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飞行员情绪状态和认知表现的病例对照研究

神经症飞行员情绪状态和认知表现的病例对照研究

一、飞行人员神经症患者情绪状态与认知作业成绩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1](2021)在《意象对话技术对酒精依赖患者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酒依赖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酒精脱瘾后的高复发率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尚无有效根除疾病的方法。酒依赖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生理、心理问题,不仅造成了躯体上的伤害,也威胁着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安宁,降低了生产率,因饮酒而发生了很多众多的交通事故,在酒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件也层出不穷。酒精依赖患者常常合并有抑郁、焦虑,一部分则有人格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内心冲突、协调矛盾的人际关系、对戒酒行为给予指导,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坚定戒酒决心,建立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自2020年6月起,笔者用半年的时间在云南省精神病院实习,在此期间以住院戒酒患者为研究对象,做了深度访谈,其中接受心理咨询的5人,每人咨询次数8次。本研究试图用一种新的疗法——意象对话技术(Imagery Communication Therapy)尝试对酒精依赖患者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辅助药物治疗,期望能够发现酒精依赖患者饮酒行为背后的一些心理动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饮酒频次,延长戒断保持时间。研究使用SCL-90量表测查来访者心理咨询前后及三个月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使用酒精障碍量表(AUDIT)了解来访者咨询前的酒精依赖程度,并在出院后三个月追踪测量戒酒情况和酒精依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酒精依赖患者在接受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改善,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不明显,在三个月后追踪测量时仍比对照组有明显下降。饮酒渴求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相似的变化。追踪测量时,干预组酒精依赖者的酒精障碍量表(AUDIT)总分比前测时有明显下降,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干预组的每次饮酒量比前测时有明显下降,和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干预组咨询后保持戒断的时间延长,饮酒频次降低,对照组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意象对话技术改善了酒精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2、意象对话技术降低了酒精依赖患者的饮酒渴求。3、意象对话技术激发了酒精依赖患者的戒酒动力。4、将消极意象转化为积极意象,调用来访者的积极子人格替代消极子人格,增加不同子人格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酒精依赖患者减少饮酒行为。5、与单纯药物治疗生理成瘾组相比,辅助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更好地减轻了对酒精的渴求,提升了酒精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酒精依赖者的心理脱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减少了饮酒行为,延长了戒断保持时间。最后,对酒精依赖患者的饮酒原因和心理动力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对酒精依赖患者心理咨询方面的建议,希望本研究对酒精依赖患者心理脱瘾的咨询有一些参考借鉴意义。

刘雨耕[2](2020)在《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个人生活能力以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的精神科药物治疗及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改良森田疗法。运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PANSS量表减分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代谢指标(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评价治疗效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改良森田疗法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PANSS量表阴性分(组间:F=10.30,P=0.002)和总分(组间:F=4.360,P=0.041)差异显着,研究组的PANSS量表阴性分和总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MMSE量表定向力(组间:F=4.117,P=0.047)和语言能力(组间:F=5.017,P=0.029)差异显着,研究组的MMSE量表定向力和语言能力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SDSS量表中社会性退缩(χ2=7.191,P<0.05),个人生活自理(χ2=6.096,P<0.05),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χ2=6.705,P<0.05)较对照组有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ADL量表分(组间:F=4.766,P=0.033)差异显着,研究组的ADL量表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PANSS量表减分率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中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中的定向力及语言能力,社会功能中的社会性退缩、个人自理能力及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有一定改善,对PANSS量表减分率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无效。图0幅;表10个;参132篇。

马古兰丹姆[3](2020)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60年代起,舞蹈/动作治疗在国外被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与治疗中,并形成—套相应的治疗模式。国外研究表明,DMT治疗的形式与内容使自闭症儿童拥有愉悦的身体体验,同时对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国内在此领域则起步较晚,尤其在治疗流程、内容、具体实施、整体性评估等各个环节仍处于探索阶段,少数研究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个别训练进行了报告,涉及团体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效果研究的几乎属于空白。本研究在非临床环境下,立足于国内外学者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的研究成果,在身心范式的背景下研究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有效性,旨在探究自闭症儿童接受舞蹈/动作治疗干预后在身心领域的发展变化,归纳并总结出针对适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疗干预模式、实施流程和方法,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本研究在上海彩虹雨儿童智能康复中心的支持下,分别采取以下方案:1、选取28名自闭症儿童分为舞蹈/动作治疗组17人和对照组11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DMT干预实验,探讨干预前后在身体机能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大动作能力测试、ABC量表、CBCL量表、SRS量表、SCQ量表RBS-R量表、情绪识别测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2、选取17名自闭症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从质性研究角度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探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影响效果。3、选取1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凯斯腾伯格动作KMP侧写分析,量化分析5次视频录像中视频动作,了解个案的动作风格及情绪障碍,探讨其动作模式与心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为舞蹈/运动治疗评估提供—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得出: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社会交往领域和身体动作领域具有显着疗效。尤其是对自闭症儿童核心症状中的社交退缩及身体动作笨拙、协调性不佳等具有积极的提高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以其丰富的干预内容和健康、绿色的干预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身体感知、音乐律动、情感体验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认知等方面地发展。本研究中对舞蹈/动作治疗核心理念的正确把握、动作评估的实施、团体治疗方案的制定、干预内容、强度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及家长及时的反馈对治疗效果起关键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创造性舞蹈、镜像、模仿、双人合作动作和同步动作以及团体融合的音乐舞蹈/动作形式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影响。拉班芭特尼夫动作体系从身体教育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身体能力具有重要的改观。KMP动作观察工具可以了解、反映和扩展非言语的表达,并可以通过动作评估建立可行的动作处方,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社交和沟通,建立身体意识。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舞蹈/动作治疗可以积极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身心健康。本研究是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中国本土化推广应用的先行者,成果转化的“星希望”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公益项目,分别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等奖项。编写的《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康复手册》以及六级电视教学片,让更多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受益。此外,本研究成果还得到上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多次报道。

