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下水源扩建方案对比分析

新疆喀什地下水源扩建方案对比分析

一、新疆喀什市地下水水源地扩采方案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21)在《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演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内陆干旱地区出现各种不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地下水调查、评价及管理工作备受关注。本文在对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水化学检测数据,综合运用基于熵权的水质指数法(WQI)、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地统计、遥感、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地下水水质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揭示水质演化机制,为实现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地表水pH范围为7.40~8.33,均值为7.92,整体呈弱碱性。河水、渠水和水库水的溶解性总固体(TDS)均值呈现依次递增的趋势,其中河水的TDS均值为429.24 mg·L-1,高于世界河流的平均值(115 mg·L-1)。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Na和SO4·HCO3·Cl-Ca·Na·Mg型,渠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l-Ca·Na型,水库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Na·Ca型。叶尔羌河沿程河水TDS呈连续增加趋势,提孜那甫河沿程河水TDS呈连续波动变化,而主要离子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2)1980~2018年地下水pH整体呈中性或弱碱性。TDS和TH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其潜水和浅层承压水的主要离子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南低北高的趋势,pH则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1980~2018年NO2-和NH4+检出率均较低,浓度均值较低,而NO3-检出率均较高,浓度均值较高。据2014年和2018年研究区地下水中F-、I-、As和重金属的检测数据,F-、Fe和Mn浓度检出率高;2014年As的检出率较高;2018年Ni的检出率较低,其余指标检出率均较低。(3)地下水水质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980、2010、2014和2018年地下水水质超标率分别为75.00%、88.46%、95.83%和91.51%,其中SO42-、TH、TDS、Cl-、Na+指标超标比例较大。基于熵权的水质指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80年地下水WQI均值为140.02,水质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分别为8.33%、41.67%、29.17%、12.50%和8.33%。2010年WQI均值为153.81,水质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分别为3.85%、46.15%、26.92%、11.54%和11.54%。2014年WQI平均为234.20,水质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分别为12.50%、25.00%、22.22%、8.33%和31.95%。2018年WQI均值为173.63,水质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分别为7.55%、34.91%、22.64%、19.81%和15.09%。(4)基于地统计来分析WQI的空间相关性,以决定系数和最小残差平方和判断最佳拟合模型及精度。2014年潜水和浅层承压水WQI均采用高斯模型拟合效果最好,2018年潜水和浅层承压水WQI分别采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2014年潜水和浅层承压水以及2018年浅层承压水的WQI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2018年潜水WQI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2014和2018年潜水WQI均呈现南低北高的趋势,2014和2018年浅层承压水WQI总体均呈现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5)1980~2018年地下水的WQI均值呈现“增→增→减”的变化趋势,单一结构潜水的WQI均值整体呈现“增→减→减”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承压水区潜水的WQI均值呈现“减→增→减”的变化趋势,浅层承压水的WQI均值呈现“增→减→减”的变化趋势。(6)对地下水水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表明地下水水化学主要受岩石溶滤,蒸发浓缩作用影响。地下水水化学离子主要受蒸发盐岩的溶解和硅酸盐矿物风化水解。岩盐、石膏和硬石膏等蒸发岩矿物的溶解是地下水水化学离子浓度的主要来源。除了矿物溶解外,阳离子交换作用也较为显着,人类活动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7)1980~2018年地下水水化学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F1)、水化学环境(F2)和人类活动因子(F3)3个主要因子控制。F1的贡献率最大,有减弱的趋势;F2和F3的贡献率虽较小,但总体呈现增加趋势。(8)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变化与地下水水质关系较大。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水域面积大幅减少时,地下水WQI升高,水质恶化;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小,而水域面积大幅增加时,WQI降低,水质恶化趋势减缓。

