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4例粪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1334例粪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一、1334例粪便常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珊珊[1](2021)在《粪便潜血分析仪检测消化道疾病患者粪便常规检验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粪便常规检验诊断消化道疾病的效果。方法:挑选2019年1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确诊的10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粪便常规检验,分析检验结果,初步判定疾病。结果:在确诊的10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当中,32例大肠息肉,检出8例,检出比率25.00%;18例感染性肠炎,检出16例,检出比率88.89%;20例非特异性肠炎,检出19例,检出比率95.00%;30例疑似结直肠癌,检出28例,检出比率93.33%。结论:诊断消化道疾病中,极有必要进行粪便常规检验,以确诊疾病,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高文雅[2](2021)在《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及其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清心莲子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的第41号处方,是清心养阴的古代经典名方,可清心火,交心肾,益气阴,止淋浊。用于治疗小便白浊,遗精涩沥,便赤如血,五淋滞下,烦热消渴等症。该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由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石莲肉、茯苓、黄芪(炙)、人参组方配比而成。目前关于清心莲子饮及其加减方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上,缺乏系统性的物质基础研究,其历史沿革问题尚无文件可参考,该复方整体的化学成分、质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体内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不清晰,难以深入研究其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目的为突破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质量评价瓶颈,本研究通过多种整合技术手段,系统解决该方药材、饮片及处方的历史沿革问题,并制备符合经典名方法规要求的基准物质;通过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清心莲子饮进行全成分化学模式分析,完成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确认,建立本地化学成分数据库;利用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技术,建立15批清心莲子饮基准物质的多成分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灌胃给药,对清心莲子饮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代谢及排泄途径进行了全面解析;最后,采用糖尿病肾病转基因模型小鼠,开展药效学评价,为清心莲子饮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古籍的本草考证及现代文献的综合分析,结合当前生产应用实际,明确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的历史沿革、单味药基原、炮制、处方剂量等问题;通过收集不同产地和地区的15批药材,制备基准物质。2)采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清心莲子饮的化学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并在单味药煎液中对鉴定出的化合物进行归属研究。利用MCI柱、液液萃取技术分段富集低含量化合物,使用数据依赖性扫描得到高质量的碎片离子信息,采用质谱动态离子排除模式获得共流出低含量化合物的质谱信息,在高分离度、高灵敏度的条件下获得复方中所含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以及碎片离子信息。分析总结化合物的裂解规律,结合多重采集后数据处理技术(提取离子流、诊断离子过滤和中性丢失过滤策略)对化合物进行靶向提取和结构鉴定,完成清心莲子饮主成分结构确证,建立本地化学成分数据库。通过对照品对比、分析化合物质谱裂解碎片推测未知物。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HPLC-QQQ MS/MS)对清心莲子饮基准物中主要的色谱峰进行系统方法学考察并对15批基准物质进行含量测定。4)基于清心莲子饮本地化学成分数据库,使用与质谱鉴定相同的色谱条件,对灌胃给与清心莲子饮后大鼠的血浆、尿液、胆汁、粪便样品进行系统靶向的研究,得到所含药源性成分的高分辨质谱信息。通过对比空白组大鼠血浆、尿液、胆汁、粪便样品数据,参考清心莲子饮复方的色谱和质谱信息,并结合文献报道的各单味药的代谢情况,靶向分析药源性成分,描述不同化合物在体内可能的代谢轮廓。5)使用糖尿病肾病模型db/db小鼠,观察小鼠生化指标及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清心莲子饮的药效作用。6)利用入血成分进行靶向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疾病的靶标、构建PPI网络并分析关键通路,分析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活性成分并阐释其作用机制。结果1)对清心莲子饮中各单味药的基原、炮制、剂量、制法、化裁、方证释义、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2)共鉴定出220种化合物,含119个黄酮、34个三萜及甾体、26个有机酸、18个生物碱、12个氨基酸、2个香豆素、2个苯乙醇苷、1个环烯醚萜和6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59个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较保留时间、一级质谱和多级质谱信息得到确证。在单味药煎液中对鉴定出的化合物进行提取,对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了归属。3)定量实验选取的代表性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生物碱、有机酸、三萜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覆盖了处方里的九味原料中药。采用MRM模式,正负离子交替扫描检测,在15分钟内同时测定了 21个化合物,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方法稳定可靠。对15批清心莲子饮基准物质进行了含量测定。对于含量高的成分如黄芩苷选用非最优离子对,拓宽线性范围,实现大含量跨度化学成分的同步定量分析。4)建立了复杂生物样晶体系中清心莲子饮的多成分代谢特征图谱,基本阐明了清心莲子饮的代谢轮廓,本实验共检测到122个吸收成分及代谢物,原型成分73个,代谢产物49个。入血成分68个,经尿液排泄的成分98个,经胆汁排泄的成分68个,经尿液胆汁共同排泄的成分63个,可在粪便中检测的成分67个。5)清心莲子饮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一般状况并减轻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胶原沉积,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及系膜基质增生等肾脏组织病理情况,且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有关。6)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黄芩素、甘草素、琥珀酸、刺芒柄花素、汉黄芩素、对香豆酸、茯苓新酸B、芒柄花苷为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成分,预测MAPK3,PIK3CA,EGFR,RAF1,IKBKB,TNF,MAPK14,IGF1R,VEGFA,SRC为最主要的靶点。结论清心莲子饮现代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慢性泌尿系统疾病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高分辨液质联用定性结果显示,黄酮、三萜、有机酸类化合物是清心莲子饮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之中,黄芩药材中所含的化合物数量占比最高。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酮及三萜皂苷类成分在清心莲子饮基准物中的含量较高。构建了清心莲子饮化学质量控制体系,为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首次实现了茯苓新酸B、甲基麦冬黄烷酮A、莲心季铵碱和甲基乌药碱等微量化合物的同时测定。体内代谢轮廓研究结果显示,黄酮类化合物是清心莲子饮最主要的入血成分,其次为有机酸类物质。代谢物类型以二相代谢为主,分别是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各类化合物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其中尿液排泄占比高,但是未见某一类化合物明确专一排泄路径。清心莲子饮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结果显示,低剂量清心莲子饮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清心莲子饮调治糖尿病肾病可能与调节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等多种途径有关。本研究为清心莲子饮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支持。为系统研究其他经典名方的化学物质和作用机理提供了思路。