李璐丹[4](2019)在《社会支持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研究 ——以“爱康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轻化的趋势。伴随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提升,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也不断提高。然而,乳腺癌及其治疗手段对患者身体、心理及社会层面产生的破坏依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调查显示,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其中以抑郁情绪最为显着,而抑郁情绪会影响其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减轻并消除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对于该群体的身体、心理乃至社会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及问卷法,在客观、真实地呈现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表现的基础上,从中归纳总结有关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从理论层面对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估。从小组工作方法出发,为乳腺癌患者构建支持网络,提供专业支持、情感支持与人际支持,满足乳腺癌患者在康复信息、情绪宣泄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需要,进而达到缓解抑郁情绪的目的,并通过已形成的社会支持网络持续助力乳腺癌患者成员间互助功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笔者依据本小组工作实践与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乳腺癌患者在康复期需求存在差异,老年乳腺癌患者康复需求聚焦在身体康复及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小组工作能够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其中专业、情感与人际是重点介入维度。此外,笔者从本研究中探索并提炼出服务于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的有效服务模式,即在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介入乳腺癌患者服务中,要注重社会支持主体的多主化互动、社会支持方式的多学科融合与社会支持过程的多动力维系,以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有效、适切的服务,为乳腺癌患者的康复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姚文娟[5](2019)在《力量与爱:一名女性研究生接受心理咨询过程的生命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症可发生于任何人群,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杨玉岩,2012)。神经症性问题虽然不像神经症那么严重,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发展到神经症问题的程度。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经验累积是重要的。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的自我分析也是专业成长中的一部分,尤其是新手咨询师。笔者在接待了多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后,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女性研究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心理咨询方法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萨提亚家庭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精神分析方法等作为辅助。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心理咨询;第二阶段,深度访谈。通过深度访谈,笔者和来访者一起梳理生命故事。并且对照叙事资料,在不一致的地方补充完善,然后将她曲折的求助过程展现出来。探索影响她的心理问题解决的因素,心理咨询的有效因素以及生命叙事的梳理效果等。期望能给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患者及其身边人有益的参考。为研究者本人在神经症问题的咨询上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经验上的借鉴,获得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有效因素主要有:(1)认知行为咨询的有效性;(2)萨提亚家庭治疗对辅助解决个案家庭关系有益的帮助;(3)心理咨询的叙事效果;(4)自我经验参照对心理咨询的有益性借鉴;(5)关注积极因素是咨询改变的关键。2.女性研究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治疗思路(1)初期: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相结合;(2)抗争期:自我认同混乱期的应对;(3)改变期:不成熟防御机制的放弃;(4)关键期:焦虑情绪的处理。

韩秀霞[6](2019)在《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心理安全感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世界卫生组织[1](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1946年成立时对健康有如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身体虚弱的状态,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一般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一个人情绪良好可以使其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若情绪不佳则会降低甚至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相关的疾病。而身体状况的改变又会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顽疾,常常使人感觉烦躁、焦虑、忧虑、抑郁等,从而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我国古代,人们也早已认识到了情绪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在《黄帝内经·素问篇》[2]明确指出了情绪的重要性: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用现在的语言则说明:远古年代,那些深懂养生之道的人这样教导普通人:一个人要清静,要安闲,要排除杂念妄想,这样才能做到真气顺达通畅、精神于内安守,疾病也就无从发生。一个人无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或着能力有大有小,都不要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这样才能符合养生之道,反之就会生病。这说明远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智者就已经认识到情绪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情志不舒导致疾病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七情过度损伤五脏并有对应关系,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3],明确的阐述了人的负面情绪对不同器官或功能造成损伤。“恐伤肾”是七情导致内伤的经典理论之一,谷忠悦等[4]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和汉密顿抑郁问卷焦虑-躯体化因子相吻合的经脉、络脉、经筋病侯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足少阴肾经的各项指标高于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阴心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恐伤肾”的理论。目前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人的情绪在各类疾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引起医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因不良的情绪引起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而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临床心理治疗学中的重要疾病[5]。Mc Hugh R等人认为人的情感和心理因素会影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和预后[6]。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如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一些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血管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反应异常[7],但目前心理因素与肾脏疾病发病的相关性及心理治疗对疾病预后的影响鲜见报道。从基因层面上来说,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已经开始探索关于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功能基因。在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8](OMIM)中,有关数据已经表明:神经细胞的表达基因占总表达基因的60%,其中包括:40个人格基因座、12个情绪障碍基因座、15个惊恐基因座、5个猎奇性相关基因座、5个焦虑基因座、2个反社会人格基因座等。惊恐基因Stathmin(癌蛋白18)对焦虑症、恐惧症有很重要的意义,反复过度紧张造成的恐吓反应跟遗传性肌肉纤维活动持续性、可克氏病(B19 C/D)、缅因法兰西人式跳跃病、遗传性僵体综合征等有关,但尚未发现惊恐基因于肾脏疾病的相关性。张先庚[]、刘明所做的“前瞻恐伤肾组学研究”意图在系统生物学整体观及基因水平中探索“恐伤肾”的深层次整合规律,但目前尚未见相关结论性报道。不论成人还是儿童,肾病综合征(NS,nephrotic syndrome)是其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在住院和门诊病人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成年人肾病综合征的发生率为每年每10万人中新增加3例患者,儿童肾病综合征相对成人的发生率更高,大约是成人的15倍左右[10,11]。在日本,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率为0.005%[12]。肾病综合征的主要治疗,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但临床上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fractory nophrotic syndrome,RNS)仍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30%-50%[13],因病情长期不能缓解,肾脏持续受损,最终可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14]。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定义:在确诊为肾病综合征的基础上,患者经正规激素治疗后病情不能缓解,出现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或频繁复发的肾病综合征。)近年来,虽然各类新型免疫抑制不断问世并投入临床,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疗效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并无突破性进展[15]。恐惧情绪即心理不安全感是否肾病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之一?重建心理安全感对肾病综合征的康复有无意义?这是本研究的初衷。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本研究把探索负面情绪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心理治疗对肾脏康复的意义作为研究目的,因为有“恐伤肾”的理论,所以在各种负面情绪中选择了心理不安全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心理安全感重建作为心理干预的主要治疗目的。为了观察心理不安全感在其它疾病发病中有无作用,我们选择两组病人作为对照,一组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systemic erythematosus lupus,SLE),一组为2型糖尿病病人(Diabetes mellitus,DM),另外一组为健康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几乎100%患者存在肾脏病理上的受累,患者的血清中有多种自身抗体,并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关,易感的患者者因其免疫耐受性减弱、B细胞通过模拟外来抗原和交叉反应与自身的抗原相结合,然后将自身抗原呈递给T细胞,使T细胞活化,并刺激B细胞,产生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造成自身大量组织的损伤[16]。患者免疫机制的紊乱是其发病原因,发病前患者的心理及情绪是否异常?