通道的发育演化规律,研制了“强弱强”动态密封方法中需要的密封粘液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动态密封方法的密封效果,对钻孔密封现场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矿井瓦斯抽采效率。

李欢恒[2](2019)在《漳村矿2505综放工作面切顶护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放工作面末采期间停采线煤柱留设尺寸往往凭经验确定,缺乏相应的设计依据,不仅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导致临近巷道变形较大。同时,工作面停采后上覆岩层形成较长的以煤柱为支点的悬臂梁,煤柱承受较大的支撑力,不但影响煤柱的完整性,更有可能破坏采区大巷的稳定性。本文以漳村煤矿2505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针对煤柱留设尺寸设计以及切顶护巷技术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践等方法,对2505综放工作面切顶护巷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综放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综放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趋于原岩应力,其影响范围约为工作面前方70m左右。(2)通过几何模型分析确定水压致裂机理为:钻孔孔壁在高压水压力与原岩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孔壁某处产生的切向拉应力大于该处抗拉强度,从而在孔壁产生裂隙的现象。给出水力切顶的技术原理,确定水力裂纹的形态及扩展方向、水力裂纹的起裂人造若面以及水力切顶断裂位置,形成水力切顶施工工艺。(3)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505工作面停采线煤柱的合理尺寸进行研究,得出停采线煤柱理论留设尺寸应为80m,但在切顶处理后,当停采线煤柱尺寸为70m时,即可保证回采巷道的稳定,满足巷道安全生产的要求。(4)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给出水力切顶设计方案,并在漳村煤矿2505综放工作面进行工业性实践。应用结果显示,2505综放工作面水力切顶技术有效的破碎了悬垂顶板,保护了25采区大巷的稳定性,减少了煤炭资源的损失,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马巍[3](2016)在《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井瓦斯灾害是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难题,尤其在应用综采放顶煤的采煤工艺进行回采过程中,来源于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较大,直接导致上隅角和回风顺槽的瓦斯浓度上升乃至超限,不仅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大量现场实践和实验理论证明了,通过在回采煤层的顶板布置高位瓦斯抽放巷抽采采空区及邻近层涌出的瓦斯,可以使上隅角、回风顺槽的瓦斯浓度降低,较为明显的解决采场瓦斯超限的问题。而高抽巷布置的布设参数直接影响着其抽采效果。所以,对高抽巷的层位研究尤为关键。论文以潞安集团漳村煤矿26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2601工作面瓦斯构成,预测了本采面的瓦斯涌出量,提出布置高抽巷来解决瓦斯问题;通过统计高抽巷应用矿井将高抽巷布置的层位占裂隙带范围的比率,根据山西省中硬顶板条件下类比的方法确定2601工作面的高抽巷合理层位的合理比率范围;针对受采动影响下覆岩的破坏规律进行研究,选取经验公式初步计算2601工作面的裂隙带高度范围,并利用UDEC软件对2601工作面开采过程进行建模模拟,分析不同推进距离下的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应力变化及破坏范围,根据覆岩位移下沉量的监测和分析对裂隙带高度优化,根据得到的裂隙带高度范围及高抽巷合理层位比率得出它的布置垂距;通过现场高位钻孔对这一层位的合理性进行抽采验证。

罗培培[4](2014)在《N2闷压增透实验研究 ——以潞安矿区为例》文中提出基于煤层气井生产周期长、产液产气能力逐年降低现象,本文围绕煤层气老井与产气衰竭井改造问题,对潞安矿区典型井田煤储层开展了相应研究。潞安矿区煤储层整体上煤体结构保存较好,属于碎裂煤;煤变质程度较高,煤类为瘦煤、贫煤;煤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性能较差。煤对N2等温吸附实验表明最大吸附体积VL变化于26.64m3/t37.72m3/t之间,PL变化于1.76MPa2.29MPa之间;屯留矿原位煤储层温压条件下不同埋深N2的含气量,变化于0.18m3/t1.70m3/t之间;实测三组煤样N2原始渗透率整体较低,分别为0.0334mD、0.0292mD和0.0264mD,通过高压N2闷压24h、48h及72h后,测定N2渗透率分别为0.0359mD、0.0300mD及0.0343mD,相对原始煤样渗透率分别提高了7.49%、2.74%及29.92%;上述三组N2闷压前后煤样压汞对比实验表明一组煤样孔容增大,二组煤样孔容减小;扩散系数对比实验表明两组煤样扩散系数减小,一组煤样增大;N2闷压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煤储层渗透性能,增加产气量。

杨润全[5](2013)在《宽粒级煤泥浮选机及流体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浮选作为细粒矿物分选的主要方法,在选煤厂煤泥分选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论文针对现有选煤厂煤泥浮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粗、细粒矿物浮选特点和流体力学环境,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流态化理论与粗颗粒煤泥浮选过程相结合,设计了集细粒常规浮选与粗粒流态化浮选于一体的宽粒级煤泥浮选机,并采用形状结构相似和流体动力学特性相似的原则,完成了从实验室小型浮选机向工业浮选机的放大设计和工业应用。结果表明,该浮选机可以解决1mm以下煤泥的全粒级浮选问题,为选煤厂煤泥浮选工艺提供了 一种可供借鉴的技术途径。本文对宽粒级煤泥浮选机结构设计和流场数值模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和理论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1)论文提出粗颗粒煤泥在流态化环境中可实现有效分选,通过对微弱上升流中颗粒-气泡聚集体运动过程的分析,推导计算了不同密度、不同粒度颗粒附着不同大小气泡时,在上升水流作用下保持悬浮时需要的临界上升水流速度,构建了微弱上升流中临界上升水流速度与颗粒粒度、密度以及附着气泡直径大小的关系模型:(?)