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简易喷灌设备技术

自制简易喷灌设备技术

一、自制简易式喷灌设备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范俊鹏[1](2021)在《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雨水区域性与季节性分布不均。由于城市化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地面硬质化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带来了严重的水生态坏境恶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基于此种环境背景,我国吸取借鉴国外先进雨洪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并于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了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需结合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低影响开发措施中对屋面雨水进行源头减排的重要措施——绿色屋顶。我国仍处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阶段,目前对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的设计研究现存较少,西咸新区作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新区,专门针对以沣西新城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的绿色屋顶研究更是匮乏。因此本文通过对沣西新城现阶段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建设进行调查研究,梳理总结其建设现状与现存问题,探讨西北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的设计方法及推广策略,继而对我国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建设起到推动作用。首先,本文阐述了海绵城市与绿色屋顶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对二者各时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进行了总结。其次,对海绵城市与绿色屋顶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绿色屋顶建设所能为海绵城市带来的贡献与效益。再次,本文对沣西新城的屋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现有屋顶类型进行分类,选取沣西新城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的八处代表性绿色屋顶建设项目进行系统性研究,归纳总结其运营现状、设计方法、构造特点、雨水流程以及对海绵城市所产生的效益,并分析总结了沣西新城现有海绵城市理论下绿色屋顶建设成果以及效益性、管理性与多样性三方面现存问题。随后,分析提出适合于以沣西新城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海绵城市理论下推广建设绿色屋顶的设计策略。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政策法规引导,在设计层面上可在设计前期进行绿化种植考虑,采用丰富的建筑形体操作,从而增加立体空间“海绵体”的数量与面积。对沣西新城所采用的地域性植被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绿色屋顶植被选取原则。对沣西新城绿色屋顶的适配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从屋顶环境要素、屋顶类型特点、绿化模式需求三方面研究探索了沣西新城绿色屋顶适配模式,并对绿色屋顶的构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将其划分为容器式绿色屋顶、坡屋面绿色屋顶、简单式绿色屋顶、花园式绿色屋顶以及与屋顶水面结合的蓝绿屋顶五类。最终,根据绿色屋顶与沣西新城现有屋顶类型的相性匹配,展望计算了在沣西新城全域、城市核心建成区以及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三个层面内全面建成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所能带来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段强[2](2021)在《基于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的西安桃花潭公园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滨河公园作为北方城市中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正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如何推进节约型滨河公园建设已成为园林行业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选取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滨河景观桃花潭公园并对其开展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与优化,评价结果有助于发现公园现状存在的节约性设计应用问题,对指导桃花潭公园乃至关中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节约型营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基础理论研究,参考相关设计评价标准及规范以及征询专家意见确定评价层次模型、选定评价指标后,邀请专家打分,建立判断矩阵,确定指标权值,最终构建了城市滨河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体系。然后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桃花潭公园的实际评价得分,结合对比赋分标准,对研究对象的节约型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充分考虑滨河公园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模型,该体系共包含6个准则层,29个评价因子。利用建立的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桃花潭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根据评价等级得出评价结果为良好节约型水平,公园综合评价值为70.63。(2)准则层中,除节土层与节力层对节约型设计应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节水层对节约型园林设计的影响最明显,其他三项得分较为均匀,其中节地层占比最大。评价因子中,原有地势的利用、合理组织交通、乡土植物利用率、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原有水资源利用、适生植物选用和节水灌溉应用所占权重较大,对节约型园林设计应用影响力最大,而速生树种应用、客土利用等因子影响力最小。在以后的节约型设计改造中,应着重考虑重要指标,再考虑次重要指标。(3)从评价结果看,桃花潭公园在节约型设计应用方面有其优势,也有不足。总的来看,优势因素有:原有地势的利用、原有水资源利用、乡土植物利用率、架空层利用等;劣势因素有:立体扩绿、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新型友好材料使用、节水灌溉等。针对其劣势因素,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改善设计,最后给出长远设计建议,以期对关中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节约型营建有所借鉴。

