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研项目获得专家有效指导的策略

中小学科研项目获得专家有效指导的策略

一、论中小学科研课题取得专家有效指导的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单[1](2021)在《中、日、美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内容为例》文中提出在信息化社会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方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真实、复杂、开放型的问题情境。在新一轮教科书修订的背景下,研究国内外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对提升我国教科书中问题情境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支持。研究问题为:在中、日、美三国四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分别在真实性、关联性、复杂性、开放性四个维度上有何异同?考虑到“统计与概率”知识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在人教社“数学教材问题情境”课题中统计发现,该领域中设置的问题情境存在不足,研究选取“统计与概率”中的现实问题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上述问题,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构建问题情境在真实性、关联性、复杂性、开放性维度的分析框架;然后基于文化差异、国际教育测评等方面的考虑,确定三个国家中有代表性的教科书进行比较;其次,依据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现实问题情境进行编码;最后,采用Excel对编码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SPSS20.0软件中的卡方检验,探究四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在各维度上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若存在,则用效应量进一步刻画实际差异的大小。通过对编码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在情境真实性方面,四版教科书中构造型情境设置的比例明显高于完全真实型,高于半真实型。人教版与MIF版教科书在统计学与现实中均存在一定差异,对应的效应量接近于中效应,其中,人教版在完全真实型情境上的设置明显高于MIF版;人教版在“半真实型”情境设置的比例明显低于“构造型”与“完全真实型”。(2)在情境关联性方面,四版教科书均表现为:一般关联型情境为主,高度关联型情境为辅,无关型情境基本不涉及。四版教科书在不同关联性情境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对于高度相关型情境,人教版与沪教版、MIF版教科书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对应的效应量均介于中效应与大效应之间。其中,相比于沪教版、MIF版,人教版教科书在“基于情境对数学结果进行解释”类情境设置的比例最低。(3)在情境复杂性方面,四版教科书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人教版教科书在三类复杂型情境的分布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数量关系复杂”类情境设置的比例最低。(4)在情境开放性方面,四版教科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对应的效应量接近于小效应;四版教科书在三类开放型情境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基于研究结论,结合具体实例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编写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半真实型情境的设计,体会数学与现实间的联系;(2)平衡不同类型的高度相关型情境,加强情境与问题间的关联;(3)增加“数量关系复杂”类情境,提升问题情境的复杂性水平。

王子晗[2](2021)在《幼儿园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当下,专业化成为社会各行业的共同追求。《教师专业标准》和《园长专业标准》的颁布进一步证明了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园长作为履行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其重要的职责。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题研究中的园长引领对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十分重要,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园长发挥其领导力,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访谈、观察、文本分析挖掘一所公办幼儿园园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分析其中的园长引领与教师专业专业成长,探究影响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发展的因素,提出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是园长应承担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职责;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不足。对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选择质性研究取向,采用个案研究法探索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一所公办幼儿园的园长与教师为对象,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本分析法搜集资料。本研究注意符合研究伦理规范。第三部分是个案呈现。以幼儿园课题工作进展时间为线索,以园长和教师认知的变化,行动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内在逻辑,用叙事的方式对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呈现,分为三个阶段:“课题研究就是一项任务”、“让课题研究为教师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山重水复勇往直前,柳暗花明更进一步”。第四部分是讨论与研究结论。园长在课题研究中引领教师树立研究观念,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整合多种资源,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上获得发展。研究结论探讨了园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园长的观念意识与能力,教师的科研观念与能力,有关部门对幼儿园课题研究的指导与管理,从园长引领和外部支持两方面提出了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研究者本人的收获,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