宋慈[2](2020)在《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探究生态功能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及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实现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协调发展,对国家绿色发展空间的维护、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期定位于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张家口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水源涵养目标又对当地产业发展形成了硬性约束。本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两山”理论为指导,针对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构建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以张家口市为例,分析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生产方式转变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模型,为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有效转化提供框架思路。在多系统整体性框架下,从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角度阐释“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并从“资源-资产-资本”之间的转化关系入手提出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阐述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即发展偏好、技术进步、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补偿)和路径机制(即产业转换机制、金融机制、财政机制、市场机制)。(2)提出并核算了水源涵养价值,通过编制2012年张家口市投入产出表、核算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构建了以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动态优化模型,并以张家口市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和模拟实验。实现了用一个目标函数同时反映水资源消耗、水环境损害和水源涵养效益对经济发展的正负向影响,丰富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设定,也为以往只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核算的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指标的可预测性提供了模型参考。模拟期内,水量保持和水环境控制两个水源涵养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到2035年,张家口市森林和草地总持水量达132万立方米,向北京供应的地表水资源量5.25亿立方米;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处理能力逐年提高,模拟期末COD可实现零排放;水源涵养价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加4247.3亿元和4155.3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6.73%和6.79%。(3)基于转化机理,结合模拟结果,分析提出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即增加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的转化、拓展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和分配、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等。

郑竹艳[3](2020)在《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八里河流域位于淮河支流—沙颍河下游,面积约480 km2,农业高度集约化,种植业和粉条加工业是其主要产业,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及淀粉废水回灌成为其重要污染源。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构成流域内重要污染形式,导致局部地表水环境急剧恶化,不仅使沙颖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受到影响,可能对居民生活饮用浅层地下水水质构成一定威胁。为了调查八里河流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环境现状,研究影响水质特征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一定依据。为此,本论文选取我国农业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沙颍河下游的八里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调查流域水环境现状和污染源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采集样本、室内测试分析(15个常规指标和6个污染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水化学组分分析、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特征,探讨了淀粉废水灌溉对浅层地下水影响,以及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质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成果如下:(1)八里河流域地表水氮、磷、COD严重超标,其中柳沟水质最差,为污染最为严重的支流。主要受沿途淀粉废水、畜禽养殖污水、化肥农药、生活污水等影响。(2)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属于中性偏弱碱性水,地下水中的Ca2+,Mg2+和重碳酸盐含量较多,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水中“三氮”、CODMn含量偏低,“三氮”浓度位于Ⅲ类标准以内,仅少数水的CODMn浓度超过Ⅲ类标准,因此,浅层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3)通过对灌溉区—耿棚镇附近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发现,硝氮、亚硝氮含量未超过Ⅱ类标准,氨氮含量处于Ⅱ类(≤0.10 mg/L)附近,但CODMn含量超过Ⅲ类标准(≤3.0 mg/L)。因此,高浓度淀粉废水灌溉排放,会对局部地段浅层地下水水质有一定影响。(4)以耿棚镇淀粉废水回灌为对象,淀粉试验场为典型污染区,模拟污染物从地表-包气带-含水层的迁移过程,发现运行至20年时,废水扩散至4.03 km2,中心浓度达31.0 mg/L,污染晕水平运移距离达2.40 km,但垂向运移距离仅为0.017 km,揭示了中间弱透水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污染物从潜水含水层向下部微承压含水运移速度和扩散能力。(5)影响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的因素除了水文地质条件,农业灌溉也对局部地区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图[49]表[17]参[90]。

