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新闻

病毒新闻

一、VIRUS NEWS(论文文献综述)

梁羽煊[1](2021)在《命名的话语斗争:《环球时报》官微对西方“中国病毒”之称的民族主义反击话语研究》文中认为

岳健秋[2](2021)在《美国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框架研究 ——以CNN和FOX NEWS为例》文中提出

马欣[3](2021)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关于“新冠疫情”涉华报道的基本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黄锦南[4](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苏星月[5](2021)在《《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在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媒体是信息流动的桥梁,媒体及时报道,不仅可以让公众了解事件的严重性,掌握防控应对的策略,还可以稳定民心和社会治安。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如何构建报道框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阅读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文献资料,结合目前的研究和分析,将《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电子报作为研究对象,认真收集两家报纸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9月8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将2357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立足于框架理论,从《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的主题框架、报道内容、消息来源、报道方式和报道基调五个角度对研究样本进行描述,比较《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分析二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不同点,归纳二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特点,反思《人民日报》和《新京报》在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中的不足,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优化建议。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绪论,在本章中,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进行描述,然后对框架理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进行文献综述,最后介绍研究对象,交代研究样本及样本采集时间,并对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个部分是对《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进行样本描述,结合2357篇报道,统计分析二者主题框架、报道基调、报道内容、消息来源、报道体裁的分布情况和占比情况。第三个部分是结合数据分析,归纳《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特点。两家报纸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主题框架、消息来源、报道体裁和报道基调四个方面,二者在报道主题框架的建构上以“政府形象框架”为主,侧重于将“政府官员”作为消息来源,将“消息”作为报道体裁,以正面报道为主。二者报道框架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相较于《人民日报》,《新京报》更重视“人情趣味框架”,这与其都市报的定位息息相关;《新京报》的消息来源比《人民日报》更丰富,其报道的消息来源不仅有政府官员、抗疫一线人员、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专家学者,还有出租车司机、大学生、公益人士、职员、教师、公务员、法律工作者、心理师、志愿者。虽然《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负面报道占比都不大,但是在负面报道的内容上存在差别,《人民日报》的负面报道主要是关于国际疫情发展趋势,负面报道内容主要为国外疫情严重化、疫情对国际社会的消极影响、美国消极抗疫。而《新京报》不仅报道了国外的疫情情况,还对国内严峻的疫情趋势、牺牲的抗疫人员、抗疫不利的官员、不合理的防疫措施进行报道。《人民日报》的报道框架特点为以整合与引导为主,报道对全国各地的抗疫资讯进行整合报道,并针对不同的抗疫时期,对受众进行不同的引导。而《新京报》的报道框架特定体现为监督和市场并重,《新京报》的第二版多为媒体人及受众对抗疫相关措施、政策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监督功能,此外《新京报》的报道框架受市场影响,报道内容跟随当期热点进行调整,例如2020年7月是我国的高考,且当月我国遭遇洪涝灾害,在此期间,《新京报》的头版及其他版面面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数量大幅度减少,新闻议题大多是关于高考和防汛救灾。第四个部分是对《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进行反思,并提出优化建议。