是否异常的心理或情绪状态影响了患者的免疫状态从而致病?在本研究中将该类患者纳入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比较研究对象。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17],仅位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的血葡萄糖水平升高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18]。在本研究中纳入该病患者进行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比较性研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没有疾病困扰的健康成年人,他们的心理及情绪是否异于以上疾病的患者?假设有差异,这种安全、自在、自由的正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就是积极的。那么针对患者的心理安全感重建就是有意义的,所以本研究也将健康人纳入了比较性研究中。有关心理不安全感的量表采用。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结合临床针对心理安全感设计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S-I问卷)可用于临床或理论以研究人的心理安全或情感安全[19]。因该问卷项目较多(75项),覆盖面广,更能从不同程度和不同纬度上比较全面的观察患者的心理安全感,所以本研究采用了马斯洛的S-I问卷来测试患者和健康人的心理安全感。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初发的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安全感情况,同时和系统性红斑狼疮、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正常健康人做比较性研究。为排除疾病本身对患者心理安全感造成的影响,入选患者均是首次诊断及首次入院的患者,且在入院前两天完成问卷测试,根据问卷结果对患者的心理不安全感进行分类、分级,然后对不同疾病的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的心理安全感进行比较分析。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一步观察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产生心理不安全感的具体原因以利心理安全感重建治疗。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心理安全感缺失和有严重心理不安全感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进行专业的安全感重建心理治疗,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病情恢复情况、复发率、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发生比例等方面有无差异。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初诊且首次入院的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的马斯洛S-I问卷得分,对其心理安全感做出分级、分类及比较性,然后对有心理不安全感和严重心理不安全感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心理安全感重建的心理治疗,从而观察患者心理安全感与各种疾病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心理安全感重建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康复的影响,以探索心理安全感在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病过程及治疗、预后中的作用,希望心理安全感重建在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足够重视。研究方法:1、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第一次住院的286例首次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患者进行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然后收集、记录、统计、分析其相关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首次诊断并住院的患者;2、依据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年龄>18岁。排除标准.:1、排除基础精神疾病史(有精神疾病病史或正在应用相关药物患者);2、排除继发性的肾病综合征(包括2型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骨髓瘤肾病、淀粉样变性等);3、排除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肝脏疾病等疾病。根据问卷得分结果分成心理安全感正常(0-25分)、有不安全感倾向(26-30)分、缺乏安全感(31-38分)、重度缺乏安全感(≥39分)四组。随访12个月。住院资料收集包括性别、年龄、肾脏病家族史、是否单身、年收入(元/年)、入院及出院时24h尿蛋白定量、入院及出院时血清白蛋白,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或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患者心理安全感和临床预后的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并进一步观察各组的病情及治疗情况。2、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住院的32例首次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并对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记录、统计和分析。根据问卷得分结果分成心理安全感正常(0-25分)、有不安全感倾向(26-30)分、缺乏安全感(31-38分)、重度缺乏安全感(≥39分)四组。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系统性红斑狼疮家族史、是否单身、年收入、入院及出院时抗双链DNA抗体、补体3、补体4及SLEDAI积分(见附表)水平。进一步观察各组的心理安全感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3、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住院的102例首次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测试得分,然后收集、记录、统计、分析其相关的临床资料。通过问卷得分结果分成心理安全感正常、有不安全感倾向、缺乏安全感、重度缺乏安全感四组。对患者住院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是否单身、年收入、入院及出院时血糖水平。根据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的得分结果按照分值0-25为心理安全感正常、26-30为有不安全感倾向、31-38为缺乏安全感、≥39为重度缺乏安全感的标准,分成四组自然队列,进一步观察各组的心理安全感与病情严重的相关性。4、对2015年12月-2017年6月期间德州市人民医院及武城董王庄乡镇卫生院查体中心各项指标正常的100例健康人进行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收集、记录、统计、分析相关资料,其年龄、性别、医保类型等和肾病综合征组无显着性差异。根据问卷得分结果分成分成心理安全感正常(0-25分)、有不安全感倾向(26-30)分、缺乏安全感(31-38分)、重度.缺乏安全感(≥39分)四组。进一步观察其心理安全感情况。5、观察心理安全感重建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康复的影响。将2015年12月-2017年11月160例初诊并入院的马斯洛安全-不安全感得分高于31分的原发性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等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专业的心理安全感重建。观察对比两组住院病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治疗6个月、12个月时的缓解率、复发率、难治性肾病发生率、失访率等指标有无差异。研究结果:1、首次诊断PNS的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39.51%的患者年龄51-65岁之间。家族肾脏病病史和独身无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心理安全感、有不安全感倾向、缺乏安全感和重度缺乏安全感在PNS患者的所占的比率分别为9.09%、34.27%、33.57%和23.07%。PNS患者的安全感在性别分布上没有差异。高收入(>200000元/年)和低收入者(不到100000元/年)的患者其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得分有显着性的差异(P=0.039),低年收入患者较高年收入患者的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得分更高,有更明显的心理不安全感倾向(P=0.001)。2、首次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0例女性,2例男性,43.75%的患者年龄在18-35岁之间,40.62%的患者年龄36-50岁之间,12.50%的患者年龄51-65岁之间,6.25%的患者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家族史。正常心理安全感、有不安全感倾向、缺乏安全感和重度缺乏安全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所占的比率分别为6.25%、6.25%、31.25%和56.25%,非安全感人数比例高达93.75%,且重度缺乏安全感患者高达56.25%。高收入(150,000-200,000元/年组和>200000元/年组)和低收入者(不到100000元/年)的患者其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得分有显着性的差异(P分别为0.023和0.021),低年收入患者较高年收入患者的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得分高,有更明显的心理不安全感倾向(P=0.001)。3、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2.55%的患者年龄在36-50岁之间,33.33%的患者年龄51-65岁之间,64.710%的患者存在糖尿病家族史。正常心理安全感、有不安全感倾向、缺乏安全感和重度缺乏安全感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0.59%、35.29%、36.27%和7.84%。2型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感在性别分布上没有差异。高收入(150,000-200,000元/年组和>200000元/年组)和低收入者(不到100000元/年)患者其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得分有显着性的差异(P分别为0.043和0.034),低年收入患者较高年收入患者其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得分高,有更明显的心理不安全感倾向(P=0.003)。4、正常查体的患者性别和年龄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分布上无差异,有可比性。其正常心理安全感、有不安全感倾向、缺乏安全感和重度缺乏安全感在所有人中的比例分别为78.00%、12.00%、9.00%和1.00%。高年收入(150,000-200,000元/年组和>200000元/年组)和低年收入者(不到100000元/年)患者其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得分无明显差异。5、观察心理安全感重建治疗的效果:治疗组的平均住院天数11.35±6.36短于对照组的13.40±7.14,治疗组的平均住院费用15.4±2.36千元少于对照组的16.7±3.93千元,但应用t检验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血白蛋白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住院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出院时治疗组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数值2.92±3.41g/24h大于对照组1.24±2.71g/24h,治疗组血白蛋白增长的数值8.8±2.06g/l高于对照组5.3±0.59g/l,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6个月时的血白蛋白水平增长5.6±0.46 g/1,对照组2.7±0.68g/l,应用t检验比较治疗组的血白蛋白增长高于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治疗1年时治疗组有效率86.25%,完全缓解率71.25%,对照组的有效率65.00%,完全缓解率47.50%,治疗组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均较对照组高,应用X2检验差异有显着性。