钟健宇[4](2020)在《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喀什地区苦咸水效能调控》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饮用水水质要求不断提高。喀什地区地表水稀少,且常年受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水污染,其水质难以达到饮用标准。目前该地区主要以深层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其总溶解性固体及硬度超标,常规水处理工艺净化效果有限。纳滤组合工艺在分散式供水及苦咸水淡化方面具有工艺优势,本课题将开展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喀什地区苦咸水的效能研究,优化工艺运行参数,总结纳滤组合工艺处理苦咸水运行管理经验,并建立突发污染应对机制。本课题首先对喀什地区水质进行调研,分析当地水质特性风险和成因。据此明确实验模拟配水水质,并进行超滤纳滤小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滤最佳运行压力0.04 MPa,纳滤最优运行压力和错流速率为别为0.75 MPa和0.1 m/s。并指出停运对纳滤膜过滤效能造成的影响比膜种类及本底成分不同的影响更显着。其次,本课题对两套纳滤组合工艺进行运行效能分析、工况调节以及成本核算。效能分析表明两套装置运行正常,但阻垢剂投加不当导致后期运行出现问题。针对回收率、阻垢剂、压力等工况进行现场调节,并进行化学清洗后,两套装置明显恢复性能。依据现场数据核算纳滤组合工艺成本约1.74元/m3。基于水质调研和饮用水安全风险因子分析,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突发污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物污染以可逆的滤饼层污染为主,对产水水质影响小;重金属Cu2+污染对膜比通量影响小,但会促升不可逆阻力,且当负荷高于5 mg/L时存在产水安全隐患。化学清洗可缓解有机物污染,在持续有机负荷冲击下纳滤膜寿命仍可保持4年。沸石吸附处理水中的重金属实验表明,沸石对Cu2+静态吸附量3.03 mg/g,动态吸附容量2.11 mg/g,且吸附有效缓解不可逆阻力(>75%)。

阿尼克孜·麦麦提[5](2020)在《喀什地区1990年~2018年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结合喀什地区不同地下水观测井1990年~2018年埋深观测数据,对其不同区域的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地区西部地下水埋深较高,年及季节变化特征较小,东部埋深较低,年及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呈现明显的递减变化。南部和北部地区地下水埋深变化总体较为平稳。研究成果对于喀什地区地下水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孟祥雨[6](2020)在《引哈济党调水工程对苏干湖盆地生态敏感区域地下水生态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是从大哈尔腾河向党河水库调水的水利工程,早在1958年有就专家学者指出,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敦煌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终极手段。但由于调水工程一方面带来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状况,打破了原有的水循环特征和生态平衡,如果规划不当,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引哈济党工程一直未曾开展,2004年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中,水利部做出回应认为引哈济党工程涉及生态敏感地区,认为在开展工程之前要慎重规划和考虑。引哈济党调水工程输水和调水区域均为干旱地区,而调水区域的苏干湖盆地更是我国重要保护湿地之一。本论文研究目的是对苏干湖盆地中的生态敏感区域(大小苏干湖湿地和努呼图地下水浅埋区)在不同调水方案情况下,生态敏感区域地下水循环系统受影响程度,最终确定最适宜的调水方案。本论文通过对苏干湖盆地的现场踏勘和数据收集,确定了研究范围,分析了边界条件;建立了该区域的水文地质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校核了苏干湖盆地初始渗流场;并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和需水量的大小,确立了调水量为0.8、1.0、1.2和1.5亿m3/a四种不同的调水方案,以及5、10、20和50年的调水周期;在初始渗流场基础上,分别模拟了不同调水方案以及调水周期下,调水对生态敏感区域努呼图地下水浅埋区以及大小苏干湖湿地的地下水生态影响,将预测结果以图表以及图片的形式直观展示并加以分析。根据对比和分析模拟结果,在尽可能多的保证调水充足,同时减少水位下降幅度,避免湖面缩减过度的原则下,得出1.0亿m3/a的调水方案最为适宜。而且得出在预测过程中生态敏感区域努呼图地下水浅埋区以及大小苏干湖湿地水位下降均呈现西侧水位下降缓慢,东侧水位下降迅速的态势;同时得出努呼图地下水浅埋区在不同调水方案以及调水周期下水位降幅情况,其中0.8、1.0、1.2和1.5亿m3/a调水方案下50年末的水位降幅分别为0.16-28.73、0.18-32.01、0.25-43.85和0.29-48.08m;大苏干湖在不同不同调水方案以及调水周期下湖面缩减率,其中0.8、1.0、1.2和1.5亿m3/a调水方案下50年末的湖面缩减率分别为4.76%、4.97%、6.84%和7.33%。最终为引哈济党调水工程对该区域地下水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和调水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王冬至,梁建辉[7](2019)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以阿克苏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阿克苏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以阿克苏市16个水位监测井的水样数据为基础,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表明,水样中达Ⅲ类水质标准的占81.25%,其中优良和良好的水质占43.75%,而极差和较差的水质有18.75%。通过与F值评分法结果对比发现,层次分析法由于采用了变化的权重对评价因子进行处理,同时综合考虑了全部评价因子对水质的贡献与因子间的相互联系,因而能更全面有效地利用水样的监测数据,使评价结果比较符合实际的水质状况,为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客观地反映出水体的实际情况,应根据实际的监测数据与评价目的合理地选择评价方法。

