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生运动会歌曲

大理大学生运动会歌曲

一、大理学院运动会会歌(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瑞[1](2021)在《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与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布局“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显然难以满足各级大型赛事的举办要求,两者矛盾也直接影响了城市新区体育设施的科学合理布局。因此,研究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体育设施布局具有重大且急需的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型赛事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新区体育设施的布局规划。研究表明,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低于大型赛事“标准”导致新区不能满足各级大型赛事的举办要求。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主要涉及空间分布模式、区位选址和规划指标。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问题,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大型赛事的梳理和国内外体育设施布局理论实践的研究,发现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与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布局之间存在矛盾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对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布局要素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第三章研究分析基于大型赛事的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整章承上启下,为第四章的呈贡新区体育设施的布局规划提供理论研究支撑。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主要是第四章和第五章,以第一章的国内外理论和第二、第三章的研究理论来指导布局呈贡新区的体育设施,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

汪颖奇[2](2021)在《社会变迁与士人因应 ——以常熟士人徐兆玮为中心》文中认为在上世纪交替之际,时论常常将中国比作一叶放于中流的扁舟,处于两头不到岸的处境里,这种“两头不到岸”用于形容近代中国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过渡时代的功名士人——也极为贴切。他们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又成长于西学东渐的时空背景下,或多或少都受到新学的影响。他们亲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既不同于以往只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旧士人,又区别于孕育于新式教育之中的新知识分子,扮演着士人群体新陈代谢中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的经历与变迁,可以视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转型的缩影。徐兆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生阶段与中国近代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互相重合,出生于1867年的他青年时期经历戊戌维新,壮年时期恰逢清末新政、辛亥鼎革,晚年时期又体会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在社会的急剧变迁里,徐兆玮一生都在不断调适、转型,是时代变迁下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戊戌前后是徐兆玮的思想转型期,原本家族并不显赫的他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功名,在地方上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交游网络。他由何市镇走向常熟县域,参与城区事务,并提升家族影响力。在戊戌维新的思潮中,三十而立的他开始接触新书,其阅读结构和思想发生变化。他心怀经世期许,同时秉持着传统士人教化乡里的责任感,在地方办理慈善事业、发展教育农商,开展经世实践。清末新政是徐兆玮面临的第一个关键转型期。清末新政一方面为士人提供了“立功”实践的良机;另一方面,废科举、改革教育制度,又令他们失去了维系自身文化权力的制度基础。心怀“立功”理想的徐兆玮,在常熟地方事务中虽已小有成就,但不愿株守地方,因此去京城拓展交游网络、寻求仕进之捷径。然而受限于清末官制改革的政治环境,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他未能成功谋取理想实缺。面对旧学不足以救亡图存,传统功名难谋个人发展的状况,徐兆玮奋然赴日游学。遗憾的是,即便游学回来,其入仕目标依然未能实现,在地方自治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浪潮中,他选择暂时返回家乡常熟,参与地方新政事务。辛亥鼎革是徐兆玮迎来的第二次转型期。对清政府的失望、通过地方自治实践积累的资本,成为他易代之际成功转型的主客观因素。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常熟县民政副长,在稳定地方秩序中起到重要作用。民国建立后,他成功当选为国会议员。从翰林院编修到成为民国“代议士”的他怀着对民国的美好期待,数次北上参加国会,但在混乱的民初议会实践里,其对政党政治乃至对民国的观感都渐趋失望。此后,他的关注重心进一步转向地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着时人开始意识到器物、制度不足以救国,而唯有文化才能救国的觉醒,新一代知识分子带着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提倡白话文等主张走上历史舞台。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与文化受到无情打击,徐兆玮这一代功名士人则已经逐渐步入花甲之年,从年龄到思想都已成为知识分子眼中的“老新党”。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与不合潮流的心态,推动徐兆玮的重心进一步由国到乡、由政转文。通过搜集乡邦文献、藏书编书、修撰地方志等文化活动,徐兆玮等人由“立功”到“立言”,以维持传统文化于不衰,维系自身文化权力于不坠。并在与志同道合友人的诗文唱和之中,展现着他们的身份认同与怀旧心态。此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近代士人身上亦有所体现,作为微观的个体,徐兆玮的“生命史”展现出开放的思想心态,理性、务实的处事作风,刚柔并济的行为面相,体现出江南文化开放包容、“刚柔并济”的文化特征。作为近代士人群体的一员,徐兆玮又反映出上承传统,下接现代的过渡一代功名士人的某些共同特征。他们面对着时代变局,应时而起、心忧天下,践行传统士人“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为了应付历史经验之外的世界,他们追求新知、自我调适,但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传统儒家文化、伦理秩序的认同与坚守。士人因应时势,时代亦随人事而变迁,随着近代以来求新求变走向激进化,士人内在安身立命的儒家传统文化逐渐被抛弃,士人之“道”被动摇所致的失范、脱序与危机,造成了他们心灵的“两头不到岸”之感。徐兆玮的“心灵史”体现了近代士人在政治、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国家与个人交织,“趋新”与“怀旧”杂糅、憧憬与迷茫共存的矛盾、困惑与焦虑心态。