王思琦[3](2021)在《广东省部分地区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检测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指肠贾第虫是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主要引起宿主腹泻。目前,已鉴定8个有效集聚体(A-H),马属动物可感染4个集聚体,分别为A、B、E和G,以集聚体B感染最为常见。本研究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PCR法对广东部分地区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进行检查,鉴定其基因型,以期为我国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病的调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1.收集广东省7个马术俱乐部430份成年赛马新鲜粪便样本,本研究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对采集粪便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7个马术俱乐部中有6个呈肠道寄生虫感染阳性,感染率范围为0-54.3%(19/35),总感染率为14.9%(64/430),;共检出3种/类寄生虫虫卵/包囊,贾第虫包囊感染率为2.6%(11/430);圆线虫卵和马副蛔虫卵感染率分别为11.4%(49/430)和0.9%(4/430),雌马、雄马和骟马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6.1%(5/31)、6.8%(3/44)和15.8%(56/355)。2.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SSU r RNA基因位点,采用PCR法检测430份赛马粪便DNA样本,发现42份呈阳性,总感染率为9.8%(42/430),高于显微镜检测结果(2.6%,11/430)。其中,黄埔区马术俱乐部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最高,为34.3%(12/35),而惠州区赛马的感染率最低,为8.2%(11/134),增城区和花都区赛马均未发现感染;对不同性别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调查结果显示,雄马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最高,为13.6%(6/44),雌马和骟马的感染率分别为12.9%(4/31)和9.0%(32/355)。对42份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出3种集聚体,分别为人兽共患集聚体A(n=4)、人兽共患集聚体B(n=36)和集聚体E(n=2)。3.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谷氨酸脱氢酶基因和β-贾第素基因位点,采用PCR法对42个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分别成功扩增出12个、9个和1个阳性产物;对所获序列进行鉴定分析,在tpi位点有3个基因型,其中集聚体B(n=10)存在1个基因型,集聚体A(n=1)存在1个基因型,集聚体E(n=1)存在1个基因型;bg位点有3个基因型,其中集聚体B(n=7)存在2个基因型,集聚体E(n=1)存在1个基因型;gdh位点有1个基因型,鉴定为集聚体E。仅有1个集聚体E分离株在3个位点同时成功扩增,形成1个MLG。结果提示,广东省赛马源十二指肠贾第虫遗传稳定,不具多样遗传分布特点。综上所述,广东省赛马常见感染十二指肠贾第虫,以人兽共患集聚体B为优势感染集聚体,其基因型较单一,不具多样遗传分布特点。研究结果为我国动物十二指肠贾第虫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

张羽[4](2021)在《人源脱硫弧菌分离鉴定及硫酸盐还原菌群落宏基因组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硫酸盐还原菌(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厌氧环境,通过降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并把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的细菌的总称,是肠道内产生硫化氢(H2S)的主要细菌,在调节肠道组织稳态和炎症方面有重要作用,其中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DSV)丰度最高。本论文从6名健康志愿者(Healthy volunteers,HV)和6名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的粪便中分离鉴定DSV,并对其进行脱硫性能、产H2S能力、肠道定殖评价和抗生素敏感性的比较研究。其次探究了不同营养化学品对标准菌株:脱硫脱硫弧菌ATCC 29577(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ATCC 29577)的影响。最后对HV来源的SRB群落进行了宏基因组的整体初步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分离鉴定人肠道DSV,并对其进行脱硫性能、产H2S能力、肠道定殖评价和抗生素敏感性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共从粪便样品中分离筛选出53株HV来源的和11株LC患者来源的DSV。其中LC患者来源的菌株均为D.desulfuricans。HV来源的菌株多数为D.desulfuricans,占分离菌株总体的54%,其次分别为D.intestinalis(15%)、D.simplex(11%)、D.piger(9%)、D.legallii(5%)、D.oxamicus(5%)和D.fairfieldensis(1%)。脱硫性能和产H2S能力的研究结果显示HV来源的DSV中,D.fairfieldensis(JN-SRB-45)和D.piger(JN-SRB-12、18、20、21、44)的脱硫性能和产H2S的能力最强,D.intestinalis(JN-SRB-3、4、7、9、23、37、49、50)次之,D.legallii(JN-SRB-32、40)和D.oxamicus(JN-SRB-5、14)最弱。LC患者来源的DSV整体上要强于HV来源的DSV。DSV肠道定殖评价结果显示HV来源的DSV中,D.fairfieldensis和D.piger更耐受人工胃液(Simulated gastric fluid,SGF)和人工肠液(Simulated intestinal fluid,SIF)。LC患者来源的DSV之间分别对SGF和SIF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且比HV来源的DSV更耐受SIF,因此也更容易在肠道定殖。DSV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DSV对甲硝唑和硫酸卡那霉素高度敏感。此外,除D.desulfuricans和D.fairfieldensis对氨苄西林不敏感,其他DSV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也高度敏感。(2)探究不同营养化学品对D.desulfuricans ATCC 29577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的营养化学品中,低聚木糖、甘露寡糖和壳寡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D.desulfuricans ATCC29577的生长。低聚木糖和甘露寡糖分别在1000~2000和500~2000μg/m L剂量范围内抑制作用明显(***p<0.001)。壳寡糖在500~2000μg/m L剂量范围内极显着抑制D.desulfuricans ATCC 29577的生长,在250μg/m L(***p<0.001)和125μg/m L(**p<0.01)剂量时抑制作用减弱。蝙蝠蛾拟青霉发酵滤液在500~2000μg/m L范围内对D.desulfuricans ATCC 29577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3)SRB群落的宏基因组初步分析。我们通过处理HV来源的粪便样品,收集肠道菌并通过脱硫弧菌选择培养基继代培养10代,得到体外培养的SRB群落,并送宏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显示SRB群落(n=5)在微生物组成结构上是相似的,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属水平主要以柠檬酸杆菌属、埃希氏菌属、脱硫弧菌属、副拟杆菌属、梭杆菌属为主,群落共有微生物达77.78%。对SRB群落进行基因预测,平均预测到19154个基因。通过基因GO数据库和COG数据库注释发现丰度较高的基因和蛋白质主要集中在参与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能量的产生和转化以及无机离子的转运和代谢等方面,群落之间无明显差别。结果表示本研究中的肠道SRB群落在体外经过脱硫弧菌选择培养基多次继代培养一段时间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这为后续在群落水平上研究SRB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周春艳[5](2021)在《27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分布特征及药敏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昆明地区粪便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腹泻患儿病原分布特征及药敏情况,了解其病原构成及耐药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昆明地区2015年1月-2019年12月出现腹泻并且粪便培养阳性的28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并将其病原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的流行特征:(1)年龄及性别分布粪便培养阳性的腹泻患儿273例,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17例,男女比例为1.33: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3岁,其中2岁以下的婴幼儿有141例,占51.6%;(2)季节分布27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中1-12月份人数分布分别为7例、5例、10例、24例、27例、41例、37例、32例、39例、23例、19例、9例,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每年6-9月份,呈单峰分布;(3)病原分布273例粪便病原阳性的腹泻患儿中,沙门菌感染176例,占64.5%,其中鼠伤寒沙门菌65例,占36.9%,乙型副伤寒沙门菌35例,占19.9%,未分型沙门菌35例,占19.9%,伤寒沙门菌30例,占17.0%,丙型副伤寒沙门菌5例,占2.8%,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例,占1.1%,猪霍乱沙门菌2例,占1.1%,纽波特沙门菌1例,占0.5%,肠炎沙门菌1例,占0.5%;志贺菌感染89例,占32.6%,其中宋内志贺菌50例,占56.2%,福氏志贺菌36例,占40.4%,痢疾志贺菌2例,占2.2%,鲍氏志贺菌1例,占1.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7例,占2.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例,占0.4%;2.主要致病病原菌的药敏试验: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率:依次为庆大霉素100.0%(65/65)、阿米卡星98.5%(64/65)、头孢唑林96.9%(63/65)、氨苄西林86.2%(56/65);宋内志贺菌耐药率:依次为头孢唑林100.0%(50/50)、头孢曲松98.0%(49/50),阿米卡星98.0%(49/50),庆大霉素96.0%(48/50);福氏志贺菌耐药率:依次为头孢唑林100.0%(36/36)、氨苄西林100.0%(36/36)、庆大霉素94.4%(34/36)、阿米卡星91.7%(33/36);结论1.昆明地区细菌性腹泻患儿发病主要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但宋内志贺菌感染主要分布在3-6岁的儿童;2.全年发病,发病高峰在每年的6-9月份,呈单峰分布;3.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是主要致病原,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宋内志贺菌是细菌性腹泻最主要的致病菌;4.鼠伤寒沙门菌、宋内志贺菌和福氏志贺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不同,与10年前昆明地区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对比,主要致病菌、抗生素耐药性均有改变。

