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载体用陶瓷微球

催化剂载体用陶瓷微球

一、可用于催化剂载体的陶瓷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何秀兰,杨禹,张兆芬,王士龙,金鑫鑫[1](2022)在《凝胶-滴注法制备的Al2O3多孔陶瓷球的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文中认为以α-Al2O3为原料,环保无毒的海藻酸钠为凝胶体系,通过氯化钙溶液引入钙离子,利用凝胶-滴注及无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Al2O3多孔陶瓷球,研究了固化时间及烧结温度对Al2O3多孔陶瓷球的气孔率、抗压强度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固化时间延长,有利于钙离子迁移,与海藻酸钠发生反应,形成三维交联网状结构,使Al2O3粉原位固化形成陶瓷球坯。烧结温度升高,颗粒间的间隙孔减少,显微结构更加均匀,抗压强度升高。Al2O3多孔陶瓷球的气孔率约在47.7%~78.1%之间,抗压强度在1.2~36.0 MPa范围内。通过优化固化时间、烧结温度、Ca2+浓度等工艺参数可调控多孔陶瓷球的气孔率、孔结构及抗压强度。利用工艺简单的凝胶-滴注法方便进行多孔陶瓷球的直径、球形度及性能的控制,在催化剂载体、吸附、分离提纯等领域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鹏[2](2021)在《多孔陶瓷微珠的滴液-冷冻成型制备与孔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孔陶瓷微珠比表面积高,化学性质稳定,高温性能优异且易于回收再利用,因此在吸附、过滤、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选用莫来石(3Al2O3·2SiO2)和氧化铝(Al2O3)为研究对象,制备稳定的低粘度陶瓷浆料,采用冷冻成型结合滴液法制备多孔陶瓷微珠,探索其孔结构的调控机理。滴液-冷冻成型法制备的多孔莫来石微珠球形度好,粒径均匀且可控。多孔陶瓷微珠的内部孔结构呈类“蒲公英”结构,层状孔从球心向表面放射状有序分布。固相含量从10 vol%增加到30 vol%,多孔陶瓷的孔隙率、孔径尺寸及晶须长径比均减小。孔径尺寸随着冷冻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冻结温度从-25℃降低到-196℃时,孔径减小,孔壁厚度增加。此外,研究发现:在开口和封闭坩埚烧结后的莫来石晶粒形貌有明显不同,分别为短棒状结构和晶须状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在高温下,MoO3及SiF4的挥发会抑制高长径比莫来石晶须的生成。同时,也采用液滴-冷冻成型法制备了多孔氧化铝微珠,微珠内部孔结构呈放射状分布,但有明显的同心圆分层结构。随着固相含量从10 vol%增加到30 vol%,多孔氧化铝微珠孔隙率由79.63%减小至42.51%,孔径由10μm减小至3μm。另外,随着固相含量增加,烧结后的部分晶粒粒径增大,均匀度下降,这是因为在烧结过程中高固相含量样品的空气钉扎效果降低,晶粒之间更容易发生晶界迁移形成大颗粒。另外,采用不同粒径的原始Al2O3粉末制备多孔陶瓷微珠,研究发现:粒径越小的颗粒在冷冻过程中越容易被冰晶排开,使其具有较高累积密度,烧结后孔壁更致密。两步烧结法可获得粒径较小且均匀度好的晶粒。

任天宇[3](2020)在《SiO2微球表面处理对制备SiO2-TiO2复合光催化剂及其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二氧化钛(TiO2)是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典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将纳米TiO2负载于载体表面是解决其颗粒团聚和再利用难等制约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以SiO2作为载体具有一定优势和发展前景。以提高SiO2的载体功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的,本文以工业电熔法生产二氧化锆的副产物无定形SiO2微球为原料,对其进行表面处理。以处理后的SiO2微球为载体制备负载纳米TiO2复合光催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NaOH刻蚀、Na2SiO3水解沉积和NaAlO2水解沉积三种方式对SiO2微球进行了表面处理,分别获得SiO2(NaOH)、SiO2(Na2SiO3)和SiO2(NaAlO2)三种处理产物。经表面处理后,SiO2微球表面杂质减少、形貌较为光滑、表面羟基数量从处理前的0.38个/nm2分别增加至0.93、1.64和0.86个/nm2,这为提升SiO2负载纳米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奠定了基础。分别以SiO2(NaOH)、SiO2(Na2SiO3)和SiO2(NaAlO2)为载体,对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纳米TiO2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研究。所得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并显着优于未经表面处理SiO2微球负载TiO2后的产物,降解效率大小为SiO2(Na2SiO3)-TiO2>SiO2(NaOH)-TiO2>SiO2(NaAlO2)-TiO2>SiO2(None)-TiO2。其中,最佳负载条件下所得SiO2(Na2SiO3)-TiO2紫外光照30 min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98.91%,40 min降解率可达100%。对经过表面处理的SiO2微球负载纳米TiO2后所得复合光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及复合机理进行了研究。表明复合光催化剂以TiO2颗粒附着于SiO2微球表面为特征,TiO2为锐钛矿相,SiO2的表面处理导致TiO2颗粒粒径显着降低,平均晶粒尺寸14.8 nm,最小颗粒尺寸12 nm。SiO2微球与纳米TiO2间以Si-O-Ti键结合。UV-Vis DRS与PL表明,纳米TiO2与表面处理后SiO2微球载体的负载未显着改变其禁带宽度,但却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间的复合。研究了SiO2(NaOH)-TiO2与SiO2(Na2SiO3)-TiO2降解甲基橙过程的动力学。表明二者符合L-H模型,反应速率常数kLH分别为0.50和0.47 mg·L-1·min-1,表观吸附平衡常数K分别为0.17和0.68 L·mg-1。

刘方涛,刘欢,尹伟涛,李昌诚[4](2019)在《环氧树脂基复合轻质高强泡沫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环氧树脂基复合泡沫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和热稳定性优异等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研究领域内的核心问题是在提高材料强度的基础上降低其自身密度,而轻质材料的填充可有效降低密度和改善材料的性能。综述了不同轻质填充料类型复合泡沫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复合泡沫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展望了复合泡沫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田计兰[5](2019)在《新型Pt/氧化铈基多孔纳米纤维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抗烧结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铂(Pt)等贵金属催化剂因良好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中,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大多催化反应的温度都在300 oC以上,此时的Pt催化剂在热力作用下会发生自发团聚,使其催化活性大大降低,寿命缩短,因此,研究Pt催化剂的抗烧结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避免金属纳米颗粒团聚,常使用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金属氧化物(例如:CeO2、TiO2)作为新型催化剂载体,从而提高金属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本文选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新型多孔金属氧化物载体,通过改变纺丝场强、煅烧温度、升温速率、溶液组分等合成条件,实现对多孔纳米纤维结构和特性的调控。