岳定权[3](2020)在《意义的追寻:教师教材理解研究》文中提出教材是教学的起点与依据,教师的教材理解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的教学转变过程中,伴随着诠释学的引入以及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彰显,理解概念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至上,直线式教材理解逐渐受到质疑,教材理解的认识和观念正在发生着转变。然而,中小学教师在接受新的教材理解观念的同时,却难以真正将其具体化、实践化。究其原因,缺乏一个在观念与操作之间的具有中层理论性质的合理性框架是其核心。因此,如何在新的教材理解观念下,从中观层面去回答教师应该如何理解教材,也就成为了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迫切问题。理解是一个诠释学和心理学概念。在诠释学中,不同的诠释学观所追求的是不同意义的获得,而心理学则主要致力于符号的心理意义的建构。以诠释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观。但总的看来,理解总是关乎意义,总是对意义的反复揭示与建构。同时,对教材本质的认识也随着教育观而发生变化。当教材的权威性被逐渐消解时,把教材理解为学材、文化载体、经验文本等观念纷繁而出,其所批判的是教材的知识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所彰显的是教材作为一种教育性知识文本的育人价值。从理解与教材观出发,教师教材理解指的是中小学教师在特定的历史社会中,通过主客统一的逻辑与方式去揭示与建构教材的意义,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基本过程,它需要生命教育的立场,采用主客观统一的思维方式,合理地去揭示与建构教材的意义。在这一价值诉求下,回答教师应该如何理解教材必然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即以何种理解理论来关照教师的教材理解?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师教材理解的内容或维度有哪些?建构教师教材理解的理论基础是扬弃的结果。尽管所有的诠释学流派都在追求理解的合理性,但从教育视角来看,任何理解都需要建构客观知识与学生成长之间的连续谱系,以实现教育连续性和过程性。而能够达成这一目的的便是意义发生说。意义作为符号与人的生存处境的相遇,必然是人在自己的生存境遇中,通过与符号的对象性活动而形成的意义链条。这种意义链条具有发生学性质,它在客观性意义与主观性意义、群体性意义与个体性意义之间,通过诸如理性、想象、体验、规范等方式促使不同层次与不同主体的意义类型关联起来,共同实现着意义转化,使意义具有了完整的结构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的意义发生说可以较为充分地说明教师的教材理解如何实现学科知识与时代的育人价值的统一。在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中,理解的循环是实现意义发生的关键。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材理解就是沿着意义发生的道路,促生育人价值生成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机制便是理解的循环。从微观上看,教材理解的循环存在于教师个体与教材之间,它以教师的“前理解”为基础与条件,在与教材的交互过程中促生教师与教材意义的双向建构,并以“自我理解”结束并开启新的循环。从宏观上看,教材理解的循环是教师与社会、历史传统之间的循环,它在沟通社会与学校、传统与现代的过程中形成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实现教师教材理解循环的方式是复杂的,认识、体验、想象、规范等在独立发生作用的同时,却又相互交错在一起。从教师教材理解的内容上看,教材理解需要揭示与建构不同主体的意义。教材是一种复合主体支配下的文本,具有不同的主体意义,教师的教材理解需要关注这些主体的意义。第一,关注知识作者的意义,对教材进行知识性理解,揭示与建构出教材知识的事实、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情感等意义。第二,关注教材编者的意义,对教材进行意识形态理解,渗透着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思想价值体系,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第三,关注教师的意义,对教材进行专业性理解,教材暗含着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与专业成长中实现“自我理解”。第四,关注学生的意义,对教材进行学习性理解,揭示教材所预设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并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具体化与改造。教材中不同主体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往往交叉在一起,它们共同构成了教材的意义体系,成为了教师教材理解的核心依据。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教师的教材理解需要以意义发生说为基础,在教师个体与教材,教师与社会、历史传统之间通过理解的循环去解构和建构不同主体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教材不断被解构与建构,教师也不断实现自我理解。

林苒[4](2020)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小学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L区为例》文中认为校本培训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是“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基于学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到,校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有效性依然有待提高。从前期关于校本培训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的缺位,是导致校本培训存在的众多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通过进一步对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希望得到解决。因此,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视角,结合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提出校本培训的改进策略,既能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又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活动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在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中说明了开展基于教师需求的校本培训的必要性。通过对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明确了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提出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结合访谈的方式搜集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反映出成都市L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校本培训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上存在的问题,找到了校本培训模式固化、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校本培训活动局限于“校本”三个原因。最后,根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求,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校本培训的基本形式,提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校本培训的改进策略,包括要开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完善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改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