并对煤泥流态化浮选过程中最大可浮粒度进行预测,揭示了将流态化引入粗颗粒煤泥浮选过程是可以拓宽煤泥浮选粒度上限的理论依据。(2)通过对浮选过程中粗、细粒矿物浮选特点和流体力学环境的分析,同时结合煤泥浮选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集细粒常规浮选与粗粒流态化浮选于一体的宽粒级煤泥浮选机,制作了直径150mm、高300mm、容积5L的实验室小浮选机,并采用FLUENT 6.3.26软件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从速度场和湍流度两个方面对浮选机内部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在浮选机内增加格筛板后,格筛板下部形成高速、强湍流区域,可增加细颗粒煤泥与气泡的碰撞、粘附机率,格筛板上部区域,在上升流作用下,形成了粗颗粒煤泥流态化浮选所需的低速、弱湍流条件,为粗粒和细粒煤泥浮选创造了各自所需的流体力学条件。(3)在实验室组建了小型宽粒级煤泥浮选试验系统,并对漳村矿选煤厂-1mm粒级煤泥进行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浮选精煤灰分随着入料粒度减小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尾煤灰分在0.25-0.5mm粒级高于其它两个粒级(0.5-1mm、0-0.25mm);当浮选机入料量为0.36m3/h、叶轮转速为980rpm、入料矿浆浓度为100g/L时,浮选精煤灰分为10%、产率为85%,浮选尾煤灰分在50%以上,且浮选精煤数量指数和可燃体回收率均在90%以上;当浮选机入料量为0.12m3/h、叶轮转速为980rpm、入料矿浆浓度为200g/L时,浮选精煤灰分为10%以下、产率为85%,浮选尾煤灰分在55%以上,同时浮选精煤数量指数和可燃体回收率均在90%以上。说明该宽粒级煤泥浮选机在大入料量、低浓度和小入料量、高浓度的情况下,均可对-1mm宽粒级煤泥实现有效分选。(4)按照形状结构相似和流体动力学特性相似的原则,设计了直径4.25m、高4m、容积45m3的工业浮选机,并对工业浮选机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放大后的工业浮选机与实验室小浮选机内部流体具有相似的流场,同样可以为粗粒和细粒矿物浮选提供各自所需的不同流体力学环境,同时验证了提出的动力学特征参数进行宽粒级煤泥浮选机放大后的设计结构,与原设计结构具有相似的流体型态,可以在同一浮选机中实现细粒和粗粒矿物的分区浮选。(5)首次在漳村矿选煤厂完成了工业浮选机的安装调试和工业应用。工业运行结果显示,对于常规粒级煤泥浮选,可保证精煤灰分小于8.5%,精煤产率80%以上,尾煤灰分50%以上的分选指标;对于-1mm宽粒级煤泥浮选,可以实现精煤灰分10%以下,精煤产率80%以上,尾煤灰分45%以上的分选指标。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基于颗粒-气泡聚集体浮选过程受力分析,构建了微弱上升流中颗粒-气泡聚集体浮选运动学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预测了流态化浮选条件下煤泥粒度与上升流速度的定量关系,证明了流态化浮选提高煤泥浮选粒度上限的可行性,为宽粒级煤泥浮选机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2)将流态化原理应用于粗粒煤泥浮选过程,设计制造了在同一台浮选机中,通过分区浮选来实现和控制粗、细粒煤泥浮选所需的不同流体力学环境,完成了-1mm宽粒级煤泥浮选机的结构设计,同时提出了形状结构相似和流体动力学特性相似的放大方法,完成了宽粒级煤泥浮选机的工业放大设计。(3)建立了宽粒级煤泥浮选机工业应用系统,工业试验表明,该新型浮选机可实现-1mm粒级煤泥的有效浮选,论文研究成果为煤泥浮选工艺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技术途径。

黄岑丽[6](2013)在《潞安矿区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潞安国家规划矿区是国家首批建设的19个、山西省所属12个国家级煤炭规划矿区之一,煤炭资源丰富、具有5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随着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地裂缝、矸石堆积、废气、废水排放等现象非常普遍,给当地的交通、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逐渐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论文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开发现状分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结合、现状调查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煤炭开采环境评价与煤炭资源保护政策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科学地评价潞安国家规划矿区的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实现整个潞安国家规划矿区的合理规划、有序开发、高效利用、保护矿区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张健雄[7](2011)在《煤矿沉陷区地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以长治矿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炭资源开采量的逐年增加,由此引发的矿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这对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如何较准确地掌握综采放顶煤在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地表沉陷变化规律、煤矿沉陷区地表覆被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以期为本地及类似矿区煤炭开采、采动损害治理、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以潞安集团长治矿区3种土岩类型7个生产矿井为研究对象,应用Landsat-7ETM+、SPOT2/4,GTOPO30DEM、SRTM DEM,1/25万数字地图,AutoCAD采掘工程平面图以及地表移动观测站资料,进行遥感数据预处理和多源数据的整合,实验开采沉陷信息与遥感地物反射信息、相位变化信息等多源多时相信息的协同处理,对煤矿沉陷区地表覆被指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研究。1.根据对不同地质采矿条件的分析,把实验研究区分为3种类型,即厚表土厚基岩型(屯留矿、常村矿)、厚表土薄基岩型(司马矿)、薄表土厚基岩型(王庄矿、五阳矿、漳村矿)。