再利用室温浸渍法将粒径为3 nm的Pt颗粒均匀分散沉积在上述多孔纳米纤维表面,进而研究多种催化剂体系的抗烧结性能,并选用催化加氢和催化氧化模型评估新型负载型催化剂的抗烧结性能。(1)在1.20、1.14、1.06 kV/cm的场强下进行静电纺丝,得到直径为570、601、690 nm的柱状、芹菜形和带状三种形貌的Ce(acac)3/PVP复合纳米纤维。通过调控PVP含量、溶剂种类、煅烧温度等条件,揭示了不同形貌CeO2纳米纤维的形成机制。作为Ce(acac)3与PVP溶剂的乙醇和丙酮,它们良好的挥发性可以在到达纳米纤维收集器之前加速液体射流凝固,从而形成纳米纤维。一旦纤维直径足够大,纳米纤维外表面就可以完成凝固,而纳米纤维内部的核心位置仍然含有残留的溶剂。这种差异导致固体壳体坍塌,从而形成芹菜形或带状的纳米纤维。在三种不同形貌的CeO2纳米纤维中,带状CeO2在气相催化过程中的Ea值最小,为93.9 kJ/mol,实现了最有效的纳米纤维-烟灰接触。(2)设计并合成出一类具有优良热稳定性的Pt/CeO2催化剂体系。通过研究不同形貌、加速老化条件(气氛、温度)、催化环境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作用机制,发现煅烧温度升高到600 oC,Pt/CeO2催化剂催化活性明显降低。实验利用原位电镜观察Pt/Celery-like CeO2催化剂中芹菜形CeO2表面的变化情况,从而归纳了催化剂失效的机理及催化剂活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为CeO2纳米纤维晶粒的长大、纤维自身的坍塌及Pt纳米颗粒的团聚和流失。因此,决定催化剂的抗烧结活性的关键不仅在于载体的类型、贵金属颗粒的大小,同时取决于它们具体的结构特性。(3)本文采用摩尔比为15%、40%、70%的Al2O3/CeO2纳米纤维作为催化剂载体。通过研究Al2O3/CeO2、Pt/Al2O3/CeO2在高温煅烧下的抗烧结性能和催化活性,发现在高达700 oC的温度下,Pt颗粒仍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Al2O3的加入,抑制了多孔纤维中CeO2纳米晶粒的生长,有效提高了陶瓷纳米纤维的抗烧结性能。同时,也佐证了强金属氧化物和弱金属氧化物形成的复合纳米纤维,增强了Pt纳米颗粒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

张晓飞[6](2018)在《聚合物转化含过渡金属陶瓷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转化陶瓷(PDCs)具有结构可设计性、易于成型、组成可控和性能优异等特点,作为纤维、涂层、粉体及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和核工业领域。陶瓷前驱体引入金属元素,尤其是过渡金属,能够赋予陶瓷材料更加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从而大大扩展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虽然含过渡金属PDCs的制备与应用早已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茂金属聚合物仍存在着成本高、制备条件苛刻和过程繁琐等问题。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开发新型含茂金属前驱体体系,通过调控前驱体的结构、组成和热解条件,获得性能优异的含过渡金属PDCs材料。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以聚硅氮烷(PSZ)为前驱体,研究了二茂镍(NiCp2)对前驱体热解过程和热解产物的影响。与纯PSZ相比,含NiCp2的前驱体体系在较低温度下即可交联,并具有高的陶瓷产率。NiCp2的存在能够诱导α-Si3N4,SiC,石墨碳和Ni2Si,在1100℃下即可形成上述纳米晶体。含有硅化镍等纳米晶体的陶瓷表现出超低磁滞损耗的铁磁性。由于使用的是商品级的NiCp2和聚合物PSZ,所以该方法是制备含过渡金属陶瓷的一种低成本方法。(2)发展了相分离辅助热解法(PSAP)制备PDCs微球的新方法。使用聚硅氮烷PSZ作为前驱体,以线性聚苯乙烯作为牺牲模板,成功制备了直径从微米到纳米范围的Si-C-N-Ni磁性陶瓷微球。PDCs微球形态可以通过前驱体和模板的配比,热解温度和离心分离过程来控制。制备的微球具有结构致密、含纳米晶、软磁性和超低磁滞损耗等特点。PSAP也适用于其它聚合物前驱体和模板体系,成功制备了含有不同纳米微晶的PDCs微球。因此,PSAP是制备PDCs微纳尺度粒子的通用且便捷的方法。(3)为了克服1,1’-二(二甲基乙烯基甲硅烷基)二茂铁(DVFc)不能自由基均聚的缺点,选择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为共聚单体,经过简单的自由基共聚成功制备了含二茂铁的有机硅聚合物,通过调节两种单体的进料比制备了可溶的含二茂铁支化聚合物及交联微球,高温热解制备了系列具有磁性的Si-C-Fe-(O)陶瓷。采用二维核磁(2D NMR)对有机硅聚合物和交联微球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这种新型的有机硅聚合物及其微球可用作陶瓷前驱体,在高温下高陶瓷产率得到具有磁性的Si-C-Fe-(O)陶瓷。磁性陶瓷的结构和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共聚物性质或热解条件来调节。(4)通过1,1?-二(二甲基甲硅烷基)二茂铁与聚二乙烯基苯(PDVB)微球表面上的乙烯基发生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二茂铁改性的聚二乙烯基苯微球(Fc-PDVB),通过适当热解制备了含Fe0纳米晶的Si-C-Fe介孔微球,其具有高比表面积(为347.9 m2 g-1)和良好的铁磁性能。这种含有Fe0的介孔微球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转化频率(TOF)为0.163 s-1),100%选择性(对4-氨基苯酚)和优良的循环使用性(易于分离),优于许多已经报道的负载有贵金属的纳米材料。DFT计算证实,4-硝基苯酚与Si-C-Fe杂化微球中的sp2碳域的弱非共价相互作用是优异催化性能的重要原因。

郭棒[7](2017)在《SiC空心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航空航天材料而言,低密度、高强度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特别是针对空间应用的新材料。采用SiC空心球制备的多孔SiC陶瓷具有尺寸稳定、轻质、高强的特性及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抗氧化、高热导和低膨胀系数等优点,成为一种新型轻质空间光机结构材料。但SiC空心球型材料成型制备难度大,加之SiC本身难以烧结致密,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SiC空心球制备的相关报道很少,不仅成型工艺复杂,且制备的SiC空心球难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文采用熔盐法和模板法两种成型工艺制备SiC空心球,并选用先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VI)以及先驱体浸渍裂解-化学气相渗透联用工艺(PIP-CVI)增强SiC空心球,获得了强度高、力学性能好的SiC空心球。选用凝胶注模-气相渗硅工艺(GC-GSI)将增强后的SiC空心球添加到SiC陶瓷中,成功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多孔SiC陶瓷。研究了熔盐法和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的原理及工艺条件,得到了SiC空心球的制备新方法。