治疗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21.25%,应用X2检验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失访率治疗组7.5%,对照组18.75%,应用X2检验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研究讨论:1、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个人及家庭年收入对患者的心理安全感有很大影响,低收入患者有更明显的心理不安全感,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不安全感,其他还包括个人健康及人际关系、生存压力等方面;心理不安全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得分明显高于肾病综合征、2型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者其个人及家庭年收入对患者的心理安全感有很大影响,活动性较强的患者及低收入患者有非常明显的心理不安全感;心理安全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危险因素。3、2型糖尿病患者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肾病综合征组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个人及家庭年收入对患者的心理安全感有影响,低收入患者有较明显的心理不安全感。4、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改善了原发性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安全感,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缩短缓解时间、减少复发率、降低难治性肾病的发生率、增加治疗依从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心身同治的重要性。5、患者心理安全感重建对策:①重视患者的心理安全感状况,可采用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测试,建立患者的心理安全感档案库,并定期评价。②对心理安全感缺失的患者,医生要给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尤其在早期进行面对面沟通,准确了解患者的不安全原因,针对性的灵活应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重建其心理安全感并协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尽量避免疾病本身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不安全感。③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力争取得患者家庭所有成员对患者的积极支持,包括精神及经济双方面,家庭的有力支持对提高患者的心理安全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④加强医生和家庭的合作,及时沟通,发挥医院家庭合力的作用,和患者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及解决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患者的社会归属感及家庭归属感。⑤当今社会,网络资源丰富,建议患者从中筛选正能量的网络资源,营造良好的黄金支持圈,吸收正能量。并提供给患者治疗效果好的病例,相互交流,吸收有效的治疗经验,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⑥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学会自我的心理调适,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书籍、人际交流、微信等各种有效途径,增加心理不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这对肾病综合征的恢复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⑦安全感重建的心理治疗可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预后,建议临床推广应用。⑧不仅肾病综合症患者,尤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还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存在着心理不安全感,心理健康作为脏器康复的重要一部分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普遍重视,身心同治应该作为临床医生诊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创新点:1、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文献检索,尚未发现有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或者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安全感调查的相关研究。2、研究结果:发现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的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得分均高于正常人,且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最为明显;发现个人及家庭年收入影响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2型糖尿病患者的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得分;提出心理安全感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把心理安全感重建的心理治疗应用于临床,并发现心理安全感重建能改善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的治疗效果。3、研究结论:提出把患者的心理安全感重建作为一项心理干预,纳入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作为脏器康复的五大支柱之一,心理康复应该引起肾病临床工作者和患者足够的重视,争取做到身心同治。

黄灿[7](2018)在《VR环境中镇定型音乐对眼病患者在术前焦虑中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用VR手段模拟眼科手术室场景,探讨此场景对术前眼病患者焦虑水平的影响;2,VR手术室场景下镇定型音乐聆听对人焦虑水平的影响;3,理论结合实践,理论阶段的研究成果为开发“VR音视力”产品奠定理论基础;4,结合叙事医疗设计理念设计出针对眼病患者术前降低焦虑产品“VR音视力”。方法:采用临床对照实验,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眼科日间病房n=65例术前患者,随机将被试分为实验组(VR模拟手术室环境,有音乐)n=33和对照组(VR模拟手术室环境,无音乐)n=32,采集被试皮电SC/GSR值数据;心率HR(BVP)数据;心率变异性RMSSD、SDNN数据;STAI焦虑量表数据;VREQ术前虚拟现实量表数据;将被试样本进行人口学分析,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做F检验分析、T检验分析、拟合性分析、M值与SD值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基线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实验前、后阶段比较可得对照组皮电SC/GSR数据、心率HR(BVP)数据、STAI焦虑量表T-AI数据有差异但不显着(0.01<P<0.05),差异位于焦虑程度升高处;STAI焦虑量表S-AI数据呈显着性差异(P<0.01),差异位于焦虑程度显着升高处;心率变异性RMSSD、SDNN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焦虑程度不变;3,实验组实验前、后阶段比较可得实验组皮电SC/GSR数据、STAI焦虑量表数据呈显着性差异(P<0.01),差异位于焦虑程度显着降低处;心率HR(BVP)数据、心率变异性RMSSD、SDNN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焦虑程度不变。结论:1,眼科患者SC/GSR、HR(BVP)、S-AI、T-AI指标会在VR模拟手术室环境时增加;2,眼科患者SC/GSR、S-AI、T-AI指标会在VR模拟手术室环境辅以镇定型音乐时降低;3,心率变异性RMSSD和SDNN不影响眼科患者焦虑值;4,镇定型音乐在心率HR(BVP)上依旧发挥了其降低眼科患者焦虑值的作用;5,实验组中SC/GSR、HR(BVP),对照组中T-AI拟合曲线拟合程度良好;6,VR模拟手术室场景对眼科患者的压力感略小于眼科患者期待中的真实手术室场景;7,眼病患者观看VR环境中模拟手术室时,50岁以上、小学及以下学历、已婚、女性、职员焦虑上升程度最大,18-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未婚、男性、自由职业者焦虑上升程度最小;8,眼病患者观看VR环境中模拟手术室,同时聆听镇定型音乐时,18-50岁小学及以下学历、未婚男、自由职业者焦虑缓解程度最大,50岁以上专科学历、已婚、女性、职员焦虑缓解程度最小。设计实践:VR环境中镇定型音乐可以降低眼科患者术前焦虑,在设计过程中,1,利用眼病患者术前焦虑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叙事医疗设计理念设计“VR音视力”;2,用户调查与诊断,调研出用户环境、用户群体和用户需求;3、设计与规划,“VR音视力”设计概念与设计方案的规划、技术实现探讨、交互界面设计;4、测试与评估,对利益相关者的评估、了解眼病患者和医护人员需求,做反思性的设计评价。

丰云舒[8](2018)在《从情志之恐论治强迫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强迫症是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的精神心理门诊常见疾病。患者感受到自身反复的想法或冲动,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非常焦虑与痛苦。该病起病隐匿,一旦发病,会使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在世界范围内,是中青年人群中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通过对情志理论研究的综述,发现情志之恐是强迫症状发生发展的因素,其心理、生理病理机制中与恐惧相关,并且与成长经历中的恐惧体验有关。情志之恐的理论对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应用较多,如果将调节情志之恐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强迫症治疗中,会提高临床疗效,对充实中医、中医心理学对强迫症的认识有重要意义。目的1.明确中医对情志之恐、强迫症的认识,恐志与强迫症发生发展的认识,明确强迫症人群的情志之恐发育特点,提出从恐论治强迫症治疗思路。2.观察从中医心理学情志之恐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拓展中医治疗强迫症思路,并提供有效方法。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分为文献研究与量表调查研究两部分。文献研究部分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合医学、部分史学文献整理探索古代情志之恐与强迫症的认识与治疗方法。明确古人对情志之恐自身发育的规律性与对强迫症发生发展作用的认识,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量表研究为补充文献研究中对成长中情志之恐与强迫症发生发展的内容不足。以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横断调查法,方便取样,使用Y-BOCS、SCL-90、MMPI以及广安门忆溯性人格发展问卷(WMPI)部分量表为研究工具,有效问卷141份。研究强迫症患者情志之恐与严重程度、症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与心理发展过程中情志之恐的相关性与异常发展规律。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纳入门诊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研究组采用TIP治疗,对照组采用ERP治疗。每周两次,共8周。以Y-BOCS为主要疗效指标,SCL-90、MMPI为次要疗效指标观察改善情况。结果1理论研究1.1文献研究发现,情志之恐包括惊与恐两方面。故本研究的恐志包括内在恐惧体验与外界因素所致之惊恐,但不在具体用词上区分。情志之恐的产生与五脏,风水火痰等病理因素,志、欲求、思虑、行为等心理因素,先天禀赋及运气等因素相关。恐致病的机制从伤神、伤精、伤气、伤志等方面。强迫症在古代文献被记载为郁病、卑惵、心疾、水淫等。情志之恐对强迫症发病有两个层面,一为症状层面的恐偏胜生疑,使得病情发生发展,二为人格特征层面“畏惧深”,明确指出“所惧非天性”,强迫症患者的恐志是后天发展而来。1.2量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Y-BOCS总分、强迫行为因子、强迫思维因子、SCL-90强迫症状因子与SCL-90其他各因子均有显着相关性,Y-BOCS总分、强迫行为因子、强迫思维因子与恐怖、焦虑、抑郁因子均有有中度相关,SCL-90强迫症状因子与SCL-90其他各因子均有中度以上相关。