王玥[6](2021)在《场域理论视域下微博谣言传播研究 ——以“双黄连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媒体不仅影响着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为信息的传播带来的广泛的的平台空间,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得微博用户能够更加即时、迅速地接收信息。但微博在向我们传递海量信息的同时,一系列负面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较为典型的负面问题便是微博谣言的滋生与传播,微博也成为了谣言滋生的温床与传播的平台,不仅破坏了微博环境的健康发展,也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干扰民众正常的生活。因此,对微博谣言传播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如何真正抑制谣言的滋生,是我们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研究微博谣言传播的意义所在。本文通过使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较为成熟的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展开系统研究,同时还会运用到“把关人”理论、群体极化等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理论应用到微博场域内谣言传播的研究中,在理论的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同时选取疫情防控期间在微博发生的典型案例“双黄连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该谣言主体、谣言扩散程度与影响程度具有典型性,因此具有研究意义。本文通篇以“双黄连事件”为例,首先对微博谣言的四个传播周期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微博场内谣言传播阶段中的不同特点,即在谣言的开始萌芽阶段是谣言没有形成大规模、大范围的影响和危害的时期;谣言的病毒式扩散阶段的传播模式如病毒般恐怖及迅速;谣言的传播变异阶段会产生较为恶劣的裂变式传播影响;谣言的瓦解消亡阶段后也可能产生后续的负面影响。随后,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实证分析了微博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利用问卷调查所得出的一手可靠的数据,从“场域理论”的“场域”“资本”“惯习”这三大概念体系来分微博谣言传播的成因,即微博谣言传播的成因有微博传播场域层面的问题、媒体资本力量的博弈和新闻场的惯习力量。之后分析了微博场内谣言的传播会对国家安定团结、社会信任体系产生较大的危害和破坏,更是会对政府、媒体以及个人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针对微博谣言传播会带来的问题,相应地从国家、社会、政府、媒体以及公民个人这几个方面采取策略,对抑制谣言的滋生和扩散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具有较强的应有价值。

罗璇[7](2021)在《新冠疫情下数据新闻报道的伦理透视》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关全球的发展,属于社会重大议程,疫情的传播情况和走势时刻牵动人心。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及时公布疫情数据、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是科学防控疫情的重要内容。数据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可以快速整合信息,提升传播效率,及时满足公众获取疫情相关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公众防控意识,遏制疫情蔓延。疫情发生后,得益于信息公开,数据透明度与公开性的提高带动了信息数量和数据质量的提升,诸多媒体在此期间运用数据新闻对新冠疫情的方方面面进行报道,涌现出事件时间轴、数据走势图、地理信息图、交互动画等等形式多样的数据新闻报道。聚焦新冠疫情的数据新闻数量多、来源丰富、质量高,并且回应了当前社会关切,因此极具研究价值。本论文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对新冠疫情主题的数据新闻进行考察,梳理当前我国数据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探寻解决实际伦理问题,为整个数据新闻业的良序发展提供一种理论思考,为促进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健康传播提供一种指导。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5家媒体作为样本来源,对其2020全年已发表的疫情相关的数据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内容分析与案例分析,并尝试搭建一个全面科学的数据新闻伦理、健康传播伦理评估框架。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新冠疫情期间数据新闻存在信息自采能力欠缺,信源引用不规范;风险描述模糊不清,数据解释力不足;术语降低新闻可读性,受众阅读产生障碍;个人隐私易泄露,信息安全难保障;新闻催生二次伤害,污名化现象出现等现实伦理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政府、媒体、记者三方面对我国数据新闻的优化路径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新闻伦理的理论研究及实务操作提供一定参考。