肖亚奇[8](2018)在《新疆焉耆盆地绿洲灌区地下水硝态氮运移趋势研究》文中提出新疆焉耆盆地是典型的干旱内陆河灌区,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及加工番茄和色素辣椒为主,盆地内的灌溉面积从1956年的4.40×104hm2发展到2016年的14.19×104hm2,由于有限的地表水难以维持现有的灌溉面积,因此导致了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盆地内地下水资源量为9.20×108m3,2016年实际开采量已达到7.97×108m3,远大于可开采量4.00×108m3。近年来随着焉耆盆地地下水的过度利用及氮肥的大量施用使得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面临着快速增加的风险。因此,本研究以硝态氮从土壤到地下水的迁移转化为主线,通过田间试验和野外调查,分析冬灌条件下硝态氮的迁移累积过程及淋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基于MODFLOW的地下水系统的水流模型及硝态氮相耦合的溶质运移模型,进一步认识硝态氮在含水层中的迁移特征,对不同开采方式与施肥制度组合下的情景进行模拟,研究成果如下:(1)冬灌和不同农田种植类型对硝态氮在土壤垂向迁移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土壤剖面之间硝态氮含量与分布特征存在显着差异,且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生育期末土壤硝态氮主要在0~60cm土层累积,冬灌是硝态氮淋失最直接的影响,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硝态氮的淋洗效果在表层(0~10cm)最显着,60~100cm各土层硝态氮淋洗效果较明显,番茄、辣椒、玉米淋洗率分别为48.5%、27.7%、42.5%。在整个0~100cm土层,番茄地土壤淋洗率达52.4%,易于硝态氮向深部运移。(2)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淋失过程较为复杂,受土壤质地、地下水埋深、灌水、施氮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逐年增大的氮肥施用量是影响潜水水质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其正在以平均每年17.3kg/hm2的速度迅速增加,已造成潜水硝态氮浓度年际快速增加、承压含水层硝态氮浓度年际波动增加的趋势。(3)灌区潜水已受到硝态氮污染,潜水中硝态氮的含量从1996年的小于1mg/L增加到了目前的15.75mg/L,上升速率呈加快的趋势。超标率(超限值>10mg/L)达21.5%,严重超标率(超限值>20mg/L)达8.1%,且主要分布在土壤质地为砂砾石的区域,中深层地下水硝态氮的浓度虽未超标,但具有受潜在污染的风险。(4)预测硝态氮在不同含水层迁移特征表现为:潜水硝态氮浓度呈线性上升趋势,2030年浓度上升至11.43mg/L,超过Ⅱ类地下水质量标准;同时浅层承压水硝态氮浓度也在持续上升,2030年浓度达到4.00mg/L,加剧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风险,中深层承压水硝态氮浓度基本维持在Ⅰ类地下水质量标准。(5)通过对不同开采方式与施肥制度组合的四个情景模拟,得出地下水质劣化程度与开采规模及施肥量呈正相关关系,采用情景二﹣用水总量控制下的地下水开采量与控制适宜的施肥量,是发展节水低肥技术,维系灌区地下水质合理可行的方案。

管隆垚[9](2018)在《基于水质约束的喀什三角洲地下水开采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喀什三角洲是南疆地区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也是丝绸之路通向南亚地区的重要节点。该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原生水质不佳,高硫酸盐水分布广泛,水质型缺水突出,严重制约了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该区的居民身体健康。近年来,相关单位围绕高硫酸盐区地下淡水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如何保障在开采淡水过程中不引起高硫酸盐水入侵这一实际问题,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因此,探讨高硫酸盐地下水成因和淡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该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和新疆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为依托,以高硫酸盐地下淡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目标,以第四纪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和水文地球化学等学科为指导,通过野外调查、原位示踪试验、土柱淋滤实验和数值模拟为手段,分析了高硫酸盐地下水成因,构建了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相耦合的数值模型,开展了基于水质和生态双重约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研究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水源保障。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成果:(1)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区分为库山河-盖孜河地下水流系统和克孜勒河-恰克马克河地下水流系统。克孜勒河-恰克马克河地下水系统的浅层地下水硫酸盐超标,深层地下水存在少量优质淡水;乌鲁阿特河-盖孜河-库山河地下水系统硫酸盐含量相对较低,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可适用于生活饮用。山前的新近系含有石膏等矿物的地层是高硫酸盐地下水的重要物源,干旱的气候条件和滞缓的地下水径流速度是主要的形成条件。(2)通过研究区地下水硫酸盐均衡分析发现,农田灌溉对土壤包气带的淋滤是地下水硫酸盐的主要输入源,其对硫酸盐地下水形成的贡献为76.29%;流经山前硫酸盐地层的侧向径流携带的硫酸盐是次要的输入源,其对硫酸盐地下水形成的贡献为18.72%。人工开采是地下含水层硫酸盐主要的输出源之一,占43.1%。由此看见,农田灌溉和人工开采等人类活动改变了地下水硫酸盐的重新分布特征和富集状况。(3)在综合分析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地下水流数值仿真模型以及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以Visual MODFLOW软件为平台,以WHS(稳定共轭梯度法)作为运算方法,采用PEST进行了参数反演计算,保证了数值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性和可靠性,为不同开采方案下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的模拟预测奠定了基础。(4)为保证地下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前提,以开发地下淡水资源为目的,设计了四种预测方案,进行了不同方案下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的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保障工农业用水、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高硫酸盐水不入侵淡水区的前提下,在盖孜河冲洪积扇现状开采10万m3/d的基础上,可再增加乌鲁阿特河冲洪积扇60万m3/d、库山河冲洪积扇20万m3/d和阿图什地区承压水5万m3/d的开采量,为喀什三角洲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优质水源保证。