Y-BOCS强迫行为因子与MMPI临床量表的Pt、Sc、Ma、Si分量表相关;Y-BOCS强迫思维因子与D、Pt、Sc、Si量表显着相关;Y-BOCS总分与D、Pt、Sc、Si量表显着相关;SCL-90强迫症状因子除Pa、Ma外均有相关性。考察强迫症状与WMPI的相关性。Y-BOCS强迫行为因子与青年莫名恐惧相关。Y-BOCS强迫思维因子与自然恐惧、人际恐惧、童年与青年人际恐惧、青年莫名恐惧相关。Y-BOCS总分与人际恐惧、童年人际恐惧、青年莫名恐惧相关。SCL-90强迫症状因子与所有的维度相关。考察强迫症患者SCL-90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在各因子中都有显着差异。考察强迫症患者MMPI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其中Hy、Pd、Pt、D分量表T分平均分超过60。患者总体为2-3非突出编码测图。考察强迫症患者WMPI恐相关维度在不同成长时期与正常人的差异性。其中童年期自然恐惧、青年期莫名恐惧、所有时期的人际恐惧和外部惊吓事件维度均有差异。强迫症患者在人际恐惧、莫名恐惧在少年到青年时期没有差异。而全国常模现实正常人群在各维度不同阶段都有差异。强迫症患者在当下症状层面、个性特征与恐的相关,强迫症患者的情志发育在少年到青年时期发生停滞或退行,是可能的强迫症发病因素。从情志之恐论治强迫症存在合理性与发展空间。1.3文献中,对惊恐治疗的原则是治病求本、标本同治、安神定志,以习以平惊、思胜恐、抑情顺理、调欲从欲、祝由、导引参禅等,并结合婴童时期情志之恐的调治理论。临床以将上述思想结合,以低阻抗状态营造、低阻抗意念导入脱敏、低阻抗意念导入认知领悟与情志疏导、低阻抗意念导入对症处理形成强迫症治疗技术方案。2临床研究2.1有效率比较TIP技术治疗强迫症的总体有效率更高。研究组痊愈率为42.86%,显效率为33.33%,无效率为23.81%,总有效率为76.19%;对照组痊愈率为10%,显效率为40%,无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50%,两组间有显着差异。2.2主要指标比较Y-BOCS总分。两组均会在不同时点评分明显不同,两组间疗效有显着差异。Y-BOCS两组治疗前后第0周与第8周因子分比较,研究组在强迫行为与强迫思维有显着差异,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Y-BOCS强迫行为因子评分两组均会在接受治疗后下降,且两组没有差异;Y-BOCS强迫思维因子评分研究组有明显下降。两组在4周、8周测评时已经出现疗效差异。结合Y-BOCS两组在不同时间点因子分的比较,研究组在第4周强迫思维因子开始与对照组表现出差异,第8周强迫行为因子与对照组表现出差异。2.3次要指标比较SCL-90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中,研究组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出现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治疗前后差值在强迫和恐怖因子出现差异。MMPI评分研究组在K、Hs、D、Pd、Pa、Pt、Sc、Si临床量表表现出差异。组间比较中,在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中,在Pa、Pt、Sc表现出差异。结论1.情志、情志之恐理论内涵丰富,对中医心理学有临床实用价值与指导意义。2.情志之恐是强迫症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之一。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符合情志之恐致病的表现,其情志之恐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与停滞。临床中,从情志之恐论治强迫症具有可行性。3.临床可以治病求本、安神定志为原则,从情志之恐法进行治疗。将“习以平惊”、“思胜恐”、“抑情顺理”、“调欲从欲”、“祝由”、“导引参禅”,古代对小儿恐志培育思想与当代中医心理学技术结合进行治疗。4.从情志之恐论治,使用TIP技术对症与再成长治疗强迫症能够有效改善强迫症状及患者人格特征。5.从情志之恐论治充实了中医学和中医心理学对强迫症的认识,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贾萍[9](2017)在《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自我污名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抑郁障碍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问题。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大学生不仅受到情绪低落带来的困扰,还会因抑郁情绪状态下产生自我污名体验。如认为抑郁症患者是脆弱的、能力低下的、危险的;周围人会歧视甚至疏远抑郁症患者……这些刻板印象和偏见行为带给抑郁障碍大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也影响了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心理求助和心理治疗的行为。本文以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两种方法探究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大学生自我污名的特点和形成阶段。首先,对127名抑郁障碍大学生进行抑郁自我污名问卷(DSSS)测量,以了解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大学生自我污名的特点;其次,对5名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的自我污名形成的阶段。结论:一、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自我污名的保密性、刻板印象认同和污名体验三维度中:对抑郁的保密性最高,抑郁障碍的自我污名体验次之,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刻板印象认同最低。二、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女大学生在抑郁刻板印象维度得分要显着高于男大学生。三、抑郁情绪状态下的文科生在抑郁刻板印象认同和污名体验维度显着高于理科生。四、抑郁首发的大学生在污名体验维度显着高于抑郁复发的大学生。五、住院治疗的大学生在刻板印象认同维度显着高于心理门诊的学生。六、对5名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大学生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发现: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的污名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抑郁的自我认知——自我知觉的公众对抑郁认知——自我污名内化——抑郁污名带来个体损坏——个体修复五个阶段。

黄本兴[10](2014)在《《认知作业辅导手册》修订及对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质性研究、问卷调查和实验的方法,探讨研究了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认知性作业辅导的主题、修订认知性作业辅导手册以及认知性作业辅导手册对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适用性。修订出一本适合高三考生的,更加规范科学和指导性较强的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这不仅对于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缓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另外对于心理学从业人员更加有效的开展考试焦虑团体辅导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考试焦虑与生理唤醒、认知因素困扰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认知因素与生理唤醒、学习策略缺乏与学业效能感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考试焦虑与学习策略缺乏、学业效能感之间存在显着性负相关,生理唤醒与学习策略缺乏、学业效能感之间显着负相关,认知因素困扰与学习策略缺乏、学业效能感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2)认知因素、生理唤醒和学习策略对考试焦虑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考试焦虑对学业效能感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但是考试焦虑和学业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并没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本研究共得出三类认知性作业主题,其分别为:认知认识类、情绪宣泄类和技能技巧类。根据认知性作业主题对认知性作业辅导手册进行修订,共形成了七个单元的辅导内容。(4)学生对团体辅导的整体满意度比较高,主试和助手反馈认为,团体辅导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5)在考试焦虑水平上,实验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相比考试焦虑水平降低显着,实验组一与实验组二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学业成绩方面,实验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飞行人员神经症患者情绪状态与认知作业成绩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行人员神经症患者情绪状态与认知作业成绩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意象对话技术对酒精依赖患者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依赖的含义
    2.2 酒依赖的临床特征
    2.3 酒精依赖者的人格特征
        2.3.1 人格的定义
        2.3.2 酒精依赖者的应对方式
        2.3.3 酒精依赖患者的防御机制
        2.3.4 酒精依赖患者的情绪障碍与述情障碍
        2.3.5 酒精依赖患者的人格测量特征
    2.4 酒精相关障碍的治疗
        2.4.1 药物治疗
        2.4.2 心理治疗
    2.5 意象和意象对话
        2.5.1 前荣格时代的意象研究
        2.5.2 荣格的积极想象技术
        2.5.3 意象对话技术
3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3.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3.1.1 问题提出
        3.1.2 研究意义
    3.2 研究目的和假设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程序
        4.1.1 前测
        4.1.2 干预过程
        4.1.3 后测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干预方法
        4.2.3 评估工具
        4.2.4 测评时间
    4.3 数据结果与分析
        4.3.1 干预组
        4.3.2 对照组
        4.3.3 两组患者比较
5 酒精依赖患者的意象分析
    5.1 树的意象分析
        5.1.1 意象总结
        5.1.2 意象分析
    5.2 房子的意象分析
        5.2.1 意象总结
        5.2.2 意象分析
    5.3 磨盘的意象分析
        5.3.1 意象总结
        5.3.2 意象分析
    5.4 未来之门的意象分析
        5.4.1 意象总结
        5.4.2 意象分析
    5.5 饮酒子人格的意象分析
        5.5.1 意象总结
        5.5.2 意象分析
    5.6 智者的礼物意象分析
        5.6.1 意象总结
        5.6.2 意象分析
6 综合分析讨论与结论
    6.1 综合分析
        6.1.1 酒精依赖患者初次饮酒原因
        6.1.2 酒精依赖患者强烈的死本能
        6.1.3 酒精依赖患者的职业特点与饮酒的关系
        6.1.4 酒精依赖患者的家庭关系分析
        6.1.5 酒精依赖患者的亲密关系分析
        6.1.6 控制权的争夺
        6.1.7 酒精依赖患者的性格特点
    6.2 意象对话应用于酒精依赖患者的讨论
    6.3 结论
    6.4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社会人口学及酒精使用相关问题问卷
附录 C 酒精使用量表(AUDIT)
附录 D 渴求视表
附录 E 90 项症状清单SCL-90
意象对话为主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量表评定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研究组与对照组PANSS量表的比较
        1.2.3 研究组与对照组MMSE量表的比较
        1.2.4 研究组与对照组SDSS量表及ADL量表的比较
        1.2.5 研究组与对照组代谢指标的比较
    1.3 讨论
        1.3.1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
