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2291 低功耗模式下的增益控制

MAX2291 低功耗模式下的增益控制

一、低功率模式的MAX2291增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石绍福[1](2013)在《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油田钻井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油田钻井通信系统的研究对油气田安全高效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借助通信系统可以及时得到井下传感器的各种数据,推导出井下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但传统的油田钻井通信方式存在通信距离短、传输速率慢、需要架设专用通信信道的问题。为了解决传统油田钻井通信方式的缺点,保障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本文采用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技术设计出一个可以借助现成的电力线作为通信信道,实现一个传输距离远,通信速率快的通信系统。然而,电力线本身存在频率阻抗很小和噪声干扰大的问题,并不适合数据的远距离准确传输。本文主要对电力线作为通信线路存在的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硬件方面主要通过对调制解调方案的比较,针对噪声干扰大的问题,采取抗干扰能力比较强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技术,以此来提高载波信号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同时采用加装阻波器的方式对整个电力线的结构做一些改进,以减少电源和用电设备产生的噪声对信道的干扰;同时采用滤波器滤除信号中无用的噪声成分来减小其他噪声对载波信号的影响。这样通过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减少外部干扰两个方面来解决电力线上的噪声干扰的问题。针对电力线的频率阻抗很小的问题,本文采用载波频率相对较低的OFDM调制方式,以极低的载波频率来增大信道的频率阻抗,以减少信道对信号的衰减作用。同时也用放大器来增大载波信号的幅值和功率来抵抗信道对噪声的衰减作用。在软件程序设计方面,根据需求设计出适合本系统的通信协议,以出错重传的机制来减少数据传输错误或丢失对通信的影响。软件程序设计上还采用主站管理模式来保证整个系统通信的稳定工作。经系统性能测试,表明系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系统最后应用于油田钻井的控制系统中,应用效果表明,该通信系统克服了传统的油田钻井通信方式的缺点,实现了数据稳定的远距离高速传输。

李立[2](2009)在《PON光链路终端的小型一体化模块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截止到2009年5月,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已达到9162.9万户,电信市场的改革重组已初步完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标准的实施,则是我国电信业再一次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满足宽带互联网和增值业务的发展,小型化可热插拔光收发模块又称MINI-GBIC模块是接入网中的核心元器件。SFX为第二代GBIC技术,主要包括SFP/SFF封装方案,是光网络接口技术上的一项创新。它采用先进的精密光学及电路集成工艺制作,尺寸只有普通双工SC(1×9)型光收发模块的一半。SFP模块还支持在线热插拔功能,即无需切断电源,模块即可与设备连接或断开,使得在系统升级和维护上无需断电操作;SFF模块在保持SFP模块体积小的优点的同时,也具有成本低的优势。SFP/SFF光收发模块在设计指标上服从光纤通道的耦合效率规定,同时服从SFP MSA和SFF-8472多源协议。本论文旨在开发出适用与GE-PON系统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2.7Gbps的SFP局端(OLT)模块和用户端模块(ONU)。模块满足GE-PON ITU-T G.984规定的输出平均光功率和消光比的要求。本文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技术成熟、成本较低的FP激光器和美信公司的激光器驱动芯片、放大集成芯片来完成设计。在模块中采用Xponent Photonics提供的3引脚光发射次模块(Transmit Optical Subassembly;TOSA)和4引脚光接收次模块(Receiver Optical Subassembly;ROSA)等集成技术,使得该设计在尺寸、性能上满足ITU-T G.984的要求。