张祥兰[5](2020)在《什么样的专家支持更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科研绩效——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借助外部专家力量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是目前中小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然而,专家支持能否提升中小学的科研绩效,以及专家支持对其科研绩效的影响机制等问题,都有待实证检验。相对于高校科研侧重理论创新与产出且多突出教师个体层面的绩效评价,中小学科研绩效更加突出学校组织层面,强调科研的实效性与实践应用。研究使用北京市中小学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北京市中小学普遍重视聘请专家提供相应的科研支持;与专家单次性进校指导相比,持续性专家跟踪支持的影响效果更加显着;与对学校发展层面的指导相比,专家对贴近课堂教学改革和科研方法的支持效果更加显着;专家指导的持续性与可转化性,对教师个体的文章发表与课题参与等绩效也有显着影响。因此,建议在中小学推行"科研工作坊"式校本研修模式,以便有效发挥专家的持续支持作用。

耿莉敏[6](2020)在《从“上任”到“胜任” ——上海市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初任校长治校过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初任校长即在职业生涯初次被任命为校长,担任领导职务且具有决策权和管理权,任职时间为1-3年。初任校长具有职务知识欠缺,但是学习能力比较强;来源信息广泛,但是过滤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对校长工作的兴趣非常高等特点。治校策略是指校长在履行法定职务行为过程中,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案集合,包括一系列的重要措施、手段和技巧。校长的治校策略通常具有系统性、选择性、情境性的特点。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初任校长的治校策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其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不断凸显。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的实证研究极为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本文采用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对上海市12个区的15位小学初任校长进行深度访谈,然后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的研究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构建出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的模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初任校长的职业发展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本研究将初任校长的治校策略按照职业发展周期分为融入期策略、稳定发展期策略、创新突破期策略。融入期策略即结合自身特点和学校内外部环境,确定自我定位的策略。小学初任校长主要通过明确角色转换、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和全面融入学校环境等措施自我融入,这个时期的策略一般具有社会性、适应性和比较人性化的特点。稳定发展期策略是指对学校原有的优势不断再加强,传承中创新,循序渐进地促进学校发展的策略。初任校长一般通过强化学校特色、规范制度建设和促进家校合作等措施促进学校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策略一般具有灵活性、程序性和方向性等特点。创新突破期策略是指打破学校重点工作难关,创生出学校发展内在动力。初任校长主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这个时期的策略一般具有全局性和谋略性等特点。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校长自身因素、学校内部支持和学校外部支持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影响着校长治校策略的选择,从而构建出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影响因素模型。根据模型分析小学初任校长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素养、改善学校内部环境和协同学校外部环境等方面优化其治校策略。

冯予希[7](2020)在《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自国家发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之后,各大高校对如何培养师范生,成为卓越教师的后备人才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扬州大学等也开展了“卓越体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构建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下的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地评价“卓越体育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质量。研究方法: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相关领域进行访谈,初步拟定了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专家进行调查和访谈,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补充和修改,确立了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并对江苏省一线体育教师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确定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最后通过专家调查权重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1)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情感态度3个一级指标;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运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影响与辐射能力、身心健康、敬业态度、价值观、自我发展与提升能力15个二级指标以及41个三级指标。协调系数为0.455,P<0.01。(2)通过对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证研究,绝大多数指标的认可度达到了90%以上,少数指标的认可度在85%以上。(3)各一级指标的权重,学科知识占32%、专业技能占35%、情感态度占33%,并确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研究结论:(1)江苏省高校卓越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组成。(2)通过对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证研究证明本研究构建的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切实可行的。(3)卓越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不仅仅是有效地将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需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时俱进的意识和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等。