        1.3.2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1.3.3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能力的疗效
        1.3.4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的疗效
        1.3.5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改良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
    2.1 精神分裂症
        2.1.1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2.1.2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2.1.3 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
    2.2 森田疗法
        2.2.1 森田疗法的创立
        2.2.2 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2.2.3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2.2.4 森田疗法的特点
        2.2.5 森田疗法的实施
        2.2.6 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2.2.7 森田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展望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附录 B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 C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闭症人数的剧增
        1.1.2 国家对特殊人群的重视
        1.1.3 舞蹈/动作治疗的独特效果
        1.1.4 舞蹈/动作治疗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亟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假设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创新
        1.5.2 研究成果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闭症
        2.1.2 舞蹈/动作治疗
        2.1.3 身心健康
        2.1.4 干预
        2.1.5 评估
        2.1.6 具身化
    2.2 关于自闭症
        2.2.1 自闭症的病因
        2.2.2 自闭症儿童身心特征
        2.2.3 自闭症的主要疗法
    2.3 DMT概述
        2.3.1 DMT的发生
        2.3.2 DMT的先驱者们
        2.3.3 DMT的基本特点
        2.3.4 心理学对DMT影响
    2.4 DMT与自闭症
        2.4.1 自闭症儿童的动作感觉
        2.4.2 DMT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2.4.3 动作分析与自闭症儿童DMT
    2.5 研究现状
        2.5.1 DMT相关研究
        2.5.2 自闭症儿童DMT相关研究
        2.5.3 研究现状评述
    2.6 本研究理论基础
        2.6.1 拉班芭特尼芙动作体系(LBMS)
        2.6.2 凯斯滕伯格动作侧写(KMP)
        2.6.3 具身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干预设计与实施
        3.3.1 干预目标
        3.3.2 干预阶段
        3.3.3 干预强度、频率、时间
        3.3.4 干预内容
        3.3.5 处方设计
        3.3.6 实施过程描述
第4章 DMT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4.1 所有身体指标的变化
        4.1.1 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
        4.1.2 身体素质指标的前后变化
        4.1.3 大动作能力的变化(TGMD量表)
        4.1.4 分析小结
    4.2 心理指标的变化
        4.2.1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干预前后的变化
        4.2.2 社会反应量表SRS干预前后的变化
        4.2.3 智商水平干预前后的变化干预方法
        4.2.4 表情识别能力的变化
        4.2.5 社交沟通能力SCQ量表的变化
        4.2.6 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变化CBCL社会能力
        4.2.7 重复刻板行为(RBS-R)的变化
        4.2.8 分析小结
第5章 家庭成员反馈
    5.1 身体维度的反馈
        5.1.1 开放式编码
        5.1.2 主轴式编码
        5.1.3 选择式编码
        5.1.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5.2 心理维度反馈
        5.2.1 开放式编码
        5.2.2 主轴式编码
        5.2.3 选择式编码
        5.2.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动作观察视角下的个案分析
    6.1 情况与动作诊断
    6.2 干预描述
        6.2.1 第一次描述
        6.2.2 第五次描述
        6.2.3 第十次描述
        6.2.4 第十五次描述
        6.2.5 第二十次描述
    6.3 数据分析
        6.3.1 预力效Pre-Efforts
        6.3.2 力效Effort
        6.3.3 形体流Shape Flow
    6.4 KMP动作分析结论
第7章 总结论
    7.1 DMT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身体重建
    7.2 DMT助长或增进自闭症儿童人际间的交流
第8章 分析与讨论
    8.1 “圈”的力量
    8.2 镜像、模仿、同步动作和动作合作
    8.3 自信与领导力
    8.4 具身化认知
    8.5 团体的节奏性
    8.6 音乐与道具
    8.7 “缺陷动作”的利用
    8.8 身体动作能力
    8.9 动作观察分析
第9章 不足与建议
    9.1 不足
    9.2 建议
        9.2.1 提升对DMT的认知
        9.2.2 建立健康的安全的治疗
        9.2.3 治疗前全方位评估的重要性
        9.2.4 亟需适合特殊人群的动作评估方法
        9.2.5 中国本土化推广的价值
    9.3 研究前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4)社会支持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研究 ——以“爱康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乳腺癌对患者的影响相关研究
        1.2.2 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1.2.3 社会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的相关研究
        1.2.4 社会支持与乳腺癌患者相关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3.1 乳腺癌患者
        1.3.2 抑郁情绪
        1.3.3 社会支持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1.4.1 理论内涵
        1.4.2 契合性分析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场域的选取
        1.5.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5.3 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2章 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问题分析与评估
    2.1 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的现实呈现
        2.1.1 躯体不适
        2.1.2 情绪消极
        2.1.3 兴趣丧失
        2.1.4 信心缺乏
        2.1.5 自我评价低
    2.2 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问题的影响因素
        2.2.1 身体层面:破坏与失控
        2.2.2 情绪层面:恐惧与担忧
        2.2.3 人际层面:疏离与封闭
    2.3 社会支持视角下的乳腺癌患者需求评估
        2.3.1 专业支持欠缺:康复知识匮乏、疾病认知偏差
        2.3.2 情感支持薄弱:自我疏解受阻、抑郁情绪积压
        2.3.3 人际支持弱化:社会交往单一、生活信心不足
第3章 乳腺癌患者问题的小组方案设计
    3.1 小组工作方法的选择
        3.1.1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的必要性
        3.1.2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的可行性
    3.2 小组设计
        3.2.1 小组活动目标
        3.2.2 小组性质与特征
        3.2.3 小组组员的招募与确立
        3.2.4 小组工作介入策略
        3.2.5 小组活动内容
第4章 乳腺癌患者问题的介入过程分析
    4.1 抑郁情绪之澄清:提供专业支持,理性应对疾病
        4.1.1 明确小组目标,初步建立关系
        4.1.2 营造支持氛围,接纳抑郁情绪
        4.1.3 提供康复知识,搭建专业支持
        4.1.4 小组初期过程分析
        4.1.5 小组初期小结
        4.1.6 小组初期反思
    4.2 抑郁情绪之释放:提升情感支持,疏解抑郁情绪
        4.2.1 促进自我表露,释放抑郁情绪
        4.2.2 强化情感支持,重建积极情绪
        4.2.3 小组中期过程分析
        4.2.4 小组中期小结
        4.2.5 小组中期反思
    4.3 积极情绪之巩固:强化人际支持,增强生活信心
        4.3.1 强化人际支持,巩固积极情绪
        4.3.2 促成支持网络,增强生活信心
        4.3.3 小组终期过程分析
        4.3.4 小组终期小结
        4.3.5 小组终期反思
第5章 小组成效评估
    5.1 小组过程评估
        5.1.1 社工的自我评估
        5.1.2 督导的评估
        5.1.3 服务过程及内容评估
    5.2 小组结果评估
        5.2.1 小组服务对象的前后测情况分析
        5.2.2 小组成效调查问卷及访谈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不同年龄层级的乳腺癌患者康复需求存在差异
        6.1.2 专业、情感、人际是乳腺癌患者的重点介入维度
        6.1.3 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小组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有效
    6.2 小组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的服务模式探索
        6.2.1 社会支持主体的多元化互动
        6.2.2 社会支持方式的多学科融合
        6.2.3 社会支持过程的多动力维系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小组成效自评问卷
附录2: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访谈提纲
附录3:SDS抑郁自评量表

(5)力量与爱:一名女性研究生接受心理咨询过程的生命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
        2.1.2 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分
    2.2 关于神经症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神经症的特点
        2.2.2 神经症的简易评定、鉴别及分类
    2.3 关于叙事的相关研究
        2.3.1 叙事与故事的区别
        2.3.2 作为治疗方法的叙事心理治疗
        2.3.3 关于个人叙事的质的分析
        2.3.4 生命叙事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2.4.1 关于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尚少