熔盐法的原理为:熔盐为反应提供一个液相环境,硅和碳在熔融状态下的盐中进行反应,使得硅碳反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研究了碳硅比对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的成分影响,确定了碳硅比为3:1、反应温度为1400℃的工艺条件,制备出平均直径为1.69mm,厚度为40μm的SiC空心球。模板法采用面粉和炭黑制备碳模板球,在SiC粉料与碳模板球质量比为4:3的条件下制备出直径为4.56mm、厚度为0.61mm的SiC空心球,模板法具有球形度好、成球率高的优点。针对模板法制备的SiC空心球强度低、力学性能差的问题,选用了PIP工艺、CVI工艺及PIP-CVI联用工艺增强SiC空心球,确定了三种工艺的具体工艺参数。PIP工艺对SiC空心球的增重致密效果主要集中在第一周期,PIP一周期后,SiC空心球密度达到1.409g/cm3,球壳内部孔隙率为0.67%。CVI沉积温度对SiC空心球显微结构有重要的影响:沉积温度为950℃时,空心球表面生成生成大量SiC小颗粒,为独立的球状;沉积温度为1050℃时,SiC空心球表面为球状SiC。对SiC空心球在沉积温度1050℃、沉积时间30h的条件下进行CVI增强,增强后的SiC空心球密度达到1.401g/cm3,球壳内部孔隙率为0.9%。PIP-CVI联用工艺有效的结合了PIP工艺和CVI工艺的优势,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的SiC空心球,同时SiC空心球表面致密,断截面处可以看到明显的分层,外层为CVI连续沉积的SiC层,内层为PIP SiC空心球基底,两层之间连接紧密,共同提高了SiC空心球的性能。对比研究分析了三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SiC空心球的成分、高温失重及力学性能,优选出了PIP-CVI联用工艺作为SiC空心球的增强工艺。三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SiC空心球主要成分为α-SiC和β-SiC,CVI SiC空心球中还产生残余C,主要是由于高温沉积促进了MTS分解成含C中间产物的形成过程,多余的含C中间产物裂解产生游离C。三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SiC空心球都有如下性能规律:随着SiC空心球直径的增加,空心球最大压应力增加,断裂能量增加,压缩模量有所下降,压缩强度基本不变。其中PIP-CVI联用工艺增强的SiC空心球力学性能最优,最大压应力达到161.67N,断裂能量为6.62?10-3J,压缩强度为20.79MPa,压缩模量为5.86GPa,比单纯PIP或CVI工艺都要高。研究了凝胶注模-气相渗硅工艺制备添加SiC空心球的多孔SiC陶瓷的工艺条件,制得了性能良好的多孔SiC陶瓷。炭黑在陶瓷浆料中较难分散,炭黑分散剂PVP对其有很好的分散效果。凝胶注模工艺制备多孔SiC陶瓷的素坯在干燥过程中,失重率为10.2%,体积收缩率为2.2%,成型效果良好稳定。气相渗硅后的多孔陶瓷内部致密,空心球与陶瓷基底之间界面清晰,密度为2.19g/cm3,孔隙率为2.2%。对其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表征,多孔SiC陶瓷的压缩强度为147.4MPa、压缩模量为15.67GPa,后续可通过夹心结构设计,将其应用于新型轻质空间SiC反射镜的制备。

姜庆[8](2017)在《均匀化热处理对AZ31复合泡沫镁微观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泡沫镁兼具镁合金及多孔材料的优异性能,如良好的抗撞击性、电磁屏蔽性、吸声隔音性,较高的比强度等,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军工以及国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科研人员对泡沫镁的研究主要在制备工艺和力学性能方面,对其耐腐蚀性能的研究较少,限制了泡沫镁的应用。本文采用改进的熔体发泡法,制备出了孔径较均匀、孔结构圆整、孔隙率较高的含空心陶瓷微球(10 vol.%)的AZ31复合泡沫镁。构建了闭孔泡沫金属不同类型孔结构的几何模型,结合超景深3D数码显微镜测量精确、操作简便的优势优化了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准确性,为更精确的评价泡沫金属的耐腐蚀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OM、XRD、SEM等检测手段分析了均匀化温度(240℃、320℃、400℃、480℃)和时间(6 h、12 h、24 h)对AZ31复合泡沫镁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通过优化后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在准确地计算闭孔泡沫金属表面积和面孔隙率的基础上,采用电化学实验、析氢实验、腐蚀形貌观察等方法研究了均匀化过程对AZ31复合泡沫镁在3.5 wt.%NaCl溶液中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经过480℃-6 h均匀化热处理的AZ31复合泡沫镁的效果最明显,AZ31复合泡沫镁腐蚀初期由以点蚀和丝状腐蚀为主转变为以点蚀为主,其耐腐蚀性能提高主要是因为均匀化热处理使β-Mg17Al12的数量减少,汉字状和多角形块状的Mg2Si细化,Mg2Si分布更加弥散,从而减弱了Mg2Si/β-Mg17Al12与基体镁合金形成的电偶腐蚀,AZ31复合泡沫镁的腐蚀产物主要成分是Mg(OH)2、MgCl2和Mg2(OH)3Cl·4H2O;实验结果也证明了闭孔泡沫金属表面积及面孔隙率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刘和光[9](2017)在《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文中指出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是一种具有三维海绵状结构的新型炭材料。其独特的网状泡孔结构使其具有轻质高强、高孔隙率、导热率可调、耐高温、耐腐蚀、电磁屏蔽和高导电性等优异性能,在导电、吸附、热防护、热传导和电磁防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廉价煤沥青为原料,利用热缩聚法合成中间相沥青,然后以中间相沥青为前驱体,经过发泡、炭化和石墨化等工艺制备出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及其复合材料。揭示了中间相沥青的性能与泡沫炭泡孔结构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不同添加剂对泡沫炭泡孔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对泡沫炭复合材料在隔热、导电、导热和电磁屏蔽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利用热缩聚法在相同保温时间和压力,以及不同温度下制备出了一系列中间相沥青,然后分别通过发泡和炭化工艺处理得到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研究发现,温度越高,中间相沥青中次生喹啉不溶物(QI)含量越高。当中间相沥青中次生QI含量过低时,中间相沥青在发泡过程中无法形成泡孔结构。而当中间相沥青可以发泡过程中形成泡孔结构时,随着次生QI含量的升高,所制备泡沫炭的泡孔尺寸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压缩强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利用硼酸和苯丙烯醛(CMA)为改性剂,对高温煤沥青进行改性。以改性沥青为原料,利用热缩聚法制备中间相沥青,然后经过发泡和炭化工艺处理得到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研究表明,改性处理后,煤沥青的性能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由不同改性煤沥青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的性能也有所不同,由改性沥青制备的中间相沥青的中间相含量更高。与此同时,改性沥青制备的泡沫炭的泡孔结构更加规则完整,尺寸分布也加更均匀,力学性能也更优。其中,以7g CMA和3g硼酸改性得到的沥青为原料制备得到泡沫炭的压缩强度最大,达到21.27 MPa。以正硅酸乙酯和中温煤沥青为原料,分别利用常压浸渍法和自发泡法制备出SiO2气凝胶/泡沫炭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的隔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常压浸渍法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中,SiO2气凝胶主要分布在泡沫炭表面泡孔中。