栾风娇[10](2017)在《新疆南部典型区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富集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氟是人体内必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化学性质活泼、离子形态易溶于水并被人体所吸收,是牙齿和骨骼不可缺少的矿物质,但同时也是一种有毒元素,F-含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危害人体健康,从而引起地方病,其中以氟过剩引起的氟中毒危害较大。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尤其是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关中盆地氟中毒现象最为严重。为了解新疆南部典型地区喀什地区地下水中氟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以地下水中的氟为研究对象,根据典型区的地下水水样测试数据,对喀什地区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规律、富集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平面上,喀什地区西部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中的F-含量没有明显的分带性;喀什地区东部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中的F-含量在平面上基本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分布。垂向上,喀什地区西部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承压水中F-含量表现为深层承压水>浅层承压水;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承压水中F-含量表现为浅层承压水>深层承压水。(2)研究区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自含氟矿物和含氟土壤以及含氟地表水。(3)研究区地形是影响潜水F-富集的主要外在因素;而水文地质条件则是影响承压水F-富集的重要外在因素。(4)高氟地下水在特定的pH值范围内出现,而且地下水的弱碱性环境对F-的富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TDS、总硬度(TH)、HCO3-、Na+环境下,有利于地下水中F-的富集。研究区高氟地下水所表现出的水化类型与前人研究高氟地下水类型以HCO3型水为主不相符,是由于研究区地下水中的TDS过高所导致的。(5)F-与Ca2+的活度关系和饱和指数表明高氟地下水是由于萤石的溶解造成的,同时白云石和方解石的沉淀使Ca2+和Mg2+的含量逐渐减少,为F-的富集提供了条件。Gibbs图解法表明喀什地区平原区高氟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及蒸发双重作用影响,且蒸发作用强于岩石风化作用。(6)运用PHREEQC软件,计算了潜水、浅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在模拟路径上的各矿物的转移量,结果表明:地下水中F-含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于萤石矿物的溶解。

二、新疆喀什市地下水水源地扩采方案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喀什市地下水水源地扩采方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演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 其它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4.2 地下水主要组分特征
    4.3 地下水“三氮”特征
    4.4 地下水氟、碘、砷
    4.5 地下水重金属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
    5.1 地下水质量评价
    5.2 地下水水质空间演化特征
    5.3 地下水水质时间演化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水质形成机理分析
    6.1 2018年地下水水质成因
    6.2 1980~2018年地下水水化学因子分析
    6.3 198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1.1.2 生态功能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1.1.3 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性研究成果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2.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研究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2.3 水源涵养研究
        2.3.1 水源涵养功能机制研究
        2.3.2 水源涵养效益研究
    2.4 最优化模型研究
        2.4.1 多目标优化模型
        2.4.2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2.5 文献述评
3 基于“两山”理论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机理分析
    3.1 “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1.1 思想萌芽和理论提出阶段
        3.1.2 解读深化和发展完善阶段
        3.1.3 体系成型和升华指导阶段
    3.2 “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
        3.2.1 “绿水青山”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
        3.2.2 “两山”理论的多系统整体性分析
    3.3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
    3.4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
        3.4.1 发展偏好
        3.4.2 技术进步
        3.4.3 土地利用方式
        3.4.4 生态补偿
    3.5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机制