丁潇颖[3](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先知[4](2020)在《华北平原规模化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设施配置及布局研究 ——以山东省平原县“鲁望模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粮食作为农业的初级产品,它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模式逐渐无法适应现代化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而选择进城镇务工,农村未来的土地如何耕种的问题将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的推进。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期下的农业生产需求,我国提出要加速推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粮食生产型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一种,既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需求,又满足我国提升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需求。但是,我国针对这一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转变,尤其是规模化农业龙头企业,由于生产设施配置标准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导致许多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设施与生产规模的不匹配进而影响整个生产效率,粮食产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对于规模化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设施配置研究既可以为农业生产设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同时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合理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对“规模农业”、“规模化农业龙头企业”等概念进行辨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研究农业生产设施合理配置的价值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为生产设施配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梳理我国建国至今的农业粮食生产设施的演变历程,总结出了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生产设施发展的四大因素:一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业机械化改革等一系列国家主导政策;二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四是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第三,通过分析平原县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条件和生产特征,借鉴“耕作半径”理论,实现平原县的二级生产单元构建,得出一级单元61个,测算后得出单元面积为1.84.2万亩;二级单元7个,测算后得出单元面积为14.224.6万亩。同时在各级生产单元的划分基础上配置相应的生产设施类型、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综上,基于平原县“鲁望模式”的研究总结一套以“千亩”生产单元规模指标为核心,以耕作半径为基础的设施体系及布局模式,以期为华北平原地区的粮食生产转型和生产设施配置提供借鉴。

石文鹏[5](2020)在《水药一体化微灌施药效果影响因素及施药器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肥药一体化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综合管理技术,在节水、省工、减肥、减药等方面效果显着,对农业的提质增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水肥一体化研究较为完善,但是对于水药一体化的研究刚刚起步,由于农药一般毒性大,施药时间一般较短,而水中或者土壤中的农药检测难度大、检测费用高,现有研究大多是集中在杀虫效果或者除草效果方面,在水药一体化微灌技术运行参数、施药均匀度影响因素等方面缺乏研究。本文通过滴灌和微喷带水药一体化试验,研究滴灌带或微喷带随水施药后的除草效果、施药均匀度、农药残留等,并结合施药均匀度对施药设备的要求,设计改进施药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滴灌带随水施除草剂乙草胺和高锰酸钾颜料的对比试验,得出当除草剂溶于水或者与水搅拌均匀未分层时,两者取样点检测的溶质含量一样,可使用高锰酸钾代替乙草胺进行试验,能够减少试验检测时间、降低费用、避免农药毒性伤害;通过不同长度滴灌带随水施高锰酸钾试验,得出40m、30m、20m、15m、10m滴灌带最佳施药时间分别是9min、6.5min、5min、4min、2.5min。(2)滴灌施药能够提产增质。通过水药一体化膜下滴灌大田玉米试验,随水施药后30天,作物生产指标随时间先增加后减小;作物30天测得的叶面积指数增加量连续施药(CA)明显高于周期施药(PA)和不施药(NA);在总施药量相同的情况下,施药30天后不同深度土层乙草胺残留量呈随着深度先变大后变小趋势,不同处理之间也有差异,周期施药(PA)土层残留量较连续施药(CA)多,土壤中乙草胺降解原施药量的90%就可认为完全降解,而三种施药方法30天后的农药残留量均小于1%,即土壤中乙草胺降解完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表明滴灌施药是可行的。综合分析滴灌带随水施药后生产指标、叶面积指数增加量、土壤农药残、玉米产量等,建议水药一体化滴灌带施药可采用上述(1)中施药时间及连续施药方式较优。(3)微喷带施药可以显着减少田间杂草的数量。通过水药一体化微喷带随水施不同浓度除草剂大田试验,微喷带总长40m,试验A、B、C区除草剂浓度分别为1.5、2.0、3.0g/L,发现垂直微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呈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与微喷带水量分布规律一致;在总药量相同的情况时,距微喷带首部3m位置及尾部(37m位置)处,三种浓度处理的株防效达到显着差异(P<0.05),中部(20m位置处)差异不显着。沿微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均匀度逐渐降低,垂直微喷带均匀度先增大后减小。试验C区杂草防效均匀度明显低于A、B区,A、B区均匀度Cu均在0.98附近,C区Cu最大值为0.98,最小值仅为0.78,差异显着。微喷带施药均匀度整体表明微喷带施药是可行的。综合考虑微喷带施药均匀度及杂草防效,施用该除草剂时浓度为2g/L效果较优。(4)为满足大田试验对施药装置精度的要求,设计了以施药桶、搅拌机、计量泵为主的智能施药装置。根据计量泵流量确定了施药适宜的田块大小。当面积小于20亩时,适宜采用无级调节的、精度较高的电磁隔膜泵和机械隔膜泵;当面积大于20亩时,适宜采用自吸泵和增压泵。组装了适于一家一户及大农场两种种植规模的水药一体化施药装置。

徐茹[6](2020)在《水肥一体化微喷带灌溉施肥均匀度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微喷带通过在薄壁塑料软管壁上的孔群进行喷水灌溉,具有成本低,喷洒时流量大、抗堵塞性良好、易于田间铺设收取、维护保养方便等优点,可进行水肥一体化,减少水分肥料浪费,应用前景广阔。微喷带的水力性能及水量分布均匀性是影响水肥一体灌溉施肥均匀度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研究还不深入。本文通过水肥一体下微喷带灌溉施肥的均匀度及水力性能的试验,结合水力学基础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了微喷带水力性能及水量分布均匀性等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微喷带较适宜的田间灌溉运行参数。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类型微喷带的压力流量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微喷带单位长度的出流量随着首部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相同压力下,微喷带出流量随管径的增加而增加,但流量增大幅度减缓,Ф32和Ф40的差值相对于Ф28和Ф32较小。微喷带属于沿程泄流管道,沿程压力受水头损失影响不断降低,影响微喷带水量分布均匀度。水头损失与首部工作压力、微喷带铺设长度及管径相关,随着田间微喷带的布设长度的增加,首末压差不断增大。