闻涛[6](2021)在《人体粪便图像中性状及颜色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人的粪便与人体肠胃功能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对粪便的性状和颜色进行初步的分类可以诊断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粪便的自动识别是当前智能马桶的发展方向。由于粪便图像中内容复杂,难以识别,本文提出了Stool Net卷积神经网络来解决当前的挑战。该方法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来替代人工对粪便性状和颜色进行自动识别,以此来减轻用户的负担,并且提供给医生更加准确的粪便检测结果,对预防肠胃功能疾病以及由食物引发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人体粪便图像数据集,该数据集中的图像由匿名志愿者提供,并且由专业医生对图像中粪便的性状和颜色进行标注。本文主要是分别研究对比了基于传统图像特征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粪便性状自动识别技术、基于图像彩色空间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粪便颜色自动识别技术。基于传统图像特征的技术主要结合传统图像特征提取器和分类器结合的方式来对粪便性状进行识别;基于图像彩色空间的技术主要是利用了图像的RGB、HSV和LAB颜色空间并结合阈值判定的方式来对粪便颜色进行识别;而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是引入了迁移学习来训练微调的卷积神经网络分别完成了对粪便形状和颜色的自动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粪便性状和颜色识别任务上都取得了更好的结果。此外,本文对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共享卷积层的多分支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使其在最后一个卷积层之后具有两个分支连接到两个输出,分别用于粪便性状和颜色的多任务分类。通过共享卷积层结构的方式,以避免粪便图像特征的重复计算。此外,本文还提出基于Res Net18结合Inception E卷积块改进的Stool Net,通过在粪便颜色识别分支引入Inception E卷积块来增加网络的深度和宽度,以此提高模型的性能。在进行实验时,对收集1007张粪便图像,按照60%,20%,20%的比例随机抽取来划分训练、验证、测试数据集,利用Res Net18在Image Net上的预训练模型,使用迁移学习的方法来训练本文提出卷积神经网络。最终,本文提出的模型在202张的测试集上,颜色识别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达到了0.998,形状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3.6%,macro F1为92.8%。与其他研究的粪便性状三分类的方法相比,本文的模型不仅在真实样本上的测试结果更好,并且在基于布里斯托尔大便分类准则对粪便性状进行四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粪便颜色的识别功能。

王兰君[7](2021)在《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和扩散机制》文中指出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是全球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成为关注热点。由于基因的水平和垂直转移,ARGs能借助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在多种环境中传播扩散。畜禽养殖业广泛使用抗生素使畜禽粪便成为环境中抗生素抗性细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及其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之一。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粪肥施用量大、施用年限长,由ARGs引起的健康风险更值得关注。但目前对施用粪肥设施菜地中ARB及ARGs的赋存状况和传播风险缺乏系统的研究,ARGs传播扩散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机制不明晰。本研究以施用粪肥的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山东省内设施菜地主要种植区域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定量PCR技术对土壤样品中的ARGs和MGEs进行了全面定量分析,以明确ARGs的赋存特征和潜在传播扩散机制;并运用平板计数和16S r RNA基因测序方法对土壤样品中的ARB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分析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和理化性质与ARB和ARGs的相关关系,探究设施菜地土壤中ARB和ARGs分布的环境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携带ARGs的RP4质粒在细菌间水平转移的模型,研究两类典型环境因子重金属(Cd和Pb)及盐分(NaCl和Na2SO4)对ARGs传播扩散的影响;根据环境因子对ARGs水平转移影响的试验结果,选择促进ARGs接合转移的Pb研究ARGs在施用粪肥设施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定量检测了设施菜地土壤中的ARGs和MGEs,并分析了抗性检出机制。共检出9种主要分类的193个ARGs,其中多重抗药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肯酰胺类-链阳性菌素B类(Macrol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 B,MLSB)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是设施菜地土壤中的优势ARGs类型,如qac Edelta1-01、aad A1、aad A-01、aad A-02、aad A2-03、erm F、tet G-01、tet G-02和tet X等ARGs在设施菜地土壤中均有高频率和高丰度的检出。抗生素钝化和外排泵机制是设施菜地土壤中细菌产生抗性的主要作用机制。MGEs影响设施菜地土壤中各类ARGs的分布,其总相对丰度与氨基糖苷类、MLSB类、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总相对丰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此外转座子Tp614与多种ARGs具有相关共生关系。不同类型ARGs之间也具有相关共生关系,如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和氯霉素类、MLSB类、磺胺类及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总相对丰度具有显着相关性。土壤环境因子影响ARGs的分布,比如土壤中的有机质、总氮、总磷、p H及重金属(Cu、Zn、Cd、Pb)和各类ARGs的总相对丰度具有相关关系,冗余分析则表明设施菜地土壤中ARGs的分布受MGEs影响最显着。(2)分析了设施菜地土壤中可培养ARB的丰度和种类,探讨了ARB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土壤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药率差异较大,总体上细菌对抗生素的平均抗药率顺序为磺胺二甲嘧啶>红霉素>万古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在土壤样品中共筛选出22个属共100株具有抗生素抗性的细菌,其中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磺胺二甲嘧啶、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卡那霉素抗性细菌分别筛选出10、11、11、19、13、10、11和15株。在所有ARB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分别对5种和8种抗生素具有抗性。根据种相似性鉴定结果,一些细菌对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均具有抗性,可能为多重ARB。土壤环境因子能够影响ARB的丰度,如土壤中的有机质、总氮、总磷、p H及重金属(Cu、Zn、Cd、Pb)和各类ARB丰度具有相关关系,其中p H主要和ARB丰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3)研究了环境因子重金属(Pb和Cd)及盐分(NaCl和Na2SO4)对ARGs在同属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之间水平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Cd、NaCl和Na2SO4在设置浓度范围内普遍降低了携带ARGs的RP4质粒在同属细菌之间的接合转移频率,NaCl和Na2SO4作用下供试细菌膜未发生明显变化,且供体菌氧化应激和SOS反应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下调,Cd降低RP4质粒接合转移则可能是因为对细菌的膜损伤较为严重。不同浓度的Pb均显着提高了携带ARGs的RP4质粒在同属细菌之间的接合转移频率,Pb促进ARGs水平转移的机制可能是Pb作用下受试菌株的细胞膜表面形成孔隙使细菌膜通透性增加及氧化应激和SOS反应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上调。(4)进一步研究了Pb对ARGs在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在设施菜地土壤、生菜根的内生菌和叶的内生菌中均检出多种ARGs,土壤中ARGs的相对丰度高于根内生菌,叶内生菌中ARGs的相对丰度最低。Pb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了多种ARGs在根内生菌中的富集以及促进β-内酰胺等类型的ARGs在土壤中的富集,但降低了叶内生菌中ARGs的总相对丰度。