赵亚东[8](2020)在《乡村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自信发展历程的叙事研究 ——以白银市H小学三位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自信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一种无形的宝贵资源,不仅能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教师成功完成教学活动必备的优秀教学心理品质,构成教师强大的教学精神支柱和动力。因此,关注教师的教学自信,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乡村小学骨干教师作为乡村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的长足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教学自信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极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探索空间,对乡村教师教学自信的形成具有启示意义。教学自信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完成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调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积极心理期待。其本身具有复杂性,是教师在教学方面所呈现出的内在心态与外在行为的统一,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进行探索。因此,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选取P区H小学已获得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的三位乡村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他们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通过正式访谈与非正式访谈、参与式观察和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与教师教学自信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三位乡村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自信发展的动态过程及其表现。在此基础上,剖析三位教师教学自信发展的共性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高度的职业认同培植教学自信、主动的发展意识固实教学自信、良好的反思习惯强化教学自信、他人的评价认可促进教学自信、积极的情绪心态润泽教学自信。并挖掘其教学自信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自觉成长的理念。本研究在分析叙事的基础上,依托教师自觉成长的理念以及自我效能理论,尝试对乡村小学教师教学自信的形成提出几点启示:建立以认同为依托的职业坚守;寻求以内驱为动力的自觉成长;追求以自主为前提的反躬自省;提升以宽容为基调的理性审视;培养以悦纳为姿态的自我调适。

刘媛媛[9](2020)在《“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学案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高中人工智能教学是国家智能与教学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推理类”AI课程是国际视野下的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我国教学发展对“推理类”AI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把握不足,尤其是符合高中生认知特点的“推理类”AI课程的教学案例集亟需开发完善。因此,深入研究与设计面向高中生的“推理类”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高中AI课程推理类教学案例的现状进行分析,完善推理类教学案例集已经成为了高中人工智能课程深入推进的重要趋势,而推理类AI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存在着三大问题:重知识表示轻逻辑思维推理,基础性结构不完善;高中生感兴趣的知识图谱推理和多智能体推理课程内容不够重视;符合高中生学习特点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不足。高中生在AI学习有四大特点:思维敏捷、乐于推理,但缺乏系统化训练;抽象表达能力强,但知识表示方式的科学化欠缺;信息知识储备和技能良好;在案例情境中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本文结合两个典型“推理类”高中AI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文献分析,设计出推理类AI教学案例开发的六大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做了第一轮的教学设计,形成了《基于Arduino的多功能学习小卫士》教学案例,但通过实际教学应用发现推理目标没有分解,学生理解上易混淆;案例操作性太强,学生易关注实践忽视逻辑。因此,基于第一轮反馈的问题和第二轮优化设计的原则上,形成了具体划分知识图谱推理、记忆驱动推理、多智能体推理的《察异辨花》《识图认物》《自动迎宾系统》三种教学案例。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两轮优化设计出的教学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符合高中生学习特点和当下高中学校的教学案例的需求。

余云露[10](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二、论中小学科研课题取得专家有效指导的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小学科研课题取得专家有效指导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美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问题情境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1.1.2 现实问题情境是教科书新一轮修订的重要内容
        1.1.3 已有关于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研究的不足
    1.2 问题的提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数学教科书
        1.3.2 问题情境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内容分析法