        3.5.1 产业转换机制
        3.5.2 金融机制
        3.5.3 财政机制
        3.5.4 市场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张家口市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4.1 地理位置和区域定位
    4.2 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4.2.1 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4.2.2 矿产资源现状及问题
        4.2.3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4.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3.1 经济发展
        4.3.2 居民生活
    4.4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构建
    5.1 模型设定
        5.1.1 前提假设与模型框架
        5.1.2 土地利用方式和水污染物质分类
        5.1.3 污水处理技术引入
        5.1.4 政策组合
        5.1.5 数据来源
    5.2 模型基础
        5.2.1 投入产出表编制
        5.2.2 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核算
    5.3 模型构建
        5.3.1 目标函数
        5.3.2 社会经济子模块
        5.3.3 水量保持子模块
        5.3.4 水环境控制子模块
        5.3.5 水资源供需子模块
    5.4 外生参数设定
    5.5 本章小结
6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动态优化分析
    6.1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模拟
        6.1.1 情景设置
        6.1.2 各情景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1.3 最优情景选择
        6.1.4 模型检验
    6.2 最优情景下水源涵养功能和价值实现情况
        6.2.1 水量保持功能
        6.2.2 水环境控制功能
        6.2.3 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
    6.3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分析
        6.3.1 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转化
        6.3.2 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拓展
        6.3.3 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及分配
        6.3.4 新兴主导产业培育与发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活动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
        1.2.2 地下水水质特征
        1.2.3 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数值模拟
        1.2.4 区域地下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系
    2.2 社会经济
    2.3 地质概况
        2.3.1 区域地质
        2.3.2 第四系地层
    2.4 水文地质
        2.4.1 含水层组
        2.4.2 地下水补径排
        2.4.3 地下水动态
3 采样与测试
    3.1 采样背景
    3.2 采样方法
    3.3 采样地点
    3.4 测试方法
4 八里河流域水质特征
    4.1 地表水水质特征
        4.1.1 地表水污染组分特征
        4.1.2 地表水常规组分特征
    4.2 地下水水质特征
        4.2.1 地下水污染组分特征
        4.2.2 地下水常规组分特征
5 灌溉试验场浅层地下水试验及监测
    5.1 试验场选取
    5.2 试验场设计与施工
        5.2.1 观测孔设计
        5.2.2 观测孔施工
    5.3 水文地质试验
        5.3.1 松散层结构
        5.3.2 含隔水层结构
        5.3.3 试验过程
    5.4 试验场浅层地下水观测
        5.4.1 各观测孔水位动态变化
        5.4.2 试验区浅层地下水流场
    5.5 试验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
6 试验场浅层地下水数值模拟
    6.1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
        6.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6.1.2 数学模型
        6.1.3 地下水水流模拟
    6.2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
        6.2.1 污染物运移模型
        6.2.2 数学模型
        6.2.3 污染物溶质运移模拟
    6.3 小结
7 浅层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
    7.1 自然条件
        7.1.1 水文条件
        7.1.2 水文地质条件
    7.2 人类活动
        7.2.1 农业活动
        7.2.2 生活污染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喀什地区苦咸水效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喀什地区苦咸水处理现状
        1.1.1 喀什地区水资源现状
        1.1.2 喀什地区水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
    1.2 纳滤分离原理与应用现状
        1.2.1 纳滤分离原理
        1.2.2 纳滤膜材质形式
        1.2.3 纳滤的预处理
    1.3 双膜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3.1 国外双膜工艺的应用
        1.3.2 国内双膜工艺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用水
        2.1.3 实验用膜
    2.2 实验组别
        2.2.1 超滤/纳滤处理苦咸水实验研究
        2.2.2 超滤纳滤处理喀什地区苦咸水中试研究
        2.2.3 纳滤组合工艺处理突发污染苦咸水
    2.3 检测与分析方法