Pb影响土壤、根和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Pb处理后根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增加明显。Pb在设置浓度范围内明显改变了根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且与ARGs总相对丰度变化一致,这可能是影响根中ARGs变化的重要原因。在所有样品中,MGEs总相对丰度与多种类型ARGs的总相对丰度之间具有显着相关关系,以及通过网络共现分析发现Pb作用下土壤、根和叶中一些MGEs、ARGs和细菌属具有显着相关共生关系,说明ARGs具有多种类的潜在宿主菌,同时MGEs可能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ARGs的迁移转化。本研究系统的探讨了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ARGs和ARB的赋存特征,明晰了设施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污染对ARGs和ARB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MGEs在设施菜地土壤ARGs分布中的重要作用。环境因子NaCl和Na2SO4及Cd普遍降低了ARGs在同属细菌间的水平转移风险,而Pb在环境污染水平促进了ARGs在同属细菌间的水平转移及一些ARGs在蔬菜根内生菌和土壤中的富集和迁移。本研究结果可为设施菜地中ARGs传播扩散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刘阳[8](2020)在《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耐IVM候选基因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捻转血矛线虫是寄生于反刍动物皱胃的一种常见胃肠道代表性线虫,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对于该类寄生虫病的防治目前主要依赖于使用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物。然而,伊维菌素的反复使用和滥用造成了大范围的耐药性问题产生。寄生虫对伊维菌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未明确。据报道耐药性的形成需要耐药基因的存在,且具有多基因性。因此,探究伊维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发掘可能的耐药基因是寄生虫耐药性研究的关键。本研究首先通过幼虫发育抑制试验、幼虫移行抑制试验和运动行为检测等寄生虫耐药性检测方法,对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YC-S和WS-R进行了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在幼虫发育抑制试验中,YC-S株耐伊维菌素的LD50为2.17ng/mL,小于已报道的伊维菌素LD50敏感阈值9 ng/mL,表明捻转血矛线虫YC-S株为伊维菌素敏感株;而WS-R株的伊维菌素LD50为15.28ng/mL,高于伊维菌素LD50敏感阈值,且与YC-S株的耐药比率(RR)大于7,显着高于已报道耐药株的耐药比率值(1.7),表明捻转血矛线虫WS-R株为伊维菌素耐药株。结合幼虫移行抑制试验和运动行为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WS-R为伊维菌素耐药株,YC-S为伊维菌素敏感株。随后对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敏感株和耐药株的转录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39个基因在四个比较组中均被显着调控,这些基因的GO注释大多与代谢过程、催化活性和热应激等功能相关。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被显着富集到物质和能量代谢、TCA循环、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等通路,表明伊维菌素作用后,机体开启了对外源性物质的转运、代谢或外排过程。此外,研究发现,MRPs、P-gps和细胞色素P450s(CYPs)等已报到的耐药基因以及UDP-糖基转移酶(UGT)等基因也均被显着调控。在转录组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敏感株和耐药株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伊维菌素作用后,敏感株有354个差异表达蛋白,耐药株有89个差异表达蛋白被显着调控;这些蛋白被注释到氧化还原、分解代谢、物质运输等功能,被富集到多种物质代谢和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TCA循环等通路。将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发现CYPs、P-gps、unc以及glc等众多耐药基因在伊维菌素作用后的捻转血矛线虫中被显着调控。此外,敏感株在给药前后有3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其中1个上调,2个下调;耐药株在给药前后有1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表达被下调。给药前的耐药株与给药前的敏感株相比,有10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呈现相同的表达趋势,其中1个上调,9个下调。给药后的耐药株与给药后的敏感株相比,有3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表达下调。对这些基因和蛋白的KEGG Pathway分析发现,显着富集到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以及谷胱甘肽代谢等多种相关通路中,表明这些基因在伊维菌素与虫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之后,从这些差异基因和蛋白中筛选了 GST、UGT、Hsp70、TRINITYDN30265c0g1i51以及已知耐药相关基因pgp-9,作为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候选基因。最后对上述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探究。首先验证了通过浸泡法来进行RNAi的可行性,进而对5个基因进行基因沉默,然后对基因沉默后幼虫的运动行为和摄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sp70和TRINITYDN30265c0g1i51基因沉默前后幼虫对伊维菌素的敏感性无显着变化,而Pgp-9、UGT和GST基因沉默后的幼虫对伊维菌素的敏感性显着上升,表明这3个基因与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性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几种耐药性检测方法,对捻转血矛线虫两个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了伊维菌素作用下,捻转血矛线虫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变化。并最终通过组学关联分析及RNAi等确定GST、UGT以及pgp-9与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相关。本研究不仅为更好地理解伊维菌素与捻转血矛线虫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生物学信息,也进一步为捻转血矛线虫药物靶点的预测及耐药性的鉴别诊断与防控,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

韩桂华[9](2020)在《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明确在B超引导下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疗效的差异及排便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以女性腹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中医胃热湿阻型共105例,按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分为深埋线组(35例,脱落2例)、浅埋线组(35例,脱落4例)和假埋线组(35例,脱落7例)。三组的埋线穴位相同,腹部取中脘、关门、天枢、带脉、关元、水道;四肢取曲池、丰隆。在B超引导下,深埋线组将线体埋置在脂肪层+肌肉层;浅埋线组将线体埋置在脂肪层;假埋线组进针深度只在脂肪层即退出,无线体埋置。2周埋线1次,共埋线4次。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周自主排便次数、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血脂四项(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治疗8周末评价有效率,腰围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的相关性,比较每次埋线后食欲抑制天数。比较治疗前和随访4周末三组患者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周自主排便次数、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评价埋线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结果1、各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均降低(P<0.05),假埋线组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深埋线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低于假埋线组(P<0.05)。2、各组有效率比较治疗8周末深埋线组的有效率(87.9%)大于浅埋线组(48.4%)(P<0.05),浅埋线组的有效率大于假埋线组(10.7%)(P<0.05)。3、各组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深、浅埋线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随访深埋线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随访浅埋线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埋线组治疗后和随访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和随访深埋线组的上述指标均小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小于假埋线组(P<0.05)。4、各组中脘、关元、天枢、带脉穴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深、浅埋线组四穴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降低(P<0.05),假埋线组四穴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深埋线组四穴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低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低于假埋线组(P<0.05)。