        1.6.3 统计分析法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7.3 研究的创新点
    1.8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作用
        2.1.2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
        2.1.3 数学教科书中问题情境的分析框架
        2.1.4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原则
        2.1.5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情境认知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第三章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比较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教科书比较版本
        3.1.2 教科书比较的具体内容
    3.2 分析框架
        3.2.1 情境真实性分析框架
        3.2.2 情境关联性分析框架
        3.2.3 情境复杂性分析框架
        3.2.4 情境开放性分析框架
    3.3 编码说明
        3.3.1 位置检索码
        3.3.2 水平标记码
        3.3.3 编码示例
        3.3.4 编码信度
    3.4 数据收集和处理
第四章 中、日、美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四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概况
    4.2 四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4.2.1 整体数据分析
        4.2.2 具体内容分析
    4.3 四版教科书中情境关联性的比较
        4.3.1 整体数据分析
        4.3.2 具体内容分析
    4.4 四版教科书中情境复杂性的比较
    4.5 四版教科书中情境开放性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的讨论、结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关于四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比较研究的讨论
        5.1.2 关于四版教科书中情境关联性比较研究的讨论
        5.1.3 关于四版教科书中情境复杂性比较研究的讨论
        5.1.4 关于四版教科书中情境开放性比较研究的讨论
        5.1.5 不足与展望
    5.2 结论
    5.3 建议
        5.3.1 提高半真实型情境的设计,体会数学与现实间的联系
        5.3.2 平衡高度相关型情境的不同类型,加强情境与问题间的关联
        5.3.3 增加“数量关系复杂”类情境,提升问题情境的复杂性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人教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二 沪教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三 RZS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四 MIF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五 四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在真实性维度的卡方检验结果
    附录六 四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在关联性维度的卡方检验结果
    附录七 四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在复杂性维度的卡方检验结果
    附录八 四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在开放性维度的卡方检验结果
致谢

(2)幼儿园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园长应承担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职责
        2.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3.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不足
    (二)文献综述
        1.幼儿园园长相关研究
        2.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3.教师成为研究者相关研究
        4.相关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课题研究
        2.教师专业发展
        3.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介绍
    (三)进入现场与资料收集
        1.进入研究现场
        2.资料的收集
    (四)研究伦理
三、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呈现
    (一)“课题研究就是一项任务”
        1.“有课题就行,成什么样我不管”
        2.“外来的课题,高控的我们”
        3.“幼儿园没有课题就像没有能力似的”
    (二)“让课题研究为教师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1.“后悔没有早些时候关注课题”
        2.“解决困难,补齐短板”
        3.“课题对我评职称是有帮助的”
        4.“不能为了业绩做科研”
    (三)“山重水复勇往直前,柳暗花明更进一步”
        1.“置身于浓郁研究氛围之中”
        2.“研究制度逐渐完善”
        3.“满满的收获”
        4.“研究成果必须回馈一线”
        5.“搭建更多的脚手架”
四、讨论与分析
    (一)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讨论
        1.课题研究中园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策略
        2.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究结论
        1.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三)研究反思
        1.个人的成长与收获
        2.研究过程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意义的追寻:教师教材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教师教材理解的内涵与论题
    (一)教材:作为一种教育知识文本
        1.简要历史回顾
        2.教材的内涵与特征
        3.教材与相关概念辨析
    (二)理解:对意义的持续揭示与建构
        1.理解的内涵
        2.理解与相关概念辨析
    (三)教师教材理解的内涵分析
    (四)教师教材理解的基本论题
三、教师教材理解的现状考察与理论反思
    (一)教师教材理解的现状考察
        1.考察设计
        2.教师教材理解的现状
        3.对教师教材理解现状的反思
    (二)理解的合理性及其反思
        1.保守诠释学及其理解合理性
        2.中庸诠释学及其理解合理性
        3.激进诠释学及其理解合理性
        4.批判诠释学及其理解合理性
        5.教材理解需要何种理解?