邵一祥[3](2007)在《GSM900/1800双频移动电话射频电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是一项成功的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准,在中国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也在开发GSM产品。本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基于MOTOROLA芯片组的GSM900/1800双频段数字移动电话射频电路的设计。GSM移动电话射频电路的设计涉及电路理论、传输线理论、电路调试、GSM标准、仪表使用、安装工艺、CAD软件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移动电话设计中,射频电路属于较难的一部分。由于工作频率的增加会使电路板的分布参数的影响越来越大,理论计算与实际调试之间的差异也会加大。因此,射频电路设计曾经被称为“黑色艺术”。论文重点描述发信机的功率控制曲线、频率合成器锁相环路滤波器和平衡电路阻抗匹配的设计原理与工程实现。项目中的技术难点主要在射频功率放大器控制信号上升沿/下降沿曲线的生成、频率合成器的环路滤波器设计和电路板设计等几个方面。射频功率放大器控制信号上升沿/下降沿曲线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使输出TDMA信号同时满足GSM标准的功率/时间模板和瞬态频谱两项要求。这需要在理论上从时域和频域二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进行这一设计之前还需要对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功率控制特性进行精确的测量。频率合成器的环路滤波器设计涉及到锁相环知识。它的难点在于如何达到系统稳定性、相位噪声、锁定时间等各方面的最佳折衷。振幅相位频率稳定判据(简称幅相频率稳定判据)是确定同步状态下系统稳定性的常用方法。射频电路板设计是射频电路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微带线设计、信号的分区与隔离、屏蔽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也是设计难点之一。除了设计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多的实际经验。在研究方法上,先提出数学分析,使对技术原理和实现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具体考虑在工程上的实现方法。由于项目是一个需要在市场上销售的具体产品,因此在设计中还要考虑器件精度、成本、电路板面积和可靠性等等因素。在内容安排上,论文共分6章。第1章简要概括了论文的选题和意义。第2章到第4章介绍现代移动电话的特点、发展及基本原理,并分析了移动电话的不同技术方案。第5章简要介绍了项目中主要射频芯片的工作原理。第6章是论文的重点,较大篇幅介绍了电路的技术指标、详细设计思路、难点分析、技术原理和具体实现,并给出了测量数据。由于在900M/1800M频段中,射频信号线路已经呈现传输线特性,因此论文还讨论了传输线的设计,并给出了重要区域的设计图。由于作者水平及论文篇幅所限,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最后在附录中列出了项目中使用的主要仪表和设备清单。在电路设计中,作者以安捷伦公司的ADS软件作为设计和仿真工具,以POWERPCB作为电路板的设计工具,在作图中还使用了MATLAB软件。

王险峰[4](2002)在《低功率模式的MAX2291增益控制》文中研究说明MAX2291是为PCS频段设计的单电源线性功放器件,可用于手机设计。该文主要讨论如何对MAX2291的低功率通道实现连续的增益控制,并给出一些测试结果。