        2.3.1 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2.3.2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2.3.3 膜表征方法
第3章 超滤/纳滤处理喀什苦咸水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喀什地区水质调研分析
        3.2.1 水源水质基本信息
        3.2.2 风险因子分析
        3.2.3 水质调研结果
    3.3 超滤预处理实验研究
        3.3.1 超滤预处理的优势
        3.3.2 超滤膜污染分析
        3.3.3 超滤连续运行试验研究
    3.4 纳滤处理苦咸水实验研究
        3.4.1 操作条件对纳滤膜通量的影响
        3.4.2 纳滤膜污染分析
        3.4.3 长期纳滤膜运行通量与污染
        3.4.4 纳滤膜产水水质
    3.5 纳滤停运影响研究
        3.5.1 选定评估指标
        3.5.2 纳滤压力与膜种类
        3.5.3 水体本底成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喀什地区苦咸水中试研究
    4.1 引言
    4.2 中试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4.2.1 中试运行概况
        4.2.2 运行情况整理
        4.2.3 运行情况分析
    4.3 中试调试
        4.3.1 回收率调节
        4.3.2 化学清洗与膜污染评价
        4.3.3 膜元件更换
        4.3.4 预处理工艺及阻垢剂调试
    4.4 运行效益分析
        4.4.1 净水效能与膜损耗
        4.4.2 运行成本核算
    4.5 运行总结及建议
        4.5.1 运行总结
        4.5.2 运行建议
第5章 纳滤组合工艺处理突发污染苦咸水
    5.1 引言
    5.2 有机物突发污染模拟研究
        5.2.1 膜比通量变化
        5.2.2 纳滤膜污染分析
        5.2.3 抗污染能力分析
    5.3 重金属突发污染模拟研究
        5.3.1 膜比通量变化
        5.3.2 膜污染分析
        5.3.3 抗冲击能力
    5.4 突发水质污染的应急机制构建
        5.4.1 化学清洗及调控
        5.4.2 沸石吸附处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喀什地区1990年~2018年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概况
2 不同区域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分析
    2.1 年尺度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分析
    2.2 月尺度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分析
    2.3 季节尺度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分析
3 结论

(6)引哈济党调水工程对苏干湖盆地生态敏感区域地下水生态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地区研究现状
        1.2.2 生态敏感区研究现状
        1.2.3 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2.4 区域地下水模拟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划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形
        2.1.2 地貌
    2.2 水文、气象、地质条件
        2.2.1 水文条件
        2.2.2 气象条件
        2.2.3 地质条件
    2.3 敏感区域界定及划分
        2.3.1 敏感区域界定
        2.3.2 敏感区域划分
    2.4 敏感区域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模型建立与检验
    3.1 软件模拟的背景和应用
    3.2 模型范围与边界条件
    3.3 参数的设定
        3.3.1 补给参数
        3.3.2 排泄参数
        3.3.3 渗透系数与给水度参数确定
    3.4 模型的构建
        3.4.1 数学模型
        3.4.2 概念模型
        3.4.3 初始渗流场模型
    3.5 模型的检验和校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调水方案对敏感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4.1 调水方案的选择
    4.2 敏感区域地下水位变化模拟
        4.2.1 努呼图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水位变化模拟
        4.2.2 大小苏干湖湿地地下水水位变化模拟
    4.3 敏感区域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4.3.1 努呼图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4.3.2 大小苏干湖湿地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4.4 敏感区域生态变化分析
        4.4.1 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植被枯萎
        4.4.2 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塌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以阿克苏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层次分析法
    1.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1.2 构造判断矩阵
    1.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构造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2.1.1 构造(A-B)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2.1.2 构造(Bi-C)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2.2 确定水质类别总排序
    2.3 评价方法结果对比
3 结论

(8)新疆焉耆盆地绿洲灌区地下水硝态氮运移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总体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水资源量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5 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