徐梦艺[3](2020)在《凉山会理县彝族蹢脚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蹢脚舞”,又称“谷追”、“跳跌脚”,是极具特色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其直接映射出彝族民间原始生产生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娱性活动。会理县的小黑箐镇、关河镇、绿水镇是彝族(红彝)的聚居地。2009年会理县彝族“蹢脚舞”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会理县彝族“蹢脚舞”的生存空间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传承与发展变得难以推进。“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想保护方式,这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不仅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同时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与融合,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探寻一条会理县彝族“蹢脚舞”活态传承的新思路是我们当下所急需的任务。本论文通过对会理县彝族“蹢脚舞”保护与传承的研究,结合笔者实地田野调查,从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角度,分析研究彝族传统节日仪式中“蹢脚舞”的原始状态;运用“历时性-共时性”理论,详细描述“蹢脚舞”的仪式流程,分析其文化内涵。结合当下发展演变,探析其在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简要概述会理县概况、彝族“蹢脚舞”概述以及彝族迁徙与彝族“蹢脚舞”的发展关系,运用文献法,搜集整理有关“蹢脚舞”的传说与文献,理清“蹢脚舞”历史起源。第二章通过田野调查,对会理县现有的“蹢脚舞”作了全面的数字化视频、音频以及图片采录,从而整体分析“蹢脚舞”的艺术特征,包括“蹢脚舞”的舞蹈形态特征、音乐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的公演程式。舞蹈形态特征方面细致的分析了舞蹈动作、队形调度、道具与服饰;音乐特征方面全面的分析了伴奏乐器、音乐调式、节拍形式以及乐谱记谱。第三章会理县彝族蹢脚舞的保护与传承,从彝族蹢脚舞的传承谱系、彝族蹢脚舞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以及新时代彝族蹢脚舞的保护与传承对策等方面叙述。传承谱系方面对传承人、传承谱系以及传承人在实际传承中的作用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保护与传承现状方面对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教育的有效传播以及民俗活动的积极推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保护与传承对策部分在继承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非遗实际以及网络化技术发展实际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最后一章为结论,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实际,全面梳理彝族“蹢脚舞”的艺术特征、保护与传承措施。当下,物质生活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忽略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如何发展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是未来不得不面对的选择与方向。