在微喷带田间应用中,应根据微喷带结构形式确定最适宜的铺设长度与首部压力。(2)对不同管径的微喷带水量分布试验发现,管径越大,单孔水量分布的参数指标(射程、湿润区宽度等)越大,且Ф40与Ф32随工作压力喷射角度变化的差值相对于Ф28和Ф32较小,Ф28的喷射宽度随工作压力变化趋势较平缓。微喷带单孔喷水射程随喷射角度先增大再减小,其中射程最大值约在30°到40°之间;射程随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大于40k Pa增长趋势变缓;在一定范围内(喷射角度小于45°),湿润区宽度与喷射角度、工作压力均呈正相关;射程与干燥区宽度随喷射角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喷射角度为50°时湿润区面积的最大值出现。而不同孔数的微喷带中三孔微喷带的射程最大,五孔微喷带的射程最小,七孔与三孔差值较小。可以得出,适当增加孔数可以提高水量分布均匀性。(3)通过对水量分布的分析,发现微喷带的水量分布存在峰值与干燥区域;水量分布均匀系数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不是单一增大或减小的,而是存在最佳运行工作压力值。在微喷带铺设长度不超过40m的情况下,如本文试验微喷带的最佳运行压力在32k Pa-36k Pa之间。在沿微喷带方向上水量分布不均匀主要是沿程压力与泄流量造成的,可以通过探究首尾压差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工作压力提高水量分布的均匀性,同时应进一步探究不同长度情况下沿微喷带方向的水量变化,得出实际运行中最适宜的铺设长度;微喷带在垂直方向水量分布存在峰值与干燥区域,根据峰值位置与干燥区域宽度可以通过合理布置相邻微喷带的铺设间距提高实际运行中微喷带的灌溉均匀度。(4)通过春小麦水肥一体化微喷带大田灌溉施肥均匀性试验,发现施肥均匀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施肥装置类型、工作压力、铺设长度、肥料种类、施肥装置压差等。使用压差式施肥罐进行灌溉施肥时,施肥罐压差10k Pa时易溶性肥料(如尿素)的肥液浓度沿程变化较平缓,随时间变化也较平缓;难溶性肥料(如磷肥)与压差关系不大,且有肥料滞留在施肥罐底部。在使用比例式施肥泵时,施肥均匀度在空间与时间上均高于压差式施肥罐;微喷带在田间灌溉施肥过程中,到达作物根部的水量会受到作物遮挡的影响,肥液浓度随铺设长度的增加变化幅度略有增加,垂直于微喷带方向肥液浓度较均匀,变化较小。根据产量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到垂直于微喷带方向籽粒重由近及远呈逐渐降低趋势,多条微喷带组合搭接灌溉施肥可以适当降低水肥不均匀现象。对于微喷带灌溉水肥均匀性主要受沿程压力变化影响,大田应用中微喷带铺设长度应根据首部工作压力及首尾压差确定,不宜过长。

张维鑫[7](2020)在《复杂地层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机理及浆液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建设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但至今仍存在大量软弱地基需要加固处理。灌浆技术因其施工简便、成本低、桩身强度大等优点在众多地基加固技术中脱颖而出,但大量工程实践表明,传统的灌浆技术存在许多不足。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技术是针对在河道挡墙地基复杂地层防渗加固工程中,普遍存在桩(墙)不连续、缺陷多、效果差、返浆冒浆资源浪费等技术质量问题,提出的一种新、老技术相结合的复合灌浆新型技术。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技术区别于传统灌浆技术,全孔采用水泥稳定浆液钻灌一体,达到目标地层深度后自下而上采用触变水泥基浆液对松散软弱地层进行高压喷搅灌注,浆液冲切力小于土体结构临界强度时浆液将继续沿高压射流方向以高压挤密、高压劈裂等的复合作用施加于远端地层。本论文以某防洪堤改造项目地基灌浆加固工程为依托,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技术的作用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分析自上而下钻灌一体阶段中稳定浆液对土体的填充、渗透、护壁作用;自下而上阶段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时高压喷射流的构造和性质以及高压喷射流对土体的冲切掺搅、劈裂、挤密作用。依据触变水泥基浆液的物理力学特性通过理论推导分析“不返浆”封孔机理,并对复合灌浆成桩机理及影响因素;水泥土的固结机理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2)通过室内实验研究植物胶对水泥基浆材的密度、漏斗粘度、析水率、凝结时间(初凝、终凝)、流动度、抗折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发现植物胶的加入不影响浆液的密度,使浆液的粘度大幅度提升并延长凝结时间,提高浆液的沉降稳定性,减小析水率。在试验阶段内触变水泥基浆液植物胶的最优掺入量为2%~3%。结合扫描电镜影像和化学理论,从分子结构角度深入探讨植物胶的触变改性机理,认为植物胶中的多糖和纤维素分子在浆液中起到网格拉结作用配合脂肪分子的成膜作用,阻隔部分水泥颗粒的水化反应,使浆液呈现上述性质。(3)采用离散元PFC2D5.0软件模拟高压喷射流作用下裂隙发生、发育过程,直观展现浆液对土体的挤密、挤劈作用。分别对比3MPa、9MPa、20MPa灌浆压力和不同灌浆持续时间下土体劈裂的范围大小。土体颗粒孔隙率变化曲线和孔压曲线表明低压下土颗粒受扰动被压缩,微调后仍处于平衡状态,而高压下土颗粒出现背离灌浆孔的位移,浆液能量大于土体结构的临界强度值时,原始结构发生失稳破坏,在地层接触张力较大的土颗粒处产生剪切力,发生水力劈裂。(4)结合某防洪综合改造项目地基灌浆加固工程现场勘探、取芯和桩头开挖试验,评价该项技术的节能型与经济性,总结分析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技术参数。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技术针对堤防建筑物基础加固的技术先进性、工艺可行性、施工环保性与质量可靠性。

于家宁[8](2019)在《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大规模建设,耕地流失、能源危机、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凸显,经济建设“量”的提升正逐步转型为可持续的“质”的追求。因此,城市住区的绿色生产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即挖掘城市生态系统自身资源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建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本文尝试以城市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生产性功能提升为核心,以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对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生产性更新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背景与条件分析、策略研究、实证研究三部分组成。首先,从建设背景、规划设计特征、存量更新趋势三方面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1980-2000年老旧住区更新的背景。基于文献数据研究分析天津地区绿色生产的自然条件;基于典型住区实地调研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空间条件与社会条件。然后,从典型住区现状及绿色生产条件出发,明确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目标与原则。以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外部空间与建筑单体为载体,提出以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为手段,适用于城市既有住区的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最后,以天津市河西区津淄东里住区为例,进行生产性更新设计实证性研究。从津淄东里空间现状与生产条件出发,提出该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方案,并从物质能源产量和环境影响的角度,对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方案进行定量评价。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式,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的条件,提出了住区生产性功能提升策略。旨在保持住区功能基本不变和用地零增长前提下,主动提升住区自身资源供给与代谢能力,开源与节流并举,生产与生态兼顾,为既有住区功能提升和城市生态转型提供新思路。