四个穴位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与腰围分别有直线相关关系和线性回归关系(P<0.01)。5、各组血脂四项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血脂四项中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P<0.05);假埋线组血脂四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深埋线组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低于假埋线组(P<0.05);治疗后深埋线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高于假埋线组(P<0.05)。6、各组周自主排便次数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周自主排便次数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增加(P<0.05),随访深埋线组上述指标均增加(P<0.05),浅埋线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埋线组治疗后和随访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深埋线组上述指标大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大于假埋线组(P<0.05)。7、各组食欲抑制天数比较三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食欲抑制天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深埋线组食欲抑制天数均大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食欲抑制天数均大于假埋线组(P<0.05)。8、各组接受性和依从性比较三组对于埋线的接受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埋线组的依从性高于浅埋线组和假埋线组(P>0.05)。三组均无感染、硬结、线体露出等不良事件。结论1、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治疗女性胃热湿阻型腹型肥胖疗效更佳,表现在有效率的提高,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2、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更有效改善血脂水平;3、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可更有效改善排便功能;4、B超引导下穴位埋线可以提高深层次穴位埋线的安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吴文新[10](2020)在《金颗粒和磁珠构建SERS传感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六大猪冠状病毒之一,仔猪感染致死率可高达100%。该病毒在蝙蝠等野生动物体内、在临床症状消失数周的猪栏中亦有发现,说明其传播途径广,潜伏时间长。试纸条和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存在定量困难或假阳性问题。因此,开发便携、精确的PEDV检测方法,对于解决食品和环境问题十分有意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具有指纹图谱、免水干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生物分析等领域。本研究以“三明治”夹心传感模型为基础,以生物素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Bio-Au NP)和负载金纳米粒子的磁珠(Magnetic bead modifi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s,MB@Au NP)构建SERS信号探针,分别结合链霉亲和素-生物素(SA-Bio)放大系统和磁分离富集技术,设计了两种分别检测PEDV抗体的SERS传感平台。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 金颗粒信号标签(Au NP tag)结合镀金玻片的传感平台用于PEDV的检测建立了快速合成的SERS探针方法,在镀金玻璃片上建立传感,其中SA与Bio按1:4的数量比结合,增加tag吸附量放大SERS信号,实现了PEDV抗体的灵敏定量检测。浓度范围:1×10-4 ng/m L~100 ng/m L,强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04 pg/m L。待测抗体在稀释猪血清中的加标回收率为109.6%~119.4%。2. 磁珠信号标签(MB tag)结合玻碳电极传感平台用于PEDV的检测通过在MB表面修饰Au NP、抗体Ab1和信号分子制备了SERS探针,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孵育捕获抗体(Ab1)、封闭剂(GSH),PEDV在界面被捕获后,加入Ab1抗体修饰的SERS探针构建成完整的传感体系,实现对病毒的精准检测。本章建立的方法优势为利用磁珠的三维信号探针负载能力为传感平台提供丰富的信号源,磁珠的磁分离作用使探针制备更方便快捷,小分子GSH能更加完全地封闭非特异活性位点,以上几点均有利于构建稳定可信的传感平台。检测线性范围为1×10-4 ng/m L~1 ng/m L,检测限为0.09 pg/m L,加标回收率为94.6%~102.6%。

二、1334例粪便常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34例粪便常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粪便潜血分析仪检测消化道疾病患者粪便常规检验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2)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及其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解
文献综述
    一 中药“煮散”的源流考及现代研究
    二 液质联用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三 液质联用技术常用分析策略
    四 清心莲子饮单味药化学成分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关键信息考证研究
    1 清心莲子饮处方考证及历史沿革研究
    2 清心莲子饮药材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3 清心莲子饮基准样品制备关键信息考证及制法研究
第二章 基于U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的清心莲子饮化学成分鉴定及归属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成分鉴定及归属
    4 小节
第三章 UHPLC-QQ-MS/MS法同时测定清心莲子饮中21种主要活性成分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及讨论
    4 小节
第四章 清心莲子饮大鼠体内代谢过程初步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五章 清心莲子饮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药效作用评价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六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机制研究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广东省部分地区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检测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贾第虫研究概况
    1.2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生活史
    1.3 十二指肠贾第虫分类命名
    1.4 十二指肠贾第虫诊断
    1.5 马十二指肠贾第虫流行概况
    1.6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防治
    1.7 研究目的意义
第2章 广东省部分地区赛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赛马粪便样本采集
        2.1.2 肠道寄生虫虫卵或卵囊检查方法
        2.1.3 感染强度测定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马术俱乐部赛马肠道寄生虫虫卵形态学观察
        2.2.2 不同马术俱乐部赛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2.2.3 不同性别赛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2.2.4 感染强度测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广东省部分地区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PCR检测与鉴定
    3.1 材料
        3.1.1 样本采集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 方法
        3.2.1 粪便处理
        3.2.2 DNA提取
        3.2.3 PCR扩增
        3.2.4 电泳
        3.2.5 序列分析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PCR扩增
        3.3.2 不同性别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3.3.3 十二指肠贾第虫集聚体的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广东省部分地区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多位点序列分型鉴定
    4.1 材料
        4.1.1 样本选择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2 方法
        4.2.1 DNA提取
        4.2.2 PCR扩增
        4.2.3 序列测定分析
    4.3 结果
        4.3.1 PCR扩增结果
        4.3.2 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4.3.3 多位点基因亚型序列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人源脱硫弧菌分离鉴定及硫酸盐还原菌群落宏基因组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肠道微生物