分别以五阳矿、司马矿、屯留矿为例,对矿区综采放顶煤条件下的3种开采沉陷模式的地表移动变形进行实测分析,得到不同开采模式下的地表沉陷、土地破坏的基本变化规律,为沉陷区地表覆被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选取符合遥感数据时间空间范围的9个典型工作面,针对煤矿沉陷区进行多时相遥感地表覆被的影像数据处理。首先分析典型工作面的地质采矿条件,确定开采沉陷区和非沉陷区,根据实测的岩移预计参数对典型工作面进行开采沉陷预计。然后利用2004年11月-2007年4月间7个时相的SPOT2/4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经大气校正和波段运算得到9个典型工作面在地表沉陷前后覆被的NDVI采样均值,并用傅里叶拟合方法获得2004-2007年间典型工作面48个月的NDVI变化特征曲线。3.进行沉陷区开采前后、沉陷区与非沉陷区多时相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获得矿区地表覆被与开采沉陷影响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植被指数变化与典型工作面的开采沉陷状况表现出较强的时空相关性。(1)实验区地表NDVI变化与采矿活动具有空间相关性,非沉陷区的植被冠层NDVI均值的峰值呈逐年增涨趋势,年平均净增6.2%,符合该地区森林生物量蓄积规律。而典型工作面上方的开采沉陷区在采前NDVI均值的峰值呈增加趋势,回采当年即呈下降趋势,9个典型工作面年均降幅7.2%,最大年降幅达37.3%。(2)沉陷区NDVI变化与采矿活动具有时间相关性,沉陷区开采前植被指数相对稳定,开采后的植被指数变化有一定滞后,随时间递减直至稳定,而后转入上升期。与开采沉陷对地表破坏的初始期、活跃期、衰退期、稳定期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由于采矿地质条件的不同,不同矿区NDVI的受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厚表土厚基岩类型,其NDVI峰值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12.2%、13.3%、19.2%,年均变化量为-14.9%;而对薄表土厚基岩大采深类型,其年均变化率为-10.1%,受损相对较轻。这与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地表破坏程度不同相一致。(4)沉陷区典型工作面NDVI年度积分量ANDVI的时空变化分析,9个典型工作面年度积分量ANDVI总和,在4年中平均每年减少15.1%,说明开采沉陷对煤矿沉陷区覆被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减弱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其中厚表土厚基岩类型,地表覆被ANDVI积分量平均每年减少12.7%;而薄表土厚基岩类型,其地表覆被ANDVI积分量平均每年减少10.9%。相比较,厚表土厚基岩类型地表覆被破坏程度大于薄表土厚基岩类型。

李昕帆[8](2010)在《煤浮选捕收剂的超声乳化研究及其自动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药剂添加是保证煤泥浮选效果的必要措施,然而现有浮选加药过程普遍存在药剂消耗量大、成本高、浮选效果差等缺陷,降低药剂消耗和保证浮选效果是实现选煤厂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漳村矿选煤厂浮选捕收剂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优选了超声乳化方式进行了药剂乳化及乳化效果研究。通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四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乳化剂的超声乳化试验,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乳化液粒径、破乳分层等综合分析下,确定了最适合漳村捕收剂的乳化剂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80);确定的合理乳化工艺为:超声频率20KHz,油水比2:3,乳化剂用量为2%;通过超声参数正交试验设计,获得的最佳超声乳化参数为:超声满强度工作,无占空比,超声3分钟效果最佳。通过浮选对比试验研究,即对漳村捕收剂和乳化捕收剂浮选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捕收剂乳化后浮选精煤产率明显提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药剂消耗却大幅降低。探索了乳化液代替捕收剂后的浮选条件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精煤产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起泡剂>浓度>乳化捕收剂>充气量,影响精煤灰分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起泡剂>乳化捕收剂>浓度>充气量,试验研究还表明,乳化捕收剂折合油量比常规捕收剂节省了50%;浮选速度试验结果表明:乳化捕收剂能够有效提高浮选速度,降低浮选时间。该研究结果为浮选时间较短的浮选设备保证浮选效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加药方式选择。乳化捕收剂无法在选煤厂广泛采用的原因包括:乳化液制备与浮选操作不同步,一般是先乳化后使用,乳化液存放过程中存在破乳问题;乳化过程依靠人工操作,乳化配比波动大;含有乳化剂的乳浊液粘度较大,管道输送经常发生堵塞现象。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实现捕收剂超声乳化的思路。以漳村选煤厂浮选过程为设计依据,计算并设计了超声乳化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捕收剂超声乳化自动控制系统,为此进行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的选型设计,设计了超声乳化控制的流程逻辑并编程实现。最后选用组态软件设计了可视化监控人机界面,形成了从底层传感器到上位机一整套完整的超声乳化控制系统,该系统即将安装于现场进行工业性试验。由于条件所限,论文对于药剂超声乳化机理的探索尚需加强,设计的超声乳化器也需要在浮选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

王和岐,韩贵明[9](2009)在《科技潞安 智叟移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萌芽智叟者,《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篇》中嘲笑愚公之人物也。愚公移山,凭得是,寄希望于"子子孙孙"。智叟移山,凭借的是智慧科学和技术。"星火计划","星火计划",不知道宋健、方毅以及国家科委为什么要用这个名称来命名现阶段中国的科技进步计划。是意味着小?还是象征着多?是代