谈婷婷[8](2021)在《框架理论视域下《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一种解释和认知我们所处环境的工具。的确如此,作为“历史的初稿”的新闻也能看到贯穿其中的新闻框架,而这些框架对塑造公众理解和认知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冠疫情中国际舆论场的复杂多变暗藏着激烈的“话语”博弈。我们便可以通过对新闻报道框架的研究,从而对媒体塑造的社会真实有所了解,重新体验新闻中的各国抗疫发展史。本研究选取《环球时报》2020年上半年(即第一波疫情)期间中文版报纸涉外抗疫报道为研究范本,并依据国外疫情应对措施即蔓延—“封城”—解封为依据,将在此期间的报道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议题周期内,力图从高、中和低三层进行框架分析。在高层结构中从德弗雷斯总结的七个新闻通用框架入手进行历时框架分析。在中层结构中,根据划分的三个阶段和围绕具体疫情事件进行国家群像式中层框架分析。在低层结构中,一方面选取报道频率最高的国家美国,对其相关报道用词和情绪进行细致分析,另一方面根据提炼出的三种典型常用框架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发现,《环球时报》在报道各国抗疫新闻时存在着报道篇幅不均的倾向。除了随着疫情蔓延部分国家如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等成为实际疫情的“震中”,所以报道篇幅较多之外,《环球时报》对欧洲、美洲和亚洲这三大地区国家的报道所占篇幅更多。此外,客观事实主导框架内的新闻报道最多,占据一半以上,其次是偏向经济后果框架内的新闻报道和偏向人情味框架内的新闻报道。总体报道情绪为客观中立态度,并不存在污名化外国抗疫报道的现象。《环球时报》报道美国的新闻更为关注的是疫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硬新闻,而较少报道相关软新闻。其涉美疫情报道将美国呈现为一个前期宣扬排华等种族歧视言论,中期大肆实施地缘政治和极力“甩锅”中国,后期国内疫情难以控制的国家形象。尤其,在病毒溯源论、甩锅推责问题、蓬佩奥反华言论和特朗普抗疫政策等等争端框架的新闻中,其用词往往较为大胆。《环球时报》旗帜鲜明地在重要版面及时抗议和澄清有关抹黑中国的言论,并且通过大量引用国内外有影响力人士、媒体或组织的观点进行有力驳斥。此外,影响《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综合国力影响报道注意力、文化隔阂催生价值观差异、部分国家涌现的种族歧视和地缘政治、以及抗疫时差和抗疫焦虑导致必然性。最后,疫情常态化下,《环球时报》在进行国际健康传播时应该一方面洞察国际舆论动向,及时反驳有心人士煽动的有关中国的错误言论,担当好外宣旗舰媒体的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采用红绿灯伦理原则报道外国抗疫新闻,从而努力降低外界传来的信息瘟疫的熵影响。通过建立中外民众的共通意义空间,实现跨文化同情,从而最终构建起人类健康共同体。

谢琴,匡芳涛[9](2021)在《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新冠病毒”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文中指出多模态隐喻研究是隐喻研究的重大发展。本文系统探究了中国新闻漫画网117幅关于"新冠病毒"主题新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现象。研究发现:(1)"新冠病毒"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主要围绕新冠病毒、医护人员、不良社会现象、国家政策与措施四个目标域展开;(2)其多模态隐喻的表征具有认知普遍性:"新冠病毒"多模态隐喻表征反映人类共有的基本认知和体验,同时也受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影响;(3)这些目标域三两结合构成大量隐喻场景和一些新奇隐喻,对其具体漫画的解读是一个动态在线加工过程。本文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基础上,选取了典型隐喻场景和新奇隐喻漫画,探讨其在输入空间、类属空间以及合成空间中的意义构建过程,以期通过多模态分析和解读加深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

庄梦婷[10](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文中指出

二、VIRUS NEW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IRUS NEWS(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样本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的样本描述
    第一节 研究类目构建
        一、报道主题框架
        二、报道基调
        三、报道内容
        四、消息来源
        五、报道体裁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框架
        一、《人民日报》与《新京报》主题框架分布情况
        二、《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基调分布情况
        三、《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内容分布情况
        四、《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消息来源分布情况
        五、《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体裁分布情况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异同及特点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相同点
        一、主题框架以“政府形象框架”为主
        二、消息来源偏向使用“政府官员”
        三、偏用消息体裁
        四、报道基调以正面为主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不同点
        一、《新京报》比《人民日报》更加注重“人情趣味”框架
        二、《新京报》消息来源比《人民日报》丰富
        三、《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的报道基调和而不同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特点
        一、 《人民日报》整合与引导为主的新闻框架
        二、《新京报》市场与监督并重的新闻框架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反思及建议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反思
        一、疫情潜伏期,媒体“失语”
        二、消息来源固定化,缺少民众的声音
        三、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失衡
    第二节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框架的提升路径
        一、把握关键节点,统筹报道工作
        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
        三、倾听民众的声音
        四、平衡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A:《人民日报》研究样本汇总
附表B:《新京报》研究样本汇总
致谢