        2.4.2 关于生命叙事的文献研究
        2.4.3 本研究的展望
3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取向
    3.2 研究方法的确立
        3.2.1 叙事分析方法的选择
        3.2.2 心理咨询过程结合生命叙事的资料整理
    3.3 研究人员
        3.3.1 研究者本人
        3.3.2 督导老师
        3.3.3 研究对象
        3.3.4 研究方法的学习
        3.3.5 录音设备
4 我们的故事
    4.1 同是天涯沦落人
        4.1.1 笔者与心理学
        4.1.2 笔者与心理治疗
        4.1.3 心理治疗的收获
    4.2 认识来访者的契机
        4.2.1 卷土重来,变本加厉
        4.2.2 来访者的基本资料
5 心理咨询过程(阶段一)
    5.1 前期准备
        5.1.1 精神科医生的诊断
        5.1.2 个案概念化
    5.2 咨询过程
        5.2.1 摄入性会谈
        5.2.2 咨询理论选择的背景及原因
        5.2.3 咨询目标的制定
    5.3 正式咨询
        5.3.1 第一阶段(第1 次)
        5.3.2 第二阶段(第2 次~第10 次)
        5.3.3 第三阶段(第11 次):结束阶段
    5.4 咨询评估
        5.4.1 来访者自我评估
        5.4.2 心理测验评估
        5.4.3 咨询师的评估
    5.5 督导与反思
        5.5.1 督导
        5.5.2 反思
6 感觉自己重新活了一次(阶段二)
    6.1 深度访谈法
    6.2 W的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
        6.2.1 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6.2.2 社会成长环境的影响
        6.2.3 学校方面的影响
        6.2.4 个性特征的原因
    6.3 W的心理问题的发展过程
        6.3.1 对症状觉察过程的困难
        6.3.2 看似正常的个体
        6.3.3 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6.3.4 对潜力的期望,没有根基的努力
    6.4 心理问题解决的有效因素
        6.4.1 认知行为疗法是核心因素
        6.4.2 积极因素的关注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
    6.5 女性研究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治疗思路
        6.5.1 初期: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相结合
        6.5.2 抗争期:自我认同混乱期的应对
        6.5.3 改变期:不成熟防御机制的放弃
        6.5.4 关键期:焦虑情绪的处理
    6.6 省思与转变
        6.6.1 个案的省思与转变
        6.6.2 研究者的省思与转变
7 研究不足与建议
    7.1 研究不足
        7.1.1 咨询伦理的考虑不足
        7.1.2 叙事方法的不成熟性
        7.1.3 生命叙事的主线不突出
    7.2 对临床研究建议
        7.2.1 生命叙事提供了个体自我认同的机会
        7.2.2 认知行为咨询的重要性
        7.2.3 咨询中关注来访者的积极资源的必要性
        7.2.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7.3 给新手咨询师的建议
    7.4 给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女研究生的建议
    7.5 给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家人和朋友的建议
8 结论
    8.1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主要因素
        8.1.1 认知行为咨询有效性
        8.1.2 萨提亚家庭治疗对辅助解决个案家庭关系有益的帮助
        8.1.3 心理咨询具有叙事效果
        8.1.4 自我经验参照对心理咨询的有益性借鉴
        8.1.5 结合短程焦点疗法是咨询改变的关键点
    8.2 大学女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附录 :咨询过程材料
    附录 A:合理自我分析报告步骤和分析
    附录 B:咨询经过一览表
    附录 C:萨提亚冥想放松术参考引导语
    附录 D:阶段性咨询回访提纲
    附录 E:咨询部分逐字稿
    附录 F:访谈逐字稿及个人记录
    附录 G:田野日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心理安全感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及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安全感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创新点
    局限点
    综述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理安全感重建在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康复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创新点
    局限点
    综述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7)VR环境中镇定型音乐对眼病患者在术前焦虑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语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焦虑相关理论
        1.1.1 焦虑的定义及分类
        1.1.2 焦虑模型
    1.2 术前焦虑相关理论
        1.2.1 术前焦虑的表现与危害
        1.2.2 术前患者焦虑影响因子
        1.2.3 术前焦虑辅助治疗方法
        1.2.4 术前焦虑量表
    1.3 音乐对术前焦虑的影响
        1.3.1 音乐治疗的历史
        1.3.2 音乐对术前焦虑的临床应用
        1.3.3 音乐对眼科病人术前焦虑的影响
        1.3.4 镇定型音乐
    1.4 眼科疾病相关理论
        1.4.1 眼科疾病简介
        1.4.2 眼科疾病术前焦虑
    1.5 虚拟现实手段介入医学研究
        1.5.1 认识层面的哲学问题
        1.5.2 虚拟现实医学应用领域
    1.6 以人为中心的医疗设计
        1.6.1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
        1.6.2 医疗服务设计
        1.6.3 叙事医疗
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案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2.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2.3 创新点
    2.3 研究方案
        2.3.1 研究步骤
        2.3.2 实验程序
    2.4 研究预期与假设
        2.4.1 研究预期
        2.4.2 研究假设
第三章 实验准备
    3.1 研究伦理
    3.2 实验材料
        3.2.1 研究场所
        3.2.2 虚拟现实实验设备
        3.2.3 生理指标检测器材
        3.2.4 音乐播放设备及镇定型音乐
    3.3 测量工具
        3.3.1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
        3.3.2 VREQ术前量表(Virtual Reality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VREQ)
        3.3.3 被试基本信息表(Subject Basic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SBIQ)
        3.3.4 生理指标
第四章 VR环境中镇定型音乐对眼病患者在术前焦虑中的影响
    4.1 实验被试
        4.1.1 被试样本人口学资料
        4.1.2 选入标准
        4.1.3 排除标准
        4.1.4 分组原则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程序
        4.3.1 实验前阶段
        4.3.2 实验阶段
        4.3.3 实验后阶段
    4.4 数据处理
        4.4.1 数据收集
        4.4.2 统计标准
        4.4.3 实验结果
第五章 综合讨论
    5.1 数据结果讨论
        5.1.1 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线数据无差异
        5.1.2 眼科患者SC/GSR、HR(BVP)、S-AI、T-AI指标会在VR模拟手术室环境时增加
        5.1.3 眼科患者SC/GSR、S-AI、T-AI指标会在VR模拟手术室环境辅以镇定型音乐时降低
        5.1.4 RMSSD和 SDNN不影响眼科患者焦虑值
        5.1.5 眼科患者HR(BVP)有无音乐的比较分析
        5.1.6 实验组中SC/GSR、HR(BVP),对照组中T-AI拟合曲线拟合程度良好
        5.1.7 VR模拟手术室场景对眼科患者的压力感略小于眼科患者期待中的真实手术室场景
    5.2 眼病患者人口学特征与术前焦虑关系分析
        5.2.1 增加焦虑情况
        5.2.2 降低焦虑情况
    5.3 对研究预期与研究假设的解释
        5.3.1 对研究预期的解释
        5.3.2 对研究假设的解释
        5.3.3 补充解释
    5.4 对设计实践的价值
    5.5 研究的局限性
第六章 VR音视力设计实践
    6.1 设计理念
        6.1.1 叙事医疗
        6.1.2 叙事医疗产品服务设计流程
    6.2 用户调查与诊断
        6.2.1 用户环境
        6.2.2 用户群体
        6.2.3 设计需求
    6.3 设计与规划
    6.4 测试与评估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支持机构
    7.2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附件2:手术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附件3: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需要量表
附件4:主观单位的焦虑程度评分量表
附件5:VREQ术前量表
附件6:实验被试基本信息表
附件7:知情同意书
附件8:信息保密协议
附件9:设计手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部分活动及荣誉

(8)从情志之恐论治强迫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强迫症中医理法方药研究现状
        1 强迫症中医病名认识
        2 强迫症中医发病机制认识
        3 强迫症辨证分型
        4 强迫症中医药及西医联合治疗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情志之恐理论与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1 情志概念研究
        2 情志、情志之恐理论研究进展
        3 与恐惧相关的强迫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4 情志调治与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路线图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恐的概念
    2 情志之恐产生的古代认识
        2.1 五脏主恐
        2.2 为气之阴阳所动而内生
        2.3 病理因素
        2.4 其他心理因素
        2.5 先天禀赋
        2.6 运气
    3 情志之恐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古代认识
        3.1 伤神、伤精、伤气
        3.2 伤志
        3.3 躯体症状
    4 情志之恐与强迫症的古代认识
        4.1 强迫症病名与症状的古代认识
        4.2 恐志与强迫症发病的古代认识
    5 情志之恐与强迫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
        5.1 传统理论的观点
        5.2 中医心理学人格发展的观点
    6 强迫症与情志之恐的量表调查研究
        6.1 研究内容
        6.2 资料和方法
        6.3 施测
        6.4 问卷回收
        6.5 统计方法
        6.6 结果
        6.7 讨论
        6.8 量表调查研究小结
    7 从情志之恐论治强迫症的思路与方法