秦远平[10](2009)在《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投资分析》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国,在煤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无效运输等问题仍较突出。大力推进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产品的洁净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个煤炭企业来说,合理的煤炭产品的洗选方案的确定和实施,可以给企业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以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为研究对象,采取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结合理论研究对漳村洗煤厂改扩建项目进行投资分析,从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基础。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煤炭行业生产,特别是煤炭产品深加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项目背景、意义以及改扩建项目的评价理论、方法基础和实际发展过程进行简单介绍:然后根据改扩建项目评价基本理论对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进行市场环境以及内部资源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进行方案选择及风险分析,包括对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的路径分析、设备更新的可行性(效益与成本比较)分析、改扩建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以及综合评价方法选择、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的社会评价分析等内容;最后形成针对本项目实施所获得的研究结论,并阐明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和下一步尚需解决的问题。

二、过程方法在漳村矿煤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程方法在漳村矿煤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瓦斯抽采钻孔动态密封粘液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漏气通道发育演化研究现状
        1.2.2 密封过程中特征指标研究现状
        1.2.3 抽采钻孔密封材料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2.抽采钻孔孔周煤体漏气通道分布及发育研究
    2.1 孔周漏气通道监测机理
    2.2 完整原煤试样裂隙扩展实验研究
        2.2.1 煤样制备
        2.2.2 单轴压缩实验
        2.2.3 实验结果分析
    2.3 含孔试样破裂形态探测实验研究
        2.3.1 取样地质条件
        2.3.2 实验装置
        2.3.3 物理模拟的参数确定
        2.3.4 钻孔钻进过程中的孔周压力及声发射情况
    2.4 本章小结
3.钻孔密封浆液在漏气通道中渗流分析研究
    3.1 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3.2 浆液流动理论及模型建立
        3.2.1 浆液流动理论
        3.2.2 模型建立
    3.3 定解条件
        3.3.1 模型边界条件
        3.3.2 模型初始参数设定
    3.4 不同注浆压力下浆液渗流模拟结果
    3.5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新型密封粘液材料研制及性能分析
    4.1 抽采钻孔密封粘液材料制备原则
    4.2 新型粘液材料的组分选择
        4.2.1 钠基膨润土
        4.2.2 羧甲基纤维素钠
        4.2.3 脂肪酸甲酯磺酸钠
        4.2.4 聚丙烯酰胺
    4.3 实验方法
    4.4 新型密封粘液材料实验制备
        4.4.1 单因素实验
        4.4.2 响应面多因素影响分析
    4.5 新型密封粘液材料密封性能测定
        4.5.1 膨胀性研究
        4.5.2 保水性能研究
        4.5.3 密封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5.现场工业性实验
    5.1 试验现场工作面概况
    5.2 现场试验
        5.2.1 现场钻孔布置
        5.2.2 现场钻孔密封参数及工艺
    5.3 效果考察
        5.3.1 瓦斯抽采浓度
        5.3.2 瓦斯抽采混量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漳村矿2505综放工作面切顶护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综放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综放面超前支承压力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综放面切顶机理与控制技术
    3.1 切顶方法比较
    3.2 水压致裂机理
    3.3 水力切顶控制技术
    3.4 水力切顶施工工艺
    3.5 本章小结
4 综放面停采线煤柱留设尺寸的确定
    4.1 综放工作面停采线煤柱留设尺寸的理论分析
    4.2 停采线煤柱合理尺寸数值模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工业性试验
    5.1 水压致裂切顶方案
    5.2 水压致裂切顶系统
    5.3 切顶效果监测与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1.2.2 瓦斯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1.2.3 瓦斯抽采技术研究现状
        1.2.4 高抽巷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2601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地质构造
        2.1.2 煤层基本情况
    2.2 瓦斯基础参数测定
    2.3 2601工作面瓦斯涌出构成
    2.4 瓦斯涌出量计算及高抽巷布置必要性分析
        2.4.1 瓦斯涌出量计算