侯国亮[4](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历程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由1953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演变而来的,简称“民运会”。该赛事是以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针等为一体的全国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历经近70年的不断发展,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变得更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同时对少数民族区域经济、文化、政治、体育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处于启蒙时期,运动会的各项事宜均不够完善,但在项目设置方面初步形成了雏形。其历史价值主要是标志着少数民族在封建传统制度下备受压迫和歧视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可以平等的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台展示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第二,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赛事规模逐渐扩大、参与人数逐渐增多,赛事文化也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在项目设置上数量波动较大。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海峡两岸的民族文化交流推动了祖国的统一事业,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实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第三,深化改革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赛事的运营机制、比赛规则、赛事文化等逐步得到完善,但由于对西方竞技体育的过度模仿最终使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价值观发生倾斜。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为避免与西方竞技体育相似,对奖惩机制进行了全面改革。第四,习近平新时代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处于成熟稳定阶段,本阶段的各项事宜均趋于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其历史价值表现在民运会的主旨紧密围绕着“新时代”、“中国梦”等国家发展战略,并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平台为祖国70华诞献礼。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历程,并主导着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并对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的社会文化、民族政策、民族经济以及体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民运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该树立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竞赛规则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邬可[5](2020)在《中学“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历史演进与执行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员运动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改革学校运动会的第一选择,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每一个学校的执行方案都不一样,在全员运动会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随意性和不科学性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的理念得不到有效的彰显。在中国教育学会2017年教育科研专项重点课题《转型与突破:基于“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区域综合改革实践探索》的支撑下,为了更好地让全员运动会成为展示并考察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状况的平台,解决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在课堂教学、大课间、运动会等环节上存在着脱节或各自为政的现象,以便更好地解决全员运动会“展哪些技术,如何展技术”的问题,本研究对“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历史演进、现在——开展现状与将来——执行标准进行了探索。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运动会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和阶段划分。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调查了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现状,从中窥视了浙江省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整合,构建了初中阶段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最后,在“执行标准”的基础上,运用个案分析法对已开展过“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优缺点及优化途径。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一、逻辑梳理了学校运动会的发展历程,勾勒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图景”全员运动会(包括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学校运动会到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发展历程。本研究将我国学校运动会的历史演进划分为萌芽阶段、停滞与艰难探索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和改革创新阶段四个阶段。1890年至1936年是萌芽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运动会项目从军事体育项目向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转变;参与主体以学生为主,主导者由外国人向中国人转变。1937年至1976年是停滞与艰难探索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运动会的项目以军事体育项目为主,学校运动会的发展使是曲折发展与缓慢发展相伴。1977年至1995年是恢复发展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国家政策引导学校运动会往利好方向发展,规范化与法治化并存。1996年至今是改革创新阶段,该阶段开始出现全员运动会(包括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其阶段性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并存。二、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展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现实图景”当前,浙江省全员运动会在大部分学校得到了开展,开展方式多为以袋鼠跳、跳长绳、“两人三足”等趣味体育项目为主的“趣味项目全员运动会”,以篮球、排球、足球等为主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开展情况不理想。开展时间以半天到一天居多。参赛群体以初一、初二的学生为主,家长参与度不高。学生参赛比例占到80%至90%。参赛队伍划分主要是以单一行政班为单位,或多个同年级行政班组团参赛居多。总体来说,“全员运动会”在浙江省内开展良好,教师的评价颇高。然而,影响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影响因素仍表现出多元化,包括场地不足、时间不够、师资不足等,其中“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也为构建“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提供了现实依据。三、实证构建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完善了全员运动会的系统体系,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未来健康发展图景”本研究构建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101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是“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开展时间、组织形式、项目设置、执行方案、评价奖励体系五个方面。四、个案分析了两所学校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方案,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现实价值与操作路径”本研究基于构建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对杭州市两所开展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学校的执行方案,从方案的优缺点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个案分析,一方面为现实中初中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规范开展与方案优化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也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现实价值与应用路径”。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给出了三条建议,分别为:一、加大对“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实施与优化研究;二、构建其他年级段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三、创新全员运动会的开展形式。

王军,刘毅[6](2020)在《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话语的演进及其理论源流》文中指出民族团结话语是一种介质,它不仅体现着民族团结思想和观念,指向民族团结政策、制度等宏观议题,还型塑规约着民族团结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的话语实现了从"大家庭"到"花"(花朵-花园),再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多样话语演进历程。这三个民族团结话语切片在内涵和表达方式上有各自的侧重,以及不同的理论源流支撑。民族团结三个话语"切片"作为政治社会化符号,从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积淀形成的庞大、生动的"符号宝库"中汲取灵感和营养,在不同时期进行现代式话语再建构,将传承性、创新性、指向性与美誉性融于一体,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