        7.1 治则
        7.2 情志之恐的心理治法与医案医话
        7.3 以中医心理学低阻抗意念导入技术从情志之恐论治强迫症的思路
    8 理论研究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指标
        2.3 治疗方案
        2.4 统计方法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情况
    4 讨论
        4.1 TIP技术治疗强迫症的疗效
        4.2 TIP技术的中医心理学机制
        4.3 从恐惧消退角度理解TIP治疗强迫症的机制
    5 小结
    6 临床依从性与安全性
结论
研究创新点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强迫症的TIP治疗操作流程
    附录2 相关量表与量表搜集手册
        附录2-1 耶鲁—布朗强迫症严重程度量表
        附录2-2 WMPI恐相关维度
        附录2-3 量表收集操作手册
附录

(9)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自我污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抑郁障碍引发关注
        1.1.2 心理疾病污名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抑郁障碍概述
        2.1.1 大学生抑郁情绪状态下的表现
        2.1.2 大学生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原因
    2.2 心理疾病污名
        2.2.1 污名和心理疾病污名
        2.2.2 污名的分类
        2.2.3 污名的相关理论
        2.2.4 国内外心理疾病污名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自我污名调查分析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结果
        3.1.4.1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抑郁自我污名上的差异比较
        3.1.4.2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抑郁自我污名上的性别差异
        3.1.4.3 文理分科的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抑郁自我污名上的差异
        3.1.4.4 首发/复发抑郁障碍大学生在抑郁自我污名上的差异
        3.1.4.5 门诊/住院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抑郁自我污名上的差异
        3.1.4.6 农村/城市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抑郁自我污名的差异比较
        3.1.4.7 不同年级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自我污名上的差异比较
        3.1.4.8 病程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在抑郁自我污名差异比较
        3.1.5 讨论
        3.1.5.1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自我污名呈维度分析
        3.1.5.2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自我污名上的性别差异分析
        3.1.5.3 文理分科的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自我污名的差异分析
        3.1.5.4 首发/复发的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抑郁自我污名上的差异分析
        3.1.5.5 门诊/住院的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抑郁自我污名上的差异
        3.1.5.6 农村/城市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在自我污名上的分析
        3.1.5.7 不同年级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自我污名差异分析
        3.1.6 结论
    3.2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自我污名形成过程的质性探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设计
        3.2.3 研究对象
        3.2.4 研究方法
        3.2.5 研究工具
        3.2.6 研究结果
        3.2.7 结果的信度效度分析
        3.2.8 讨论
        3.2.8.1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对抑郁总体态度分析
        3.2.8.2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生活事件分析
        3.2.8.3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眼中的公众认知
        3.2.8.4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自我污名内化的分析
        3.2.8.5 抑郁情绪状态下对大学生的损坏
        3.2.8.6 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的修复和改变
        3.2.9 结论
    3.3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3.3.1 创新点
        3.3.2 不足
    3.4 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效度回馈函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大学生抑郁心理测量问卷
致谢

(10)《认知作业辅导手册》修订及对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认知作业辅导
        1.1.1 认知辅导的概念
        1.1.2 作业辅导的概念
        1.1.3 写作辅导的概念
        1.1.4 认知作业辅导的概念
        1.1.5 认知作业辅导的构成要素
        1.1.6 认知作业辅导的相关研究
    1.2 考试心理
        1.2.1 考试心理
        1.2.2 考试心理问题
        1.2.3 考试焦虑
        1.2.4 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
    1.3 手册
        1.3.1 手册的定义
        1.3.2 手册的发展
        1.3.3 手册的分类
        1.3.4 手册与方案的区别
        1.3.5 认知作业辅导手册编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问题提出及总体研究方案
    2.1 问题的提出
        2.1.1 高三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突出
        2.1.2 导师的研究取向及自身实践经验
        2.1.3 认知作业辅导的研究较少
        2.1.4 修订认知作业团体辅导手册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2.2 总体研究方案
第3章 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的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研究对象
    3.3 研究结果
        3.3.1 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的相关分析
        3.3.2 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的路径分析
        3.3.3 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关系模型各项拟合指数
    3.4 分析与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认知作业主题库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资料
        4.2.2 研究小组
        4.2.3 研究工具
        4.2.4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对来自咨询师资料的分析结果
        4.3.2 对来自学生资料的分析结果
        4.3.3 对来自咨询案例资料的分析结果
        4.3.4 写作主题分类符合程度评分者一致性信度
        4.3.5 写作主题分类符合程度的评定情况
    4.4 研究结论
第5章 认知作业辅导手册的修订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手册结构
        5.3.1 前言
        5.3.2 认知作业辅导简介
        5.3.3 辅导目标
        5.3.4 手册的使用者和认知作业的适用对象
        5.3.5 认知作业内容
        5.3.6 辅导步骤和过程
        5.3.7 注意事项
        5.3.8 附录
    5.4 认知性作业辅导手册内容修订的过程
        5.4.1 主题库的形成
        5.4.2 学生对主题写作意愿结果与分析
        5.4.3 学生写作主题的形成
        5.4.4 认知性写作辅导方案的形成
        5.4.5 手册附录
第6章 认知作业辅导手册的适用性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对象
        6.3.2 研究工具
        6.3.3 研究设计
        6.3.4 研究者和辅导者的资格
    6.4 团体辅导目标
    6.5 团体辅导内容
    6.6 团体辅导的实施及结果
        6.6.1 团体辅导内容
        6.6.2 团体辅导评价及反馈
        6.6.3 实验效果的量化分析
    6.7 分析与讨论
    6.8 结论
第7章 总结论
第8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不足
        8.1.1 手册修订方面的不足
    8.2 本研究的展望
        8.2.1 认知作业治疗的深化
        8.2.2 考试焦虑认知作业治疗团体辅导手册适用对象的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写作主题分类符合程度结果分析
    附录二 学生写作意愿程度问卷
    附录三 学生学习生活调查问卷
    附录四 活动效果评价清单
    附录五 考试心理生理辅导手册助手观察记录表—第次辅导记
    附录六 写作主题分类研究
    附录七 写作主题分类符合程度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飞行人员神经症患者情绪状态与认知作业成绩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意象对话技术对酒精依赖患者干预的个案研究[D]. 刘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D]. 刘雨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D]. 马古兰丹姆.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1)
  • [4]社会支持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研究 ——以“爱康乐”为例[D]. 李璐丹.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5]力量与爱:一名女性研究生接受心理咨询过程的生命叙事[D]. 姚文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心理安全感的临床意义研究[D]. 韩秀霞. 山东大学, 2019(09)
  • [7]VR环境中镇定型音乐对眼病患者在术前焦虑中的影响[D]. 黄灿.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8]从情志之恐论治强迫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丰云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9]抑郁情绪状态下大学生自我污名的研究[D]. 贾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10]《认知作业辅导手册》修订及对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适用性研究[D]. 黄本兴.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神经症飞行员情绪状态和认知表现的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