    2.6 社会经济概况
    2.7 水环境质量状况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硝态氮迁移累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3.2 硝态氮分布特征及累积情况
    3.3 硝态氮淋洗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焉耆盆地地下水流模拟
    4.1 水土平衡法
    4.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4.3 区域模型的建立
    4.4 模型率定与参数识别
    4.5 地下水开采量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硝态氮溶质运移模拟
    5.1 地下水硝态氮时间变化特征
    5.2 地下水硝态氮运移模型
    5.3 地下水硝态氮污染预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水质约束的喀什三角洲地下水开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生态环境
    2.2 地质地貌条件
        2.2.1 地质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赋存条件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3.3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三章 区域地下水高硫酸盐分布特征及盐均衡分析
    3.1 区域地下水高硫酸盐分布特征
    3.2 高硫酸盐地下水成因分析
        3.2.1 物源
        3.2.2 气候及水文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3 地下水硫酸盐均衡计算
        3.3.1 硫酸盐均衡计算原理
        3.3.2 硫酸盐淋滤模拟实验
        3.3.3 地下水硫酸盐输入量计算
        3.3.4 地下水硫酸盐输出量计算
        3.3.5 地下水硫酸盐均衡分析
第四章 区域地下水流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1 模拟区范围确定
        4.1.2 含水层概化
        4.1.3 边界条件概化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2 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
        4.2.3 参数分区
        4.2.4 模型中各源汇项的处理
    4.3 模型识别验证
        4.3.1 模型识别与验证的依据
        4.3.2 识别验证拟合要求
        4.3.3 模型识别与验证的方法
        4.3.4 识别验证结果分析
    4.4 模型可靠性分析
第五章 基于水质约束的地下水开采方案
    5.1 地下水开采的约束条件
        5.1.1 水量约束
        5.1.2 生态水位约束
        5.1.3 水质约束
    5.2 开采方案设计及开采效应预测分析
        5.2.1 水源地开采方案设计
        5.2.2 模型预测期相关问题的处理
        5.2.3 模型预测结果
    5.3 优化方案的确定
    5.4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疆南部典型区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富集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 地下水水质概况
第3章 样品数据来源和分析测试
    3.1 数据来源
    3.2 取样点布设及采样
    3.3 指标与方法
    3.4 水样测试数据检验
第4章 地下水氟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4.1 地下水中氟的平面分布特征
    4.2 地下水中氟的垂向分布特征
    4.3 地下水中氟的来源
    4.4 小结
第5章 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富集因素
    5.1 高氟地下水富集因素
    5.2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对氟含量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高氟地下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6.1 溶解-沉淀作用
    6.2 蒸发-浓缩过程
    6.3 阳离子交换过程
    6.4 典型剖面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新疆喀什市地下水水源地扩采方案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演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 张杰. 新疆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D]. 宋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八里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郑竹艳.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4]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喀什地区苦咸水效能调控[D]. 钟健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喀什地区1990年~2018年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分析[J]. 阿尼克孜·麦麦提. 陕西水利, 2020(05)
  • [6]引哈济党调水工程对苏干湖盆地生态敏感区域地下水生态影响分析[D]. 孟祥雨.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以阿克苏市为例[J]. 王冬至,梁建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8)
  • [8]新疆焉耆盆地绿洲灌区地下水硝态氮运移趋势研究[D]. 肖亚奇.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基于水质约束的喀什三角洲地下水开采方案研究[D]. 管隆垚. 长安大学, 2018(01)
  • [10]新疆南部典型区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富集因素研究[D]. 栾风娇.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新疆喀什地下水源扩建方案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