张璐[7](2019)在《微博的文化表达: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博是个人表达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社会信息非常广泛的发布平台,微博用户发布的内容和传播行为本身与其现实生活的话语世界、文化环境、历史时刻与跨国流动等都紧密相关。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的知识分子,历来通过媒介进行话语和文化传播,从书籍到报纸,再到电视和网络媒体,他们都是媒介空间中文化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微博出现后,知识分子也较早地入驻其中,在微博平台上建构着他们的传播行为和文化图式。其中,藏族知识分子,因其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和藏族的民族身份,其微博传播行为蕴含着更加突出的文化研究价值。因此,笔者将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已有的研究知识分子的相关理论成果,探讨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传播行为及其文化表达的内容与行为,从而讨论微博传播对藏族文化媒介互动与转型具有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以新浪微博为资料收集平台,选择了30位微博发布数量较多、发布频率较高的藏族知识分子,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他们的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观察和记录,获取了第一手研究资料。从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笔者共收集到30位藏族知识分子公开发布的2760条微博内容,再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综合分析观察对象的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的文化意义。本文由六个部分的内容组成:第一章,绪论。全面梳理“知识分子”、“媒介与知识分子”和“微博与知识分子”的相关研究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即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发布了哪些内容?在这些发布内容的背后,呈现了他们怎样的社会身份(职业、民族、性别、个人生活、兴趣、生命体验)?他们以这些社会身份所进行的传播行为,对藏族文化的现实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第二章,藏族知识分子的学理界定。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首先梳理了相关研究中对“知识分子”、“藏族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接着,从学术研究和中国现实语境出发,明确了藏族知识分子的学术范畴;最后,在新浪微博平台中,根据认证用户、民族、教育、职业、发布微博的文字和数量、出生年代等七个方面的信息,确定了30位符合研究条件的藏族知识分子。第三章,藏族知识分子微博形象与传播行为的整体描述。本章主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对30位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昵称、微博头像、微博标签和简介等微博认证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及对他们的传播内容进行整体性描述,为全文的写作绘制文化基础。第四章,四类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的微观分析。本章从微观层面出发,从学者、诗人或作家、记者、导演等四类藏族知识分子中,选取一位在观察期间微博发布数量最多、传播行为较为活跃的知识分子作为研究的个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微博内容展开细致分析,并分析内容背后的传播行为,从而探讨藏族知识分子通过微博传播,所呈现出来的藏族文化变化的细部情况。第五章,微博中的藏族文化传播、互动与转型。本章结合社会情境和媒介情境、自我建构、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等相关理论,探讨了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行为的文化意义。研究发现,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扮演了文化传播者、社会动员者和社会批判者的重要角色。此外,由于受到微博这一媒介自身技术特性和政商权利的限制,知识分子在微博中进行传播的同时,也促成了藏族文化的现代转型。第六章,结语: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的多元互动与多种表达。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微博空间的虚拟和现实的结合,推动着藏族知识分子在多个空间的互动与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播,具有族别、职业、兴趣圈层、社会责任、跨国交往等多种文化声音的表达的特征,并推动着藏族文化的多元互动和多种表达等维度的藏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万家呈[8](2019)在《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塑造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担负着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还具有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展示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导引等功能。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云南省的区位、高原、民族等优势来开展体育赛事,通过体育赛事来促进云南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云南省体育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本研究以品牌理论为基础,立足云南,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案例分析等对云南体育赛事品牌塑造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初步形成了以“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和“七彩云南·一带一路国际足球公开赛”为主的三大知名赛事品牌和各城市建设多样性、点状分布的体育产业功能区,建设竞赛献艺、体育旅游、运动康复、体育训练、体育休闲等特色产业链。三大知名赛事品牌结合特色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符合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提升了云南体育赛事的品牌知名度和增加了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2.云南体育赛事品牌在塑造过程中,应注重品牌识别,从赛事标志、会徽、吉祥物、口号、主题歌等来全面开发赛事的语言系统。从赛事活动规模和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景观的独特性来塑造赛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电视传媒、网络媒体、平面传媒、移动户外传媒以及形象代言人和新闻发布会等公共活动对赛事进行推广和传播,赛事品牌应积极开展运动项目、创造良好基础。3.塑造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的对策包括进行系统的规划,制定短中远期目标,依照原则,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4个对策,并从3个层面、8个维度来塑造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4个对策:即(1)系统的赛事规划,多样的资金支持即;(2)充分开发体育赛事,加快品牌化进程;(3)提高赛事产品,凸显品牌差异(4)构建立体化形象,加强品牌传播;(5)积极全球化思考,落实本地化行动。3个层面:即品牌识别、品牌营销、品牌维护。8个维度:即品牌文化、品牌产品、营销手段、营销理念、产业融合、融入国际发展、完善组织和危机管理。

赵芳,王铖[9](2019)在《奋进新时代 团结同筑梦——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相约美丽佤乡,展现运动风采。2018年12月4日至13日,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临沧市举行。4日上午,民族运动会在临沧市体育运动中心隆重开幕。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纳杰,副省长任军号,省政协副主席何波等出席开幕式。副省长任军号宣布运动会开幕,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宣读国家民委贺信,组委会副主任、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李四明致开

赵培波[10](2015)在《白族作曲家杨明音乐年谱初编》文中研究表明杨明(1938)是我国着名的白族作曲家。先后任职于中共云南省委机关、东川市歌舞团、云南省文化馆。曾任东川市歌舞团团长、《云岭歌声》(《民族音乐》前身)副主编。作为作曲家,其创作体裁多样,佳作不断,作有歌曲《卖杨梅》《苗家姑娘过山来》《纳西在把幸福追》《寻找梦中的竹楼》《是太阳是月亮》《父亲,我要谢谢你》《碧云唱晚》《流星》《再见》《香格里拉——我的高原我的家》《凉山的月亮》《红土情》,声乐套曲《放马山歌》,歌剧音乐《天生一个风流国》,花灯剧音乐《半把剪刀》《荷花仙子》,民族历史舞剧音乐《泪碑》,舞蹈音乐《彝寨新歌》《披毡舞》《彝家的心愿》,交响诗