        2.4.2 漳村矿2601工作面瓦斯治理方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高抽巷现场应用层位布置规律研究
    3.1 已有高抽巷层位布置情况统计
    3.2 高抽巷层位布置数据分析
        3.2.1 统计数据特殊情况分析
        3.2.2 不同矿区相同顶板岩性条件下高抽巷应用分析
        3.2.3 相同矿区不同顶板岩性条件下高抽巷应用分析
    3.3 层位布置比率选取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2601工作面覆岩裂隙带高度范围研究及高抽巷层位确定
    4.1 覆岩“三带”高度经验公式计算
    4.2 采动覆岩“三带”高度数值模拟研究
        4.2.1 UDEC软件简介
        4.2.2 数值模型建立
        4.2.3 2601工作面采场“三带”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高抽巷布置层位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高抽巷布置层位现场验证及优化
    5.1 2601工作面高抽巷布置层位验证方法
        5.1.1 高位钻孔抽采验证法确定
        5.1.2 高位钻孔抽采验证法原理
        5.1.3 高位钻孔布置参数
    5.2 高位钻孔抽采效果分析
    5.3 2601工作面高抽巷布置层位验证及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N2闷压增透实验研究 ——以潞安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难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工作量
2 潞安矿区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
    2.2 地层及煤储层
    2.3 构造特征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煤储层特征与 N2吸附实验
    3.1 煤岩煤质特征
    3.2 孔径结构特征
    3.3 煤对 N2的吸附性
    3.4 原位煤储层 N2含量
    3.5 本章小结
4 N2闷压增透物理模拟
    4.1 实验仪器与原理
    4.2 实验步骤
    4.3 实验成果
    4.4 扩散系数与压汞对比实验
    4.5 机理探讨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宽粒级煤泥浮选机及流体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浮选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粗粒浮选设备研究现状
        1.2.3 浮选过程中流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论文设计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论文设计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弱上升流中颗粒浮选运动学模型研究
    2.1 颗粒浮选过程力学分析
    2.2 颗粒-气泡聚集体在静止流体中运动分析
    2.3 颗粒-气泡聚集体在微弱上升流中运动分析
    2.4 微弱上升流中颗粒浮选运动学模型构建
    2.5 微弱上升流条件下煤泥最大可浮粒度的预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室小浮选机结构设计与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3.1 实验室小浮选机的结构设计
        3.1.1 槽体的设计
        3.1.2 叶轮-定子系统的设计
        3.1.3 格筛板的设计
        3.1.4 矿浆分配箱的设计
        3.1.5 循环通道的设计
    3.2 宽粒级煤泥浮选机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3.2.1 宽粒级煤泥浮选机的结构特点
        3.2.2 宽粒级煤泥浮选机的工作原理
    3.3 实验室小浮选机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3.3.1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3.3.2 数值计算方法及边界条件
        3.3.3 单相流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3.4 气-液两相流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室小浮选机试验研究
    4.1 试验系统
    4.2 试验煤泥煤质特性
        4.2.1 试验煤泥
        4.2.2 煤泥粒度分析
        4.2.3 煤泥浮沉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实验室浮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粒级煤泥浮选机放大设计与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5.1 实验室小浮选机浮选动力学性能分析
        5.1.1 叶轮转速对矿浆循环量的影响
        5.1.2 流场分布特性分析
        5.1.3 浮选机内筒中气相分布特性分析
    5.2 基于流场放大准则的工业样机结构设计
        5.2.1 槽体的设计
        5.2.2 叶轮-定子系统的设计
        5.2.3 格筛板的设计
        5.2.4 矿浆分配箱的设计
        5.2.5 工业浮选机整体实物模型
    5.3 工业浮选机数值模拟研究
        5.3.1 几何建模型和网格划分
        5.3.2 数值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
        5.3.3 单相流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3.4 气-液两相流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4 工业浮选机与实验室小浮选机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
        5.4.1 矿浆循环特性分析
        5.4.2 流场分布特性分析
        5.4.3 气相分布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宽粒级煤泥浮选机工业应用试验
    6.1 工业浮选机安装
        6.1.1 浮选机自动控制系统
        6.1.2 浮选机自动加药控制系统
        6.1.3 浮选工艺流程