(6)场域理论视域下微博谣言传播研究 ——以“双黄连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场域理论及微博谣言概述
    2.1 场域理论
        2.1.1 场域理论概述
        2.1.2 理论依据
    2.2 谣言的概念界定
        2.2.1 谣言的定义
        2.2.2 谣言的特征
    2.3 微博谣言的概念界定
        2.3.1 微博谣言的定义
        2.3.2 微博谣言的特征
第3章 微博谣言的传播周期分析
    3.1 事件回顾
    3.2 微博谣言传播周期分析
        3.2.1 开始萌芽
        3.2.2 病毒式扩散
        3.2.3 传播变异
        3.2.4 瓦解消亡
第4章 微博谣言传播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问卷研究设计
    4.2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4.2.1 问卷采集情况
        4.2.2 问卷信度分析
        4.2.3 问卷效度分析
    4.3 微博谣言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微博谣言传播的成因剖析
    5.1 微博传播场域层面
        5.1.1 公共性强、入场门槛低
        5.1.2 “快思手”专家的献媚
        5.1.3 新闻场域专业主义的失范
        5.1.4 多种传播形式的病毒性互动
    5.2 媒体资本力量的博弈
        5.2.1 信息量:社会资本的缺乏
        5.2.2 阅读量:经济资本的转换
        5.2.3 话语权:文化资本的争夺
    5.3 新闻场的惯习力量
        5.3.1 片面追求时效性:新闻行业惯习
        5.3.2 权威性“加冕”:受众个人惯习
        5.3.3 群体极化的影响:群体极端力量
第6章 微博谣言传播带来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1 微博谣言传播带来的问题
        6.1.1 危害国家安定团结,干扰场域秩序
        6.1.2 破坏社会信任体系,污染场域环境
        6.1.3 影响公共舆论场域氛围
        6.1.4 弱化专业媒体场域公信力
        6.1.5 扰乱公民正常生活秩序
    6.2 微博谣言传播的应对策略
        6.2.1 国家完善相关法律,维护场域秩序
        6.2.2 政府重塑社会秩序,保护场域环境
        6.2.3 引导正确公共舆论场域走向
        6.2.4 加强媒体专业主义建设,强化“把关”意识
        6.2.5 公民突破惯习,加强自身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新浪微博谣言传播情况的调查》
致谢