        1.1.1 肠道微生物的基本介绍
        1.1.2 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1.2 脱硫弧菌
        1.2.1 脱硫弧菌的基本概述
        1.2.2 脱硫弧菌与人体疾病
    1.3 营养化学品
        1.3.1 常见益生元的研究概况
        1.3.2 蝙蝠蛾拟青霉发酵滤液
        1.3.3 灵芝发酵菌丝提取物
    1.4 宏基因组学介绍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脱硫弧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2.2.2 脱硫弧菌的培养条件
        2.2.3 粪便样品处理与脱硫弧菌的富集
        2.2.4 脱硫弧菌的分离纯化
        2.2.5 脱硫弧菌的常规生理生化测试
        2.2.6 脱硫弧菌基于16S r R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7 Fe~(2+)浓度对标准脱硫弧菌的影响
        2.2.8 脱硫弧菌的脱硫性能评价
        2.2.9 脱硫弧菌产H_2S气体能力的比较研究
        2.2.10 脱硫弧菌的肠道定殖评价
        2.2.11 脱硫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
        2.2.12 探究营养化学品对标准脱硫弧菌生长的初步影响
        2.2.13 硫酸盐还原菌群落的宏基因组初步分析
        2.2.1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人源脱硫弧菌的分离纯化
        3.1.1 优化脱硫弧菌培养基
        3.1.2 人源脱硫弧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3.2 脱硫弧菌的常规生理生化测试结果
        3.2.1 V-P试验验证
        3.2.2 M.R.试验验证
        3.2.3 H_2O_2酶测试试验验证
    3.3 脱硫弧菌基于16S rR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3.1 同源性比对结果
        3.3.2 系统进化树比较结果
    3.4 探究不同Fe~(2+)浓度对标准脱硫弧菌影响的结果
        3.4.1 探究FeS对 OD_(600)的影响
        3.4.2 不同Fe~(2+)浓度对标准脱硫弧菌生长、脱硫能力的影响结果
    3.5 脱硫弧菌的脱硫性能评价结果
        3.5.1 培养体系的pH变化检测结果
        3.5.2 培养体系中SO_4~(2-)清除率的变化检测结果
    3.6 脱硫弧菌产H_2S气体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
        3.6.1 培养体系中H_2S的检测结果
        3.6.2 培养体系外H_2S的检测结果
    3.7 脱硫弧菌的肠道定殖评价研究结果
        3.7.1 脱硫弧菌对人工胃液(SGF)的耐受性研究结果
        3.7.2 脱硫弧菌对人工肠液(SIF)的耐受性研究结果
    3.8 脱硫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
        3.8.1 脱硫弧菌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结果
        3.8.2 抗生素对脱硫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探究
    3.9 营养化学品对标准脱硫弧菌生长的初步影响的结果
        3.9.1 不同益生元对标准脱硫弧菌生长影响的结果
        3.9.2 蝙蝠蛾拟青霉发酵滤液对标准脱硫弧菌生长影响的结果
        3.9.3 灵芝发酵菌丝提取物对标准脱硫弧菌生长影响的结果
    3.10 硫酸盐还原菌群落的宏基因组分析结果
        3.10.1 群落结构分析
        3.10.2 硫酸盐还原菌群落的共现性网络分析
        3.10.3 群落的总体基因数据的统计分析
        3.10.4 基因的GO和COG注释统计分析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补充数据
附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27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分布特征及药敏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
    2.2 病原学检测方法
    2.3 临床资料的收集
    2.4 临床体征及实验室判断标准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腹泻患儿的季节分布
    3.2 腹泻患儿的年龄分布
    3.3 腹泻患儿的病原谱分布
    3.4 腹泻患儿致病菌的地区及性别分布
    3.5 腹泻患儿病原菌的混合感染情况
    3.6 腹泻患儿常见致病菌大便白细胞情况
    3.7 腹泻患儿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
    3.8 腹泻患儿病原菌的常见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宋内志贺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人体粪便图像中性状及颜色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粪便外观性状的医学基础及数据集
    2.1 粪便外观性状特征及临床意义
    2.2 粪便颜色识别标准
    2.3 粪便性状分类标准
    2.4 本文使用的粪便数据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粪便性状自动识别技术
    3.1 粪便性状自动识别技术简述
    3.2 基于传统图像特征的粪便性状自动识别
        3.2.1 传统图像特征提取器
        3.2.1.1 LBP特征提取器
        3.2.1.2 Gabor特征提取器
        3.2.1.3 GLCM特征提取器
        3.2.2 图像特征分类技术
        3.2.2.1 SVM分类器
        3.2.2.2 MLP分类器
        3.2.3 粪便性状分类评价标准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基于深度学习的粪便性状识别技术
        3.3.1 迁移学习
        3.3.2 基于迁移学习的粪便性状自动识别
        3.3.2.1 基于AlexNet的粪便性状自动识别
        3.3.2.2 基于VGG的粪便性状自动识别
        3.3.2.3 基于Inception的粪便性状自动识别
        3.3.2.4 基于ResNet的粪便性状自动识别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粪便颜色自动识别技术
    4.1 粪便颜色自动识别技术简述
    4.2 基于图像彩色空间的粪便颜色自动识别
        4.2.1 目标粪便区域提取
        4.2.1.1 数字图像彩色空间
        4.2.1.2 粪便图像二值分割
        4.2.1.3 粪便二值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4.2.1.4 最大连通域提取图像中粪便区域
        4.2.2 粪便颜色识别
    4.3 基于深度学习的粪便颜色自动识别
    4.4 粪便颜色分类评价标准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粪便性状与颜色多任务识别
    5.1 粪便性状与颜色多任务识别
    5.2 基于ResNet改进的StoolNet粪便性状多任务识别网络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和扩散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抗生素主要类别及抗菌机制
    1.2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问题
        1.2.1 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概述
        1.2.2 细菌抗生素抗性的产生机制
    1.3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机制及影响因素
        1.3.1 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
        1.3.2 抗生素抗性基因垂直增殖
        1.3.3 抗生素抗性基因产生及传播扩散的影响因素
    1.4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畜禽粪便-土壤-植物中的传播扩散和生态风险
        1.4.1 畜禽养殖业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状况
        1.4.2 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和污染状况
        1.4.3 植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和污染状况
        1.4.4 人类暴露于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风险
    1.5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的典型特征
        1.5.1 设施菜地种植现状
        1.5.2 设施菜地土壤盐渍化状况
        1.5.3 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设施菜地土壤样品
        2.1.2 试验所用菌株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主要生化试剂及药品
        2.1.5 试验所用引物信息
    2.2 试验方法
        2.2.1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2.2.2 土壤样品理化指标分析
        2.2.3 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测定
        2.2.4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定量检测
        2.2.4.1 土壤样品总DNA提取
        2.2.4.2 土壤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定量检测
        2.2.5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筛选
        2.2.5.1 筛选抗生素抗性细菌的抗生素种类