    6.2 工业浮选机调试运行
        6.2.1 常规粒级煤泥浮选结果与分析
        6.2.2 宽粒级煤泥浮选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7.2 主要研究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今后研究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6)潞安矿区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矿山地质环境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1.3 潞安矿区煤炭开采活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3.1 煤炭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
        1.3.2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采煤沉陷现状分析
        1.3.3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分析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主要创新点
2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与交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气候与气象
        2.2.2 地形与地貌
        2.2.3 水系特征
        2.2.4 土壤与植被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层与岩性
        2.3.2 区域构造形迹与新构造运动
        2.3.3 含煤地层及煤层发育概况
    2.4 煤质
        2.4.1 化学性质
        2.4.2 工艺性能
        2.4.3 可选性
    2.5 水文地质特征
    2.6 工程地质特征
        2.6.1 岩体工程地质条件
        2.6.2 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2.7 其他地质条件
        2.7.1 瓦斯
        2.7.2 煤尘爆炸性
    2.8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8.1 资源量状况
        2.8.2 矿山分布与规模
        2.8.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
3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环境地质调查
    3.1 前人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3.2 地质环境调查内容
        3.2.1 资料收集
        3.2.2 野外调查
        3.2.3 样品采集、测试、室内综合研究
    3.3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煤炭开采地质灾害现状
        3.3.1 地质灾害类型与规模
        3.3.2 矿区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3.4 煤炭开采与固体废弃物
        3.4.1 处理方式与分布特征
        3.4.2 煤矸石污染组分特征与分析
    3.5 煤炭开采对土壤影响
        3.5.1 土壤调查目的
        3.5.2 土样数据分析
    3.6 煤炭开采对水体的影响
        3.6.1 矿坑水测试分析
        3.6.2 地表水测试分析
    3.7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主要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
        3.7.1 采空区地面塌陷机制分析
        3.7.2 采空区沉陷形成机制
        3.7.3 地面塌陷影响因素分析
        3.7.4 地裂缝机制分析
        3.7.5 水体水位下降
4 潞安国家规划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1 地质环境一般性评价原理与步骤
    4.2 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评价指标等级确定
        4.2.3 等级划分标准及含义
    4.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4.3.1 评价模型选择与指标构建
        4.3.2 计算结果
        4.3.3 评价单元及评价结果
5 深部开采地质灾害预测研究
    5.1 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主要因素
    5.2 深部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5.3 基于 IN SAR 技术监测地表形变
        5.3.1 InSAR 技术沉降监测原理
        5.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5.3.3 结果整理与分析
6 潞安矿区地质环境分区及治理措施建议
    6.1 潞安矿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研究
    6.2 煤炭开采地质环境灾害治理的措施
    6.3 相关政策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7)煤矿沉陷区地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以长治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特色与创新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的选取
    2.1 长治研究区自然地理
    2.2 行政区划与矿区分布
    2.3 研究区现状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矿区开采地表沉陷监测及分析
    3.1 矿区开采沉陷的地质采矿条件及实验区分类
    3.2 厚基岩薄表土层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分析--以五阳煤矿为例
        3.2.1 设站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3.2.2 地表移动观测站布设与观测概述