二、低功率模式的MAX2291增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功率模式的MAX2291增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油田钻井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PLC原理分析与系统设计方案比较
    2.1 PLC的基本原理
    2.2 PLC传输信道特性分析
        2.2.1 PLC传输线的特点
        2.2.2 信道的输入阻抗分析
        2.2.3 信道衰减特性分析
        2.2.4 信道噪声特性分析
    2.3 PLC信道模型
    2.4 PLC调制解调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2.4.1 调制方式的比较
        2.4.2 系统调制方案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实现方案的确定
    3.2 系统硬件实现原理
        3.2.1 油田通信系统的总体架构
        3.2.2 PLC模块的原理框图
    3.3 硬件电路的设计
        3.3.1 隔离祸合单元
        3.3.2 发送放大器单元
        3.3.3 接收滤波器单元
        3.3.4 模拟前端
        3.3.5 中央控制单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田通信系统的程序设计
    4.1 程序设计开发环境简介
    4.2 串口通信协议程序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帧格式
        4.2.2 串口发送程序设计
        4.2.3 串口接收程序设计
    4.3 PLC通信程序设计
        4.3.1 物理层程序设计
        4.3.2 MAC层程序设计
        4.3.3 网络层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展示与性能测试分析
    5.1 系统硬件展示
    5.2 系统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5.3 系统的应用测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2)PON光链路终端的小型一体化模块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的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接入网种类及发展方向
    1.3 PON 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PON 接入技术的分析
    2.1 无源光纤接入网
    2.2 PON 系统分类
        2.2.1 基于ATM 的无源光网络(APON)
        2.2.2 宽带无源光网络(BPON)
        2.2.3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
        2.2.4 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EPON)
    2.3 APON, BPON, GPON 和EPON 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FP/SFF 模块设计协议
    3.1 SFP 封装协议
        3.1.1 机械接口的规定
        3.1.2 引脚分配和引脚说明
        3.1.3 高速电气接口
    3.2 SFF-8472 封装协议
        3.2.1 SFF 协议概述
        3.2.2 数字诊断接口定义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ON 光收发一体化模块设计
    4.1 光收发模块总体方案
    4.2 光发射模块的关键技术
        4.2.1 自动光功率控制(APC)
        4.2.2 上升/下降时间控制
    4.3 两种模式下器件的差异
        4.3.1 两种模式下的TIA 的不同
        4.3.2 两种模式下的LA 的不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ON 系统 OLT 端光模块的设计
    5.1 SFP 光收发模块的功能、原理
        5.1.1 技术指标
        5.1.2 SFP 光收发模块的工作原理
    5.2 OLT 端光模块总体设计
    5.3 发射端设计
        5.3.1 主要芯片选择
        5.3.2 MAX3735A 功能介绍
        5.3.3 激光驱动器接口的耦合设计
        5.3.4 MAX3735A 外围电路具体设计
    5.4 接收端设计
        5.4.1 光电检测器的选择
        5.4.2 前置放大器
        5.4.3 具体芯片的功能原理
    5.5 控制部分设计
        5.5.1 控制器DS1859 和MAX3735A 相连问题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ON 系统 ONU 端光模块的设计
    6.1 ONU 端光模块的总体设计
    6.2 ONU 端发射部分设计
        6.2.1 发射端设计
        6.2.2 XP3-0063 组件
        6.2.3 接收端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仿真分析与测试
    7.1 Pspice 仿真软件
    7.2 器件建模分析
    7.3 系统建模分析
        7.3.1 接收机时间的预算
        7.3.2 接收机灵敏度预算
        7.3.3 仿真及其分析
    7.4 光收发模块的测量分析
        7.4.1 初测(发射部分)
        7.4.2 结果及分析
        7.4.3 终测(接收部分)
        7.4.4 结果及分析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OLT 端光模块原理图
附录B ONU 端光模块原理图
附录C OLT 端光模块PCB 图
附录D ONU 端光模块PCB 图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GSM900/1800双频移动电话射频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本论文选题的背景
第二章 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及特点
    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2.2 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
    2.3 GSM系统的主要特点
    2.4 GSM系统主要射频指标
第三章 GSM移动电路基本工作原理及技术方案分析
    3.1 GSM移动电话近零中频射频方案基本工作原理
        3.1.1 收信机总体概述
        3.1.2 发信机总体概述
    3.2 数字移动电话射频电路技术方案分析
        3.2.1 收信机技术方案分析
        3.2.2 频率合成器技术方案分析
        3.2.3 发信机调制器技术方案分析
        3.2.4 发信机功率放大电路技术方案分析
第四章 GSM系统的主要技术原理
    4.1 GSM系统调制技术
        4.1.1 移动通信对调制方式的要求
        4.1.2 最小频移健控调制的数学表达描述及性能分析
        4.1.3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调制的原理及特点
    4.2 GSM系统采用的分集技术
第五章 本项目使用的主要射频芯片介绍
    5.1 收发信芯片 MC13712 介绍
    5.2 射频功率放大器及波段切换开关模块 MMM6010 介绍
第六章 射频电路详细设计
    6.1 天线指标分配
    6.2 射频功率放大器输出谐波抑制滤波器设计
    6.3 射频功率放大器功率控制特性测量及上升/下降沿控制曲线的生成
        6.3.1 MMM6010 功率控制曲线测量
        6.3.2 GSM标准对发信机输出功率/时间包络和瞬态频谱的要求
        6.3.3 瞬态频谱数学分析
        6.3.4 发射脉冲形状控制原理及脉冲形成
        6.3.5 MG238 项目自动功率控制(APC)的实现
    6.4 声表面波滤波器及其输出匹配电路设计
        6.4.1 平衡电路匹配技术原理
        6.4.2 平衡电路阻抗匹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6.5 频率合成器原理及环路滤波器设计
        6.5.1 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6.5.2 频率合成器指标要求分析
        6.5.3 环路滤波器设计以及性能分析
        6.5.4 系统相位误差分析
    6.6 电路板设计
        6.6.1 MG238 项目的电路板板层结构及走线定义
        6.6.2 传输线设计
        6.6.3 射频电路板设计
    6.7 分立元器件的选择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项目中使用的主要仪表
致谢

四、低功率模式的MAX2291增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油田钻井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石绍福.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2]PON光链路终端的小型一体化模块的设计[D]. 李立.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2)
  • [3]GSM900/1800双频移动电话射频电路设计[D]. 邵一祥.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4]低功率模式的MAX2291增益控制[J]. 王险峰. 无线电工程, 2002(12)

标签:;  ;  ;  ;  ;  

MAX2291 低功耗模式下的增益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