        2.2.5.2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及抗生素抗性细菌计数
        2.2.5.3 土壤样品中细菌的抗药率
        2.2.5.4 土壤样品中抗生素抗性细菌的筛选鉴定
        2.2.6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微生物间水平转移的影响机制
        2.2.6.1 环境因子选择及浓度设置
        2.2.6.2 构建RP4 质粒在同种菌属间接合转移模型
        2.2.6.3 环境因子对RP4 质粒在同种菌属间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
        2.2.6.4 验证接合子有效性
        2.2.6.5 扫描电镜分析环境因子对接合体系细菌形态的影响
        2.2.6.6 环境因子对细菌氧化应激和SOS反应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
        2.2.7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
        2.2.7.1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盆栽试验
        2.2.7.2 土壤和植物样品采集
        2.2.7.3 土壤样品理化指标分析和重金属含量测定
        2.2.7.4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定量分析
        2.2.7.5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2.2.7.6 高通量测序结果统计分析及数据可视化
    2.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3.1.1 土壤样品的基本理化性质
        3.1.2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
        3.1.3 土壤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及分布情况
        3.1.4 土壤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
        3.1.5 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关性分析
        3.1.6 抗生素抗性基因与环境因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关性分析
    3.2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3.2.1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抗生素抗性细菌的丰度
        3.2.2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抗生素抗性细菌的抗药率
        3.2.3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抗生素抗性细菌的鉴定
        3.2.4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抗生素抗性细菌多样性
        3.2.5 抗生素抗性细菌分布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环境因子对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微生物间水平转移的影响机制
        3.3.1 水平转移模型构建验证结果
        3.3.2 环境因子对抗生素抗性基因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
        3.3.3 环境因子对细菌细胞膜的影响
        3.3.4 环境因子对细菌氧化应激和SOS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
        3.4.1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
        3.4.2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数量变化
        3.4.3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变化
        3.4.4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3.4.5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优势细菌类群分布变化
        3.4.6 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关性分析
        3.4.7 细菌群落与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共现模式
4 讨论
    4.1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4.1.1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赋存特征
        4.1.2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
        4.1.3 影响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的环境因素
    4.2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4.2.1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的赋存特征
        4.2.2 影响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分布的环境因素
    4.3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微生物间水平转移的影响机制探究
        4.3.1 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分析
        4.3.2 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机制
    4.4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探究
        4.4.1 土壤和植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
        4.4.2 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细菌群落的关系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耐IVM候选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捻转血矛线虫病概述
        1.1.1 病原及其生活史
        1.1.2 流行状况及分布
        1.1.3 临床症状与诊断
        1.1.4 治疗及防控措施
    1.2 线虫耐药性研究进展
        1.2.1 伊维菌素简介
        1.2.2 耐药发生机制
        1.2.3 耐药性检测方法
    1.3 组学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研究
        1.3.2 蛋白组学研究
    1.4 RNAi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一 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耐药性检测
    2.1 幼虫发育实验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幼虫移行抑制实验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3 幼虫运动行为检测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4 小结
3 研究二 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虫株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
        3.2.1 测序样本收集
        3.2.2 测序样本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3.2.3 文库构建
        3.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3.2.7 荧光定量PCR对RNA-seq的验证
    3.3 结果
        3.3.1 测序结果统计评估
        3.3.2 Reads污染检测结果
        3.3.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及样品间相关性检测结果
        3.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3.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3.3.6 q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验证
        3.3.7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3.3.8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研究三 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蛋白组学研究及分析
    4.1 材料
        4.1.1 试验虫株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方法
        4.2.1 测序样本收集
        4.2.2 样品总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4.2.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2.4 蛋白酶酶解及iTRAQ标记
        4.2.5 反相色谱分离及LC-MS/MS分析
        4.2.6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和GO、KEGG富集分析
        4.2.7 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4.3 结果
        4.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4.3.2 SDS-PAGE结果
        4.3.3 主成分分析结果
        4.3.4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结果
        4.3.5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分析