二、大理学院运动会会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理学院运动会会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全民健身”推动设施布局及赛事开展
        1.1.2 政策重视:国家及省市高度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
        1.1.3 转型需要:城市新区体育设施建设发展急需转型
        1.1.4 基础条件:呈贡良好条件促进体育赛事与新区发展
    1.2 研究范围、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1.4.1 大型赛事的概念与分级分阶段布局
        1.4.2 高原体育运动及体育赛事分析
        1.4.3 新区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理论与实践
        1.4.4 基于大型赛事的体育设施布局梳理
        1.4.5 综述总结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大型赛事背景下的体育设施布局要素分析
    2.1 体育设施构成
        2.1.1 体育场
        2.1.2 体育馆
        2.1.3 游泳馆
        2.1.4 室外相关体育项目体育设施
    2.2 “标准”差距分析
        2.2.1 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
        2.2.2 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布局“标准”
        2.2.3 大型赛事与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的差异
    2.3 空间布局特征
        2.3.1 与山水环境结合形成灵活分散带状形态
        2.3.2 与城市轴线结合形成规则线性形态
        2.3.3 与交通站点结合形成圈层中心点状形态
    2.4 规划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2.4.1 设施选择的影响因素
        2.4.2 规划指标的影响因素
        2.4.3 空间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
        2.4.4 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
    2.5 案例分析
        2.5.1 天津大运会体育设施布局
        2.5.2 临沧省运会体育设施布局
        2.5.3 辽宁全运会体育设施布局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3.1 空间分布模式
        3.1.1 集中式布局模式
        3.1.2 分散式布局模式
        3.1.3 集中与分散结合,以集中为主的模式
        3.1.4 集中与分散结合,以分散为主的模式
    3.2 区位选址
        3.2.1 主副体育中心的区位选址
        3.2.2 体育公园的区位选址
        3.2.3 其他体育设施的区位选址
    3.3 规划指标
        3.3.1 体育中心的规划指标
        3.3.2 体育公园的规划指标
        3.3.3 其他专项体育设施的规划指标
        3.3.4 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的规划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4.1 现状分析
        4.1.1 呈贡新区现状
        4.1.2 体育设施现状
        4.1.3 体育设施现状评估
        4.1.4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现状问题
    4.2 规划策略
        4.2.1 统筹整合现状体育设施及规划建设体育设施
        4.2.2 分阶段按计划改扩建新建布局新区体育设施
        4.2.3 以各级大型赛事为导向,针对性差异化布局体育设施
    4.3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4.3.1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模式、区位选址的确定
        4.3.2 满足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体育设施整合布局
        4.3.3 满足云南省运动会的体育设施整合布局
        4.3.4 满足全国运动会的体育设施整合布局
        4.3.5 赛事期间呈贡新区体育设施优化与交通组织
    4.4 昆明市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规划设计
        4.4.1 昆明市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选址
        4.4.2 昆明市体育中心与体育公园规划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5.3.1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整合布局的可行性分析
        5.3.2 关于后续建设与运营的思考
        5.3.3 对相关研究的期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2)社会变迁与士人因应 ——以常熟士人徐兆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理论借鉴
    四 研究对象分析与资料介绍
第一章 戊戌前后徐兆玮的经世期许与思想变动
    第一节 “从何市到常熟”:地方社会中的家族与权势网络
        一 何市镇状况
        二 徐氏家族及姻亲网络
    第二节 “乡谊”与实践:徐兆玮的社会交往与经世期许
        一 社交网络与交游活动
        二 守望乡邦与道德教化
    第三节 “青萍之末”:从阅读世界看维新思潮与士人思想变动
        一 维新思潮的出现
        二 旧学与新知:徐兆玮的阅读结构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新政时期徐兆玮的“立功”实践与转型
    第一节 徐兆玮的“立功”期望与翰林公务生活
        一 共预新政的地方士人
        二 入京动机与翰林公务生活
    第二节 徐兆玮居京的社会活动与谋官生态
        一 在京社会交往
        二 日常活动空间
        三 京师政治生态与个人状态
    第三节 应变:游学日本的动机、体验与心理感受
        一 游学动机与对异邦的想象
        二 观光游历的感官体验
        三 对都市文明的理性思考
        四 阅读选择与关注焦点
    小结
第三章 权变与调适:辛亥鼎革前后的政治抉择
    第一节 从翰林编修到国会议员:辛亥前后徐兆玮的身份转型
        一 由国到乡:归国谋职失利后转向地方自治
        二 1911年再次入京失望到离京返乡
        三 民政副长到国会议员:鼎革之际的身份转化
    第二节 1913至1923年的参政议政实践与民国印象
        一 1913年的国会议政实践与心态变化
        二 国会恢复与徐兆玮的无心留恋
    第三节 国会议员与地方资源争夺——以争夺农村师范分校为中心
        一 事件缘起与常熟士绅因应
        二 事件转机与士绅分歧
        三 士绅裂化与纷争结束
    小结
第四章 “五四”之后由“立功”到“立言”的新取向
    第一节 五四“潮流”之外的士人:徐兆玮对国事日渐疏离
        一 渐趋排斥:徐兆玮对五四新文化的态度
        二 小镇隐居:1920年代江南士绅隐逸的一种方式
        三 由政转文:隐逸期间的文化活动
    第二节 士绅文化权力的延续:以《重修常昭合志》为中心
        一 从参与到总纂——徐兆玮接任《重修常昭合志》的编修工作
        二 《重修常昭合志》的体例与书写
        三 地方志中士人文化权力的实践
    第三节 结社与文化认同——以虞社诗文唱和为中心
        一 虞社创办与发展
        二 文化认同:徐兆玮与虞社同人的诗文唱和
        三 科举功名士人的其他文化活动
    小结
余论 士人因应的区域比较——以徐兆玮、刘大鹏为例
参考文献
附录
    1-1 徐氏家族世系图
    2-1 徐兆玮在京日常活动统计表
    2-2 徐兆玮在北京出行去处统计表
    4-1 光绪《重修常昭合志》与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对照表
    4-2 1931年虞社社员名单
    4-3 1928至1937年《虞社》各期刊载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凉山会理县彝族蹢脚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会理县彝族蹢脚舞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会理县概况
    第二节 彝族蹢脚舞概述
    第三节 彝族迁徙与彝族蹢脚舞的关系
第二章 会理县彝族蹢脚舞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蹢脚舞的舞蹈形态特征
        一、舞蹈动作
        二、队形
        三、服饰与道具
    第二节 彝族蹢脚舞的音乐特征
        一、音乐特性
        二、伴奏乐器
        三、乐谱
    第三节 彝族蹢脚舞的公演程式
        一、节日蹢脚舞公演程式
        二、迎客蹢脚舞公演程式
        三、婚礼蹢脚舞公演程式
    第四节 彝族蹢脚舞的功能
        一、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二、教育功能
        三、娱乐功能
        四、仪式功能
        五、健身功能
        六、审美功能
第三章 会理县彝族蹢脚舞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彝族蹢脚舞的传承谱系
        一、蹢脚舞的传承人
        二、蹢脚舞的传承谱系
        三、蹢脚舞传承人的作用
    第二节 彝族蹢脚舞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蹢脚舞发展
        (一)学校教育中的彝族蹢脚舞传承
        (二)民俗活动中的彝族蹢脚舞传承
    第三节 新时代彝族蹢脚舞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传统模式下的彝族蹢脚舞保护与传承对策
        二、非遗视域下的彝族蹢脚舞保护与传承对策
        三、网络语境下的彝族蹢脚舞保护与传承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采风访谈
附录四:田野照片
致谢