与单一泡沫炭相比,复合材料表现出了更优异的隔热性能,其导热率为0.169 W/m·K,比泡沫炭降低了41.9%。就力学性能而言,泡沫炭表面泡孔的存在SiO2气凝胶并没有对泡沫炭的压缩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对于自发泡法制备的SiO2气凝胶/泡沫炭复合材料,SiO2气凝胶的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热绝缘性能和力学性能都有显着影响。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SiO2气凝胶添加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SiO2气凝胶添加量为11 wt%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达到最低值0.254 W/m·K。同时,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随着SiO2气凝胶添加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SiO2气凝胶添加量为8 wt%时,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值12.72 MPa。以中间相沥青和改性处理后的多壁碳纳米管为前驱体,经过发泡、炭化和石墨化处理制备出多壁碳纳米管/泡沫炭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添加量对泡沫炭力学、导热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的添加对泡沫炭的泡孔结构具有明显影响,而且,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也随多壁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可达11.72 MPa。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多壁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多壁碳纳米管的含量为2 wt%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达到最大值,为25.01 W/m·K。此外,由于多壁碳米管优良的导电性,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随着多壁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多壁碳纳米管含量为4 wt%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最大,达到28.89×103 S/m。以中间相沥青和镍锌铁氧体粉末为前驱体,经过发泡和炭化工艺制备出镍锌铁氧体/泡沫炭复合材料。实验表明,添加的镍锌铁氧体对复合材料在X波段内的电磁屏蔽性能起到了良好的增强效果,复合材料总屏蔽效能随着镍锌铁氧体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镍锌铁氧体添加量为15 wt%时,总屏蔽效能达到42 dB。此外,镍锌铁氧体的添加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也具有显着影响。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随镍锌铁氧体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镍锌铁氧体添加量为11 wt%时,复合材料压缩强度最大,达到13.43 MPa。

宋阳阳[10](2016)在《新型轻质雷达吸波材料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磁波辐射影响人类生活环境。在机场,受电磁波影响飞机无法起飞而误点;在医院,移动电话等通讯设备常会干扰电子诊疗仪器的正常工作。治理电磁波污染刻不容缓,能够有效解决电磁波污染的吸波材料已成为当今科学又一热点研究领域。本文以轻质材料(空心玻璃微球和碳纳米管)复合铁氧体为研究对象,制备并研究了铁氧体-空心玻璃微球复合材料,以及铁氧体-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获得了吸波性能优良的MnFe2O4/HGS、CoFe2O4/HGS、CoFe2O4/MWCNTs材料。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铁酸钴、铁酸锰和轻质空心玻璃微球复合粉末。研究了铁酸钴、铁酸锰和轻质空心玻璃微球复合物的结构、形貌和电磁吸波性能。电镜下可以清晰的发现铁酸钴均匀的包覆在空心玻璃微球表面,达到了均匀包覆的目的。当铁酸锰含量达到70%材料厚度为厚度为6.9mm时吸收损耗可达到-35.5dB,有效吸波频带宽位4.6GHz。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复合与掺杂)制备了CoFe2O4/MWCNTs复合材料。研究了CoFe2O4/MWCNTs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磁吸波性能。当MWCNTs含量为7.5%时材料厚度为3.1mm在频率为6.1GHz的最大的吸收损耗分别为-62.22dB;当MWCNTs含量为5.0%时且厚度为4.8mm时有效吸波频带宽可达3.2GHz。该材料在较低的厚度下吸波损耗高,有效吸波频带宽,满足当前对吸波材料的“薄”“轻”“宽”“强”要求。MnFe2O4/HGS、CoFe2O4/HGS、CoFe2O4/MWCNTs复合材料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吸波材料。

二、可用于催化剂载体的陶瓷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用于催化剂载体的陶瓷微球(论文提纲范文)

(1)凝胶-滴注法制备的Al2O3多孔陶瓷球的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1.2 材料制备
    1.3 样品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红外分析
    2.2 物相分析
    2.3 材料显微结构
    2.4 材料性能
3 结论

(2)多孔陶瓷微珠的滴液-冷冻成型制备与孔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孔微珠制备方法
        1.2.1 喷雾法
        1.2.2 液滴法
        1.2.3 微流体法
        1.2.4 乳化法
    1.3 多孔陶瓷的研究现状
        1.3.1 粉末部分烧结法
        1.3.2 牺牲模板法
        1.3.3 直接发泡法
        1.3.4 3D打印法
        1.3.5 冷冻干燥法
    1.4 冷冻成型法的研究现状
        1.4.1 配制悬浮液
        1.4.2 形核
        1.4.3 晶体生长
        1.4.4 粒子重新分布和集中
        1.4.5 冷冻干燥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制备工艺
        2.2.1 莫来石前驱体粉末
        2.2.2 陶瓷浆料制备
        2.2.3 多孔陶瓷微珠制备
    2.3 实验样品表征
        2.3.1 粉料表征
        2.3.2 显微结构分析
        2.3.3 多孔陶瓷样品的孔径分布
        2.3.4 多孔陶瓷样品的磨损率
第三章 莫来石多孔微珠的制备及孔结构调控
    3.1 前言
    3.2 多孔莫来石微珠的制备
        3.2.1 多孔微珠成型
        3.2.2 多孔莫来石微珠宏观形貌
        3.2.3 多孔莫来石微珠内部孔结构
    3.3 固相含量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3.3.1 物相分析(XRD)
        3.3.2 固相含量对孔结构的影响
        3.3.3 固相含量对晶粒形貌的影响
    3.4 冷冻温度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3.4.1 物相分析(XRD)