        4.3.6 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富集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3.7 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研究四 捻转血矛线虫耐IVM候选基因的功能探究
    5.1 材料
        5.1.1 试验虫株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 方法
        5.2.1 捻转血矛线虫RNAi方法的建立
        5.2.2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运动行为检测
        5.2.3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移行抑制试验
        5.2.4 幼虫饲喂抑制实验
        5.2.5 捻转血矛线虫TRINITY_DN30265_c0_g1_i5_1等候选基因的研究
    5.3 结果
        5.3.1 捻转血矛线虫siRNA浸泡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
        5.3.2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运动行为检测结果
        5.3.3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移行抑制实验结果
        5.3.4 幼虫饲喂抑制实验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腹型肥胖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
        1.3 腹型肥胖的发病原因
        1.4 腹型肥胖的并发症
        1.5 腹型肥胖的治疗
    2 中医对腹型肥胖的认识
        2.1 腹型肥胖的病因
        2.2 腹型肥胖的病机
        2.3 腹型肥胖的危害
        2.4 腹型肥胖的中医治疗
    3 精准医学理论下的B超运用及指导穴位埋线思考
        3.1 B超精准诊断的临床运用
        3.2 B超精准治疗的临床运用
        3.3 B超精准治疗指导穴位埋线思考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量
        1.2 病例来源及选择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4 治疗前后体重比较
        2.5 治疗前后BMI比较
        2.6 治疗前后体脂率比较
        2.7 治疗前后腰围比较
        2.8 治疗前后臀围比较
        2.9 治疗前后腰臀比比较
        2.10 治疗前后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比较
        2.11 腹部皮下脂肪与腰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2.12 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比较
        2.13 治疗前后周自主排便次数比较
        2.14 治疗前后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比较
        2.15 治疗期间食欲抑制天数的比较
        2.16 安全性和承受性比较
        2.17 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胃热湿阻型患者的选择及与便秘的关系
        3.3 穴位埋线的优势
        3.4 B超下穴位埋线的思考
        3.5 穴位选择依据
        3.6 观测指标选择
        3.7 结果的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 腹型肥胖相关指标记录卡
    附表二 排便日记卡
    附表三 治疗后食欲抑制持续天数
    附表四 中医症候评分量表
    附表五 穴位埋线安全性与承受性评价表
附图
    附图一 深埋线组B超影像图
    附图二 深埋线组穴位埋线操作图
    附图三 浅埋线组B超影像图
    附图四 浅埋线组穴位埋线操作图
    附图五 深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前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图
    附图六 深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后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图
    附图七 浅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前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图
    附图八 浅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后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致谢

(10)金颗粒和磁珠构建SERS传感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PEDV的历史与危害
    1.2 PEDV的检测方法
        1.2.1 传统的PEDV检测方法
        1.2.2 近来的纳米分析方法检测PEDV
    1.3 SERS概述
        1.3.1 SERS的发展、机理和优势
        1.3.2 SERS探针
    1.4 SERS的分析检测应用
        1.4.1 SERS检测离子、分子
        1.4.2 SERS检测生物标志物
        1.4.3 SERS检测病毒
    1.5 论文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1.5.1 设计思路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金颗粒信号标签(AuNP tag)结合镀金玻片传感平台用于PEDV的检测
    2.1 前言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AuNP tag制备及传感平台构建
        2.3.2 AuNP tag制备过程的表征实验
        2.3.3 可行性实验
        2.3.4 条件优化实验
        2.3.5 传感器中单一器件缺失实验
        2.3.6 传感平台信号空间稳定性试验
        2.3.7 线性实验
        2.3.8 特异性实验
        2.3.9 加标回收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uNP tag制备过程的表征
        2.4.2 实验可行性验证
        2.4.3 实验条件优化
        2.4.4 每个传感器件对SERS强度影响
        2.4.5 信号均一性
        2.4.6 线性结果
        2.4.7 特异性结果
        2.4.8 血清样品中的Ab_1加标回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珠信号标签(MB tag)结合玻碳电极传感平台用于PEDV的检测
    3.1 前言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MB tag及传感平台构建过程
        3.3.2 可行性和信标对比实验
        3.3.3 信号来源验证实验
        3.3.4 条件优化实验
        3.3.5 无探针传感平台信号的空间分布实验
        3.3.6 完整传感平台信号的空间分布实验
        3.3.7 传感平台信号随时间变化实验
        3.3.8 单个器件缺失实验
        3.3.9 线性实验
        3.3.10 特异性实验
        3.3.11 加标回收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B tag的表征
        3.4.2 实验可行性和优势
        3.4.3 信号来源验证
        3.4.4 条件优化
        3.4.5 GCE传感信号均一性
        3.4.6 完整GCE传感平台信号均一性
        3.4.7 传感的信号重现性
        3.4.8 单一器件缺失证明GSH等的作用
        3.4.9 线性实验结果
        3.4.10 特异性结果
        3.4.11 加标回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及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1334例粪便常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粪便潜血分析仪检测消化道疾病患者粪便常规检验结果分析[J]. 王珊珊.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20)
  • [2]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及其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研究[D]. 高文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广东省部分地区赛马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检测与鉴定[D]. 王思琦. 塔里木大学, 2021
  • [4]人源脱硫弧菌分离鉴定及硫酸盐还原菌群落宏基因组的初步分析[D]. 张羽. 江南大学, 2021
  • [5]27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分布特征及药敏试验分析[D]. 周春艳. 大理大学, 2021(09)
  • [6]人体粪便图像中性状及颜色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D]. 闻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和扩散机制[D]. 王兰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8]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耐IVM候选基因功能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9]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影响[D]. 韩桂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金颗粒和磁珠构建SERS传感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检测研究[D]. 吴文新.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1334例粪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