(4)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历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发展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增强各民族之间团结和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载体
        1.1.2 发展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针的途径
        1.1.3 发展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举措
        1.1.4 发展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2.1.1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历程演变的研究
        2.1.2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研究
        2.1.3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制度建设的研究
        2.1.4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价值观的研究
        2.1.5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问题的研究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少数民族
        2.2.2 民族传统体育
        2.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比较分析法
        3.2.3 实地观察法
        3.2.4 历史研究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的历史分期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运会——启蒙时期、百废待兴
        4.2.1 时代背景
        4.2.2 赛事概况
        4.2.3 特点和历史价值
    4.3 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运会——探索时期、曲后重生
        4.3.1 时代背景
        4.3.2 赛事概况
        4.3.3 特点和历史价值
    4.4 深化改革时期的民运会——快速发展时期、蒸蒸日上
        4.4.1 时代背景
        4.4.2 赛事概况
        4.4.3 特点和历史价值
    4.5 习近平新时代时期的民运会——成熟时期、砥砺前行
        4.5.1 时代背景
        4.5.2 赛事概况
        4.5.3 特点和历史价值
    4.6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影响
        4.6.1 对少数民族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4.6.2 对少数民族区域政治的影响
        4.6.3 对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影响
        4.6.4 对少数民族区域体育事业的影响
    4.7 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历程的反思
        4.7.1 价值观念应将“现代化竞技性”与“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相结合
        4.7.2 完善竞赛规则,杜绝不和谐现象
        4.7.3 加大民运会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影响力
5 结论与展望
6 研究的不足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附录1
附录2