        3.4.2 冷冻温度对孔结构的影响
    3.5 多孔微珠莫来石晶须生长机制
        3.5.1 孔径大小对晶须的影响
        3.5.2 物相分析
        3.5.3 烧结气氛对莫来石晶须的影响
    3.6 摩损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铝多孔微珠的制备及孔结构调控
    4.1 前言
    4.2 氧化铝多孔微珠的制备
        4.2.1 氧化铝多孔微珠成型
        4.2.2 氧化铝多孔微珠内部孔结构
    4.3 固相含量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4.3.1 固相含量对孔结构的影响
        4.3.2 固相含量对晶粒形貌的影响
    4.4 氧化铝粒径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4.4.1 氧化铝粒径
        4.4.2 氧化铝粒径对孔结构的影响
    4.5 两步烧结法对晶粒生长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SiO2微球表面处理对制备SiO2-TiO2复合光催化剂及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TiO_2 的结构、性能与制备
        1.2.1 TiO_2 的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
        1.2.2 TiO_2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
        1.2.3 纳米TiO_2 的制备方法
    1.3 SiO_2 概述
        1.3.1 SiO_2 的工业来源及产生过程
        1.3.2 SiO_2 的结构与表面特性
        1.3.3 SiO_2 的表面改性
    1.4 TiO_2 在载体上的负载
        1.4.1 载体的分类与选择
        1.4.2 SiO_2 作为TiO_2 载体的优势
        1.4.3 SiO_2 负载TiO_2 的相关研究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料试剂与实验方法
    2.1 原料与试剂
        2.1.1 SiO_2 微球
        2.1.2 钛酸四丁酯
        2.1.3 乙酰丙酮
        2.1.4 主要试剂
    2.2 技术路线与仪器设备
        2.2.1 技术路线
        2.2.2 仪器设备
    2.3 评价与表征
        2.3.1 结构与成分表征
        2.3.2 复合机理表征
        2.3.3 光催化性能表征
第3章 SiO_2 微球表面NaOH刻蚀处理及负载纳米TiO_2 影响因素研究
    3.1 SiO_2 微球表面NaOH刻蚀处理及表征
        3.1.1 SiO_2(NaOH)的物相
        3.1.2 SiO_2(NaOH)的形貌
    3.2 SiO_2 微球溶胶-凝胶法负载纳米TiO_2 影响因素的研究
        3.2.1 乙醇用量
        3.2.2 乙酰丙酮用量
        3.2.3 SiO_2 微球用量
        3.2.4 焙烧温度
        3.2.5 焙烧时间
    3.3 SiO_2-TiO_2 复合方式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SiO_2 微球表面Na_2SiO_3、NaAlO_2 水解沉积处理及负载纳米TiO_2 的研究
    4.1 SiO_2 微球表面Na_2SiO_3 水解沉积处理及对负载纳米TiO_2 的影响
        4.1.1 Na_2SiO_3 用量的影响
        4.1.2 水解pH的影响
    4.2 SiO_2 微球表面NaAlO_2 水解沉积处理及对负载纳米TiO_2 的影响
        4.2.1 NaAlO_2 用量的影响
        4.2.2 SiO_2(NaAlO_2)-TiO_2 的物相
        4.2.3 SiO_2(NaAlO_2) -TiO_2的SEM形貌
    4.3 SiO_2 微球表面处理对负载纳米TiO_2 的影响
        4.3.1 表面羟基数量的变化
        4.3.2 TiO_2 粒径与载量的变化
        4.3.3 SiO_2 微球表面处理在负载纳米TiO_2 中的作用
    4.4 小结
第5章 SiO_2-TiO_2 的性能研究与光学性质分析
    5.1 SiO_2-TiO_2 的降解性能及动力学研究
        5.1.1 表面处理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5.1.2 甲基橙初始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5.1.3 SiO_2-TiO_2 降解甲基橙动力学常数求解
    5.2 SiO_2-TiO_2 光学性质
        5.2.1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5.2.2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4)环氧树脂基复合轻质高强泡沫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轻质填充物体系复合泡沫材料的制备和研究
    1.1 空心玻璃微珠体系
    1.2 中空有机聚合物微球体系
    1.3 空心陶瓷微球体系
    1.4 中空碳微球体系
    1.5 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
2 环氧树脂基复合轻质高强泡沫材料的应用
    2.1 海洋技术
    2.2 航空航天
    2.3 汽车工业
    2.4 其他领域
3 展望

(5)新型Pt/氧化铈基多孔纳米纤维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抗烧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1.1.1 纳米材料
        1.1.2 一维纳米材料
        1.1.3 纳米材料的制备
    1.2 静电纺丝技术
        1.2.1 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
        1.2.2 静电纺丝
        1.2.3 静电纺丝过程参数
    1.3 静电纺丝
    1.4 负载型抗烧结催化剂
        1.4.1 Pt纳米催化剂
        1.4.2 催化剂载体
        1.4.3 Pt/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5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CeO_2 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调控和可控合成及表征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2 静电纺丝
        2.2.3 催化活性评估
        2.2.4 氧化铈纳米纤维的气相催化研究
        2.2.5 样品的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形貌氧化铈的形成机理
        2.3.2 PVP含量对氧化铈纳米纤维结构的影响
        2.3.3 升温速率对氧化铈微观形貌的影响
        2.3.4 探索煅烧温度对氧化铈微观形貌的影响
        2.3.5 体系溶剂对氧化铈微观形貌的影响
        2.3.6 多种形貌氧化铈纳米纤维的形成机理
        2.3.7 氧化铈纳米纤维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2.3.8 氧化铈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
        2.3.9 三种不同形貌氧化铈纳米纤维的气相催化活性研究
        2.3.10 三种不同形貌氧化铈纳米纤维的收缩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t/CeO_2 负载型抗烧结催化剂的活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2 合成3 nm的 Pt纳米颗粒