(7)新冠疫情下数据新闻报道的伦理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数据新闻文献综述
        1.3.2 健康传播文献综述
        1.3.3 新闻伦理文献综述
第2章 研究维度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样本选择
    2.3 类目构建
        2.3.1 真实客观
        2.3.2 科学准确
        2.3.3 最小伤害
        2.3.4 通俗易懂
第3章 涉疫数据新闻样本分析
    3.1 涉疫数据新闻的基本情况
    3.2 真实客观类目解读
        3.2.1 信源公开程度
        3.2.2 信源权威性
        3.2.3 信源多元性
    3.3 科学准确类目解读
        3.3.1 信息质量
        3.3.2 普及科学
    3.4 通俗易懂类目解读
        3.4.1 术语解释
        3.4.2 可视化解读
    3.5 最小伤害类目解读
        3.5.1 隐私保护
        3.5.2 避免二次伤害
        3.5.3 避免污名化
第4章 涉疫数据新闻的伦理困境
    4.1 信息自采能力欠缺,信源引用不规范
    4.2 风险描述模糊不清,数据解释力不足
    4.3 术语降低可读性,受众阅读产生障碍
    4.4 个人隐私易泄露,信息安全难保障
    4.5 新闻二次伤害,污名化现象出现
第5章 涉疫数据新闻的伦理问题解决路径
    5.1 政府:合理有序地开发开放数据
        5.1.1 推动合理的数据公开
        5.1.2 完善健全信息发布机制
    5.2 媒体:优化数据新闻报道质量
        5.2.1 开发多样性的数据信源
        5.2.2 注重传播内容的科学性
        5.2.3 提升数据新闻的可读性
    5.3 记者:提升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
        5.3.1 人文关怀引导伦理实践
        5.3.2 强化道德感与责任意识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框架理论视域下《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1.框架理论研究
        2.国际健康传播研究
        3.《环球时报》相关研究
        4.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内容分析法
        4.文本分析法
一、 《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研究背景
    (一)新冠疫情国际时间线梳理
    (二)古代疾疫传播的偏见和后疫情时代信息瘟疫
        1.古代疾疫与偏见形成
        2.后疫情时代信息瘟疫
    (三)媒介化的他者苦难
二、 《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高层框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界定
        2.研究具体思路
    (二)高层框架分析
        1.报道主题分布
        2.报道主体频率
        3.报道倾向分析
        4.新闻通用框架
三、 《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中层框架分析
    (一)外国抗疫报道的阶段性群像
        1.前问题阶段:2020年1月15日—2月26日,国外疫情逐渐蔓延阶段
        2.预警和反思阶段:2020年2月27日—4月27日疫情大流行,多国开始“封城”抗疫
        3.后问题阶段:2020年4月28日—6月30日开始解封与疫情常态化
    (二)涉外抗疫报道的框架周期模式
        1.阶段性报道数量
        2.冲突性和戏剧因素
四、 《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低层框架分析
    (一)典型国家抗疫报道框架
        1.报道频率
        2.报道主题
        3.报道情绪
        4.报道用词
        5.美国抗疫形象
    (二)常用涉外抗疫报道框架
        1.回应式报道框架分析
        2.人情味框架分析
        3.特有图文配置框架分析
五、影响《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的因素
    (一)综合国力影响报道注意力
    (二)文化隔阂催生价值观差异
    (三)部分国家涌现种族歧视和地缘政治
    (四)抗疫时差和抗疫焦虑导致必然倾向性
        1.外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2.中国对外国的“担忧”
六、国际健康传播框架的思考
    (一)报道原则:遵守红路灯伦理报道原则,降低负面熵影响
    (二)焦点选择:污名化外国抗疫并不存在,合作仍将是报道焦点
    (三)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反对疫情政治化
    (四)责任意识:做好外宣旗舰媒体,深度剖析社会根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新冠病毒”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1.1概念整合理论
    1.2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相关研究
2 “新冠病毒”新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表征
    2.1语料的选取及研究问题
    2.2 “新冠病毒”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
        2.2.1“新冠病毒”多模态隐喻表征
        2.2.2“医护人员”多模态隐喻表征
        2.2.3“不良社会现象”多模态隐喻表征
        2.2.4 “国家控政策与措施”多模态隐喻表征
3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新冠病毒”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
    3.1“清除新冠病毒”隐喻场景意义构建
    3.2 “新冠病毒战疫”隐喻场景意义构建
    3.3疫情“不良社会现象”新奇隐喻意义构建
4 结语

四、VIRUS NEWS(论文参考文献)

  • [1]命名的话语斗争:《环球时报》官微对西方“中国病毒”之称的民族主义反击话语研究[D]. 梁羽煊.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2]美国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框架研究 ——以CNN和FOX NEWS为例[D]. 岳健秋. 浙江传媒学院, 2021
  • [3]纽约时报中文网关于“新冠疫情”涉华报道的基本特征研究[D]. 马欣. 烟台大学, 2021
  • [4]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5]《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D]. 苏星月.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场域理论视域下微博谣言传播研究 ——以“双黄连事件”为例[D]. 王玥.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7]新冠疫情下数据新闻报道的伦理透视[D]. 罗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8]框架理论视域下《环球时报》涉外抗疫报道研究[D]. 谈婷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12)
  • [9]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新冠病毒”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J]. 谢琴,匡芳涛. 外国语文, 2021(03)
  • [1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D]. 庄梦婷. 华侨大学, 2021

标签:;  ;  ;  ;  

病毒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