李祎祺[9](2019)在《长沙市主城区立交桥垂直绿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立交桥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将垂直绿化应用于城市立交桥不仅在立面空间增加了城市绿量,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还美化了城市景观。长沙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和生态环保的示范城市,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垂直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节能环保技术,与长沙现今的城市定位相符合。本文以长沙市主城区立交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全文共分为五章,从生态性、经济性、景观性、安全性和功能性角度出发,开展以下研究:第一章,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垂直绿化技术与立交桥共生发展的需求,确定论文研究基础,着力于完善立交桥垂直绿化应用的相关理论,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全文的逻辑脉络。第二章,分析长沙市的基本概况,结合长沙市主城区立交桥垂直绿化的实地调研,总结出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方向。第三章,运用生态学、景观学、植物学等原理,分析立交桥垂直绿化的组成类型,归纳总结立交桥垂直绿化的影响因素和构成系统,分析对比垂直绿化四大主流技术形式。第四章,通过对立交桥垂直绿化设计原则和表现方法的分析,筛选出适用于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设计的策略,对桥体墙面、桥体防护栏和桥柱垂直绿化景观的营造分别进行论述,提出合理可行的立交桥垂直绿化设计建议。第五章,通过选取长沙市主城区内尚未实行垂直绿化建设的立交桥为主体研究对象,运用文中所筛选的设计策略,对王家湾立交桥进行实例分析,并提出方案建议,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提供实例论证。立交桥的垂直绿化是丰富城市绿化景观、柔化城市轮廓的重要方式,也是改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可行性措施。本文以长沙市主城区立交桥垂直绿化的应用为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加强人们对立交桥垂直绿化的认识,为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进立交桥垂直绿化的建设。

李新颖[10](2010)在《巴西陆稻IAPAR9调亏喷灌的PLC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生产量和稻米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但缺水与旱灾等制约了我国水稻的生产与发展,因此发展水稻旱种和种植旱稻等节水稻作将是我国稻米生产的必然举措。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的巴西陆稻RAPAR9在我国试种并取得成功,在耐旱能力、产量优势和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表现出优势。国内已有很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对它进行了研究,其中调亏灌溉试验的研究表明适度的水分亏欠不仅显着地减少了灌水量,同时还使产量明显得到了提高。这些研究为巴西陆稻的推广和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先根据巴西陆稻的旱地种植特点确定选用恒压喷灌,再从巴西陆稻的调亏灌溉实验数据出发,顾及各生长期的土壤湿度、根长的变化及探头的成本等,设计了控制方案、程序和电路图。系统采用结构简单的自制探头,成本低廉,制作容易,湿度检测适时可靠,具有应用价值。

二、自制简易式喷灌设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制简易式喷灌设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雨洪管理理论
        1.2.2 绿色屋顶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屋顶相关性研究
    2.1 海绵城市
        2.1.1 基本定义
        2.1.2 建设途径
        2.1.3 技术措施
    2.2 绿色屋顶
        2.2.1 基本定义
        2.2.2 绿色屋顶分类
        2.2.3 构造层次
    2.3 海绵城市与绿色屋顶的关系
    2.4 屋顶对海绵城市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海绵城市试点背景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现状及问题
    3.1 建设定位
    3.2 建设策略
    3.3 地域特点
        3.3.1 地域气候
        3.3.2 水资源
        3.3.3 水生态
        3.3.4 土壤地质
    3.4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3.4.1 区域与城市层面
        3.4.2 市政基础设施层面
        3.4.3 社区与场地层面
    3.5 沣西新城屋顶现状
    3.6 绿色屋顶建设现状
        3.6.1 西部云谷一期
        3.6.2 西部云谷二期
        3.6.3 沣西总部经济园
        3.6.4 沣西国际大厦
        3.6.5 中铁港沣国际
        3.6.6 同德商厦
        3.6.7 同德佳苑
        3.6.8 中国西部创新港
    3.7 绿色屋顶现存问题
        3.7.1 效益性问题
        3.7.2 管理性问题
        3.7.3 多样性问题
    3.8 本章小结
4 沣西新城推广建设绿色屋顶设计策略
    4.1 政策法规引导
    4.2 建筑形体操作
    4.3 地域植被选取
    4.4 绿色屋顶适配模式
        4.4.1 屋顶环境要素
        4.4.2 屋顶类型特点
        4.4.3 绿化模式需求
        4.4.4 绿色屋顶适配模式
        4.4.5 推广建设绿色屋顶的效益
    4.5 绿色屋顶构造设计
        4.5.1 容器式绿色屋顶
        4.5.2 坡屋面绿色屋顶
        4.5.3 简单式绿色屋顶
        4.5.4 花园式绿色屋顶
        4.5.5 蓝绿屋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沣西新城绿色屋顶植物选配
致谢

(2)基于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的西安桃花潭公园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1.3.1 国外关于节约型园林研究发展情况
        1.3.2 我国节约型园林规划理论研究概况
        1.3.3 国外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3.4 我国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构建评价模型
        1.4.2 西安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
        1.4.3 提出优化策略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文献分析法
        1.5.2 层次分析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实地调研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节约型园林
        1.6.2 城市公园绿地
        1.6.3 城市滨河景观