        3.2.3 催化剂体系制备
        3.2.4 抗烧结性能及催化活性评估
        3.2.5 原位电镜测试
        3.2.6 催化剂循环再利用
        3.2.7 样品的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元醇法合成3 nm Pt纳米颗粒
        3.3.2 Pt负载量对催化剂体系抗烧结性能的影响
        3.3.3 纳米纤维与Pt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测试
        3.3.4 催化剂材料合成与表征
        3.3.5 催化剂体系抗烧结性能评估
        3.3.6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测试
        3.3.7 催化剂表面的Pt颗粒分布
        3.3.8 Pt/CeO_2 的原位相关测试分析
        3.3.9 Pt/CeO_2 的气相催化活性研究
        3.3.10 Pt/CeO_2 催化剂中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_2O_3/CeO_2 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负载型抗烧结催化剂活性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2 静电纺丝
        4.2.3 催化剂体系制备及抗烧结性能评估
        4.2.4 样品的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l_2O_3/CeO_2 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
        4.3.2 Al_2O_3/CeO_2 纳米纤维的合成和表征
        4.3.3 探索煅烧温度对纤维微观形貌的影响
        4.3.4 Al_2O_3/CeO_2 纳米纤维的收缩率
        4.3.5 Zeta电位测试
        4.3.6 催化剂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3.7 催化剂体系抗烧结性能评估
        4.3.8 催化剂体系的催化活性测试
        4.3.9 催化剂表面的Pt颗粒分布
        4.3.10 Pt/Al_2O_3/CeO_2 催化剂的原位电镜测试
        4.3.11 气相催化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建议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聚合物转化含过渡金属陶瓷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合物转化陶瓷(PDCs)
        1.1.1 聚合物转化陶瓷发展概况
        1.1.2 PDCs结构与性能
    1.2 含过渡金属PDCs
        1.2.1 含过渡金属聚合物前驱体合成与热解
        1.2.2 含过渡金属PDCs性能
    1.3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二茂镍聚硅氮烷热解制备含硅化镍纳米晶磁性陶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过程
        2.2.3 实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前驱体表征
        2.3.2 聚合物前驱体热解行为
        2.3.3 热解产物结构与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相分离辅助热解法制备含过渡金属PDCs陶瓷微球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过程
        3.2.3 实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相分离辅助热解法(PSAP)
        3.3.2 PSAP中 PDCs微球形态控制
        3.3.3 含Ni PDCs微球结构与性能
        3.3.4 PSAP制备含过渡金属PDCs微球通用性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新型二茂铁有机硅聚合物及微球热解制备磁性Si-C-Fe(O)纳米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过程
        4.2.3 实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支化共聚物
        4.3.2 交联共聚物微球
        4.3.3 热解产物结构与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Si-C-Fe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实验
        5.2.1 材料
        5.2.2 实验过程
        5.2.3 实验表征
        5.2.4 量子化学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二茂铁改性PDVB微球合成
        5.3.2 热解过程分析与热解产物表征
        5.3.3 Si-C-Fe杂化材料催化性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A 补充数据
    附录B 英文缩写字母与全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SiC空心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孔材料
        1.2.1 多孔材料简介
        1.2.2 多孔陶瓷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1.3 SiC空心球的研究进展
        1.3.1 SiC空心球概述
        1.3.2 SiC空心球的制备方法简介
        1.3.3 SiC空心球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4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论文总体研究方案
    2.2 主要实验过程
        2.2.1 SiC空心球的制备
        2.2.2 多工艺增强SiC空心球
        2.2.3 多孔SiC陶瓷的制备
    2.3 主要实验原料及设备
        2.3.1 陶瓷先驱体
        2.3.2 试剂及其他原料
        2.3.3 实验仪器及用途
    2.4 分析测试与性能表征
        2.4.1 组成、结构与形貌分析
        2.4.2 性能测试
第三章 SiC空心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3.1.1 熔盐法原理
        3.1.2 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工艺研究
        3.1.3 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微观形貌分析
        3.1.4 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力学性能分析
    3.2 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3.2.1 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工艺研究
        3.2.2 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3.2.3 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的力学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及其性能研究
    4.1 PIP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及其性能研究