        3.2.3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3.3 薄基岩厚表土层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分析--以司马煤矿为例
        3.3.1 矿区基本情况
        3.3.2 地质采矿条件
        3.3.3 地表移动观测站布设与观测
        3.3.4 地表移动变形参数
        3.3.5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3.4 厚表土厚基岩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分析--以屯留煤矿为例
        3.4.1 矿井基本情况
        3.4.2 地质和采矿条件
        3.4.3 开采沉陷观测站设置与观测
        3.4.4 地表移动变形的分布特征
        3.4.5 开采沉陷裂缝及对建筑物的损害
        3.4.6 开采沉陷基本参数
        3.4.7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区遥感资料的获取与遥感图像的预处理
    4.1 实验区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其它资料的选取
        4.1.1 Landsat 7 ETM+影像数据
        4.1.2 SPOT 2/4 影像数据
        4.1.3 1∶25 万电子地形图
        4.1.4 SRTM DEM 影像数据
        4.1.5 ERS-1/2 卫星与数据介绍
        4.1.6 AutoCAD 采掘工程平面图和井上下对照图
    4.2 SPOT 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
    4.3 遥感图像分类
        4.3.1 训练样本的选择和优化
        4.3.2 分类方法
        4.3.3 分类后处理及精度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沉陷区地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5.1 矿区土地利用分类与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5.2 矿区地表覆被指数提取
        5.2.1 开采沉陷区典型工作面选取与沉陷预计
        5.2.2 NDVI 数据采集
    5.3 沉陷区 NDVI 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5.3.1 常村矿(厚表土厚基岩型)NDVI 时空变化分析
        5.3.2 五阳矿(薄表土厚基岩型)NDVI 时空变化分析
        5.3.3 漳村矿与王庄矿 NDVI 时空变化分析
        5.3.4 典型工作面 NDVI 时空变化分析
        5.3.5 典型工作面 NDVI 年积分量 ANDVI 时空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煤浮选捕收剂的超声乳化研究及其自动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炭浮选现状及课题背景
    1.2 选煤用乳化捕收剂研究和应用的国内外现状
    1.3 药剂乳化方式与超声乳化研究综述
    1.4 药剂乳化自动化实现研究综述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药剂乳化及乳化对煤泥浮选效果影响的机理分析
    2.1 乳化液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乳化液与乳化机理简析
        2.1.2 乳化剂的作用及HLB 测定
        2.1.3 乳化液制备方法分类
        2.1.4 影响乳化液稳定性的因素及乳化液破坏的过程
    2.2 超声乳化理论
        2.2.1 超声性质及产生
        2.2.2 超声空化作用与超声乳化
    2.3 药剂乳化提高煤泥浮选效果作用机理分析
        2.3.1 乳化剂促进了油滴在矿浆中的分散
        2.3.2 乳化液提高了区域性不可浮区的疏水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浮选捕收剂超声乳化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与准备
        3.1.1 实验目的
        3.1.2 试验药剂
        3.1.3 试验仪器
        3.1.4 试验步骤
    3.2 最佳乳化剂种类及配比参数试验研究
        3.2.1 乳化参数的选择依据
        3.2.2 乳化条件实验研究
        3.2.3 乳化条件试验结果分析
    3.3 药剂乳化所需超声参数的试验研究
        3.3.1 超声条件参数选择依据
        3.3.2 超声条件实验研究
        3.3.3 超声条件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化捕收剂的浮选试验研究
    4.1 浮选实验流程
        4.1.1 试验煤样和药剂
        4.1.2 试验装置
    4.2 不同类型捕收剂的浮选试验比较研究
    4.3 采用乳化捕收剂的浮选探索试验研究
        4.3.1 浮选药剂探索试验
        4.3.2 浓度探索试验
        4.3.3 充气量探索试验
    4.4 正交分析试验
        4.4.1 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
        4.4.2 系统完善指标
    4.5 不同类型捕收剂的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4.5.1 浮选动力学试验流程设计
        4.5.2 动力学试验结果分析
    4.6 采用乳化捕收剂浮选效果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泥浮选超声乳化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5.1 超声乳化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 超声乳化器的设计
        5.2.1 超声乳化器设计注意事项
        5.2.2 超声仪设计
    5.3 超声乳化控制系统的选型设计
        5.3.1 检测装置和执行机构的选型
        5.3.2 控制器选型
        5.3.3 工控机的选型设计
        5.3.4 超声乳化控制系统示意图
    5.4 乳化液配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5.4.1 自动控制设计思想
        5.4.2 I/O 端口设定