    1.7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7.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7.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7.3 循环经济理论
    1.8 技术路线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节约型园林类型及建设现状问题剖析
    2.1 节约型园林类型
    2.2 节约型园林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2.2.1 立项策划阶段
        2.2.2 规划设计阶段
        2.2.3 施工建设阶段
        2.2.4 运营使用阶段
    2.3 节约型园林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
        2.3.1 节地型园林
        2.3.2 节材型园林
        2.3.3 节能型园林
        2.3.4 节水型园林
        2.3.5 节土型园林
        2.3.6 节力型园林
    2.4 节约型园林设计应用的发展趋势
        2.4.1 科技化
        2.4.2 生态化
        2.4.3 集约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约型滨河公园设计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方法
    3.2 指标选取原则
        3.2.1 科学性与系统性
        3.2.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2.3 因地制宜性
        3.2.4 动态性原则
        3.2.5 实用性原则
    3.3 评价步骤
        3.3.1 AHP法体系建立的步骤
        3.3.2 建立递进层次结构模型
        3.3.3 构造判断矩阵
        3.3.4 层次单排序
        3.3.5 一致性检验
        3.3.6 层次总排序
    3.4 准则层的确定
    3.5 指标选取依据和含义
        3.5.1 土地集约层面
        3.5.2 资源节约层面
        3.5.3 能源节约层面
        3.5.4 管理集约层面
    3.6 指标项权重确定
        3.6.1 单层次指标权重计算
        3.6.2 层次总排序与赋值
    3.7 权重结果分析
        3.7.1 准则层指标权重分析
        3.7.2 节地指标项权重分析
        3.7.3 节材指标项权重分析
        3.7.4 节能指标项权重分析
        3.7.5 节水指标项权重分析
        3.7.6 节土指标项权重分析
        3.7.7 节力指标项权重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与分析
    4.1 西安桃花潭公园背景调查
        4.1.1 桃花潭公园概况
        4.1.2 生态意义和理念
    4.2 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与分析
        4.2.1 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
        4.2.2 节地层指标评价分析
        4.2.3 节材层指标评价分析
        4.2.4 节能层指标评价分析
        4.2.5 节水层指标评价分析
        4.2.6 节土层指标评价分析
        4.2.7 节力层指标评价分析
    4.3 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规划调研分析
        4.3.1 公园选址节约性分析
        4.3.2 规模等级节约性分析
        4.3.3 职能定位节约性分析
        4.3.4 规划布局节约性分析
        4.3.5 桃花潭公园规划节约性现状总结
    4.4 节水节土优化案例分析研究
        4.4.1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4.2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优化策略
    5.1 节地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1.1 立体扩绿增加公园绿量
        5.1.2 建设绿荫停车场
        5.1.3 设计无障碍通道
    5.2 节材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2.1 提高城市废弃物利用率
        5.2.2 注重新型友好材料使用
    5.3 节能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3.1 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
        5.3.2 推广节能设施
    5.4 节水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4.1 渗透铺装应用
        5.4.2 集水技术应用
        5.4.3 渗水沟设计
        5.4.4 驳岸的生态化处理
        5.4.5 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率
    5.5 节土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5.1 利用园林植物修复污染土壤
        5.5.2 客土利用
    5.6 节力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6.1 节约人力策略
        5.6.2 节约财力策略
    5.7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
        5.7.1 卫生设施
        5.7.2 标识设施
        5.7.3 休闲娱乐设施
        5.7.4 特色景观小品
        5.7.5 安全设施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华北平原规模化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设施配置及布局研究 ——以山东省平原县“鲁望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粮食安全问题倒逼规模化农业发展
        1.1.2 规模化农业发展推动乡村生产方式转型
        1.1.3 乡村生产设施发展滞后于乡村生产方式转型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辨析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辨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规模农业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农业龙头企业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农业生产设施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我国农业粮食生产设施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农业粮食生产设施的发展阶段
        3.1.1 起步阶段:1949—1958 年合作模式下的传统型粮食生产设施
        3.1.2 初级阶段:1958—1982 年集体模式下的机械化粮食生产设施
        3.1.3 过渡阶段:1982—1994 年家庭模式下的小型粮食生产设施
        3.1.4 中级阶段:1994—2004 年市场化模式下的中大型粮食生产设施
        3.1.5 高级阶段:2004—至今多元化模式下的现代型粮食生产设施
    3.2 我国农业粮食生产设施发展的影响因素
        3.2.1 国家政策的推动
        3.2.2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2.3 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3.2.4 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原县“鲁望模式”下的粮食生产设施配置及布局研究
    4.1 规模化农业转型下平原县“鲁望模式”解读