(5)中学“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历史演进与执行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传统学校运动会的问题与价值并存,指向了改革的必要性
        1.1.2 国家政策的颁布,指向了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必要性
        1.1.3 当前关于全员运动会的研究中缺少相应的研究,指向了研究的必要性
        1.1.4 课题的支撑,指向了研究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国内关于学校运动会的研究
        1.3.3 国外关于学校运动会的研究
        1.3.4 关于全员运动会的研究
        1.3.5 研究不足与启示
    1.4 研究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的历史性
        1.4.2 研究内容的完整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个案分析法
        2.2.5 德尔菲法
        2.2.6 问卷调查法
        2.2.7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从运动会到全员运动会: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演进
        3.1.1 萌芽阶段(1890 年至1936年)
        3.1.2 停滞与艰难探索阶段(1937 年至1976年)
        3.1.3 恢复发展阶段(1977 年至1995年)
        3.1.4 改革创新阶段(1996 年至今)
        3.1.5 小结
    3.2 从现状到影响因素: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状况
        3.2.1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情况
        3.2.2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形式
        3.2.3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次数
        3.2.4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时间
        3.2.5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项目设置
        3.2.6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参与人群
        3.2.7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参赛队伍
        3.2.8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比赛氛围
        3.2.9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赛前训练
        3.2.10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赛后反馈
        3.2.11 教师对开展“全员运动会”的认知
        3.2.12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影响因素
        3.2.13 小结
    3.3 从目的到程序:初中“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制定
        3.3.1 制定“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目的
        3.3.2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制定的理念
        3.3.3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制定的原则
        3.3.4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研制程序
        3.3.5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研制结果
    3.4 从结果到应用:初中“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案例分析
        3.4.1 杭州市启航中学足球特色全员运动会案例分析
        3.4.2 杭州市拱宸中学排球特色全员运动会案例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逻辑梳理了学校运动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图景”
        4.1.2 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展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现实图景”
        4.1.3 实证构建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完善了全员运动会的系统体系,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未来健康发展图景”
        4.1.4 个案分析了两所学校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方案,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现实价值与操作路径”
    4.2 建议
        4.2.1 加大对“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实施与优化研究
        4.2.2 创新全员运动会的开展形式
        4.2.3 构建其他年级段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
5 研究局限与展望
    5.1 调查样本有待进一步拓展
    5.2 “执行标准”有待进一步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件二:“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初中段)”专家效度问卷
    附件三:“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初中段)”第二轮专家问卷及其整理情况
致谢

(6)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话语的演进及其理论源流(论文提纲范文)

一、话语分析方法研究民族工作的必要及可能
二、民族团结话语的三个“切片”与三次建构
    1.“大家庭”:
    2.“大花园”:
    3.“石榴籽”:
三、三个民族团结话语的“切片”理论源流
    1.基于中国“家国同构”与“和而不同”政治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2.基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背景下的民族联合。
    3.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发展脉络的“理一分殊”。
结语