        4.1.1 PIP工艺参数设计
        4.1.2 浸渍周期对SiC空心球密度及增重率的影响
        4.1.3 PIP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微观形貌分析
        4.1.4 PIP工艺增强SiC空心球球壳孔隙分析
        4.1.5 PIP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力学性能分析
    4.2 CVI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及其性能研究
        4.2.1 CVI工艺参数设计
        4.2.2 沉积温度对SiC空心球微观形貌的影响
        4.2.3 CVI工艺增强SiC空心球球壳孔隙分析
        4.2.4 CVI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力学性能分析
    4.3 PIP-CVI联用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及其性能研究
        4.3.1 PIP-CVI联用工艺参数设计
        4.3.2 PIP-CVI联用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微观形貌分析
        4.3.3 三种工艺增强后的SiC空心球XRD分析
        4.3.4 三种工艺增强后的SiC空心球热重分析
        4.3.5 三种工艺增强后的SiC空心球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C空心球制备多孔SiC陶瓷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5.1 凝胶注模-气相渗硅工艺制备多孔SiC陶瓷及其性能研究
        5.1.1 凝胶注模-气相渗硅工艺设计
        5.1.2 炭黑及炭黑分散剂含量对浆料粘度的影响
        5.1.3 陶瓷坯体在干燥过程中的相对失重和收缩
        5.1.4 GSI工艺硅用量的确定及残余硅对多孔陶瓷微观形貌的影响
    5.2 多孔SiC陶瓷力学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均匀化热处理对AZ31复合泡沫镁微观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镁/镁合金/泡沫镁的特点
        1.2.1 镁/镁合金的特点
        1.2.2 泡沫镁的特点
    1.3 泡沫镁的应用前景
    1.4 泡沫镁的制备方法
    1.5 镁合金腐蚀行为研究现状
        1.5.1 镁合金的腐蚀
        1.5.3 腐蚀的影响因素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方法
    2.1 原材料及主要实验设备
        2.1.1 原材料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泡沫镁的制备
    2.3 试样的选取
    2.4 孔径、孔隙率的测定
    2.5 均匀化热处理工艺
    2.6 腐蚀性能测定
        2.6.1 电化学腐蚀实验
        2.6.2 析氢腐蚀实验
    2.7 检测分析方法
        2.7.1 宏观组织分析
        2.7.2 微观组织分析
        2.7.3 相的分析
第三章 均匀化热处理对AZ31复合泡沫镁微观组织的影响
    3.1 引言
    3.2 均匀化热处理过程
    3.3 微观组织的演变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均匀化热处理对AZ31复合泡沫镁腐蚀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泡沫金属表面积
        4.2.1 表面积计算公式的优化
        4.2.2 表面积计算公式的验证
    4.3 电化学及析氢行为分析
        4.3.1 电化学行为分析
        4.3.2 析氢行为分析
    4.4 腐蚀行为分析
        4.4.1 腐蚀产物分析
        4.4.2 腐蚀类型分析
        4.4.3 腐蚀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泡沫炭的定义
    1.2 泡沫炭的结构
    1.3 泡沫炭的主要性能
    1.4 泡沫炭的制备方法
        1.4.1 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的制备方法
        1.4.2 聚合物基泡沫炭的制备方法
        1.4.3 其它制备方法
    1.5 泡沫炭的应用
    1.6 泡沫炭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7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试剂、设备及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2.3 实验设备
        2.3.1 高温高压反应釜
        2.3.2 炭化炉
        2.3.3 其它设备
    2.4 实验测试方法
        2.4.1 原料沥青及中间相沥青的性能测试
        2.4.2 泡沫炭密度和孔隙率
        2.4.3 热重分析方法
        2.4.4 热导率
        2.4.5 电导率
        2.4.6 压缩性能
        2.4.7 红外(FTIR)分析
        2.4.8 微观结构表征
        2.4.9 电磁屏蔽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间相沥青结构及次生喹啉不溶物含量对泡沫炭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中间相沥青的制备
        3.2.2 自发泡法制备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
    3.3 煤沥青性能及结构表征
    3.4 煤沥青基中间相沥青的制备
    3.5 中间相沥青喹啉不溶物含量对泡沫炭结构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改性沥青制备高强度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煤沥青的改性
        4.2.2 煤沥青的预处理
        4.2.3 发泡和炭化处理
    4.3 改性沥青
    4.4 以改性沥青为前驱体制备的泡沫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iO_2气凝胶/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常压浸渍法制备SiO_2气凝胶/泡沫炭复合材料
        5.2.2 自发泡法制备SiO_2气凝胶/泡沫炭复合材料
    5.3 SiO_2气凝胶
    5.4 SiO_2气凝胶/泡沫炭复合材料(常压浸渍法)的微观结构
    5.5 SiO_2气凝胶/泡沫炭复合材料(常压浸渍法)的性能
    5.6 SiO_2气凝胶/泡沫炭复合材料(自发泡法)的微观结构
    5.7 SiO_2气凝胶/泡沫炭复合材料(自发泡法)的性能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壁碳纳米管增强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其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MWCNTs的纯化
        6.2.2 m-MWCNTs/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MWCNTs的纯化
    6.4 泡沫炭的微观结构
    6.5 泡沫炭的力学性能
    6.6 泡沫炭的导热性能
    6.7 泡沫炭的导电性能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镍锌铁氧体/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其在X波段的电磁屏蔽性能
    7.1 引言