        4.1.1 平原县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条件
        4.1.2 “鲁望模式”的规模化生产特征
    4.2 平原县农业生产单元的构建
        4.2.1 一级农业生产单元的构建
        4.2.2 二级农业生产单元的构建
    4.3 平原县农业生产设施的配置研究
        4.3.1 农业生产设施的配置原则
        4.3.2 农业生产设施的配置体系
        4.3.3 农业生产设施的配置规模
    4.4 平原县农业生产设施的空间布局引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水药一体化微灌施药效果影响因素及施药器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农药研究现状
        1.2.2 除草剂剂型与施药方法研究现状
        1.2.3 滴灌与微喷施药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
        1.2.4 农药含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水药一体化滴灌施药均匀性影响因素研究
        1.4.2 水药一体化微喷带施药均匀性影响因素研究
        1.4.3 施药装置的改进设计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与布置
    2.1 试验材料
    2.2 室内试验方案设计与方法
        2.2.1 滴灌带室内试验布置与方法
        2.2.2 微喷带室内试验布置与方法
    2.3 大田试验设计与布置
        2.3.1 试验区概况
        2.3.2 试验方案与布置
    2.4 测定指标
第三章 水药一体化滴灌施药均匀性研究
    3.1 不同长度滴灌带施药时间分析
        3.1.1 高锰酸钾与除草剂的施用时间对比分析
        3.1.2 不同长度滴灌带最佳施药时间确定分析
    3.2 玉米滴灌带随水施除草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3.2.1 水药一体化滴灌施药方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分析
        3.2.2 不同长度滴灌带不同施药方法叶面积指数增加量分析
        3.2.3 不同长度滴灌带作物产量分析
    3.3 滴灌带水药一体化农药残留影响因素分析
        3.3.1 滴灌带长度对各土层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3.3.2 不同长度滴灌带农药累积残留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药一体化微喷带施药效果研究
    4.1 微喷带不同位置水量分布试验分析
    4.2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除草效果的影响
    4.3 微喷带随水施除草剂均匀度分析
        4.3.1 沿微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均匀度分析
        4.3.2 垂直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均匀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药一体化微灌施药装置改进设计
    5.1 施药装置改进思路
        5.1.1 泵注法
        5.1.2 施药装置泵的选型
        5.1.3 施药装置的组成
    5.2 改进后施药器运行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水肥一体化微喷带灌溉施肥均匀度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喷带灌溉应用研究进展
        1.2.2 微喷带水力性能研究进展
        1.2.3 微喷带水量分布特性研究进展
        1.2.4 微喷带单孔喷洒特征研究进展
        1.2.5 微喷带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微喷带水力性能及压力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1.4.2 微喷带水量分布均匀度影响因素研究
        1.4.3 微喷带施肥均匀性试验研究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设计方法
    2.1 试验装置与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微喷带水力性能与压力分布影响试验
        2.2.2 微喷带单孔水量分布特性试验
        2.2.3 微喷带水量分布均匀度试验
        2.2.4 微喷带施肥均匀度试验
第三章 微喷带水力性能试验研究
    3.1 微喷带沿程压力分布试验探究
    3.2 微喷带工作压力与流量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喷带单孔水量分布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4.1 管径对单孔水量分布的影响
    4.2 孔数对单孔水量分布影响
    4.3 射程与喷射角度、工作压力的关系
    4.4 湿润区宽度与喷射角度、工作压力的关系
    4.5 射程与干燥区宽度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喷带水量分布均匀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5.1 压力对多孔组合水量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5.1.1 垂直于微喷带方向水量分布均匀性变化
        5.1.2 沿微喷带方向水量分布均匀性的变化
        5.1.3 微喷带水量分布
    5.2 春小麦微喷带灌溉水量分布均匀性分析
        5.2.1 铺设长度对微喷带水量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5.2.2 作物不同生育期微喷带水量分布均匀性
        5.2.3 微喷带灌溉对作物生长高度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喷带施肥均匀度试验研究
    6.1 压差式施肥罐微喷带灌溉施肥均匀性
        6.1.1 肥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6.1.2 施肥罐压差对肥液浓度的影响
        6.1.3 小麦籽粒产量变化规律
    6.2 比例式施肥泵微喷带灌溉施肥均匀性
        6.2.1 不同铺设长度的微喷带肥液浓度变化
        6.2.2 垂直于微喷带方向肥液浓度变化
        6.2.3 沿微喷带方向肥液浓度变化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复杂地层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机理及浆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灌浆技术研究概况
        1.1.1 灌浆技术发展历史
        1.1.2 灌浆机理研究现状
        1.1.3 灌浆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1.4 灌浆材料研究现状
    1.2 现存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技术灌浆机理研究
    2.1 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技术原理
    2.2 钻灌一体阶段水泥稳定浆液对土体的作用
        2.2.1 水泥稳定浆液充填作用
        2.2.2 水泥稳定浆液渗透机理
        2.2.3 水泥稳定浆液护壁作用
    2.3 高压旋喷复合灌浆阶段射流对土体的作用
        2.3.1 高压喷射流构造及性质
        2.3.2 高压射流对土体的主要作用
        2.3.3 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成桩机理
        2.3.4 水泥土的固结机理及特性
        2.3.5 触变水泥基浆液封孔机理
        2.3.6 高压喷射流破坏土体效果的影响因素
    2.4 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技术特点