四、教师教材理解的基础:意义发生说
    (一)“意义发生说”的提出
        1.教学论研究的人文进路
        2.教学复杂性的要求
        3.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意义发生说”的基础:意义的内涵与类型
        1.意义的内涵
        2.意义的类型划分
    (三)“意义发生说”的内核:意义关联
        1.理性关联
        2.想象关联
        3.体验关联
        4.规范关联
    (四)“意义发生说”与教师教材理解
五、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意义的循环
    (一)教材的意义结构
        1.教材意义的层次结构
        2.教材意义的主体结构
        3.教材的意义体系
    (二)教师教材理解的基本过程
        1.“前理解”
        2.“理解”
        3.“自我理解”
        4.教师教材理解的过程框架
    (三)教师教材理解的基本方式
        1.教师教材理解方式的经验归纳
        2.教师教材理解方式的实践话语
六、教师教材理解的维度:主体的意义
    (一)教师教材理解的知识维度
        1.教材的知识意蕴
        2.教材知识的特点
        3.教材知识的结构
        4.教材知识的理解途径
    (二)教材理解的意识形态维度
        1.意识形态历史简顾
        2.意识形态的内涵
        3.教材的意识形态特征
        4.教材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
        5.教材意识形态的理解途径
    (三)教师教材理解的专业维度
        1.教材使用观:互融共生
        2.教师教材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
        3.教师教材理解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四)教师教材理解的学习维度
        1.何为学习?
        2.教材的学习性特征
        3.教材中学习的存在方式
        4.教材中学习理解的基本途径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教师教材理解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小学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2.3 国外关于校本培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1.2.4 国内关于校本培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3 概念界定
        1.3.1 校本培训
        1.3.2 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成都市L区小学校本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成都市L区小学校本培训现状分析
        2.1.1 各小学校本培训开展情况
        2.1.2 组织者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评价
        2.1.3 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2.1.4 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参与度
    2.2 成都市L区小学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分析
        2.2.1 参与校本培训调查的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2.2.2 参与调查的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情况
        2.2.3 小学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评价
        2.2.4 小学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
    2.3 成都市L区小学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校本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2 校本培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3 成都市L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参与调查的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3.2 参与调查的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2.2 小学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情况
        3.2.3 小学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态度
        3.2.4 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遇到的困难
    3.3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
        3.3.2 小学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3.3.3 小学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3.3.4 小学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3.4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3.4.1 专业理念
        3.4.2 专业知识
        3.4.3 专业能力
        3.4.4 自我发展意识
    3.5 校本培训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上存在的问题
        3.5.1 未充分了解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3.5.2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低效
        3.5.3 校本培训的资源不够丰富
    3.6 校本培训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6.1 校本培训模式固化
        3.6.2 校本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3.6.3 校本培训活动局限于“校本”
4 改进策略之一:调研教师需求,优化培训活动
    4.1 .采取有效方法,调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4.1.1 .听课摸底,找准问题,帮助提升
        4.1.2 问卷调查,需求分类,按需施训
    4.2 根据发展需求,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4.2.1 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师专业认识
        4.2.2 开展专项指导,提升专业发展活动有效性
        4.2.3 搭建发展平台,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5 改进策略之二:完善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
    5.1 构建好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5.2 开展好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
    5.3 引入更多培训项目资源
6 改进策略之三: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型
    6.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6.2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内驱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什么样的专家支持更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科研绩效——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调查工具
    (三)变量设计
    (四)分析方法
四、实证分析
    (一)专家指导中小学科研工作的现状
    (二)中小学校科研绩效的差异性检验
    (三)专家支持对中小学科研绩效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