    7.2 实验
        7.2.1 镍锌铁氧体制备
        7.2.2 镍锌铁氧体/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7.3 镍锌铁氧体/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7.4 镍锌铁氧体/泡沫炭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及电磁屏蔽效能
    7.5 镍锌铁氧体/泡沫炭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机制
    7.6 镍锌铁氧体/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7.7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1.论文主要结论
    2.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新型轻质雷达吸波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波材料及其发展概述
    1.3 吸波材料种类及研究进展
        1.3.1 铁氧体吸波材料
        1.3.2 铁磁金属吸波材料
        1.3.3 手性吸波材料
        1.3.4 等离子体
        1.3.5 智能隐身材料
        1.3.6 新型纳米吸波材料
    1.4 空心玻璃微球
        1.4.1 空心玻璃微球简介
        1.4.2 空心玻璃微球分类
        1.4.3 空心玻璃微球的产生过程
        1.4.4 空心玻璃微球的物理化学性质
        1.4.5 空心微珠的应用
    1.5 碳纳米管
        1.5.1 碳纳米管力学性能
        1.5.2 碳纳米管力学性能
        1.5.4 碳纳米管力学性能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表征手段
    2.4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MnFe_2O_4粉末
        2.4.1 实验步骤
        2.4.2 物相分析
        2.4.3 形貌分析
    2.5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CoFe_2O_4粉末
        2.5.1 实验步骤
        2.5.2 物相分析
        2.5.3 形貌分析
第三章 MnFe_2O_4包覆空心玻璃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空心球(HGS)预处理
        3.2.2 不同质量比MnFe_2O_4/HGS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MnFe_2O_4/HGS粉末物相分析
    3.4 形貌分析
    3.5 电磁参数分析
    3.6 吸波性能分析
        3.6.1 HGS/MnFe_2O_430%吸波性能分析
        3.6.2 HGS/MnFe_2O_440%吸波性能分析
        3.6.3 HGS/MnFe_2O_450%吸波性能分析
        3.6.4 HGS/MnFe_2O_460%吸波性能分析
        3.6.5 HGS/MnFe_2O_470%吸波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Fe_2O_4包覆空心玻璃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质量比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物相分析
        4.3.1 CoFe_2O_4/HGS复合材料最佳烧结温度探究
        4.3.2 复合材料物相分析
    4.4 形貌分析
    4.5 电磁参数分析
    4.6 吸波性能分析
        4.6.1 HGS/ CoFe_2O_430%吸波性能分析
        4.6.2 HGS/ CoFe_2O_440%吸波性能分析
        4.6.3 HGS/ CoFe_2O_450%吸波性能分析
        4.6.4 HGS/ CoFe_2O_460%吸波性能分析
        4.6.5 HGS/ CoFe_2O_470%吸波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碳纳米管复合CoFe_2O_4磁性吸波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碳纳米管的预处理
        5.2.2 制备不同质量比CoFe_2O_4/WMCNTs复合材料
    5.3 物相分析
    5.4 形貌分析
    5.5 电磁参数分析
    5.6 吸波性能分析
        5.6.1 CoFe_2O_4吸波性能分析
        5.6.2 CoFe_2O_4/MWCNTs 2.5%吸波性能分析
        5.6.3 CoFe_2O_4/MWCNTs 5.0%吸波性能分析
        5.6.4 CoFe_2O_4/MWCNTs 7.5%吸波性能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纳米管掺杂CoFe_2O_4磁性吸波材料的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碳管预处理
        6.2.2 制备不同掺杂比CoFe_2O_4/WMCNTs复合材料
    6.3 物相分析
    6.4 形貌分析
    6.5 电磁参数分析
    6.6 吸波性能分析
        6.5.1 CoFe_2O_4/MWCNTs 2.5%吸波性能分析
        6.5.2 CoFe_2O_4/MWCNTs 5.0%吸波性能分析
        6.5.3 CoFe_2O_4/MWCNTs 7.5%吸波性能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可用于催化剂载体的陶瓷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 [1]凝胶-滴注法制备的Al2O3多孔陶瓷球的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J]. 何秀兰,杨禹,张兆芬,王士龙,金鑫鑫. 硅酸盐学报, 2022(03)
  • [2]多孔陶瓷微珠的滴液-冷冻成型制备与孔结构研究[D]. 张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SiO2微球表面处理对制备SiO2-TiO2复合光催化剂及其性能的影响[D]. 任天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环氧树脂基复合轻质高强泡沫材料的研究进展[J]. 刘方涛,刘欢,尹伟涛,李昌诚. 化工新型材料, 2019(08)
  • [5]新型Pt/氧化铈基多孔纳米纤维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抗烧结性能研究[D]. 田计兰. 东南大学, 2019(05)
  • [6]聚合物转化含过渡金属陶瓷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 张晓飞.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7]SiC空心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 郭棒.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均匀化热处理对AZ31复合泡沫镁微观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D]. 姜庆.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9]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D]. 刘和光.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新型轻质雷达吸波材料研究[D]. 宋阳阳. 天津大学, 2016(11)

标签:;  ;  

催化剂载体用陶瓷微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