    2.5 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技术应用范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胶对水泥基浆材性能影响规律试验
    3.1 灌浆材料性能要求
        3.1.1 水泥稳定浆液的性能要求
        3.1.2 触变水泥基浆液的性能要求
    3.2 浆液原材料选配
        3.2.1 硅酸盐水泥的基本性质
        3.2.2 膨润土的基本性质
        3.2.3 纯碱的基本性质
        3.2.4 植物胶的基本性质
    3.3 浆液基本性能试验
        3.3.1 试验内容及方法
        3.3.2 密度
        3.3.3 漏斗粘度
        3.3.4 析水率
        3.3.5 凝结时间
        3.3.6 流动度
        3.3.7 抗折、抗压强度试验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1 试验设备
        3.4.2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植物胶触变改性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离散元模拟分析
    4.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思想及优势
        4.1.1 离散单元法基本思想
        4.1.2 离散元在岩土工程分析中的优势
    4.2 颗粒流基本理论
        4.2.1 颗粒流的求解步骤
        4.2.2 颗粒流的接触模型
        4.2.3 颗粒的运动方程
        4.2.4 流固耦合原理
    4.3 灌浆计算模型的建立
        4.3.1 几何模型尺寸及颗粒细观参数的建立
        4.3.2 边界条件设置
        4.3.3 流体域确定
    4.4 颗粒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灌浆过程中裂隙发育过程
        4.4.2 灌浆过程中孔隙率变化过程
        4.4.3 灌浆过程中孔压变化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条件
        5.2.1 地质条件
        5.2.2 水文地质条件
    5.3 施工工艺及参数
        5.3.1 施工流程
        5.3.2 全孔钻灌一体
        5.3.3 高压喷挤复合灌浆
    5.4 灌浆效果检测
        5.4.1 取芯检测
        5.4.2 开挖桩头检测
    5.5 节能评价
        5.5.1 耗能品种
        5.5.2 耗能系统概况及耗能特点
        5.5.3 节能措施及评价
    5.6 经济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8)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规模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危机
        1.1.2 存量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天津市中心城区
        1.3.2 老旧住区
        1.3.3 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生产性城市
        1.4.2 住区更新
        1.4.3 绿色住区评估体系与发展导向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条件分析
    2.1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更新背景
        2.1.1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建设背景
        2.1.2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规划设计特征
        2.1.3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存量更新目标
    2.2 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生产自然资源条件
        2.2.1 太阳辐射条件与光伏、农业生产
        2.2.2 风速与风力发电
        2.2.3 地质条件与浅层地热能资源
        2.2.4 水资源量与雨水收集利用
    2.3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空间条件
        2.3.1 典型住区选取与空间特征分析
        2.3.2 典型住区空间绿色生产条件
        2.3.3 典型住区基础设施配置与需求
    2.4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运营管理参与条件
        2.4.1 空间设施管理权属
        2.4.2 社区参与基础
        2.4.3 居民生产活动参与意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研究
    3.1 更新目标与原则
        3.1.1 更新目标
        3.1.2 更新原则
    3.2 住区外部空间的绿色生产整合策略
        3.2.1 绿化景观空间与生产功能整合
        3.2.2 道路交通空间与生产功能整合
        3.2.3 与生产功能相关的设施配置
    3.3 建筑单体的绿色生产整合策略
        3.3.1 屋顶空间的生产功能整合
        3.3.2 建筑立面的生产功能整合
        3.3.3 室内空间与农业生产整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津淄东里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
    4.1 典型住区选取
        4.1.1 建设背景具有典型性
        4.1.2 区位具有典型性
        4.1.3 规划设计具有典型性
    4.2 津淄东里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4.2.1 空间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4.2.2 居民生活空间需求
        4.2.3 物质能源供需现状
        4.2.4 气候模拟与生产潜力分析
    4.3 津淄东里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
        4.3.1 住区外部空间更新设计
        4.3.2 住宅单体更新设计
        4.3.3 居民共建的单元景观构筑物设计
        4.3.4 住区生产运营方式
    4.4 更新方案绿色生产潜力计算
        4.4.1 农业生产
        4.4.2 能源生产
        4.4.3 雨水中水与有机垃圾再利用
        4.4.4 更新前后物质能源供需对比
    4.5 更新方案绿色住区指标提升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典型住区调研表
附录 B 典型住区居民生活习惯及生产性活动参与偏好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长沙市主城区立交桥垂直绿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1.1.2 垂直绿化研究的需求
        1.1.3 垂直绿化与立交桥的共生发展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立交桥
        1.2.2 垂直绿化
        1.2.3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长沙市主城区立交桥垂直绿化应用现状分析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1 自然生态环境
        2.1.2 人文社会环境
    2.2 长沙市主城区立交桥垂直绿化应用现状
        2.2.1 调研概况
        2.2.2 应用形式
        2.2.3 植物应用种类
        2.2.4 栽培技术
    2.3 长沙市主城区立交桥垂直绿化应用存在问题