(6)从“上任”到“胜任” ——上海市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初任校长
        (二)治校策略
    三、文献综述
        (一)初任校长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治校策略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析
第二章 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资料的收集
    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资料的整理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三)分析编码过程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五、对研究过程的反省和思考
        (一)关于信度、效度和推广度问题
        (二)关于伦理道德问题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三章 自我融入:确定自我定位
    一、角色认知转换
        (一)心理准备不足
        (二)繁多、复杂——校长职责的特征
        (三)大——校长决策权特征
        (四)小学校长任职制度的思考
    二、构建人际关系网络
        (一)团结学校管理团队
        (二)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三、全面融入学校环境
        (一)挑战——如何全面把握工作
        (二)开拓认知途径,全面把握学校
第四章 传承中深化:稳定学校发展策略
    一、强化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
        (一)强化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意识
        (二)优化组合内外部教育资源
    二、规范制度建设,发挥保障与激励功能
        (一)基于学校现实,科学制定规范
        (二)加强制度学习、贯彻实施到位
        (三)建立督察和激励机制,调动内在热情
    三、促进家校合作,实现社会共育
        (一)提升信任度,增强家长对学校的帮助
        (二)多途径开展家长教育,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第五章 突破与升华:创生发展动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一)优化教师结构,提高队伍活力
        (二)科学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三)构建系统培训体系,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巧用绩效提高积极性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引领课堂教学变革
        (一)依托学科优势,激发创新活力
        (二)扎根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发展
        (三)融合地域环境,优化课程结构
    三、完善学校教育制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一)用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二)推进教师素质工程,提升文化底蕴
        (三)打造环境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四)开展管理工程建设,引领学校文化
第六章 治校策略影响因素的模型及其分析
    一、校长自身因素对治校策略的影响分析
        (一)校长自身性格特征的影响
        (二)校长专业发展背景的影响
    二、影响初任校长治校策略路径的学校内部因素
        (一)学校有形资源的影响
        (二)学校无形资源的影响
        (三)学校人力资源的影响
    三、影响初任校长治校策略路径的学校外部因素
        (一)教育环境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关于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的建议
        (一)提升校长自身素养
        (二)改善学校内部环境
        (三)协同学校外部环境
结语
附录
    附件1: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访谈提纲
    附件2:田野日记节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卓越教师的特质研究
        2.1.1 卓越的内涵
        2.1.2 国内外对卓越教师特质的研究
    2.2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2.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3.1 评价指标和权重的概念
        2.3.2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3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的研究
        2.3.4 确定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标准以及指标权重的相关研究
    2.4 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
        2.4.1 政策法规的依据
        2.4.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依据
        2.4.3 高校体育师范生培养计划的依据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调查法
        3.2.3 实证研究法
        3.2.4 专家调查权重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思路
        3.3.1 理论研究
        3.3.2 评价指标的构建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一致性原则
        4.1.3 发展性原则
        4.1.4 针对性原则
        4.1.5 可操作性原则
    4.2 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和协调程度
    4.3 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统计
        4.3.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统计
        4.3.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统计
        4.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次修改
    4.4 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4.4.1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统计
        4.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二次修改
    4.5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4.5.1 教师基本情况
        4.5.2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4.6 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6.1 一级指标的权重
        4.6.2 二级指标的权重
        4.6.3 三级指标的权重
    4.7 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2: 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乡村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自信发展历程的叙事研究 ——以白银市H小学三位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设计
二、进入研究现场
    (一)H小学的介绍
    (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三、描摹:三位乡村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自信发展历程
    (一)L老师:永葆爱心的坚持者
        1.初生牛犊不怕虎
        2.问题重重自怀疑
        3.躬行实践成长快
        4.自我认同与升华
    (二)Y老师:勇敢追梦的钻研者
        1.自我否定遇挑战
        2.勤奋好学补短板
        3.他人认可促发展
        4.勤思创新实蜕变