(7)微博的文化表达: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知识分子的研究
        二、媒介与知识分子的研究
        三、微博与知识分子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网络民族志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藏族知识分子的学理界定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界定
        一、学界对“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
        二、本文对“知识分子”概念的思考
    第二节 何谓藏族知识分子
        一、学界对藏族知识分子的描述
        二、藏族知识分子的民族身份
        三、藏族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
    第三节 微博中的藏族知识分子
        一、微博平台的选择
        二、微博中藏族知识分子的选择标准
        三、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统计说明
第三章 藏族知识分子微博形象与传播行为的整体描述
    第一节 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形象
    第二节 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的主题类型
    第三节 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的量化描述
        一、微博来源:转发多于原创
        二、呈现形式:以复合形式为主
        三、发布数量:2011 年后逐渐减少
第四章 四类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的微观分析
    第一节 学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分析
        一、学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个案描述
        二、学者型藏族知识分子藏族文化传播行为的对比分析
        三、学者型藏族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多元表达
    第二节 文学创作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分析
        一、文学创作型藏族知识分子的个案分析
        二、文学创作型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行为对比分析
        三、藏族文化是文学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创作源泉
    第三节 记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分析
        一、记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个案分析
        二、记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新闻传播行为对比分析
        三、记者型藏族知识分子职业身份的多元转变
    第四节 导演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分析
        一、导演型藏族知识分子的个案分析
        二、导演型藏族知识分子藏族影视文化传播行为的对比分析
        三、导演型藏族知识分子开启藏族影视传播的跨国交往空间
第五章 微博中的藏族文化传播、互动与转型
    第一节 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传播情境
        一、社会情境
        二、媒介情境
        三、微博情境
    第二节 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的自我建构
        一、藏族知识分子的民族身份建构
        二、藏族知识分子的职业身份建构
        三、藏族知识分子的性别身份建构
    第三节 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的社会角色
        一、微博中的文化传播者
        二、微博中的社会动员者
        三、微博中的文化批判者
    第四节 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现代转型
        一、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方式转型
        二、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呈现形式转型
        三、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内容特征转型
第六章 结语: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多元互动与多种表达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塑造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品牌的塑造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1.1.2 赛事品牌研究是时代进步的积极因素
        1.1.3 赛事品牌塑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4 塑造赛事品牌是云南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品牌理论
        1.4.2 体育符号学理论
        1.4.3 产业融合理论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赛事
        2.1.2 品牌
        2.1.3 赛事品牌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内关于塑造体育赛事品牌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塑造体育赛事品牌的研究
        2.2.3 小结
第3章 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开发现状
    3.1 云南体育赛事品牌发展现状
        3.1.1 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基本概述
        3.1.2 云南省主要的体育赛事品牌总览
        3.1.3 云南省三大品牌赛事概况
    3.2 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的现状需求
        3.2.1 体育赛事品牌是云南省第三产业的重要补充
        3.2.2 体育赛事品牌拉动云南省的体育消费需求
        3.2.3 体育赛事品牌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
    3.3 塑造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3.1 知名品牌依靠引进,本土赛事影响力有待提高
        3.3.2 体育管理人才短缺,科研力量支持匮乏
        3.3.3 赛事运作理念模糊,品牌开发相对较弱
    3.4 小结
第4章 国内外赛事经典品牌开发案例厘析
    4.1 环法自行车赛概括
        4.1.1 高规格的车队和优秀运动员是高质量赛事产品的保障
        4.1.2 优秀的市场经作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
        4.1.3 先进的赛事制作提供了优质的传播保障
        4.1.4 及时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文化内涵
    4.2 厦门马拉松的发展概述
        4.2.1 厦门马拉松的品牌识别
        4.2.2 厦门马拉松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4.2.3 厦门马拉松的媒体传播
    4.3 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与国内外体育赛事品牌的比较分析
        4.3.1 赛事识别比较分析
        4.3.2 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4.3.3 赛事组织机构比较
        4.3.4 运用媒体传播的比较分析
    4.4 国内外体育赛事品牌对云南打造赛事品牌的启示
        4.4.1 积极开展运动项目,创造良好基础
        4.4.2 充分开发体育赛事,加快品牌化进程
    4.5 小结
第5章 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创新体系构建
    5.1 塑造云南省赛事品牌的目标
        5.1.1 短期目标
        5.1.2 中期目标
        5.1.3 远期目标
    5.2 塑造云南体育赛事品牌的路径
        5.2.1 自主创新和学习借鉴相结合
        5.2.2 政府引导和市场运营相结合
        5.2.3 全面开展与抓住重点相结合
        5.2.4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5.3 塑造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的内容
        5.3.1 品牌识别:体育赛事品牌战略的标志
        5.3.2 品牌营销:品牌的关系创建
        5.3.3 品牌维护:实现品牌增值
    5.4 塑造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的对策
        5.4.1 系统的赛事规划,多样的资金支持
        5.4.2 强化体育文化氛围,弘扬体育运动精神
        5.4.3 提高赛事产品,凸显品牌差异
        5.4.4 构建立体化形象,加强品牌传播
        5.4.5 积极全球化思考,落实本地化行动
        5.4.6 塑造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的保障体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体育赛事参与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大理学院运动会会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D]. 陈耀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社会变迁与士人因应 ——以常熟士人徐兆玮为中心[D]. 汪颖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凉山会理县彝族蹢脚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 徐梦艺.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4]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历程的研究[D]. 侯国亮.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中学“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历史演进与执行标准研究[D]. 邬可.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话语的演进及其理论源流[J]. 王军,刘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微博的文化表达: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研究[D]. 张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云南省体育赛事品牌塑造与发展对策研究[D]. 万家呈.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奋进新时代 团结同筑梦——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综述[J]. 赵芳,王铖. 今日民族, 2019(01)
  • [10]白族作曲家杨明音乐年谱初编[J]. 赵培波. 民族音乐, 2015(06)

标签:;  ;  ;  ;  

大理大学生运动会歌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