        5.4.3 主控程序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声乳化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6.1 组态软件选择
    6.2 上位机组态软件的实现
        6.2.1 建立超声乳化组态
        6.2.2 组态与下位机通讯设置
        6.2.3 组态王中数据库的建立
        6.2.4 人机界面设计
    6.3 浮选乳化药剂自动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简介
        6.3.1 上位机组态监控系统主画面
        6.3.2 比例调节界面
        6.3.3 流量和液位曲线
        6.3.4 数据查寻报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投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1.2.1 国外项目评估的产生和发展
        1.2.2 我国项目评估的产生和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本文的结构
2 改扩建项目及其评价理论和方法基础
    2.1 改扩建项目经济评价理论分析
        2.1.1 改扩建项目概述
        2.1.2 总量和增量评价及项目范围的界定
        2.1.3 项目和无项目的界定和数据选择
        2.1.4 经济效益和费用的区别
    2.2 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
        2.2.1 财务基础数据估算
        2.2.2 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与方法
3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环境及必要性分析
    3.1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的宏观环境与市场需求分析
        3.1.1 世界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3.1.2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的国内宏观环境分析
        3.1.3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3.2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的建设主体以及优劣势分析
        3.2.1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的建设主体总体情况
        3.2.2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的优劣势分析
4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方案选择及风险分析
    4.1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路径
        4.1.1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路径一
        4.1.2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路径二
        4.1.3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路径三
    4.2 改扩建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与路径的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4.2.1 改扩建项目评价的指标体系
        4.2.2 改扩建项目路径的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4.3 设备更新的可行性—效益与成本比较分析
        4.3.1 全部入洗的成本收益动态比较分析
        4.3.2 考虑配煤的部分入洗的成本收益动态比较分析
        4.3.3 不考虑配煤的部分入洗的成本收益动态比较分析
        4.3.4 漳村煤矿通过产品质量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方案
    4.4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方案的风险分析
    4.5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的社会评价分析
        4.5.1 社会评价的内涵与内容
        4.5.2 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过程方法在漳村矿煤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瓦斯抽采钻孔动态密封粘液材料研究[D]. 延婧.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漳村矿2505综放工作面切顶护巷技术研究[D]. 李欢恒.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D]. 马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4]N2闷压增透实验研究 ——以潞安矿区为例[D]. 罗培培.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5]宽粒级煤泥浮选机及流体动力学研究[D]. 杨润全.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1)
  • [6]潞安矿区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D]. 黄岑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7]煤矿沉陷区地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以长治矿区为例[D]. 张健雄.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3)
  • [8]煤浮选捕收剂的超声乳化研究及其自动化设计[D]. 李昕帆.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9]科技潞安 智叟移山[J]. 王和岐,韩贵明. 黄河, 2009(S1)
  • [10]漳村选煤厂改扩建项目投资分析[D]. 秦远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过程法在张村矿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