    (三)W老师:热情奔放的尝试者
        1.教非所学引无助
        2.自觉修炼扬优势
        3.屡次获奖增自信
        4.胸有成竹底气足
四、剖析:三位乡村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自信发展的共性特征
    (一)高度的职业认同培植教学自信
    (二)主动的发展意识固实教学自信
    (三)良好的反思习惯强化教学自信
    (四)他人的评价认可促进教学自信
    (五)积极的情绪心态润泽教学自信
五、探寻:对乡村小学教师教学自信形成的启示
    (一)建立以认同为依托的职业坚守
    (二)寻求以内驱为动力的自觉成长
    (三)追求以自主为前提的反躬自省
    (四)提升以宽容为基调的理性审视
    (五)培养以悦纳为姿态的自我调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学案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高中AI教学是国家智能与教学战略发展重要环节
        二、“推理类”AI课程是国际视野下的人工智能教育核心内容
        三、我国对“推理类”AI课程基础性和重要性把握不足
        四、中小学“推理类”AI课程亟需教学案例开发
    第二节 国内外已有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人工智能推理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推理类”AI课程教学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发展完善“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学案例
        二、丰富“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育教学理论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人工智能、知识推理、教学案例
        二、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做中学”理论
第二章 高中AI课程中推理类教学案例现状归因分析
    第一节 完善推理类教学案例集是高中AI课程深入推进的重要趋势
        一、高中AI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知识表示与推理教学案例
        二、以“人大附中”为代表开发高中AI课程项目案例集
    第二节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中推理类教学案例设计分析
        一、重知识表示轻逻辑思维推理,课程内容基础性结构不完善
        二、以知识图谱、多智能体推理为代表鲜少涉及,未意识重要性
        三、符合高中生学习特点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不足
    第三节 高中生人工智能学习的主要特征
        一、高中生思维敏捷、乐于逻辑推理,但缺乏系统化训练
        二、高中生抽象表达能力强,但知识表示方式科学化欠缺
        三、案例情境教学有助于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
        四、信息技术知识储备较为充足,数字化学习技能基础较好
第三章 “推理类”高中AI课程案例设计模型建构
    第一节 国内外典型的“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学案例
        一、案例一:《探寻人工智能的神奇奥秘》教学设计
        二、案例二:《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教学设计
        三、案例三:《机器人技术和未来技术》教学设计
        四、总结分析现有的高中推理类AI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第二节 “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
        一、逻辑能力与计算编程思维相结合原则
        二、科学精神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三、内容系统化与多元性相结合原则
        四、强智能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五、抽象表达与知识可视化相结合原则
        六、培养创造力与合作意识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模型建构
        一、理论基础分析
        二、学习者及学习需求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四、教学内容
        五、课程结构
        六、学习策略和环境
        七、教学评价
第四章 第一轮设计:《基于Arduino的 多功能学习小卫士》
    第一节 Arduino开源平台特性分析
        一、Arduino主板(硬件)
        二、Arduino IDE编程软件
    第二节 教学项目设计分析
        一、教学内容定位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策略及原则
    第三节 《基于Arduino的多功能学习小卫士》教学设计与实践
    第四节 教学案例实施及反思总结
        一、实践结果与分析
        二、教学启示与反思
第五章 第二轮设计:“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学案例优化设计
    第一节 优化设计的原则及方向
        一、强调高中AI课程的推理类别的内容区分
        二、贴近普通高中技术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三、明确AI教育以经验、技能和创新为目标导向
        四、综合利用教学资源,协调使用教学方法
    第二节 优化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一、“知识图谱推理”AI课程案例——《察异辨花》
        二、“记忆驱动推理”AI课程案例——《识图认物》
        三、“多智能体推理”AI课程案例——《自动迎宾系统》
    第三节 “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学案例实践分析
        一、教学效果分析
        二、教学总结与反思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人工智能课程学科核心素养测试问卷
致谢
附:本人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情况

(10)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论中小学科研课题取得专家有效指导的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美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内容为例[D]. 李单.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幼儿园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 王子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意义的追寻:教师教材理解研究[D]. 岳定权.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小学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L区为例[D]. 林苒.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5]什么样的专家支持更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科研绩效——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J]. 张祥兰. 教育学术月刊, 2020(08)
  • [6]从“上任”到“胜任” ——上海市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D]. 耿莉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江苏省高校卓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冯予希. 扬州大学, 2020(04)
  • [8]乡村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自信发展历程的叙事研究 ——以白银市H小学三位教师为例[D]. 赵亚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推理类”高中AI课程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 刘媛媛.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中小学科研项目获得专家有效指导的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