        2.3.1 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2.3.2 植物种类有待丰富
        2.3.3 种植方式有待创新
        2.3.4 养护管理有待加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交桥垂直绿化构成系统及技术分析
    3.1 影响立交桥垂直绿化技术的主要因素
        3.1.1 气候环境
        3.1.2 立面形态
        3.1.3 成本造价
    3.2 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的组成类型
        3.2.1 桥体墙面绿化
        3.2.2 桥体防护栏绿化
        3.2.3 桥柱绿化
    3.3 立交桥垂直绿化的构成系统
        3.3.1 种植系统
        3.3.2 植物系统
        3.3.3 支撑系统
        3.3.4 灌溉系统
        3.3.5 管护系统
    3.4 立交桥垂直绿化的技术形式
        3.4.1 攀爬或垂吊式垂直绿化
        3.4.2 容器式垂直绿化
        3.4.3 铺贴式垂直绿化
        3.4.4 模块式垂直绿化
        3.4.5 四种技术形式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设计方法研究
    4.1 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设计原则
        4.1.1 生态性
        4.1.2 经济性
        4.1.3 景观性
        4.1.4 安全性
        4.1.5 功能性
    4.2 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设计表现方法
        4.2.1 空间构图表现
        4.2.2 视觉色彩表现
        4.2.3 形态质感表现
    4.3 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设计策略
        4.3.1 为绿化提供承载空间
        4.3.2 垂直绿化植物选择要点
        4.3.3 选择合适的绿化技术
        4.3.4 加强绿化养护管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设计实践与发展建议
    5.1 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设计实践
        5.1.1 基地现状分析
        5.1.2 设计方案
        5.1.3 设计评价
    5.2 长沙市立交桥垂直绿化发展建议
        5.2.1 加强政府引导,制定相关规范
        5.2.2 借鉴先进技术,创新研究成果
        5.2.3 科学配置植物,提升造景水平
        5.2.4 强化管护工作,建立管护体系
    5.3 本章小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10)巴西陆稻IAPAR9调亏喷灌的PLC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发展节水稻作是时代的要求
        1.1 水稻生产受制约
        1.2 巴西陆稻显优点
        1.3 调亏灌溉出效益
    2 国内外喷灌技术的发展状况
    3 国内喷灌控制系统研究状况
    4 研究课题
        4.1 课题来源
        4.2 课题意义
        4.3 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4.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本设计的技术基础与前期研究
    1 PLC技术
    2 选择灌溉方式
    3 管网供水方式
        3.1 一台恒速泵直接供水
        3.2 恒速泵+水塔供水
        3.3 射流泵+水箱的供水
        3.4 恒速泵+高位水箱的供水
        3.5 恒速泵+气压罐供水
        3.6 变频调速供水
    4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
        4.1 变频恒压供水的意义
        4.2 变频调速恒压管网压力控制方式
        4.3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的构成与原理
        4.4 变频供水管网中恒压的实现
        4.5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节能原理
        4.6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控制方式
    5 供水方式的确定
    6 喷灌压力的选择
    7 土壤湿度检测方案的设计
        7.1 土壤湿度检测技术概况
        7.2 自制简易土壤湿度检测探头
        7.3 湿度检测结果的高低电平表示
    8 电磁阀门
    9 供水管网的设计
        9.1 供水管路系统设计
        9.2 喷灌控制原理
        9.3 中间控制电路设计
        9.4 灌溉均匀性的考虑
        9.5 水泵机组容量的确定
    10 小结
第三章 辅助控制电路设计
    1 灌溉的起停控制的基本要求与方案
    2 土壤平均湿度的测量
    3 湿度传感器的埋设位置和深度的选择
    4 不同生长期参考湿度装置的制作方法
    5 比较放大电路的设计
        5.1 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5.2 比较放大电路设计
    6 遇自然降雨时的停灌控制
    7 喷灌时间的选择
    8 水位保护功能
    9 管网低压力的处理
    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C选型和喷灌控制程序设计
    1 喷灌控制的应该具有的功能
    2 喷灌控制设置
    3 控制系统方框图
    4 PLC的容量计算
        4.1 输入点数的计算
        4.2 输出信号点数
        4.3 存储容量估算
    5 选择PLC型号
    6 PLC的I/O端子分配
    7 PLC控制系统电路图设计
    8 控制方案
        8.1 方法
        8.2 控制流程图
        8.3 控制程序编写方案
        8.4 控制程序
        8.5 模拟试验的结果
    9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对设计的总结
    2 PLC自动喷灌控制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四、自制简易式喷灌设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设计研究[D]. 范俊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的西安桃花潭公园优化策略研究[D]. 段强. 长安大学, 2021
  • [3]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4]华北平原规模化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设施配置及布局研究 ——以山东省平原县“鲁望模式”为例[D]. 王先知.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5]水药一体化微灌施药效果影响因素及施药器优化[D]. 石文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水肥一体化微喷带灌溉施肥均匀度影响因素[D]. 徐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复杂地层无返浆高压旋喷复合灌浆机理及浆液性能研究[D]. 张维鑫.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D]. 于家宁. 天津大学, 2019
  • [9]长沙市主城区立交桥垂直绿化应用研究[D]. 李祎祺.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巴西陆稻IAPAR9调亏喷灌的PLC控制系统研究[D]. 李新颖.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标签:;  ;  

自制简易喷灌设备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